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体冷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体冷却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8992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9.21 CN 102189924 A *CN102189924A* (21)申请号 201010509482.5 (22)申请日 2010.10.14 2010-062979 2010.03.18 JP B60K 11/06(2006.01) B60K 1/04(2006.01) (71)申请人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埼玉县 (72)发明人 山谷荣次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 普通合伙 )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 (54) 发明名称 发热体冷却装置 (57) 。
2、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抑制液体进入发热体的发 热体冷却装置。 在吸气通道(13)上设置与用于划 分出电池收容空间 5 的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相接近的鼓出部(23), 在该鼓出部(23)上形 成与壁面 (9a) 相对的排泄孔 (24)。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4 页 CN 102189926 A1/1 页 2 1. 一种发热体冷却装置, 其利用通过吸气管导入到发热体收容空间内的车室内空气冷 却发热体,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气管上设置与用于划分出上述发热体。
3、收容空间的一壁面相接近的鼓出部, 在 该鼓出部上形成与上述壁面相对的排水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发热体收容空间为车室内后部座席与货室之间的空间, 使上述壁面为上述货室侧的壁面。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鼓出部的排水孔形成面与上述壁面相互倾斜。 4. 根据权利要求 1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鼓出部具有从上述排水孔侧看为大致 U 字形或大致 V 字形的底面形状。 5. 根据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吸气管的底面上设有沿与上。
4、述排水孔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突条。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1/5 页 3 发热体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发热体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 1 中公开有在吸气管的中途设置了贮水部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0003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7-132859 号公报 0004 在上述以往的发热体冷却装置中, 希望进一步抑制液体进入发热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发热体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在本发明中, 在向发热体收容空间中导入车室内空气的吸气 管上,。
5、 设置与用于划分出发热体收容空间的一壁面相接近的鼓出部, 在该鼓出部上形成有 与上述壁面相对的排水孔。 0007 因此, 在本发明中, 能在使进入到吸气管中的液体从排水孔流出到吸气管外之后 沿着壁面向下方排出, 因此, 能抑制液体进入发热体。 附图说明 0008 图 1 是实施例 1 的发热体冷却装置的后视图。 0009 图 2 是实施例 1 的发热体冷却装置的左侧视图。 0010 图 3 是从车辆后方侧看吸气通道 13 的立体图。 0011 图 4 是吸气通道 13 的俯视图。 0012 图 5 是吸气通道 13 的后视图。 0013 图 6 是吸气通道 13 的仰视图。 0014 图 7 。
6、是图 5 的 S7-S7 剖视图。 0015 图 8 是图 7 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 基于附图, 使用实施例 1 说明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发热体冷却装置的实施方 式。 0017 实施例 1 0018 首先, 说明结构。 0019 整体结构 0020 图 1 是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后视图, 图 2 是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左 侧视图。 0021 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 发热体冷却装置 )1 是用于冷却对混合车或电动车的 驱动用电动机供电的强电电池 ( 以下简称作 “电池” )2 的装置。在实施例 1 中, 电池 2 设置 说 明 书 CN 1021。
7、89924 A CN 102189926 A2/5 页 4 在电池收容空间 ( 发热体收容空间 )5 中, 该电池收容空间 5 设置在设于车室内 6 的后部坐 席 3 的车辆后方侧, 且设定在车室内 6 与行李室 ( 货室 )4 之间。电池 2 为在图示的矩形的 壳体内收容作为发热体的未图示的电池组件而成的结构。 0022 电池收容空间 5 与车室内 6 由室内装饰板 7 和室内板 8 划分开。另外, 电池收容 空间 5 和行李室 4 由行李室前饰板 9 划分开。在电池收容空间 5 和行李室 4 的车宽方向左 右、 在车身板 27a、 27b 之间立设有行李室侧饰板 28a、 28b。 002。
8、3 行李室 4 被底板 10 划分为上部空间 4a 和下部空间 4b。上部空间 4a 作为供乘客 放置货物的空间, 即用作货室。下部空间 4b 用作备胎 11 的收纳空间。行李室前饰板 9 的 下端位于行李室 4 的下部空间 4b 的上方。因此, 电池收容空间 5 与下部空间 4b 在前舱室 行李装饰板 9 的下方相连通。 0024 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1 包括 : 吸气口 12、 第 1 吸气通道 ( 吸气管 )13、 鼓风机 14、 第 2 吸气通道 15、 排气通道 16、 排气口 17。 0025 吸气口 12 是车室内空气的导入口, 固定在室内装饰板 7 的上部。 0026 。
9、第 1 吸气通道 13 用于将车室内空气从车室内 6 导入到电池 2, 第 1 吸气通道 13 配 置在电池 2 的上方, 沿车宽方向延伸。第 1 吸气通道 13 的一端与吸气口 12 相连接, 另一端 与鼓风机 14 相连接。第 1 吸气通道 13 由与吸气口 12 相连接的第 1 构件 13a 和与鼓风机 14 相连接的第 2 构件 13b 形成为大致 L 字形。在此, 第 1 构件 13a 和第 2 构件 13b 也可以 为一体。 0027 鼓风机 14 是用于将通过第 1 吸气通道 13 导入的车室内空气作为冷却风供给到电 池 2 的风扇, 鼓风机 14 夹设在第 1 吸气通道 13 。
10、和第 2 吸气通道 15 之间。鼓风机 14 的转 速可以根据电池组件的温度等改变。 0028 第 2 吸气通道 15 夹设在鼓风机 14 和电池 2 之间。 0029 排气通道 16 将通过电池 2 而变热的空气排出到排气口 17 附近。 0030 排气口 17 是设于行李室 4 的上部空间 4 中的开口, 用于将从排气通道 16 排出的 空气排出到车室内。 0031 吸气通道的结构 0032 下面, 使用图 3 图 7 详细说明第 1 吸气通道 13 的结构。另外, 以下, 除特殊必要 的情况之外, 将第 1 吸气通道 13 的第 2 构件 13b 称作吸气通道 13 来说明。 0033 。
11、图 3 是从车辆后方侧看吸气通道 13 的立体图, 图 4 是吸气通道 13 的俯视图, 图 5 是吸气通道 13 的后视图, 图 6 是吸气通道 13 的仰视图, 图 7 是图 5 的 S7-S7 剖视图。 0034 吸气通道 13 通过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形成为在左右两端具有开口部 18、 19 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吸气通道 13 的左端部 20 向上方弯曲, 形成为与第 1 构件 13a 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吸气通道 13 的右端部 21 向下方弯曲, 形成为与鼓风机 14 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圆形。 0035 在吸气通道 13 中, 在左右端部 20、 21 之间的沿车宽方。
12、向延伸的中央部 22 的上表 面 22d 的正面 22e 侧, 形成有用于将吸气通道 13 紧固连结于车身侧的托架 ( 未图示 ) 上的 凸缘部 22a。另外, 在右端部 21 的前端形成有用于与鼓风机 14 紧固连结的凸缘部 21a。 0036 如图 5 所示, 在中央部 22 的内部形成有能贮存从车室内进入到吸气通道 13 内的 液体的贮水部 26。图 5 的虚线表示贮存于贮水部 26 中的液体到达了贮存极限时的水位。 说 明 书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3/5 页 5 0037 在中央部 22 的背面 22b 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 设有从背面 22b 朝。
13、向行李室前饰板 9 侧突出、 与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相接近的鼓出部 23。在鼓出部 23 的与壁面 9a 相对 的排泄孔形成面 ( 排水孔形成面 )23a 上形成有与壁面 9a 相对的排泄孔 ( 排水孔 )24。排 泄孔 24 的上下方向位置设定在比图 5 所示的贮水部 26 的贮存极限时的水位低的位置。 0038 如图 7 所示, 鼓出部 23 的排泄孔形成面 23a 朝向上方倾斜。另一方面, 行李室前 饰板 9 的壁面 9a 沿铅垂方向直立设置。另外, 从吸气通道 13 的背面 22b 侧看, 鼓出部 23 的底面 23b 和与底面 23b 连续的中央部 22 的底面 22c 。
14、形成为以排泄孔 24 的下方为最下端 的大致 U 字形。 0039 中央部 22 的底面 22c 设有沿中央部 22 的长度方向、 即车宽方向延伸的突条 25。 该突条 25 优选设于尽量靠近鼓出部 23 的位置。另外, 该突条 25 也可以设在鼓出部 23 的 底面 23b 上。 0040 下面, 说明作用。 0041 抑制液体进入吸气通道的作用 0042 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1 通过在驱动鼓风机 14 旋转时将车室内空气从吸气口 12吸入吸气通道13而向电池2的壳体内供给冷却风, 从而能将壳体内的电池组件冷却。 由 于车室内空气根据乘客不同总是设定为舒适的温度, 因此, 特别是在夏。
15、季, 能用比外部空气 条件好 ( 低温 ) 的冷却风冷却电池 2。 0043 在此, 由于将导入车室内空气的吸气口 12 配置在室内装饰板 7 上, 因此, 例如, 乘 客误将饮料水等液体洒到室内装饰板7上时, 流入到吸气通道13内的液体可能进入电池2。 0044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在以往的发热体冷却装置中, 在吸气通道的中途设置用 于收集液体的贮水部。 但是, 在流入有超过贮水部的贮存极限的大量液体的情况下, 液体会 自贮水部溢出而到达电池。 另外, 即使是未超过贮存极限的情况下, 若在贮水部贮存有大量 的水, 被车室内空气吹起的液体也可能自贮水部溢出而到达电池。 0045 另外, 在。
16、以往的发热体冷却装置中, 采用在贮水部设置排水用的排水螺栓、 能根据 需要从贮水部排出液体的结构。 但是, 用排水螺栓进行排水时, 不能在液体向吸气通道流入 的同时进行排水作业。因此, 如上所述, 不能应对大量液体流入的情况。另外, 也存在增加 了排水作业这样的缺点。 0046 在此, 通过预先拔下排水螺栓, 能在液体流入吸气通道的同时进行排水, 但从吸气 通道流出的液体会直接到达电池, 因此不优选。 虽然电池组件被收容在壳体内, 具有一定程 度的防水性能, 但在液体直接到达电池那样的条件下使用时, 需要提高壳体的密封性, 导致 成本升高。 0047 曾考虑过代替排水螺栓而设置排水管, 从贮水。
17、部向电池收容空间的外部排水的方 法, 但需要对车身侧进行附加加工 ( 配置排水管的加工 ), 零件数量也会增加, 因此, 会导致 成本上升。 0048 与此相对, 在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1 中, 在吸气通道 13 上设置与行李室前饰 板 9 的壁面 9a 相接近的鼓出部 23, 在鼓出部 23 上形成与壁面 9a 相对的排泄孔 24。因此, 流入到吸气通道 13 中的液体如图 8 的箭头 A 所示, 从排泄孔 24 流出到吸气通道 13 的外部 之后沿着壁面 9a 流向下方, 从行李室前饰板 9 的下端向行李室 4 的下部空间 4b 排出。 0049 即, 在实施例 1 中, 通过将划。
18、分电池收容空间 5 和行李室 4 的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 说 明 书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4/5 页 6 面 9a 用作排水路线 (route), 不用另外设置排水管, 就能将流入到吸气通道 13 中的液体排 出到电池收容空间5的外部。 另外, 由于能抑制从排泄孔24流出的液体直接到达电池2, 因 此, 能降低对电池 2 的防水性能的要求, 能谋求降低成本。 0050 为了如上所述地将壁面9a用作排水路线, 需要使排泄孔24接近壁面9a。 但是, 由 于吸气通道 13 配置在电池收容空间 5 的中央, 因此, 仅在以往形状的吸气通道 13 上形成排 泄孔。
19、 24 时, 从排泄孔 24 流出的液体不能到达壁面 9a。因此, 在实施例 1 中, 通过在吸气通 道 13 上设置朝向壁面 9a 侧突出的鼓出部 23, 在该鼓出部 23 上形成排泄孔 24, 能使吸气通 道 13 的位置不变而使排泄孔 24 接近壁面 9a, 从而能将壁面 9a 用作排水路线。 0051 因此, 在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1 中, 即使在从吸气口 12 向吸气通道 13 中流入 大量液体的情况下, 也能一边在贮水部 26 贮存液体一边从排泄孔 24 排水。因此, 与以往的 发热体冷却装置相比较, 能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电池 2。并且, 由于也不需要追加零件和进 行车身加。
20、工, 因此, 在成本方面也优良。 0052 在实施例1中, 将划分出电池收容空间5的左右前后4个壁面(行李室侧饰板28a、 28b 的壁面、 室内板 8 的壁面、 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中的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作 为排水路线。 由于在电池2的左右存在有后轮的轮胎安置区(tyre house), 因此, 从吸气通 道 13 到行李室侧饰板 28a、 28b 的距离与从吸气通道 13 到室内板 8 或行李室前饰板 9 的距 离相比非常长。因此, 在将行李室侧饰板 28a、 28b 的壁面作为排水路线的情况下, 会导致鼓 出部 23 大型化。另外, 在将室内板 8 的壁面作为。
21、排水路线的情况下, 从壁面流下的液体会 滞留在电池收容空间 5 内。与此相对, 如实施例 1 所示, 在将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作 为排水路线的情况下, 能同时实现鼓出部 23 的小型化和向电池收容空间 5 的外部排水, 因 此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作为排水路线最合适。 0053 排水性能维持作用 0054 在实施例 1 中, 使形成了排泄孔 24 的鼓出部 23 的排泄孔形成面 23a 相对于壁面 9a 倾斜。如上所述, 在电池冷却装置 1 中, 由于将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用作排水路线, 因此, 需要使排泄孔24尽量接近壁面9a。 此时, 根据各零件的尺寸误差。
22、、 组装误差、 变形, 可 能会在排泄孔形成面23a与壁面9a相接触的状态下组装吸气通道13。 在此, 假设排泄孔形 成面 23a 与壁面 9a 相互平行的情况, 排泄孔 24 可能被壁面 9a 堵塞, 阻碍液体排出。 0055 因此, 在实施例1中, 通过使鼓出部23的排泄孔形成面23a、 即排泄孔24的周围相 对于壁面 9a 倾斜, 在排泄孔形成面 23a 与壁面 9a 相接触的状态下组装吸气通道 13 时, 也 能确保排泄孔 24 与壁面 9a 之间的间隙, 从而能维持期望的排水性能。 0056 防止液体飞溅作用 0057 在实施例 1 中, 从排泄孔 24 侧看鼓出部 23 的底面 2。
23、3b 和与底面 23b 连续的中央 部 22 的底面 22c 时, 即从背面 22b 侧看吸气通道 13 时, 鼓出部 23 的底面 23b 和与底面 23b 连续的中央部 22 的底面 22c 形成为排泄孔 24 的下方为最下端的大致 U 字形。在吸气通道 13 内的液体从排泄孔 24 流出时, 液体的一部分沿着排泄孔形成面 23a 移动到鼓出部 23 的 底面23b和中央部22的底面22c的最下端而落下。 此时, 通过预先在排泄孔24的下方设置 底面 23b、 22c 的最下端, 能使沿底面 23b、 22c 流动的液体落下到排泄孔 24 的正下方。即, 能限定车宽方向的液体的落下位置, 。
24、能抑制落下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分散而导致液体附着在 电池 2 上。 说 明 书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5/5 页 7 0058 另外, 在实施例1中, 在吸气通道13的底面22c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突条25。 因此, 如图 8 的箭头 B 所示, 能利用突条 25 强制性地使从排泄孔 24 沿排泄孔形成面 23a 滴 下、 沿底面 23b 的最下端在底面 23b 上向车辆前方侧移动的液体落下。即, 能将液体的车辆 前后方向上的落下位置限制在突条 25 的跟前侧 ( 比突条 25 靠车辆后方侧 ), 因此, 能抑制 落下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分散而导致液体附着在电池 。
25、2 上。 0059 下面, 说明效果。 0060 实施例 1 的电池冷却装置 1 起到以下所列的效果。 0061 (1)在吸气通道13上设置有与用于划分出电池收容空间5的行李室前饰板9的壁 面 9a 相接近的鼓出部 23, 在该鼓出部 23 上形成有与壁面 9a 相对的排泄孔 24。由此, 能在 使进入到吸气通道 13 中的液体从排泄孔 24 流出到吸气通道 13 外之后使其沿着壁面 9a 向 下方排出, 因此, 能抑制液体进入电池 2。 0062 (2)使电池收容空间5为车室内6与行李室4之间的空间, 使成为排水路线的壁面 为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由此, 能使从排泄孔 24 流出的。
26、液体排出到行李室 4 的下部 空间 4b、 即电池收容空间 5 的外部, 因此, 能抑制从排泄孔 24 流出的液体附着在电池 2 上。 因此, 能降低对电池 2 的防水性能的要求, 从而能谋求降低成本。 0063 (3) 由于使鼓出部 23 的排泄孔形成面 23a 与壁面 9a 相互倾斜, 因此, 在排泄孔形 成面 23a 与壁面 9a 相接触的状态下组装吸气通道 13 的情况下, 也能确保排泄孔 24 与壁面 9a 之间的间隙, 能维持排水性能。 0064 (4) 由于鼓出部 23 具有从背面 22b 侧看以排泄孔 24 的下方为最下端的大致 U 字 形的底面 23b, 因此, 能限定沿着底。
27、面 23b 流动的液体的车宽方向上的落下位置, 能抑制落 下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分散而导致液体附着在电池 2 上。 0065 (5) 由于在吸气通道 13 的底面 22c 上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突条 25, 因此, 能限 定沿着底面 23b、 22c 流动的液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落下位置, 能抑制落下位置在车辆前后 方向上分散而导致液体附着在电池 2 上。 0066 其他实施例 0067 以上, 基于实施例 1 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发热体冷却装置的形式, 但本发明 的具体结构不限定于实施例,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 容许设计的变更、 追加等。 0068 例如, 也可以。
28、使鼓出部 23 的排泄孔形成面 23a 向下方倾斜。另外, 也可以使排泄 孔形成面 23a 为铅垂面, 使行李室前饰板 9 的壁面 9a 倾斜。另外, 也可以使排泄孔形成面 23a 与壁面 9a 都倾斜。 0069 在实施例 1 中, 示出了从排泄孔 24 侧看鼓出部 23 的底面 23b 为大致 U 字形的例 子, 但也可以为大致 V 字形。 0070 突条 25 的位置也可以设定在电池 2 的后端的车辆后方侧。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 能防止落下的液体直接附着在电池 2 上。 0071 在实施例 1 中, 示出了本发明的发热体冷却装置适用于对驱动用电动机供电的强 电电池的冷却装置, 但也能适用于变换器之外的设备的冷却装置。 说 明 书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1/4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2/4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3/4 页 10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89924 A CN 102189926 A4/4 页 11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89924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