贴附装置.pdf

上传人:GAME****980 文档编号:5054817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43499.7

申请日:

2012.09.17

公开号:

CN103660512A

公开日:

2014.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32B 37/12申请公布日:20140326|||公开

IPC分类号:

B32B37/12

主分类号:

B32B37/12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兆勇; 郭俊秀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贴附装置,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支撑架。本体上形成有承载物件并定位物件的第一承载件,该贴附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抵压组件、安装于本体内并可相对于本体移动的第二承载件及安装于本体内的驱动组件。第二承载件承载贴附件。第一承载件开设有供所述贴附件外露出本体的第一开口,第一承载件具有围成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抵压组件抵压物件于第一承载件上。承载于第二承载件上的贴附件位于第一开口内,侧壁限制贴附件在平行于第二承载件的方向上移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向靠近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使得贴附件外露出所述第一开口与物件接触并贴附于物件上。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撞击信息传感器(1)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其中撞击信息传感器(1)包括光纤传感器网格(5)和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其中光纤传感器网格(5)由n根传感光纤(6)通过经纬交错方式固定于靶目标(4)表面形成,每根传感光纤(6)在靶目标(4)表面形成回路;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与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连接;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包括光源(101)、光分路器(102)和n个光电探测器(103),其中光源(101)与光分路器(102)连接,光分路器(102)的n个端口分别与n根传感光纤(6)连接,n根传感光纤(6)分别与n个光电探测器(103)连接,光源(101)产生光信号通过光分路器(102)入射到每根传感光纤(6)中,光电探测器(103)接收每根传感光纤(6)的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当传感光纤(6)未受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103)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输出高电平,当传感光纤(6)受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103)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输出低电平;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接收所述高电平信息与低电平信息,根据传感光纤(6)的损伤情况,获得在靶目标(4)上的撞击位置信息和撞击角度信息,其中n为正整数,且n≥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传感器网格(5)还包括m根传感光纤(6’),所述传感光纤(6’)上布设有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其中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用于测量与靶目标(4)撞击过程中的温度,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用于测量与靶目标(4)撞击过程中的应力应变,m根传感光纤(6’)与外部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连接,所述温度和应力应变信息通过m根传感光纤(6’)输出给外部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其中m为正整数,且m≥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每根传感光纤(6’)上设置多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上布置2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和1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在布设时选用粘接胶粘贴在传感光纤(6’)的测试点,并用隔热材料覆盖,保证仅敏感待测结构的温度变化;所述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选用粘接胶粘贴在传感光纤(6’)的测试点,并用保护层进行覆盖,做进一步保护。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光纤(6’)选择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光纤(6)选择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探测器(103)为静电敏感器件,采用PIN-FET光电探测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靶目标(4)在正反面同时布设传感光纤(6)。

说明书

说明书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属于撞击损伤探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撞击信息测量多应用于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领域,进行撞击位置测量及毁伤效果评估,较为成熟的技术措施如①电磁波发射技术、②声发射技术、③电阻薄膜检测技术、④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技术、⑤电容传感检测技术等,均基于电类传感器搭建撞击信息采集系统。由于电类传感器响应频率相对较低,且在高速撞击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极易导致电类传感器失效。因此,采用电类传感器用于撞击信息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电类传感器在撞击损伤探测领域的应用难题,大量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更加适合的新型传感器,其中光纤类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强度高、弯曲性好、柔韧性好、不受电磁波干扰、不需外加电源、耐腐蚀、成本低等优点,且可方便的布设在靶目标表面上构成监控网络,受到很多研究人员的青睐。已有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飞行器撞击损伤探测系统。如专利CN101776441A公开了一种实时在线的空间飞行器(空间站)壳体受撞击度与撞击定位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测量应力应变技术和空间飞行器壳体受撞击度与撞击定位技术,主要解决了如空间碎片撞击空间站等非毁灭性撞击的损伤探测,但由于其采用的光纤布拉格传感器系统具有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特点,难以适应毁灭性撞击时的靶目标损伤探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直径,不同撞击速度,不同撞击角度粒子的实时监测,获得对靶目标的撞击角度和撞击位置信息,为后续撞击过程的动态分 析提供依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主要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包括撞击信息传感器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其中撞击信息传感器包括光纤传感器网格和光发射与探测装置,其中光纤传感器网格由n根传感光纤通过经纬交错方式固定于靶目标表面形成,每根传感光纤在靶目标表面形成回路;光发射与探测装置与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连接;光发射与探测装置包括光源、光分路器和n个光电探测器,其中光源与光分路器连接,光分路器的n个端口分别与n根传感光纤连接,n根传感光纤分别与n个光电探测器连接,光源产生光信号通过光分路器入射到每根传感光纤中,光电探测器接收每根传感光纤的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当传感光纤未受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输出高电平,当传感光纤受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输出低电平;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接收所述高电平信息与低电平信息,根据传感光纤的损伤情况,获得在靶目标上的撞击位置信息和撞击角度信息,其中n为正整数,且n≥1。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光纤传感器网格还包括m根传感光纤,传感光纤上布设有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其中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与靶目标撞击过程中的温度,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用于测量与靶目标撞击过程中的应力应变,m根传感光纤与外部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连接,该温度和应力应变信息通过m根传感光纤输出给外部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其中m为正整数,且m≥1。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每根传感光纤上设置多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上布置2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1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在布设时选用粘接胶粘贴在传感光纤的测试点,并用隔热材料覆盖,保证仅敏感待测结构的温度变化;所述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选用粘接胶粘贴在传感光纤的测试点, 并用保护层进行覆盖,做进一步保护。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传感光纤选择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传感光纤选择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光电探测器为静电敏感器件,采用PIN-FET光电探测器。
在上述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中,靶目标在正反面同时布设传感光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采用创新设计的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撞击信息传感器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组成,其中撞击信息传感器包括光纤传感器网格和光发射与探测装置,其中光纤传感器网格由多根传感光纤按经纬交错方式绕覆于靶目标正反两面,通过检测传感光纤的通断状态信息及时响应撞击损伤信息,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
(2)、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通过在传感光纤上布置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可测出撞击过程中的温度、应力的变化,为后续撞击过程的动态分析提供了准确依据;
(3)、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为普通的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在撞击时的强电磁干扰下仍然能可靠地工作并满足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高温、振动等恶劣条件下使用的要求;
(4)、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的传感器网格中的任意两个交错方向的传感光纤在传感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可通过调整传感光纤间距来满足撞击位置精度及损伤效果细化程度要求;
(5)、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直径,不同撞击速度,不同撞击角度粒子的实时监测,获得对靶目标的撞击角度和撞击位置信息,解决靶目标遭受撞击的瞬间测量数据不足问题,为后续撞击过程的动态分析 提供依据,此外还具有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光发射与探测装置与传感光纤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光纤上的布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用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发明高速粒子撞击测试系统包括撞击信息传感器1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其中撞击信息传感器1包括光纤传感器网格5和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光纤传感器网格5由n根传感光纤6通过经纬交错方式固定于靶目标4表面形成,每根传感光纤6在靶目标4表面形成回路,靶目标4在正反面同时布设传感光纤6。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与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连接。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测试系统中光发射与探测装置与传感光纤连接示意图,由图可知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包括光源101、光分路器102和n个光电探测器103,其中光源101与光分路器102连接,光分路器102的n个端口分别与n根传感光纤6连接,n根传感光纤6分别与n个光电探测器103连接,光源101产生光信号通过光分路器102入射到每根传感光纤6中,光电探测器103接收每根传感光纤6的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当传感光纤6未受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103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输出高电平,当传感光纤6受到损伤时,对应的光电探测器103向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输出低电平。
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2接收上述高电平信息与低电平信息,根据传感光纤6的损伤情况,获得在靶目标4上的撞击位置信息和撞击角度信息,其中如果靶目标4正反面的光纤6损伤位置相同,则高速粒子撞击靶目标4的入 射角度垂直于靶目标4,如果靶目标4正反面的光纤6损伤位置不相同,则高速粒子撞击靶目标4的入射角度与靶目标4不垂直。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光纤上的布设示意图,由图可知光纤传感器网格5还包括m根传感光纤6’,该传感光纤6’上布设有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其中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用于测量与靶目标4撞击过程中的温度,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用于测量与靶目标4撞击过程中的应力应变,m根传感光纤6’与外部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连接,该温度和应力应变信息通过m根传感光纤6’输出给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每根传感光纤6’上设置多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上布置2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和1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
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在布设时选用导热系数高的粘接胶将其粘贴在测试点,并用隔热材料覆盖,保证其仅敏感待测结构的温度变化。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在布设时选用抗拉强度高、蠕变小、抗湿热性能好的粘接胶将其粘贴在测试点,并用保护层将其覆盖,做进一步保护。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靶目标4的正反两面布设传感光纤6’,将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的温度、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按照4cm间隔进行布设,每个点沿x、y方向布设2个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1002,布设1个光栅温度传感器1001,采用12根光纤连接到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仪。12根光纤的两端都可以作为光信号传输通道,每次测量时采用其中一个端口,另一个端口作为备份。
传感光纤6和传感光纤6’均选择波长为1310nm或1550nm的光纤。光电探测器103为静电敏感器件,采用PIN-FET光电探测器。靶目标4可以在正反面同时布设传感光纤6和传感光纤6’。
如图1所示,当靶目标4受到外部撞击后,由最早撞击接触点7开始扩散形成损伤区域8,位于该区域的光纤传感器网格5将会损坏,由于靶板具 有一定的厚度,在不同直径大小或速度状态下的粒子撞击情形下,靶板损伤具有两种形式,即表面成坑(未穿孔)和穿孔。可通过在靶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布设传感器网格来监测靶板的穿孔状态。例如可在靶目标4正面布设16路传感光纤6,在靶目标4背面布设16路传感光纤6,在高速粒子撞击后监测靶板两个面的光纤传感器网格5状态,若只有正面受损,说明粒子为击穿形成穿孔,若两面均受损,可根据正反面的经纬度信息确定穿孔具体位置,并且可以根据正反面受损位置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计算出粒子撞击过程中的入射角度。
信息采集处理设备2可以直接采用便携式工控机,机箱内集成光发射与探测装置3,外部设计光纤光栅传感器接口,用于更换粒子高速撞击后的试验靶板。
本发明传感光纤6在靶目标4表面的固定方式为:首先,在飞行器壳体表面按照经纬交错绕覆方向上开设沟槽,然后将传感光纤6敷设于沟槽内,每隔3-5cm设置一个粘接点,粘接点宽度小于1cm,利用弹性模量大于200Mpa的环氧树脂胶或无机胶将传感光纤6固定在沟槽内,传感光纤6与沟槽之间的空隙采用弹性模量小于100Mpa的硅橡胶或凝胶进行填充。其中,环氧树脂胶、无机胶、硅橡胶或凝胶添加了填充剂,填充剂的热膨胀系数小于23×10-6/℃,填充剂相对于粘接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15%,其作用是减小粘接剂和光纤、靶弹结构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避免剧烈温度变化过程中光纤应力过大发生损坏;传感光纤6采用聚酰亚胺涂覆,或者碳涂覆,或者金属镀膜保护;当同一通道内两根传感光纤6的一根在撞击前意外损坏,整个系统功能及探测精度均不受影响;当交错通道内各断一根传感光纤6,整个系统功能及探测精度也不受影响,冗余布设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最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 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贴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贴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贴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贴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贴附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6051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CN 103660512 A (21)申请号 201210343499.7 (22)申请日 2012.09.17 B32B 37/12(2006.01) (71)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 (深圳) 有限公司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 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 2 号 申请人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李兆勇 郭俊秀 (54) 发明名称 贴附装置 (57) 摘要 一种贴附装置, 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 的支撑架。本体上形成有承载物件并定位物件的 第一承载件, 该贴附装置还。

2、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 的抵压组件、 安装于本体内并可相对于本体移动 的第二承载件及安装于本体内的驱动组件。第二 承载件承载贴附件。第一承载件开设有供所述贴 附件外露出本体的第一开口, 第一承载件具有围 成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抵压组件抵压物件于第 一承载件上。承载于第二承载件上的贴附件位于 第一开口内, 侧壁限制贴附件在平行于第二承载 件的方向上移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 向靠近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 使得贴附件外露 出所述第一开口与物件接触并贴附于物件上。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

3、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60512 A CN 103660512 A 1/2 页 2 1. 一种贴附装置, 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 本体上形成有 承载物件并定位物件的第一承载件, 该贴附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抵压组件、 安装 于本体内并可相对于本体移动的第二承载件及安装于本体内的驱动组件, 第二承载件承载 贴附件 ; 该第一承载件开设有供所述贴附件外露出本体的第一开口, 该第一承载件具有围 成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 ; 该抵压组件抵压物件于第一承载件上 ; 承载于第二承载件上的贴 附件位于第一开口内, 所述侧壁限制贴附。

4、件在平行于第二承载件的方向上移动 ; 该驱动组 件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向靠近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 使得贴附件外露出所述第一开口与 物件接触并贴附于物件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抵压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及压合板, 该 压合板可移动地固定于支撑架上 ; 该驱动部件的固定端固定于支撑架上, 驱动部件的自由 端与压合板固定连接 ; 该驱动部件的自由端驱动压合板相对于支撑架向靠近本体的方向移 动, 使得压合板抵压于物件上。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抵压组件还包括第一导杆及第二导 杆, 驱动部件的自由端与压合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该第一导杆。

5、的中部及第二导杆的中部分 别贯穿压合板的两端, 第一导杆的两端及第二导杆的两端均固定于支撑架上, 该驱动部件 的自由端是为驱动压合板相对于第一导杆及第二导杆向靠近本体的方向移动。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压合板包括基板、 加强板及接触板, 该第一导杆的中部及第二导杆的中部分别贯穿基板的两端, 基板具有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 面相背的第二侧面, 第一侧面远离本体, 第二侧面靠近本体 ; 基板之第一侧面的中部与驱动 部件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 加强板的固定端固定安装于基板之第二侧面的中部, 加强板的自 由端自加强板的固定端延伸而出 ; 接触板固定于加强板的自由端, 接触。

6、板与物件接触并抵 压物件于第一承载件上, 该加强板的强度大于接触板的强度。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加强板为铝板, 该接触板为塑料板。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贴附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本体内的固 定座, 该第二承载件可移动地固定于固定座上 ; 该驱动组件的固定端固定于固定座, 该驱动 组件的自由端与第二承载件固定连接 ; 该驱动组件的自由端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相对于固 定座向靠近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固定座包括底板及凸设于底板上的 四个第三导杆, 该底板固定于本体内, 该驱。

7、动组件的固定端固定于底板上, 该第二承载件开 设有四个第一通孔, 四个第三导杆远离底板的一端分别贯穿四个第一通孔, 该驱动组件的 自由端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相对于该四个第三导杆移动。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承载件凸设有第一阻挡部及第 二阻挡部, 该本体上凸设有第三阻挡部, 该第一阻挡部、 第二阻挡部及第三阻挡部分别从三 个不同的方向限制物件移动并共同对物件进行定位。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阻挡部、 第二阻挡部及第三阻挡 部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限制物件在平行于本体的方向上移动, 该抵压组件限制物件在垂 直于本体的方向上。

8、移动。 10.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贴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本体还开设有第二开口, 该贴附装 置还包括真空发生器, 该第二承载件上承载贴附件的承载表面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该第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60512 A 2 2/2 页 3 承载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吸气孔, 该真空发生器的吸管穿过第二开口 后进入本体内并与至少一个吸气孔连接, 该真空发生器用于产生负压以将外部空气依次吸 入多个通气孔、 至少一个吸气孔及吸管, 并产生吸附力将贴附件吸附于第二承载件上, 以限 制贴附件在垂直于第二承载件的方向上移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60512 A 。

9、3 1/4 页 4 贴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贴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最初的工业生产中, 通常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将贴附物贴附于目标对象上, 贴附物 的贴附表面具有粘胶, 因此在人工施加的外力作用下, 贴附物可牢固地贴合于目标对象上。 然而, 采用人工方式来完成上述贴附作业, 其作业效率很低, 不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 ; 并且采用人工方式将贴附物贴附于目标对象上, 也可能弄脏贴附物的粘胶面甚至由于操作 不当而损坏贴附物。 0003 后来, 逐渐出现了自动化贴附装置, 然而, 在使用自动化贴附装置将贴附物贴附于 目标对象上时, 由于承载目标对象的机台上没有设置定位装置, 。

10、导致贴合精度不高。 或者承 载贴附物的贴附设备上只是将贴附物吸附于其上, 而没有设置定位装置, 导致贴合精度不 高。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贴合精度较高的贴附装置。 0005 一种贴附装置, 其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支撑架。本体上形成有承载物件并 定位物件的第一承载件, 该贴附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抵压组件、 安装于本体内并 可相对于本体移动的第二承载件及安装于本体内的驱动组件。第二承载件承载贴附件。第 一承载件开设有供所述贴附件外露出本体的第一开口, 第一承载件具有围成所述第一开口 的侧壁。抵压组件抵压物件于第一承载件上。承载于第二承载件上的贴附件位于第一开 口内。

11、, 侧壁限制贴附件在平行于第二承载件的方向上移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承载件 向靠近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 使得贴附件外露出所述第一开口与物件接触并贴附于物件 上。 0006 上述贴附装置由于第一承载件承载物件并定位物件, 第一承载件本身就可限制物 件在平行于第一承载件的方向上移动 ; 同时抵压组件抵压物件于第一承载件上, 进一步地 限制了物件向垂直于第一承载件的方向移动。又由于第二承载件可承载贴附件, 且贴附件 位于第一承载件的第一开口内, 同时围成第一开口的侧壁限制贴附件在平行于第二承载件 的方向上移动, 也即实现了对贴附件的定位。因此将贴附件贴附于物件上相对于现有技术 中的自动化贴附设备。

12、的贴合精度要高。 附图说明 0007 图 1 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贴附装置之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该贴附装置包括第二承 载件及真空发生器。 0008 图 2 为图 1 所示贴附装置的分解图。 0009 图 3 为图 1 所示贴附装置之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说 明 书 CN 103660512 A 4 2/4 页 5 0010 图 4 为图 1 所示第二承载件的立体图。 0011 图 5 为图 1 所示第二承载件与真空发生器相连接的立体图。 0012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贴附装置100 本体10 第二开口120 底座12 盖体14 支撑架20 第一承载件30 第一开口31 第一阻挡部32 第二阻挡部34。

13、 第三阻挡部36 侧壁38 抵压组件40 驱动部件42 固定端420 自由端422 压合板44 基板440 加强板442 接触板444 第一导杆46 第二导杆48 第一侧面450 第二侧面452 物件200 贴附件300 电控模组400 固定座50 底板52 第三导杆54 驱动组件60 固定端62 自由端64 第二承载件80 第一通孔82 通气孔87 吸气孔89 真空发生器500 吸管50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请参阅图 1 及图 2, 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贴附装置 100 包括本体 10 及支撑架 20, 支 撑架 20 安装于本体 10 上。

14、。本体 10 上形成有第一承载件 30, 第一承载件 30 承载并定位物 件 200。第一承载件 30 开设有第一开口 31, 第一承载件 30 具有围成所述第一开口 31 的侧 壁 38。本体 10 包括底座 12 及与底座 12 相盖合的盖体 14, 支撑架 20 安装于盖体 14 上, 第 说 明 书 CN 103660512 A 5 3/4 页 6 一承载件 30 形成于盖体 14 上。 0014 贴附装置 100 还包括抵压组件 40、 固定座 50、 驱动组件 60 及第二承载件 80。抵压 组件 40 安装于支撑架 20 上, 抵压组件 40 的作用是将物件 200 抵压于第一承。

15、载件 30 上, 以 限制物件 200 在垂直于本体 10 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 3 所示。 0015 固定座 50、 驱动组件 60 及第二承载件 80 均位于本体 10 的内部。固定座 50 包括 底板 52, 底板 52 固定于底座 12 内。驱动组件 60 的固定端 62 固定于底板 52 上, 驱动组件 60 的自由端 64 与第二承载件 80 固定连接。第二承载件 80 承载贴附件 300, 承载于第二承 载件 80 上的贴附件 300 位于第一开口 31 内, 侧壁 38 限制贴附件 300 在平行于第二承载件 80 的方向移动。驱动组件 60 可驱动第二承载件 80 向靠近第一。

16、承载件 30 的方向移动, 使得 贴附件 300 外露出第一开口 31 与物件 200 接触并贴附于物件 200 上。在本实施方式中, 物 件 200 为碟片盖, 贴附件 300 为防尘垫圈, 驱动组件 60 为汽缸。 0016 具体地, 第一承载件 30 凸设有第一阻挡部 32 及第二阻挡部 34, 本体 10 的盖体 14 上凸设有第三阻挡部 36。当物件 200 放置于第一承载件 30 上时, 第一阻挡部 32、 第二阻挡 部 34 及第三阻挡部 36 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限制物件 200 在平行于本体 10 的方向上移 动并共同对物件 200 进行定位。第一承载件 30 包括第三阻挡部。

17、 36, 因此第一承载件 30 可 承载物件 200 并对物件 200 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 物件 200 以碟片盖为例进行说明。 0017 抵压组件 40 包括驱动部件 42 及压合板 44, 压合板 44 可移动地固定于支撑架 20 上 ; 驱动部件 42 的固定端 420 固定于支撑架 20 上, 驱动部件 42 的自由端 422 与压合板 44 固定连接。 当物件200放置于第一承载件30上时, 驱动部件42的自由端422用于驱动压合 板 44 相对于支撑架 20 向靠近本体 10 的方向移动, 使得压合板 44 抵压于物件 200 上。在 本实施方式中, 驱动部件 42 为汽缸。

18、。 0018 具体地, 抵压组件 40 还包括第一导杆 46 及第二导杆 48, 压合板 44 包括基板 440、 加强板 442 及接触板 444。第一导杆 46 的中部及第二导杆 48 的中部分别贯穿基板 440 的 两端, 第一导杆 46 的两端及第二导杆 48 的两端均固定于支撑架 20 上。基板 440 具有第一 侧面 450 及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 452, 第一侧面 450 远离本体 10, 第二侧面 452 靠近 本体 10。基板 440 之第一侧面 450 的中部与驱动部件 42 的自由端 422 固定连接, 加强板 442 的固定端固定安装于基板 440 之第二侧面 4。

19、52 的中部, 加强板 442 的自由端自加强板 442 的固定端延伸而出 ; 接触板 444 固定于加强板 442 的自由端, 接触板 444 与物件 200 接 触并抵压物件 200 于第一承载件 30 上。 0019 加强板442的强度大于接触板444的强度, 其目的在于 : 由于接触板444直接与物 件 200 接触并且接触板 444 的强度小于加强板 442 的强度, 接触板 444 可提供一定的缓冲 力, 可有效地防止接触板 444 压伤物件 200。在本实施方式中, 加强板 442 为铝板 ; 接触板 444 为塑料板。 0020 固定座 50 还包括有四个第三导杆 54, 四个。

20、第三导杆 54 均凸设于底板 52 上。第二 承载件 80 开设有四个第一通孔 82。四个第三导杆 54 远离底板 52 的一端分别贯穿四个第 一通孔 82, 使得驱动组件 60 的自由端 64 可驱动第二承载件 80 相对于四个第三导杆 54 移 动。 0021 使用时, 首先, 可使用机械臂 (图未示) 将贴附件 300 放置于第一承载件 30 上的第 一开口 31 内, 使得贴附件 300 承载于第二承载件 80 上。 说 明 书 CN 103660512 A 6 4/4 页 7 0022 其次, 机械臂 (图未示) 将物件 200 承载于第一承载件 30 上。 0023 再次, 启动驱。

21、动部件 42, 使驱动部件 42 的自由端 422 驱动基板 440 相对于第一导 杆 46 及第二导杆 48 向靠近本体 10 的方向移动, 使得接触板 444 接触物件 200 并抵压于物 件 200 上。 0024 最后, 启动驱动组件 60, 使得驱动组件 60 的自由端 64 驱动第二承载件 80 相对于 四个第三导杆 54 向靠近第一承载件 30 的方向移动, 使得贴附件 300 穿过第一承载件 30 的 第一开口 31 与物件 200 接触并贴附于物件 200 上。由于贴附件 300 远离第二承载件 80 的 表面具有粘胶, 因此贴附件 300 可牢固地贴附于物件 200 上。 。

22、0025 其中, 驱动部件 42 及驱动组件 60 的控制由安装于本体 10 内部的电控模组 400 控 制。 0026 本体 10 还开设有第二开口 120, 请一并参阅图 4 及图 5, 贴附装置 100 还包括真空 发生器 500, 第二承载件 80 上承载贴附件 300 的承载表面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87, 第二承载 件 80 与驱动组件 60 的自由端 64 固定连接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吸气孔 89。真空发生器 500 的吸管 502 穿过第二开口 120 后进入本体 10 内并与至少一个吸气孔 89 连接, 真空发 生器 500 用于产生负压以将外部空气依次吸入多个通气孔 87、 至。

23、少一个吸气孔 89 及吸管 502, 并产生吸附力将贴附件 300 吸附于第二承载件 80 上, 可以限制贴附件 300 在垂直于第 二承载件 80 的方向上移动。 0027 贴附装置 100 由于第一承载件 30 可承载物件 200 并定位物件 200, 第一承载件 30 可限制物件 200 在平行于第一承载件 30 的方向上移动 ; 同时抵压组件 40 抵压物件 200 于 第一承载件 30 上, 进一步地限制了物件 200 向垂直于第一承载件 30 的方向上移动。又由 于贴附件 300 位于第一开口 31 内, 并且围成第一开口 31 的侧壁 38 限制了贴附件 300 在平 行于第二承。

24、载件 80 的方向上移动, 而且真空发生器 500 可提供吸附力将贴附件 300 吸附于 第二承载件 80 上, 进一步地限制了贴附件 300 向垂直于第二承载件 80 的方向上移动。因 此, 贴附装置 100 将贴附件 300 贴附于物件 200 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化贴附设备的 贴合精度要高。 0028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 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 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 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 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660512 A 7 1/5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60512 A 8 2/5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60512 A 9 3/5 页 10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60512 A 10 4/5 页 11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60512 A 11 5/5 页 12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60512 A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层状产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