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碳定硫分析仪的红外光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光源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定碳定硫分析仪用的红外光源电路。
背景技术
定碳定硫分析仪是一种常用的用于分析物质内碳、硫含量的分析仪器,可以快速地分析钢、铸铁、铜、合金、矿石、水泥、陶瓷、碳化合物、矿物、煤、焦炭、石油、灰分、催化剂、石灰、石膏、土壤、橡胶、树叶、烟灰、垃圾、沙子、玻璃等固体和流体材料中的碳和硫的含量,被广泛的应用于科学研究、生产加工等各种领域。
常用的定碳定硫分析仪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待测的固体粉末样品在纯氧的环境下加热,熔化,这样就会使样品中的碳与硫就会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形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随着气流进入红外吸收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别会对不同波长的红外光进行吸收,吸收的大小可以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来确定。
目前国内外的红外定碳定硫分析仪一般采用直流的红外光源加机械斩波的方式来调制入射到红外吸收池中的红外光,机械斩波器由一台直流电机带动。采用机械斩波的方式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存在旋转转动的部件,电机有寿命限制。另外,要使斩波器斩光均匀稳定,就要求斩波器的电机转速均匀恒定,通常这是很难做到的。电机转速不稳定,会影响斩光信号的波动,从而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红外光源电路,该电路采用电路实现红外光源的调制,使得红外光源对外的辐射更加的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定碳定硫分析仪的红外光源电路,其包括一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一红外光源及一直流电源,所述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设有一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与所述红外光源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红外光源的另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包括一达林顿管、一运算放大器和一稳压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及运算放大器的一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达林顿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达林顿管的基极连接,所述达林顿管的发射极与一电阻连接,所述达林顿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红外光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红外光源为红外光源MIRL17-900元件。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该方案中,红外光源通过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驱动来实现红外光源的调制,相对于现有的采用机械斩波器来实现调制的方法结构简单,更容易实现,而且采用这种电路结构使得红外光源对外的辐射也更加的稳定。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1所示,该定碳定硫分析仪的红外光源电路包括一TTL电平的脉冲信号输入端,该脉冲信号输入端与稳压管Z1的负极及运算放大器IC2的一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IC2的反相输入端达林顿管Q1地发射极连接,运算放大器IC2的输出端与达林顿管Q1的基极连接,达林顿管Q1的发射极还与一电阻R2连接,达林顿管Q1的集电极与红外光源IC1连接。
该电路在工作时,如果该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时,经过稳压管Z1的稳压后,形成恒定的输入电压,输入到运算放大器IC2的同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IC2与达林顿管Q1以及电阻R2构成恒流源的驱动电路,达林顿管Q1的集电极驱动红外光源IC1工作,作为一种优选红外光源IC1可采用MIRL17-900元件。这样稳压管Z1的电压就决定了流过红外光源IC1的电流大小,电压Z1的电压U与流过红外光源IC1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为如果稳压管Z1的电压U保持不变,就能使得红外光源的电流I不变,从而达到了稳流的目的。稳定流经红外光源的电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红外光源的辐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机的稳定性。如果定时器通过缓冲驱动电路给出的TTL电平的输出脉冲信号为低,Q1处于关断状态,此时没有电流流经红外光源IC1。这样红外光源就不向外辐射红外线,光源处于关断状态。
在该电路中红外光源IC1采用Intex公司生产的可电调制红外光源MIRL17-900,该光源采用TO-39封装,调制频率可达50Hz,调制占空比50%,红外辐射波长范围近红外到20微米,最大输入功率可达980mW,使用寿命长,非常适用于红外气体分析。
该电路的红外光源通过恒流源达林顿管驱动电路驱动来实现红外光源的调制,节约斩波电机的成本和结构空间,简化了系统设计,更容易实现,而且采用电调制最大的优点是无可动部件,使得红外光源对外的辐射也更加的稳定,系统精度高,寿命长,成本低。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定碳定硫分析仪的红外光源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因此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本发明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