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人手、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2255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4.16 CN 103722557 A (21)申请号 201310447623.9 (22)申请日 2013.09.25 2012-226109 2012.10.11 JP B25J 15/08(2006.01) (71)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南本高志 小菅一弘 原康介 山口贤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李洋 舒艳君 (54) 发明名称 机器人手、 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 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器人手。
2、、 机器人装置以及 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 触的指部, 上述指部具有 : 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 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 以及覆盖 上述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4 页 附图 1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4页 附图1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22557 A CN 103722557 A 1/2 页 2 1. 一种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 所述指部具有 : 第一部件, 该第一。
3、部件的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 ; 以及 第二部件, 该第二部件覆盖所述第一部件的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收纳与该第一部件和所述对象物的接触动作相关的规定的功能元 件的第一室, 所述第一室由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密封。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元件是检测因与所述对象物的接触而作用于所述指部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设置有供与所述功能元件连接的布线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被所述第二部件覆盖。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
4、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在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室连通的第二室。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至少相对于因与所述对象物的接触而作用于所述指部的压力具有刚性。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手还具备 : 支承部, 该支承部支承连接部, 该连接部以所述指部能够向规定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 所述指部中的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基部 ; 以及 弹性部, 该弹性部连结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基部, 并对所述指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赋予 弹力。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机器人手, 其特。
5、征在于, 所述指部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指部能够把持所述对象物。 9. 一种机器人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装置具备 : 机器人手, 该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 所述指部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 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所述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 以及 多轴臂, 该多轴臂支承所述机器人手。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机器人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轴臂设置有多个。 11. 一种机器人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装置具备 : 机器人手, 该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 所述指部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 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
6、盖所述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 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22557 A 2 2/2 页 3 多个多轴臂, 所述多个多轴臂支承所述机器人手。 12. 一种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包括 : 对在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的表面设置的表面部件进行成型的工序 ; 以及 以由成型的所述表面部件覆盖、 并且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 方式将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表面部件的内部的工序。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 在将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表面部件的内部之后, 将与所述对象物。
7、的把持动作相关 的规定的功能元件保持在所述第一部件的工序 ; 以及 在保持所述功能元件之后密封所述第一部件的工序。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22557 A 3 1/14 页 4 机器人手、 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手、 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涉及安装于工业用机器人臂等的前端、 通过把持或者释放物体进行规定的 作业的机器人手, 更加详细地公知有把持工具进行部件的组装等作业、 另一方面把持微小 的部件并高精度地进行配置的多功能机器人手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0003 在这样的机器人手中, 。
8、公知有关于例如通过使指部包括吸附垫等有源元件、 压力 传感器等无源元件等来稳定地把持多种物体的机器人手的技术。 这样的有源元件以及无源 元件因为通过 IC 芯片等电子部件动作, 从而构成为在指部安装有电子部件。 0004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昭 60-25686 号公报 0005 然而, 在上述的技术中, 因为指部的构造复杂而且部件数量多, 所以制造成本大而 难以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0006 鉴于以上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且以低成本制造的机器 人手、 机器人装置以及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 0007 本发明的机器人手是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的机器人手, 上述指部具有 。
9、: 第一 部件, 其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 ; 和第二部件, 其覆盖上述第一部件 的表面。 0008 根据本发明, 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是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 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该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的结构, 所以能够简化指部的 构造, 并且能够减少指部的部件数量。除此之外, 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这样的方法, 能够用相 同的材料一体成型, 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由此, 可以提供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且以低成本 制造的机器人手。 0009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中, 优选构成为, 上述第一部件具有收纳与该第一部件和上述 对象物的接触动作相关的规定的功能元件的第一。
10、室, 上述第一室由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 二部件密封。 0010 例如在部件彼此仅使用螺钉等紧固的结构中, 存在水等从间隙侵入的情况, 因为 侵入的水与电子部件等功能元件接触而成为误动作的原因, 所以难以在水分多的环境下作 业。 与此相对, 在本发明中, 因为第一部件具有收纳与该第一部件和对象物的接触动作相关 的规定的功能元件的第一室, 第一室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密封, 所以能够防止水从外部 侵入第一室, 能够抑制水与功能元件接触。 由此, 可以提供能够在水分多的环境下作业的机 器人手。 0011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中, 优选构成为, 上述功能元件是检测因与上述对象物的接触 而作用于上述指部的压力。
11、的压力传感器。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4 2/14 页 5 0012 根据本发明, 因为功能元件为检测因与对象物的接触而作用于指部的压力的压力 传感器, 所以能够检测因与对象物的接触而作用于指部的压力, 从而能够以高精度把持对 象物。 0013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中, 优选构成为, 在上述基部设置有供与上述功能元件连接的 布线贯通的贯通孔, 上述贯通孔被上述第二部件覆盖。 0014 根据本发明, 因为在基部设置有供与功能元件连接的布线贯通的贯通孔, 该贯通 孔被第二部件覆盖, 所以能够确保指部的防水性并且能够从外部向功能元件供电。 0015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中, 优选构成为,。
12、 上述第二部件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在上述第 二部件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设置有与上述第一室连通的第二室。 0016 根据本发明, 因为第二部件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在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设 置有与第一室连通的第二室, 所以能够使指部的表面向第二室侧弹性变形而把持对象物。 由此, 能够稳定地把持对象物。 0017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中, 优选构成为, 上述第一部件至少相对于因与上述对象物的 接触而作用于上述指部的压力具有刚性。 0018 根据本发明, 因为第一部件至少相对于因与对象物的接触而作用于指部的压力具 有刚性, 所以第一部件能够成为指部的骨架而维持该指部的形状。 0019 优选上述的机器人。
13、手还具备 : 支承部, 该支承部支承连接部, 该连接部以上述指部 能够向规定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上述指部中的上述前端部和上述基部 ; 以及弹性部, 该弹 性部连结上述支承部和上述基部, 并对上述指部在上述规定方向上赋予弹力。 0020 根据本发明, 因为还具备 : 支承部, 该支承部支承连接部, 该连接部以指部能够向 规定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指部中的前端部和基部 ; 以及弹性部, 该弹性部连结支承部和基 部, 并对指部在上述规定方向上赋予弹力, 所以能够相对于在规定方向上施加到指部的压 力而使指部柔软地弹性变形。 0021 上述的机器人手优选构成为, 上述指部设置有多个, 多个上述指部能够把持上述。
14、 对象物。 0022 根据本发明, 因为设置有多个指部, 多个指部能够把持对象物, 所以能够得到可进 行与对象物的接触以及对象物的把持等多种动作的机器人手。 0023 本发明的机器人装置具备 : 机器人手, 该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 上述 指部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上述第一部 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 以及多轴臂, 该多轴臂支承上述机器人手。 0024 根据本发明, 因为机器人手中的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构成为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 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该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所以 能够简化指部的构造, 并且能够减少。
15、指部的部件数量。除此之外, 例如通过注塑成型等方 法, 能够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 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由此, 可以提供能够减少部件数 量并以低成本制造的机器人装置。 0025 在上述的机器人装置中, 优选构成为, 上述多轴臂设置有多个。 0026 根据本发明, 通过在双臂分别设置机器人手, 能够用这些双臂的手以夹持的方式 把持对象物来进行作业。这样能够实施在以往不可能的把持方式, 从而能够实现多种把持 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5 3/14 页 6 0027 本发明的机器人装置具备 : 机器人手, 该机器人手具备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 上述 指部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
16、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上述第一部 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 以及多个多轴臂, 上述多个多轴臂支承上述机器人手。 0028 根据本发明, 因为机器人手中的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构成为具有前端部和连接于 该前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第一部件、 以及覆盖该第一部件的表面的第二部件, 所以 能够简化指部的构造, 并且能够减少指部的部件数量。除此之外, 例如通过注塑成型等方 法, 能够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 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由此, 可以提供能够减少部件数 量并以低成本制造的机器人装置。 另外, 通过在双臂分别设置机器人手, 能够用这些双臂的 手以夹持的方式把持对象物来进行作业。这样。
17、能够实施在以往不可能的把持方式, 从而能 够实现多种把持方式。 0029 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包括 : 对在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的表面设置的 表面部件进行成型的工序 ; 以及以由成型的上述表面部件覆盖、 并且前端部和连接于该前 端部的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方式将第一部件配置在上述表面部件的内部的工序。 0030 根据本发明, 因为对在与对象物接触的指部的表面设置的表面部件进行成型之 后, 在成型的第二部件的内部, 以由成型的表面部件覆盖、 并且前端部与连接于该前端部的 基部成为一个部件的方式将第一部件配置在表面部件的内部, 所以能够高效地制造部件数 量少的指部。从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部件数量。
18、少的机器人手。 0031 在上述的机器人手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还包括 : 在将上述第一部件配置在上述表 面部件的内部之后, 将与上述对象物的把持动作相关的规定的功能元件保持在上述第一部 件的工序 ; 以及在保持上述功能元件之后密封上述第一部件的工序。 0032 根据本发明, 将第一部件配置在第二部件的内部之后且在密封第一部件之前, 因 为将与对象物的把持动作相关的规定的功能元件保持于第一部件, 所以在配置第二部件时 也能够密封功能元件。例如在部件彼此仅通过螺钉等紧固的结构中, 存在水等从间隙侵入 的情况, 若侵入的水与功能元件接触则成为误动作的原因, 从而在水分多的环境下的作业 困难。 与此相。
19、对, 在本发明中, 因为能够容易地制造将功能元件配置于被第二部件密封的空 间的结构, 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可在水分多的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手。 附图说明 0033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34 图 2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0035 图 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36 图 4 是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037 图 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一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0038 图 6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旋转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39 图 7 是表。
20、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0040 图 8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0041 图 9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0042 图 10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3 图 11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6 4/14 页 7 0044 图 12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5 图 1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6 图 14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
21、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7 图 1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8 图 16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49 图 17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50 图 18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51 图 19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52 图 20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53 图 21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的指部的制造过程的立体图。 0054 图 22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器人。
22、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55 图 23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器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56 图 24 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机器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 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以及机器人装置进行说明。 此外, 在以下的附图中, 为了使各结构容易理解, 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的比例尺、 数量等不 同。 0058 第一实施方式 0059 图 1 是表示机器人手 100 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 2 是表示机器人手 100 的一部 分结构的立体图。图 3 是图 2 所示的机器人手 100 的俯视图。 0060 如图 1 图 3 所。
23、示, 本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手 100 具备 3 个指部 10( 第一指部 10A、 第二指部 10B、 第三指部 10C)、 支承该指部 10 的支承部 20、 以及驱动该支承部 20 的驱动部 30。机器人手 100 例如作为把持工具、 部件等对象物的工业用机器人的把持装置而被使用。 作为机器人手 100, 并不限定于工业机器人, 也可以用于其他用途 ( 宇宙相关、 医药相关、 食 品相关、 游乐设施等 )。 0061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后所述, 3 个指部 10 分别以内部被密封部件 50 封闭的 方式被覆盖。因此, 机器人手 100 即使在对餐具等的清洗机内、 水槽内等水分多的场。
24、所的对 象物进行把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此外, 在图 2 中, 省略覆盖指部 10 的密封部件 50( 后 述 )、 覆盖支承部 20 以及驱动部 30 的罩部件 60, 从而能够辨别地表示指部 10 的内部、 以及 支承部 20、 驱动部 30 的内部构造 ( 密封部件 50 仅在指部 10A 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 0062 这里, 将与 3 个指部 10A 10C 的基端部所处的共通的平面 ( 后述的支承板 ) 正 交、 且为指部 10A 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称作手轴 O, 沿该手轴 O 依次配置有指部 10A 10C、 支 承部 20、 驱动部 30。 0063 另外, 沿手轴 O 方向,。
25、 将指部 10A 10C 的前端侧称作上侧, 将驱动部 30 侧称作下 侧, 将与手轴 O 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 将以手轴 O 为中心回绕的方向称作周向 ( 图 3 所示的 箭头 E 方向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将以手轴 O 附近为中心的回绕统一称作 “回绕” 。例 如, 虽然第二指部 10B、 第三指部 10C 的回绕中心与手轴 O 偏离, 但该情况下也称作回绕。 0064 3 个指部 10A 10C 设置为能够分别通过驱动部 30 的开闭机构 30A 进行开闭动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7 5/14 页 8 作, 在伴随该开闭动作的全开状态以及全闭状态下, 各自的。
26、指尖端10a的位置位于图3所示 的俯视情况下以手轴 O 为中心的同心圆上。此外, 准确来说, 因为指部 10A 10C 各自的旋 转中心不同, 所以不在以手轴 O 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视为在同心圆上。 另外, 3个指部10A10C中的第一指部10A被设为在周向E上不移动地固定, 第二指部10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被设为通过驱动部 30 的回绕移动部 30B 而能够沿周向 E 移动。 0065 第二指部 10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的回绕的范围是能够分别在从与第一指部 10A 对 置的第一指位置 P1 到靠近第一指部 10A 而排列的第二指位置 P2 为止的 180 度以。
27、上的范围 ( 图 3 所示的附图标记 的范围 ) 回绕。这里, 上述 “对置” 包括严格的对置的状态、 和大 致对置的状态双方。 0066 换句话说, 第二指部10B的回绕范围1()是第二指部10B沿与3个指部10A 10C 的基端部 ( 与指部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根部的部分 ) 所配置的面交叉的面、 且是包含 第二指部 10B 的中心线 ( 沿第二指部 10B 的长边方向的线 ) 的面回绕的范围。另一方面, 第三指部 10C 的回绕范围 2() 是第三指部 10C 沿与 3 个指部 10A 10C 的基端部所配 置的面交叉的面、 且是包含第三指部 10C 的中心线 ( 沿第三指部 10C 的长。
28、边方向的线 ) 的 面回绕的范围。此外, 在图 3 中, 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回绕范围 1、 2 移动的第二指部 10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分别为 180 度以上。 0067 图 4 是表示指部 10(10A 10C) 的结构的剖视图。 0068 如图 2 以及图 4 所示, 各指部 10A 10C 具备成为骨架的刚性部件 11、 关节部 12、 覆盖刚性部件11的密封部件50、 以及夹装于被密封部件50覆盖的刚性部件11与支承部件 13 之间的弹性部件 14。 0069 刚性部件 11 向指部 10A 10C 合上的方向屈曲。刚性部件 11 以具有屈曲部 11a 的方式形成为大致L字形。 。
29、在该屈曲部11a形成有贯通孔11b, 在该贯通孔插通有两端固定 于支承部件 13 的轴状的关节部 12。由此, 指部 10A 10C 形成为能够以关节部 12 为中心 进行旋转。此外, 并不局限于此, 在支承部件 13 的与屈曲部 11a 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 在该贯通孔中插通中央部固定于刚性部件 11 的屈曲部 11a 的轴状的关节部 12 的两端部, 即使在这种结构中, 刚性部件 11 也能够以关节部 12 为中心进行旋转。 0070 刚性部件 11 设置有前端部 11A、 第一腹部 11B、 第二腹部 11C、 第一背部 11D、 第二 背部 11E、 基端部 11F 以及侧部 11。
30、G。刚性部件 11 以使这些第一腹部 11B、 第二腹部 11C、 第 一背部 11D、 第二背部 11E 以及基端部 11F 成为一个部件的方式, 例如使用环氧树脂等硬度 高的树脂材料成型。 0071 前端部 11A 位于刚性部件 11 的指甲部分。第一腹部 11B 设置于刚性部件 11 中的 从屈曲部 11a 到前端部 11A 之间, 与前端部 11A 一体设置。第二腹部 11C 设置于刚性部件 11中的从屈曲部11a到与前端部11A侧相反的端部之间(相对于屈曲部11a的指部的基端 侧 )。 0072 第一背部 11D 以及第二背部 11E 设置于指部 10A 10C 的背侧。第一背部 1。
31、1D 配 置于与前端部 11A 以及第一腹部 11B 对应的区域。第二背部 11E 配置于与第二腹部 11C 对 应的区域。基端部 11F 配置于指部 10A 10C 中的支承部 20 侧。侧部 11G 隔着上述的前 端部 11A、 第一腹部 11B、 第二腹部 11C、 第一背部 11D、 第二背部 11E 以及基端部 11F 而配置 于指部 10A 10C 的两侧。此外, 在侧部 11G 形成有上述的贯通孔 11b。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8 6/14 页 9 0073 在刚性部件11设置有被上述的第一腹部11B、 第二腹部11C、 第一背部11D、 第二背 部 11E。
32、、 基端部 11F 以及侧部 11G 围起的中空状的室部 ( 第一室 )11H。室部 11H 中的至少 前端部 11A 以及第一腹部 11B 侧被密封。在室部 11H 配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第二压力 传感器 72 以及第三压力传感器 73。作为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第二压力传感器 72 以及第三 压力传感器 73, 例如能够使用半导体压力传感器等。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第二压 力传感器 72 以及第三压力传感器 73, 能够检测施加于指部 10A 10C 的力, 并能够高精度 地对施加于对象物的力进行控制。此外, 也可以省略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第二压力传感器 72 以及。
33、第三压力传感器 73 中的至少一个。 0074 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设置于前端部 11A。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具有主体部 71a、 感 压部 71b 以及电路基板 71c。主体部 71a 贴附于前端部 11A 的内表面侧 ( 室部 11H 侧的表 面 )。感压部 71b 以贯通前端部 11A 的方式设置, 并以突出于前端部 11A 的外侧表面的方式 配置。电路基板 71c 与布线 71d 连接, 经由该布线 71d 能够进行电信号的交换。布线 71d 经由设置于刚性部件 11 的基端侧的贯通孔 11c 而被拉绕至外部。 0075 第二压力传感器 72 设置于第一腹部 11B。第二压力传感器。
34、 72 具有主体部 72a、 感 压部 72b 以及电路基板 72c。主体部 72a 贴附于第一腹部 11B 的内表面侧 ( 室部 11H 侧的 表面 )。感压部 72b 以贯通第一腹部 11B 的方式设置, 并以突出于第一腹部 11B 的外侧表面 的方式配置。电路基板 72c 与布线 72d 连接, 经由该布线 72d 能够进行电信号的交换。布 线 72d 与第一压力传感器 71 的布线 71d 相同, 经由设置于刚性部件 11 的基端侧的贯通孔 11c 而被拉绕至外部。 0076 第三压力传感器 73 设置于第二腹部 11C。第三压力传感器 73 具有主体部 73a、 感 压部 73b 以。
35、及电路基板 73c。主体部 73a 贴附于第二腹部 11C 的内表面侧 ( 室部 11H 侧的 表面 )。感压部 73b 以贯通第二腹部 11C 的方式配置, 并以突出于第二腹部 11C 的外侧表面 的方式配置。电路基板 73c 与布线 73d 连接, 经由该布线 73d 能够进行电信号的交换。布 线 73d 经由设置于刚性部件 11 的基端侧的贯通孔 11c 而被拉绕至外部。 0077 密封部件 50 以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上述前端部 11A、 第一腹部 11B、 第二腹部 11C、 第一背部 11D、 第二背部 11E、 基端部 11F 以及侧部 11G 的方式配置。刚性部件 11 的室。
36、部 11H 成为被密封部件 50 封闭的封闭空间。密封部件 50 例如使用软的树脂等在把持对象物 时能够变形的材料成型。 0078 密封部件 50 具有前端部分 51A、 第一腹部分 51B、 第二腹部分 51C、 第一背部分 51D、 第二背部分 51E、 基端部分 51F、 侧部分 51G 以及连结部分 51H。 0079 前端部分 51A 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前端部 11A。前端部分 51A 具有向前端部 11A 的 表面侧突出地弯曲的形状。在前端部分 51A 与前端部 11A 之间设置有室部 ( 第二室 )52A。 前端部分 51A 设置为例如在把持对象物的情况下等, 能够因外压而向。
37、室部 52A 侧变形。在 室部 52A 的内压因该前端部分 51A 的变形而变化的情况下, 该内压的变化例如能够通过第 一压力传感器 71 检测。 0080 第一腹部分 51B 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第一腹部 11B。第一腹部分 51B 具有向第一 腹部 11B 的表面侧突出地弯曲的形状。在第一腹部分 51B 与第一腹部 11B 之间设置有室部 ( 第二室 )52B。第一腹部分 51B 设置为例如在把持对象物的情况下等, 能够因外压而向室 部 52B 侧变形。在室部 52B 的内压因该第一腹部分 51B 的变形而变化的情况下, 该内压的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9 7/14 。
38、页 10 变化例如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 72 检测。 0081 第二腹部分 51C 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第二腹部 11C。第二腹部分 51C 具有向第二 腹部 11C 的表面侧突出地弯曲的形状。在第二腹部分 51C 与第二腹部 11C 之间设置有室部 ( 第二室 )52C。第二腹部分 51C 设置为例如在把持对象物的情况下等, 能够因外压而向室 部 52C 侧变形。在室部 52C 的内压因该第二腹部分 51C 的变形而变化的情况下, 该内压的 变化例如能够通过第三压力传感器 73 检测。 0082 第一背部分 51D、 第二背部分 51E 以及侧部分 51G 分别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第一。
39、背 部 11D、 第二背部 11E 以及侧部 11G。第一背部分 51D、 第二背部分 51E 以及侧部分 51G 分别 紧贴于第一背部 11D、 第二背部 11E 以及侧部 11G。连结部分 51H 在第一背部分 51D 与第二 背部分 51E 之间连结。 0083 基端部分 51F 覆盖刚性部件 11 的基端部 11F。基端部分 51F 紧贴于基端部 11F 的表面。基端部分 51F 设置为针对每个该贯通孔 11c 密封贯通基端部 11F 的贯通孔 11c 而 配置的布线部 71d、 72d、 73d。因此, 刚性部件 11 的室部 11H 在贯通孔 11c 处被布线部 71d、 72d、。
40、 73d 以及密封部件 50 的基端部分 51F 封闭。 0084 这里, 在指部 10A 10C 设置有限制刚性部件 11 的旋转的止挡件 15。止挡件 15 例如从第一腹部 11B 的相反的一侧的面 ( 在指部的开闭方向上打开方向侧的面 ) 的基端沿 支承部件 13 的上端面突出。该止挡件 15 具有例如以使刚性部件 11 以关节部 12 为基准不 旋转规定角度以上的方式限制旋转角度 ( 刚性部件 11 以关节部 12 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的 旋转角度 ) 的功能。例如在弹性部件 14 处于自然长度的情况下, 止挡件 15 处于与支承部 件 13 的上端面 13a 接触的状态。 0085 支。
41、承部 20 具备 :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指部 10A 10C 的支承部件 13 ; 上部连结 基板21 ; 下部连结基板22 ; 连结并支承第一指部10A的第一支承部件13A、 并且将回绕移动 部 30B 所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二指部 10B 的第二支承部件 13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的第 三支承部件13C的固定连杆23 ; 以及能够开闭地支承第一指部10A的第一支承部件13A、 并 且能够旋转并且能够开闭地支承第二指部 10B 的第二支承部件 13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的第 三支承部件 13C 的连结连杆 24。 0086 指部 10A 10C 经由弹性部件 14 与支承部件 1。
42、3 连接。作为弹性部件 14 例如使 用压缩弹簧。弹性部件 14 设置于支承部件 13 中相比关节部 12 靠各指部 10A 10C 的基 端侧的位置。在指部 10A 10C 上分别连接有弹性部件 14 的一端, 在支承部件 13 上连接 有弹性部件 14 的另一端。因此, 指部 10A 10C 设为能够以关节部 12 为中心向与对象物 接触的方向旋转 ( 能够开闭 )。 0087 对于各指部 10A 10C 的支承部件 13A 13C 而言, 经由关节部 12 而以屈曲部 11a 能够旋转地支承刚性部件 11, 并且被固定连杆 23 的关节部 23a 以能够向与对象物接触 的方向旋转 ( 能。
43、够开闭 ) 的方式支承。另外, 这些支承部件 13A 13C 在相比上述关节部 23a 靠基端部一侧与连结连杆 24 的第一关节部 24a 连结, 第一关节部 24a 的位置由于该连 结连杆 24 的上下移动而移位, 由此支承部件 13 能够以第一关节部 24a 为中心进行旋转。 0088 固定连杆23是连结驱动部30和各指部10A10C的支承部件13的刚性部件。 具 体而言, 固定连杆23由设置于第一指部10A的第一固定连杆23A、 设置于第二指部10B的第 二固定连杆 23B、 以及设置于第三指部 10C 的第三固定连杆 23C 构成。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10 8/。
44、14 页 11 0089 这些固定连杆 23A 23C 经由关节部 23a 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对支承部件 13 进行 支承。例如, 在固定连杆 23 的与支承部件 13 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 ( 省略图示 ), 在该 贯通孔插通有两端固定于支承部件13的轴状的关节部23a。 由此, 支承部件13能够以关节 部 23a 为中心进行旋转。此外, 并不局限于此, 即使是在支承部件 13 的与固定连杆 23 重叠 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 在该贯通孔插通有中央部固定于固定连杆23的轴状的关节部23a的 两端部的结构中, 支承部件 13 也能够以关节部 23a 为中心进行旋转。 0090 第一固定连杆23A。
45、的基端固定于上部连结基板21。 第二固定连杆23B和第三固定 连杆 23C 的基端分别轴支于后述的驱动部 30 的指旋转轴 324A、 324B。 0091 如图 4 以及图 5 所示, 连结连杆 24 构成为, 连结板 241 与连结部件 242 设置为能 够绕第二关节部 24b 旋转, 连结板 241 与支承部件 13 的基端设置为能够绕第一关节部 24a 旋转, 连结部件 242 的与关节部 24b 相反的一侧的基端 24c 支承在下部连结基板 22 上。连 结连杆 24 由设置于第一指部 10A 的第一连结连杆 24A、 设置于第二指部 10B 的第二连结连 杆 24B、 以及设置于第。
46、三指部 10C 的第三连结连杆 24C 构成。 0092 第一连结连杆 24A 构成为, 连结部件 242 的与设置有关节部 24b 一侧相反的一侧 的部分固定于驱动部 30 的滚珠螺母 312( 后述 )。 0093 第二连结连杆 24B 以及第三连结连杆 24C 轴支承于插通下部连结基板 22 的驱动 部 30 的指旋转轴 324A、 324B, 以能够绕该旋转轴旋转的方式安装。 0094 如图 1 以及图 2 所示, 驱动部 30 具有 : 用于使 3 个指部 10A 10C 同步进行开闭 动作的开闭机构 30A ; 以及用于使第二指部 10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同时沿周向旋转的回绕。
47、 移动部 30B。开闭机构 30A 以及回绕移动部 30B 的主要部分配置于驱动基板 31, 该驱动基 板 31 在相比下部连结基板 22 靠下方、 且在与手轴 O 正交的方向具有板面。 0095 此外, 驱动部 30 例如收纳于圆筒状的未图示的罩体。 0096 如图 2 以及图 5 所示, 开闭机构 30A 具有 : 在手轴 O 上能够绕轴旋转地支承于驱动 基板 31 的滚珠丝杠的丝杠轴 311( 参照图 6) ; 与该丝杠轴 311 螺合并沿该丝杠轴 311 上下 移动的滚珠螺母 312 ; 同轴地设置于贯通驱动基板 31 的丝杠轴 311 的下端的带轮 313( 图 4、 图5以及图8)。
48、 ; 以及经由带等将旋转传递到带轮313的第一驱动马达314。 滚珠螺母312 一体地设置于上述的下部连结基板 22。 0097 即, 如图 5 所示, 若从第一驱动马达 314 向带轮 313 传递旋转, 则丝杠轴 311 与带 轮 313 一起旋转, 由此与滚珠螺母 312 一体设置的下部连结基板 22 进行升降。而且, 若基 端设置于下部连结基板22的连结连杆24的连结部件242升降, 则连结板241的关节部 24a 的位置沿径向移位, 由此指部 10A 10C 的支承部件 13 以关节部 24a 为中心旋转而进行开 闭动作。 0098 如图 6 图 9 所示, 回绕移动部 30B 大致。
49、具备 : 蜗杆 321 ; 使蜗杆 321 旋转的第二 驱动马达 322 ; 一对同形状的旋转轴用正齿轮 323(323A、 323B), 它们与蜗杆 321 的旋转联 动, 以与手轴 O 平行的旋转轴 C1、 C2 为中心进行旋转且向相互不同的方向旋转, 并且使图 3 所示的第二指部 10B 以及第三指部 10C 回绕 ; 分别相比这些旋转轴用正齿轮 323A、 323B 向 上方延伸的指旋转轴 324A、 324B ; 以及将旋转动力从蜗杆 321 传递到一对旋转轴用正齿轮 323A、 323B 的传递用正齿轮 325。 0099 蜗杆 321 为圆柱形状, 在侧面的曲面部具有螺旋状的齿。 说 明 书 CN 103722557 A 11 9/14 页 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