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下侧部的防水部件和采用该部件的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外墙的窗等的开口部的周围的施工,特别是在于已有的外墙面上贴附新的外表装饰件进行改造时的施工中,安装于开口部下侧部上的防水部件,以及采用该防水部件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时,在该外墙面上贴附新的装饰板。在于外墙面上形成窗部这样的开口部的场合,必须按照装饰板不位于该部分的方式进行施工。为此,在装饰板为重量轻的混凝土板这样的较长尺寸状的外表装饰件地场合,通常,在施工现场按照适合的长度切断。于是,在新形成的开口部的四周周围处于外表装饰件的端面部(侧端面或切断木截面)或用于安装外表装饰件的横撑的侧面露出的状态。从外表装饰件的侧端面或切断木截面的防水性肯定不充分、外观性也差的角度出发,最好在改造后的建筑物中照原样放置新形成的开口部的四周面是不太好,必须通过某种机构覆盖新贴附的外表装饰件的端面部。
于是,在开口部的四周面分别安装装饰部件,覆盖外表装饰件端面部(比如,参照JP特许第3459405号公报和JP特开2002-188279号公报)。图10为表示JP特许第3459405号公报描述的开口部周围的施工结构的立体图,在开口部60的四周面安装装饰部件40a,40b,40c,30A,覆盖外表装饰件B的端面部。图11为以放大方式表示开口部60的下侧部附近的剖视图。已有墙W在建筑物的主体51上安装板条53,利用该板条53,对由砂浆墙等的外墙A进行处理。在开口部60的四周已通过密封材料55和支承件56安装有窗框50。作为这样的已有的开口部60周围的改造,与通常使用的场合相比较具有一定厚度的横撑3沿开口部60的四周通过钉子5以敲打方式固定于外墙A上,装饰部件40a,40b,40c,30A通过钉子5固定于横撑3上。另外,按照覆盖已固定的横撑3的内侧端面(木截面端面)的方式,安装截面呈L形的钢板制的覆盖件6。
这样的装饰部件40a,40b,40c,30A中的,安装于开口部60的下侧部上的装饰部件30A实现作为防止雨水等浸入到外表装饰件的内侧的防水部件的功能(在下面,将“装饰部件30A”称为“防水部件30A”)。在防水部件30A的前面部35的内侧形成板压部36,该板压部36与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接触,由此,雨水等不会浸入到其以上的内部。
作为这样防水部件的另一实例,人们还知道有图12所示的那样的类型(参照JP特开2004-176350号公报)。在该防水部件30B中,虽然没有设置在图11所示的防水部件30A上能看到的板压部36,代替该方式,防水部件30B的斜面部32以较大尺寸在外表装饰件B的外侧伸出,由此,在防水部件30B的前端的前面部33与外表装饰件B之间隔开有足够的间隔。由此,防止顺着防水部件30B的前面部33而掉落的雨水吹入进来而侵入外表装饰件B的背面侧的情况。
作为防水部件的还一实例,人们还知道有图13所示的那样的类型(参照JP特许第3234198号公报)。该防水部件30C按照与图11所示的防水部件30A相同的方式形成于前面部33的内侧的板压部36与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接触,由此雨水等不侵入其以上的内部。另外,可在该防水部件30C中,在前面部33a的内侧设置有预备的前面部33b,33c,对应于外表装饰件B的厚度切断防水部件30C的一部分后使用。
【发明内容】
图11所示的防水部件30A通过板压部36与外表装饰件B接触的方式防止水浸入的情况,包括固定部31的假想平面与板压部36的前端之间的间距的尺寸按照与形成外表装饰件B的厚度相等的方式确定。于是,不适合该尺寸的外表装饰件无法使用,可安装的外表装饰件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板压部36与外表装饰件B接触,故固定部31和外表装饰件B的内面必须设置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必须根据需要,使间隔件介于防水部件30A与已有墙W之间,施工花费工夫。另外,还必须进行通过覆盖件6覆盖横撑3的上端的作业。
此外,如果象图11所示的那样,已有的窗框50在其周围的外墙A的外侧伸出的场合,由于外墙A与安装于其表面上的横撑3的接合部通过窗框50覆盖,于是,没有问题。但是,在已有的窗框为内设窗框的场合,由于外墙A在窗框的外侧伸出,故外墙A与安装于其表面上的横撑3的接合部未通过窗框覆盖,在外部露出,会从该接合部附近浸入雨水等。于是,在已有的窗框为内设窗框的场合,不能采用防水部件30A。
在图12所示的防水部件30B的场合,由于未设置形成于图11的防水部件30上的板压部36,故不限定根据板压部36的位置而可使用的外表装饰件B的厚度。但是,为了防水部件30B有效地发挥防水功能,必须在前面部33和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之间,间隔30mm以上的间距。在未确保该间距的场合,存在沿前面部33传递而掉落的雨水附着于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上而雨水对外表装饰件已造成污染,或在寒冷地区中因结露水的结冰而存在引起涂膜剥离等的不利情况的危险,大大地损害外观。根据这样的情况,无法使用厚度较大的外表装饰件。
另外,由于该防水部件30B包括罩面34,该罩面34覆盖安装该防水部件的横撑3的上端,故不必象图11的防水部件30A那样单独安装覆盖横撑3的覆盖件6,施工的工夫也节省。但是,与图11的防水部件30A相同,在已有的窗框为内设框这样的场合,外墙A与安装于其表面上的横撑3的接合部在外部露出。于是,图12的防水部件30B也无法在已有的窗框为内设窗框的场合使用。
在图13所示的防水部件30C的场合,必须对应于所采用的外表装饰件B的厚度切断防水部件30C的一部分的作业,施工花费工夫,并且会废弃部件的一部分,成本也较高。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部件,其用于建筑物开口部下侧部,与开口部周围的施工结构和安装于开口部周围的外表装饰件的厚度无关,可经常在外表装饰件与防水部件前面部之间确保足够的间距。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采用这样的防水部件的、施工容易且防水性较高的开口部下侧部的施工结构。
本发明的防水部件涉及安装于建筑物开口部的下侧部的防水部件,其特征在于其由固定部、斜面部与前面部构成,该固定部固定于建筑物主体侧,该斜面部从该固定部的下端到表面侧向倾斜下方伸出,该前面部从斜面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上述斜面部具有可改变相对固定部的伸出宽度的机构。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防水部件,通过调节斜面部中的相对固定部的伸出宽度,与建筑物开口部周围的施工结构和安装于开口部周围的外表装饰件的厚度无关,可经常在外表装饰件与防水部件前面部之间确保足够的间距。比如,不在它们之间设置横撑,即使在形成直接将防水部件固定于外墙上的施工结构的场合或在开口部周围安装厚度较大的外表装饰件的场合等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防水部件的斜面部的伸出宽度,仍可在外表装饰件与防水部件前面部之间确保足够的间距。于是,本发明的防水部件可在各种结构的已有墙的改造时使用,此时,安装于开口部周围的外表装饰件也可采用各种厚度的类型。
在优选的形式中,上述斜面部由与上述固定部连接的第1斜面部,以及与该前面部连接的第2斜面部形成,在上述第1斜面部的下面侧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在与第1斜面部之间对第2斜面部以可滑动的方式夹持,由此形成上述机构。本发明的防水部件可通过简单的方案,改变斜面部的伸出宽度,通过改变第2斜面部的相对第1斜面部的突出宽度,可容易调节斜面部中的相对固定部的伸出宽度。另外,夹持部能够以在其与第1斜面部之间夹持第2斜面部的状态调节第2斜面部的相对第1斜面部的突出宽度为条件,可形成各种方案。比如,在于后面描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接纳第2斜面部的部分的基板部设置于夹持部上,但是,也可不设置这样的接纳部分,而仅仅通过夹持必要的最低限的部件构成夹持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夹持部由基板部和压接部构成,该基板部从上述固定部的下端在上述第1斜面部的下面侧伸出,该压接部通过将基板部的前端向上方弯折,使其与上述第1斜面部下面压接的方式形成,上述第2斜面部在至少一部分接纳于上述基板部和第1斜面部之间的状态夹持于上述压接部和第1斜面部之间。在本形式中,夹持部为简单的结构,制造容易。
在优选的形式中,在接纳于上述夹持部的基板部和第1斜面部之间的第2斜面部的前端具有弯折部,该弯折部通过将第2斜面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弯折的方式形成。在本形式中,由于即使在沿使第1斜面部和第2斜面部相互离开的方向作用拉力的情况下,第2斜面部的弯折部仍勾挂于夹持部的压接部,故可防止第1斜面部和第2斜面部分离的情况。特别是最好,如果上述第2斜面部的弯折部的前端附近与上述夹持部的基板部压接,则第2斜面部的夹持状态更加稳定,相对第1斜面部的突出宽度的调节也可更加顺利地进行。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开口部下侧部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作为已有的建筑物开口部周围的改造,在已有的外墙上安装有新的外表装饰件,在开口部周围的下侧部,上述的防水部件在按照上述斜面部的相对固定部的伸出宽度固定的状态安装。按照本发明,通过调节防水部件的斜面部的伸出宽度,即使在安装厚度较大的外表装饰件的情况下,仍可在外表装饰件和防水部件前面部之间保持足够的间距。另外,在固定斜面部的相对固定部的伸出宽度时可采用各种方法,但是,比如,也可进行沿夹持部和第2斜面部的边界线贴付粘接胶带等的作业。
在优选的形式中,上述防水部件朝向开口部下侧部的固定通过将上述固定部固定于已有的外墙上的方式进行。在本形式中,因为象图9,图10所示的施工结构那样不进行在已有的外墙A上安装横撑3和覆盖部件34的作业,在已有的外墙上直接固定防水部件,所以施工容易。
在优选的形式中,上述防水部件朝向开口部下侧部的固定通过将上述固定部固定于已有的窗框上的方式进行。在本形式中,因为即使在已有的窗框为内设窗框的情况下,也使已有的外墙与安装于其表面上的横撑的接合部通过防水部件覆盖,所以,可防止雨水等浸入接合部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水部件可在改造各种结构的已有墙时,用作开口部下侧部的防水件,另外,在改造时安装于开口部周围的外表装饰件可采用各种厚度的部件。另外,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容易,并且防水性也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防水部件的立体图;
图2为构成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两个部件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分别为沿图2中的IIIa-IIIa线和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斜面部的伸出宽度为最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斜面部的伸出宽度为最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一个实例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另一实例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又一实例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防水部件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还一实例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过去的开口施工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
图11为以放大方式表示图10所示的施工结构的开口部下侧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过去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还一实例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过去的开口部施工结构的又一实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开口部下侧部防水部件的立体图。该防水部件10由固定部11,斜面部12与前面部15构成,该固定部11形成相对主体侧的固定面,该斜面部12从固定部11的下端到表面侧朝向倾斜下方延伸,该前面部15从斜面部1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该斜面部12由第1斜面部13和第2斜面部14构成,该第1斜面部13与固定部11连接,该第2斜面部14与前面部15连接,在第1斜面部13的下方设置可在与该第1斜面部13之间夹持第2斜面部14的夹持部16。另外,在第2斜面部14由夹持部16夹持的状态可调节第2斜面部14相对第1斜面部的突出宽度。
采用上述方案的防水部件10通过将图2所示的那样的两个部件,即,第1组成部件10a和第2组成部件10b连接的方式形成。图3(a)和图3(b)分别为沿图2中的IIIa-IIIa线和IIIb-IIIb线的剖视图。第1组成部件10a由固定部11,第1斜面部13和夹持部16构成,第2组成部件10b由前面部15和第2斜面部14构成,这些组成部件10a,10b均通过一块钢板的弯折加工制造。
即,当形成第1组成部件10a时,首先,在于表面侧将固定部11的下方部分弯折后,按照与该弯折的部分的下侧重合的方式折回,由此,形成两块板叠置的第1斜面部13。接着,将折回的部分的前端再次在固定部11的表面侧折回,由此,形成与第1斜面部13基本平行地延伸的基板部16b,此外,将该基板部16b的前端向上方弯折形成压接部16a。该压接部16a的前端附近与第1斜面部13的前端部分的下面压接,通过该压接部16a和基板部16b构成夹持部16。另外,为了提高固定部11的强度,将固定部11的上侧的侧部向内面侧折回,形成折回部11a。
在形成第2组成部件10b时,通过将第2斜面部14的一侧向下方弯折形成前面部15,并且将其另一侧向下方弯折形成弯折部14a。另外,为了提高前面部15的强度,将前面部15的下侧的侧部向内面侧折回形成折回部15。将象这样形成的第2组成部件10b的第2斜面部14的弯折部14a插入第1组成部件10a的第1斜面部13和夹持部16之间,由此,将两个组成部件10a,10b连接,完成防水部件10。在制作好的状态,第2斜面部14的弯折部14a的前端附近与夹持部16的基板部16b压接。
图4为表示象这样形成的防水部件10中的、斜面部12相对固定部11的伸出宽度为最大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状态,第2斜面部14中的仅仅弯折部14a附近接纳于第1斜面部13和夹持部16之间,第2斜面部14的大部分在第1斜面部的外部突出。另一方面,图5为表示斜面部12的伸出宽度为最小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状态,第2斜面部14的整体接纳于第1斜面部13和夹持部16之间。可在象这样的最大的伸出宽度和最小的伸出宽度之间,调节斜面部12的伸出宽度。
下面对采用上面已描述的防水部件10对已有的建筑物的开口部周围进行改造的、开口部下侧部的施工结构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描述。图6为表示从已有的建筑物的外墙上安装新的外表装饰件进行改造的开口部下侧部的施工结构的剖视图。已有墙W的结构与图11所示的场合相同,通过对相同的部件采用同一标号来省略对其的描述。在本实施例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中,在已有的窗框50的下方,防水部件10的固定部11采用小螺钉64固定于已有的外墙A上。另外,在防水部件10的下方,与通常使用的场合相比较具有一定厚度的横撑61采用粗牙螺纹等的长螺钉62固定于外墙A上。另外,新的外表装饰件B采用钉子63固定于该横撑61上。按照防水部件10的前面部15的内面与表面装饰件B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在30mm以上的方式调节斜面部12的相对固定部11的伸出宽度。本实施例的施工结构不通过横撑,直接将防水部件10安装于已有的外墙A上,因此施工容易,另外,在防水部件10的前面部15和外表装饰件B之间因隔开足够的间距,因此,顺着前面部15而掉落的雨水等不会附着于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上。
图7为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的施工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仅仅在安装外表装饰件B时采用安装件20的方面与图6的实施例不同,其它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场合相同。即,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件20与外表装饰件B的实体部结合固定的状态该安装件20采用钉子63固定于横撑61上,由此,进行外表装饰件B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以安装件20介于外表装饰件B与横撑61之间的量的大小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在外侧伸出,但是,通过增加防水部件10的斜面部12的伸出宽度,在前面部15和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之间确保足够的间距。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已有的窗框50构成半外设窗框,但是,图8的已有的窗框50构成外设窗框,窗框50的前面在已有的外墙A的外侧伸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防水部件10和外表装饰件B可按照与图6,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安装,即,在窗框50的下方,防水部件10的固定部11采用小螺钉64,固定于已有的外墙A上。外表装饰件B也按照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方式,通过横撑61安装于外墙A上。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在这里,给出已有的窗框50构成内设窗框的场合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已有墙W的RC墙71的表面形成砂浆层72,作为该已有墙W的改造,从砂浆层72上通过小螺钉62固定钢骨衬底65,用小螺钉63将外表装饰件B通过隔板66固定于该钢骨衬底65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防水部件10A不安装于外墙A上,而安装于窗框50的下端。
本实施例的防水部件10A中的固定部11的形状与到目前的描述的防水部件10不同,在固定部11的内面侧,形成水平伸出部11b。该水平伸出部11b通过下述的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内面侧将固定部11的上方部分折回,将该已折回的部分的前端部分进一步弯折,沿水平方向伸出到固定部11的内面侧。在窗框50的下端安装有截面呈L形的角钢件68,该角钢件68的板状部件向水平方向的外侧伸出。在该板状部分上重合防水部件10A的水平伸出部11b而通过小螺钉64进行固定,从其上填充密封材料67进行防水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斜面部12的相对固定部11的伸出宽度为最大,防水部件10A覆盖从已有墙W的表面附近到新的外表装饰件B的范围,在前面部15和外表装饰件B的表面之间确保足够的间距。
以上对四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的开口部下侧部施工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对应于已有墙的结构采用各种施工形式。另外,防水部件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的实例,比如,也可不形成增强用的折回部11a,15a,或者,也可在图9所示的实例中,按照在固定部11上设置水平延伸部11b的方式,对应于安装防水部件的部位的结构改变固定部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