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的室内等设置的杯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中央控制台设置的杯架,设有收纳容器的收纳部,该收纳部可通
过盖体开闭。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设置于主体上且可容纳容器的筒部内,可容纳
设有四个脚片的容器承受板。根据在筒部内容纳的容器的高度,来使该容器承
受板上下颠倒。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盖体上设有可支撑容器的底承受部件,可向主
体的筒部内倾倒地被支撑。根据在筒部内容纳的容器的高度,来使该底承受部
件倾倒或立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5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93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而提供可进行杯架等容器的支撑且尽可能地缩小主
体的高度的杯架。
用于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提供一种杯架,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该主
体设有容纳容器的容纳部;盖体,该盖体能移动地设置在上述主体上,且开闭
上述容纳部的开口;侧壁部件,该侧壁部件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容纳部内,
且支撑容纳在上述容纳部内的容器的侧部;以及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将上述
盖体的开闭动作转换为上述侧壁部件的上下移动动作。
在上述方式中,相对于设有容纳部的主体,可移动地设置盖体,通过该盖
体开闭容纳部的开口。在容纳部内,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侧壁部件,支撑容纳在
容纳部内的容器的侧部。这里,通过转换机构,来将盖体的开闭动作转换为侧
壁部件的上下移动动作。
这样,侧壁部件与盖体的开闭动作联动地上下移动,但是,在使侧壁部件
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使侧壁部件从主体抬高。在该状态下,可由侧壁部件支撑
容纳部内的容器的侧部。
即,这里,在将盖体打开时,由于侧壁部件向上方抬高,因此可支撑容器
的支撑部的深度变深相当于侧壁部件向上方抬起的量。因此,比罐高一定高度
的瓶等的容器也在稳定的状态下被支撑。
此外,在关闭盖体时,侧壁部件向下方移动,容纳在容纳部内,因此可使
主体的高度比以往下降。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上述转换机构的结构包括:
支撑上述盖体的支撑臂;第一齿条,该第一齿条沿上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且与设置在上述支撑臂端部的第一齿轮啮合,一边使上述第一齿轮旋转一边使
盖体开闭;以及第二齿条,该第二齿条设置在上述侧壁部件上,且与上述第一
齿轮啮合,通过上述第一齿轮的旋转来使上述侧壁部件上下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盖体由支撑臂支撑,在支撑臂的端部设置第一齿轮。另一
方面,在主体上,沿高度方向设置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一边使该第一
齿轮旋转一边沿第一齿条使第一齿轮上下移动并使盖体开闭。此外,在侧壁部
件上设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通过第一齿轮的旋转而借助于该第二齿
条使侧壁部件上下移动。即、侧壁部件与盖体的开闭动作联动地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在上述容纳部设有在上述侧
壁部件中支撑容器的杯部,在上述侧壁部件上设有支撑片,该支撑片在上述盖
体关闭的状态下与上述杯部抵接而被收纳,且通过盖体的打开动作而向该杯部
侧伸出。
在上述结构中,在侧壁部件中设置支撑容器的杯部。此外,在侧壁部件上
设置在将盖体关闭的状态下与杯部抵接而收纳的支撑片,通过盖体的打开动作
而使该支撑片向杯部侧伸出。这样,在容器的外径尺寸比杯部的内径尺寸直径
小的情况下,通过支撑片与容器的侧壁抵接,而可限制容器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将容器在稳定的状态下支撑。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设有反转弹簧,该反转弹簧
的一端部安装在上述主体上,另一端部安装在上述第二齿条上,若上述盖体打
开预定角度以上,则向使上述第二齿条向上方移动的方向加力,若上述盖体关
闭到预定角度以下,则向使第二齿条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加力。
在上述结构中,反转弹簧的一个端部安装在主体上,反转弹簧的另一端部
安装在第二齿条上,在盖体的开闭中途改变反转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方向。这
样,可在盖体打开预定角度以上时,向使第二齿条向上方移动的方向加力来使
盖体打开,在盖体关闭预定角度以下时,向使第二齿条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加力
而关闭盖体。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在上述侧壁部件设置阻尼
装置,与设置在上述主体上的第三齿条啮合。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侧壁部件上设置阻尼装置,并与主体的第三齿条啮
合,从而在使侧壁部件上下移动时,使侧壁部件的速度减小而使侧壁部件缓慢
地移动。侧壁部件和盖体通过转换机构而联动,因此侧壁部件缓慢地移动而使
盖体缓慢地移动。这样,杯架可得到高级感。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设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
在上述盖体关闭的状态下,将盖体卡定在上述主体上,若按压盖体,则解除卡
定状态,并且向使盖体打开的方向加力。
在上述结构中,设置在盖体关闭的状态下将盖体卡定在主体上的卡定机
构,在关闭盖体的状态下按压盖体时,解除卡定状态且将盖体向打开的方向加
力,因此与用手指勾住盖体的自由端部而将盖体打开的情况相比比较方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可瓶等容器的支撑且尽可能地缩小主体的高
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的关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的完全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作用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图1的5A-5A线剖视图。
图5B是图1的5B-5B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的关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打开30°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打开45°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打开60°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打开75°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盖体的完全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2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的第三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杯架进行说明。
虽然未图示,但图1和图2所示的杯架10配置在中央控制台上,该中央
控制台配置在车辆的驾驶席和助手席之间,该杯架10可在中央控制台设置的
凹部内收纳。
(杯架的构成)
如图1~图3所示,杯架10具备呈箱状的主体12,在主体12的容纳部14
内,在这里沿容纳部14的长度方向配置有两个可支撑容器16、18(参照图3)
的筒状的杯部20。在杯部20的外周面和主体12的周壁之间,设有侧壁部件
22。
该侧壁部件22成为以底面为上表面22A的大体箱状,可向容纳部14内
容纳。此外,在与杯部20对应的位置,向该杯部20外插的筒状的壁部24从
侧壁部件22的上表面22A垂下。
再有,侧壁部件22可相对于主体12上下移动(后述),如图5(A)所示,
在侧壁部件22位于最下部的状态(将盖体36关闭的状态)下,在杯部20的
前端面的大体一个面上配置侧壁部件22的上表面22A,如图5(B)所示,在
侧壁部件22位于最上部的状态(将盖体36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在比杯部
20的前端面高的位置配置侧壁部件22的上表面22A。
此外,如图2所示,在侧壁部件22的壁部24和壁部24之间,设有切口
部26,在该切口部26内,在将由长方形状的板材形成的一对襟翼(支撑片)
28收纳的状态下,分别构成壁部24的一部分。
在该襟翼28的两侧壁上部,设有轴30,该轴30向在切口部26的上部设
置的轴孔(省略图示)内嵌入,且可旋转地被支撑。轴30通过与轴孔的滑动
阻力而可维持预定的旋转角度。此外,在轴30上,设有抵接部(省略图示),
与在轴孔内设置的止动部(省略图示)抵接,从而轴30可在约0~90°的范围
内旋转。
如图3所示,在杯部20内插入的容器18的外径尺寸比杯部20的内径尺
寸小的情况下,通过使襟翼28向壁部24内伸出,而可使该襟翼28与容器18
的侧面抵接,以支撑该容器18。这里,在襟翼28的前端部,设有凹状的圆弧
部28A,该圆弧部28A具有与罐等小直径的容器18一致的曲率。
此外,如图5(A)所示,在侧壁部件22位于最下部的状态下,在杯部
20的前端面的大体一个面上配置有侧壁部件22的上表面22A,因此在将襟翼
28打开90°的状态下使侧壁部件22向最下部移动时,襟翼28与杯部20的上
端部干涉。
因此,如图2所示,在杯部20的上端部的、侧壁部件22的切口部26侧,
设置相当于襟翼28的厚度的切口部34,如图4所示,在侧壁部件22位于最
下部的状态下,避免打开90°的状态下的襟翼28和杯部20的干涉。
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2所示,杯架10具备长板状的盖体36,能以盖体
36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为中心相对于主体12进行开闭。在主体12的前壁
12A的上端中央部,形成有切口部38,可通过该切口部38将手指放在盖体36
的自由端部。
支撑臂40(转换机构)从盖体36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盖体36的宽
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斜下方伸出。在该支撑臂40的前端部,设有齿轮(第
一齿轮、转换机构)42,在齿轮42的里侧设有未图示的卡合突起。
另一方面,如图1、图2及图6所示,在主体12的侧壁12B,沿主体12
的高度方向形成有齿条(第一齿条、转换机构)44,齿轮42可与该齿条44
啮合。此外,在主体12的侧壁12B,与齿条44平行地形成有卡合槽46,设
置在齿轮42上的卡合突起可与该卡合槽46卡合,通过该卡合突起及卡合槽
46来导引齿轮42。
在使盖体36开闭时,齿轮42通过支撑臂40而旋转,并且齿轮42沿齿条
44上下移动。这样,支撑臂40的轴部的位置变化,在使盖体36打开的状态
下,可使盖体36向主体12的背面侧移动。
此外,在主体12的侧壁12B,与齿条44平行地设置开口部48,并贯通
侧壁12B。从该开口部48露出在侧壁部件22的侧壁12B上设置的齿条(第二
齿条、转换机构)50。该齿条50与支撑臂40的齿轮42啮合,通过盖体36
的开闭所进行的齿轮42的旋转并借助于该齿条50来使侧壁部件22上下移动。
即、侧壁部件22与盖体36的开闭移动联动地上下移动。
在齿条50设有安装部52,安装有反转弹簧54的一个端部。反转弹簧54
的另一端部安装在主体12的侧壁12B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所设的安装部56
上。通过该反转弹簧54,反转弹簧54所形成的作用力的方向在齿条50的位
置改变。
具体地说,在安装部52的位置向接近安装部56的方向移动时,在反转弹
簧54积蓄作用力,在安装部52向从安装部56离开的方向移动时,反转弹簧
54所形成的作用力(复原力)发挥作用。
作为一个实例,盖体36的打开角度在30°(参照图7)~60°(参照图9)
的范围内,在反转弹簧54积蓄作用力,盖体36的打开角度为60°以上或盖
体36的打开角度为30°以下的范围内,反转弹簧54所形成的作用力发挥作
用。再有,图8表示盖体36的打开角度约为45°的状态。
而且,如图11所示,在盖体36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在反转弹簧54作用
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借助于安装部52将齿条50推起,并
借助于支撑臂40将盖体36向打开的方向施力。此外,如图6所示,在盖体
36的关闭状态下,向反转弹簧54作用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
借助于安装部52将齿条50压下,并借助于支撑臂40将盖体36向关闭的方向
加力。
再有,对于其角度,可通过改变反转弹簧54的安装部52、56的位置来进
行调整。
另一方面,如图1、图2及图6所示,在主体12的侧壁12B,与开口部
48平行地设有开口部58,贯通侧壁12B。在该开口部58,与齿条44平行地
形成有齿条60(第三齿条),在侧壁部件22的侧壁12B设置的阻尼装置62的
齿轮部62A与该齿条60啮合。
在该阻尼装置62的壳体62B中,填充有硅油等粘性流体,正转及反转皆
在齿轮部62A作用粘性流体所产生的粘性阻力,该粘性阻力所产生的衰减力
发挥作用。
(杯架的作用)
如图1及图6所示,从将盖体36关闭的状态,通过在主体12形成的切口
部38,将手指放在盖体36的自由端部而使盖体36向打开方向移动。这样,
如图7及图8所示,支撑臂40的齿轮42一边沿主体12的齿条44旋转一边向
上方移动。
通过盖体36向打开方向移动,若支撑臂40的齿轮42旋转,则齿条50向
上方移动。侧壁部件22借助于该齿条50向上方移动。这里,齿轮42一边旋
转一边向上方移动,因此与齿条50通过齿轮42的旋转而移动的情况相比移动
速度变快。
如图9~图11所示,在盖体36的打开角度为60°以上时,反转弹簧54
的安装部52配置在反转弹簧54的安装部56的斜上方,在反转弹簧54以安装
部56为基准而作用将安装部52向箭头B方向加力的作用力。再有,图10表
示盖体36的打开角度为大约75°的状态。
因此,借助于安装部52及齿条50,使支撑臂40的齿轮42旋转并向上方
移动。即、盖体36通过反转弹簧54而向打开的方向被加力,自动地打开。
这里,在侧壁部件22的侧壁12B上设有阻尼装置62,在主体12的侧壁
12B的开口部58形成的齿条60与该阻尼装置62的齿轮部62A啮合。因此,
通过侧壁部件22的移动,齿轮部62A借助于齿条60旋转。因此,阻尼装置
62所产生的衰减力经该齿轮部62A而作用在侧壁部件22上,侧壁部件22安
静地移动。这样,对该杯架10可得到高级感。
而且,如图11所示,在将盖体36完全打开的状态下,通过反转弹簧54
的作用力及盖体36的自重来维持盖体36的完全打开状态。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如图4及图5(A)所示,在将盖体36关闭的状态
下,在杯部20的前端面的大体一个面上配置侧壁部件22的上表面22A,但是,
如图2及图5(B)所示,在盖体36打开时,侧壁部件22从主体12的周壁的
上端面突出,在杯部20的外侧,侧壁部件22的壁部24抬高。
即、可支撑容器16侧部的壁部24的高度变高。因此,侧壁部件22抬高
的量(H2)、可支撑容器16的支撑部的深度(H1+H2)变深。因此,如图3所
示,比罐高度高的瓶等容器16也可在稳定的状态下支撑。
而且,在盖体36打开的状态下,使襟翼28旋转,可向壁部24内伸出。
这样,在进入杯部20内的容器18为小直径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该容器18的
侧面抵接而支撑该容器18。
此外,如图4所示,该襟翼28向壁部24内伸出的状态下,侧壁部件22
可以移动。因此,在打开盖体36时,虽然也存在该襟翼28向壁部24内伸出
的情况,但是,在不需要襟翼28的情况下,将该襟翼28压下,向侧壁部件
22的切口部26收纳即可。
其次,使盖体36向关闭方向移动。这样,如图10~图7所示,支撑臂40
的齿轮42一边沿主体12的齿条44旋转一边向下方移动。通过盖体36向关闭
方向的移动,在支撑臂40的齿轮42旋转时,齿条50向下方移动。
侧壁部件22借助于该齿条50向下方移动,但是,在盖体36的打开角度
约为30°以下时,反转弹簧54的安装部52配置在反转弹簧54的安装部56
的斜下方,在反转弹簧54作用以安装部56为基准而将安装部52向箭头A方
向施加的作用力(参照图6)。
因此,借助于安装部52及齿条50,使支撑臂40的齿轮42旋转并向下方
移动。即、盖体36由反转弹簧54向关闭的方向施力,自动地关闭。而且,如
图6所示,在将盖体36关闭的状态下,通过反转弹簧54的作用力及侧壁部件
22的自重,来维持盖体36的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盖体36时,如图5所示,侧壁部件22向下方移
动,容纳在容纳部14内,因此作为主体12的高度,只要确保杯部20的高度
(H1)大小即可,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主体12的高度。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襟翼28用手动伸出或收纳,但是,也
可与侧壁部件22的上下移动联动地使襟翼28伸出或收纳。
例如,如图12(A)、(B)所示,在襟翼28的两侧壁下部设置襟翼28的
轴30。虽然未图示,但在该轴30上安装扭簧,以使作用力作用于使襟翼28
向壁部24内伸出的方向(箭头方向)。
在侧壁部件22配置在下部的状态下,襟翼28的上部与杯部20的上端部
抵接,限制其移动,但是,在侧壁部件22向上方移动时,襟翼28与侧壁部件
22一体地向上方移动,因此与杯部20的上端部抵接的襟翼28的位置向下方
移动,襟翼28在逐渐向壁部24内伸出的状态下被限制移动。
此外,在将盖体36关闭时,侧壁部件22向下方移动,襟翼28向下方移
动,但是,与杯部28的上端部抵接的襟翼28的位置向下方移动,因此襟翼
28逐渐立起而向侧壁部件22的切口部26内收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用手动使盖体36向打开方向移动的杯架10进
行说明,但是,例如,如图13(A)、(B)所示,也可使盖体64为所谓的推
开式而在杯架66适用本实施方式。
该情况下,作为一个实例,在盖体64上设置销(卡定机构)68,在主体
70上形成该销68可卡定的、在公知的闩锁装置中设置的心形凸轮(卡定机构)
72。此外,在盖体64的自由端侧设有弹簧(卡定机构)74,向将盖体64打开
方向加力。
在销68卡定于心形凸轮72的状态下,盖体64成为关闭状态,在从该状
态按压盖体64的自由端侧时,在弹簧74积蓄作用力,并且销68从心形凸轮
72脱离,解除卡定状态。这样,通过弹簧74的作用力,来将盖体64打开。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对在盖体36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
部设置支撑臂40,并以该支撑臂40为中心使盖体36打开的所谓单开式(片
引きタイプ)的盖体36进行说明,但是,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具备所谓对
开式的盖体80、82的杯架84上使用本实施方式。
该情况下,盖体80和盖体82借助于侧壁部件22而联动。即、在使盖体
80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盖体80的支撑臂(转换机构)86一边旋转一边向上方
移动,且借助于齿条(第二齿条、转换机构)88而使侧壁部件22向上方移动。
这样,借助于齿条(第二齿条、转换机构)90而使支撑臂(转换机构)92一
边旋转一边向上方移动以使盖体82向打开方向移动。
再有,可与盖体80、82对应地将侧壁部件22分为两个。该情况下,盖体
80和盖体82可独立地打开,因此在各侧壁部件需要阻尼装置62。虽然在上述
实施方式中全部使用该阻尼装置62,但由于只要使侧壁部件22安静地移动即
可,因此可使用缓冲部件等来代替该阻尼装置6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仅是一个实施例,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
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