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966091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95602.3

申请日:

2011.07.04

公开号:

CN102287961A

公开日:

2011.12.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F25B15/12; F25B27/02; F25B41/06

主分类号:

F25B15/12

申请人:

李华玉

发明人:

李华玉

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

优先权:

2011.04.29 CN 201110118633.9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三发生-三吸收系统,第一发生器实现第一个低温发生过程,吸收-发生器实现具有回热流程的第二个低温发生过程,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实现高温发生过程,主要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对外提供热负荷;增加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在内的其它部件,形成系列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权利要求书

1.三发生-三吸收系统,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
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吸收-发生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
收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5)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三发生-
三吸收系统。
2.三发生-三吸收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
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
-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吸收-
发生器(3)连通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三发尘-三吸收系统。
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蒸发器(15)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
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
连通,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5)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时,分汽室(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冷凝器、第
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3)连通,将分汽室(6)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3)连通,冷凝器(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
连通,冷凝器(1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
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
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
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吸收-
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
生器(3)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
一蒸发器(1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
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第一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3)连通;②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时,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
(15)连通,第一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
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
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
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
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
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与第一发生
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第
一与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7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22)、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7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第
一与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7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
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15)或第二蒸发器(18)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3)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
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29)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15)或第二蒸发器(18)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3)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15)或第二蒸发器(18)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3)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
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
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1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
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
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
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
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1)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
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四溶液泵(22)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
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
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五溶液泵(26)、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
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
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
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
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五溶液泵(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
和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
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
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
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
(6)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
(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
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和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
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取
消第一发生器(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三发生器(20)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
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
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
四发生器(2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一发
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
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
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调整为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
分汽室(6)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三发
生器(2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无第二冷凝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保留第二冷剂液泵,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
(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以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冷凝器(1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
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形成
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
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冷凝器(1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8)
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
整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第二蒸发器(1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
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和
第二冷凝器,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分汽室(6)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1.5级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或第
三冷剂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蒸发器,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
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冷凝器(1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8)与吸
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或第
一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并将冷凝器(1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调整为冷凝器(13)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
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
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蒸发器(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27)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通
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
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3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或第
三冷剂液泵、吸收-蒸发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分汽室(6)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分汽
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
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第二冷凝器(14)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8)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或第二冷剂液泵(17)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27)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并同时将第二冷剂液泵
(17)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17)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19)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9-3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取消第二蒸发器18以及第二蒸发器18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或取消第
一蒸发器15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吸收-蒸发器2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单效-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增设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
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
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3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
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
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5)连通,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
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
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
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3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增设浓溶液管路分别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F)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
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
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
器(15)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
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
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4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
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F)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
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3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
新增吸收器(I)连通,新增吸收器(I)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
一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I)连通,新增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回热
式单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D)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
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
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
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
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
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4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吸收器(I)有
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4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3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D)增设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
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
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4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三发
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
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
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5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三溶液泵,将新增吸收器(I)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
(M)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L)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
(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
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
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
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新增
第二发生器(E)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说明书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不同效数间或不同级数间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它们的工作参数区间是不相连的,在性
能指数上有较大的差别。

从工作流程来看,为提高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最高供热温度,关键在于提高进入对外供
热用吸收器的溶液浓度;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关键在于降低低温驱动发生器
出口的稀溶液浓度。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在提高进入对外供热用吸收器的溶液浓度时保持
或降低进入低温驱动发生器的溶液浓度,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求来选择溶液浓度提
高或降低的幅度,这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为了使其具有合理的性能指数,为了实现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之间和性能指数之间的无间断衔接,本发明在低温发生过程中采用吸
收-发生器实现回热,在高温发生过程中采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实现回热,建立起具有
回热流程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再增加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在内的相关部件,得
到不同效数和不同级数、具有单一或双回热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使每一工作参数区间
都有相对应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化,实现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
述如下:

1.三发生-三吸收系统,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形成三发生-三吸收系统。

2.三发生-三吸收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吸收-发生器连通与分汽室连通,形成三发生-三吸收系统。

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冷凝器
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
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无第二冷凝器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冷凝器、第一蒸
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
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
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
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
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中:①
无第二蒸发器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②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时,分汽室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
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
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
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
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第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
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
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7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
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7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
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
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第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单
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7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
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1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
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和
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
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
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
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
剂蒸汽通道,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和
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
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
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
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1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1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三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三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
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2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
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泵与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
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
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三
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2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
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三发
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无第二冷凝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保留
第二冷剂液泵,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以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3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第二蒸发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和第二
冷凝器,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或第三冷
剂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蒸发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
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
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3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无第二蒸发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或第三冷
剂液泵、吸收-蒸发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
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
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
器连通,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剂液泵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单效-1.5级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3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9-32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
第二蒸发器18以及第二蒸发器18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或取消第一蒸发器
15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吸收-蒸发器27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
连通,形成单效-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3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3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
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双
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
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分别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一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
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4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
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
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
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
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
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
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3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
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单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43.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
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
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45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3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
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
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
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4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
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
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
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
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5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
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三溶液泵,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49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7-49项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新增第二发生器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单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
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发生器,4-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
收器,6-分汽室,7-第一溶液泵,8-第二溶液泵,9-第三溶液泵,10-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11-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冷凝器/第一冷凝器,14-第二冷
凝器,15-蒸发器/第一蒸发器,16-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17-第二冷剂液泵,18-第二
蒸发器,19-节流阀/第一节流阀,20-第三发生器,21-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2-第四溶液
泵,23-第二节流阀,24-第四发生器,25-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6-第五溶液泵,27-吸
收-蒸发器,28-第三冷剂液泵,29-溶液节流阀;A-新增发生器/新增第一发生器,B-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C-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一节流阀,D-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泵,E-新增第二发生器,F-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新增第二节流阀,H-
新增第二溶液泵,I-新增吸收器,J-新增第三发生器,K-新增第三节流阀,L-新增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M-新增第三溶液泵。

需要指明的是:

(1)命名方式1——从高温驱动热和低温驱动热在溶液发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命名。
以“单效-双效”为例,“单效”是指高温驱动(发生)过程采用单效流程,“双效”是指低温驱动
(发生)过程采用双效流程。

(2)命名方式2——从溶液发生过程中温度高低不同进行命名,如“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
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指溶液高温发生过程为双效流程。

(3)采用以氨水溶液为代表的工作介质时,发生器称作精馏塔;必要时,第一精馏塔增加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氨水溶液所涉及到的分汽室6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4)溶液泵的设置——图1中,第一溶液泵7的设置视第一发生器1和分汽室6之间的压
力差和溶液流动阻力而定;实际中也可使溶液汽化压力低于第一发生器1的压力,以省略第
一溶液泵7。

(5)图27-3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分别采用双效、三效、回热式单效、回热式双
效和回热式三效作为高温发生流程的代表;图3-26所示的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也可采用图
27-39所示的各高温发生流程。

(6)以图8为例,分汽室6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与第三发生器20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接近;
相比之下,第一发生器1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要高得多,此溶液管路中不设置溶液泵,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10还起到降压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具体实例表述中,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表述结
构和流程,对于显而易见和有其它实施方式可供参考时也不作流程表述。

图1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
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
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
二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
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
器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吸收-发生器3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
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5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对外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
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分汽室6对外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
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
三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收器5、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吸收-发生器3、吸收来
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3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吸收-发生器3的
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形成三发生-三吸收系统。

图2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吸收-发生器3连通与分汽室6连通。

②流程上,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对外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发生器3、吸收来自
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3的溶液和被加热介质,吸收-发生器3的稀
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放热并降压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分汽室6对外提供冷
剂蒸汽,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驱动
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
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吸
收器5、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三发生-三吸收系统。

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与蒸发器15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
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
发器1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13、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6加压进入蒸发器15;分汽室6释放的冷剂蒸汽进
入第二冷凝器14、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7加
压进入蒸发器15;蒸发器15内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4和吸收-
发生器3提供,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13的冷凝压力高于第二冷凝器14的冷凝压力时,
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
生器3、吸热汽化进入分汽室6。

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增加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
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3连
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3连通,
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冷凝器13还有冷
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和分汽室6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13、放热于冷却介
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加压进入蒸发
器1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
二蒸发器18、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3提供,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
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
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13、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6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8、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吸收-发生器3提供;分汽室6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4、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
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1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取消第二蒸发器18,第一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蒸发器15连通,蒸
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冷剂液泵和第
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冷凝器1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与第一蒸发器
15连通,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14连通,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第一
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
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发生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13和第二冷凝器1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
蒸发器15和第二蒸发器1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13、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6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1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分汽室6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4、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
液,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17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8、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吸收-发生器3提供,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
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
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
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与第一发生
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
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
汽室6,吸收-发生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
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
汽化进入分汽室6,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9节流进入
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
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第一与冷
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
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
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
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流阀19节
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
节流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形成单效-双效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取消蒸发器15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
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29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分别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进入第三发生器20,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提
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
汽;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9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
汽室6,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
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节
流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取消蒸发器15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
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
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
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
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
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再经节流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吸收-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取消蒸发器15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增加第三发生器、节流阀
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
3与分汽室6连通,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
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
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提供,
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
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
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
流阀29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形成单效-双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图14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吸
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和经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25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
管路汇合,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26、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之后与第
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三发生器
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
三发生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四发生器24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3的部
分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
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发生器24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吸收-发生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吸收-发生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25进入第四发生器24,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
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泵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
进入吸收-发生器3,流经第四发生器2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
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
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
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发生器24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进入第四发生器24,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
经第一节流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五溶
液热交换器2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发生器3,流经第四
发生器2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3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三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
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五溶液泵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一溶液泵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将
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20连通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
三发生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四发生器24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吸收-发生器3的稀
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四发生器24,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4、加热进入其
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泵26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进入第三发生器20,流经第四发生器2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
经第二节流阀23进入第一冷凝器13;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
放并向第四发生器24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1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
阀19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五溶液热
交换器25、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吸收-发生器3,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
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分别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进入第三发生器2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四发生器24,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
溶液节流阀29节流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第二发生器2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吸热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6,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
器20提供,第三发生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4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
经第四发生器2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
生器2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
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
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三发
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1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三发生器2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
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直接
进入第三发生器2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四发生器24,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第二发生
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9节流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
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
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20提供,第三发生器
20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四发生器24提供,第四发生器24释放并向第一
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
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
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4,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
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四发生器24,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24、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
汽室6,流经第四发生器2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进入第一冷
凝器13,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3有
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四发生器2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四发
生器2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
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
生器1,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发生器3和第四发生器24提供,第四发生器
24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
化进入分汽室6,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
生器20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21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
为第三发生器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发生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24,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四发生器24,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
生器2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13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4的浓溶
液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经第四发生器24的冷剂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3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13,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图22所示的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发生器3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调整为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节流阀29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
剂蒸汽通道,第三发生器2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四发生器24,第四发
生器2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三发生器20,第三发生器
2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第三发生
器20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吸收-发生器3和第四发生器24,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图23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蒸发器18,保留第二冷剂液泵
17,蒸发器15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再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
路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发
生器1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冷凝器1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7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进入吸收-蒸发器27、吸收来自蒸发器15的冷剂蒸汽
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27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7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
入第一发生器1;冷凝器1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进入蒸发器15、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蒸发器27和吸收-发生器3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7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27、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蒸发器,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
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将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蒸
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蒸发器27连通,第一蒸发器1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9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将冷凝
器1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第二蒸发器18连通调整为冷凝器13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蒸发器27、吸收来
自第一蒸发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27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7的稀溶
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吸收-发生器3,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凝器1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
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16进入第一蒸发器15,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
器27、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一蒸发器1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27提供,第二路经节流阀19进入第二蒸发器18、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3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发生器3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
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
器1连通,将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将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5连
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1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
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3的稀溶液进入吸收-蒸发器27、吸收来自蒸发器15的冷剂蒸汽
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27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7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进
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冷凝器13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16加压进入蒸发器15、吸收余热
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蒸发器27和吸收-发生器23提供,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经第二
冷剂液泵17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27、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单效
-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吸收-蒸发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冷剂液泵,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
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
吸收-蒸发器2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
将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
分汽室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
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1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第二冷凝器1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28与吸收-蒸发器27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蒸发器27、吸收来
自第一蒸发器15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27的冷剂液,吸收-蒸发器27的稀溶
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6,分汽室6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发生器2;
第二冷凝器1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7进入第一蒸发器15、吸收余
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27提供,第二路经第三冷剂液泵28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
27、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单效-1.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
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
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成两路——
第一路直接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第二发生
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
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B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蒸发器15,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8所示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节流阀,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
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
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29所示的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6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
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浓溶液经新
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图30所示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1增设浓溶液管路分别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
和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
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成三路——
第一路直接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
第三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
供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新增第二发生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B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
一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来自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31所示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
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
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
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
新增第一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第
二发生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
第二发生器E,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节
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来自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
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2所示的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一发生器、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节流阀、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
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
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新增
第一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
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一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
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新增
第一发生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
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
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二发生
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冷剂蒸汽流
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第二发生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
第一发生器A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
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1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形成以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3所示的以回热式单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I连通,新增吸收器I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
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I连通,新增吸收器I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分汽室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新增吸收器I、
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I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
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
器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
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
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一吸收器4,形成以回热式单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34所示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D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
生器A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
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给提供新增第二发生器E作驱动热介质,新增
吸收器I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
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回热式
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5所示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I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
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回热式
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6所示的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
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
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蒸发
器15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
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蒸发器
15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和新增第二发生
器E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吸收器I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
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
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F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
第一节流阀C进入第一蒸发器15;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
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7所示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溶液泵D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
第三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第
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
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
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二发生器E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三发生器J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I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新增第三发生器
J,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三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
汽,新增第三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
增第三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8所示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
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新
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5连通;再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取消新增第一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
新增第二发生器E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I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E、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新增第一发生器A和新增第三发生器J提供冷剂蒸汽以作为其驱动
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进入新增第三发生器J,冷
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三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
增第三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三
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冷剂蒸
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流经
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15,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39所示的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将新增第二节流阀G变更为第三节流
阀K,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三溶液泵,
将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
生器E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I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M和新增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
新增第二发生器E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5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E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第一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
阀K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

②流程上,新增第二发生器E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一发生器A和新增第三
发生器J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吸收器I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泵D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B进入新增第三发生器J,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三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
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三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泵M和新增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L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E,流经新增第三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1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F、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A,冷剂蒸
汽流经新增第一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I提供冷剂蒸汽,流经
新增第一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K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15,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高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提出的三发生-三吸收系统,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具有高温驱动溶液发生过程和带
有回热流程的低温驱动溶液发生过程,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提出的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回热幅度可调节,可实现对余热和高温驱动热的充分
利用。

3.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高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性
能指数高的双重优点。

4.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其第一吸收器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供热端,有利于充
分利用余热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5.提出的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进一步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的多样性,可更好地实
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用热之间的相互匹配。

6.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存在以潜热为主的丰富余热资源时,利用本发明的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可实现余热温度的进一步提升;可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和向用户提供更高温
度的供热,扩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区间,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pdf(8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8796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2.21 CN 102287961 A *CN102287961A* (21)申请号 201110195602.3 (22)申请日 2011.07.04 201110118633.9 2011.04.29 CN F25B 15/12(2006.01) F25B 27/02(2006.01) F25B 41/06(2006.01) (71)申请人 李华玉 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 123 号江山瑞城 5 号楼 1 单元 2101 室 (72)发明人 李华玉 (54) 发明名称 三发生 - 三吸。

2、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由第一发生 器、 第二发生器、 吸收 - 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 吸收器、 分汽室、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 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 第 一发生器实现第一个低温发生过程, 吸收 - 发生 器实现具有回热流程的第二个低温发生过程, 第 二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实现高温发生过程, 主要 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对外提供热负荷 ; 增 加包括冷凝器、 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在内的其它部 件, 形成系列回。

3、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4 页 说明书 34 页 附图 39 页 CN 102287974 A1/14 页 2 1. 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吸收 - 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分汽室、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 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4、 连通, 分汽室 (6)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 器 (5)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吸收 - 发生器 (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

5、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分别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吸收 - 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 吸收器 (4)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 器(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三 发生 - 三吸收系统。 2. 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 是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将第一发生 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

6、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 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和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与分汽室 (6) 连通, 形成三发尘 - 三吸收系统。 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

7、器 (1)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一冷凝 器 (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 与蒸发器 (15) 连通, 将分汽室 (6)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4) 连通, 第二冷凝 器 (1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7) 与蒸发器 (15)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将吸 收-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5)有冷剂蒸汽通。

8、道与吸收-发 生器 (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和第二冷凝器 (14) 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 发器 (15)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其中, 无第二冷凝器时, 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增加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13) 连通, 将分汽室 (6)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9、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3)连通, 冷凝器(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 与第一蒸发器 (15) 连通, 冷凝器 (13)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7) 与第二蒸发器 (18)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将吸收 - 发生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2/14 页 3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10、 冷凝器 (1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和第二蒸发器 (18)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 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 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冷剂液泵 (16) 与第一蒸发器 (15) 连通, 将分汽室 (6) 有冷。

11、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4)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 (17) 与第二蒸发器 (18)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和第二冷凝器 (14) 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和第二蒸发器 (18)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1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 与第二蒸发器 (18) 连通, 将 吸收 - 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3)连通, 将分汽室(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6)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13、凝器 (14)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7) 与第一蒸发器(1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和第二冷凝器 (14) 还分别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和第二蒸发器 (18)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其中 :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 (13) 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 与第一蒸发器 (1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 - 发生器 。

14、(3) 连通 ;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时, 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16) 与第一蒸发器 (1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连通。 7.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 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的三发生 - 三吸收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 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一。

15、冷凝器 (1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冷剂液泵 (16) 与第一蒸发器 (15) 连通, 将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4)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 (17) 与第二蒸发器 (18)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1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 连通,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13) 和第二冷凝器 (14) 还分。

16、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15)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3/14 页 4 和第二蒸发器 (18)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17、)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吸收 - 发生器 (3)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 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之后与第一发生 器 (1)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18、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

19、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第一与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20、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7)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

21、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7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3)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 (22)、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

22、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4/14 页 5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7 内任一权。

23、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 (13。

24、) 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第一与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7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25、器(21)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和第一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 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 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

26、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 吸收 - 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一蒸发器 (15) 或第二蒸发器 (18) 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 生器 (3) 连通, 增加第三发生器、 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

27、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节流阀 (29)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吸收 - 发生器 (3) 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经溶液节流阀(29)之 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28、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19)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 吸收 - 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一蒸发器 (15) 或第二蒸发器 (18)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5/14 页 6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

29、通道, 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 (3) 连通, 增加第三发生器和节流阀,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 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 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10)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 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

30、(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 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 吸收 - 发生器无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一蒸发器 (15) 或第二蒸发器 。

31、(18) 与吸收-发生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 (3) 连通, 增加第三发生器、 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9)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将吸 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 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32、 (20) 连通, 第三发 生器 (2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20)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9) 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三发生器 (2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1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

33、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吸收 - 发 生器 (3)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

34、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 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1)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五溶。

35、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6/14 页 7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36、与第一冷凝 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 (22)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37、换器 (21)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23)与第一冷凝器(13)连通, 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38、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 吸收 - 发生器 (3) 增设稀溶液管路 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泵 (26)、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生 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39、)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21)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

40、(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泵,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

41、(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泵 (26)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和第一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7/14 页 8 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5)和第一 溶液泵 (7)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42、,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 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

43、(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吸收 - 发 生器 (3)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 汽室 (6)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44、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 (3)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发生 器 (20)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分别直接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和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 流阀 (29)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45、 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9)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取消 第一发生器 (1) 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三发生器 (20) 增设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46、,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 - 发生 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 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

47、24)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5 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溶液 泵, 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2)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 四发生器 (2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第一溶液热交换。

48、 器 (10)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2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87961 ACN 102287961 A CN 102287974 A8/14 页 9 一溶液泵(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和吸收-发生器(3)与分汽室(6)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 - 发生器 (3) 连通, 形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

49、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 第四发生器(2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2)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 与第三发生器 (20) 连通, 将 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20)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4)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3) 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13) 连通, 形 成单效 -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7 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 阀, 将吸收-发生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 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调整为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四发生器(24)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9) 和吸收 - 发生器 (3) 与分汽室 (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