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5012945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8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32946.6

申请日:

2007.12.27

公开号:

CN101213966A

公开日:

2008.07.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N 43/90申请日:20071227授权公告日:20110914终止日期:2014122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90; A01N43/86(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43/90

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徐汉虹; 江定心

地址:

510642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林丽明;任 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鱼藤酮与噻嗪酮(hexythiazox)为主要原料进行混配的农药制剂,由重量百分比为0.05~70%的鱼藤酮、重量百分比为1~70%的噻嗪酮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本发明利用鱼藤酮活性成分与噻嗪酮间的增效作用,达到弥补单剂农药的自身不足,克服害虫的抗药性,提高药剂效果,并扩大药剂的使用范围的目的,本发明对天然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和减少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山鱼藤酮按重量计0.05~70%、噻嗪酮按重量1~7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5~50%、噻嗪酮按重量计2~6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鱼藤酮可以是原药、含有鱼藤酮的植物抽提物或鱼藤酮制剂的一种或多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嗪酮可以是原药和/或制剂。

说明书

说明书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长期单一依赖于使用某一类型的杀虫剂,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致使化学杀虫剂的用药量急剧增加,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大量杀灭害虫的天敌和污染环境,导致害虫的猖獗危害。
鱼藤酮是一种来自植物鱼藤根、灰毛豆叶片中的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对大部分农业害虫都有效,用量低,在环境中很快降解,不伤害天敌及其它非靶标生物,是一种优秀的生物杀虫剂,其缺点是不稳定。
噻嗪酮(hexythiazox)是一种选择性强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是抑制几丁质的形成和干扰新陈代谢,使害虫不能正常脱皮和变态而逐渐死亡。对飞虱、叶蝉、粉虱等有特效,对矢尖蚧、长白蚧等一些介壳虫也有较好效果,残效期较长,但药效速度较慢。在常用浓度下对作物、天敌安全,是目前害虫综合防治中一个比较理想的农药品种。
本申请人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期望通过对鱼藤酮和噻嗪酮进行合理的混配后,获得可以克服害虫抗药性,扩大杀虫谱,降低用量,具有多种剂型的鱼藤酮混配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填补现有技术的空白,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通过鱼藤酮与噻嗪酮之间的合理混配,扩大杀虫谱,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05~70%、噻嗪酮按重量1~7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5~50%、噻嗪酮按重量计2~6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所述鱼藤酮可以是原药、含有鱼藤酮的植物抽提物或鱼藤酮制剂的一种或多种,在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所占重量配比的最大值。
所述噻嗪酮可以是原药和/或制剂,在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所占重量配比的最大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后,可以克服噻嗪酮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能拓宽药剂的使用用范围,提高药效。对害虫的抗性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后,不仅保持了植物性杀虫剂的众多优点,而且混剂的用药量降低,药效大幅度提高,该混剂对天然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由于制备该类杀虫剂所需各物质的配伍及配比合理,可极大地减轻对各种害虫天敌的毒害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保护人畜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现解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木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2.5%鱼藤酮+噻嗪酮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05%;
噻嗪酮为2.45%;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2:3%鱼藤酮+噻嗪酮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2%;
噻嗪酮为1%;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3:3%鱼藤酮+噻嗪酮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3%;
噻嗪酮为2.7%;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4:75%鱼藤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70%;
噻嗪酮为5%;
湿润剂:月桂醇基硫酸钠为5%;
分散剂:烷基磺酸盐为10%;
载体:高岭土补至100%。
将各组分干燥、冷却、混合、磨细即得产品。
实施例5:75%鱼藤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5%;
噻嗪酮为70%;
湿润剂:月桂醇基硫酸钠为5%;
分散剂:烷基磺酸盐为10%;
载体:高岭土补至100%。
将各组分干燥、冷却、混合、磨细即得产品。
实施例6:10%鱼藤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5%;
噻嗪酮为9.5%;
湿润剂:月桂醇基硫酸钠为25%;
分散剂:烷基磺酸盐为22%;
载体:高岭土补至100%。
将各组分干燥、冷却、混合、磨细即得产品。
实施例7:30%鱼藤酮+噻嗪酮油悬浮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10%;
噻嗪酮为20%;
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为10%;
增粘剂:膨润土为3%;
稳定剂:黄原酸胶为2%;
消泡剂:有机硅酮为5%;
溶剂:蓖麻油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砂磨釜内研磨后送入均质混合器内混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8:20%鱼藤酮+噻嗪酮微乳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6%;
噻嗪酮为14%;
乳化剂:烷基苯磺酸钙盐为20%;
稳定剂:甲苯基缩水甘油醚为13%;
溶剂:丁酮为20%;
防冻剂:山梨醇为3%;
去离子水补至100%。
将混合物在搅拌器中搅拌,加热转相即得产品。
实施例9:40%鱼藤酮+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20%;
噻嗪酮为20%;
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为18%;
粘结剂:聚醋酸乙烯酯为9%;
崩解剂:尿素为15%;
载体:活性白土补至100%。
将混合物进行超细粉碎后造粒、干燥、筛分即得产品。
实施例10:40%鱼藤酮+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10%;
噻嗪酮为30%;
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为18%;
粘结剂:聚醋酸乙烯酯为9%;
崩解剂:尿素为15%;
载体:活性白土补至100%。
将混合物进行超细粉碎后造粒、干燥、筛分即得产品。
实施例11:40%鱼藤酮+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6%;
噻嗪酮为34%;
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为18%;
粘结剂:聚醋酸乙烯酯为9%;
崩解剂:尿素为15%;
载体:活性白土补至100%。
将混合物进行超细粉碎后造粒、干燥、筛分即得产品。
实施例12:30%鱼藤酮+噻嗪酮微胶囊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8%;
噻嗪酮为22%;
分散剂:聚乙烯醇为10%;
囊壁材料:白明胶补至100%。;
将各组分混合高速搅拌2小时,盐析分离出聚合物,加温形成微囊,再冷冻干燥即得产品。
上述实施例制备的农药混配制剂按照实验室常规毒力实验方法与单剂农药对比结果见表1。
表1各混配药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稀释倍数  死亡率    2.5%鱼藤酮乳油    1000  31.6%    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2000  64.2%    0.05%鱼藤酮+2.45%噻嗪酮乳油    2000  73.4%    2%鱼藤酮+1%噻嗪酮乳油    3000  78.9%    0.3%鱼藤酮+2.7%噻嗪酮乳油    3000  86.2%    70%鱼藤酮+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0000  100%    5%鱼藤酮+7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0000  100%    0.5%鱼藤酮+9.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4000  88.8%    10%鱼藤酮+20%噻嗪酮油悬浮剂    8000  86.1%    6%鱼藤酮+14%噻嗪酮微乳剂    6000  83.4%    20%鱼藤酮+20%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    10000  100%    10%鱼藤酮+30%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    10000  100%    6%鱼藤酮+34%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    10000  100%    8%鱼藤酮+22%噻嗪酮微胶囊剂    8000  95.6%
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增效筛选实验:
单剂和混剂配成不同浓度的药液后处理小菜蛾,以清水作对照。计算药剂的LC50和共毒系数。如共毒系数接近100表示相加作用,大于100表示增效作用,小于100表示拮抗作用。试验结果见表2。
表2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对小菜蛾增效筛选试验结果
    药剂配比    LC50(μg/ml)  95%置信限  共毒系数  鱼藤酮    38.40  22.38-65.89  0  噻嗪酮    2.88  2.00-4.16  0  鱼藤酮∶噻嗪酮(1∶100)    2.00  1.38-2.88  145.74  鱼藤酮∶噻嗪酮(1∶50)    1.86  1.36-2.54  157.74  鱼藤酮∶噻嗪酮(100∶1)    21.79  15.21-31.20  157.10  鱼藤酮∶噻嗪酮(50∶1)    17.71  12.69-24.70  174.66  鱼藤酮∶噻嗪酮(1∶1)    4.32  3.19-5.84  124.10  鱼藤酮∶噻嗪酮(1∶4)    1.90  1.43-2.54  185.65  鱼藤酮∶噻嗪酮(1∶10)    2.31  1.48-3.58  136.42  鱼藤酮∶噻嗪酮(1∶30)    2.58  1.83-3.63  115.27
从表2可以看出,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共毒系数大于100,表明鱼藤酮与噻嗪酮合理混配是具有增效作用的。
实施例13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的药效实验:
实验一:将20%鱼藤酮与噻嗪酮微乳剂、2.5%鱼藤酮乳油和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5000倍、500倍、1500倍后对小菜蛾喷雾处理,然后于用药后第1、3、7、14天调查并计算防效。
5000倍20%鱼藤酮与噻嗪酮微乳剂对小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69.9%、88.3%、95.9%、92.8%;500倍2.5%鱼藤酮乳油对小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19.7%、25.4%、76.3%、82.2%;1500倍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小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7.7%、34.5%、73.2%、81.8%。
实验二:将3%鱼藤酮与噻嗪酮乳油、2.5%鱼藤酮乳油和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2000倍、500倍、1500倍后对斜纹夜蛾喷雾处理,然后于用药后第1、3、7、14天调查并计算防效。
2000倍3%鱼藤酮与噻嗪酮乳油对斜纹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57.9%、84.5%、91.1%、93.3%;500倍2.5%鱼藤酮乳油对斜纹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20.7%、23.2%、46.5%、62.1%;1500倍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斜纹夜蛾幼虫用药后第1、3、7、14天的防效分别为10.7%、33.5%、63.1%、73.8%。
从上述药效试验说明本发明所混配的农药与原农药对比,对害虫的防治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和明显的增效作用。

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藤酮与噻嗪酮混配农药制剂.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鱼藤酮与噻嗪酮(hexythiazox)为主要原料进行混配的农药制剂,由重量百分比为0.0570的鱼藤酮、重量百分比为170的噻嗪酮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本发明利用鱼藤酮活性成分与噻嗪酮间的增效作用,达到弥补单剂农药的自身不足,克服害虫的抗药性,提高药剂效果,并扩大药剂的使用范围的目的,本发明对天然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和减少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