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030672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54938.8

申请日:

2011.03.08

公开号:

CN102189760A

公开日:

2011.09.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00申请日:20110308|||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00; B41J11/00; B41J29/38

主分类号:

B41J2/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井口健; 八幡伊佐雄; 川口贵弘; 田口浩之; 土桥宏行; 泷裕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0.03.09 US 61/312,077; 2010.03.09 US 61/312,080; 2010.03.26 US 61/318,22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余刚;吴孟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根据实施方式,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第一薄片输送部、第一薄片供给部、厚度检测部、能否消色判断部以及薄片供给部。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以及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用于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还包括: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以及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更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总和更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距更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3尺寸的薄片。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色装置,还包括:消色前读取部,读取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上的图像;以及能否再利用判断部,根据所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是否能够再利用,其中,与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相比,所述消色前读取部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色装置,其中,连接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所述消色处理部以及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为直线状。11.一种薄片供给方法,是消色装置的薄片供给方法,所述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以及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在所述薄片供给方法中,通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消色后读取部,所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在所述薄片供给方法中,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更少。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总和更小。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距的平均值更小。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3尺寸的薄片。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消色前读取部,所述消色前读取部读取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上的图像,在所述薄片供给方法中,根据所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是否能够再利用,与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相比,所述消色前读取部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其中,连接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所述消色处理部以及所述消色后读取部间的薄片输送路径为直线状。21.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记录有使计算机执行消色装置中的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的薄片供给程序,所述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以及,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其中,所述薄片供给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消色后读取部,所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其中,所述薄片供给程序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说明书

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0年3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312080号、2010年3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312077、2010年3月2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1/318229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涉及针对各种尺寸的薄片的消色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公开有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印刷图像的薄片,实施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对图像进行消色,从而可再利用薄片的消色装置。装订处理过的薄片即使进行了消色处理也难以再利用。因此,在消色装置中还存在如下情况:在消色处理之前检测薄片的厚度,检测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

但是,要消色装置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大半是特定尺寸的薄片。用户偶尔通过消色装置对其他尺寸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因此要求研发出能够对其他各种尺寸的薄片也进行消色处理的消色装置。

但是,如果将装置构作为对于所有尺寸的薄片在进行消色处理之前均检测薄片的厚度、从而检测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则装置的结构变复杂,同时还存在装置大型化、增加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一种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以及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消色装置外观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消色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供给用手动托盘和排出用手动托盘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控制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消色装置的消色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重新发送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7是厚度为阈值以上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8是有折痕且无法再利用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机密文件的标识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存储于存储器内的判断标准示意图。

图11是消色处理不充分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12是消色处理充分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13是向排出盒排出薄片时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14是背面存在需要消色的图像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参考例的消色装置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一参考例的消色装置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第二参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第一薄片输送部、第一薄片供给部、厚度检测部、能否消色判断部以及薄片供给部。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根据本实施方式,薄片供给方法是由消色装置进行的薄片供给方法,上述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以及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所述薄片供给方法通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同时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根据本实施方式,记录介质记录有使计算机执行消色装置中的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的薄片供给程序,上述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能否消色判断部,根据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记录介质记录薄片供给程序,计算机通过执行上述薄片供给程序,从而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同时从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中的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消色装置E的外观示意图。

消色装置E对于利用所谓消色性色调剂或消色性油墨等“消色性着色剂”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进行消除消色性着色剂的颜色的“消色处理”。

消色装置E具有控制部8、操作输入部805、以及显示器806。

控制部8对消色装置E整体进行控制。控制部8具有处理器801、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802、MEMORY 803、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804。处理器801通过执行存储于MEMORY 803或HDD 804中的程序,从而进行消色装置E中的各种处理。处理器8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ASIC 802也可以进行处理器801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HDD 804也可以是闪存。MEMORY803也可以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动态随机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储器)、VRAM(Video RAM:视讯存储器)以及闪存。

操作输入部805也可以是键盘、鼠标、触摸面板、触摸板、绘图板以及专用按钮。显示器806也可以是电子纸、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EL(Electronic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片)、PDP(PlasmaDisplay Panel:等离子体显示器)、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操作输入部805和显示器806可以一体化为触摸面板显示器。

图2是表示消色装置E的纵向截面图。

消色装置E具有盒501、502、供给用手动托盘503、504、排出盒505、506、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废弃箱508、重新发送传感器509、厚度传感器510(厚度检测部)、消色前读取部511、消色后读取部512(图像读取部)、消色处理部513、散热风扇514、供给辊R1~R4、排出辊R5~R8、薄片输送部2。这些各元件中除了手动供给盘503、504、507之外其他均设在装置外壁51的内部。

盒501、502装载收容作为消色处理对象的已形成图像的薄片。装载收容于盒501、502的薄片是用户频繁使用的指定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盒501、502中装载收容有A4尺寸以及LT(Letter)尺寸中至少一种尺寸的薄片。

排出盒505、506用于收容在消色装置E中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

废弃箱508用于收容无法再利用的薄片。

供给辊R1~R4从盒501、502以及供给用手动托盘503、504向薄片输送部2供给薄片。

排出辊R5~R8从薄片输送部2向排出盒505、506、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废弃箱508排出薄片。

薄片输送部2将从盒501、502、供给用手动托盘503、504供给的薄片沿着规定的薄片输送方向输送到排出盒505、506、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废弃箱508。薄片输送部2具有向薄片输送方向引导薄片的输送路径Pa~Pk、沿着输送路径Pa~Pk输送薄片的输送辊R9~R17以及设在输送路径Pa~Pk的分支点且向各分支分配薄片的挡板F。

薄片输送部2具有第一薄片输送部21、第二薄片输送部22以及反转输送部23。

第一薄片输送部21将通过盒501、502、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供给辊R1、R2、R4供给的薄片输送到消色处理部513。第一薄片输送部21具有输送路径Pc、Pd以及输送辊R9~R12。第一薄片供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21供给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具有盒501、502以及供给辊R1、R2。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薄片输送路中的消色前读取部511的下游侧且消色处理部513的上游侧,向第一薄片输送部21供给薄片。第二薄片供给部具有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以及供给辊R4。

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薄片输送路中的消色前读取部511的下游侧且消色处理部513的上游侧。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中装载有除了用户频繁使用的特定尺寸之外的尺寸的薄片,例如,宽度比用户频繁使用的特定的尺寸(A4尺寸或LT尺寸)宽的薄片或比该特定尺寸小的薄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中装载有例如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长度不定的薄片。供给用手动托盘504的设置位置是与连接供给用手动供给盘504和消色处理部513的输送路大致成直线的位置。

第一薄片输送部21中的薄片输送路径具有以下特征。

(a)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少。

(b)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合计小。

(c)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隔的平均值小。

(d)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供给A4尺寸或LT尺寸的薄片的路径)相比,从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513的薄片输送路径(供给宽度较宽的A3尺寸的薄片的路径)的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图2中朝向纸面深处方向上的宽度较宽。

第二薄片输送部22向排出盒505、506(薄片排出口)输送在消色处理部513进行消色的薄片。第二薄片输送部22具有输送路径Pe、Pf以及输送辊R13、R14。

反转输送部23靠近装置外壁51配置。反转输送部23将在消色处理部513被消色之后暂时送入第二薄片输送部22并将被第二薄片输送部22翻转输送的薄片再次输送到第一薄片输送部21。从而,可以使消色前读取部511和消色处理部513对已经通过消色前读取部511和消色处理部513处理过的面Sa相反侧的第二面Sb进行处理。反转输送部23具有输送路径Pg以及输送辊R17。反转输送部23具有输送导向器231。输送导向器231至少在与散热风扇514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通风孔232。输送导向器231具有与反转输送部23相对且与通风孔232连通的排出孔233。

供给用手动托盘503设在反转输送部23的装置外壁51侧,通过供给辊R3向反转输送部23供给薄片。装载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的薄片的尺寸为用户频繁使用的特定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用手动供给盘503中装载A4尺寸以及LT尺寸中的至少一种尺寸的薄片。

排出用手动托盘507设在反转输送部23的装置外壁51侧且反转输送部23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不同的位置上。排出用手动托盘507通过排出辊R5排出通过反转输送部23输送的薄片。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用手动托盘507设在从第二薄片输送部22翻转输送的薄片被送入反转输送部23的位置附近。并且,排出用手动托盘507位于反转输送部23中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供给用手动托盘503的上游侧。

图3是表示供给用手动托盘503和排出用手动托盘507的立体图。

供给用手动托盘503和排出用手动托盘507以相对装置外壁51能够展开,且能够收容于设在装置外壁51的开口52内的方式被支撑。各盘503、507在控制部8的控制下上下驱动。开口52的壁面上的与各盘503、507的侧面接触的各部分上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53(在图3只示出一个)。导轨53上具有在导轨53上上下移动的支撑移动体54。支撑移动体54以相对装置外壁51能够展开的方式支撑各盘503、507。并且,支撑移动体54在控制部8的控制下在导轨53上上下移动,从而上下驱动各盘503、507。

返回图2,重新发送传感器509检测从盒501、502供给的薄片的重新发送,向控制部8发送检测信号。

厚度传感器510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前读取部511的上游侧。厚度传感器510对从盒501、502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朝消色处理部513输送的薄片的厚度进行检测。厚度传感器510具有杠杆部件510L,杠杆部件510L为杠杆式且能够以旋转轴510r为支点进行旋转。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施力于杠杆部件510L,使其以旋转轴510r为支点朝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旦薄片通过厚度传感器510,则杠杆部件510L根据薄片的厚度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厚度传感器510通过光学式传感器等检测杠杆部件510L的旋转角度,向控制部8输出检测信号。

消色前读取部511配置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处理部513的上游侧。消色前读取部511是光学式线传感器。消色前的薄片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输送到消色前读取部511。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位于薄片的第一面Sa上的图像。消色前读取部511检测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的印刷状态(包括浓度、颜色的亮度、污点、污垢、褶皱等)。

消色处理部513加热位于薄片的例如第一面Sa上的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的图像。消色处理部513具有辊a1、a2以及卷绕架设在辊a1、a2上的带a3。辊a1、a2中的至少一个受控制部8的控制而旋转驱动。辊a1、a2中的至少一个由控制部8控制的加热器进行加热。消色处理部513通过带a3或与带a3相对的辊,一边输送薄片一边进行加热,从而消除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

散热风扇514位于消色处理部513的背面侧且侧方。散热风扇514向消色处理部513送出冷却风,从而冷却消色处理部513。同时,散热风扇514通过通风孔232以及排出孔233向通过反转输送部23输送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供给冷却风。

消色后读取部512配置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处理部513的下游侧。消色后读取部512是光学式线传感器。消色处理后的薄片通过第二薄片输送部22输送到消色后读取部512。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位于已经在消色前读取部511以及消色处理部513处理过的薄片的第一面Sa以及未处理的第二面Sb上的两个图像。从盒501、502向消色前读取部511供给A4尺寸的薄片。消色后读取部512上除了A4尺寸的薄片之外、也从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供给有A3尺寸的薄片。因此,与消色前读取部511相比,消色后读取部512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朝向图2中的纸面深处的方向上的宽度较宽。

图4是表示控制部8的构成的示意图。

作为处理器801执行存储器803内的程序而实现的功能部,控制部8包括:能否消色判断部81、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类别判断部83、判断标准设定部84、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输送控制部87。

下面,参照图5的流程图说明消色装置E的消色处理。消色处理是通过处理器801获取并执行存储器803内的程序来实现。

首先,说明用户频繁使用的A4尺寸等的薄片的消色处理。

输送控制部87控制供给辊R1~R3从盒501、502以及供给用手动托盘503向第一薄片输送部21供给A4尺寸的薄片(Act 1)。

在Act 1之后,当重新发送传感器509检测到重新发送时(Act 2:是),如图6的粗线箭头所示,输送控制部87通过输送辊R9、R10以及排出辊R8,从第一薄片输送部21或者供给用手动托盘503经由输送路径Pa、Pb、Pj向废弃箱508排出检测到重新发送的薄片(Act 3)。

在Act 1之后,当重新发送传感器509没有检测重新发送时(Act 2:否),能否消色判断部81基于厚度传感器510的检测信号判断在消色处理部513能否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Act 4)。具体地,能否消色判断部81判断薄片的厚度是否在阈值以下。当能否消色判断部81判断薄片的厚度超过阈值时(Act 4:否),如图7所示,输送控制部87从第一薄片输送部21经由输送路径Pi、Ph、Pj向废弃箱508排出薄片(Act3)。

能否消色判断部81判断薄片的厚度为阈值以下时(Act 4:是),输送控制部87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向消色前读取部511输送薄片,通过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位于薄片的第一面Sa上的图像(Act 5)。

在Act 5之后,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基于读取到的图像判断能否再利用薄片(Act 6)。具体地,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薄片的污点、污垢、褶皱是否超过阈值。当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判断薄片的污点等超过阈值时(Act 6:否),如图8所示,输送控制部87从第一输送部21经由输送路径Pk、Pj向废弃箱508排出薄片(Act 3)。

当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判断薄片的污点等为阈值以下时(Act 6:是),类别判断部83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图像的类别。在本实施方式中,类别判断部83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该图像是机密文件还是普通文件(Act 7)。具体地,在存储器803中预先存储有表示机密文件的机密(confidential)等文字或标识。类别判断部83从存储器803获取表示机密文件的文字或标识,当图像内有该文字或标识时(图9),类别判断部83判断薄片的图像为机密文件(Act 7:是),当图像内没有该文字或标识时,判断图像是普通文件(Act 7:否)。

但是,如图10所示,存储器803中预先存储有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和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其中,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包括影响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的设定值或阈值。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基于判断标准88、89,根据消色处理后的薄片的图像即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判断标准88、89包括在根据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成为标准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判断标准88、89包括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判断标准88、89包括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以及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

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相比,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更加严格,容易判断消色处理不充分。例如,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印字率、印字浓度、颜色亮度的阈值比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低。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在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小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低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的薄片输送速度。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高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的分辨率。

类别判断部83判断图像的类别为普通文件时(Act 7:否),判断标准设定部84从存储器803获取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Act 8)。具体地,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点数。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薄片输送速度。将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分辨率。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各阈值。

类别判断部83将图像的类别判断为机密文件时(Act 7:是),判断标准设定部84从存储器803获取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的严格的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Act 9)。具体地,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低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的点数。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较低的薄片输送速度。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较高的分辨率。判断标准设定部84将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较低的各阈值。

从而,在类别判断部83判断为机密文件的情况下,当存在消色残余时,比类别判断部83判断为普通文件的情况更加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

在Act 8、Act 9之后,输送控制部87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向消色处理部513输送薄片,通过消色处理部513对薄片的第一面Sa进行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Act 10)。

输送控制部87通过第二输送部22以包括在判断标准88、89中的输送速度向消色后读取部512输送进行了消色处理的薄片。输送控制部87基于包括在判断标准88、89中的分辨率,通过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的两面Sa、Sb的图像(Act 11)。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基于消色处理过的薄片的第一面Sa的图像即由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部513中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Act 12)。当图像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超过包括在判断标准88、89的各阈值时,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理不充分(Act12:是)。当图像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为包括在判断标准88、89的各阈值以下时,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理充分(Act 12:否)。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为包括在判断标准88、89中的点数。

包括在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中的输送速度或分辨率、各阈值以及点数被设定为比包括在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的各值更容易被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的值。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基于上述各判断标准88、89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因此能够更加精确地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理不够充分时(Act 12:是),如图11所示,输送控制部87使第二薄片输送部22翻转输送薄片,将薄片从第二薄片输送部22输送到反转输送部23。输送控制部87从反转输送部23经由输送路径Pj向废弃箱508排出薄片(Act 3)。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理充分时(Act 12:否),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基于未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的第二面Sb的图像即由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的图像,判断是否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Act13)。在第二面Sb的图像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超过阈值时,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判断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Act 13:是)。在第二面Sb的图像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为阈值以下时,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判断不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Act 13:否)。

当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判断不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时(Act 13:否),如图12所示,输送控制部87使第二输送部22向反转输送部23翻转输送薄片之后,通过反转输送部23以及排出辊R5向排出用手动托盘507排出薄片(Act 14)。另外,还可以在开始消色处理之前,用户通过操作输入部805设定将消色处理过的薄片向盒505、506排出。这时,在Act 14,如图13所示,输送控制部87通过第二输送部22以及排出辊R6、R7向盒505、506排出薄片。

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86判断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时(Act13:是),如图14所示,输送控制部87将在消色处理部513对第一面Sa进行消色后的薄片在第二薄片输送部22向反转输送部23翻转输送。输送控制部87使反转输送部23向第一薄片输送部21再次输送薄片(Act 15)。从而,第二面Sb作为消色前读取部511以及消色处理部513的处理对象,返回Act 5。

当对用户并不频繁利用的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时,输送控制部87控制供给辊R4从供给用手动托盘504向第一薄片输送部21供给A3尺寸的薄片。同时判断标准设定部84从存储器83获取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的严格的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将涉及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的各值设定为包括在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各值(Act 16)。在Act 16之后,消色处理部513对第一面Sa进行消色处理(Act 10)。

本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E判断薄片的图像是否为机密文件等特定的文件,当薄片的图像为特定的文件时,严格设定涉及用于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准确地判断特定的文件中是否存在消色残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在消色残余时废弃薄片,从而防止将无法再利用的薄片作为能够再利用的薄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的图像是机密文件时,设定比普通文件更加严格的判断标准,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时废弃机密文件。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加强安全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以下结构的消色装置。

(1)一种消色装置,包括:

消色处理部,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第一薄片输送部,向上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消色前读取部,读取通过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输送的消色处理之前的薄片上的图像;

类别判断部,基于上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

第二薄片输送部,输送在上述消色处理部消色的薄片;

消色后读取部,读取通过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输送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基于上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上述消色处理部中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以及

判断标准设定部,基于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的图像的类别,设定上述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中的判断标准。

(2)在(1)的装置中,

上述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基于在上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浓度判断上述消色处理部中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3)在(1)的装置中,

上述判断标准设定部在当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为机密性高的规定类别时,将上述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中的判断标准设定为比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为非机密性高的规定类别时更加严格的判断标准。

(4)在(3)的装置中,

上述判断标准设定部包括作为上述判断标准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上的图像的浓度,并且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为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将作为上述判断标准的上述浓度设定为低于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为非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的浓度。

(5)在(3)的装置中,

上述判断标准设定部包括作为上述判断标准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点的大小,并且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为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将作为上述判断标准的上述点的大小设定为小于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为非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的点的大小。

(6)在(3)的装置中,

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为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上述判断标准设定部将在上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速度设定为低于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为非机密性高的规定的类别时的速度。

(7)在(3)的装置中,

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输送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上的图像的类别为机密性高的规定类别时,上述判断标准设定部将在上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设定为高于在上述类别判断部判断为非机密性高的规定类别时的分辨率。

(对于各种尺寸的薄片的消色技术)

目前,公开有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印刷有图像的薄片,进行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对图像消色,从而可再利用薄片的消色装置。装订处理过的薄片是即使进行了消色处理也难以再利用。因此,在消色装置中还存在如下情况:在消色处理之前检测薄片的厚度,检测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

但是,消色装置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大半是特定尺寸的薄片。用户偶尔通过消色装置对其他尺寸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因此要求研发出能够对其他各种尺寸的薄片也进行消色处理的消色装置。

但是,如果将装置构造为对于所有尺寸的薄片在进行消色处理之前均检测薄片的厚度、从而检测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的薄片的结构,则装置的结构变为复杂,同时还存在装置大型化、增加成本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用户频繁使用的A4尺寸等的薄片,在消色处理前检测厚度,判断能否消色,但是对于用户偶尔使用的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不进行能否消色的判断,直接进行消色处理。因此,能够简化消色装置E的结构,同时能够实现消色装置E的小型化,降低成本。

(第一参考例)

下面说明对于偶尔使用的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不判断能否进行消色,直接进行消色处理的第一参考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图15是表示消色装置E1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消色装置E1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消色装置E1具有供给用手动托盘503、504(第一薄片供给部、第二薄片供给部)、排出盒505(排出口)、废弃箱508、厚度传感器510(厚度检测部)、消色前读取部511、消色后读取部512(图像读取部)、消色处理部513、第一薄片输送部21、第二薄片输送部22、分支输送部23A、挡板F(图16)以及控制部8。各元件位于装置外壁51(图16)的内部。

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输送的薄片的两面。消色处理部513对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21输送的薄片的两面进行消色处理。

首先,说明消色装置E1对于频繁使用的A4尺寸等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时的工序。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消色装置E1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获取频繁使用的A4尺寸等的薄片,通过厚度传感器510以及消色前读取部511检测厚度以及薄片两面的折痕或污点,进行能否消色的判断。当判断出对薄片的至少一面无法进行消色时,消色装置E1通过输送部22、23A向废弃箱508排出薄片。当判断出对薄片的两面均能进行消色时,消色装置E1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薄片的类别。当判断为薄片的两面是普通文件时,消色装置E1从存储器803获取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图10),将各值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各值。具体地,消色装置E1将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薄片输送速度、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印字率、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所包括的各值。当判断为薄片的至少一面的图像是机密文件时,消色装置E1从存储器803获取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图10),将各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各值。

消色装置E1在消色处理部513对薄片进行消色处理。消色装置E1在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以所设定的输送速度以及分辨率进行消色处理的面的图像。消色装置E1基于所设定的印字率的阈值、印字浓度的阈值、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根据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消色装置E1在判断为进行消色处理的面的消色处理充分时,通过第二薄片输送部22向排出盒505排出薄片。在判断为进行消色处理的面的消色处理甚至在一面上也不充分时,消色装置E1通过挡板F将薄片从第二薄片输送部22分配到分支输送部23A。消色装置E1从分支输送部23A向废弃箱508排出薄片。另外,消色装置E1还可以在判断为进行消色处理的面的消色处理甚至在一面上也不充分时,通过第二薄片输送部22将薄片翻转输送到消色处理部513,再次对薄片进行消色处理。

其次,针对消色装置E1对偶尔利用的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消色装置E1从供给用手动托盘504获取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同时,消色装置E1从存储器803获取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的严格的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将涉及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的各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各值。消色装置E1由消色处理部513对薄片的至少一面进行消色处理,而不进行能否进行消色处理的判断。之后,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向排出盒505或废弃箱508排出薄片。

在第一参考例中,连结第二薄片供给部、消色处理部513、消色后读取部512以及用于排出消色处理过的薄片的排出盒505的薄片输送路形作为直线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参考例,能够提供具有以下结构的消色装置。

(1)一种消色装置,包括:

消色处理部,消除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第一薄片输送部,向上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第一薄片供给部,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厚度检测部,检测通过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上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能否消色判断部,基于上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在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以及

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上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上述消色处理部上游侧,用于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2)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还包括:

消色后读取部,读取在上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以及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基于上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上述消色处理部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3)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与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少。

(4)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与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合计小。

(5)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与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距的平均值小。

(6)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与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从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到上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宽。

(7)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3尺寸的薄片。

(8)在(1)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4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

(9)在(2)记载的消色装置中,还包括:

消色前读取部,读取通过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上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上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上的图像;

能否再利用判断部,基于上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是否能够再利用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

其中,与上述消色后读取部相比,上述消色前读取部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宽。

(10)在(2)记载的消色装置中,

连结上述第二薄片供给部、上述消色处理部、上述消色后读取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为直线状。

(消色处理过的薄片的排出技术)

目前,有对用消色性着色剂印刷图像后的薄片,进行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对图像进行消色,从而能够再利用薄片的消色装置。并且,公开有在这样的消色装置中具有手动部的装置。该装置对于从手动部供给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之后,向装置内的盒排出消色处理过的薄片。

但是,在该装置中,消色处理过的薄片被排出到盒内,因此不方便。

在本实施方式中,消色处理过的薄片被排出到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薄片输送部21向消色处理部513输送薄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消色处理过的薄片再次输送到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反转输送部23靠近装置外壁51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和供给用手动托盘503连接于反转输送部23,并设置在相互靠近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连接于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和供给用手动托盘503的反转输送部23靠近装置外壁51配置,因此从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和供给用手动托盘503排出薄片或向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和供给用手动托盘503送入薄片时发生塞纸,也能够容易解决塞纸。

将本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E的构成应用于MFP(Multi Function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图像形成装置时,例如可以在第一输送部21设置将图像转印到薄片上的图像转印部,由消色处理部513进行加热定影处理以及消色处理的结构。这时,图像形成装置从第二输送部21向盒505、506排出转印有图像的薄片。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消色处理部513对薄片进行消色处理时,向排出用手动托盘507排出消色处理过的薄片。即,本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将排出用手动托盘507和供给用手动托盘503连接于靠近装置外壁51配置的反转输送部23,因此无需进行大的变更,即可适用于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另外,能够将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改变为容易进行消色处理且便利性较高的装置。

通常,通过加热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由于加热处理而被夺去水分,因此容易产生波纹。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用手动托盘507位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因此,与排出用手动托盘507位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在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时相比,从消色处理部513到排出用手动托盘507的移动距离较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发生塞纸。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风扇514用于冷却消色处理部513以及消色处理后的薄片,因此与为冷却各元件而分别设置鼓风机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空间。

(第二参考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一部分和反转输送部23沿装置外壁51平行配置。为了说明这时的输送路径,图17示出了第二参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概略构成图。在第二参考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部位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装载有A4尺寸等的薄片的盒501、装载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的供给用手动托盘504(第二薄片供给部)、排出盒505(排出口)、废弃箱508、厚度传感器510(厚度检测部)、消色前读取部511、消色后读取部512(图像读取部)、消色处理部513B、图像形成部530、第一薄片输送部21B、第二薄片输送部22、反转输送部23B以及挡板F。各元件位于装置外壁51内。

图像形成部530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消色处理部513B对于薄片进行加热处理,将图像定影于薄片上或对图像进行消色。

在对装载在供给用手动托盘504的A3尺寸的薄片或明信片尺寸即A6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以及较长尺寸的薄片的图像进行消色时,图像形成装置10从存储器读取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将各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所包括的各值。图像形成装置10由消色处理部513B对薄片的第一面Sa的图像进行消色处理之后,由消色后读取部512读取第一面S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Sb的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判断对于第二面Sb是否需要进行消色处理,当判断为需要对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时,由第二薄片输送部22将第一面Sa已被消色的薄片翻转输送到反转输送部23B,从反转输送部23B再次输送到第一反转输送部21B。图像形成装置10由消色处理部513B对薄片的第二面Sb进行消色处理。

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参考例对于用户利用较多的A4尺寸等的薄片通过厚度传感器510和消色前读取部511进行能否消色的判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参考例对于A4尺寸等的薄片,通过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图像,如果是普通文件,则将涉及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的各值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的各值。第二参考例对于A4尺寸等的薄片,通过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图像,如果是机密文件,则将涉及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的各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的各值。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参考例,可以提供具有以下构成的消色装置。

(1)一种消色装置,包括:

消色处理部,消除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第一薄片输送部,向上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第二薄片输送部,朝向薄片排出口输送在上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

反转输送部,比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更加靠近装置外壁配置,将在上述消色处理部消色后被暂时送入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后翻转输送的薄片再次输送到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

供给用手动托盘,设在上述反转输送部的装置外壁侧,用于向上述反转输送部供给薄片;以及

排出用手动托盘,设在上述反转输送部的装置外壁侧且上述反转输送部中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与上述供给用手动托盘不同的位置上,并排出由上述反转输送部输送的薄片。

(2)在(1)的装置中,

上述供给用手动托盘和上述排出用手动托盘中的至少任一个以能够相对装置外壁展开的方式被支撑。

(3)在(1)的装置中,

上述供给用手动托盘和上述排出用手动托盘中的至少任一个以能够相对装置外壁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4)在(1)的装置中,

上述排出用手动托盘设在上述反转输送部中的从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被翻转输送的薄片被送入上述反转输送部的位置附近。

(5)在(1)的装置中,

在上述反转输送部中的薄片输送方向上,上述排出用手动托盘位于上述供给用手动托盘的上游侧。

(6)在(1)的装置中,

上述消色处理部通过加热来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

散热风扇,冷却上述消色处理部,

其中,上述反转输送部具有输送导向器,上述输送导向器至少在与上述散热风扇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通风孔,

上述散热风扇通过上述通风孔向由上述反转输送部输送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供给冷却风。

(7)在(1)的装置中,

上述消色处理部对于薄片的一面进行消色处理,

上述消色装置还包括:

图像读取部,读取在上述消色处理部对薄片的第一面的消色处理后由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

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基于上述图像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对于读取图像的薄片的第二面是否需要进行消色处理;以及

输送控制部,在上述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判断对于上述薄片的第二面需要进行消色处理的情况下,由上述第二薄片输送部翻转输送第一面被上述消色处理部消色后的薄片,再次输送到上述第一薄片输送部。

(变形例)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判断出薄片的图像为机密文件的情况下,当存在消色残余时(Act 12:是),废弃薄片。但是,可以通过第二输送部22将薄片翻转输送到消色处理部513,对同一面再次进行消色处理。

能否消色判断部81可以兼做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即,能否消色判断部81可以基于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的图像,判断是否能够消色。能否消色判断部81可以基于薄片的厚度以及消色前读取部511读取的图像这两方面来判断是否能够消色。

作为记录介质,只要是能够存储程序且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则其方式可以是任意方式。具体地,作为记录介质例如有ROM或RAM等安装于计算机内部的内部存储装置、CD-ROM或软磁盘、DVD盘、光磁盘、IC卡等移动式存储介质、保持计算机程序的数据库、或者其他计算机及其数据库。通过安装或下载获得的功能可以是与装置内部的OS等合作能够实现其功能。程序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执行模块。

在实施方式中的各处理的顺序可以与在实施方式示出的顺序不同。

如上所说,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提供针对各种尺寸的薄片的消色技术。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例,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里描述的新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来体现。而且,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一些省略、替代或变形。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涵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的这些方式或变形。

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色装置、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8976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9.21 CN 102189760 A *CN102189760A* (21)申请号 201110054938.8 (22)申请日 2011.03.08 61/312,077 2010.03.09 US 61/312,080 2010.03.09 US 61/318,229 2010.03.26 US B41J 2/00(2006.01) B41J 11/00(2006.01) B41J 29/38(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芝 地址 日本东京 申请人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井口健 。

2、八幡伊佐雄 川口贵弘 田口浩之 土桥宏行 泷裕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余刚 吴孟秋 (54) 发明名称 消色装置、 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 介质 (57) 摘要 一种消色装置、 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 记录介质。 根据实施方式, 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 部、 第一薄片输送部、 第一薄片供给部、 厚度检测 部、 能否消色判断部以及薄片供给部。 第一薄片输 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第一薄片供给 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能否消色判 断部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 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 消。

3、色。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 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 述消色处理部, 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 片。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5 页 附图 16 页 CN 102189762 A1/3 页 2 1. 一种消色装置, 包括 : 消色处理部, 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一薄片输送部, 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 第一薄片供给部, 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

4、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 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 能否消色判断部, 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 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 ; 以及 第二薄片供给部, 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 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 用于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还包括 : 消色后读取部, 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 以及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 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对 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5、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更少。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总和更小。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距更短。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

6、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4 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3 尺寸的薄片。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4 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6 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 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消色装置, 还包括 : 消色前读取部, 读取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

7、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 部输送的薄片上的图像 ; 以及 能否再利用判断部, 根据所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 判断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 薄片是否能够再利用, 其中, 与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相比, 所述消色前读取部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 的宽度更宽。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2/3 页 3 10.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消色装置, 其中, 连接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 所述消色处理部以及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为 直线状。 11. 一种薄片供给方法, 是消色装置的薄片供给方法, 所述消色装置包括 : 消色处理 部, 对利用消色。

8、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一薄片输送部, 向所 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 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 以及能否消色判断部, 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 测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 在所述薄片供给 方法中, 通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 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 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所述消。

9、色装置还包括 : 消色后读取部, 所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 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在所述薄片供给方法中, 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 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更少。 14.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总和更。

10、小。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距的平均值更小。 16.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与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所述消色处理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更宽。 17.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4 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11、 A3 尺寸的薄片。 18.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4 尺寸或信纸尺寸的薄片, 从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 A6 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 19.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 : 消色前读取部, 所述消色前读取部读取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 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上的图像,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3/3 页 4 在所述薄片供给方法中, 根据所述消色前读取部中的读取结果, 判断作为图像读。

12、取对 象的薄片是否能够再利用, 与所述消色后读取部相比, 所述消色前读取部的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 更宽。 20.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薄片供给方法, 其中, 连接所述第二薄片供给部、 所述消色处理部以及所述消色后读取部间的薄片输送路径 为直线状。 21. 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记录有使计算机执行消色装置中的向第一薄片输送部 供给薄片的薄片供给程序, 所述消色装置包括 : 消色处理部, 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 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一薄片输送部, 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

13、片的厚 度 ; 以及, 能否消色判断部, 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 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 其中, 所述薄片供给程序使计算机执行 : 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 片, 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 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 所述消色装置还包括 : 消色后读取部, 所述消色后读取部读取由所述消色处理部进行 消色后的薄片上的图像, 其中, 所述薄片供给程序使计算机执行 : 根据所述消色后读取。

14、部中的读取结果判断所 述消色处理部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薄片的消色处理是否成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1/15 页 5 消色装置、 薄片供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0002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 2010 年 3 月 9 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 61/312080 号、 2010 年 3 月 9 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 61/312077、 2010 年 3 月 26 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 61/318229 号的优先权, 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0003 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涉及针对各种。

15、尺寸的薄片的消色技术。 背景技术 0004 目前, 公开有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印刷图像的薄片, 实施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 对 图像进行消色, 从而可再利用薄片的消色装置。装订处理过的薄片即使进行了消色处理也 难以再利用。因此, 在消色装置中还存在如下情况 : 在消色处理之前检测薄片的厚度, 检测 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 0005 但是, 要消色装置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大半是特定尺寸的薄片。用户偶尔通过消 色装置对其他尺寸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 因此要求研发出能够对其他各种尺寸的薄片也进 行消色处理的消色装置。 0006 但是, 如果将装置构作为对于所有尺寸的薄片在进行消色处理之前均检测薄片的 厚度、 。

16、从而检测薄片是否装订处理过, 则装置的结构变复杂, 同时还存在装置大型化、 增加 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一种消色装置, 包括 : 消色处理部, 对利用消色 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一薄片输送部, 向所述消色处理部 输送薄片 ; 第一薄片供给部, 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所述 第一薄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 能否消色判 断部, 根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 薄片进行消色 ; 以及第二薄片供给部, 位于所述第一。

17、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 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 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附图说明 0008 图 1 是表示消色装置外观的正面图。 0009 图 2 是表示消色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0010 图 3 是供给用手动托盘和排出用手动托盘的立体图。 0011 图 4 是表示控制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0012 图 5 是表示消色装置的消色处理的流程图。 0013 图 6 是重新发送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2/15 页 6 0014 图 7 是厚度为阈值以上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15 图 8 是有折。

18、痕且无法再利用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16 图 9 是表示机密文件的标识例的示意图。 0017 图 10 是存储于存储器内的判断标准示意图。 0018 图 11 是消色处理不充分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19 图 12 是消色处理充分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20 图 13 是向排出盒排出薄片时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21 图 14 是背面存在需要消色的图像的薄片的输送路径示意图。 0022 图 15 是示出第一参考例的消色装置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0023 图 16 是示出第一参考例的消色装置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0024 图 17 是示出第二参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概略构成图。 具体。

19、实施方式 0025 根据本实施方式, 消色装置包括消色处理部、 第一薄片输送部、 第一薄片供给部、 厚度检测部、 能否消色判断部以及薄片供给部。第一薄片输送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薄 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所述第一薄 片输送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能否消色判断部根 据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所述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 消色。 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上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 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 并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0026 根据本实施方式, 薄片供。

20、给方法是由消色装置进行的薄片供给方法, 上述消色装 置包括 : 消色处理部, 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 一薄片输送部, 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从第一薄片 供给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 以及能否消色判断部, 根据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 果, 判断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所述薄片供给方法通过第 一薄片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同时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 输送路中的所述厚度检测部的下游侧且所述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所 述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0027 根。

21、据本实施方式, 记录介质记录有使计算机执行消色装置中的向第一薄片输送部 供给薄片的薄片供给程序, 上述消色装置包括 : 消色处理部, 对利用消色性着色剂进行图像 形成后的薄片上的图像进行消色 ; 第一薄片输送部, 向消色处理部输送薄片 ; 厚度检测部, 检测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向消色处理部输送的薄片的厚度 ; 能否消色判 断部, 根据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判断消色处理部能否对作为厚度检测对象的薄片进行 消色。 记录介质记录薄片供给程序, 计算机通过执行上述薄片供给程序, 从而从第一薄片供 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同时从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的薄片输送路中的厚度检测 部的下游。

22、侧且消色处理部的上游侧的第二薄片供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供给薄片。 0028 下面,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9 图 1 是消色装置 E 的外观示意图。 0030 消色装置 E 对于利用所谓消色性色调剂或消色性油墨等 “消色性着色剂” 形成有 说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3/15 页 7 图像的薄片进行消除消色性着色剂的颜色的 “消色处理” 。 0031 消色装置 E 具有控制部 8、 操作输入部 805、 以及显示器 806。 0032 控 制 部 8 对 消 色 装 置 E 整 体 进 行 控 制。 控 制 部 8 具 有 处 理 器 8。

23、01、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 专用集成电路 )802、 MEMORY 803、 HDD(Hard Disk Drive : 硬盘驱动器 )804。处理器 801 通过执行存储于 MEMORY 803 或 HDD 804 中的程序, 从而进行消色装置 E 中的各种处理。处理器 801 可以是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 中央处理器)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 : 微处理器)。 ASIC 802也 可以进行处理器 801 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HDD 804 也可以是闪。

24、存。MEMORY803 也可以 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 : 随机存取存储器)、 ROM(Read Only Memory : 只读存储器)、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 : 动态随机存储器 )、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 静态随机存储器 )、 VRAM(Video RAM : 视讯存储器 ) 以及闪存。 0033 操作输入部 805 也可以是键盘、 鼠标、 触摸面板、 触摸板、 绘图板以及专用按钮。显 示器 806 也可以是电子纸、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25、 : 液晶显示器 )、 EL(Electronic Luminescence : 电致发光片 )、 PDP(PlasmaDisplay Panel : 等离子体显示器 )、 CRT(Cathode Ray Tube : 阴极射线管 )。操作输入部 805 和显示器 806 可以一体化为触摸面板显示器。 0034 图 2 是表示消色装置 E 的纵向截面图。 0035 消色装置 E 具有盒 501、 502、 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504、 排出盒 505、 506、 排出用手 动托盘 507、 废弃箱 508、 重新发送传感器 509、 厚度传感器 510( 厚度检测部 )、 消色前读取 部。

26、 511、 消色后读取部 512( 图像读取部 )、 消色处理部 513、 散热风扇 514、 供给辊 R1 R4、 排出辊 R5 R8、 薄片输送部 2。这些各元件中除了手动供给盘 503、 504、 507 之外其他均设 在装置外壁 51 的内部。 0036 盒501、 502装载收容作为消色处理对象的已形成图像的薄片。 装载收容于盒501、 502 的薄片是用户频繁使用的指定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盒 501、 502 中装载收容有 A4 尺寸以及 LT(Letter) 尺寸中至少一种尺寸的薄片。 0037 排出盒 505、 506 用于收容在消色装置 E 中进行消色处理的薄片。 00。

27、38 废弃箱 508 用于收容无法再利用的薄片。 0039 供给辊 R1 R4 从盒 501、 502 以及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504 向薄片输送部 2 供给 薄片。 0040 排出辊 R5 R8 从薄片输送部 2 向排出盒 505、 506、 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废弃箱 508 排出薄片。 0041 薄片输送部2将从盒501、 502、 供给用手动托盘503、 504供给的薄片沿着规定的薄 片输送方向输送到排出盒 505、 506、 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废弃箱 508。薄片输送部 2 具有 向薄片输送方向引导薄片的输送路径 Pa Pk、 沿着输送路径 Pa Pk 输送薄片的。

28、输送辊 R9 R17 以及设在输送路径 Pa Pk 的分支点且向各分支分配薄片的挡板 F。 0042 薄片输送部 2 具有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第二薄片输送部 22 以及反转输送部 23。 0043 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将通过盒 501、 502、 供给用手动托盘 504、 供给辊 R1、 R2、 R4 供 给的薄片输送到消色处理部513。 第一薄片输送部21具有输送路径Pc、 Pd以及输送辊R9 R12。第一薄片供给部向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供给薄片。第一薄片供给部具有盒 501、 502 以 及供给辊 R1、 R2。第二薄片供给部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的薄片输送路中的消色前读取 说。

29、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4/15 页 8 部 511 的下游侧且消色处理部 513 的上游侧, 向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供给薄片。第二薄片供 给部具有供给用手动托盘 504 以及供给辊 R4。 0044 供给用手动托盘504位于第一薄片输送部21的薄片输送路中的消色前读取部511 的下游侧且消色处理部 513 的上游侧。供给用手动托盘 504 中装载有除了用户频繁使用的 特定尺寸之外的尺寸的薄片, 例如, 宽度比用户频繁使用的特定的尺寸(A4尺寸或LT尺寸) 宽的薄片或比该特定尺寸小的薄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 供给用手动托盘 504 中装载有例 如 。

30、A3 尺寸的薄片、 或明信片尺寸即 A6 尺寸以下的尺寸的薄片、 长度不定的薄片。供给用手 动托盘 504 的设置位置是与连接供给用手动供给盘 504 和消色处理部 513 的输送路大致成 直线的位置。 0045 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中的薄片输送路径具有以下特征。 0046 (a) 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拐点数少。 0047 (b) 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的弯曲角度的合计小。 0048 (c) 与从第一薄。

31、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相比, 从第二薄片供 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的输送辊的配置间隔的平均值小。 0049 (d) 与从第一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 ( 供给 A4 尺寸或 LT 尺寸的薄片的路径 ) 相比, 从第二薄片供给部到消色处理部 513 的薄片输送路径 ( 供给宽 度较宽的 A3 尺寸的薄片的路径 ) 的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 图 2 中朝向纸面深处方向上的 宽度较宽。 0050 第二薄片输送部 22 向排出盒 505、 506( 薄片排出口 ) 输送在消色处理部 513 进行 消色的薄片。第二薄片输送部 22 具有输送路。

32、径 Pe、 Pf 以及输送辊 R13、 R14。 0051 反转输送部 23 靠近装置外壁 51 配置。反转输送部 23 将在消色处理部 513 被消 色之后暂时送入第二薄片输送部22并将被第二薄片输送部22翻转输送的薄片再次输送到 第一薄片输送部 21。从而, 可以使消色前读取部 511 和消色处理部 513 对已经通过消色前 读取部 511 和消色处理部 513 处理过的面 Sa 相反侧的第二面 Sb 进行处理。反转输送部 23 具有输送路径 Pg 以及输送辊 R17。反转输送部 23 具有输送导向器 231。输送导向器 231 至少在与散热风扇 514 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通风孔 232。输。

33、送导向器 231 具有与反转输送部 23 相对且与通风孔 232 连通的排出孔 233。 0052 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设在反转输送部 23 的装置外壁 51 侧, 通过供给辊 R3 向反转 输送部 23 供给薄片。装载于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的薄片的尺寸为用户频繁使用的特定尺 寸。在本实施方式中, 供给用手动供给盘 503 中装载 A4 尺寸以及 LT 尺寸中的至少一种尺 寸的薄片。 0053 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设在反转输送部 23 的装置外壁 51 侧且反转输送部 23 的薄 片输送方向上的与供给用手动托盘503不同的位置上。 排出用手动托盘507通过排出辊R5 排出通过反转输。

34、送部 23 输送的薄片。在本实施方式中, 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设在从第二薄 片输送部22翻转输送的薄片被送入反转输送部23的位置附近。 并且, 排出用手动托盘507 位于反转输送部 23 中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的上游侧。 0054 图 3 是表示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和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的立体图。 说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5/15 页 9 0055 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和排出用手动托盘 507 以相对装置外壁 51 能够展开, 且能够 收容于设在装置外壁 51 的开口 52 内的方式被支撑。各盘 503、 50。

35、7 在控制部 8 的控制下上 下驱动。开口 52 的壁面上的与各盘 503、 507 的侧面接触的各部分上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 的导轨 53( 在图 3 只示出一个 )。导轨 53 上具有在导轨 53 上上下移动的支撑移动体 54。 支撑移动体 54 以相对装置外壁 51 能够展开的方式支撑各盘 503、 507。并且, 支撑移动体 54 在控制部 8 的控制下在导轨 53 上上下移动, 从而上下驱动各盘 503、 507。 0056 返回图 2, 重新发送传感器 509 检测从盒 501、 502 供给的薄片的重新发送, 向控制 部 8 发送检测信号。 0057 厚度传感器 510 位于第一薄。

36、片输送部 21 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前读取部 511 的上游侧。厚度传感器 510 对从盒 501、 502 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朝消色处理部 513 输 送的薄片的厚度进行检测。 厚度传感器510具有杠杆部件510L, 杠杆部件510L为杠杆式且 能够以旋转轴 510r 为支点进行旋转。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施力于杠杆部件 510L, 使其以 旋转轴 510r 为支点朝图 2 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旦薄片通过厚度传感器 510, 则杠杆部 件 510L 根据薄片的厚度向图 2 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厚度传感器 510 通过光学式传 感器等检测杠杆部件 510L 的旋转角度, 向控制部 。

37、8 输出检测信号。 0058 消色前读取部 511 配置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处理部 513 的上游侧。消色前读 取部 511 是光学式线传感器。消色前的薄片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输送到消色前读取部 511。消色前读取部 511 读取位于薄片的第一面 Sa 上的图像。消色前读取部 511 检测形成 在薄片上的图像的印刷状态 ( 包括浓度、 颜色的亮度、 污点、 污垢、 褶皱等 )。 0059 消色处理部 513 加热位于薄片的例如第一面 Sa 上的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的图 像。消色处理部 513 具有辊 a1、 a2 以及卷绕架设在辊 a1、 a2 上的带 a3。辊 a1、 a2 中的至 。

38、少一个受控制部 8 的控制而旋转驱动。辊 a1、 a2 中的至少一个由控制部 8 控制的加热器进 行加热。消色处理部 513 通过带 a3 或与带 a3 相对的辊, 一边输送薄片一边进行加热, 从而 消除利用消色性着色剂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 0060 散热风扇 514 位于消色处理部 513 的背面侧且侧方。散热风扇 514 向消色处理部 513 送出冷却风, 从而冷却消色处理部 513。同时, 散热风扇 514 通过通风孔 232 以及排出 孔 233 向通过反转输送部 23 输送的消色处理后的薄片供给冷却风。 0061 消色后读取部 512 配置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消色处理部 513 的下游。

39、侧。消色后读 取部 512 是光学式线传感器。消色处理后的薄片通过第二薄片输送部 22 输送到消色后读 取部 512。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位于已经在消色前读取部 511 以及消色处理部 513 处理 过的薄片的第一面 Sa 以及未处理的第二面 Sb 上的两个图像。从盒 501、 502 向消色前读取 部 511 供给 A4 尺寸的薄片。消色后读取部 512 上除了 A4 尺寸的薄片之外、 也从供给用手 动托盘 504 供给有 A3 尺寸的薄片。因此, 与消色前读取部 511 相比, 消色后读取部 512 的 垂直于薄片输送方向的、 朝向图 2 中的纸面深处的方向上的宽度较宽。 0062 。

40、图 4 是表示控制部 8 的构成的示意图。 0063 作为处理器801执行存储器803内的程序而实现的功能部, 控制部8包括 : 能否消 色判断部81、 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 类别判断部83、 判断标准设定部84、 消色成功与否判断 部 85、 是否需要消色判断部 86、 输送控制部 87。 0064 下面, 参照图5的流程图说明消色装置E的消色处理。 消色处理是通过处理器801 说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6/15 页 10 获取并执行存储器 803 内的程序来实现。 0065 首先, 说明用户频繁使用的 A4 尺寸等的薄片的消色处理。 0066 。

41、输送控制部 87 控制供给辊 R1 R3 从盒 501、 502 以及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向第 一薄片输送部 21 供给 A4 尺寸的薄片 (Act 1)。 0067 在 Act 1 之后, 当重新发送传感器 509 检测到重新发送时 (Act 2 : 是 ), 如图 6 的 粗线箭头所示, 输送控制部 87 通过输送辊 R9、 R10 以及排出辊 R8, 从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或 者供给用手动托盘 503 经由输送路径 Pa、 Pb、 Pj 向废弃箱 508 排出检测到重新发送的薄片 (Act 3)。 0068 在 Act 1 之后, 当重新发送传感器 509 没有检测重新发送时 (A。

42、ct 2 : 否 ), 能否消 色判断部 81 基于厚度传感器 510 的检测信号判断在消色处理部 513 能否对作为图像读取 对象的薄片进行消色处理 (Act 4)。具体地, 能否消色判断部 81 判断薄片的厚度是否在阈 值以下。当能否消色判断部 81 判断薄片的厚度超过阈值时 (Act 4 : 否 ), 如图 7 所示, 输送 控制部 87 从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经由输送路径 Pi、 Ph、 Pj 向废弃箱 508 排出薄片 (Act3)。 0069 能否消色判断部81判断薄片的厚度为阈值以下时(Act 4 : 是), 输送控制部87通 过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向消色前读取部 511 输。

43、送薄片, 通过消色前读取部 511 读取位于薄片 的第一面 Sa 上的图像 (Act 5)。 0070 在Act 5之后, 能否再利用判断部82基于读取到的图像判断能否再利用薄片(Act 6)。具体地, 能否再利用判断部 82 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薄片的污点、 污垢、 褶皱是否超过阈 值。当能否再利用判断部 82 判断薄片的污点等超过阈值时 (Act 6 : 否 ), 如图 8 所示, 输送 控制部 87 从第一输送部 21 经由输送路径 Pk、 Pj 向废弃箱 508 排出薄片 (Act 3)。 0071 当能否再利用判断部 82 判断薄片的污点等为阈值以下时 (Act 6 : 是 ), 类别。

44、判断 部 83 基于读取的图像判断图像的类别。在本实施方式中, 类别判断部 83 基于读取的图像 判断该图像是机密文件还是普通文件(Act 7)。 具体地, 在存储器803中预先存储有表示机 密文件的机密 (confidential) 等文字或标识。类别判断部 83 从存储器 803 获取表示机密 文件的文字或标识, 当图像内有该文字或标识时 ( 图 9), 类别判断部 83 判断薄片的图像为 机密文件 (Act 7 : 是 ), 当图像内没有该文字或标识时, 判断图像是普通文件 (Act 7 : 否 )。 0072 但是, 如图 10 所示, 存储器 803 中预先存储有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

45、88 和机密文件 用判断标准89, 其中, 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包括影响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85判断消色处 理是否成功的设定值或阈值。消色成功与否判断部 85 基于判断标准 88、 89, 根据消色处理 后的薄片的图像即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判断标准 88、 89 包括在根据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的图像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成为标准的印字率、 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判断标准 88、 89 包括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 像内的块状的点数。判断标准 88、 89 包括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 薄片输送部 22 的薄片输送速。

46、度以及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 0073 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相比, 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更加严格, 容易判断消色 处理不充分。例如, 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的印字率、 印字浓度、 颜色亮度的阈值比普通文 件用判断标准 88 低。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的在判断消色处理是否成功时利用的图像内 的块状的点数小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 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的在消色后读取部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低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的 说 明 书 CN 102189760 A CN 102189762 A7/15 页 11 薄片输。

47、送速度。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的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 辨率高于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88 的分辨率。 0074 类别判断部83判断图像的类别为普通文件时(Act 7 : 否), 判断标准设定部84从 存储器 803 获取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88, 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88(Act 8)。具体地, 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设定为普 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88 所包括的点数。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 上的图像时的第二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88所包括的 薄片输。

48、送速度。将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 断标准 88 所包括的分辨率。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否时利用的印字 率、 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设定为普通文件用判断标准 88 所包括的各阈值。 0075 类别判断部 83 将图像的类别判断为机密文件时 (Act 7 : 是 ), 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从存储器 803 获取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的严格的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设定为机 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Act 9)。具体地, 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判断消色处理的成功与否 时利用的图像内的块状的点数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49、 89 所包括的低于普通文件用判 断标准 88 的点数。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第二 薄片输送部22的薄片输送速度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89所包括的较低的薄片输送速 度。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消色后读取部 512 读取薄片上的图像时的分辨率设定为机密 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所包括的较高的分辨率。判断标准设定部 84 将在判断消色处理成功与 否时利用的印字率、 印字浓度以及颜色亮度的阈值设定为机密文件用判断标准 89 所包括 的较低的各阈值。 0076 从而, 在类别判断部 83 判断为机密文件的情况下, 当存在消色残余时, 比类别判 断部 83 判断为普通文件的情况更加容易判断为消色处理不充分。 0077 在 Act 8、 Act 9 之后, 输送控制部 87 通过第一薄片输送部 21 向消色处理部 513 输送薄片, 通过消色处理部 513 对薄片的第一面 Sa 进行加热薄片的消色处理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