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式圆筒锁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使内筒相对于外筒能转动或不能转动的常用钥匙的钥匙密码,根据需要可进行设定变更的销子转向方式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改良。
背景技术
传统的销子转向方式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结构是,包括: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嵌合孔地外筒;能转动但不能轴向移动地与该嵌合孔嵌合的内筒;出入于该外筒和内筒的半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销孔间的销子群;以及插入该内筒的前后方向的钥匙插入槽内、使所述销子群移动并使内筒相对于外筒能转动或不能转动的钥匙,所述外筒和内筒的多个销孔在前后方向上整齐排列地配置成多列,在外筒的所述嵌合孔的内周面,沿前后方向同等宽度地形成有内筒转动时与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连通的第1穿通槽和第2穿通槽,在内筒转动时相互连通的内筒和外筒的至少1组的所述销孔中,收容着由底销、可变销(チエソジピソ)、主动销(ドライバ一ピソ)和弹簧组成的销子群,而在剩余组的所述销孔中,收容着由底销、主动销和弹簧组成的其他销子群,当将所述钥匙插入到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的规定深度时,在插入末端区域中,钥匙与内筒的中心轴线平行移动,钥匙的背部从所述第1穿通槽脱出而进入钥匙插入槽,利用钥匙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来压住所述底销。(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2-4657号公报)。
在这种可变式圆筒锁头中,当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结束之后,所述钥匙在背部与所述第2穿通槽嵌合状态下可从内筒的钥匙插入槽中拔出,另一方面,在将内筒相对于外筒从能旋转(开锁状态)设定成不能旋转(上锁状态)之后,所述钥匙在背部与所述第1穿通槽嵌合状态下可从内筒的钥匙插入槽中拔出,但由于所述第1穿通槽与第2穿通槽的宽度尺寸相同,因此开闭锁的内筒的旋转区域与钥匙密码设定变更的内筒的旋转区域完全不同。即,若开闭锁的内筒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的旋转方向被规定成了逆时针方向。
在将门等的开闭体用锁固定在箱形本体等的固定框架体上的通常使用形态中,与设置于固定框架体侧的承接件卡脱用的止动板与内筒的前端轴部嵌合,由螺栓或螺母紧固在内筒上,开闭锁时的止动板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是通过与内筒的轴部嵌合的限制圆盘与外筒侧的限制槽的端面壁的卡脱来进行限制。
因此,在想要执行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时,必须解除由所述螺栓·螺母的紧固,将所述限制圆盘和止动板临时从内筒的轴部取出,在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结束之后,再次将限制圆盘和止动板与内筒的所述轴部嵌合,重新用螺栓·螺母进行紧固,这种作业麻烦且费时间。
又,在所述可变式圆筒锁头中,所述钥匙主体部分的横剖面的纵向尺寸与钥匙插入槽的横剖面的纵向尺寸一致,但在钥匙插入初始至接近插入末端区域之间,钥匙的主端部分横跨于所述钥匙插入槽和所述第1穿通槽地进行插入。这样,第1穿通槽的横剖面的纵向尺寸作为剩余尺寸而存在,在钥匙的插入过程中,钥匙的主体部分相对于内筒的中心轴线存在着摇摆的余地。当这种摇摆大时,钥匙的前端与底销的内端部对碰,阻止钥匙的其后的插入,不得不重新进行钥匙的插入,或者有时会误认为是锁头机构出现了故障而要求锁头的制造·销售单位来进行补修调换。
包括可变式圆筒锁头在内的销子转向方式的圆筒锁头中,从正面侧看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时,因钥匙插入槽中出现底销的内侧端部,故存在着对于使用掘盗工具的撬开的预防性差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4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锁时的内筒的旋转区域与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的旋转区域相同,因此不需要对限制圆盘和止动板进行装脱那样的多余的操作,可简单且迅速地进行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的可变式圆筒锁头。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钥匙的插入在不产生摇摆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因此不用担心会误认为锁头机构发生故障,动作的稳定性优良的可变式圆筒锁头。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筒上形成的穿通槽的部端开口被盖子圆盘所遮盖,因此不容易看清锁头的内部构造,又由于底销的内端部被内筒前面部的延长壁部所遮盖,因此不容易从钥匙插入槽的正面侧进行掘盗操作,改善了安全性的可变式圆筒锁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可变式圆筒锁头的结构是,包括: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嵌合孔的外筒;能转动但不能轴向移动地与该嵌合孔嵌合的内筒;出入于该外筒和内筒的半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销孔间的销子群;插入该内筒的前后方向的钥匙插入槽内、使所述销子群移动并使内筒相对于外筒能转动或不能转动的常用钥匙;以及插入所述钥匙插入槽内、对钥匙密码进行变更设定的更改钥匙,
所述外筒和内筒的多个销孔在前后方向上整齐排列地配置成多列,在外筒的所述嵌合孔的内周面,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内筒转动时与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连通的第1穿通槽和第2穿通槽,第1穿通槽的宽度设置得大,能将所述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各背部嵌合,而第2穿通槽的宽度设置得小,只能将所述更改钥匙的背部嵌合,
在内筒转动时相互连通的内筒和外筒的至少1组的所述销孔中,收容由底销、可变销、主动销和弹簧组成的销子群,而在剩余组的所述销孔中,收容由底销、主动销和弹簧组成的其他的销子群,
在外筒的所述嵌合孔的前端内周部形成有扩径的环状凹部,在该环状凹部中装填着能旋转但不能轴向移动的盖子圆盘,内筒的前端部可旋转地与该盖子圆盘的中央孔嵌合,由盖子圆盘将外筒的第1穿通槽和第2穿通槽的前端开口遮盖,
当将所述常用钥匙或更改钥匙插入到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的规定深度时,在插入末端区域中,常用钥匙或更改钥匙与内筒的中心轴线平行移动,常用钥匙的背部或更改钥匙的背部从所述第1穿通槽或第2穿通槽脱出而进入钥匙插入槽,利用常用钥匙或更改钥匙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来压住所述底销。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所述构造的基础上,在所述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腹部,沿着各钥匙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导槽,在所述内筒的钥匙插入槽的入口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从所述导槽的前端侧开口与所述导槽嵌合的导向突起,在所述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的里端部,设置具有坡度向上的倾斜凸轮面的凸轮体,在所述导槽的基端部,坡度向下的倾斜槽部与所述倾斜凸轮面形成平行。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的所述构造的基础上,在所述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的入口部,形成有将所述底销的内端部遮盖的延长壁部,在所述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各基端部,与所述导槽的所述倾斜槽部平行地形成所述延长壁部的避让用凹部。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例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主视图,表示上锁状态。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所使用的常用钥匙的右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常用钥匙的后视图。
图5为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所使用的更改钥匙的右侧视图。
图7为图6的更改钥匙的后视图。
图8为图6的C-C线剖视图。
图9为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外筒、内筒和盖子圆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将图3的常用钥匙插入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E-E线剖视图。
图13为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内筒中间部的仰视图。
图14为图12的F-F线剖视图。
图15为将图6的更改钥匙插入图1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的G-G线剖视图。
图17为将常用钥匙插入到插入末端区域附近时的、与图12对应的剖视图。
图18为将更改钥匙插入到插入末端区域附近时的、与图16对应的剖视图。
图19为使用常用钥匙将内筒旋转到开锁位置(钥匙密码变更位置)时的、与图11对应的剖视图。
图20为在钥匙密码变更位置上将更改钥匙插入到所需深度时的、与图15对应的剖视图。
图21为将更改钥匙插入过程中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前端部的横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的可变式圆筒锁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一例的可变式圆筒锁头1,具有外筒2、内筒3、2种销子群4、5以及孔闭塞板6。
如图1和图2所示,外筒2具有侧面部形成平行面的大致圆筒状本体20,该外筒本体20的中心部形成有嵌合孔21,如图11所示,在外筒本体20上,沿半径方向形成有从外周面贯通于嵌合孔21的4组的销孔22、23、24、25的列。
该销孔22和销孔23的各孔列由各5个等间距整齐排列的销孔构成,该销孔24和销孔25的各孔列由各6个等间距整齐排列的销孔构成。
相对于外筒2中心的销孔22和销孔23的配置角度是45度,销孔23和销孔24的配置角度是90度,销孔24和销孔25的配置角度是45度。在所述各销孔的外端部形成有孔闭塞板6的嵌合槽26。
在外筒2上,沿着前后方向在嵌合孔21的内面部形成有大致方形剖面的第1穿通槽27和第2穿通槽28,如图12所示,第1穿通槽27和第2穿通槽28的前端朝嵌合孔21的前端大径部21a的方向开口。如图11所示,第2穿通槽28与所述销孔24的列呈对面状。第1穿通槽27和第2穿通槽28的后端朝嵌合孔21的后端大径部21b的方向开口。
如图12所示,在嵌合孔21的后端大径部21b与嵌合孔本体部分之间,形成有内向的环状凸缘部29。
所述各销孔的个数及角度间隔不限定于图示的情况,各间距也未必是等间距。
在外筒本体20的嵌合孔21的前端内周部,形成有直径扩大的环状凹部12,在该环状凹部12内嵌着盖子圆盘13而形成落盖状。环状凹部12的内周面形成第1承接槽15,盖子圆盘13的外周面形成第2承接槽16。横跨第1承接槽15和第2承接槽16地嵌合着C形的保持用环17,由此将盖子圆盘13相对于外筒2可旋转但不能轴向移动地进行装填。
内筒本体30的前端部可相对旋转地与盖子圆盘13的中央孔19嵌合,由盖子圆盘13将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和第2穿通槽28遮盖。
从正面侧看时,盖子圆盘13的钥匙拔出插入位置上,形成有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或第2穿通槽28重合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
在外筒本体20的嵌合孔21的后端内周部,将环状凸缘部29作为中间形成了圆状凹部21a。将挡圈11与内筒本体30后部的中径轴部32上形成的环状槽33嵌合,该挡圈11通过与外筒本体20的所述环状凸缘部29的背面抵接,以阻止其朝内筒3轴向的移动。
如图11所示,在内筒本体30上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钥匙插入槽34,在钥匙插入槽34的两侧沿半径方向形成有2组的销孔35、36的列。
该销孔35的孔列由5个等间距整齐排列的销孔构成,该销孔36的孔列由6个等间距整齐排列的销孔构成。相对于内筒3中心的销孔35和销孔36的配置角度是135度,销孔36和钥匙插入孔34的配置角度是135度,销孔35和钥匙插入槽34的配置角度是90度。为了阻止底销的落入,各销孔35、36的内侧端部借助狭隘部朝钥匙插入槽34开口。
在内筒本体30的前面部形成有斜下方向的延长壁部30a,将钥匙插入槽34的入口部的上边部附近遮盖。
如图2和图12所示,在将内筒3旋转至钥匙的拔出插入位置时,在相互连通的内筒3的各销孔35和外筒2的各销孔22中,收容着由底销51、主动销53和弹簧54组成的销子群5,而在从相互连通的内筒3的跟前处开始的第2个、第3个、第5个和第6个各销孔36以及从外筒2的跟前处开始的第2个、第3个、第5个和第6个各销孔24中,收容着由底销41、主动销43和弹簧44组成的另一销子群4。又,在从相互连通的内筒3的跟前处开始的第1个和第4个各销孔36以及从外筒2的跟前处开始的第1个和第4个各销孔24中,收容着由底销51、主动销53和弹簧54组成的另一销子群5。
在内筒本体30的前端部形成的横孔37中,插入固定着由销子组成的导向突起38,导向突起38的内端部从钥匙插入槽34的单侧的内壁面伸出。在钥匙插入槽34的里端部,密接状地嵌合着图12所示的大致直角三角形板状的凸轮体7,由横断销73固接在内筒本体30上。凸轮体7具有坡度向上的倾斜凸轮面71,该倾斜凸轮面71的上端形成垂直停止面72。
采用公知的方法,将旋转角度控制用的限制圆盘和止动板相对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在内筒3的后端小径轴部39上,用螺母进行紧固。
如图3和图5所示,常用钥匙8的主体部分由背部81和腹部82组成,背部81如图11所示地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嵌合。在腹部82的单侧的侧面,沿常用钥匙8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剖面矩状的导槽83。背部81和腹部82的前端面形成斜下方向的三角斜面84。导槽83的前端朝该三角斜面84开口。在导槽83的基端部,与三角斜面84平行状地形成坡度向下的倾斜槽部85。
如图3和图11所示,在常用钥匙8的腹部82中,侧面部和边缘部形成有隔开135度配置间隔的2列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86、87。在腹部82的根基部,形成有斜下方向的可让内筒3的所述延长壁部30a进入的避让用凹部88。
如图6和图8所示,更改钥匙9的主体部分由背部91和腹部92组成,背部91如图15所示,插入时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嵌合,拔出时通过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更改钥匙9的背部91除了捏手部侧的根基部分之外,壁厚比腹部92薄。在该腹部92的单侧的侧面,沿更改钥匙9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剖面矩状的导槽93。背部91和腹部92的前端面形成斜下方向的三角斜面94。导槽93的前端朝该三角斜面94开口。在导槽93的基端部,与三角斜面94平行状地形成坡度向下的倾斜槽部95。
如图6和图15所示,在更改钥匙9的腹部92中,侧面部和边缘部形成有隔开135度配置间隔的2列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96、97。在腹部92的根基部,形成有斜下方向的可让内筒3的所述延长壁部30a进入的避让用凹部98。
在本实施例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在将常用钥匙8如图1所示地从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中拔出的上锁状态下,如图2所示,各销子群4的主动销43和各销子群5的主动销53分别横跨外筒2的销孔22和内筒3的销孔35进行嵌合,故内筒3相对于外筒2被约束成不能旋转。此时,另1个的主动销43的整体与外筒2的销孔23嵌合,再1个的主动销53的整体与外筒2的销孔25嵌合。
从正面侧看时,外向凸缘部31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31a处于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重合的位置,钥匙背部通过用槽31a与第1穿通槽27相互连通。
适当对盖子圆盘13进行旋转调整,使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位置对齐,将常用钥匙8的导槽83的前端开口与内筒3的导向突起38对准,同时将常用钥匙8的背部81与外向凸缘部31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31a对准,在将常用钥匙8插入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时,依靠导向突起38和导槽83的引导作用,常用钥匙的背部81与第1穿通槽27的内底面滑接的状态下插入钥匙插入槽34中,在插入过程中,常用钥匙8相对于内筒3的中心轴线不会摆动·摇晃地呈一直线状插入。由此,不会使常用钥匙8的前端与底销41、51的内端部侧面对碰而阻止插入。
如图17所示,当常用钥匙8对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和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的插入一直进行到插入末端区域附近,常用钥匙8的三角斜面84与所述凸轮体7的倾斜凸轮面71对碰之时,导向突起38来到了导槽83的主体部分与倾斜槽部85的交叉部。其后,若继续将常用钥匙8推入,则依靠所述三角斜面84和倾斜凸轮面71的引导作用以及引导突起38和倾斜槽部85的引导作用,常用钥匙8与内筒3的中心轴线平行地移动而被推上。
依靠这一上推动作,常用钥匙8的背部81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中脱出,腹部82和背部81的整个剖面进入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内,将腹部82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86、87对应的销子群4、5的底销41、51推上。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通过将各销子群4、5的各底销41、51上推规定距离,在销子群4中,可变销42与主动销43的接触点移动至外筒2与内筒3间的剪切线(シヤ一ライソ)上,在销子群5中,底销51与主动销53的接触点移动至外筒2与内筒3间的剪切线上。由此,将内筒3对外筒2的旋转约束解除,形成开锁状态。
在此,图11中,若通过常用钥匙8将内筒3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则安装在内筒3的后端小径轴部39上的止动板(未图示)从固定框体侧的承接部(未图示)脱离,可将门打开。
由此,在将内筒3旋转时,从正面看,盖子圆盘13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来到了与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重合的位置。
在此阶段,如图19所示,由于内筒3的销孔35来到了与外筒2的销孔23对面的位置,而内筒3的销孔36来到了与外筒2的销孔25对面的位置,因此在所述开锁操作之后,在将常用钥匙8从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中拔出时,销子群5和底销51适当地出入于外筒2的销孔23,销子群4的可变销42适当地出入于外筒2的销孔25。即,在本例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常用钥匙8可在上锁位置和开锁位置的2个部位上进行拔插。
这样,在将内筒3从上锁位置旋转至开锁位置时,虽然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来到了与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对面的位置,但由于第2穿通槽28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于常用钥匙8的背部81的板厚,因此常用钥匙8的背部81不会落入第2穿通槽28内。
其次,在需要执行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时,使用以前的常用钥匙8将内筒3旋转至图19所示的位置,然后将该常用钥匙8从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和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以及盖子圆盘13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中拔出。在常用钥匙8拔出之后立即依靠弹簧44、54的作用,将各销子群4、5的主动销43、53向内筒3推入,故主动销43、53的一部分被插入在内筒3的销孔35、36中,内筒3相对外筒2的旋转被约束。
在内筒3旋转停止状态下,如图21所示,更改钥匙9的导槽93的前端开口与内筒3的导向突起38对准,同时将更改钥匙9的背部91与盖子圆盘13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对准,在将更改钥匙9插入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和内筒的钥匙插入槽34中。
此时,依靠导向突起38和导槽93的引导作用,更改钥匙9,在背部91与第1穿通槽27的内底面滑接的状态下,插入钥匙插入槽34中,在插入过程中,更改钥匙9相对于内筒3的中心轴线不会摆动·摇晃地呈一直线状插入。由此,不会使更改钥匙9的前端与底销41、51的内端部侧面对碰而阻止插入。
如图18所示,进行更改钥匙9对于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和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的插入,当更改钥匙9的三角斜面94与所述凸轮体7的倾斜凸轮面71对碰之时,导向突起38来到了导槽93的主体部分与倾斜槽部95的交叉部。其后,若继续将更改钥匙9推入,则依靠所述三角斜面94和倾斜凸轮面71的引导作用以及引导突起38和倾斜槽部95的引导作用,更改钥匙9与内筒3的中心轴线平行地移动而被推上。
依靠这一上推动作,更改钥匙9的背部91从外筒2的第2穿通槽28中脱出,腹部92和背部91的整个剖面进入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内,将腹部92的钥匙密码用凹凸部96、97对应的销子群4、5的底销41、51推上。
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过将各销子群4、5的各底销41、51上推规定距离,在销子群4中,可变销42与主动销43的接触点移动至外筒2与内筒3间的剪切线上,在销子群5中,底销51与主动销53的接触点移动至外筒2与内筒3间的剪切线上。由此,将内筒3对外筒2的旋转约束解除。图15中,若通过更改钥匙9将内筒3逆时针方向旋转45度,则从正面看,盖子圆盘13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来到了与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重合的位置。
在此阶段,由于内筒3的销孔35来到了与外筒2的销孔22对面的位置,而内筒3的销孔36来到了与外筒2的销孔24对面的位置,因此在将更改钥匙9从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中拔出时,与更改钥匙9的钥匙密码设定用凹凸部96、97相对应,销子群5的底销51适当地出入于外筒2的销孔22,销子群4的可变销42适当地出入于外筒2的销孔24。
在该更改钥匙9拔出开始之后,立即依靠所述三角斜面94和倾斜凸轮面71的引导作用以及引导突起38和倾斜槽部95的引导作用,更改钥匙9与内筒3的中心轴线平行地移动而被拉下。更改钥匙9的背部91落入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和外向凸缘部31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31a中。
在将更改钥匙9从内筒3的钥匙插入槽34、外筒2的第1穿通槽27以及盖子圆盘13的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中拔出之后,与钥匙密码设定用凹凸部96、97对应地将向销子群4的可变销42向外筒2的销孔24内移动、或者在内筒3的销孔36内移动而使可变销42存在于内筒3一侧、或者存在于外筒2一侧,圆筒锁头1设定新的钥匙密码,就可使用具有该钥匙密码的另1个新的常用钥匙8。
在如此动作的本例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由于开闭锁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与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相同,因此不需要对限制圆盘和止动板在每次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进行装脱,
开闭锁的执行和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时的内筒3的旋转角度,不限定于上述的角度,可以通过调整销子群4、5的列数及配置角度作出各种变更。又,导槽83、93也可形成于钥匙腹部82、92的左右两侧,导向突起38也可设置成左右一对。在开闭锁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内,也可包含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
上述实施例中,盖子圆盘13采用了对环状凹部12中的内嵌盖方式,但也可如图22所示,在外筒2的前端部外周面上形成保持用环14的第1承接槽15,在盖子圆盘13的内周面形成第2承接槽16,由此也可采用外嵌盖方式。在此场合,盖子圆盘13在每次开闭锁操作和钥匙密码变更操作时从外筒本体20上卸下。
又,上述实施例中,盖子圆盘13相对于外筒2和内筒3均能旋转,将盖子圆盘13配置在任意的旋转位置,可将第1穿通槽27和第2穿通槽28同时遮盖,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也可如图23所示,将导向突起38用的销子也穿通盖子圆盘13的侧面孔17中,由此将盖子圆盘13相对不能旋转地与内筒3的前端部连结,使钥匙背部通过用槽18与钥匙插入槽34始终形成相互连通。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由于外筒的第1穿通槽的宽度设置得大,能将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各背部嵌合,而第2穿通槽的宽度设置得小,只能将更改钥匙的背部嵌合,开闭锁时的内筒的旋转区域与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的旋转区域相同,或者开闭锁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内包含钥匙密码设定变更时的内筒3的旋转区域,因此不需要每次对限制圆盘和止动板进行装脱那样的多余的操作,可简单且迅速地进行钥匙密码的设定变更,并且,在外筒前端的环状凹部中装填着能旋转但不能轴向移动的盖子圆盘,内筒的前端部可旋转地与该盖子圆盘的中央孔嵌合,由盖子圆盘将外筒的第1穿通槽和第2穿通槽的前端开口遮盖,不容易看清锁头的内部构造,可提高安全性。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由于在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腹部,沿着各钥匙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导槽,在内筒的钥匙插入槽的入口部,设置有从所述导槽的前端侧开口进行嵌合的导向突起,在内筒的钥匙插入槽的里端部,设置具有坡度向上的倾斜凸轮面的凸轮体,在导槽的基端部,坡度向下的倾斜槽部与所述倾斜凸轮面形成平行,因此,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插入在不产生摇摆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不会因钥匙前端与底销的内端部侧面的对碰而造成不能插入而误认为锁头机构故障,可使动作稳定性优良。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可变式圆筒锁头中,由于在内筒的所述钥匙插入槽的入口部,形成有直至将所述底销的内端部遮盖的位置的延长壁部,在常用钥匙和更改钥匙的各基端部,与导槽的所述倾斜槽部平行地形成所述延长壁部用的避让凹部,因此不容易从钥匙插入槽的正面侧进行掘盗操作,改善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