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平面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TFT-LCD),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不同的
电子商品上,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电视、汽车导航系统及
移动电话等等。目前平面显示器除了画面品质及亮度的要求外,也愈来愈着
重轻、薄的设计,但平面显示器中的各种元件都占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图1显示现有平面显示器示意图。液晶显示器10’包括一液晶面板2’、
一背光模块4’、一外壳6’及一塑料框架8’。
液晶面板2’主要是由一对透明基板22a’、22b’所构成,而液晶20’则放
置于透明基板22a’、22b’之间。
背光模块4’包括多个光学膜层41’、一导光板42’、一光源(CCFL)43’及
一反射板44’。背光模块4’是以平行方式沿着液晶面板2’的背面设置,用以
提供光源43’所产生的光线至液晶面板2’的背面。矩形的反射板44’环绕光源
43’以及导光板42’,而光学膜层41’沿着导光板42’的上表面44a’的方式设置
在上表面44a’之上。
外壳6’是由上壳6a’以及下壳6b’所组成。上壳6a’及下壳6b’包围整个
液晶显示器10’,以减少电磁波的噪音,且加强整体结构强度。
塑料框架8’是以注塑成型方式由透明树脂材料所制成。框架8’包括一
突出部8a’,延伸朝向框架8’的内部,用以支撑面板2’的基板22b’。
图1B为图1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突出部8a’与塑料框架8’是以注塑成
型方式所制成的一整体结构,且由于突出部8a’是突出于面板2’与光学膜层
41’之间,为了维持整体结构强度,突出部8a’必须具有一最小肉厚限度”D”。
再者,突出部8a’是由面板2’的背面而支撑面板2’,因此,突出部8a’是不可
缺少的支撑用元件,且不能再减少突出部8a’的厚度。由于上述的元件均为
液晶显示器10’中必要之元件,而且面板2’与光学膜层41’之间必须保留一厚
度H-1的间隙。因此,背光模块的厚度无法有效降低。此外,因薄膜层41’
与外壳6’、塑料框架8’相互重叠的设计,以目前的结构与元件数量,在不改
变光学特性及亮度的情况下,要使整个背光模块变得更轻更薄,仍有其困难
性。
另外,由于光学膜层41’设置在突出部5a’与反射板44’的上表面44a’之
间,若有任何颗粒或异物进入其中,必须打开塑料框架8’清理之后再组合。
由于需要重新组装,进而延长清理所花费的时间。
因此,目前仍需要一种平面显示器,改进主要元件的排列方式以提供更
轻更薄的外型,更可解决上述重工时间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在不改变及影响光
学及光利用率的情况下,即,在相同的导光版厚度及相同的薄膜层的结构下,
利用空间的巧思而改进其光学膜层与反射板的排列位置,使其达到薄型化的
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当组装过程中发现颗粒异
物时,则不需拆开塑料框架或下壳即可进行清理,可省下重工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包括一框架、一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面
板与背光模块设置于框架内。背光模块包括多个光学膜层、一光源、一导光
板及一反射板,反射板环绕光源及导光板。光学膜层的其中一者包括一第一
端,以及反射板包括一第二端,第二端邻近于光学膜层,且第一端与第二端
位于同一高度上。
又,框架包括一突出部,设置于反射板与面板之间,用以支承面板。
又,平面显示器还包括至少一固定用元件,固定光学膜层与反射板。固
定用元件包括胶带,该胶带为透明或不透明胶带。
又,平面显示器还包括一导光板,设置于光学膜层的下方。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
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液晶显示器10包括一外
壳6、一塑料框架8、一面板2及一背光模块4。外壳6可由金属的材质所制
成,且由上壳6a及下壳6b所组成,包围整个液晶显示器10,以减少电磁波
的噪音,且加强整体结构强度。
塑料框架8是以注塑成型方式由透明树脂材料所制成。框架8具有一突
出部8a,延伸朝向框架8的内部,用以支撑面板2的基板22b。突出部8a
具有一最小厚度”D”。上壳6a覆盖在塑料框架8上,而下壳6b是部分设置
塑料框架8于与上壳6a之间。
背光模块4包括多个光学膜层41、一导光板42、一光源(CCFL)43及一
反射板44。背光模块4是以平行方式沿着液晶面板2的背面设置,用以提供
光源43所产生的光线至液晶面板2的背面。
矩形的反射板44可以是一具有反射功能的灯管支持部,反射板44是以
环绕光源43与导光板42的方式设置,光源43则设置于导光板42的一端,
且邻近于塑料框架8。光学膜层41沿着导光板42的方式设置在导光板42
之上。
应注意的是,反射板44具有一上表面44a,位于光源43与突出部8a
之间,且延伸朝向光学膜层41。如图2B(图2A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反射板
44的上表面44a具有一第一端440,第一端440与光学膜层41的其中一者
的第二端410位于同一高度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440位于中间层的光学膜层41的一端部。在另
一实施例中,虽然图上并未显示,反射板44的第一端440也可以与最上层
的光学膜层的一端位于同一高度上。即,本发明利用空间的巧思,重新排列
光学膜层41与反射板41的相对位置,使得面板2与背光模块4之间的间隙
H2达到最小化,以降低整个背光模块4的厚度,使得液晶显示器的厚度更轻
更薄。
请再参见图2B,面板2与光学膜层41之间的间隙H2是较小于突出部
8a的最小肉厚D。比较本发明与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器比较可知,本实施例
的间隙H2明显较小于图1B的面板2’与光学膜层41’之间的间隙H1。由此可
证明,本实施例通过改进光学膜层41与反射板44的排列位置可实质上降低
整个背光模块4的厚度。
本实施例还具有一变化例,如图3A及图3B所示,液晶显示器10a的
背光模块4在组装过程中,若是在不同的生产在线或是不同工厂内进行其它
组装作业,为了防止背光模块的内部元件位移,可通过一主要固定用元件
5(例如:胶带或一薄膜层)同时横跨光学膜层41与反射板44,以固定光学膜
层41与反射板44。
在另一变化例中,又如图3A及图3B所示,更可增加一次要固定用元
件7a,设置于反射板44的上表面44a与主要固定用元件5之间。另一次要
固定用元件7b可设置于反射板44的下表面44b与导光板42之间。因此,
上述固定用元件5、7a、7b可加强反射板44与光学膜层41的重新排列结构。
再者,上述固定用元件5、7a、7b可以是透明或是不透明的材质所制成。
在大型平面显示器中,由于光学膜层41的长度较长,部分光线容易由反射
板44的第一端440与光学膜层41的第二端410之间散失。然而,由于大型
显示器本身具有足够的光源与光线,损失的光线相对的微乎其微,因此,在
大型显示器中的固定用元件5、7a、7b可以是透明材质所制成,不会影响液
晶显示器的整体亮度。
若是小型显示器中,光学膜层41的长度较短,因此,反射至光学膜层
41的光线量则成为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是否足够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固定
用元件5必须具有遮光效果的不透明材质所制成,以使光线从反射板44的
第一端440与光学膜层41的第二端410之间的间隙损失减至最低。在此例
中,固定用元件除了具有加强固定用的功能,更可防止光线的损失。
因此,本发明在相同的导光版42厚度及相同的薄膜层41与面板2的结
构下,利用空间的巧思而改进其光学膜层41与反射板44的排列位置,不改
变及影响光学及光利用率的情况下,使整体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增强,且达到
薄型化的目的。
此外,若是液晶显示器需要较高的光线强度,由于本实施例的光学膜层
41与反射板44之间的间隙已降至最低,背光模块具有更多空间可以增加导
光板42的厚度,进而增强整体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本发明具有另一优点,在组装背光模块4的过程中,若是有任何异物侵
入时,由于光学膜层41并没有被塑料框架8所遮盖,因此可以不需拆开塑
料框架8即可清除光学膜层41上的异物,即,不需重新组装框架,因此,
本发明的结构使得在清洁异物时,不再费时又费力。
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一些的更
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