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4966228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62167.1

申请日:

2011.09.06

公开号:

CN102291165A

公开日:

2011.12.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H04B7/06; H04B7/08

主分类号:

H04B7/06

申请人: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周楠; 朱磊; 张敏锋

地址:

21000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37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胡建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行归一化,获得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步骤二,将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输入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式(HHH)-1HH获得发送信号检测值其中H为信道矩阵。本发明使得多接收天线系统的基带模块在进行信号检测时感受到的噪声能量是相等的,从而弥补了支路噪声和增益不等造成的检测性能的损失,提高系统性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对接收信号r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行归一化,获得
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
步骤二,将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输入公式(HHH)-1HH获得发送信号检测值其中H
为信道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进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E[(G1n1)*(G1n1)*]=(G1σ1)2,E[(Gini)*(Gini)*]=(Giσi)2,其中G1表示第1根天线的天
线增益,Gi表示第i根天线的天线增益,G1n1表示进入第1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Gini表示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Gini)*表示Gini的共轭复数,
E[(Gini)*(Gini)*]表示对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Giσi)2表示其干扰
噪声方差值;
步骤12,引入加权系数wi:
wi表示第i根天线相对于第1根天线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加权系数;
步骤13,对接收信号r=[r1 r2 L rN]T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w1r1 w2r2 L wNrN]T,其中N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T表示对接收信号向量r进
行转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
中,发送信号检测值

说明书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检测技术,特别是一种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简称MIMO)系统中可以完全消除天线间干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中一项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无线通信系统在收发两侧同时配置多个天线,通过充分利用无线信道多径传播特性,可以在不增加频谱带宽和发送功率的条件下,有效的提高通信系统容量及通信质量,并已逐渐在3GPP LTE、IEEE 802.16e、IEEE802.11n等新兴无线通信系统中不断崭露头角,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接收机进行信号检测的前提是接收机有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这在通常的MIMO系统中是可以实现的。空分复用系统中最优的检测方法是最大似然(Maxmimum Likelihood,ML)检测,然而ML检测需要对有所有可能的发射信号向量做穷举搜索,方法复杂度通常随着发射天线个数和每个符号对应的数据比特数指数增长,这在多天线高阶调制的系统中是难以实现的。MIMO信号检测中两类次优的检测方法是线性检测方法和基于判决反馈的非线性方法。线性检测方法通过一级线性滤波分离不同天线发送的信号,然后对分离的信号进行独立检测,典型的方法有迫零(Zero-Forcing,ZF)和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方法等,Paulraj,R.Nabar和D.Gore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Space-Ti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一书对这些方法有详细介绍和推导。如图2所示,传统的ZF检测方法都是假设接收端各个天线接收支路的噪声功率和增益是相等的。但是在实际系统中由于以下原因,可能造成接收支路之间的噪声功率和增益不相等: 

1.各接收天线支路的射频链路模块规格不同,使得支路的产生的热噪声不相等 

2.各个接收支路收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使得外界的噪声功率不相等 

3.各个天线支路使用独立的自动增益控制时,各个支路对噪声的放大系数不同,造成了支路增益不同及噪声功率不相等。 

如果在检测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将会使得检测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迫零检测中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的情况,提供一种改进的低复杂度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对接收信号r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行归一化,获得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 

步骤二,将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输入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式(HHH)-1HH获得发送信号检测值 其中H为信道矩阵。 

本发明步骤一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考虑到多天线系统,每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不同,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进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E[(G1n1)*(G1n1)*]=(G1σ1)2,E[(Gini)*(Gini)*]=(Giσi)2,其中G1表示第1根天线的天线增益,Gi表示第i根天线的天线增益,G1n1表示进入第1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Gini表示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Gini)*表示Gini的共轭复数, 

E[(Gini)*(Gini)*]表示对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Giσi)2表示其干扰噪声方差值。Gi的值并不能单独估计出来,此处使用Gi以示此方法考虑到了每根接收天线增益的不同。 

步骤12,引入加权系数wi: 

wi表示第i根天线相对于第1根天线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加权系数; 

步骤13,对接收信号r=[r1 r2 L rN]T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w1r1 w2r2 L wNrN]T,其中N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T表示对接收信号向量r进行转置。 

本发明步骤二中,发送信号检测值 

本发明的原理:对于一个M发N收系统,传统的迫零检测方法,接收信号向量r:r=Hx+n, 

其中,x为发送端原始信号向量,在接收端为未知项;n为信道白噪声。 

其中接收信号向量: 

r = r 1 r 2 M r N , ]]>N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 

信道矩阵H为: 

H = H 11 H 12 L H 1 M H 21 H 22 L H 2 M M M O M H N 1 H N 2 L H NM , ]]>M表示发射端天线数量。 

根据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则可以由此反推出发射信号向量 

x ^ ZF = x 1 x 2 M x M = ( H H H ) - 1 H H r . ]]>

但是考虑到接收端有N个接收天线,每个接收天线均具有不同的天线增益,并且受到的干扰程度不同、外界的噪声功率不同,本发明引入了接收天线增益Gi(i=1,2,...,N)。 

引入接收天线增益Gi后,接收信号r可以表示为r=HGx+nG,其中: 

H G = G 1 H 11 G 1 H 12 L G 1 H 1 M G 2 H 21 G 2 H 22 L G 2 H 2 M M M O M G N H N 1 G N H N 2 L G N H NM , ]]> n G = G 1 n 1 G 2 n 2 M G N n N . ]]>

HG和nG中的Gi并不能单独估计,仅表明了不同的天线增益对信道和噪声的影响,故在对信道进行估计时,HG和传统方法中的信道矩阵H没有本质区别,而nG不再是 一个值,而是一个向量。本发明通过在接收端对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处理,使接收端干扰噪声向量归一化,使其满足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使用条件。本方法提供了一种在引入接收天线增益Gi后的一种改进型低复杂度的迫零检测方法。 

首先计算进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E[(G1n1)*(G1n1)*]=(G1σ1)2,E[(Gini)*(Gini)*]=(Giσi)2。 

其中G1表示第1根天线的天线增益,Gi表示第i根天线的天线增益,G1n1表示进入第1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Gini表示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Gini)*表示Gini的共轭复数,E[(Gini)*(Gini)*]表示对进入第i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Giσi)2表示其干扰噪声方差值。Gi的值并不能单独估计出来,此处使用Gi以示此方法考虑到了每根接收天线增益的不同。接着引入加权系数wi: 

w i = G 1 σ 1 G i σ i . ]]>

wi表示第i根天线相对于第1根天线的加权系数。 

通过得到的wi对接收信号r=[r1 r2 L rN]T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 

r = w 1 r 1 w 2 r 2 M w N r N . ]]>

完成了对接收信号的加权之后,在接收端就可以假设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和接收噪声是相同的值,目的在于可以通过传统的ZF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得到更为精确的发送信号检测值:: 

x ^ ZF = ( H H H ) - 1 H H r . ]]>

基于传统的MIMO系统中的ZF检测方法,在接收端充分利用多接收天线增益造成的干扰噪声的不同,得到不同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增益比作为接收天线的增益比,并 对接收信号进行加权,从而使用传统的ZF检测方法对发射信号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传统的迫零ZF检测方法是建立在假设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相同的基础上的,然而实际上,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都是不同的,会有微小的差异,并且每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干扰噪声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改进的ZF检测方法就是通过对接收端信号进行加权,达到对每个天线的增益进行归一化的目的,使其符合传统ZF检测方法的假设条件。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此改进方法,可以使得接收机在接收端进行加权优化,使得基带模块在进行信号检测时感受到的噪声能量是相等的,从而弥补了支路噪声和增益不等造成的检测性能的损失。本发明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以及能够建模为MIMO系统的其他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实施例实施的MIMO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尽阐述。 

本发明的检测方法适用于MIMO系统,或者是能够建模为MIMO系统的其他通信系统。例如,本发明可以直接用在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的任意一个子载波上,也可以用于码分多址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图1是一个M根发射天线,N根接收天线的M收N发的MIMO通信系统的框图。在发射端,输入数据流经过信号编码和调制映射成为信号,经过串并转换之后形成多路并行的基带信号,若有时空编码环节则进行时空编码,最后经过不同的调制器分别从多根天线同时发射信号;经过无线多径衰落之后,来自多根不同发射天线的信号与噪声叠加之后被多根天线同时接收,经过解调后生成多路并行基带信号;信道估计器可以通过信号中穿插间隔的导频信号等估计出信道状态信息,从而从基带信号中恢复出原始数据。该系统的基带信号输入输出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r=Hx+n。 

其中,x=[x1 x2 L xM]T表示发射信号向量,M表示发射天线的个数,[·]T表示矩阵或者向量的转置,xi表示从第i根天线发射的信号;n=[n1 n2 L nN]T表示噪声向量,N表示接收天线的个数,ni表示第i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噪声;r=[r1 r2 L rN]T表示接收信号向量,ri表示第i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H是一个N×M的信道矩阵,可表示为: 

H = H 11 H 12 L H 1 M H 21 H 22 L H 2 M M M O M H N 1 H N 2 L H NM , ]]>

其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hi,j表示从第j根发射天线到第i根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衰落因子,H的值可以通过信道估计模块递推估计得出。本发明涉及图1所示的MIMO信号估计部分和信号检测部分。 

图2示出了MIMO通信系统中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用于图1中的MIMO信号检测部分。传统迫零检测方法适用的前提是假设N个接收天线均有相同的天线增益、相同的外界噪声功率等理想条件,这样,通过信道估计模块,可以估计出信道矩阵H,从而通过公式: 

x ^ ZF = ( H H H ) - 1 H H r . ]]>

估计出发射信号x的估计值 完成MIMO信号检测。 

然而,实际情况是MIMO通信系统中每个接收天线都是有差异的,均有不同的天线增益,会接收到不同的外界噪声功率,如果仍然使用上式进行检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检测性能下降,影响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此,本发明对接收信号引入了加权调整因子,流程如图3所示。 

由于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不同,所接收到的噪声电平也就不同,信号接收方程r=Hx+n中的白噪声n就变成了向量n;假设第i根天线的接收增益为Gi,则白噪声n可以表示为: 

n=[G1n1 G2n2 L GNnN]T。 

首先,在图1所示的信道估计模块中,需要对噪声信号进行估计,计算接收端白噪声的方差: 

E[(G1n1)*(G1n1)*]=(G1σ1)2,E[(Gini)*(Gini)*]=(Giσi)2; 

接着引入加权系数wi: 

w i = G 1 σ 1 G i σ i , ]]>

使得接收端的噪声向量n根据第1根天线进行归一化;然后令: 

r′=[w1r1 w2r2 L wNrN]T, 

即让第i根天线的接收信号ri乘以加权因子wi。信道矩阵H的值仍由信道估计模块递推估计得出。经过对每个天线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调整,接收端的白噪声向量n归一化后重新变为常量n,满足了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式的使用条件,则改进后的检测结果为: 

x ^ ZF = ( H H H ) - 1 H H r . ]]>

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性能比较结果。横坐标表示信噪比(SNR),纵坐标表示的是误比特率(BER),该系统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数目均为4,信道是独立同分布的MIMO平坦瑞利衰落信道,所采用的调制方式是QPSK,无信道编码,经过接收天线不同增益放大后的噪声功率比值40∶30∶10∶1,仿真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性能相比,性能提升较为明显。 

如果仅以一次复数乘除法的计算量为方法复杂度的单位,忽略加减法、比较、选择等相对简单的处理,则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进型的迫零检测方法的复杂度同传统的迫零检测方法的复杂度相当。在提高系统检测性能的基础上没有大幅度的提高系统计算复杂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 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9116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2.21 CN 102291165 A *CN102291165A* (21)申请号 201110262167.1 (22)申请日 2011.09.06 H04B 7/06(2006.01) H04B 7/08(2006.01) (71)申请人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 司 地址 210006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 371 号 (72)发明人 周楠 朱磊 张敏锋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胡建华 (54) 发明名称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

2、公开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 零检测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通过对接收 信号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 行归一化, 获得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 步骤二, 将 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输入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 式 (HHH)-1HH获得发送信号检测值其中 H 为信 道矩阵。本发明使得多接收天线系统的基带模块 在进行信号检测时感受到的噪声能量是相等的, 从而弥补了支路噪声和增益不等造成的检测性能 的损失, 提高系统性能。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1 页 CN 10229118。

3、2 A1/1 页 2 1.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通过对接收信号 r 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行归一化, 获 得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 ; 步骤二, 将加权后的接收信号r输入公式(HHH)-1HH获得发送信号检测值其中H为 信道矩阵。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1, 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进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 E(G1n1)*(G1n1)* (G11)2, E(Gini)*(Gini)* (Gii)2, 其中 G1表示第 。

4、1 根天线的 天线增益, Gi表示第 i 根天线的天线增益, G1n1表示进入第 1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Gini表示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 (Gini)*表示 Gini的共轭复数, E(Gini)*(Gini)* 表示对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 (Gii)2表示其干 扰噪声方差值 ; 步骤 12, 引入加权系数 wi: wi表示第 i 根天线相对于第 1 根天线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加权系数 ; 步骤 13, 对接收信号 r r1 r2 L rNT进行加权, 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 w1r1 w2r2 L wNrNT, 其中 N 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 T 。

5、表示对接收信号向量 r 进行转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 中, 发送信号检测值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A1/5 页 3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检测技术, 特别是一种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简称MIMO)系统中可以完全消除天线间干扰的多输入 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中一项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 (Mu。

6、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无线通信系统在收发两侧同时配置多个天线, 通过充分利用无线信道多径传播特性, 可以在不增加频谱带宽和发送功率的条件下, 有效 的提高通信系统容量及通信质量, 并已逐渐在 3GPP LTE、 IEEE 802.16e、 IEEE802.11n 等新 兴无线通信系统中不断崭露头角, 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0003 接收机进行信号检测的前提是接收机有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这在通常的 MIMO 系统中是可以实现的。空分复用系统中最优的检测方 法是。

7、最大似然 (Maxmimum Likelihood, ML) 检测, 然而 ML 检测需要对有所有可能的发射信 号向量做穷举搜索, 方法复杂度通常随着发射天线个数和每个符号对应的数据比特数指数 增长, 这在多天线高阶调制的系统中是难以实现的。MIMO 信号检测中两类次优的检测方法 是线性检测方法和基于判决反馈的非线性方法。 线性检测方法通过一级线性滤波分离不同 天线发送的信号, 然后对分离的信号进行独立检测, 典型的方法有迫零 (Zero-Forcing, ZF) 和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方法等, Paulraj, R.Nabar和D.G。

8、ore 合著的 Introduction to Space-Ti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一书对这些方法有详 细介绍和推导。如图 2 所示, 传统的 ZF 检测方法都是假设接收端各个天线接收支路的噪声 功率和增益是相等的。但是在实际系统中由于以下原因, 可能造成接收支路之间的噪声功 率和增益不相等 : 0004 1. 各接收天线支路的射频链路模块规格不同, 使得支路的产生的热噪声不相等 0005 2. 各个接收支路收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使得外界的噪声功率不相等 0006 3. 各个天线支路使用独立的自动增益控制时, 各个支路对噪声的放大系数不同, 造成了支路增益不同。

9、及噪声功率不相等。 0007 如果在检测中不考虑这些因素, 将会使得检测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目的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迫零检测中假设条件在现实中 难以满足的情况, 提供一种改进的低复杂度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0009 技术方案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 包括以下步 骤 : 0010 步骤一, 通过对接收信号 r 进行加权处理对每个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进行归一 化, 获得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 ; 说 明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A2/5 页 4 0011 步骤二, 将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10、 r输入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式 (HHH)-1HH获得发送 信号检测值 其中 H 为信道矩阵。 0012 本发明步骤一包括以下步骤 : 0013 步骤 11, 考虑到多天线系统, 每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增益不同, 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进 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 0014 E(G1n1)*(G1n1)* (G11)2, E(Gini)*(Gini)* (Gii)2, 其中 G1表示第 1 根天 线的天线增益, Gi表示第 i 根天线的天线增益, G1n1表示进入第 1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 声, 0015 Gini表示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 (Gini)*表示 Gini的共。

11、轭复数, 0016 E(Gini)*(Gini)* 表示对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 (Gii)2表示 其干扰噪声方差值。Gi的值并不能单独估计出来, 此处使用 Gi以示此方法考虑到了每根接 收天线增益的不同。 0017 步骤 12, 引入加权系数 wi: 0018 wi表示第 i 根天线相对于第 1 根天线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加权系数 ; 0019 步骤 13, 对接收信号 r r1 r2 L rNT进行加权, 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 0020 r w1r1 w2r2 L wNrNT, 其中 N 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 T 表示对接收信号向量 r 进行转置。 0021 本发明步骤。

12、二中, 发送信号检测值 0022 本发明的原理 : 对于一个 M 发 N 收系统, 传统的迫零检测方法, 接收信号向量 r : r Hx+n, 0023 其中, x 为发送端原始信号向量, 在接收端为未知项 ; n 为信道白噪声。 0024 其中接收信号向量 : 0025 N 表示接收端天线数量。 0026 信道矩阵 H 为 : 0027 M 表示发射端天线数量。 0028 根据传统迫零检测方法, 则可以由此反推出发射信号向量 0029 0030 但是考虑到接收端有 N 个接收天线, 每个接收天线均具有不同的天线增益, 并且 说 明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

13、A3/5 页 5 受到的干扰程度不同、 外界的噪声功率不同, 本发明引入了接收天线增益 Gi(i 1, 2, ., N)。 0031 引入接收天线增益 Gi后, 接收信号 r 可以表示为 r HGx+nG, 其中 : 0032 0033 HG和 nG中的 Gi并不能单独估计, 仅表明了不同的天线增益对信道和噪声的影响, 故在对信道进行估计时, HG和传统方法中的信道矩阵H没有本质区别, 而nG不再是 一个值, 而是一个向量。本发明通过在接收端对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处理, 使接收端干扰噪声向量归 一化, 使其满足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使用条件。本方法提供了一种在引入接收天线增益 Gi 后的一种改进型低复。

14、杂度的迫零检测方法。 0034 首先计算进入每个接收天线接收端的干扰噪声方差 : 0035 E(G1n1)*(G1n1)* (G11)2, E(Gini)*(Gini)* (Gii)2。 0036 其中 G1表示第 1 根天线的天线增益, Gi表示第 i 根天线的天线增益, G1n1表示进 入第 1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Gini表示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 ; (Gini)*表 示 Gini的共轭复数, E(Gini)*(Gini)* 表示对进入第 i 根天线的接收端干扰噪声求方差, (Gii)2表示其干扰噪声方差值。Gi的值并不能单独估计出来, 此处使用 Gi以示此方法考 虑。

15、到了每根接收天线增益的不同。接着引入加权系数 wi: 0037 0038 wi表示第 i 根天线相对于第 1 根天线的加权系数。 0039 通过得到的 wi对接收信号 r r1 r2 L rNT进行加权, 得到加权后的接收信号 r : 0040 0041 完成了对接收信号的加权之后, 在接收端就可以假设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和接收 噪声是相同的值, 目的在于可以通过传统的 ZF 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得到更为精确的发送信 号检测值 : 0042 0043 基于传统的 MIMO 系统中的 ZF 检测方法, 在接收端充分利用多接收天线增益造成 的干扰噪声的不同, 得到不同接收端干扰噪声的增益比作为接收天。

16、线的增益比, 并 对接收 信号进行加权, 从而使用传统的 ZF 检测方法对发射信号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传统的迫 零 ZF 检测方法是建立在假设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相同的基础上的, 然而实际上, 每个接收 天线的增益都是不同的, 会有微小的差异, 并且每个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干扰噪声也是各 不相同的, 这种改进的 ZF 检测方法就是通过对接收端信号进行加权, 达到对每个天线的增 说 明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A4/5 页 6 益进行归一化的目的, 使其符合传统 ZF 检测方法的假设条件。 0044 有益效果 : 本发明通过此改进方法, 可以使得接收机在接收。

17、端进行加权优化, 使得 基带模块在进行信号检测时感受到的噪声能量是相等的, 从而弥补了支路噪声和增益不等 造成的检测性能的损失。本发明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 MIMO 系统的以及能够建模为 MIMO 系 统的其他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004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 / 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46 图 1 是实施例实施的 MIMO 通信系统的框图。 0047 图 2 是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0048 图 3 是本发明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0049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尽阐述。 0051。

18、 本发明的检测方法适用于 MIMO 系统, 或者是能够建模为 MIMO 系统的其他通信系 统。例如, 本发明可以直接用在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 (MIMO-OFDM) 系统的任意一个 子载波上, 也可以用于码分多址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0052 图 1 是一个 M 根发射天线, N 根接收天线的 M 收 N 发的 MIMO 通信系统的框图。在 发射端, 输入数据流经过信号编码和调制映射成为信号, 经过串并转换之后形成多路并行 的基带信号, 若有时空编码环节则进行时空编码, 最后经过不同的调制器分别从多根天线 同时发射信号 ; 经过无线多径衰落之后, 来自多根不同发射天线的信号与噪声叠加之后被 。

19、多根天线同时接收, 经过解调后生成多路并行基带信号 ; 信道估计器可以通过信号中穿插 间隔的导频信号等估计出信道状态信息, 从而从基带信号中恢复出原始数据。该系统的基 带信号输入输出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0053 r Hx+n。 0054 其中, x x1 x2 L xMT表示发射信号向量, M 表示发射天线的个数, T表示矩 阵或者向量的转置, xi表示从第 i 根天线发射的信号 ; n n1 n2 L nNT表示噪声向量, N 表示接收天线的个数, ni表示第i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噪声 ; rr1 r2 L rNT表示接 收信号向量, ri表示第 i 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 ; H 是一。

20、个 NM 的信道矩阵, 可表示为 : 0055 0056 其中, 第 i 行第 j 列的元素 hi, j表示从第 j 根发射天线到第 i 根接收天线之间的 信道衰落因子, H 的值可以通过信道估计模块递推估计得出。本发明涉及图 1 所示的 MIMO 信号估计部分和信号检测部分。 0057 图 2 示出了 MIMO 通信系统中传统迫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用于图 1 中的 MIMO 信 号检测部分。传统迫零检测方法适用的前提是假设 N 个接收天线均有相同的天线增益、 相 说 明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A5/5 页 7 同的外界噪声功率等理想条件, 这样, 通过。

21、信道估计模块, 可以估计出信道矩阵 H, 从而通过 公式 : 0058 0059 估计出发射信号 x 的估计值 完成 MIMO 信号检测。 0060 然而, 实际情况是 MIMO 通信系统中每个接收天线都是有差异的, 均有不同的天线 增益, 会接收到不同的外界噪声功率, 如果仍然使用上式进行检测, 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检测 性能下降, 影响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此, 本发明对接收信号引入了加权调整因子, 流程 如图 3 所示。 0061 由于每个接收天线的增益不同, 所接收到的噪声电平也就不同, 信号接收方程 r Hx+n 中的白噪声 n 就变成了向量 n ; 假设第 i 根天线的接收增益为 Gi。

22、, 则白噪声 n 可以 表示为 : 0062 n G1n1 G2n2 L GNnNT。 0063 首先, 在图 1 所示的信道估计模块中, 需要对噪声信号进行估计, 计算接收端白噪 声的方差 : 0064 E(G1n1)*(G1n1)* (G11)2, E(Gini)*(Gini)* (Gii)2; 0065 接着引入加权系数 wi: 0066 0067 使得接收端的噪声向量 n 根据第 1 根天线进行归一化 ; 然后令 : 0068 r w1r1 w2r2 L wNrNT, 0069 即让第i根天线的接收信号ri乘以加权因子wi。 信道矩阵H的值仍由信道估计模 块递推估计得出。经过对每个天线。

23、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调整, 接收端的白噪声向量 n 归一 化后重新变为常量 n, 满足了传统迫零检测方法公式的使用条件, 则改进后的检测结果为 : 0070 0071 实施例 0072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性能比较结果。横坐标表示信噪比 (SNR), 纵坐 标表示的是误比特率 (BER), 该系统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数目均为 4, 信道是独立同分布 的 MIMO 平坦瑞利衰落信道, 所采用的调制方式是 QPSK, 无信道编码, 经过接收天线不同增 益放大后的噪声功率比值 40 30 10 1, 仿真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与传统方法 性能相比, 性能提升较为明显。 0073 如果仅以一次。

24、复数乘除法的计算量为方法复杂度的单位, 忽略加减法、 比较、 选择 等相对简单的处理, 则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进型的迫零检测方法的复杂度同传统的迫零检 测方法的复杂度相当。 在提高系统检测性能的基础上没有大幅度的提高系统计算复杂度。 007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迫零检测方法的思路及方法, 具体实现 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 于本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 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 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说 明 书 CN 102291165 A CN 102291182 A1/1 页 8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91165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