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以及包括类似流体致动器的喷发装置和流动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以及包括类似流体致动器的喷发装置和流动体.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1422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9.18 CN 103314220 A *CN103314220A* (21)申请号 201180058977.3 (22)申请日 2011.10.11 102010048123.8 2010.10.11 DE 61/391,761 2010.10.11 US F15C 1/12(2006.01) (71)申请人 空中客车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德国汉堡 (72)发明人 布克哈德哥林 马赛厄斯鲍尔 沃尔夫冈倪澈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1239 代理人 胡艳 (54。
2、) 发明名称 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 以及包括类似流体致动器的喷发装置和流动体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通过喷射流体来影响沿着流动表 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 利用类似流体致动器, 将连 续流分配入至少两个出口开口, 以在这些出口开 口之外产生流体脉冲。这种分配的控制在交互室 内发生, 所述交互室经由进给管线供应有流体流。 经由可施加各自不同压力的控制开口, 至少两个 控制管线合并到该交互室中。根据所述控制开口 的压力差, 所述交互室中的所述流被分配入所述 个别的出口开口。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6.07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
3、PCT/EP2011/005087 2011.10.11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048853 EN 2012.04.19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4 页 附图 1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4页 附图10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14220 A CN 103314220 A *CN103314220A* 1/2 页 2 1. 一种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具体是通过将流经所述 流体致动器 (10、 410)的流体脉冲喷射而产生对流的。
4、影响, 所述流体致动器 (10、 410)包 括多个出口装置 (20、 420) , 所述出口装置 (20、 420) 各自具有用于所述流体喷射的至少两 个出口开口 (24a、 24b、 422a、 422b) 和至少两个各自合并入所述出口开口 (24a、 24b、 422a、 422b) 的出口管线 (22a、 22b) , 所述流体致动器 (10、 410) 包括 : 至少两个交互室 (30) , 所述至少两个交互室 (30) 以流体连通的方式经由各自单独的 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与单独的出口开口 (24a、 24b、 424a、 424b) 连接, 并且。
5、所述 至少两个交互室 (30) 包括一个分流装置 (36) , 所述分流装置 (36) 在每个交互室 (30) 中 各自用于将所述流分流入从进给管线 (40) 合并入所述交互室 (30) 的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 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60、 460) , 所述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60、 460) 包括连接有控制管线 (62a、 62b) 用以相互地影响所述流的控制分流装置 (66、 466) , 其中用于将流体以各自不同 控制压力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交互室 (30) 的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 形成为, 用于轮流地 导致将所述流体的流的至少大部分。
6、进入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的各自一个, 并且每个控制管线 (62a、 62b) 包括合并入所述控制分流装置 (66、 466) 的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 以使得如果流体流被供应入所述控制分流装置 (66、 466) , 就导致了对来 自一个各自控制管线 (62a、 62b) 的流的轮流控制以及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中的脉冲流动, 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包括合并入所述交互室中对应控制开口 (64a、 64b) 的分叉以在其中提供各自不同的控制压力。 2. 根据权利要求 1 。
7、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交互室 (30) 配置成, 通过使所述流体供应穿过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 其中一个的程度大于穿过 所述其它控制管线 (62a、 62b) 的程度, 使得流动穿过所述进给管线 (40) 的所述流体的大 部分可相应地以轮流方式偏转到分配给该控制管线 (62a、 62b) 的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中的各自一个。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压 力变化装置 (60、 460) 包括控制进给管线 (68) 、 所述控制管线 (。
8、62a、 62b) 、 所述控制分流装 置 (66、 466)以及所述至少两个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 所述控制分流装置 (66、 466) 具有用于将来自控制进给管线 (68) 的流分叉至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 的分叉部 (65、 465) ; 所述至少两个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各自经过至少一个控制管线出口 装置 (74a、 74b、 474a、 474b) 和至少一个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76a、 76b、 476a、 476b) 连接至所 述各自控制管线 (62a、 62b) , 所述控制管线出口装置 (74a。
9、、 74b、 474a、 474b) 位于所述分叉 部 (65、 465) 的下游, 所述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76a、 76b、 476a、 476b) 位于所述分叉部 (65、 465) 的范围内, 所述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76a、 76b、 476a、 476b) 设置于所述流动方向上每个 控制管线出口装置 (74a、 74b、 474a、 474b) 的下游的每个控制管线 (62a、 62b) 中。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60、 460) 配置成, 使得与所述控制进给管线 (68) 中的所述流成横向的控制流从所。
10、述各自 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76a、 76b、 476a、 476b) 排出, 从而将所述控制进给管线 (68) 中的所述流 大部分转向入与所述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76a、 76b、 476a、 476b) 相对的各自控制管线 (62a、 62b) 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14220 A 2 2/2 页 3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压 力变化装置 (60、 460) 配置成, 使得进入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 和从而进入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的所述转向连续地、 轮流。
11、地发生。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管 线 (72a、 72b、 472a、 472b) 的所述控制管线出口开口 (74a、 74b、 474a、 474b) 至少部分地定向 成, 逆着从控制进给管线 (68) 流到与所述各自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相关联的所 述控制管线 (62a、 62b) 中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并且位于该流中以使得该流的一部分进入所 述各自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
12、于, 在所述反 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节流阀以影响该反馈管线 (72a、 72b、 472a、 472b) 中所述流的速度。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 用于改变流 入所述控制分流装置 (66、 466) 的所述流体的流速度的至少一个节流阀 (69a) 设置于所述 控制进给管线 (68) 中。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互室 (30) 在所述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的方向上具有凸出曲面壁 (3。
13、0a、 30b) , 以使得 施加到所述凸出曲面壁 (30a、 30b) 中各自一个的所述流产生沿着该凸出曲面壁 (30a、 30b) 进入所述各自出口管线 (22a、 22b、 422a、 422b) 的稳定流。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 压力变化装置 (60、 460) 的所述控制进给管线 (68) 在所述控制管线 (62a、 62b) 的方向上具 有凸出曲面壁 (60a、 60b) , 以使得施加到所述凸出曲面壁 (60a、 60b) 中各自一个的所述流 产生沿着该凸出曲面壁 (60a、 60b) 进入所述各自控制管。
14、线 (62a、 62b) 的稳定流。 11. 一种喷发装置 (200) , 包括至少一个具有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10 中任一项所述特征 的流体致动器 (10、 410) , 所述流体致动器 (10、 410) 用于通过将流经所述至少一个流体致 动器 (10、 410) 的流体进行喷射而对沿流动表面的流产生影响, 所述喷发装置还包括节流阀 (69a) , 所述节流阀 (69a) 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流体致动器 (10、 410) 的至少一个控制进 给管线 (68) 并且控制流入所述控制进给管线 (68) 的所述流体的速率。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喷发装置 (200) , 其特征在于。
15、, 所述节流阀 (69a) 以流体连 通的方式连接至少两个流体致动器 (10、 410) 的至少两个控制供应管线 (60) , 并且能够调 整流入所述控制供应管线 (68) 的所述流体的速率。 13. 一种流动体 (500) , 所述流动体 (500) 包括多个出口开口 (24a、 24b、 424a、 424b) 和 至少一个流体致动器 (10、 410) , 所述流体致动器 (10、 410) 具有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10 中任 一项所述的特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14220 A 3 1/14 页 4 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 以及包括类似 流体致动器的喷发。
16、装置和流动体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过喷射流动穿过流体致动器的流而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 致动器。此外, 本发明涉及包括至少一个流体致动器的喷发装置以及包括多个出口开口的 流动体。 背景技术 0002 此类流体致动器基本上已知用于, 例如影响沿着流动体的流动表面的流。利用这 类流体致动器 (例如) 以促使流沿着流动体附着更长的时间, 或将已从流动体分离或分开的 流重新附着至流动体。 这点是有利的和有益的, 例如, 当已知的流体致动器应用于具有可调 整襟翼、 控制襟翼或飞机的翼的其它部分的形式的流动体时。 0003 为了重新附着与流动体已分离的流, 已知的是, 以这样的方式 (发生。
17、从流体致动器 的开口的脉冲式喷射) 实现流体致动器。流体从流体致动器的开口的脉冲式喷射具有这样 的后果, 先前分开的流通过使喷射的流体流变为紊流而重新附着至流动体的顶侧。换句话 说, 从流动体间隔开的富有能量的流再次接近流动体, 并且从而重新附着至流动体。 0004 为了能实现流体的脉冲式喷射, 已知的是, 彼此对应的开口 (例如流体致动器上成 对的开口) 以这样的方式配合 : 流体脉冲和流体因此的不连贯流出通过这些开口轮流地发 生。以这种方式, 从连续的流体流开始, 可发生到达流体致动器的两个开口 (即, 一对开口) 的分配, 以使得不间断的连续流体流可被用于形成脉冲式喷射。已知的流体致动器。
18、将阀用 于流体致动器的两个开口之间的分配。此类阀包括多个机械组件, 这些机械组件必须可移 动的以用于流体致动器的两个出口开口之间的来回切换。 这些机械组件和进而这些阀根据 流动体的两个出口开口之间的脉动频率相应地经受高机械应力。由于这些高机械应力, 阀 是消耗性部件, 在一个方面, 间隔相对较短时间就必须进行更换阀, 同时在另一个方面甚至 间隔更短的时间就必须进行检查阀所需的功能。因此, 此类阀故障的风险是批准在航空领 域中使用此类流体致动器的疑难问题。 另外, 阀的个别机械组件导致相对复杂的构造, 该构 造由于多个个别部件而引起高的制造成本。除了成本高, 而且部件的质量和构造的复杂性 导致重。
19、量增加, 考虑到同时增加的燃料消耗, 重量增加也是飞机的缺点。 0005 根据US3,504,391和US3,528,442得知的流体致动器包括控制级和连接至该控制 级的单个端部级。 控制级包括两个出口通道, 每个出口通道具有与之相关联的反馈管线。 出 于驱动室的目的, 出口通道合并到与端部级相连接的室, 以驱动该端部级。 0006 根据 DE602006001040T2 得知的流体振荡器包括沿着机翼的翼展延伸方向相邻地 并排设置的多个振荡器元件。每个振荡器元件与两个反馈管线相关联, 该两个反馈管线连 接至与之直接相邻的各自振荡器元件的反馈管线。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标是解决上文中提。
20、及的缺点。具体地,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流体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4 2/14 页 5 致动器, 该流体致动器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机械组件 (特别地, 尽可能少的可移动组件) 进行 控制, 以使流体致动器保持较低的故障率, 减少其成本, 和延长维护间隔。 0008 通过具有根据独立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特征的流体致动器, 通过具有根据独立权利 要求11所述的特征的喷发装置, 和通过具有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特征的流动体, 上 述目标可实现。特别地, 从附属于各自独立权利要求的子权利要求获得更有利的实现。 0009 本发明的用于影响沿着流动表面的流的流体致动器, 具体是通过。
21、将流经所述流体 致动器的流体脉冲喷射而产生对流的影响, 流体致动器包括多个出口装置, 每个出口装置 具有至少两个出口开口以及合并入该出口开口的至少两个出口管线。在本发明的框架中, 也有可能提供大于两个的出口开口, 其对应于相应更大数量的出口管线。 0010 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还包括至少两个交互室, 该交互室经由各自单独的出口管线 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单独的出口开口。此外, 有利地设置在出口管线的入口处的分流装 置存在于每个交互室中。 分流装置用于引导流体经由流动管线从交互室流入单个出口管线 并从而流至个别的出口开口, 即, 将从进给管线并入交互室的流分叉。因此, 分流装置将到 达交互室内的流分。
22、叉, 并且以这种方式将其分配入流动管线或出口管线, 从而在出口开口 处产生所需的脉冲。 0011 另外,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 可有利地提供进给管线, 该进给管线被实现成用 于以进给压力将流体供应入交互室。进给管线可 (例如) 从外部装置 (诸如飞机的引擎) 接收 加压的空气, 并将其引导入交互室。 该供应压力对应于大体上连续的流体流, 该流体流经由 进给管线流入交互室。 来自进给管线的该大体上连续的流动通过交互室内的分流装置被分 叉, 以使得从单个流体流开始, 发生对多个出口管线的分配和从而对多个出口开口的分配。 0012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 还包括用于将流体以各自不同控制压力供应。
23、入交互室 (特别地, 经由合并入该交互室的至少一个各自控制开口) 的控制管线, 以轮流地使流体流 的大部分流入流动管线或出口管线中的一个。 控制管线合并入各自控制开口并从而合并入 交互室。不同的控制压力 (即, 出现于控制管线中的流的对应静态压力) 在每个控制开口处 占优势。这些不同的控制压力 (如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用于与来自进给管线的流体流在交 互室内的相互作用, 以凭借交互室内的分流装置来执行分配。 在本文中, 控制管线中的质量 流与进给管线中的质量流的比率可为 1:10 至 1:20, 以使较低的控制质量流能控制更大的 主要质量流。 0013 此外, 提供了一种控制分流装置, 其包括。
24、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控制管线与之相连接 以用于相互地影响该流。每个控制管线包括合并入该控制管线的反馈管线。以这种方式, 如果流体流被供应入控制分流装置, 那么产生从一个各自控制管线的轮流控制流, 并从而 引起流动管线中的脉冲流。 0014 至少两个交互室经由各自单独的出口管线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单独的出口开 口, 并且控制管线包括经由对应的控制开口合并入所有交互室的分叉, 从而向其提供各自 不同的控制压力。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压力变化装置构造简单, 其在可控性方面是特别 简单的。多个交互室以及多个出口开口可通过单个控制压力变化装置进行控制。以这种方 式, 可确保, 可经由多个出口开口施加大体上。
25、相同的脉冲频率, 以用于控制受到共用控制压 力变化装置影响的所有出口开口。在使用中, 期望经由多个出口开口的脉动分配大体是相 同的情况下, 能以这种方式, 提供一种具有简单构造的系统。 同时, 不得不保留的、 用于容纳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5 3/14 页 6 多个控制压力变化装置的构造空间以这种方式得以保留。 由于有可能在出口开口处直接地 产生脉动, 所有经由交互室的迂回 (detour) 不是必需的, 以使得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是特 别高效节能的。 0015 关于流动的分配, 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交互室有利地配置成, 使得当流体经由 控制管线各自轮流地以不同的控制压力在。
26、控制开口处供应时, 流经进给管线的流体在交互 室内以轮流方式, 将大部分流体相应地偏转入各自出口管线。换句话说, 交互室实现为, 由 于控制压力差轮流出现在控制开口处, 使得不同的出口管线经由流动管线从进给管线供应 流体流, 并且因而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至各自出口开口的出口开口供应有流体脉冲。因 此, 在交互室内控制开口处轮流出现的不同控制压力, 对应于从进给管线流入交互室的流 体的轮流分配, 并从而对应于流体脉冲从出口装置的各自出口开口的轮流排出。轮流排出 和前述的要求 (即, 特别是控制压力的轮替) 可周期性地 (即, 以协调的频率) 发生。该频率 可位于 50Hz 至 250Hz 的范围。
27、内。不过, 以 140Hz 至 160Hz 的范围内的频率的操作是特别有 效的。然而, 出口开口的脉冲以及控制压力的脉冲也可以不规则的方式产生, 即, 遵循协调 频率的组合。 0016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 利用了最少的机械部件以产生不同的控制压力。在本 发明的特别简单的实施例中, 完全不需要机械组件。 为此, 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包括配备有 控制进给管线和控制分流装置的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控制分流装置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控制进给管线和连接控制管线, 并且从而能够分配从控制进给管线至控制管线的流。 0017 换句话说,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 至少一个交互室有利地配置成, 通过使流体 供。
28、应穿过其中一个控制管线的程度大于穿过其它控制管线的程度, 使得流动穿过供应管线 的流体的大部分相应地以轮流方式偏转到与该控制管线相关联的各自一个出口管线中。 本 发明的流体致动器还包括控制压力变化装置, 该控制压力变化装置包括控制供应管线、 控 制管线和控制分流装置。 控制分流装置提供有用于将从控制进给管线至控制管线的流分叉 的分叉部。 此外, 提供有至少两个反馈管线, 该反馈管线通过位于分叉部下游的控制管线出 口装置和位于分叉部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控制管线入口装置而连接至各自控制管线, 控制管 线入口装置设置于流动方向上每个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的下游的每个控制管线中。 控制压力 变化装置有利地配置成。
29、, 使得与控制进给管线中的流成横向的控制流从各自控制管线入口 装置排出, 从而将控制进给管线中的流大部分转向入与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相对的各自控制 管线中。 此外, 控制压力变化装置有利地配置成, 使得进入控制管线和从而进入出口管线的 转向连续地、 轮流地发生。 0018 供应管线内的流偏转至与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相对的各自控制管线应理解为这样 一个效果, 即流体从控制进给管线的流出至少部分地促使各自流换向。 换句话说, 至少一个 反馈管线分配给每个控制管线, 其中控制管线入口装置促使来自该反馈管线以及来自分配 给该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的控制管线的流换向进入相对的控制管线 (即, 换向进入另一个控 制管线。
30、) 。以这种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操作得以进行。这种基本操作应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 地解释。 0019 为了能够将不同的控制压力施加于交互室内的控制开口, 各自流体流的切换必须 在控制压力变化装置中发生。根据本发明, 该切换在没有机械组件的情况下发生。为了确 保这点, 此类切换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流体控制来执行。 在此, 部分的流体流从各自控制流回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6 4/14 页 7 收, 即, 从控制进给管线穿过两个控制管线中的一个的流体流尽可能地流入两个控制开口。 该回收经由控制管线出口装置发生, 该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特别地包括控制管线出口开口, 用于从各自控制管线中的流。
31、体流回收部分的流体流。 0020 控制流体流中的所回收部分通过与各自控制管线相关联的反馈管线返回, 即, 它 在与各自控制管线中的流动方向相关的意义上反向地进行输送。 此类输送借助于控制流动 中含有的动能 (即, 该控制管线中的对应控制压力) 发生。一旦返回流在反馈管线中到达后 者的端部, 则它在那里从控制管线出口装置排出。该排出所发生的位置是在相对于各自控 制管线中的流动方向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的上游。 0021 各自控制管线出口装置配置成, 使得它特别地包括控制管线出口开口, 该控制管 线出口开口在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的出口位置大体上横向于流动方向从各自反馈管线排出 流体 (即, 流体流) 。特别。
32、地, 流体流从反馈管线成一角度地排出是有利的, 从而分别地横向 进入分流装置或分叉部中的流, 以使得该范围内的流受影响。该影响为使得从控制管线出 口装置流出的流体流和来自控制进给管线的流体流的两个流矢量叠加成一个流矢量, 其将 来自控制进给管线的流偏转进入另一个控制管线 (即, 偏转进入与相应控制管线出口装置 相对的控制管线) 。 0022 流动的偏转大体上对于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操作具有两个重要后果。一方面, 第一控制管线中的流体流据此显著地减少。 相应反馈管线至第一控制管线的流体流据此也 显著地减少, 以使得反馈减少至最低量或完全消除。 同时, 由于第二控制管线中流增加或有 更高容量的流,。
33、 反馈的功能由此启动, 如同先前描述的第一流动管线。特别地, 第二控制管 线的部分流现以这种方式经由相应第二控制管线入口装置到达相应第二反馈管线, 并且从 第二反馈管线的相应第二控制管线出口装置以大体上横向于控制供应管线 (特别在后者的 分叉部) 中的流动方向流出。由于该流出, 分叉部的流再次偏转向相对的控制管线, 其以该 示例性实现方式偏转入第一控制管线。 0023 从这种情况开始, 整个过程重复, 以使得两个控制管线之间产生周期性的轮替操 作。 用于个别控制管线之间切换的该交替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周期 (换句话说, 交替频率或在 纯粹的协调情况中的脉动频率) 可能受控制管线的纵向和横截面几何形。
34、状、 各自控制管线 入口装置和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的纵向和横截面几何形状、 以及反馈管线的纵向和横截面几 何形状的影响。 在本文中, 可有利的是, 这些纵向和横截面几何形状在个别控制管线中大体 上是相同的, 以使得最终在各自相关联的两个控制管线之间的轮替操作中, 出口开口处主 要流体流的来回摆动大体上是以均匀频率产生的。 然而, 也可有利的是, 从相关联的第一控 制管线至第二控制管线的偏转以不同于相反情况的速度发生。据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的 是, 个别地将不同的脉动临时分布调整到与主要流体流相关联的分配出口, 同时也个别地 调整与每个出口开口相关联的主要流体流 ; 换句话说, 生成或者可以生成针。
35、对出口开口的 临时加权脉动或临时将分配不平均地提供给所有出口的临时加权脉动。 0024 关于各自控制管线中的流动方向, 在某种程度上, 每个控制管线入口装置位于每 个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的下游。以这种方式, 当相应控制管线被来自控制进给管线的流体流 的更大量的流体占用时, 各自反馈管线然后可通过吸收流体流而被激活。 以这种方式, 产生 轮替操作 (如前文详细地描述) 中每个出口开口的主要流体流的轮替。 0025 控制管线出口装置和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的各自开口可出现大不相同的几何形状。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7 5/14 页 8 因此, 开口横截面可 (例如) 出现大体上为平面的横。
36、截面, 或也可出现弯曲的开口区域。原则 上, 有利的是, 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特别是它们的控制管线入口开口) 出现大体上逆向于控 制管线中流的横截面。 逆向于该流的朝向允许捕获该流体流的大部分, 并且将其自动地 (并 从而在没有任何泵或压缩机的情况下) 引导入相应反馈管线。 0026 关于如前文中解释的根据本发明的操作, 两个控制管线中的哪一个首先供应有更 大比例的控制进给管线的流体流不是决定性的。关键的是, 两个控制管线中的一个固有地 具有此类起始位置。由于此类流动致动器不可能被制造成百分之百相同, 并且不可能关于 它们的控制管线做到百分之百对称, 这自动地导致与制造有关的不对称性 (即, 。
37、个别控制管 线形成与制造相关的不均等) , 尤其是在分叉部。由于该制造相关的不对称性, 两个控制管 线中的一个在流体动力学方面将从根本上始终是优选的。 这一个优选的控制管线形成上文 中所讨论的两个控制管线之间的交互操作的起始点。 在此, 可发生 (特别是在制造有细微误 差的情况下) , 脉动率 (即, 个别控制管线的分配度) 将随着轮流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换句话 说, 两个控制管线之间的轮流操作通过起始阶段直至它到达两个控制管线之间的轮流的准 稳态才得以稳定。此类稳定可与控制管线之间的分配频率和分配比率两者都有关。 0027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可有利的是, 控制管线入口装置至少部分地逆向于流。
38、体 (从控制进给管线流到与各自反馈管线相关联的控制管线) 的流动方向。此外, 该控制管线 入口装置位于该流中, 以使得该流的一部分进入各自的反馈管线。换句话说, 在此发生的 是, 反馈管线的一部分流被拦截, 以使得包括相应控制管线入口开口的控制管线入口装置 可在一定意义上被理解为反馈流的拦截装置。 控制管线入口装置的相应控制管线入口开口 的定向在此, 例如, 通过开口横截面中的其法向矢量来定义, 其可大体上逆向于各自控制管 线中的流动方向。 原则上, 逆向于流动方向的此类定向可配置成大体上平行于流动方向, 或 与其成一定角度。在此类实施例中排除的是, 控制管线入口开口的横截面具有大体上横向 于。
39、 (即, 大体上垂直于) 流动方向的法向矢量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 从控制管线进入各自 反馈管线的流动的比例将过低而不能建立所需的交互操作。 0028 此外,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可有利的是, 节流阀设置在反馈管线中的至少一 个中, 以影响该反馈管线中流的速度。 影响反馈管线中的速度具有这样的后果, 流体流从控 制管线出口装置移动至控制管线入口装置所需的时间可发生改变。 通过凭借节流阀来使反 馈管线内的流节流, 此类改变是可能的。 以这种方式, 直至分叉部的流切换到与控制管线出 口装置相对的控制管线中的时间周期发生改变。据此, 有可能在出口装置的出口开口处直 接地改变控制管线之间的交替频率。
40、并从而间接地改变脉动频率。 此类实施例的灵活性从而 明显地增强。 0029 此外,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可有利的是, 至少一个节流阀设置于控制进给管 线中, 用于改变控制进给管线的流动速度并从而改变分配至控制管线的流体的流动速度。 此类节流阀用于减小控制进给管线中的流动速度。特别地, 对于引擎的排气所造成的恒定 体积流动, 例如, 有可能以这种方式凭借节流阀从最大进入速度调整至控制进给管线中的 界定流动速率。 0030 当多个流体致动器提供于流动体中时, 每个节流阀也可关于每个流体致动器进行 固定地调整。 例如, 节流阀可由孔构成, 该孔将传入的体积流动减速至其到达流动速度的特 定百分比。 。
41、在提供多个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时, 可能以这种方式调整流体流轮廓 (该流体流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8 6/14 页 9 轮廓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横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进程) , 尤其是节流阀被配置为无任何 机械可移动组件的孔。关于每个流体致动器, 流体流的单独体积流动通过孔开口 (即, 通过 节流阀的开口的程度) 进行预调整。当供应的总体压力增加时, 每个个别流体致动器处的体 积流上升, 然而保留个别流体致动器的体积流之间的相对比率。 因此, 通过多个本发明的流 体致动器, 有可能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创造性地预调整体积流动轮廓。 0031 此外,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可有利的是。
42、, 当从交互室的内部在出口管线的方 向上进行观察时, 交互室具有凸出曲面壁。如果所有控制管线的最低控制压力存在于合并 于各自壁处的控制管线中, 则将流施加于这些壁中的各自一个会导致沿着该壁进入各自出 口管线的稳定流动。此类凸出曲面壁特别地为形成沿着该壁的柯恩达 (Coanda) 流的柯恩 达壁。 柯恩达流特征在于这样的事实, 一旦流动已施加于此类壁, 则它沿着后者稳定地流动 直至该流动的偏转, 即, 主动产生所施加的流从该壁的分离。因此, 如果控制压差有很小的 和 / 或临时的短期变化 (特别是在轮流控制压差方向) , 沿着相对壁的方向和在相对壁的方 向上, 足以强行地发生主要流动从进给管线至。
43、其它出口管线的突然切换。 0032 以这种方式弯曲的壁的另一个优点是, 引导入后续出口管线的流的比例上升。尽 管在控制管线中基本上存在最小压差就是足够的, 但是出于增加流体致动器的效率的目 的, 可有利的是, 最大可能比例的流体流从进给管线被引导入出口管线的各自一个, 以使得 流的主要部分在脉冲阶段从出口开口中的一个输出, 同时几乎没有流体从另一个出口开口 流出。换句话说, 对于单个出口管线和从而对于单个出口开口, 大于 80, 特别地大于 85%, 优 选地大于 90% 的分配是有利的。以这种方式, 更大的脉冲差在出口开口之间形成, 以使得脉 动的效应和从而通过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影响流动的效。
44、应被优化。 0033 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中也可有利的是, 当从控制进给管线的内部沿控制管线的 方向进行观察时, 控制压力变化装置的控制进给管线具有凸出曲面壁。 以这种方式, 如果通 过来自控制进给管线的流, 使位于该壁连续处的控制管线供应有流, 施加到壁的流体 (以如 前文中对交互室进行描述的相同方式) 导致形成沿着该壁进入各自控制管线的稳定流动。 该曲面壁特别地为柯恩达壁, 其中沿着该壁产生的流相应地为控制压力变化装置中的柯恩 达流。 以这种方式, 甚至有可能以控制管线出口装置的部分上的低分配性能, 将较大比例的 从控制进给管线到达控制管线中的一个的流进行分配, 使得甚至利用控制进给管线的。
45、低总 体积流, 也可于一个控制管线处产生较大的控制压力并且也可于另一个控制管线处产生相 应的较低控制压力。以这种方式, 甚至有可能以控制进给管线的较低体积流动在控制开口 处的个别控制压力之间产生足够的相对压力。 0034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体是一种喷发装置, 该喷发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的流体致 动器。 在此类喷发装置中, 还提供有加压空气供应装置, 该加压空气供应装置包括以流体连 通的方式连接控制进给管线的控制供应管线和 / 或包括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进给管线 的供应管线。 例如, 加压空气供应装置可连接至飞机的引擎, 排气经由供应管线或控制供应 管线从该引擎分别地被引导至进给管线或引导至控制。
46、进给管线。然而, 在更简单的实现方 式中, 也有可能加压空气供应装置为流动体上的简单开口, 该简单开口用作空气入口并从 而接收流动体的包络流, 来以这种方式用作加压空气供应装置。当用于流动体和用于影响 此类流动体的顶侧处的流时, 此类开口可设置在 (例如) 流动体的底侧。在此类变型中, 由于 气压的变化或飞机速度的变化, 可以预期在各自供应管线中有不同的进气压力, 提供节流 说 明 书 CN 103314220 A 9 7/14 页 10 阀 (尤其是可变节流阀) 是有利的。 0035 在本发明的喷发装置中可有利的是, 用于影响控制供应管线和 / 或供应管线中的 流动速度的节流阀设置于控制供应。
47、管线和 / 或供应管线中。此类节流阀是便利的, 特别是 预期在加压空气供应装置的加压空气供应有波动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 防止了出口开口 处的脉动, 或由控制进给管线控制的脉动频率和存在于后者中的流动速度以不受控制的方 式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 在加压空气供应装置的加压空气的过剩的情况中, 节流阀用于调整 所需操作必需的相应流动速度, 特别是对于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优化操作。在加压空气 供应装置的加压空气的过剩极大的情况中, 对流体致动器的机械损伤或甚至其机械破坏也 以这种方式得以防止。 0036 在本发明的喷发装置中还可有利的是, 用于影响控制供应管线和 / 或供应管线中 的流动速度的压缩机。
48、设置于控制供应管线和 / 或供应管线中。压缩机具有与节流阀相反的 效应。它不用于节流 (即, 减小流动速度) , 而是用于增加各自供应管线中的流动速度。特别 是在飞机的低速飞行情况中, 或例如在由于很大的高度而存在外部压力较低情况下的飞机 的巡航飞行中, 可有利的是, 在流动体的底侧上形成开口, 来辅助加压空气产生 (如果它提 供的加压空气不充足) 。在此, 对于有可能发生的流动的减速以及流动的加速, 节流阀和压 缩机的相互作用允许本发明的喷发装置具有极高的变化性能。以这种方式, 大体上连续的 流动轮廓可在控制供应管线和供应管线两者中获得, 并且从而在控制进给管线以及进给管 线中获得。因此, 。
49、也有可能获得连续的脉动操作并且从而获得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大体 上明确定义的功能。 0037 当然, 也可以设想的是, 将大于一个的流体致动器设置于本发明的喷发装置中。 特 别地, 提供了本发明的至少两个流体致动器, 并且控制供应管线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流 体致动器的控制进给管线, 和 / 或供应管线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流体致动器的进给管 线。换句话说, 供应管线和 / 或控制进给管线为用于所有流体致动器的中央供应管线。这 大大减小了本发明的喷发装置的复杂性和安装费用。 仅需要将对各自供应装置的连接提供 给每个流体致动器。 例如, 如果将多个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分布于飞机的翼的翼展方向上, 则不需要提供每个流体致动器的个别连接。 它足以将控制压力变化装置和交互室的一个各 自供应管线沿着翼的翼展方向设定路线。在本发明的流体致动器的每个所需位置, 将连接 提供于供应管线或控制供应管线上, 据此各自流体致动器可采取流体连通方式的连接。 0038 如果控制供应管线和供应管线在本发明的喷发装置中由共同供应管线构成, 则此 类实施例可进一步简化。换句话说, 翼展方向上的整个供应管线被减少至向所有流体致动 器的所有组件提供压缩空气的单个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