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4971945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15877.1

申请日:

2006.04.18

公开号:

CN101170978A

公开日:

2008.04.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A61F13/49; A61F13/53; A61F13/15; A61F13/494

主分类号:

A61F13/49

申请人:

花王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丰岛晴子; 佐佐木纯; 大塚美智子; 富田美奈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5.5.9 JP 135625/2005; 2005.7.28 JP 218146/2005; 2005.7.28 JP 218450/2005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建全;姚 晖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次性尿布(1),其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并形成有腰开口部和一对腿开口部,其中,吸收性芯(4)具有中央吸收体(41)和设置在其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42),中央吸收体(41)和该一对侧面吸收体(42)分别至少在裆部(C)分开,在所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各自的外侧边附近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各该侧面吸收体(42)在尿布的穿戴时竖起,在穿戴尿布时,接触于穿戴者的从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的区域(91)的穿戴压高于腰开口部的穿戴压。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并形成有腰开口部和一对腿开口部,其中,所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体和设置在所述中央吸收体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所述中央吸收体和所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分别至少在裆部分开;在所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各自的外侧边附近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各个所述侧面吸收体在尿布的穿戴时竖起;穿戴尿布时,接触于穿戴者的从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的区域的穿戴压高于腰开口部的穿戴压。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上形成有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以及以伸长状态固定在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背面片材和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通过背面片材接合部接合在一起,所述背面片材接合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外层包覆体和所述背面片材的接合固定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3.  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上形成有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以及以伸长状态固定在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外层包覆体和所述背面片材的接合固定部配置在比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固定部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4.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其中,所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体和设置在所述中央吸收体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所述中央吸收体和所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分别至少在裆部分开;在所述吸收性芯的两侧上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所述吸收性主体的裆部的两侧部竖起;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上形成有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以伸长状态固定在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在一次性尿布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防漏翻边的比所述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设置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

5.  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外层包覆体和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接合固定部配置在比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固定部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6.  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正面片材包覆所述吸收性芯的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整个区域、所述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两侧边部的整个区域和所述吸收性芯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并且所述正面片材的两侧端部接合固定于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上。

7.  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包覆所述吸收性芯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整个区域的液体不透过性背面片材,所述背面片材被挟持固定在所述吸收性芯和包覆所述吸收性芯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的所述正面片材之间。

8.  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背面片材和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通过背面片材接合部接合在一起,所述背面片材接合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外层包覆体和所述背面片材的接合固定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9.  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外层包覆体和所述背面片材的接合固定部配置在比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主体的接合固定部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10.  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的外层包覆体,在所述外层包覆体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所述吸收性主体;所述正面片材包覆所述吸收性芯的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整个区域、所述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两侧边部的整个区域和所述吸收性芯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并且所述正面片材的两侧端部接合固定于所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上。

说明书

说明书一次性尿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特别是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穿戴时外观整洁、防漏性能优异的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已知一种在腰开口部和腿开口部之间配置有在尿布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弹性部件的产品。例如,提出了下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尿布的至少腹侧具有在以中心部分的前端缘为边界的上下各最大20mm的范围内划分成的第1腰身区域、以及在该第1腰身区域与腿开口部之间划分成的第2腰身区域,同时,第1腰身区域的弹性部件的各个排列间隔尺寸小于第2腰身区域的弹性部件的各个排列间隔尺寸(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该尿布中,通过使第1腰身区域和第2腰身区域中每一定面积的面压实质上相等,并且就对肌肤的密合性而言,使第1腰身区域优于第2腰身区域,从而不会损害尿布的穿戴感而可以防止泄漏。
另外,还已知下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通过使弹性部件的配设间隔朝着腿开口部逐渐变窄,使强劲的收缩力作用于穿戴者的躯干胯骨的上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但是,这些尿布在穿戴的过程中会错位下掉从而外观变差,并且由于活动或尿液的重量,尿布错位下掉从而裆部下垂,因此有可能裆部变得肥大,穿戴者行动困难。另外,由于对腰开口部施加了很强的束紧压力,因此有可能难以穿戴尿布。
另外,一般的以往的一次性尿布在穿戴状态下大多裆部肥大,呈现鼓鼓囊囊的外观。另外,本说明书中以下的“鼓鼓囊囊”是指过度鼓起或过度鼓起的状态。如果使用这种尿布,则腿难以活动,并且由于穿戴者的活动而易引起尿布的位置错位,因此易于发生泄漏。另外,如果裆部肥大,则难以在尿布上再穿上裤子等外衣,即便勉强穿上了外衣,也难以说其外观良好。
为了解除裆部的肥大、提高裆部的吻合性,已知缩窄裆部的吸收体的宽度是有效的。但是,裆部的宽度有所变窄的吸收体由于实质是裆部的吸收体的宽度变窄,因此吸收力降低,在不存在吸收体的部分不会吸收尿等排泄物,因此易于发生裆部的泄漏。另外,为了防止上述裆部的泄漏,可以考虑增多裆部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量,但在该构成中,虽然刚穿戴后的外观和吻合性良好,但吸收尿液后的裆部的外观由于大量聚合物的溶胀而过度地鼓起(鼓鼓囊囊),不能称之良好,此为现状。
因此,提出了各种兼顾裆部的吻合性和防漏性的技术。例如提出了下述的一次性尿布:将吸收体分割为在裆部处宽度变窄的第1吸收体、在该宽度变窄的部位的两侧在离开第1吸收体的位置设置的一对第2吸收体这3个部分,利用亲水性片材连接第1吸收体和一对第2吸收体(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
另外,还提出了在裆部分割为3个部分的吸收体中,使位于尿布宽度方向两侧的吸收体分别竖起的尿布。例如,提出了以下的一次性尿布:吸收体具有在裆部处宽度变窄的第一吸收体、在该宽度变窄的部位的两侧在离开第一吸收体的位置设置的一对第二吸收体,进而在第二吸收体的与第一吸收体相反一侧的长度方向两侧部上配置有在自由端具有弹性体的防漏翻边,第二吸收体与与该防漏翻边一起从最外层片材分开而在第一吸收体的侧部竖起(参照下述专利文献4)。
进而,还提出了以下的一次性尿布:其具有沿着尿布的长度方向位于中央部呈平坦状的第1吸收体、配置在该第1吸收体的两侧上与该第1吸收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间隔的第2吸收体,在该第2吸收体的上部安装有弹性体以赋予该第2吸收体竖起性和褶裥(参照下述专利文献5)。
在如专利文献3~5所公开的具有在裆部分割为3个部分的吸收体的尿布中,穿戴时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吸收体的竖起端的位置易于变得不稳定,而且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央吸收体由于竖起的侧面吸收体而向宽度方向内侧挤压,形状易于变得不稳定。因此,难以确保裆部的吻合性和防漏性能。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在竖起的侧面吸收体的侧部具有防漏翻边的尿布中,多有穿戴状态下防漏翻边从腿开口部中露出的危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48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4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7-2889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527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288435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在尿布的穿戴中难以发生由于穿戴者的动作等所引起的尿布错位下掉、以及由于尿液等的吸收所导致的裆部下垂的一次性尿布。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在穿戴状态下外观整洁,裆部的吻合性和防漏性能优异,设置在两侧部的防漏翻边难以从腿开口部中露出的一次性尿布。
本发明的第1发明通过提供下述一次性尿布来达成上述第1目的,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并形成有腰开口部和一对腿开口部,其中,上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体和设置在该中央吸收体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该中央吸收体和该一对侧面吸收体分别至少在裆部分开,在上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各自的外侧边附近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各个该侧面吸收体在尿布的穿戴时竖起,穿戴尿布时,接触于穿戴者的从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的区域的穿戴压高于腰开口部的穿戴压。
另外,本发明的第2发明通过提供下述一次性尿布来达成上述第2目的,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其中,上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体和设置在该中央吸收体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该中央吸收体和该一对侧面吸收体分别至少在裆部分开,在上述吸收性芯的两侧上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裆部的两侧部竖起,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两侧上形成有防漏翻边,该防漏翻边具有接合在该吸收性主体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和以伸长状态固定在该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在一次性尿布的展开状态下,在上述防漏翻边的比上述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设置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内裤型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尿布在侧面密封部切开后展开,并伸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以扩展为平面状,对于此状态进行局部断裂后来表示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尿布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B-B截面图。
图3(c)是图3(a)所示的C-C截面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IV-IV线截面的纵截面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沿着图2的CL线的截面的纵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2的外层包覆体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髂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穿戴者腰部的错位下掉力的计算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髂前上棘点高前后长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尿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图10(a)所示尿布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穿戴状态的示意半截面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图12(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尿布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尿布在侧面密封部切开后展开,并伸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以扩展为平面状,对于此状态进行局部断裂后来表示的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图13所示尿布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的B-B截面图。
图15(c)是图15(a)所示的C-C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比较参考形态的穿戴状态的示意半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穿戴时第2实施方式的坐下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第2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芯的其它形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芯的另一个其它形态的俯视图。
图21(a)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芯的又一个其它形态的俯视图。
图21(b)是图21(a)所示的B-B截面图。
图21(c)是图21(a)所示的C-C截面图。
图22是有关使用了图21(a)所示吸收性芯的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图5对应图。
图23是有关使用了图21(a)所示吸收性芯的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图5对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其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发明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仅称为尿布1)是所谓的内裤型尿布,如图1~图5所示,其具备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2和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的吸收性主体5,且在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上具有外层包覆体10。
该尿布1划分为在穿戴时配置在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配置在穿戴者背侧的背侧部B以及位于他们之间的裆部C。腹侧部A、背侧部B和裆部C是在展开状态(伸展各部分的弹性部件、扩展成平面状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的尿布1中,按照将其长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总长度大致分为3等份的方式划分为3个区域时的各个区域。
另外,本说明书中“非肌肤接触面一侧”是指在吸收性主体等各部件的正背两面中,穿戴时朝向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的面侧。此外,“肌肤接触面一侧”是指各部件的正背两面中,穿戴时配置在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侧。
吸收性主体5为纵长矩形形状,使其长度方向与尿布的长度方向一致,从腹侧部A一直到背侧部B,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在上述外层包覆体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外层包覆体10的位于腹侧部A的部分的两侧边部和位于背侧部B的部分的两侧边部通过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对侧面密封部S、S。另外,通过该接合,在尿布1上形成了腰开口部7和一对腿开口部8、8。
尿布1的上述构成与以往公知的尿布相同。
尿布1的吸收性芯4如图3(a)所示,具有中央吸收体41和对称设置在中央吸收体41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中央吸收体41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分别至少在裆部C处分开。侧面吸收体4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分别在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腹侧部)F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背侧部)R连续设置。因此,在中央吸收体41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之间分别形成了挖通形状的断开部43、43。
吸收性芯4如图2和图3(a)所示,按照侧面吸收体42、42至少配置在裆部C的方式配置于尿布1上。吸收性芯4按照侧面吸收体42、42配置在裆部C的同时,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位于腹侧部A的方式进行配置。
此外,长度方向一端部F、长度方向中央部M、长度方向另一端部R是在图3(a)所示状态的吸收性芯4中,按照将其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大致分为3等份的方式划分为3个区域时的各个区域。
中央吸收体41如图3(a)~图3(c)所示,由T字型的上部吸收体411和比上部吸收体411大的沙漏型下部吸收体412构成。上部吸收体411从下部吸收体41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一直到长度方向中央部M重叠于下部吸收体412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与下部吸收体412形成为一体。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均由纸浆纤维等纤维成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纤维积聚物构成。吸收性芯4的整体被薄纸或透水性无纺布构成的透水性包覆片材(未图示)包覆。
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各自的外侧边42a、42a的附近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各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弹性部件9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正面片材2和吸收性芯4的两侧边之间,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按照遍及尿布的腹侧部A和背侧部B之间、更具体地说,按照遍及吸收性芯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的方式配置。弹性部件9以伸长状态接合在相邻的正面片材2上,在尿布的穿戴时,通过该弹性部件9的收缩,各侧面吸收体42、42竖起。
在吸收性主体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形成有一对防漏翻边6、6。防漏翻边6分别沿着尿布的长度方向形成。防漏翻边6具有接合于吸收性主体5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以伸长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和以伸长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6的自由端和固定端的中间部的中间部弹性部件62。
穿戴尿布时,通过该中间部弹性部件62的收缩,使得各上述侧面吸收体42、42进一步竖起。另外,由于中间部弹性部件62的存在,侧面吸收体42更加易于进入穿戴者的腹股沟部,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侧面吸收体42的存在所导致的裆部下垂。另外,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的收缩,可以竖起侧面吸收体42、42,由于该弹性部件61沿着腹股沟部,因此还可以提高防漏性。
如图4所示,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上述弹性部件9和上述中间部弹性部件62优选沿着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部配置。
在尿布1中,作为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使用将1张规定宽度的带状疏水性片材按照沿其长度方向的弯折线对折,然后利用热熔型粘接剂或局部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等将相对的层之间接合而得到的2层结构的片材。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以伸长状态固定在该2层结构的片材的层之间。
在尿布1中,如图4和图5所示,正面片材2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整个区域、吸收性芯4的宽度方向两侧边部4b、4b的整个区域以及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尿布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正面片材2的两侧端部21、21还分别包覆中央吸收体41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一部分。另外,尿布1的吸收性主体5具有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整个区域的液体不透过性背面片材3。背面片材3挟持固定在吸收性芯4和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尿布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的正面片材2之间。
正面片材2在其两侧端部21、21处通过热密封等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背面片材3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上,形成了主体接合固定部67、67。主体接合固定部67如图5所示,位于比侧面吸收体42的内侧边的最内侧点(在侧面吸收体42上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部分)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主体接合固定部67是通过使用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将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正面片材2的侧端部21和背面片材3接合而形成的。
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正面片材2、和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背面片材3,如图5所示,在裆部通过吸收性芯4的断开部43而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正背面接合部22。另外,在断开部43上,由于存在上述包覆片材(未图示),因此正面片材2和背面片材3介由该包覆片材接合在一起。
在外层包覆体10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依次接合有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接合固定外层包覆体10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接合固定部13的宽度方向外端位于比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外层包覆体10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具有至少二张无纺布、即外层无纺布11和配置在该外层无纺布11的内表面一侧的内层无纺布12。外层无纺布11成为尿布1的外表面,内层无纺布12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接合在外层无纺布11的内表面一侧上。外层无纺布11具有从内层无纺布12的前后端缘(长度方向的两端缘)分别伸出的伸出部,伸出部分别折回至吸收性主体5一侧。折回的外层不纺布11的伸出部包覆吸收性主体5的前后端部上(即吸收性主体5的前后端部的正面片材2上)。
如图6所示,在外层包覆体10的前后端部上,沿着前后端缘遍及其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腰部弹性部件71、71。各腰部弹性部件71、71以伸长状态被外层无纺布11和内层无纺布12挟持固定。各腰部弹性部件71、71按照在使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相互接合时,两弹性部件71、71的端部之间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将两弹性部件71、71的端部连续地配置至两接合部分。由此,如图1所示,在尿布1的腰开口部7的附近形成实质上连续的环状腰褶裥。
在外层包覆体10的左右两侧的弯曲部上配置有腿部弹性部件81、82。各腿部弹性部件81、82沿着上述弯曲部配置。各腿部弹性部件81、82配置在外层无纺布11和内层无纺布12之间,通过规定的接合手段以伸长状态固定在两无纺布11、12上。各腿部弹性部件81、82的一端在裆部C处重叠。另一方面,各腿部弹性部件81、82的另一端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各侧边位置终止。
各腿部弹性部件81、82按照在使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相互接合时,两弹性部件81、82的端部之间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将两弹性部件81、82的端部连续地配置至两接合部分。由此,如图1所示,在尿布1的腿开口部8、8的附近形成实质上连续的环状腿褶裥。
在尿布1中,在尿布1的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腰开口部7和腿开口部8之间配置有多个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弹性部件。通过配置弹性部件,在腰开口部7和腿开口部8之间,如图6所示,形成了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区域91和第2区域92。在第1区域91上配置有第1弹性部件91a,在第2区域92上配置有第2弹性部件92a。第1区域91位于腰开口部7和腿开口部8之间,第2区域92位于第1区域91和腿开口部8之间。
第1弹性部件91a和第2弹性部件92a均以伸长状态被外层无纺布11和内层无纺布12挟持固定。第1弹性部件91a按照在将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相互接合时,腹侧部A的第1弹性部件91a与背侧部B的第1弹性部件91a的端部之间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将各弹性部件91a、91a的端部配置至两接合部分。第2弹性部件92a也同样。
第1弹性部件91a和第2弹性部件92a均遍及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即外层包覆体10的左右两侧边)和吸收性芯4的左右两侧边之间延伸。而且,在吸收性芯4存在的部位上实质上都不存在第1弹性部件91a和第2弹性部件92a。结果,形成在第1区域91和第2区域92上的褶裥位于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和吸收性芯4的左右两侧边之间,在吸收性芯4存在的部位上实质上不形成褶裥。由此,即便在穿戴状态下,吸收性芯4所存在的部位也不会由于第1弹性部件91a和第2弹性部件92a的收缩而发生外层包覆体10收缩,尿布1在外观上、吸收性能上均良好。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各弹性部件,分别优选使用将天然橡胶、聚氨酯类树脂、发泡聚氨酯类树脂、伸缩性无纺布或热熔系伸缩部件等伸缩性材料形成为线状(胶丝)、带状(平型橡胶)、网状或薄膜状的弹性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的压力为1.1~2.5kPa。第1区域91优选形成在穿戴尿布1时与穿戴者的从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以下也称为“髂骨区域”)相接触的部位上。髂骨嵴和髂前上棘是解剖学用语。髂骨嵴是图7中用符号15表示的部位,髂前上棘是图7中用符号16表示的部位。
以往,为了防止内裤型尿布在穿戴中的错位下掉,特别是为了防止幼儿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在穿戴中的错位下掉,一直认为增大配置在腰开口部的弹性部件的束紧压,通过该腰开口部使内裤型尿布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是有效的(例如参照之前所说的专利文献2)。
但是,本发明人等研究的结果发现,为了有效防止内裤型尿布在穿戴中的错位下掉,相比于提高腰开口部的束紧压,更为有效的是使对应于穿戴者的髂骨区域的尿布部位的束紧压高于以往的尿布。其原因在于,穿戴者、特别是婴幼儿,其身体的特征为腹部周围突出,因此如果增加接触于该突出的腹部周围的腰开口部的束紧压,则由于其束紧压高而使腰开口部渐渐缩小,从而该腰开口部错位下掉到腹部周围变细的部位。
图8表示将婴儿的身体看作是圆锥体的状态。图中,θ表示相对于腰部(点A)的切线的垂线与朝向身体中心的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另外,F表示弹性体的束紧力,P表示束紧力F所引起的摩擦力,f1表示束紧力F所引起的错位下掉力,f2表示垂直阻力。这里,f1=Fsinθ、并且p=vN=vf2=vFcosθ(v表示摩擦系数),因此点A的朝向下方的错位下掉力Z用下式表示。
Z=f1-P=Fsinθ-vFcosθ=F(sinθ-vcosθ)。
由该式可知,当处于腰部发生错位下掉的状态时,束紧力(F)越大,则错位下掉力越大。
如上所述,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为1.1~2.5kPa。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若小于1.1kPa,则难以将尿布1的第1区域91固定在穿戴者的髂骨区域上,结果,尿布1错位下掉,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非常不好。特别是,尿布1的裆部C的肥大变得显著,另外成为尿液和粪便泄漏的原因。
另一方面,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如果超过2.5kPa,则除了过度束紧穿戴者的身体之外,尿布1的穿戴操作也变得困难。从更加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掉、更加提高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或尿布1的穿戴操作性的观点出发,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优选为1.1~2.0kPa、更优选为1.2~1.8kPa。
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1弹性部件91a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来进行控制。
第1区域91的尿布1的穿戴时压力通过将尿布1穿戴在周长为500mm的圆筒上,用穿戴压测定装置(株式会社AMI TECHNO生产的接触压力测定器(AMI3037-2))来测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第1区域91的压力的测定方法]
使用Φ=15mm的气囊(air pack),按照气囊的中心位于腰开口部的前端部的方式进行安装,测定穿戴压(P1)。安装气囊的尿布宽度方向的位置设为尿布的左右两侧边与吸收性芯4的左右两侧边的大致中心(图6中E的位置)。接着,使气囊的中心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5mm,测定穿戴压(P2)。同样,以5mm的间隔移动气囊的中心并进行测定,获得P3、P4、P5、...、Pn。
穿戴压(P1)~(Pn)的测定是在外层包覆体10的腰开口部至腿开口部的左右两侧之间相互接合的范围内进行。P1~Pn在腹侧部上是左右各测2个点,共计测定4点。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腹侧部的穿戴压。同样,在背侧部上也进行共计4点的测定,将平均值作为背侧部的穿戴压。
将P1~Pn的值中连续地符合1.1~2.5kPa的部位间的距离作为第1区域91的宽度。例如,当P3~P6的值连续地符合1.1~2.5kPa时,第1区域91的宽度=(6-3)×5=15mm。此时的第1区域91的中心为测定点3和测定点6的中点。
使圆筒的周长为500mm的理由是穿戴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主要对象即婴幼儿的腹部周围的平均长度大约为500mm。另外,这里所说的腹部周围的长度是指考虑到婴幼儿的姿势变化时的腹部周围的周长变化,在立位和坐下时测定的腹部周围的平均值。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时,使用周长为850mm的圆筒代替周长为500mm的圆筒。
穿戴者的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髂骨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通过在该宽度范围内将尿布1的第1区域91固定在该部位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掉。由此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使第1区域91的宽度(即,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第1区域91的长度)W1(参照图6)为12~35mm。该宽度W1为20~35mm、特别是25~30mm时,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掉,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或尿布1的穿戴操作性(易于穿戴等)。
在穿戴有尿布1的状态下,为了使第1区域91接触于穿戴者的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尿布1的尺寸与穿戴者的体格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例如,考虑到内裤型尿布的主要穿戴对象即婴幼儿时,通过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使腹侧部A的第1区域91的中心位置(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1(参照图6)为180~230mm、且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使背侧部B的第1区域91的中心位置(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2(参照图6)为180~230mm,可以使第1区域91顺利地接触于穿戴者的髂骨区域。
该值是对约350名内裤型尿布的主要穿戴对象即婴幼儿进行身体测量后决定的数值。该值具体如图9所示是如下得到的:如果以位于髂前上棘的水平位置高度的腹侧部的左右中心点作为髂前上棘点高前中心、以位于髂前上棘的水平位置高度的背侧部的左右中心点作为髂前上棘点高后中心,则将由髂前上棘点高前中心经由裆部达到髂前上棘点高后中心的长度作为髂前上棘点高前后长,在该髂前上棘点高前后长上加上考虑到尿布材料的厚度等的必要长度,将所得数值一分为二。
通过使该距离K1和K2为185~220mm、特别是195~215mm,可以使第1区域91更加顺利地接触于穿戴者的髂骨区域。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时,通过使该距离K1和K2为300~350mm、特别是305~335mm,可以使第1区域91更加顺利地接触于穿戴者的髂骨区域。
第1区域91虽然存在于腹侧部A和背侧部B上,但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穿戴时的压力没有必要完全相同。即,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第1区域91的穿戴时压力如果满足1.1~2.5kPa,则弹性体的材料、粗细、伸长率、配置间隔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也可以不同。
但是,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第1区域91的构成如果过度不同,则外层包覆体10的长度方向前后端部的左右两侧部之间相互接合的部位在穿戴时会前后均错位,尿布1的外观出现问题。因此,当将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第1区域91的穿戴时压力大者设为A、小者设为B时,优选(A-B)/A的比在30%以内。
本发明中,尿布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是指在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实质上没有错位地相互接合的情况下,通过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A1、B1的中点的沿着尿布宽度方向的直线(参照图6)。
与此不同,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腹侧的腰开口部的端缘的位置与背侧的腰开口部的端缘的位置错位时,详细地说,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不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相接合,而在比两侧边B1’、B2’更靠长度方向内侧位置的B1、B2处接合时,在假设没有从B1、B2至B1’、B2’的区域的基础上,与上述相同地决定尿布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
另外,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外层包覆体10的全长L(参照图6)可以任意地设定,但如果考虑尿布的穿戴时和使用后的“整洁感”和“防错位下掉性”,该全长L在婴幼儿用的尿布中优选设定为470~540mm,如果考虑到“穿戴时的放心感”,则优选完全地覆盖肚脐,由此观点出发优选设定为490~580mm。在成人用尿布中,该全长L优选设定为780~830mm,从完全覆盖肚脐的观点出发优选设定为800~880mm。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主要是通过配置在第1区域91的第1弹性部件91a的束紧力将尿布1固定在穿戴者的身体上。换句话说,与以往的内裤型尿布不同,配置在腰开口部7的弹性部件所产生的束紧力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并非是用于将尿布1固定在穿戴者身体上的主要手段。相反,本发明人等确认,如果提高腰开口部7的束紧力,反而会助长尿布1的错位下掉。
由此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使尿布穿戴时的腰开口部7的压力为0.3~1.2kPa,低于以往内裤型尿布的值。该压力优选比尿布穿戴时的第1区域91的平均压力还低0.5~1.0kPa。另外,通过使尿布穿戴时的腰开口部7的压力为上述范围内,具有在尿布1的穿戴时易于扩开腰开口部7、易于进行穿戴操作的优点。腰开口部7的压力若小于0.3kPa,则有可能发生穿戴前的尿布1的自然长度变大、作为衣服看时的外观差等不良情况。
尿布穿戴时的腰开口部7的压力更优选为0.4~1.0kPa、进一步优选为0.4~0.8kPa,这样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掉。腰开口部7的压力可以通过与上述第1区域91的压力同样的方法测定。即,在尿布1的腰开口部7中插入(穿戴)周长为500mm的圆筒,使上述穿戴压测定装置的气囊的中心位于尿布长度方向上距离腰开口部前端部15mm的位置上,测定穿戴压。测定在圆周方向上以50mm的间隔进行,测定10点,将其平均值作为腰开口部的压力。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当腹侧的腰开口部的端缘位置与背侧的腰开口部的端缘位置错位时,在腹侧与背侧重叠的区域中,将最靠近端部的位置作为腰开口部。腰开口部7的压力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腰部弹性部件71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来进行控制。另外,当腰开口部7的压力进入第1区域91的压力范围时,该位置包含在第1区域91中。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时,使用周长为850mm的圆筒代替周长为500mm的圆筒。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尿布穿戴时的第1区域91、腰开口部7和腿开口部6以外的区域的压力、例如位于第1区域91和腿开口部6之间的第2区域92的压力优选为0.2~0.8kPa、更优选为0.3~0.6kPa。由此,可以以适当的压力将尿布1紧贴在穿戴者的身体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漏液。第2区域92在穿戴尿布1时,接触在穿戴者的髂骨区域的下侧的区域(下腹部)上。第2区域92的宽度(即,沿着尿布1长度方向的第2区域92的长度)W2(参照图6)优选为40~70mm、特别优选为45~65mm。
与此相关,在尿布1中,当比较尿布穿戴时的腰开口部7、第1区域91和第2区域92的压力时,优选第1区域91的压力最高、腰开口部7的压力次之、第2区域92的压力最低。通过将各部位的压力按照这种顺序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穿戴中的尿布1的错位下掉,而且尿布1可以舒适地紧贴在穿戴者的身体上,有效地防止了漏液。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为婴幼儿用的尿布时,在尿布的展开状态下,由中央吸收体41的两侧边41a、41a至各侧面吸收体42的外侧边42a的距离K3(参照图3(a))优选为30~55mm、更优选为35~50mm。另外,上述距离K1(参照图6)与上述距离K3之比(K1/K3)及上述距离K2(参照图6)与上述距离K3之比(K2/K3)分别优选为3.3~7.7、更优选为4.0~6.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为成人用的尿布时,在尿布的展开状态下,由中央吸收体41的两侧边41a、41a至各侧面吸收体42的外侧边42a的距离K3(参照图3(a))优选为50~80mm、更优选为55~75mm。另外,上述距离K1(参照图6)与上述距离K3之比(K1/K3)及上述距离K2(参照图6)与上述距离K3之比(K2/K3)分别优选为3.5~7.0、更优选为4.0~6.4。
通过设定上述距离K1、K2和K3使其满足上述条件,如图11所示,穿戴尿布时,不会使竖起的侧面吸收体42在裆部折皱卷曲或离开肌肤,而可以良好地吻合穿戴者的腹股沟部,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侧面吸收体42的存在所导致的裆部的下垂,因此可以防止尿布的错位下掉。
另外,通过使上述比(K1/K3)和上述比(K2/K3)为7.7以下,可以使侧面吸收体的褶裥易于进入腹股沟部,易于使尿布吻合于身体。而且,由于通过第1区域91可以使尿布成为难以错位下掉的状态来穿戴,因此还可以抑制尿布的下垂,提高尿布外观。
通过使上述比(K1/K3)及上述比(K2/K3)为3.3以上,裆部的侧面吸收体不会折皱卷曲,不会由于与第1区域91的尺寸的关系而使裆部变得鼓鼓囊囊,可以使尿布外观整洁。
作为提高防漏性的以往技术,已知由中央吸收体41和位于其两侧的侧面吸收体42构成裆部的吸收性芯4、在穿戴时使该侧面吸收体42竖起的技术,但本发明人等发现在以往的尿布中这种构成助长了尿布的错位下掉。本发明人等还发现,通过使上述距离K1、K2和K3满足上述条件,可以防止这种错位下掉的助长,还可以防止吸收尿液时的裆部的下垂。在该尿布1中,通过设定上述距离K1、K2和K3使其满足上述条件,可以有效地防止侧面吸收体42对错位下掉的助长以及吸收液体时裆部的下垂。
从进一步防止侧面吸收体42对错位下掉的助长以及吸液时裆部的下垂的观点出发,上述距离K3优选为35~50mm、特别优选为35~45mm。另外,优选上述比(K1/K3)和上述比(K2/K3)分别为3.6~6.6、特别优选为4.0~6.6。
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时,上述距离K3优选为55~75mm、特别优选为60~70mm。另外,上述比(K1/K3)和上述比(K2/K3)分别优选为4.0~6.4、特别优选为4.3~5.8。
此外,上述距离K3在尿布长度方向中心线CL上测定。
从进一步防止侧面吸收体42对错位下掉的助长的观点出发,中央吸收体41的尿布长度方向中心线CL上的宽度W(参照图3(a)),在婴幼儿用的尿布中,优选为35~55mm、更优选为40~50mm,在成人用的尿布中,优选为45~65mm、更优选为50~60mm。
另外,上述距离K3与上述宽度W之比(K3/W)优选为0.6~1.4、更优选为0.7~1.1。另外,长度方向中心线CL上的吸收性芯4的宽度(K3×2+W)在婴幼儿用尿布中,优选为100~150mm、更优选为100~140mm,在成人用尿布中,优选为190~220mm、更优选为190~210mm。
竖起的侧面吸收体42的前端部在侧面吸收体42的整个长度方向的宽广范围内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腹股沟部,从进一步防止对错位下掉的助长的观点出发,裆部C的中央吸收体41和侧面吸收体42之间的断开部43如图3(a)所示,优选具有以下形状:其宽度在吸收性芯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变得最宽,朝着长度方向的前后端其宽度分别渐渐减小。
另外,断开部43如图3(a)所示,更优选具有以下形状:侧面吸收体42的内侧边为直线状,中央吸收体41的两侧边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为直线状或稍有弯曲的圆弧状,朝着其长度方向的前后端分别逐渐接近侧面吸收体42的内侧边。侧面吸收体42的全长L1(参照图3(a))优选为170~220mm、特别优选为175~210mm。
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正面片材2可以使用亲水性且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或开孔薄膜。背面片材3可以使用液体不透过性的材料或疏水性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材料,可以使用树脂薄膜、树脂薄膜和无纺布等的层压材料等,疏水性材料可以使用疏水性无纺布等。疏水性无纺布可以使用与作为后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形成材料的无纺布相同的无纺布。
作为吸水性芯4,可以使用由纸浆纤维、连续纤维(束)等构成的纤维集合体或者由纤维集合体和吸水性聚合物构成的物质(吸水性聚合物和纤维材料的混合纤维聚集物)等。作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天门冬氨酸等。构成吸收性芯4的纤维例如可以使用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亲水性纤维,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纤维,聚酯、聚酰胺等缩合类纤维等。吸水性聚合物和纤维可以分别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可以使用由纺粘-熔喷-纺粘等构成的多层结构的复合无纺布、纺粘法无纺布、热粘法无纺布、热风法无纺布等,从柔软性、耐水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由纺粘和熔喷构成的多层结构的无纺布。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12g/m2左右。
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的根据JIS L1092(1998年度)纤维制品的防水性试验方法中耐水度试验(低水压法)测定的耐水压优选为3cm以上、更优选为5cm以上。测定耐水压时,以10±0.5cm/min的速度提升装有水的水平装置,目测观察水从试验片背侧的3个位置流出,测定此时的水位。此外,安装完试验片要立即进行测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第1区域91良好地吻合于穿戴者的髂骨区域,有效地防止了尿布的错位下掉。另一方面,由于难以发生竖起的侧面吸收体42对错位下掉的助长,因此在尿布的穿戴中难以发生穿戴者的动作等所引起的尿布的错位下掉。因而,可以良好地保持穿戴状态的尿布的外观,不会因尿布的错位下掉而妨碍穿戴者的动作。
另外,由于不依赖于腰部弹性部件等即可有效地防止错位下掉,因此可以防止配置在尿布上的弹性部件过度地束紧穿戴者的身体,穿戴感变得良好。而且,通过抑制尿布的错位下掉,可以进一步抑制穿戴中的尿液或粪便的泄漏。
以上根据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发明,但本发明的第1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吸收性芯也可以是图12(a)~图12(c)所示的构成。图12(a)~图12(c)中,符号44为包覆吸收性芯41的薄纸(台纸),在图12(a)~图12(c)中,是除去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一侧的部分后来进行表示。另外,图12(a)~图12(c)所示的吸收性芯4虽然在排泄点附近没有多层结构,但与上述尿布1同样,还可以将这些吸收性芯4的中央吸收体41的部分设置为2层结构等多层结构。
图12(a)所示的吸收性芯4由中央吸收体41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形成为一体得到的单层吸收体构成。在图12(b)所示的吸收性芯4中,侧面吸收体42在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上连接,但在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上并不连续设置,断开部4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是开放的。在图12(c)所示的吸收性芯4中,侧面吸收体42不与中央吸收体41连续设置,断开部4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是开放的。
另外,上述尿布1中,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相互接合,形成了侧面密封部S,取而代之,还可以利用钩、钮、面扣件等各种扣合部件预先扣合以形成内裤型的形状。而且,腹侧部A的两侧边A1、A2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B1、B2的接合位置或扣合位置不仅限于身体的正侧面位置,也可以是身体的稍稍靠前或稍稍靠后的位置。而且,上述尿布1中是由外层无纺布11和内层无纺布12构成外层包覆体10,但外层包覆体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无纺布与疏水性片材的层叠片材。
接着,根据其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发明。
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以下也成为尿布)1是所谓的内裤型尿布,如图13、图14、图15(a)~图15(c)、图4和图5所示,具备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2和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的吸收性主体5,进而,在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具有外层包覆体10。
图4和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图,由于第2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相同,因此也使用图4和图5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
该尿布1划分为穿戴时配置在穿戴者腹侧的腹侧部A、配置在穿戴者背侧的背侧部B、位于其间的裆部C。腹侧部A、背侧部B和裆部C是在展开状态(伸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并展开为平面状的状态、图14所示的状态)的尿布1中,按照将其长度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的总长度大致分为3等份的方式划分为3个区域时的各个区域。
此外,本说明书中,“非肌肤接触面一侧”是在吸收性主体等各部件的表正背两侧(面)中,穿戴时配置在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的侧(面)。以下,有时也使用“肌肤接触面”的用语,这是表示各部件的正背两侧(面)中,穿戴时配置在穿戴者的肌肤侧的侧(面)。
“长度方向”是指与各部件的长边平行的方向。此外,以下有时使用“宽度方向”的用语,这是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吸收性主体5为纵长矩形形状,使其长度方向与尿布的长度方向一致,从腹侧部A一直到背侧部B,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在上述外层包覆体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外层包覆体10的位于腹侧部A的部分的两侧边部与位于背侧部B的部分的两侧边部通过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由此形成一对侧面密封部。另外,通过该接合,在尿布1上形成了腰开口部7和一对腿开口部8、8。
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上述构成与以往公知的尿布相同。
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14所示,沿着吸收性芯4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部遍及其整体配置有一对吸收性主体5的侧部(具体地说,后述的侧面吸收体42)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由此,吸收性主体5如图5所示,裆部C的两侧部52、52(侧面吸收体42、42)竖起。
在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上形成有防漏翻边6、6。防漏翻边6具有接合在吸收性主体5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以伸长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以及以伸长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6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中间部弹性部件)62。
吸收性芯4如图13、图14和图15(a)~图15(c)所示,作为整体,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呈大致纵长(纵300~500mm、横80~170mm)的矩形状的俯视形状,其整体被薄纸或透水性无纺布所构成的透水性包覆片材(未图示)包覆。
吸收性芯4具有沙漏型的中央吸收体41和对称设置在中央吸收体41的两侧上的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中央吸收体41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分别至少在裆部C处分开。侧面吸收体4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分别在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腹侧部)F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背侧部)R连续设置。因此,在中央吸收体41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之间分别形成了挖通形状的断开部43、43。
另外,长度方向一端部F、长度方向中央部M、长度方向另一端部R是在图15(a)所示状态的吸收性芯4中,按照将其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大致分为3等份的方式划分成3个区域时的各个区域。
吸收性芯4如图14所示,按照侧面吸收体42、42至少配置在裆部C的方式配置在尿布1上。吸收性芯4按照侧面吸收体42、42配置在裆部C的同时、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位于腹侧部A的方式配置。
中央吸收体41由T字型的上部吸收体411、比上部吸收体411大的沙漏型下部吸收体412构成。上部吸收体411从下部吸收体41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一直到长度方向中央部M(即排尿点附近)重叠于下部吸收体412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与下部吸收体412形成为一体。在上述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如此重叠的状态下,下部吸收体412的从上部吸收体411的边缘露出的部分的长度d(参照图15(a))优选为0~20mm、更优选为5~15mm。
通过将下部吸收体412和上部吸收体411以在排尿点附近如此重叠的状态配置,可以在不怎么增加整个尿布的厚度的情况下提高排尿点附近的吸水性聚合物和纸浆的实质量,可以提高吸水性聚合物和纸浆的利用效率,可以实现良好的防漏性能。
上部吸收体411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80~230g/m2、更优选为100~200g/m2。上部吸收体411的纸浆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80~230g/m2、更优选为100~200g/m2。下部吸收体412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和纸浆单位面积质量优选分别与上部吸收体411相同。
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和纸浆单位面积质量如果分别小于上述的下限,则防漏性能有问题,有不能在加工性能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成形(不能均匀地配置)等问题。相反,如果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以及纸浆单位面积质量分别超过上述上限,则穿戴时的吻合性具有问题,在排尿后的裆部处吸收体过度地溶胀,变得鼓鼓囊囊,给穿戴者带来不适感等。
如果考虑到纸浆和聚合物的混合状态,则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中任一个的聚合物与纸浆的重量比均优选为4∶6~6∶4。另外,如果考虑吸收液体后的裆部的外观(防止聚合物的溶胀所导致的鼓鼓囊囊感),则上部吸收体411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和下部吸收体412的聚合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总值优选为160~400g/m2。
中央吸收体41(下部吸收体4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M的宽度W1(参照图15(a))优选为30~80mm、更优选为40~70mm。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M是配置在裆部C的区域。长度方向中央部M的宽度W1如果小于30mm,则裆部特别容易发生泄漏,有制造中央吸收体41时的加工性变差等的危险。宽度W1如果超过80mm,则有穿戴时的外观恶化、裆部的吻合性降低等危险。
另外,具有下部吸收体412和一对侧面吸收体42、42的吸收性芯4的宽度W2(参照图15(a)),从穿戴时的外观(整洁感)和裆部的吻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0~170mm、更优选为90~160mm。
侧面吸收体42的长度(长度方向的长度)L1(参照图15(a))优选为100~270mm、更优选为120~250mm,其宽度W3(参照图15(a))优选为10~50mm、更优选为15~45mm。
另外,上述宽度W1、W2和W3是在将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2等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测定的值。
断开部43如图15(a)所示,具有在吸收性芯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弓形形状。断开部43的长度与侧面吸收体42的长度L1一致。断开部43的宽度W4(参照图15(a))优选为5~30mm、更优选为5~25mm。
详细地说,断开部43的外侧边部43b的形状为沿着侧面吸收体42的直线状内侧边部延伸的直线状。断开部43的内侧边部43a的形状为沿着中央吸收体41的弯曲线状的外侧边部延伸的弯曲线状。该弯曲线状如果宏观地看,优选与穿戴者的腹股沟部的弯曲形状相同。
这里所说的“直线状”不仅限于几何学上的直线状,只要宏观地看是直线状即可,例如还包括稍有弯曲的形状或稍有变形的形状。此外,“弯曲线状”不仅限于仅向一个方向弯曲且完全没有直线部分的形状,只要宏观地看是弯曲线状即可,例如还包括一部分向相反侧弯曲的形状或包含直线状部分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断开部43的内侧边部43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为直线状。
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4和图5所示,正面片材2覆盖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整个区域、吸收性芯4的宽度方向两侧边部4b、4b的整个区域和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尿布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第2实施方式中,正面片材2的两侧端部21、21还分别覆盖中央吸收体41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一部分。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吸收性主体5具有包覆吸收性芯4地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整个区域的液体不透过性背面片材3。背面片材3被挟持固定在吸收性芯4和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尿布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的正面片材2之间。
此外,这里所说的“整个区域”是包含“大致整个区域”的概念。具体地说,如果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中宽度方向上90%以上、且长度方向上90%以上的区域被背面片材3包覆,则为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整个区域”被包覆。另外,背面片材3的宽度和/或长度大于吸收性芯4的宽度(图15(a)中的W2)和/或长度时,背面片材3的宽度优选为吸收性芯4的宽度的110%以下,同样,背面片材3的长度优选为吸收性芯4的长度的110%以上。
此外,吸收性芯4被透水性包覆片材包覆而构成时,吸收性芯4的宽度和长度分别指包括包覆片材在内的整个吸收性芯4的宽度和长度。
正面片材2在其两侧端部21、21处通过热密封等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背面片材3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上,形成了接合固定部(以下也称为“主体接合固定部”)67、67。
主体接合固定部67如图5所示,位于比侧面吸收体42的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点P(侧面吸收体42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部分)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而且,在比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吸收性主体5的侧部(侧面吸收体42)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此外,说到“主体接合固定部67的位置”时,是指主体接合固定部67的宽度方向外端的位置。
主体接合固定部67是通过利用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接合手段将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正面片材2的侧端部21和背面片材3接合而形成的。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虽然使主体接合固定部67形成为连续的直线状,但主体接合固定部67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处处有间断部的不连续直线状、或者连续或不连续的曲线状等。
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正面片材2、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背面片材3如图5所示,在裆部通过吸收性芯4的断开部43在正背面接合部22处接合。另外,在断开部43上由于存在上述包覆片材(未图示),因此正面片材2和背面片材3介由该包覆片材接合在一起。
在外层包覆体10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依次接合有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外层包覆体10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通过接合固定部(以下也称为“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接合。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配置在比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的宽度方向外端和主体接合固定部67的宽度方向外端的距离L5(参照图5)优选为0mm~50mm、更优选为10mm~40mm。
这些各部件的接合可以利用热熔型粘接剂等接合手段。
外层包覆体10如图14、图4和图5所示,由2张外层包覆体形成用片材11、12和固定在这2张片材之间的各部分的弹性部件构成。在2张外层包覆体形成用片材11、12之间,在腰开口部7的周边部上形成腰褶裥的腰部弹性部件71、在腿开口部8的周边部上形成腿褶裥的腿部弹性部件81以及在腰身部D(从距离腰开口部7的周缘端20mm的下方位置到腿开口部8的上端的区域)上形成左右分割状态的腰身褶裥的腰身弹性部件91a、92a分别以伸长状态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接合手段接合固定。
外层包覆体形成用片材11、12均由透气性的无纺布构成。这2张片材中,位于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片材(外层无纺布)11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从位于肌肤接触面一侧的片材(内层无纺布)12的前后端缘(长度方向的两端缘)分别伸出的伸出部。这些伸出部分别在将吸收性主体5配置在外层包覆体10的片材12上后,按照包覆吸收性主体5的前后端(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方式折回至吸收性主体5一侧并粘接。
防漏翻边6如图14、图4和图5所示,按照在尿布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分别形成在吸收性主体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并具有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多根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和1根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
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作为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使用将1张规定宽度的带状疏水性片材1按照沿长度方向的弯折线对折,然后利用热熔型粘接剂或局部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等将相对的层之间接合而得到的2层结构的片材。
多根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和1根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以伸长状态固定在该2层结构的片材的层之间。
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如图4所示,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上、更具体地说,在吸收性主体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从肌肤接触面一侧一直到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覆盖吸收性主体5。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在吸收性主体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在吸收性主体5的肌肤接触面一侧。
防漏翻边6如图5所示,至少在裆部C处能够竖起。在防漏翻边6的自由端(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折回端)附近,多根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以在吸收性主体5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防漏翻边6)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通过该构成,竖起的防漏翻边6的前端部分与穿戴者的肌面接触肤,结果,在提高尿布对身体的紧贴性从而防漏性能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使尿布轻柔地接触于肌肤。
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在防漏翻边6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和主体接合固定部67之间配置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防漏翻边6)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另外,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设置于防漏翻边6的比侧面吸收体竖起用弹性部件9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在获得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后述效果的基础上,优选如下设定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主体接合固定部67、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的位置关系。
即,主体接合固定部67的宽度方向外端和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中心)的距离L2(参照图4)优选为30mm~70mm、更优选为35mm~60mm。另外,当为设置有多根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形态时,以配置在距离主体接合固定部67最近的该弹性部件62作为基准。
此外,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的距离L4(参照图4)优选为20mm~50mm、更优选为20mm~40mm。另外,当为设置有多根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形态时,以配置在距离主体接合固定部67最近的该弹性部件62作为基准,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为设置有多根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的形态时,以配置在最外侧的该弹性部件61作为基准。
此外,从防止穿戴者的腿周围印上橡胶痕迹的观点出发,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根数较少为宜,优选1根或2根。
作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
作为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和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形态,优选线状(胶丝等)、规定宽度的带状(平型橡胶等)等,特别优选线状。作为该弹性部件61、62的材料,可以举出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此外,作为上述弹性部件9、71、81、91a、92a的形态,可以使用线状和规定宽度的带状、进而还可以使用薄膜状的弹性部件等。作为它们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上述弹性部件61、62的材料记载的材料。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由于在防漏翻边6上不同于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而另外设置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因此具有以下效果。即,如果没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则如图16所示[16所示的尿布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省略了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的比较参考形态],由于防漏翻边6而使将侧面吸收体42向穿戴者的腿周围一侧牵拉的力较弱,侧面吸收体42的竖起端(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不稳定。另外,牵拉中央吸收体41的力也较弱,中央吸收体41向宽度方向内侧被压缩,中央吸收体41的形状也不稳定。因此,难以确保裆部处的吻合性和防漏性能。
另一方面,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如图11所示,由于在防漏翻边6上设置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因此通过该弹性部件62产生的收缩力,防漏翻边6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所存在的自由端与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之间的区域被向穿戴者的腿周围一侧牵拉。因此,介由接合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上的正面片材2,侧面吸收体42的特别是竖起端侧被向穿戴者的腿周围一侧牵拉,易于沿着腿周围。而且,由于侧面吸收体42被向腿周围一侧牵拉,因此中央吸收体41也被向宽度方向外侧牵拉,从而使中央吸收体41的形状稳定。结果,裆部的整洁感提高,防漏性能也提高。
另外,图11为第1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图,第2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相同,因此还使用图11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配置在比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因此,如果通过配置在腿开口部8的弹性部件81的收缩力,外层包覆体10被向宽度方向外侧牵拉,则介由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主体接合固定部67,吸收性芯4(侧面吸收体42、中央吸收体41)也被有效地向宽度方向外侧牵拉。结果,裆部的整洁感和防漏性能进一步提高。
而且,由于在防漏翻边6上设置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因此该弹性部件62收缩,在穿戴状态下防漏翻边6难以从腿开口部8中露出。
而且,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正面片材2和包覆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背面片材3通过吸收性芯4的断开部43在正背面接合部22处接合,因此即便侧面吸收体42竖起,中央吸收体41也难以从正面片材2上滑落。
另外,吸收性芯4的侧面吸收体4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分别在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腹侧部)F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背侧部)R处连续设置,所以特别是在穿戴者坐着的状态时的尿液或粪便的防露效果很高。即,在穿戴者坐着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竖起的侧面吸收体42按照覆盖中央吸收体41的方式移动,从而将中央吸收体41挤向穿戴者的前方和后方。结果,由于形成即便在坐着的状态下也不会压塌的鼓起空间以包围穿戴者的前后排泄部,因此在坐着的状态下所排泄的尿液或软便被该鼓起空间保持,尿液或软便的防漏效果很高。
而且,由于使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形态的吸收性芯4,因此穿戴状态下裆部不会肥大,尿布的外观整洁,裆部的吻合性和防漏性能优异。另外,由于在中央吸收体41和侧面吸收体42之间存在断开部43,因此即便侧面吸收体42的纸浆和聚合物的单位面积质量大时,也能够达成侧面吸收体42的良好竖起性。另外,在吸收性芯4中,由于中央吸收体41和侧面吸收体42、42相连接,因此制造尿布1时的操作简单,能够以高精确度将断开部43稳定地配置在尿布1的规定配置位置上,因而可以高效、稳定地制造具有优异特性的尿布1。
由于断开部43的内侧边部43a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弓形形状,因此穿戴时当吸收性芯4被穿戴者的腹股沟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挤压,侧面吸收体42沿着裆部C的中央吸收体41的外侧边部竖起时,则内侧边部43a易沿着穿戴者的腿周围。因此穿戴者在穿戴时不会感到不适感,且防漏性能优异。
另外,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按照位于腹侧部A的方式进行配置,同时,吸收性芯4由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形成,吸收性芯4的吸收容量偏向存在于前(腹)侧,因此防止从前侧泄漏的效果尤为优异。因而,例如在婴幼儿用尿布的用途中,即便趴卧状态的婴幼儿使用时,也可以防止由前侧的泄漏。
另外,主体接合固定部67处于比侧面吸收体42的最内侧点P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内侧,在比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的外侧上配置有吸收性主体5的侧部(侧面吸收体42)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因此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部52、52以及防漏翻边6、6如图5所示,在裆部C朝着穿戴者的肌肤明显地竖起,结果,尿布的防漏性能提高。即,如果是这种构成,则易于在裆部C处形成前后左右具有竖起部的吸收性主体5所形成的凹状袋,排泄物难以从该袋中泄漏出来,即便是大量的尿液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排泄出来或者排泄了难以吸收的水状便或软便等时,排泄物也难以从该袋中泄漏出来。
而且,即便排泄物从该袋中泄漏出来,由于在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存在防漏翻边6,并且在吸收性主体5的竖起的侧部52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之间形成了排泄物的保持性优异的袋Q(参照图5),因此可以防止该排泄物超出外层包覆体10的侧边部泄漏出来。
另外,由于防漏翻边6面接触于穿戴者的肌肤,吸收性主体5的竖起的侧部52难以直接接触穿戴者的肌肤,因此在穿戴时难以感到不适感。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3~第5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的地方适用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8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图。该第3实施方式除了背面片材3的配置部位、作为该背面片材3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接合手段的热熔型粘接剂等的涂布图案不同之外,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外层包覆体10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3,在背面片材3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上依次接合有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背面片材3具有与吸收性主体5大致相同尺寸的纵长矩形形状,并使其长度方向与尿布长度方向一致地配置在与吸收性主体5相同的位置(外层包覆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
上述背面片材3按照包覆上述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接合固定在上述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
此外,这里所说的“整个区域”是包括“大致整个区域”的概念。具体地说,如果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中宽度方向上90%以上、且长度方向上90%以上的区域被背面片材3包覆,则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整个区域”被包覆。另外,当背面片材3的宽度和/或长度大于吸收性主体5的宽度和/或长度时,背面片材3的宽度优选为吸收性主体5的宽度的110%以下,同样,背面片材3的长度优选为吸收性主体5的长度的110%以上。
另外,当吸收性芯4被透水性的包覆片材包覆而构成时,吸收性主体5的宽度和长度分别指包括包覆片材在内的整个吸收性主体5的宽度和长度。
外层包覆体10和背面片材3的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配置在比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的主体接合固定部67更靠尿布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背面片材3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接合固定通过宽度大于外层包覆体接合固定部13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背面片材接合部14来进行。如此接合的话,则防漏翻边6的液体不透过性(防漏性)提高。另外,可以设置比吸收性主体5更宽的背面片材3,此时,还可以设置比吸收性主体5更宽的背面片材接合部14。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正面片材2包覆吸收性芯4的肌肤接触面4a侧的整个区域、吸收性芯4的宽度方向两侧边部4b的整个区域和吸收性芯4的非肌肤接触面4c侧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附近,并在正面片材2的两侧端部21、21上接合固定于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上。
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侧面吸收体42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被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2包覆,因此可以从侧面吸收体42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吸收液体,防漏性能特别优异。另外,由于背面片材3邻接于外层包覆体10进行配置,因此当在背面片材3上实施各种图案或制造者的商标等印刷图案时,还具有从印刷图案外部看时的可视性高的优点。
图19、图20和图21(a)~图21(c)是不同形态的吸收性芯的俯视图。
在图19所示的吸收性芯4中,侧面吸收体42不与中央吸收体41连续设置,断开部4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是开放的。除此之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同样地构成。
在图20所示的吸收性芯4中,侧面吸收体42在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处连接,在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处不是连续设置,断开部4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是开放的。除此之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同样地构成。
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构成还可以采用图19所示的吸收性芯4或图20所示的吸收性芯4作为吸收性芯。
在图21(a)~图21(c)所示的吸收性芯4中,其中央吸收体41仅由下部吸收体412(一体地设置有一对侧面吸收体42的中央吸收体)形成。除此之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同样地构成。
图22是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图,图23为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图。第4实施方式除了使用图21(a)~图21(c)所示的吸收性芯4之外,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第5实施方式除了使用图21(a)~图21(c)所示的吸收性芯4之外,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第2~第5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第2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配置在吸收性芯4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和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62配置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但这些弹性部件9、61和62在能够获得所需效果的范围内,并非必须形成在吸收性芯4或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另外,上述弹性部件9、61和62的根数可以是1根或2根以上。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中央吸收体41由作为分别独立的部件的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形成,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可以分开,但本发明的中央吸收体还可以是上部吸收体和下部吸收体形成为一体(不能分开)。此时,中央吸收体的形状优选为在不使上部吸收体411和下部吸收体412变形的情况下如上重叠而成的形状,另外,中央吸收体的各部分的大小优选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此外,中央吸收体的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上述的上部吸收体411的单位面积质量与下部吸收体412的单位面积质量的总和。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吸收性芯4按照中央吸收体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F位于腹侧部A的方式配置,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与其相反,按照中央吸收体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R位于腹侧部的方式配置。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9配置在吸收性芯4的整个两侧部上,但该弹性部件9的配置位置只要是在吸收性芯4的两侧能够使侧面吸收体42竖起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该弹性部件9例如可以配置在吸收性芯4和位于其肌肤接触面一侧的正面片材2之间、或者配置在包覆整个吸收性芯4的上述包覆片材(未图示)的内部等。但是,从在裆部C使吸收体主体5的两侧部52、52朝着穿戴者的肌肤明显竖起的观点出发,上述弹性部件9优选配置在吸收性芯4的两侧边部或其附近。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为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但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还可以是设有尿布固定用的紧固带的所谓展开型一次性尿布。
在本发明的第1发明和第2发明中,可以适当组合两发明的构成。即,在第1发明中可以采用第2发明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反,在第2发明中可以采用第1发明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
下面举出具体例子,在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形成有防漏翻边6,防漏翻边6具有接合在吸收性主体5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以伸长状态固定在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的自由端附近的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61,穿戴尿布时,接触于穿戴者的从髂骨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的区域91的穿戴压高于腰开口部7的穿戴压,在这样的第1发明中,可以采用在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至少具有形成腿开口部8的外层包覆体10,在外层包覆体10的肌肤接触面一侧依次接合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材3、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的纵截面形状(未图示)。
在具有这种纵截面形状的形态中,可以采用背面片材3和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通过宽度大于外层包覆体10和背面片材3的接合固定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背面片材接合部14接合而成的纵截面形状,或者可以采用外层包覆体10和背面片材3的接合固定部13配置在比防漏翻边形成用片材60和吸收性主体5的接合固定部67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的纵截面形状(均未图示)。
第1发明中的这种纵截面形状的实施方式是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第2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或第5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形状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在尿布的穿戴中难以发生由于穿戴者的动作等所引起的尿布错位下掉。另外,难以发生由于尿液等的吸收所导致的尿布的裆部下垂、肥大。因此,可以良好地保持穿戴状态的尿布的外观,裆部不会过度的鼓起,因此也不会妨碍穿戴者的动作。另外,可以防止配置于尿布的弹性部件过度地束紧穿戴者的身体,穿戴感变得良好。而且,由于抑制了尿布的错位下掉,因此可以抑制穿戴中发生尿液或粪便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特别是由于在设置于两侧部的防漏翻边上,不同于防漏翻边形成用的弹性部件而另外具有防漏翻边拉拢用的弹性部件,因此穿戴状态下裆部不会肥大、尿布的外观整洁。因而,裆部的吻合性和防漏性能优异,并且防漏翻边难以从腿开口部中露出。

一次性尿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一次性尿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一次性尿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次性尿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性尿布.pdf(5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次性尿布(1),其具备具有正面片材和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并形成有腰开口部和一对腿开口部,其中,吸收性芯(4)具有中央吸收体(41)和设置在其两侧的一对侧面吸收体(42),中央吸收体(41)和该一对侧面吸收体(42)分别至少在裆部(C)分开,在所述一对侧面吸收体各自的外侧边附近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面吸收体竖起用的弹性部件,各该侧面吸收体(42)在尿布的穿戴时竖起,在穿戴尿布时,接触于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