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4183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29 CN 103541838 A (21)申请号 201210248405.8 (22)申请日 2012.07.17 F02M 25/12(2006.01) F01N 5/02(2006.01) F01N 3/28(2006.01) (71)申请人 火传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72)发明人 冯辉文 郑耀宗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代理人 孙皓晨 (54) 发明名称 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
2、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 触媒转换装置, 其包含设置一预热体及一触媒床, 该预热体与触媒床以前后排列方式设置在排气管 内。该预热体内埋设有预热管。该触媒床设置有 分子重组孔道。该预热体内的预热管的一端与一 燃料水溶液输出装置连通, 另一端与所述触媒床 内的分子重组孔道连通。该触媒床的分子重组孔 道以一氢气添加管路与引擎的进气歧管连通。该 触媒床另设置有与冷却液储槽连通的冷却液输送 孔道。该预热体能够吸收引擎废热使燃料水溶液 温度升高而气化。 所述触媒床能够吸收引擎废热, 对高温气化的燃料水溶液进行分子重组的化学反 应产生氢气, 并对引擎进行加氢作业, 达到省油、 减污的目的。 (51)Int.Cl。
3、.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41838 A CN 103541838 A 1/2 页 2 1. 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尤指一种利用引擎废热启动制氢工 作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气管为加大孔径的排气管 ; 所述触媒转换装置包含设置一预热体及一触媒床 ; 该预热体与触媒床以前后排列方式设置在排气管内, 且该预热体相对较靠近引擎 ; 该预热 体内埋设有预热管 ; 该触媒床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 冷却液输送孔道。
4、、 一第一温度感知器及 一第二温度感知器 ; 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气用的触媒 ; 该预热体内的预热管的一 端与一燃料水溶液输出装置连通, 另一端与所述触媒床内的分子重组孔道连通 ; 该触媒床 的分子重组孔道以一氢气添加管路与引擎的进气歧管连通 ; 该触媒床的冷却液输送孔道与 一冷却液储槽连通 ; 凭借该第一温度感知器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的制氢的工作温度, 即将 燃料水溶液送入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 凭借第二温度感知器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的触媒安全 温度, 即将冷却液送入触媒床内 ; 所述预热体能够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使燃料水溶液温度 升高 ; 所述触媒床能够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 对燃料水溶液进行。
5、化学反应产生氢气, 而对引 擎进行加氢作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预热体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该预热体中央设置有一轴向贯穿孔 ; 该预 热体内的预热管为螺旋状延伸的铜管。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预热体的前、 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排气管的螺钉所顶 迫而固定在排气管内。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触媒床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该触媒床中央设。
6、置有一轴向贯穿孔 ; 该触 媒床的分子重组孔道由复数个相互连通的往复式孔道所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触媒床的冷却液输送孔道由复数个相互连通的往复式孔道所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触媒床的前、 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排气管的螺钉所顶 迫而固定在排气管内。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 ; 该甲醇水溶液的输出装置包含一储槽及一由温控开关控制的液。
7、 泵。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触媒床的第一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 220, 该甲醇水溶液的输出装置的液泵即启动 将甲醇水溶液送入预热体内。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触媒床的第二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到 300时, 该冷却液储槽即输出冷却液至该触 媒床内, 对该触媒床进行降温。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冷 却液的输送管路包含有回流管路, 以将流经该触媒床的冷却液回收冷却液储槽内 ; 该回流 管路上。
8、设置有冷却槽, 以将吸热后的高温冷却液降温回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41838 A 2 2/2 页 3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冷却液为水或燃料水溶液。 1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 燃料水溶液为燃油水溶液 ; 该燃油水溶液的输出装置包含设置有一储放燃油的油箱、 一水 箱及一由温控开关控制的油、 水混合装置 ; 该油、 水混合装置包含有喷嘴, 能够将燃油与水 喷送入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
9、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触媒床的第一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预设的触媒工作温度, 该油、 水混合装置即启 动, 输送燃油水溶液至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该燃油为汽油或柴油。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41838 A 3 1/6 页 4 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主要能够提高吸取 引擎废热的效率, 以制造氢气送入引擎内, 使引擎内的燃料完全燃烧, 达到省油、 减污的目 的。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车辆使用本身既是。
10、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来源, 同时又是高度倚赖石油的使用部 门, 故车辆节能减碳为重要政策方向。 0003 一般的车辆用的内燃机引擎为达成良好的点火燃烧效率, 车厂于内部设定其最佳 的空燃比 A 值 (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率, 通常为 14.5-15.0) , 在此数值下能使燃料发挥最大 的燃烧效益。国际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在生产省油车辆时, 在油、 气混合上, 以精确的控制装 置使空燃比接近这最佳 A 值。 0004 空燃比越高表示燃料的含量越少, 越能省油, 但常导致引擎不稳定及震荡, 也欠缺 足够的马力来行驶。 当空燃比大于A值时, 表示燃料为相对稀薄。 则点火时引擎内为稀薄燃 烧的状态。稀薄燃烧会。
11、延迟爆炸的时间, 使引擎内发生爆震现象, 以至于引擎运转不顺畅。 当汽车的引擎发生爆震现象时, 车辆会产生剧烈震动, 导致引擎效率的下降, 且有熄火的顾 虑, 对车体及车内装置容易因爆震而损坏。 0005 油箱所送出的油与进气歧管输入的空气, 在混合后进入引擎内点火燃烧、 爆炸, 而 推动引擎内的活塞作功。在燃烧过程中约有 1/3 的燃料未燃烧完全, 而随废气由排气管排 出, 造成污染。 空燃比过低时, 会发生燃料燃烧不完全的现象, 使废气污染度较高, 影响空气 品质, 有害环保。由于氢气的燃烧能阶极低 (0.017MJ ; 汽油, 0.29MJ), 快速燃烧而其火焰速 度 (3.2-4.4m。
12、/s) 远比汽油的火焰速度 (0.34m/s) 快, 因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在 引擎内加氢, 通过氢气的助燃以提高燃油在引擎的燃烧效率, 使原来无法完全稳定燃烧的 燃料瞬间燃烧殆尽, 也免除引擎的爆震, 更使排放的废气中的含碳量降低, 减少污染。 0006 现阶段的作法, 所要的氢气一种来自高压氢气钢瓶或储氢罐, 另一种来自水的电 解或电浆重组 (Plasma reforming) 所产生的氢气。前者所用的储氢设备笨重, 昂贵, 储存 量有限, 无法长期连续使用, 这些缺点限制了这方法的实用性。 0007 电解水获得氢气的方法, 有下列的缺点 : 0008 1) 所产的氢气与氧气 2。
13、 比 1 的比例混合 (67% 氢气及 33% 氧气 ), 在氢气的自燃范 围内 (4-74%H2) , 有爆炸的危险, 0009 2) 水电解所要的电力 (4-5 度 / 立方米氢气) 间接来自燃油在引擎的运作所产, 如 果氢气量高则引起燃油的浪费, 抵消氢气助燃的效益, 如果注入的氢气量低, 则效益不彰。 故此方法也难于达成预期的效益。 0010 以电浆重组方法取得氢气, 必须抽用电池的电能, 于车上将汽油转制氢气, 来进行 氢气的助燃。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所开发出, 并与德国汽车的汽车工程公司IAV 改良成凭借车上产氢设备, 添加 1530% 氢气于现有汽车引擎, 达成提升 3。
14、0% 能源效率降低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4 2/6 页 5 燃料成本, 并且因为氢气的帮助使燃料更完全的燃烧, 降低废气的排放量, 更有效降低 NOx 的排放至几乎没有, 这方法的设备复杂, 昂贵, 且其氢气浓度很低, 约 12-18%, 效益有限。因 此至今缺乏商业产品。 0011 为突破上述三种方法的缺点及限制, 在不改变原有内燃机结构情况下, 本发明以 新颖的设备利用引擎废热作为制氢能源, 生产氢气, 注入引擎达成氢气助燃的效益 20-30%。 图 1 所示为甲醇重组器 10 以贴靠排气管 11 的方式设置, 以吸收引擎 12 所排放的废气的热 量。然而, 以生铁制。
15、成的排气管 11 具有许多微小孔隙, 导性性差, 由开始将热量传导至甲醇 重组器 10, 到甲醇重组器 10 吸收到足够启动作业热量, 需费时 2030 分钟, 过于缓慢。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尤指一种 利用引擎废热启动制氢工作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主要能够迅速地吸取引擎废热中的热量, 而达到分子重组反应所需的热量, 以提高制氢的效率。 0013 本发明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所制造 的氢气送入引擎内后, 能够使引擎内的燃料完全燃烧, 降低废气中的碳含量, 以降低污染。 0014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
16、提供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所制造 的氢气送入引擎内后, 能够令高空燃比的稀薄燃料快速燃烧, 使引擎正常运转, 达到省油的 目的。 001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16 一种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尤指一种利用引擎废热启动制氢 工作的触媒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0017 所述排气管为加大孔径的排气管 ; 所述触媒转换装置包含设置一预热体及一触媒 床 ; 该预热体与触媒床以前后排列方式设置在排气管内, 且该预热体相对较靠近引擎 ; 该 预热体内埋设有预热管 ; 该触媒床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 冷却液输送孔道、 一第一温度感知 器。
17、及一第二温度感知器 ; 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气用的触媒 ; 该预热体内的预热管 的一端与一燃料水溶液输出装置连通, 另一端与所述触媒床内的分子重组孔道连通 ; 该触 媒床的分子重组孔道以一氢气添加管路与引擎的进气歧管连通 ; 该触媒床的冷却液输送孔 道与一冷却液储槽连通 ; 凭借该第一温度感知器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的制氢的工作温度, 即将燃料水溶液送入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 凭借第二温度感知器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的触媒 安全温度, 即将冷却液送入触媒床内 ; 所述预热体能够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使燃料水溶液 温度升高 ; 所述触媒床能够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 对燃料水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氢气, 而 。
18、对引擎进行加氢作业。 0018 其中, 该预热体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该预热体中央设置有一 轴向贯穿孔 ; 该预热体内的预热管为螺旋状延伸的铜管。 0019 其中, 该预热体的前、 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 排气管的螺钉所顶迫而固定在排气管内。 0020 其中, 该触媒床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该触媒床中央设置有一 轴向贯穿孔 ; 该触媒床的分子重组孔道由复数个相互连通的往复式孔道所构成。 0021 其中, 该触媒床的冷却液输送孔道由复数个相互连通的往复式孔道所构成。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5 3/6 页 6 0022。
19、 其中, 该触媒床的前、 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 排气管的螺钉所顶迫而固定在排气管内。 0023 其中, 该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 ; 该甲醇水溶液的输出装置包含一储槽及一由 温控开关控制的液泵。 0024 其中, 该触媒床的第一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 220, 该甲醇水溶液的输出装 置的液泵即启动将甲醇水溶液送入预热体内。 0025 其中, 该触媒床的第二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到 300时, 该冷却液储槽即输 出冷却液至该触媒床内, 对该触媒床进行降温。 0026 其中, 冷却液的输送管路包含有回流管路, 以将流经该触媒床的冷却液回收冷却 液储槽内 ; 该回流。
20、管路上设置有冷却槽, 以将吸热后的高温冷却液降温回收。 0027 其中, 该冷却液为水或燃料水溶液。 0028 其中, 该燃料水溶液为燃油水溶液 ; 该燃油水溶液的输出装置包含设置有一储放 燃油的油箱、 一水箱及一由温控开关控制的油、 水混合装置 ; 该油、 水混合装置包含有喷嘴, 能够将燃油与水喷送入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0029 其中, 该触媒床的第一温度感知器所检测的温度达预设的触媒工作温度, 该油、 水 混合装置即启动, 输送燃油水溶液至预热体的预热管内。 0030 其中, 该燃油为汽油或柴油。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的触媒转换装置凭借引擎 的废。
21、热启动作业, 使引擎启动后的短时间达到分子重组反应温度, 提高使用效率。 本发明所 产生的氢气送入引擎内燃烧, 能够令燃料瞬间燃烧殆尽, 使排放的废气中的含碳量降低, 减 少污染。 又, 可凭借氢气的快速燃烧作用, 使空燃比高的稀薄燃料加速燃烧, 无爆震现象, 以 降低耗油量。 附图说明 0032 图 1 为在排气管外利用废热制氢的示意图 ; 0033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 ; 0034 图 3 为本发明配合引擎加氢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 0035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外观图 ; 0036 图 5 为图 4 所示预热体的外观图 ; 0037 图 6 为图 4 所示触媒床的前视。
22、图 ; 0038 图 7 为图 4 所示触媒床的后视图 ; 0039 图 8A 为图 6 的 A-A 剖面图 ; 0040 图 8B 为图 7 的 B-B 剖面图 ; 0041 图 8C 为图 7 的 C-C 剖面图 ; 0042 图 9 为本发明配合另一引擎加氢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0043 附图标记说明 : 1- 触媒转换装置 ; 10- 甲醇重组器 ; 11- 排气管 ; 12- 引擎 ; 13- 进 气歧管 ; 14- 触媒装置 ; 20- 预热体 ; 21- 预热管 ; 211- 输入管 ; 212- 输出管 ; 22- 贯穿孔 ; 23- 螺钉 ; 30- 触媒床 ; 31- 分子重。
23、组孔道 ; 311- 凹穴 ; 312- 凹穴 ; 313- 穿孔 ; 314- 密封片 ; 32- 冷却液输送孔道 ; 321- 输送管路 ; 322- 回流管路 ; 323- 冷却槽 ; 324- 凹穴 ; 325- 凹穴 ;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6 4/6 页 7 326- 穿孔 ; 327- 密封片 ; 33- 第一温度检知器 ; 34- 第二温度检知器 ; 35- 触媒 ; 36- 氢气添 加管路 ; 37-贯穿孔 ; 38-螺钉 ; 40-储槽 ; 41-液泵 ; 50-储槽 ; 51-液泵 ; 60-油箱 ; 61-水箱 ; 62- 油、 水混合装置 ; 6。
24、3- 冷却槽 ; 64- 液泵 ; 65- 液泵 ; 66- 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请参阅图 2 及图 3。本发明所揭示的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为一种利用引擎 12 内燃料点火爆炸所产生的废热作为触媒转换装置 1 启动制氢所需的热 量。所述触媒转换装置 1 能够对含有氢原子的燃料水溶液做分子重组, 以产生氢气与二氧 化碳气体, 经引擎 12 的进气歧管 13 送入引擎 12 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在引擎 12 内添 加氢气, 能够凭借氢气的燃烧能阶极低的特性而做快速燃烧, 使燃料完全燃烧殆尽, 而净化 排气, 减少污染。在引擎 12 运作的过程中进行全程加氢作业, 。
25、就可达到排气减少污染的目 的。在引擎 12 内添加氢气, 可使空燃比较高的稀薄燃料完全燃烧, 以降低耗油量, 以及避免 在引擎 12 内发生延迟燃烧的爆震现象。 0045 所述排气管 11 的一端与引擎 12 连通, 且设置有能够对引擎 12 废气做二度燃烧的 触媒装置 14。该排气管 11 为加大孔径的排气管 11, 使在内置该触媒转换装置 1 的排气量 符合车辆的原厂设计要求。所述触媒转换装置 1 可选择组装在该引擎 12 与该触媒装置 14 之间, 也可选择组装在该触媒装置 14 的后方。 0046 请参阅图 2、 图 4 及图 5。所述触媒转换装置 1 包含设置一预热体 20 及一触媒。
26、床 30, 该预热体 20 与触媒床 30 以前后排列方式设置在排气管 11 内。该预热体 20 设置在该 触媒床 30 的前方, 而更靠近引擎 12。该预热体 20 内埋设有预热管 21。该预热管 21 的一 端与一燃料水溶液输出装置 2 连通, 另一端与所述触媒床 30 内的分子重组孔道 31 连通。 该燃料水溶液可以选用甲醇水溶液。该燃料水溶液的输出装置 2 包含设置有一储槽 40、 及 一由温控开关控制的液泵 41。该储槽 40 内储放甲醇水溶液。该液泵 41 能够将该储槽 40 内的甲醇水溶液送入预热体 20 内的预热管 21 内。凭借预热体 20 吸收引擎 12 废气的热量 而使甲。
27、醇水溶液的温度快速升高, 气化成高温气体。图 4 中, 预热管 21 分别与输入管 211、 输出管 212 连接。图 4 中揭示氢气添加管路 36 以及冷却液的输送管路 321 与回流出管路 322。 0047 所述触媒床 30 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 31、 冷却液输送孔道 32、 一第一温度感知器 33、 及一第二温度感知器 34。该分子重组孔道 31 内设置有制氢气用的触媒 35。该分子重 组孔道 31 与该预热体 20 内的预热管 21 连通。该触媒床 30 的分子重组孔道 31 以一氢气 添加管路 36 与引擎 12 的进气歧管 13 连通。该触媒床 30 可吸收引擎 12 废气的热量。
28、, 使得 该分子重组孔道31内的触媒35达到工作温度, 对高温的气态甲醇作分子重组的化学反应, 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气体。前述的氢气与二氧化碳气体会沿该氢气添加管路 36 与该进气 歧管 13 而送入引擎 12 内, 完成引擎加氢作业。 0048 请参阅图 3、 图 4 及图 5。所述触媒床 30 的冷却液输送孔道 32 与一冷却液的储槽 50 连通, 能够适时的将冷却液送入触媒床 30 的冷却液输送孔道 32 内, 以降低触媒床 30 的 温度, 避免化学反应用的触媒 35 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本实施例中, 冷却液选择使用甲醇水 溶液, 冷却液的储槽 50 即为前述的甲醇水溶液储槽 40。本实施。
29、例的触媒 35 的工作温度设 定为 220。所使用的触媒 35 可耐 350的高温, 但为了保护触媒 35, 可预设处媒床 30 温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7 5/6 页 8 度达 300, 即进行触媒床 30 降温操作。凭借该第一温度感知器 33 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 220的制氢反应温度时, 即将甲醇水溶液送入预热体 20 的预热管 21 内, 续送入触媒床 30 内, 进行制氢以及对引擎加氢的工作。凭借第二温度感知器 34 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的触媒 35 安全温度 (本实施例设定为 300) , 即将冷却液送入触媒床 30 内, 对触媒床 30 作降温操 作, 以保障触。
30、媒 35 的安全。图 3 中, 标号 51 的构件为液泵。 0049 该预热体 20 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其中央设置有一轴向贯穿 孔 22。该预热体 20 内的预热管 21 为螺旋状延伸的铜管, 以增加预热管 21 内燃料水溶液的 吸热时间, 使燃料水溶液能够快速地达到220的工作温度。 该预热体20的前、 后两端分别 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排气管的螺钉 23 所顶迫而固定在排气管 11 内。实作时, 该预热体 20 的外壁面可设置前、 后各一圈环沟 (图上未示出) , 以供顶迫用的螺 钉 23 伸入, 而增加定位效果。 0050 请参阅图 4、 图 6、 。
31、图 7。该触媒床 30 为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圆柱体, 其 中央设置有一轴向贯穿孔 37。该触媒床 30 的分子重组孔道 31 由复数个相互连通的往复 式孔道所构成。该往复式的分子重组孔道 31 能够增加气化的燃料水溶液与触媒 35 的接触 时间, 以提高制氢效益。请参阅图 8A、 图 8B。该触媒床的前、 后两端面各设置有多数个凹穴 311、 312, 每一个凹穴312设置二个轴向延伸的穿孔313、 313。 该触媒床前端面 (接近该预热 体 20 的一端面) 任一凹穴 311 的二穿孔 313、 313 分别与后端面相邻二凹穴 312 连通。当密 封片 314 封闭触媒床 30 两端。
32、面的各凹穴 311、 312 后, 即可在触媒床 30 内形成由复数个往 复式孔道所构成的分子重组孔道 31。所述密封片 314 的周边以满焊方式固定。其间, 该分 子重组孔道 31 的入口与预热体 30 的预热管 212 的输出管 212 连通, 该分子重组孔道 31 的 出口与该氢气添加管路 36 连通。同理, 该触媒床 30 的冷却液输送孔道 31 由复数个相互连 通的往复式孔道所构成。请参阅图 8C。该触媒床的前、 后两端面各设置有多数个凹穴 324、 325, 每一个凹穴324、 325设置二个轴向延伸的穿孔326、 326。 该触媒床30前端面任一凹穴 324 的二穿孔 326、 。
33、326 分别与后端面相邻二凹穴 325 连通。当密封片 327 封闭触媒床 30 两 端面的各凹穴324、 325后, 即可在触媒床30内形成由复数个往复式孔道所构成的冷却液输 送孔道 32。 0051 该触媒床 30 的前、 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为径向贯穿排 气管 11 的螺钉 38 所顶迫而固定在排气管 11 内。实作时, 该触媒床 30 的外壁面可设置前、 后各一圈环沟 (图上未示出) , 以供顶迫用的螺钉 38 伸入, 而增加定位效果。 0052 请参阅图 3 及图 4。前述的冷却液的输送管路 321 更包含有回流管路 322, 以将流 经该触媒床 30 的冷却液回。
34、收冷却液储槽 50 内。该回流管路 322 上设置有冷却槽 323, 以将 吸热后的高温冷却液降温回收。该冷却槽 323 的散热方式为气冷式, 也即凭借车辆高速行 驶时, 冷空气与冷却槽 323 作热交换而降温。该冷却液可以是水、 燃料水溶液等其中之一。 燃料水溶液, 可以是甲醇水溶液、 燃油水溶液等其中之一。燃油水溶液可以是汽油水溶液、 柴油水溶液等其中之 0053 请参阅图9及图4。 该燃料水溶液为燃油水溶液时, 该燃油水溶液的输出装置包含 设置有一储放燃油的油箱 60、 一水箱 61、 及一由温控开关控制的油、 水混合装置 62。该油、 水混合装置 62 为一喷嘴, 可将燃油与水同时喷送。
35、入预热体 20 的预热管 21 内。燃油水溶液 可搭配的触媒 35 预设有工作温度值与安全温度值。则该触媒床 30 的第一温度感知器 33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8 6/6 页 9 所检测的温度设定达预设的工作温度值时, 油、 水混合装置 62 即启动输送燃油水溶液至预 热体 20 的预热管 20 内, 进行制氢作业。该触媒床 30 的第二温度感知器 34 所检测的温度 达预设的安全温度值时, 该水箱 61 即输出水做为冷却液, 输送至该触媒床 30 内, 对触媒床 35作降温操作。 该燃油为汽油、 柴油等其中之一, 且可为车辆或内燃机具本身用油。 则前述 的油箱 60 即。
36、为车辆或内燃机具本身的油箱。冷却液的回流管路 322 设置有冷却槽 63。图 9 中, 标号 64、 65、 66 都为液泵。 0054 本发明的触媒转换装置 1 凭借引擎 12 的废热启动作业, 使引擎 12 启动后的短时 间达到分子重组反应温度, 提高使用效率。本发明所产生的氢气送入引擎 12 内燃烧, 能够 令燃料瞬间燃烧殆尽, 使排放的废气中的含碳量降低, 减少污染。又, 可凭借氢气的快速燃 烧作用, 使空燃比高的稀薄燃料加速燃烧, 无爆震现象, 以降低耗油量。 0055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 而非限制性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
37、情况下, 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 但都将落 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541838 A 9 1/8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0 2/8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1 3/8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2 4/8 页 1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3 5/8 页 1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4 6/8 页 15 图 8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5 7/8 页 16 图 8B 图 8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6 8/8 页 17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41838 A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