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310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0.22 CN 104113104 A (21)申请号 201410220109.6 (22)申请日 2014.05.22 H02J 7/00(2006.01) H01M 10/44(2006.01) (71)申请人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053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东 部工业区 H3 栋 501B (72)发明人 李城铭 倪漫利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44280 代理人 李庆波 (54) 发明名称 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
2、公开了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该方法 包括 :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 备充电 ;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 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 件 ; 若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 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 判断第二 电池是否已充饱 ; 若第二电池未充饱, 由供电设 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其中, 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充电通道的电路结构不同, 使得在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 第二充电通道。 通过上述方式, 本发明能够降低在 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
3、6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3104 A CN 104113104 A 1/2 页 2 1. 一种充电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 否满足预定条件 ; 若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 定条件, 判断所述第二电池是否已充饱 ; 若所述第二电池未充饱, 由所述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所述待充电设备充。
4、电 ; 其中,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充电通道的电路结构不同, 使得在充电过程中所 述第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所述第二充电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 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的步骤包括 : 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 为零。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 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的步骤包括 : 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
5、否 小于预定差值。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设备设置有第一开关和第三开 关, 所述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 所述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通道通过所述 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 ; 所述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步骤具体为 : 由所述供电设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以及所述第三开关断开, 以使所述第一电池与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由所述待充电设备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关闭以及所述第四开关 断开, 以使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
6、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 由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开关、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开关向所述第二电 池充电 ; 所述由所述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步骤具体为 : 由所述供电设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关闭, 以使所述第一电池与 所述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由所述待充电设备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断开以及所述第四开关 接通, 以使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 由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三开关、 所述第二充电通道和所述第四开关向所述第二电 池充电。 5. 根据权利要求 1-4 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设备设置有升压电 路、 第三接口、 限流电路。
7、和第一接口, 所述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 路, 其中所述限流电路、 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充电通道, 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降压电路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充 电通道。 6. 一种充电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供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 所述待充电设备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113104 A 2 2/2 页 3 设置有第二处理器 ; 所述供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所述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 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 当所述第二处理器判。
8、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 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时, 所述第二处理器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二电池是否已充饱 ; 当所述第二处理器判断所述第二电池未充饱时, 所述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所 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 其中,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和所述第二充电通道的结构不同, 使得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 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所述第二充电通道。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 备中的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为零。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所述供电设。
9、 备中的第一电池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小于预定差值。 9.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设备设置有第一处理器、 第一开 关和第三开关, 所述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充电通道通过所述 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通 道通过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 ; 所述 第一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关闭以及所述第三开关断开, 以使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一 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所述第二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关闭以及所述第四开关断开, 以使 所述第二电池与所。
10、述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开关、 所述第一充电 通道和所述第二开关向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 所述第一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以及所 述第三开关关闭, 以使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所述第二处理器控制 所述第二开关断开以及所述第四开关接通, 以使所述第二电池与所述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所述第一电池通过所述第三开关、 所述第二充电通道和所述第四开关向所述第二电池充 电。 10. 根据权利要求 6-9 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设备设置有升压电 路、 第三接口、 限流电路和第一接口, 所述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 路, 其中所述。
11、限流电路、 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充电通道, 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降压电路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充 电通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113104 A 3 1/6 页 4 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移动设备中, 当供电设备给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 需要经过升压和降压处理 的过程, 例如供电宝给手机进行充电时, 需要将供电宝中的电池的电压升到 5.0V, 然后经 过降压处理后再给手机里面的电池充电。其中, 在升压和降压处理的过程中, 会造成供电。
12、 设备的能量损耗, 以开关直流升压电路 (Boost 电路 ) 进行升压处理和开关直流降压电路 (Buck 电路 ) 进行降压处理为例来说, 通常 Boost 电路和 Buck 电路的效率在 85左右, 由 0.85*0.85 等于 0.72 可知, 只有 70左右的能量从供电设备转移到待充电设备, 而差不多 有 30左右的能量浪费在升压和降压处理的过程中, 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 0003 因此, 在供电设备给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 如何降低能量的损耗是一个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及系统, 能够降低在充电过程中 的能量损耗, 提高。
13、能量的利用率。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 提供一种充电方法, 该方法 包括 :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 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 若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 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 判断第二电池是否已充饱 ; 若第二电 池未充饱,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其中, 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充 电通道的电路结构不同, 使得在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第二充电通道。 0006 其中,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
14、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 否满足预定条件的步骤包括 :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 的电压差是否为零。 0007 其中,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 否满足预定条件的步骤包括 :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 的电压差是否小于预定差值。 0008 其中, 供电设备设置有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 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开关和第四 开关, 第一充电通道通过第一开关与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第二开关与第二电池连接, 第二充 电通道通过第三开关与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第四开关与第二电池连接 ;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 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
15、设备充电的步骤具体为 : 由供电设备控制第一开关关闭以及第三开关 断开, 以使第一电池与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由待充电设备控制第二开关关闭以及第四 开关断开, 以使第二电池与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 由第一电池通过第一开关、 第一充电通道和 第二开关向第二电池充电 ;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步骤具体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4 2/6 页 5 为 : 由供电设备控制第一开关断开以及第三开关关闭, 以使第一电池与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由待充电设备控制第二开关断开以及第四开关接通, 以使第二电池与第二充电通道接 通 ; 由第一电池通过第三开关、 第二充电通道。
16、和第四开关向第二电池充电。 0009 其中, 供电设备设置有升压电路、 第三接口、 限流电路和第一接口, 待充电设备设 置有第二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路, 其中限流电路、 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依次连接以形成 第一充电通道, 升压电路、 第三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路依次连接以形成第二充电通道。 001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 提供一种充电的系统, 其 中, 该系统包括供电设备和待充电设备, 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处理器 ; 供电设备通过第一 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 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 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
17、; 当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 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时, 第二处理器进一步判断第二电池是 否已充饱 ; 当第二处理器判断第二电池未充饱时, 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 备充电 ; 其中, 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充电通道的结构不同, 使得在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通道 的能量损耗低于第二充电通道。 0011 其中, 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 的电压差是否为零。 0012 其中, 第二处理器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的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电池 的电压差是否小于预定差值。 0013 其中, 供电设备设置有第一处理器、 第一。
18、开关和第三开关, 待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 开关和第四开关, 第一充电通道通过第一开关与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第二开关与第二电池 连接, 第二充电通道通过第三开关与第一电池连接、 通过第四开关与第二电池连接 ; 第一处 理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以及第三开关断开, 以使第一电池与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第二 处理器控制第二开关关闭以及第四开关断开, 以使第二电池与第一充电通道接通, 第一电 池通过第一开关、 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开关向第二电池充电 ; 第一处理器控制第一开关断 开以及第三开关关闭, 以使第一电池与第二充电通道接通, 同时第二处理器控制第二开关 断开以及第四开关接通, 以使第二电池与第二充电通。
19、道接通, 第一电池通过第三开关、 第二 充电通道和第四开关向第二电池充电。 0014 其中, 供电设备设置有升压电路、 第三接口、 限流电路和第一接口, 待充电设备设 置有第二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路, 其中限流电路、 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依次连接以形成 第一充电通道, 升压电路、 第三接口、 第四接口和降压电路依次连接以形成第二充电通道。 0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 本发明的充电方法及系统由供电 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当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 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且第二电池未充饱时,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继 续向。
20、待充电设备充电。 通过上述方式, 由于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充电通道的电路结构不同, 从而使得在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第二充电通道, 进而降低了充电过程 中的能量损耗,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5 3/6 页 6 0017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 所属领域中的技 术人员应可理解, 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 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
21、方式, 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基 准。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19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充电系统包括 : 供电 设备 1 和待充电设备 2。其中, 供电设备 1 用于向待充电设备 2 提供能量, 供电设备 1 例如 可以为供电宝、 移动电源等等。待充电设备 2 用于从供电设备 1 获取能量, 待充电设备 2 例 如可以为手机、 平板电脑或个人数字助理等。 0020 进一步来说, 供电设备 1 设置有第一电池 11、 第一开关 12、 第一接口 13、 第一处理 器 14、 第三开关 15、 升压电路 16、 第三。
22、接口 17 和限流电路 18, 待充电设备 2 设置有第二电 池 21、 第二开关 22、 第二接口 23、 第二处理器 24、 第四开关 25、 降压电路 26、 第四接口 27。 0021 在本实施例中, 限流电路18、 第一接口13和第二接口23依次连接以形成第一充电 通道 10, 升压电路 16、 第三接口 17、 第四接口 27 和降压电路 26 依次连接以形成第二充电 通道 20。其中, 第一接口 13、 第二接口 23、 第三接口 17 和第四接口 27 可以为圆孔、 MICRO USB 接口等等。降压电路 26 可以为充电 IC 形成的降压电路。 0022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
23、充电通道 10 通过第一开关 12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通过第二 开关 22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具体来说, 第一充电通道 10 中的限流电路 18 通过第一开关 12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第一充电通道 10 中的第二接口 23 通过第二开关 22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 0023 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充电通道 20 通过第三开关 15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通过第四 开关 25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具体来说, 第二充电通道 20 中的升压电路 16 通过第三开关 15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第二充电通道 20 中的降压电路 26 通过第四开关 25 与第二电池 。
24、21 连接。 0024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处理器 14 分别与第一开关 12 和第三开关 15 连接, 用于控制 第一开关 12 和第三开关 15 关闭或断开。第二处理器 24 分别与第二开关 22 和第四开关 25 连接, 用于控制第二开关 22 和第四开关 25 关闭或断开。第二处理器 24 还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 用于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 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以及判断第二电池 21 是否已充饱。 0025 在本实施例中, 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 首先, 供电设备1通过第一充电通道10向 待充电设备2充电。 具体来说。
25、, 供电设备1中的第一处理器14控制第一开关12关闭以及第 三开关 15 断开, 以使第一电池 11 与第一充电通道 10 接通, 同时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处 理器 24 控制第二开关 22 关闭以及第四开关 25 断开, 以使第二电池 21 与第一充电通道 10 接通。随后, 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开关 12、 第一充电通道 10 和第二开关 22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接着, 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处理器 24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 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具体来说, 第二处理器 24 判 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
26、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为零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6 4/6 页 7 或者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 否小于预定差值。接着, 当第二处理器 24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 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后, 进一步判断第二电池 21 是否已充饱。 当第二处理器 24 判断第二电池 21 未充饱时, 供电设备 1 通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向待充电设 备 2 充电。具体来说, 当第二处理器 24 判断第二电池 21 未充饱。
27、时, 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处 理器 14 控制第一开关 12 断开以及第三开关 15 关闭, 以使第一电池 11 与第二充电通道 20 接通, 同时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处理器 24 控制第二开关 22 断开以及第四开关 25 关闭, 以使第二电池 21 与第二充电通道 20 接通。随后, 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三开关 15、 第二充电 通道 20 和第四开关 25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0026 在本实施例中, 在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的过程 中, 由于第一充电通道 10 仅仅进行限流处理, 而不需要进行升压和降压处理, 仅仅出现很 少的能量损。
28、耗。另外, 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完成对第二电池 21 的充电后, 第 一电池 11 的电压值会下降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值会上升。其中, 在本实施例中, 当第一电 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值不为零时, 则判断第二电池 21 已充饱, 此时不需要进行后 续处理。当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等于零时, 由于第一电池 11 无法继续通过 第一充电通道 10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此时若第二电池 21 仍未充饱, 则充电系统通过开关 切换控制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继续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直至第二电池 21 充 饱为止。优选地。
29、, 考虑到测量环境以及测量精度的影响, 当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 压差值大于等于预定差值时, 则判断第二电池 21 已充饱, 此时不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当第 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小于预定差值时, 此时若第二电池 21 仍未充饱, 则充电 系统通过开关切换控制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直至第二电 池 21 充饱为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由于第二充电通道 20 能够进行升压和降压处 理, 即使第一电池 11 的电压值小于等于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值, 仍可以实现第一电池 11 通 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给第二电池 21。
30、 充电, 但同时带来了较大的能量损耗。 0027 在其它实施例中, 限流电路18也可以设置在待充电设备2中, 此时, 第一充电通道 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口13、 第二接口23和限流电路18, 其中, 第一充电通道10中的第 一接口 13 通过第一开关 12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第一充电通道 10 中的限流电路 18 通过第 二开关 22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另外, 限流电路 18 也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装置设置在供电 设备1和待充电设备2之外, 此时, 第一充电通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口13、 限流电路 18和第二接口23, 其中, 第一充电通道10中的第一接口13通过第一开关。
31、12与第一电池11 连接, 第一充电通道 10 中的第二接口 23 通过第二开关 22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 0028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 2 所示的充电方法基于图 1 所示的 充电系统。需注意的是, 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 本发明的方法并不以图 2 所示的流程顺序 为限。如图 2 所示,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0029 步骤 S101 : 由供电设备 1 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向待充电设备 2 充电。 0030 在步骤 S101 中, 第一充电通道 10 包括依次连接的限流电路 18、 第一接口 13 和第 二接口 23。第一充电通道 10 中的限流电路 。
32、18 通过第一开关 12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第一 充电通道 10 中的第二接口 23 通过第二开关 22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由供电设备 1 通过第 一充电通道 10 向待充电设备 2 充电的步骤具体为 : 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处理器 14 控制第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7 5/6 页 8 一开关 12 关闭以及第三开关 15 断开, 以使第一电池 11 与第一充电通道 10 接通, 同时待充 电设备2中的第二处理器24控制第二开关22关闭以及第四开关25断开, 以使第二电池21 与第一充电通道接通。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开关 12、 第一充电通道 10 和。
33、第二开关 22 向第 二电池 21 充电。 0031 步骤 S102 :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中 2 的第二电 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若满足预定条件, 执行步骤 S103, 否则执行步骤 S105。 0032 在步骤 S102 中,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 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的步骤包括 : 由第二处理器 24 判断充电后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为零或者判断充电后供 电设备 1 中的第一电池 11 和待充电设备 2 中的。
34、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是否小于预定差值。 0033 由于第一电池11通过第一充电通道10完成对第二电池21的充电后, 第一电池11 的电压值会下降而第二电池21的电压值会上升。 当预定条件为第一电池11和第二电池21 的电压差为零时, 当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完成对第二电池 21 的充电后, 此时, 若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 也即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 压差为零, 第一电池 11 无法继续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则继续执行步 骤 S103 ; 若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不满足预定条件。
35、, 也即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 池 21 的电压差不为零, 则说明第二电池 21 已充饱, 继续执行步骤 S105。优选地, 考虑到测 量环境以及测量精度的影响, 将预定条件设置为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小于 预定差值, 当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一充电通道 10 完成对第二电池 21 的充电后, 此时, 若第一 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 也即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小 于预定差值时, 继续执行步骤 S103 ; 若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不满足预定条 件, 也即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的电压差大于等于预定差。
36、值时, 则说明第二电池 21 已充 饱, 继续执行步骤 S105。 0034 步骤S103 : 判断第二电池21是否已充饱, 若已充饱, 执行步骤S105, 否则执行步骤 S104。 0035 在步骤 S103 中, 判断第二电池 21 是否已充饱的步骤具体为 : 判断第二电池 21 的 电量是否达到饱和电量值或者当第二电池 21 为锂电池时, 判断第二电池的电压值是否在 4.2V 至 4.35V 之间和 / 或截止电流是否接近 100 毫安等等。 0036 步骤 S104 : 由供电设备 1 通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向待充电设备 2 充电。 0037 在步骤 S104 中, 第二充电通道 2。
37、0 包括依次连接的升压电路 16、 第三接口 17、 第四 接口 27 和降压电路 26。第二充电通道 20 中的升压电路 16 通过第三开关 15 与第一电池 11 连接, 第二充电通道 20 中的降压电路 26 通过第四开关 25 与第二电池 21 连接。由供电 设备 1 通过第二充电通道 20 向待充电设备 2 充电的步骤具体为 : 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处理 器 14 控制第一开关 12 断开以及第三开关 15 关闭, 以使第一电池 11 与第二充电通道 20 接 通, 同时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处理器 24 控制第二开关 22 断开以及第四开关 25 关闭, 以 使第二电池 21 。
38、与第二充电通道 20 接通。第一电池 11 通过第三开关 15、 第二充电通道 20 和第四开关 25 向第二电池 21 充电。 0038 步骤 S105 : 由供电设备 1 和待充电设备 2 控制第一电池 11 和第二电池 21 分别与 第一充电通道 10 和第二充电通道 20 断开。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8 6/6 页 9 0039 在步骤 S105 中, 当第二电池 21 充饱后, 供电设备 1 中的第一处理器 14 控制第一 开关12和第三开关15断开, 以使第一电池11分别与第一充电通道10、 第二充电通道20断 开, 同时待充电设备 2 中的第二处理器 24 。
39、控制第二开关 22 和第四开关 25 断开, 以使第二 电池 21 分别与第一充电通道 10、 第二充电通道 20 断开, 从而防止第二电池 21 过充的现象 发生。 00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 本发明的充电方法及系统由供电 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通道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当充电后供电设备中第一电池和待充电设备中 的第二电池的电压差满足预定条件且第二电池未充饱时, 由供电设备通过第二充电通道继 续向待充电设备充电。 在本发明中, 由于第一充电通道和第二充电通道的电路结构不同, 从 而使得在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通道的能量损耗低于第二充电通道, 进而降低了在充电过程 中的能量损耗,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 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4113104 A 9 1/2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13104 A 10 2/2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113104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