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90151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00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6067.4

申请日:

1988.08.13

公开号:

CN1031414A

公开日:

1989.03.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专利权有效期届满)授权公告日:1992.10.7|||保护期延长|||授权|||审定|||公开|||

IPC分类号:

F25C1/24; F25D11/02

主分类号:

F25C1/24; F25D11/02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望月幸宪; 小西广繁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87.08.21 JP 207484; 1987.09.21 JP 236603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黄依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家用冰箱的制冰容器和制冰用冷冻室。通过在相通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上设置至少包覆其3个面的外侧壁,及在制冰用冷冻室的底壁上,设置加热源或凹坑,该凹坑具有至少包覆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壁,使所提供的制冰容器和制冰用冷冻室,能确保从上面开始结冰,使底面侧最后结冰,从而能可靠地制造出除去了杂质的纯水结成的透明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冰容器,包括具有围住四周的第1内侧壁和底面的制冰冰格,以及具有围住上述制冰冰格四周的第2内侧壁和底面的杂质冰格,上述制冰冰格与上述杂质冰格能自由离合,上述制冰冰格的底面与上述杂质冰格的底面之间设有空间,在上述制冰冰格底面的部分地方,设有使上述制冰冰格底面之上的空间与底面之下的空间相连通的连通部分,其特征在于,该制冰容器还设有至少包覆上述杂质冰格周围3个面的外侧壁。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第1内侧壁与第2内侧壁形成面接触。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用与外侧壁相连的外底壁包覆杂质冰格的下方。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杂质冰格的底面设有传热率低的层。
5: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传热率低的层是用密封空间层形成的。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部分是由多个孔构成的。
7: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部分是由狭缝构成的。
8: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容器,其特征在于,杂质冰格内的制冰小格设有多个。
9: 一种内设有制冰容器的制冰用冷冻室,该制冰容器包括具有围住四周的第1内侧壁和底面的制冰冰格,以及具有围住该制冰冰格四周的第2内侧壁和底面的杂质冰格,上述制冰冰格和上述杂质冰格能 自由离、合,上述制冰冰格的底面与上述杂质冰格的底面之间设有空间,在上述制冰冰格底面的部分地方,设有使上述制冰冰格底面之上的空间与底面之下的空间相通的连通部分,其特征在于,冷冻室的底壁上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至少包覆上述制冰容器3个面的壁。
10: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在制冰容器的上方形成冷风通道。
11: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使制冰容器的第1内侧壁与第2内侧壁形成面接触。
12: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在凹坑的底部设有加热源。
13: 一种内设有制冰容器的制冰用冷冻室,该制冰容器包括具有围住四周的第1内侧壁和底面的制冰冰格,以及具有围住该制冰冰格四周的第2内侧壁和底面的杂质冰格,上述制冰冰格与上述杂质冰格能自由离、合、上述制冰冰格的底面与上述杂质冰格的底面之间设有空间,在上述制冰冰格底面的部分地方,设有使上述制冰冰格底面之上的空间与底面之下的空间相连通的连通部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冰容器底面附近的冷冻室底壁内,设有制冰时进行一定时间加热的加热源。
14: 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制冰容器的上述第1内侧壁与上述第2内侧壁形成面接触。
15: 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在制冰容器的上方形成冷风通道。
16: 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冰用冷冻室,其特征在于,冷冰室的底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至少包覆上述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壁。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能在家用电冰箱的冷冻室等内,方便地制造透明而又美味的冰的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

    图16是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昭57-120977号所述传统电冰箱卸下门状态的正视图,图17是图16的局部剖面图,图中,(1)是冷冻室,(2)是设在冷冻室(1)之下的冷藏室,(3)是向该冷藏室(2)之上的冷冻室(1)内吹冷风用的风扇,(4)是该风扇的驱动用电机,(5)是设在该电机(4)下方的冷却器,(6)是通过风扇(3)把由该冷却器(5)冷却的冷空气吹到冷冻室(1)内,利用该冷风制冰的制冰盒,作为该制冰容器的制冰盒(6)是仅由包围四周的侧壁和底面构成的。(7)是放置该制冰盒(6)的冷冻室(1)的风扇栅格,(8)是设于该风扇栅格(7)上部地冷冻室用冷风出口,(9)是用自该冷冻室冷风出口(8)喷出的冷风冷却冷冻室(1)内的制冰盒(6)后,把该冷风吸向冷却器(5)用的冷冻室用冷风吸入口,(10)是与该冷风吸入口(9)相通的风道,(11)是具有该风道(10)、且安放有制冰盒(6)的制冰角。

    接着说明动作。

    由冷却器(5)冷却的冷风通过由电机(4)驱动的风扇(3),从冷冻室用冷风出口(8)被吹到冷冻室(1)内,部分冷风进入在冷冻室(1)下部形成的制冰角(11)内,通过制冰盒(6)的周围,再经过冷冻室的冷风吸入口(9),返回冷却器(5)。

    利用该循环中的冷风,制冰盒(6)在四周全部被冷却的状态下制冰。上述传统例子的制冰盒(6)使用着具有多个冰块形成室的单一的制冰盒(6),这种冷冻冷藏电冰箱所使用的制冰容器的构成,公知的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55-35438公报公开的图18和图19所示,是把上面开口的制冰上盒(13)嵌在外形尺寸稍大的制冰下盒(14)内使用的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12)。图中,(19)是由在制冰上盒上形成的分隔壁(15)形成的多个冰块形成室,(16)是在各冰块形成室(19)的水平底面(20)上分别设置的通孔,(17)是由于把上述制冰上盒(13)嵌合在制冰下盒(14)内而形成的空间部分。(18)是在上述制冰上盒(13)的冰块形成室(19)的分隔壁(15)的背面侧形成的间隙空间部分。

    传统的冷冻冷藏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冰盒或制冰容器因为是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用如一般家用自来水那样,含有使水发出漂白粉味的氯元素或硬水离子等杂质的水使之在制冰盒内结成冰,则该杂质随着结冰的进行,会逐渐向还未结冰的部分移动,并被浓缩在最终结冰部分,成为白浊部分,如果水质差,就会制成白浊部分很多的难吃的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已开发出如上所述的由制冰上盒(13)及制冰下盒(14)构成的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12),但由于制冰上盒(13)的冰块形成室(19)的底面(20)是做成平坦状的,所以,混有杂质的水不会通过冰块形成室(19)的通孔(16)集中到下方的空间部分(17),而沉积在冰块形成室(19)的底面(20)上,成为白浊冰,上述的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改善。

    而且,由流入制冰上盒的各冰块周围的间隙内的水冻结成的间隙冰,与制冰下盒的冰块相连结,分离制冰上盒和制冰下盒必须用相当大的力,并且因为该间隙冰阻止制冰上盒的变形,所以要把冰块剥离制冰盒很困难,且在剥离时,杂质还未被充分分离的间隙冰会混入制冰上盒的冰块内。

    又,即使如图19所示,把制冰容器做成双层结构,如果用图16所示的传统的冰冻冷藏电冰箱进行制冰,便存在如下问题:因为制冰容器是由循环冷风从四周进行冷却的,所以,在制冰上盒(13)内还未完全结冰前,制冰下盒(14)内也开始结冰。因此,含有杂质的最终结冰部分位于制冰上盒(13)的底部周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即使用水质差的水,也能制成无杂质浓缩的白浊部分的透明冰的制冰容器,同时,提供一种用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制冰时,能使其充分发挥杂质分离能力的制冰用冷冻室。

    本发明的制冰容器包括具有围住四周的第1内侧壁与底面的制冰冰格,以及具有围住该制冰冰格四周的第2内侧壁与底面的杂质冰格,上述制冰冰格与上述杂质冰格可自由离、合,上述制冰冰格的底面与上述杂质冰格的底面之间设有空间,在上述制冰冰格底面的部分地方,设有使上述制冰冰格的底面之上空间与底面之下空间相通的连通部分,并且,在上述制冰冰格或上述杂质冰格上,设有至少包覆上述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外侧壁。

    又,本发明的制冰用冷冻室,在其底面设有凹坑,该凹坑具有至少包覆制冰容器3个面的壁,或在其底面设有加热源,以代替上述制冰容器的外侧壁。

    本发明的制冰容器,因为在制冰冰格的底面设有与杂质冰格侧相通的连通部分,所以,把含有杂质的水注入制冰冰格的冰块形成室内时,因水中含有杂质的比重比纯水的重,所以集中在下方,并因底面倾斜而通过连通部分,把浓缩着杂质的白浊部分引向杂质冰格侧,所以能在冰块形成室内形成透明的冰。

    又因为,本发明的制冰容器设有包覆由相通的双层构成的制冰容器的至少3个面的外侧壁,而本发明的制冰用冷冻室在其底壁上,设有具有包覆制冰容器的至少3个面的壁的凹坑,或设有加热源,所以,在制冰容器内的结冰,能可靠地从上面开始结冰,使底面侧最后结冰,可靠地制造出由除去了杂质的纯水结成的透明冰。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制冰用冷冻室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正视图,图中所示为卸去了门的状态,

    图2是具备本发明制冰用冷冻室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正视图,图中的冰箱也卸去了门,

    图3是图1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制冰容器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的横向剖面图,

    图7是图4的俯视图,

    图8、图9及图11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图11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横向剖面图,

    图13是具备本发明一种制冰用冷冻室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正视图,图中门已被拆下,

    图14是具备本发明制冰用冷冻室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正视图,图中门已被拆下,

    图15是图13的纵向剖面图,

    图16是内放有传统的制冰容器的冷冻冷藏电冰箱在门打开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纵向剖面图,

    图18是传统的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的纵向剖面图。

    图中,(1)是冷冻室,(3)是风扇,(5)是冷却器,(7)是风扇栅格,(12)是制冰容器,(13)是制冰上盒,(14)是制冰下盒,(15)是分隔壁,(16)是通孔,(17)是空间部分,(18)是隙间空间部分,(19)是冰块形成室,(20)是底面,(21)是冷藏室,(22)是果菜室,(23)是制冰室,(24)是冰温室,(25)是上部间隔壁,(26)是下部间隔壁,(27)是纵向间隔壁,(28)是快速制冰盒,(29)是分隔壁,(30)、(54)是制冰容器,(31)是贮冰容器,(32)是制冰室用冷风吹出口,(33)是制冰室用冷风吸入口,(35)是冷风通道,(38)是制冰冰格,(40)是连通部分,(41)是杂质冰格,(43)是上部空间,(44)是下部空间,(45)是第1内侧壁,(46)是水位面,(47)是第2内侧壁,(49)是密封空间层,(51)是外周壁,(52)、(55)是外侧壁,(53)是外底壁,(56)是搭手用开口,(57)是传热率低的层,(58)、(59)和(60)是绝热壁,(61)是加热源。

    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图1至图3是具有本发明的制冰用冷冻室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简图,图1与图2是卸下了门的电冰箱的正视图,图3是剖面图。

    又,冷冻冷藏电冰箱的标记(1)-(11)与图16所示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图中,(21)是冷藏室,(22)是设在该冷藏室(21)下方的贮放蔬菜等的果菜室,(23)是将冷藏室(21)与冷冻室(1)之间的空间进行分割似地设置的制冰室,(24)是与制冰室(23)左右并排而设的冰温室,(25)是在该并设的制冰室(23)、冰温室(24)的上部与冷冻室(1)之间设置的上部间隔壁,(26)是在制冰室(23)、冰温室(24)的下部与冷藏室(21)之间设置的下部间隔壁,(27)是在位于该下部间隔壁(26)之上的制冰室(23)与冰温室(24)之间设置的纵向间隔壁。(28)是位于制冰室(23)上部的传统的制冰容器即快速制冰盒,在其下部,隔着分隔壁(29)设置的(30)是制冰容器。

    又,如图2所示,也可设置贮冰容器(31)来代替分隔壁(29)。(32)是快速制冰盒(28)背面的制冰室用冷风吹出口,(33)是位于制冰容器(30)背面的制冰室用冷风吸入口。

    又,(35)是设在分隔壁(29)或贮冰容器(31)的下侧面与制冰容器(30)的上侧面之间的冷风通道。(36)是构成把冷风导向制冰室用冷风吹出口(32)的通道(37)的空气导向槽。(34)是设置在冷冻室(1)的底面上,具有至少包覆设在其内的制冰容器(30)的3个面的壁的凹坑,内设的制冰容器(30)的侧面及底面由于受到凹坑壁的阻挡,冷风不能通过,所以,制冰容器(30)通过流过冷风通道(35)的冷风,从上面被冷却。

    接着说明该冷冻冷藏电冰箱的制冰过程。

    首先,被冷却器(5)冷却的冷风的一部分从设于冷冻室(1)背面的风扇栅格(7)上的冷冻室用吹出口(8)吹出,冷却冷冻室(1)。又,冷风的另一部分通过风扇栅格(7)与空气导向槽(36)之间的通道(37),再通过制冰室用冷风吹出口(32),进入制冰室(23),对位于制冰室(23)上部的快速制冰盒(28)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分隔壁(29)或贮冰容器(31)的下侧面与制冰容器(30)的上侧面之间的冷风通道(35),经制冰室用吸入口(33)返回冷却器(5),完成冷风的一个循环。通过这样的冷风循环,来自冷风吹出口(32)的冷风流过快速制冰盒的包括侧面和底面在内的四周,所以整个快速制冰盒受到冷却,冷却时间也可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制冰容器(30)设在其左、右、后3个面都有壁包覆的冷冻室(1)的凹坑(34)内,所以冷空气不能流过制冰容器(30)的四周,并且,其下面通过由杂质冰格(41)与软质材料(48)制成的空气层(49)进行绝热,所以,利用流过冷风通道(35)内的冷风,制冰容器(30)从上面开始被徐徐冷却而结成冰。

    在这儿使用的制冰容器,即使使用图18、图19所示的传统的制冰容器(12),也能制造出不含杂质的冰,如果使用如下所示的本发明的制冰容器,能更可靠地制造出不含杂质的冰。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5温式冷冻冷藏电冰箱的制冰室内上下并设快速制冰盒和制冰容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制冰用冷冻室如果是可结冰的空间或风道,不管怎样的空间风道结构,都能把透明冰和白浊冰分离开。

    又因为是从上面开始冻结的,所以,为了吸收水在冰结时的体积膨胀,制冰容器(12)如果用聚乙烯等的挠性材料制成较好。

    利用图4-图7说明本发明制冰容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

    制冰冰格(38)是使具有围住四周的第1内侧壁(45)与底面(39)的多个独立的小格子的开口边缘相连接而形成的,在各制冰冰格(38)的底面(39)上,设有由多个孔构成的连通部分(40)。杂质冰格(41)包覆着除上开口部分以外的制冰冰格(38)的外周,可从制冰冰格(38)自由装上、拆下,具有与制冰冰格(38)的第1内侧壁(45)面与面接触的第2内侧壁(47),相互面接触的第1内侧壁(45)与第2内侧壁(47)形成双层壁结构。在该制冰冰格(38)的底面(39)和杂质冰格(41)的底面(42)之间,形成生成浓缩着杂质的冰用的下部空间(44),在制冰冰格(38)底面(39)的上方,形成制造已除去了杂质的冰用的上部空间(43)。在第2内侧壁的周围还设有外周壁(51),该外周壁(51)是由上部与杂质冰格(41)相连的外侧壁(52)及与外侧壁(52)相连、包覆杂质冰格(41)的底面(42)的外底壁(53)构成的。

    关于杂质冰格(41),使第1内侧壁(45)的高度比制冰冰格(38)的水位面(46)高,因此在下侧的下部空间(44)内形成的混有杂质的白浊冰形成容易剥离的独立的多块冰。

    为了防止制冰容器(30)内的水从侧面尤其是从底面开始冷却并结冰,即为了使制冰冰格(38)内的结冰过程结束后,杂质冰格(39)内才结束结冰,在杂质冰格(41)的第2内侧壁(47)及底面(42)的外侧,设有由第2内侧壁(47)、底面(42)及外侧壁(52)和外底壁(53)所包围的低传热率的密封空间层(49)。由于用如上述密封空间层(49)那样的传热率低的层包围了杂质冰格(41)的周围,所以不用担心会出现下述情况,即含有浓缩杂质最多的那部分冰会位于制冰容器(30)的上方,会来到制冰冰格(38)的底面(39)的上方,因而不能将含有浓缩杂质的冰与不含杂质的冰分开。

    该密封空间层(49)可以是单纯的空气层,也可以充填传热率低的液体或气体。

    为了能更方便地与制冰冰格(38)分离,杂质冰格(41)用软质材料制成较好。

    从本发明制冰容器(30)的上开口即制冰冰格(38)的上面注入水,水便积存在上部空间(43)与下部空间(44)内。由于制冰冰格(38)的第1内侧面(45)与杂质冰格(41)的第2内侧面(47)是面与面接触、成水密状态的,所以防止了下部空间(44)的水包围第1内侧面(45)的外周,结冰后,下部空间(44)内的冰块与上部空间(43)内的冰块仅在连通部分(40)处相连,所以,只要稍用力便能把制冰冰格(38)与杂质冰格(41)分开,又由于第1内侧壁(45)内不存在妨碍变形的冰块,所以可方便地使制冰冰格(38)发生扭曲等变形,因此,可方便地把上部空间(43)内的冰块与制冰冰格(38)剥离开,剥离时也不用担心会混入含有杂质的冰块。

    由于制冰冰格(38)的第1内侧壁(45)与杂质冰格(41)的第2内侧壁(47)面与面接触,该部分成双层壁结构,并以设在制冰冰格(38)上的独立制冰小格子的底面(39)上的由多个孔组成的连通部分(40)为中介,在上下形成了2个空间(43)和(44),因为是从开放的上面被渐渐冷却的,所以,从制冰冰格(38)的空间(43)开始结冰,最后杂质冰格(41)的空间(44)结冰。如果使用一般家用自来水,则残留的氯及硬水离子等杂质在制冰过程中向未结冰部分移动而被浓缩在最后结冰部分,产生白浊冰。因此,先结冰的部分如同不含杂质的纯水,成透明美味的冰。因此,在制冰冰格(38)的空间(43)内生成透明的冰,而在杂质冰格(41)的空间(44)内生成白浊的冰。

    又因为杂质冰格(41)的第2内侧壁(47)的最高点高于制冰冰格(38)的水位面(46),使杂质冰格(41)内的冰结成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冰块,所以剥离冰块时只要如同传统的单层结构的制冰盒那样,在制冰容器的两端稍用力使制冰冰格(38)与杂质冰格(41)同时扭曲,就能使制冰容器发生变形,冰块就能被剥离。又因为上部空间(43)与下部空间(44)是仅以连通部分(40)相结合的,所以结冰后,上部空间(43)内的冰与下部空间(44)内的冰同时被分离。

    第8图图示了本发明制冰容器的另一实施例,它的结构是在图4所示的密封空间层(49)之下,再设置了低传热率的层(57),能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来自冷冻室底壁的冷风传入。当然,未必一定要另外设一层,把外底壁(53)加厚也行。

    图9给出了本发明制冰容器的又一实施例,图中,构成图4所示的密封空间层的杂质冰格(41)侧的第2内侧壁(47)和底面(42),与外周壁(51)侧的外侧壁(52)和外底壁(53)由两个构件构成。其优点是,具有图4所示密封空间层(49)的杂质冰格(41)制造时至少必需经过2道工序,而图9所示的构造只要一道工序便能制造。

    本发明中的连通部分(40)的孔不必是如上述实施例所述那样圆形的,只要一个一个的孔很小,怎样形状的孔都行,例如做成宽度较窄的狭缝也行。

    该连通部分(40)如果是在制冰冰格(38)的底面(39)的整个面上设置多个孔或狭缝,则结冰时杂质容易从上部空间(43)移至下部空间(44)。

    在图4-图9所示的本发明制冰容器的实施例中,制冰容器本身具有包覆杂质冰格的空间层,但是,要制造具有图4-图7所示的密封空间层的杂质冰格,必须先分别制造第2内侧壁与外周壁,然后把两者粘接起来,需2道工序,而图8的制冰容器必需再贴上另一层(57)的工序,图9的制冰容器工序数不增加,但构件数需要3个。

    以下利用图10-图12介绍制造工序少且构件数少的本发明制冰容器的一个实施例。

    图中,与图4-图6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上了相同的符号,所以省略有关说明。

    图10-图12所示制冰容器与图4-图6所示制冰容器的区别是,没有外底壁,在置于冷冻室内时位于冷冻室前门侧的外侧壁(55)上,设有搭手用的开口(56)。该实施例中的制冰容器(54)因为用外侧壁(55)覆盖了其左右两侧及后侧3个面,所以在外侧壁(55)的内侧,位于杂质冰格(41)的第2内侧壁(47)周围的空间(57)内,冷风难于穿过,该制冰容器也是从制冰冰格(38)的上方被冷却,杂质冰格最后结冰,所以能可靠地制造出不含杂质的冰块。

    上述这种有密封空间层的制冰容器,其制冰冰格(38)侧的冷却方法与杂质冰格(41)侧的冷却方法的差别仍很大,但该制冰容器因为有搭手用开口(56),所以从冷冻室内取出放入极容易,只需要制冰冰格(38)与杂质冰格(41)2个构件,也不需要粘贴、粘接等的第2道工序。

    而且,因为制冰冰格(38)可作扭曲等变形,所以可将制冰冰格(38)内的空间(43)内的冰块方便地剥离,同样地,因为杂质冰格(41)也可作扭曲等变形,所以也可将杂质冰格(41)内的空间(44)的冰块方便地剥离,并且还有新的作用;不食用杂质冰格(41)的冰块,而将它方便地利用于冷却。

    该制冰容器的外侧壁(55)如图11、图12所示,至少伸展到杂质冰格(41)的底面(42)的附近较好。

    又,该制冰容器的外侧壁(55)如图10-12所示,至少设在3个侧面较好。

    还有,该制冰容器的外侧壁(55)是与杂质冰格(41)整体成形的,但如果与制冰冰格(38)整体成形,也具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上述的发明采用的都是使下方比上方迟冷却的方法,以下将利用图13-15,说明通过积极供给下方热能,使下方比上方迟结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中与图1-图3相同的或相当的部分标上了相同的符号,所以省略其说明。(58)、(59)、(60)是覆盖着凹坑(34)的两侧面及底面的绝热壁,(61)是设在接近制冰容器(30)底面的底壁即绝热壁(60)内的用作加热源的电热丝,制冰容器(30)可以使用图18、19所示的传统的制冰容器,也可使用上述图4-12的制冰容器。

    以下说明动作。

    由冷却器(5)冷却的冷空气的一部分从冷冻室(1)背面的风扇栅格(7)上的冷冻室用冷风出口(8)吹出,使冷冻室(1)冷却。冷空气的另一部分经过风扇栅格(7)与空气导向槽(36)之间的通道(37),从制冰室用冷风出口(32)被吹入制冰室(23),使位于制冰室(23)上部的快速制冰盒(28)冷却,其回程冷风通过分隔板(29)或贮冰容器(31)的下侧面与制冰容器(30)的上侧面之间的冷风通道,经制冰室用吸入口(23)再返回冷却器(5),如此反复循环。

    由于构成了如上所述的制冰室(23)的风道,快速制冰盒(28)由温度较低且风速较快的冷风直接进行冷却,所以制冰时间缩短。另一方面,温度相对较高的回程冷风通过制冰容器(30)的上面,由于制冰容器被放置在其两侧面及底面均由绝热壁(58)、(59)、(60)所覆盖的凹坑(34)内,所以,制冰容器(30)从上面开始缓缦地冻结。再通过用电热丝(61)断续地以一定时间加热底面,可使制冰容器(30)更可靠地从上面开始渐渐结冰。

    吹到冷风的制冰容器(30)可靠地从上方的制冰冰格的上侧面开始冻结,电热丝(61)停止加热后杂质冰格也冻结。也就是,在制冰冰格冻结过程中,普通家用自来水中引起漂白粉味的氯或硬水离子等杂质向着存有未结冰水的杂质冰格内的空间移动而被浓缩,由电热丝(61)加热的杂质冰格的空间最后冻结。

    这样,在最后冻结的杂质冰格的空间部分,杂质析出并被封闭在冰中而生成白浊部分,先结冰的部分则成为如同几乎不含这些杂质的纯水冰似的透明又美味的冰。

    使制冰容器稍变形,以免冰会因压力而向上隆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5个门的冷冻冷藏电冰箱的制冰室内上下同时设置了快速制冰盒与制冰容器,但只要制冰容器底面附近有加热源,不管何种风道结构都能分离出透明冰与白浊冰,上述实施例所述那种为使制冰容器的侧面不接触冷风而设的绝热壁(58)、(59)也可以不设置。

    本发明的制冰容器,因为在其制冰冰格的底面上设有与杂质冰格相通的连通部分,所以,当将含有杂质的水注入制冰冰格的冰块形成室内后,水中所含的杂质因比重比纯水重,所以集中到下方,由于底面部分的倾斜而通过连通孔,把浓缩有杂质的白浊部分引向杂质冰格侧,能在冰块形成室形成透明的冰。

    还有,因为本发明的制冰容器设有至少能包覆相通的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外侧壁,又因为本发明的制冰用冷冻室的底壁上设有凹坑,该凹坑具备至少包覆相通的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壁,或制冰用冷冻室的底壁上设有加热源,所以,能保证制冰容器内从上面开始结冰,而使底面侧最后结冰,能可靠地制造出除去了杂质的纯水结成的透明冰。

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冰容器及制冰用冷冻室.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家用冰箱的制冰容器和制冰用冷冻室。通过在相通双层结构的制冰容器上设置至少包覆其3个面的外侧壁,及在制冰用冷冻室的底壁上,设置加热源或凹坑,该凹坑具有至少包覆制冰容器的3个面的壁,使所提供的制冰容器和制冰用冷冻室,能确保从上面开始结冰,使底面侧最后结冰,从而能可靠地制造出除去了杂质的纯水结成的透明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