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898956A43申请公布日20140702CN103898956A21申请号201410158044722申请日20140418E03D5/1020060171申请人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15000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阳路55号72发明人张连宝沈苏毅谢坚峰谌清平孔增鑫王飞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代理人汤东凤54发明名称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属于新型机械技术领域。其包括可恒定发热的发热源;以及与发热源连接的检测室,所述检测室的室壁上设有一管道连。
2、接至发热源,发热源的热量通过管道传输至检测室内;还包括传送带,检测室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以及出料口,所述传送带上位于上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分离器分离部件;检测室的外壁上位于进料口以及出料口处分别设置有一升降门。本发明通过采用发热源取代人工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以及准确率,而且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898956ACN103898956A1/1页21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恒定发热的的发热源;以及与发热源连接的检测室,所述检测室。
3、的室壁上设有一管道连接至发热源,发热源的热量通过管道传输至检测室内;还包括传送带,将待测部件传送至检测室内,检测室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以及出料口,传送带贯穿所述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传送带上位于上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分离器分离部件;检测室的外壁上位于进料口以及出料口处分别设置有一升降门,部件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升起的状态,当部件进入检测室后,升降门处于降下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装置,移动管道口与部件之间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上的拨杆,所述传送带上位于拨杆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及次品进。
4、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室的入口处设有检测部件的部件感应器。5一种感应式冲水器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具有容置待测部件的空间的检测室;设置一能够恒定发热的发热源;设置一连通检测室及发热源的管道;根据管道的长度设定发热源的温度,确保热源到达检测室时的温度与人体的体温一致;系统根据所检测的部件的优劣,控制分离器将部件区分为良品及次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室内设有移动装置,根据所检测部件的不同规格,移动管道口与部件之间的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5、,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上的拨杆,所述传送带上位于拨杆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及次品进口,当系统检测到部件为良品时,拨杆转向次品进口一侧,将部件挡入良品进口。权利要求书CN103898956A1/3页3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属于新型机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小便感应器是根据红外线感应原理,通过人体感应后发出信号发送到脉冲电磁阀来自动控制冲水。只有在感应范围内,小便器才进行自动冲洗,否则不进行冲洗,冲洗程序、冲洗时间和感应距离可调整,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智能化节水产品;同时小便感应器由于是非接触节水产品,无需人体手动控。
6、制,可有效防止细菌交叉感染,特别适合人多的公共场所,如学校、火车站、飞机场、汽车站等0003自动冲水装置一般应用于马桶、洗手槽等需要冲水的产品中,其能实现相应产品的自动冲水功能,从而简便人的生活。然而,现有的自动冲水装置存在这样的缺陷自动感应装置不灵敏而导致不能及时冲水,或者自动感应装置太灵敏时常冲水浪费水源,不够人性化,反而给人们带来不便,所以自动冲水装置出厂前需要对装置的灵敏性作测试,但以前的测试方式都是给自动感应装置通电,然后给自动感应装置一个感应距离,如60CM,如果在60CM内有人体挡住,则自动感应装置接通,否则大于60CM为无法接通,但因为感应装置是通过热感应的,需要有感应源,所以。
7、传统的测试方法就是工人把感应装置装在测试设备后工人还要站在感应装置前面设定的位置充当感应源(发热源)才能完成测试,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效率。发明内容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快速,工作效率高的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0005本发明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6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包括可恒定发热的的发热源;以及与发热源连接的检测室,所述检测室的室壁上设有一管道连接至发热源,发热源的热量通过管道传输至检测室内;还包括传送带,将待测部件传送至检测室内,检测室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以及出料口,传送带贯穿所述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传送带上位于上述出料口处。
8、设置有分离器分离部件;检测室的外壁上位于进料口以及出料口处分别设置有一升降门,部件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升起的状态,当部件进入检测室后,升降门处于降下的状态。0007优选的是,还包括移动装置,移动管道口与部件之间的距离。0008优选的是,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上的拨杆,所述传送带上位于拨杆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及次品进口。0009优选的是,所述检测室的入口处设有检测部件的部件感应器。0010一种感应式冲水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1设置一具有容置待测部件的空间的检测室;0012设置一能够恒定发热的发热源;说明书CN103898956A2/3页40013设置一连通检测室及发热源的管道;0014根据。
9、管道的长度设定发热源的温度,确保热源到达检测室时的温度与人体的体温一致;0015系统根据所检测的部件的优劣,控制分离器将部件区分为良品及次品。0016优选的是,还包括移动装置,根据所检测部件的不同规格,移动管道口与部件之间的距离。0017优选的是,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上的拨杆,所述传送带上位于拨杆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及次品进口,当系统检测到部件为良品时,拨杆转向次品进口一侧,将部件挡入良品进口。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发热源取代人工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以及准确率,而且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20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10、0021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0022图中1、发热源;2、检测室;3、管道;4、部件;5、滑轨装置;6、传送带;7、进料口;8、出料口;9、拨杆;10、良品进口;11、次品进口;12、升降门;13、部件感应器。具体实施方式0023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感应式冲水器检测系统,包括可恒定发热的的发热源1;以及与发热源1连接的检测室2,所述检测室2的室壁上设有一管道3连接至发热源1,发热源1的热量通过管道3传输至检测室2内,还包括移动装置,移动管道口与部件4之间的距离,该移动装置可为滑轨装置5,发热源1安装在滑轨装置5上,操作者可以调节发热源1与检测室2之间的距离。0024该检测系统还包括传送带6,将待。
11、测部件4传送至检测室2内,检测室2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7以及出料口8,传送带6贯穿所述进料口7及出料口8。所述传送带6上位于上述出料口8处设置有分离器分离部件4。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6上的拨杆9,所述传送带6上位于拨杆9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10及次品进口11。0025检测室2的外壁上位于进料口7以及出料口8处分别设置有一升降门12,部件4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升起的状态,当部件4进入检测室2后,升降门12处于降下的状态。所述检测室2的入口处设有检测部件4的部件感应器13,当部件感应器13感应到部件4时,系统自动控制升降门12升起,根据传送带6的行进速度,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升降门12自动降下。当然,。
12、检测室2的内部可以再设置部件感应器13,一感应到部件4就像系统发出信号,使升降门12降下。0026以下对本发明的检测方法作详细的描述,包括以下步骤0027设置一具有容置待测部件4的空间的检测室2,一能够恒定发热的发热源1以及一连通检测室2及发热源1的管道3。所述检测室2内设有移动装置,根据所检测部件4的不同规格,移动管道口与部件4之间的距离。说明书CN103898956A3/3页50028另外,根据管道3的长度设定发热源1的温度,需确保热源到达检测室2时的温度与人体的体温一致,一般的,一米左右的管道3需设置发热源1的温度为3905摄氏度,发热源1上设置有温度显示屏,及调温按钮方便操作者调节发热。
13、源1的温度。当然管道3必须采用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但不可避免的会有热量损失,到达检测室2的温度需保持在3605摄氏度。经过试验检测,可以得出发热源与1的温度T2与检测室2的温度T1的关系是T1T2T,其中T与管道3的长度D呈正比,即可得出,在管道3材质相同的情况下,T3D。0029当部件4检测完后,传送带6继续传送部件4,系统根据所检测的部件4的优劣,控制分离器将部件4区分为良品及次品。所述分离器为铰接在传送带6上的拨杆9,所述传送带6上位于拨杆9的下游设有良品进口10及次品进口11,当系统检测到部件4为良品时,拨杆9转向次品进口11一侧,将部件4挡入良品进口10;反之,如果拨杆9转向良品进口10一侧,则将部件4挡入次品进口11。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3898956A1/1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89895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