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96203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0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26083.9

申请日:

2014.03.31

公开号:

CN103924954A

公开日:

2014.07.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IPC(主分类):E21B 43/24申请公布日:201407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B 43/24申请日:20140331|||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3/24

主分类号:

E21B43/24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王凤山; 王贤君; 张宗雨; 王鑫; 刘向斌; 韩重莲; 孙国辉; 王海静; 孟建勋; 李庆松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代理人:

陈可鑫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依次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泡沫段塞;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能够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油藏特征和注采动态研究,依据测试资料,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
(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
(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
(4)、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比例范围为1:1~1:3; 
(5)、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
(6)、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比为1:1  ~1:2; 
(7)、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泡沫段塞;
(8)、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流转向剂为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及耐高温泡沫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高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凝胶为耐高温聚合物与Cr3+螯合体;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3-8步骤,按设计的量用柱塞泵依次注入。

说明书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一种液流转向工艺,尤其是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
背景技术
自2005年以来,大庆油田在头台稠油区块、喇萨杏过渡带累计开展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现场试验90余口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在头台稠油区块和喇萨杏过渡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技术推广应用到了聚驱后油藏,但由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中的氮气、CO2、水蒸气等组分的粘度小,比水更容易发生指进现象,同时聚驱后油藏非均质程度恶化,层间层内平面矛盾加剧,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易发生窜流,为此能否有效的实现液流转向,扩大波及体积是该技术能否聚驱后油藏成功的关键工艺,常规的液流转向工艺不能满足在350℃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无法扩大波及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能够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油藏特征和注采动态研究,依据测试资料,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
(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
(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
(4)、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比例范围为1:1~1:3;
(5)、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
(6)、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比为1:1~1:2;
(7)、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泡沫段塞;
(8)、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
所述的液流转向剂由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及耐高温泡沫组成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所述的耐高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凝胶为Cr3+螯合体与带-COO-的耐高温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盐;所述的第三步至第八步,按设计的量用柱塞泵依次注入。
本发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原理是利用液流转向剂对高渗透性和低含油饱和度的自动选择性,有效的改变后续流体的液流方向,保证后续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转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和大小确定的依据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本发明与上述背景技术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降水增油工艺,能够改变注入井优势流场方向,扩大波及体积,使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有效的动用接替层,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涉及的液流转向剂由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和耐高温泡沫组成。可以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B2-D4-P29井组连通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B2-D4-P29井吞吐前液流转向工艺:
由于聚驱后油层非均质严重,高渗透条带发育,为了防止复合热载体的注入沿着高渗透带无效低效循环,防止发生气窜,扩大波及体 积,提高驱油效率,在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前需要对试验井组进行液流转向工艺施工。
与B2-D4-P29连通的3口注入井,分别为B2-D4-P30、B2-D4-P28和B2-4-P30,井组连通状况如图1所示,由图1、表1可知,B2-D4-P29与B2-D4-P28连通率高,连通厚度大,其次连通较好的是B2-4-P30井,与B2-D4-P28连通较差。因此,B2-D4-P29注入复合热载体过程中的优势突进方向为B2-D4-P28井和B2-4-P30井方向,为了预防窜流,吞吐前进行液流转向工艺施工。
表1B2-D4-P29井组连通分类表

(表1中一二三表示连通程度,一、二、三分别表示一级连通,二级连通、三级连通)
在注采井注入液流转向剂时选取厚度较大和渗透率较高的层段进行注入,由于液流转向剂自动选择性良好,故全部采用笼统的液流转向剂注入工艺,即不采用封隔器的注入方式。根据小层数据表确定B2-D4-P29井目的层为PI1-2和PI2-4;B2-4-P30井目的层为PI1-3,B2-D4-P28井目的层有两个,均位于PI2-4层,分别为有效厚度6.6m,渗透率为500×10-3μm2,和有效厚度6.7m,渗透率为500×10-3μm2的小层。B2-4-P30井小层数据表见表2、B2-D4-P29井小层数据表见表3、B2-D4-P28井小层数据表见表4。
表2B2-4-P30井小层数据表

表3B2-D4-P29井小层数据表

表4B2-D4-P28井小层数据表

液流转向剂用量计算:液流转用量的计算采用面积公式法计算。
(1)面积计算S=πR2βnN/4
式中:S-措施面积,m2;R-措施半径,m;βn-措施面积系数;N-连通方向。表5为目的井B2-4-P29井连通方向与措施面积系数表。
(2)措施用量计算V=H*S*φ
式中:V-措施总量,m3;H-措施厚度,m;S-措施面积,m2;φ-措施层段的孔隙度,%。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井组单井用量,B2-4-P29井组吞吐前液流转向注入用量见表6,同时根据注入压力变化调整注入量,严格控制注入压力升幅(小于3MPa)。表6中液流转向剂用柱塞泵依次注入。
表5连通方向与措施面积系数表

表6B2-4-P29井组吞吐前液流转向注入用量表

上述表6中20%耐高温颗粒与耐高温凝胶混合段塞中,耐高温颗粒与耐高温凝胶比为1:1;20%的耐高温凝胶与耐高温泡沫混合段塞中,耐高温凝胶与耐高温泡沫之比1:1;其中耐高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钠。
所述的耐高温凝胶为Cr3+螯合体与带-COO-的耐高温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Cr3+水解反应生成铬多核羟桥络离子,后者交联带-COO-的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Cr3+可选自于KCr(SO42,CrCl3,Cr(NO33,Cr(CH3COO)3及各种羧酸铬,也可通过K2Cr2O7、Na2Cr2O7与还原剂(如Na2S2O3、Na2S O3或NaHSO3)反应得到。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924954A43申请公布日20140716CN103924954A21申请号201410126083922申请日20140331E21B43/2420060171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0007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申请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72发明人王凤山王贤君张宗雨王鑫刘向斌韩重莲孙国辉王海静孟建勋李庆松74专利代理机构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3115代理人陈可鑫54发明名称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2)通过数。

2、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依次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泡沫段塞;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能够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924954ACN103924954A1/1页21一种火箭动力。

3、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油藏特征和注采动态研究,依据测试资料,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4)、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比例范围为1113;(5)、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6)、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比为1112;(7)、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

4、泡沫段塞;(8)、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流转向剂为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及耐高温泡沫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高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凝胶为耐高温聚合物与CR3螯合体;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38步骤,按设计的量用柱塞泵依次注入。权利要求书CN103924954A1/4页3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

5、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一种液流转向工艺,尤其是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背景技术0002自2005年以来,大庆油田在头台稠油区块、喇萨杏过渡带累计开展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现场试验90余口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在头台稠油区块和喇萨杏过渡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技术推广应用到了聚驱后油藏,但由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中的氮气、CO2、水蒸气等组分的粘度小,比水更容易发生指进现象,同时聚驱后油藏非均质程度恶化,层间层内平面矛盾加剧,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易发生窜流,为此能否有效的实现液流转向,扩大波及体积是该技术能否聚驱后油藏成功的。

6、关键工艺,常规的液流转向工艺不能满足在350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无法扩大波及体积。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能够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0004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0005(1)、通过油藏特征和注采动态研究,依据测试资料,确定窜流方向和窜流层厚度;0006(2)、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液流转向剂总用量;0007(3)、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

7、高温颗粒段塞;0008(4)、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耐高温颗粒与凝胶混合段塞比例范围为1113;0009(5)、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段塞;0010(6)、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耐高温凝胶与泡沫混合段塞比为1112;0011(7)、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20的耐高温泡沫段塞;0012(8)、依据第二步优化的液流转向剂用量,注入总量10的耐高温颗粒段塞。0013所述的液流转向剂由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及耐高温泡沫组成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所述的耐高。

8、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凝胶为CR3螯合体与带COO的耐高温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盐;所述的第三步至第八步,按设计的量用柱塞泵依次注入。0014本发明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其原理是利用液流转向剂对高渗说明书CN103924954A2/4页4透性和低含油饱和度的自动选择性,有效的改变后续流体的液流方向,保证后续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转向,扩大波及体积;段塞组合方式和大小确定的依据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0015本发明与上述背景技术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降水增油工艺,能够改变注入井优势流场方向,扩大波及体积,使注入的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

9、,有效的动用接替层,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该火箭动力复合热载体吞吐液流转向工艺涉及的液流转向剂由耐高温颗粒、耐高温凝胶和耐高温泡沫组成。可以在350条件下,长期有效的改变液流方向,段塞组合方式经济可行。附图说明0016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B2D4P29井组连通图。具体实施方式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8实施例1、B2D4P29井吞吐前液流转向工艺0019由于聚驱后油层非均质严重,高渗透条带发育,为了防止复合热载体的注入沿着高渗透带无效低效循环,防止发生气窜,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在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前需要对试验井组进行液流转向工艺施工。0020与B2D4P29连通的。

10、3口注入井,分别为B2D4P30、B2D4P28和B24P30,井组连通状况如图1所示,由图1、表1可知,B2D4P29与B2D4P28连通率高,连通厚度大,其次连通较好的是B24P30井,与B2D4P28连通较差。因此,B2D4P29注入复合热载体过程中的优势突进方向为B2D4P28井和B24P30井方向,为了预防窜流,吞吐前进行液流转向工艺施工。0021表1B2D4P29井组连通分类表00220023(表1中一二三表示连通程度,一、二、三分别表示一级连通,二级连通、三级连通)0024在注采井注入液流转向剂时选取厚度较大和渗透率较高的层段进行注入,由于液流转向剂自动选择性良好,故全部采用笼统。

11、的液流转向剂注入工艺,即不采用封隔器的注入方式。根据小层数据表确定B2D4P29井目的层为PI12和PI24;B24P30井目的层为PI13,B2D4P28井目的层有两个,均位于PI24层,分别为有效厚度66M,渗透率为500103M2,和有效厚度67M,渗透率为500103M2的小层。B24P30井小层数据表见表2、B2D4P29井小层数据表见表3、B2D4P28井小层数据表见表4。0025表2B24P30井小层数据表0026说明书CN103924954A3/4页50027表3B2D4P29井小层数据表00280029表4B2D4P28井小层数据表00300031液流转向剂用量计算液流转用量。

12、的计算采用面积公式法计算。0032(1)面积计算SR2NN/40033式中S措施面积,M2;R措施半径,M;N措施面积系数;N连通方向。表5为目的井B24P29井连通方向与措施面积系数表。0034(2)措施用量计算VHS0035式中V措施总量,M3;H措施厚度,M;S措施面积,M2;措施层段的孔隙度,。0036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井组单井用量,B24P29井组吞吐前液流转向注入用量见表6,同时根据注入压力变化调整注入量,严格控制注入压力升幅(小于3MPA)。表6中液流转向剂用柱塞泵依次注入。0037表5连通方向与措施面积系数表0038说明书CN103924954A4/4页60039表6B24P29。

13、井组吞吐前液流转向注入用量表00400041上述表6中20耐高温颗粒与耐高温凝胶混合段塞中,耐高温颗粒与耐高温凝胶比为11;20的耐高温凝胶与耐高温泡沫混合段塞中,耐高温凝胶与耐高温泡沫之比11;其中耐高温颗粒为橡胶颗粒;耐高温泡沫为烷基苯磺酸钠。0042所述的耐高温凝胶为CR3螯合体与带COO的耐高温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CR3水解反应生成铬多核羟桥络离子,后者交联带COO的聚丙烯酰胺形成交联体,CR3可选自于KCR(SO4)2,CRCL3,CR(NO3)3,CR(CH3COO)3及各种羧酸铬,也可通过K2CR2O7、NA2CR2O7与还原剂(如NA2S2O3、NA2SO3或NAHSO3)反应得到。说明书CN103924954A1/1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392495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