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路线缆组件和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旁路线缆组件和连接器.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930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7 CN 104009307 A (21)申请号 201410058024.2 (22)申请日 2014.02.20 13/779,027 2013.02.27 US H01R 13/02(2006.01) H01R 13/648(2006.01) H01R 24/00(2011.01) (71)申请人 莫列斯公司 地址 美国伊利诺州 (72)发明人 克里斯托弗D万哈 布瑞恩基斯劳埃德 易卜拉欣阿布纳斯鲁拉 里恩可汗 (74)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72003 代理人 聂慧荃 黄艳 (。
2、54) 发明名称 旁路线缆组件和连接器 (57)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缆旁路组件和连接器, 用于提供将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的芯片或处理器连 接于一背板的一高速传输线。所述旁路线缆组件 具有一从所述芯片到所述连接器并随后穿过所述 连接器的原位保持所述线缆的几何结构的结构。 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和屏蔽元件, 所述 多个导电端子和屏蔽元件以靠近所述电缆的结构 的方式布置在一绝缘支撑框架内, 从而经过所述 线缆连接区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电缆的阻抗和其 它电气特性得以尽可能最佳保持。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8 页 (19)中华人民共。
3、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9307 A CN 104009307 A 1/2 页 2 1. 一种旁路线缆组件, 用于将一芯片连接于一背板, 包括 : 一线缆, 所述线缆包括多个导线, 每个导线均具有一绝缘本体部, 同时一对信号导体纵 向延伸穿过所述绝缘本体部, 该对信号导体以一第一间距间隔开, 且一导电的屏蔽元件包 围所述绝缘本体部, 每个导线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 以及 一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包括一绝缘的框架元件, 所述框架元件支撑至少一排的多个导 电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
4、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每个端子均包括设置在相对 两端处的接触部和尾部, 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通过相应的端子本体部互相连接, 所述导 线的导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中的相应尾部, 且所述屏蔽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子 的尾部中的相应尾部,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还以这样一种形式布置, 其中在所述 一排中的成对的第一端子与其它成对的第一端子被至少一个介入的第二端子分隔开, 多个 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以一间距彼此隔开, 所述间距用来保持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尾部连 接的所述线缆的多个导线的自由端之间的一合适的间距。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
5、 连接器薄片, 每个连接器薄片均分别支撑一排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由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支撑的所述排端 子与由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的所述排端子偏离。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 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的所述排内被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 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中的一者上的任何一对第一端子而言, 一个第二端子与该对第一端子 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中的另一者上。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连接器由两个连接器薄片形成,。
6、 所述 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由第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 使得由所述第一连接 器薄片支撑的第一端子与由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二端子相对, 而且由所述第二连 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一端子与由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二端子相对。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多个导电的接地支架, 每个接地支架均被设置成接触所述线缆的第一端部处的一导线导电屏蔽元件, 每个接地支 架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间隔开的安装脚, 所述安装脚用于接合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接地支架包括大体 U 形的穴部。 8. 如权利要求 6 所。
7、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接地的线缆的所述安装脚中的两个安装 脚和所述线缆的导线的信号导体的自由端在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的连接区内彼此对齐。 9.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多个所述接地支架沿所述安装脚互相连 接。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宽 度, 介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之间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具有一第二宽度, 所述 第二宽度比所述第一宽度大。 11.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沿其长度方向从其 尾部到其接触部变化的宽度。 1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8、 其中, 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包括形成在其上 的多个开口, 所述多个开口使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一部分暴露于空气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09307 A 2 2/2 页 3 1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限定收容所述线 缆的多个导线的自由端的一连接区以及用于接合一相对的连接器的一对接区, 所述连接区 由一绝缘材料填充, 所述绝缘材料包围所述线缆的多个导线的自由端以及多个所述第一端 子的尾部及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 1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 其各自相应的第一端子及第二。
9、端子的本体部成一角度而延伸。 1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线缆的多个导线的信号导体以一 第一间隔彼此间隔开, 且所述线缆的屏蔽元件以一第二间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彼此间隔 开 ; 且多对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以所述第一间隔彼此间隔开, 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 以所述第二间隔与相邻的信号端子的尾部彼此间隔开。 16.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公共元件, 所述公 共元件由其中一个连接器薄片支撑, 且所述公共元件具有多个齿部, 所述多个齿部横向延 伸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 17. 如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旁路线缆。
10、组件, 其中, 所述多个齿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 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内的各排端子中的第二端子接触。 18. 一种连接器, 用于将多个导线连接于一相对的连接器, 每个导线均包括 : 纵向延伸 穿过一绝缘本体的一对信号导体, 该对信号导体以一第一间距彼此间隔开 ; 一接地屏蔽层, 所述接地屏蔽层在所述导线的绝缘本体的一外表面上延伸且以一第二间距与所述导线的 信号导体间隔开, 所述连接器包括 : 一绝缘的连接器本体, 限定一连接器对接区、 本体区和连接区 ; 以及 多个导电端子, 每个导电端子均包括 : 一对接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接区内 ; 一 本体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本体区内 ; 。
11、以及一尾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连接区内, 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用于传输来自所述多个导线的信号导体的信号的多个第一端子和 用于使所述导线的接地屏蔽层接地的多个第二端子, 所述多个端子以分立的端子排的形式 支撑于所述连接器且布置成在各排中信号端子成对且至少一个接地端子介于每对信号端 子之间。 19. 如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导线连接器, 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 连接器薄片, 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被组装在一起, 使得所述第一连 接器薄片支撑一第一排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一第二排端子, 在所述第一排端子 和所述第二排端子中的每一者的所述第二端子面向相邻。
12、排内的一对信号端子。 20. 如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导线连接器, 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公共元件, 所述公用 元件大体平行于所述端子排延伸, 所述公共元件包括多个接触臂, 所述多个接触臂横向延 伸穿过所述连接器本体并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接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09307 A 3 1/10 页 4 旁路线缆组件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线缆互联系统, 且尤其涉及以低损失将高速信号从芯片或处 理器传输至背板的旁路线缆互联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线缆互联系统存在于电子设备 (诸如路由器、 服务器等) 内且用于形成位于 一主芯片元件 (安装于所述设。
13、备 (诸如 ASIC) 的一印刷电路板上) 与一连接器 (安装于所述电 路板) 之间的信号传输线。所述传输线通常采用多条导电迹线的形式, 所述多条导电迹线以 蚀刻或以其它方式形成在所述印刷电路板或形成为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 这些迹线在 所述芯片元件和一连接器之间延伸, 该连接器提供一个或多个外部插头连接器和所述芯片 元件之间的连接。电路板通常由称为 FR-4 的便宜的材料形成。然而, 已知的是 FR-4 使高 速信号传输线中的损失加大, 且这种损失使得 FR-4 材料用在约 10Gbps 或者更高的高速应 用中不理想。这种性能的下降在达到 6GBps 时开始出现且随着数据传输率的增加而下降。
14、增 大。用于电路板的定制材料可以降低这种损失, 但是这些材料的价格极大地增加了所述电 路板以及因此使用所述电路板的电子设备的成本。此外, 当迹线用于形成所述信号传输线 时, 所述传输线的总长度通常在长度上可能远超过 10 英寸。这种长的长度需要将流经所述 传输线的信号进行放大和重复 (repeated) , 因此增加了所述电路板的成本, 并且由于需要 另外的电路板空间来收容这些放大器和重复器 (repeater) 而使得设计复杂化。此外, 这样 一种传输线的迹线在 FR-4 材料内的布线 (routing) 可需要多个转弯 (turn) 。由此出现在 连接处的转弯和过渡影响了其所传输的信号的完。
15、整性。 因此以一种实现阻抗一致性和低信 号损失的方式布线传输线迹线变得困难。 0003 因此, 在电路板或背板中恰当地设计信号传输线来满足高速应用中所需的串扰和 损失变得困难。希望采用经济的电路板材料 (诸如 FR4) , 但是当数据传输率达到 10Gbps 时, FR4 的性能急剧下降, 这使得设计者采用更贵的电路板材料且增加了使用所述电路板 的设备的总成本。因此,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速的旁路线缆组件, 其限定了以 10GBps 或高于 10GBps 传输高速信号的一传输线, 所述传输线使得所述电路板或背板的本体中的传输线中 被移除且具有低损失的特性。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 本申请提供了。
16、一种改进的高速旁路线缆组件, 其限定了用于 10GBps 或高于 10GBps 的高速应用且具有低损失特性的一信号传输线。 000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案, 提供了一种旁路线缆组件, 用于将一芯片连接于一背板, 包括 : 一线缆, 所述线缆包括多个导线, 每条导线均具有一绝缘本体部, 同时一对信号导体 纵向延伸穿过所述绝缘本体部, 该对信号导体以一第一间距间隔开, 且一导电的屏蔽元件 包围所述绝缘本体部, 每条导线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 以及一连接器, 所 述连接器包括一绝缘的框架元件, 所述框架元件支撑至少一排的多个导电的第一端子和第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17、 4 2/10 页 5 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每个端子均包括设置在相对两端处的接触部和 尾部, 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通过相应的端子本体部互相连接, 所述导线的导体连接于所 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中的相应一个, 且所述屏蔽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中的相应一 个,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还以这样一种形式布置, 其中在所述一排中的成对的第 一端子与其它成对的第一端子被至少一个介入的第二端子分隔开, 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的尾 部以一间距彼此隔开, 所述间距用来保持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尾部连接的所述线缆的多 个导线的自由端之间的一合适的间距。 0006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
18、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 每个连接器薄片均 分别支撑一排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0007 优选地, 由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支撑的所述排端子与由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 的所述排端子偏离。 0008 优选地,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 的所述排内被布置成使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中的一者上 的任何一对第一端子而言, 一个第二端子与该对第一端子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薄 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中的另一者上。 0009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由两个连接器薄片形成,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由第 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 使得由所述第一连。
19、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一端子与由所 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二端子相对, 而且由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一端子与由 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支撑的第二端子相对。 0010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多个导电接地支架, 每个接地支架均被设置成接触所 述线缆的第一端部处的一导线导电屏蔽元件, 每个接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间隔开的安 装脚, 所述安装脚用于接合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 0011 优选地, 所述接地支架包括大体 U 形的穴部。 0012 优选地, 接地的线缆的所述安装脚中的两个安装脚和所述线缆导线的信号导体的 自由端在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的连接区内彼此对齐。 0013 优选地, 所述多个接地支架沿所。
20、述安装脚互相连接。 0014 优选地, 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宽度, 介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 部之间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具有一第二宽度, 所述第二宽度比所述第一宽度大。 0015 优选地,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沿其长度方向从其尾部到其接触部变化的宽度。 0016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包括形成在其上的多个开口, 所述多个开口使所 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部分暴露于空气中。 0017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的框架元件限定收容所述线缆导线的自由端的一连接区以及 用于接合一相对的连接器的一对接区, 所述连接区由一绝缘材料填充, 所述绝缘材料包围 所述线缆的多个导线的自由端以及多个。
21、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及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 0018 优选地, 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与其各自相应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 子的本体部成一角度而延伸。 0019 优选地, 所述线缆的多个导线的信号导体以一第一间隔彼此间隔开, 且所述线缆 的屏蔽元件以一第二间隔与多个所述信号导体彼此间隔开 ; 且多对所述第一端子的尾部以 所述第一间隔彼此间隔开, 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尾部以所述第二间隔与相邻的信号端子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5 3/10 页 6 的尾部彼此间隔开。 0020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公共元件, 所述公共元件由其中一个连接器薄片支 撑, 且所述公共元件。
22、具有多个齿部, 所述多个齿部横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和所 述第二连接器薄片。 0021 优选地, 所述多个齿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内的各排端 子中的第二端子接触。 0022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案, 提供了一种连接器, 用于将多个导线连接于一相对的 连接器, 每个导线均包括 : 纵向延伸穿过一绝缘本体的一对信号导体, 该对信号导体以一第 一间距彼此间隔开 ; 一接地屏蔽层, 所述接地屏蔽层在所述导线的绝缘本体的一外表面上 延伸且以一第二间距与所述导线的信号导体间隔开, 所述连接器包括 : 一绝缘的连接器本 体, 限定一连接器对接区、 本体区和连接区 ; 以及多个导电端。
23、子, 每个导电端子均包括 : 一 对接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接区内 ; 一本体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本体区内 ; 以 及一尾部, 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连接区内, 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用于传输来自所述多 个导线的信号导体的信号的多个第一端子和用于使所述导线的接地屏蔽层接地的多个第 二端子, 所述多个端子以分立的端子排的形式支撑于所述连接器且布置成在各排中信号端 子成对且至少一个接地端子介于每对信号端子之间。 0023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薄片和第二连接器薄片, 所述第一连接器薄 片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薄片被组装在一起, 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薄片支撑一第一排端子, 所 述第二连接。
24、器薄片支撑一第二排端子, 在所述第一排端子和所述第二排端子中的每一者的 所述第二端子面向相邻排内的一对信号端子。 0024 优选地,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公共元件, 所述公用元件大体平行于所述端子排延 伸, 所述公共元件包括多个接触臂, 所述多个接触臂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连接器本体并与所 述多个第二端子接触。 0025 根据本申请所述的一实施例, 一种电线缆组件可用于限定在一电子器件 (诸如芯 片或芯片组) 和背板上的一预定位置之间延伸的一高速传输线。因为所述芯片通常位于距 离上述位置的一长的长度处, 所以所述线缆组件充当的信号传输线能够避开 (avoid) 或旁 路 (bypass) 电路板结构中。
25、的地形 (landscape) 且提供一独立的信号路径线, 所述信号路径 线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和结构, 所述几何形状和结构抵抗信号损失并保持所述信号路径线 的阻抗处于一致的水平而无大的不连续性。 0026 根据本申请, 所述线缆可包括一条或多条线缆, 所述线缆包括多对导线形式的专 用的信号传输线, 所述多对导线被包围在一外绝缘包覆层内且在本领域中称为 “双轴线” 导 线。组成各双轴线对的导线之间的间距和方向能够很容易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控制, 即所述 线缆组件提供一与电路板独立并分隔开的传输线, 且所述传输线在一芯片或芯片组和所述 电路板上的一连接器位置之间延伸。优选地, 提供一背板式连接器 (诸。
26、如针座等) , 其限定一 不抑制信号传输的过渡部分。所述线缆双轴线导线直接连接于一对接连接器的端子尾部, 从而将在所述连接器位置处的串扰和其它不利因素保持在一最小值。 0027 所述旁路线缆的信号导线连接于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尾部, 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尾部 以一类似的间距布置, 以模仿所述线缆的有序几何结构。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多个连接器 薄片, 所述连接器薄片容纳多个接地端子, 所述接地端子围绕所述信号端子, 从而使得所述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6 4/10 页 7 线缆的接地屏蔽层可连接于所述连接器并限定一环绕导电包围体, 以用于提供屏蔽和降低 串扰。所述旁路线缆组件的多条导线。
27、的连接以这样一种方式达到可能的程度, 即在所述旁 路线缆中的所述信号和接地导体的几何结构经由所述线缆到所述线路板连接器的连接得 以保持。所述线缆导线优选连接于相应连接器薄片内的片刀式端子, 所述片刀式端子与一 针座相应的端子的相对的片刀型部对接。 所述针座穿过中间电路板, 且类似地, 所述针座的 多个针与该电路板的另一侧的类似的多个线缆连接器对接。在这种方式下, 多个旁路线缆 组件可用作多条信号传输路径。这种结构取消对穿孔或顺应针式连接器的需要, 且避免了 对所述电路板内的长的可能复杂的布线路径的需要。由此, 设计者可使用便宜的 FR4 材料 用于所述电路板结构, 但仍可获得高速的性能而不会使。
28、损失恶化。 0028 所述多条双轴线线缆的多个信号导体连接于它们分别相应的多个连接器薄片中 的相应多个信号端子尾部。 各双轴线导线对的接地屏蔽层连接于位于所述一对信号端子侧 面的两个相应的接地端子尾部。在这种方式下, 各对信号端子的侧面是使各对信号端子位 于其中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连接器薄片具有一允许所述连接器薄片以一 G-S-S-G 形式来 支撑其内的多个端子的结构。 多对薄片对接在一起, 以形成一线缆连接器, 且当对接在一起 时, 一个薄片的信号端子的侧面是相邻薄片的接地端子。 在这种方式下, 所述线缆双轴线导 线以一种适于接合一背板连接器同时屏蔽所述线缆导线信号对从而降低任何的阻抗不连 。
29、续性的形式而可靠地过渡至连接器端子。 0029 多个接地支架被设置用于相应双轴线导线对, 从而各双轴线导线的接地屏蔽层可 连接于位于一对内部信号端子侧面的两个相应的接地端子。在这种方式下, 所述线缆信号 导线的几何结构和间距可经由所述连接器连接区得以保持。 所述连接器端子设置成使得经 过所述连接器发生的阻抗不连续性最小化, 从而所设计的阻抗公差可经由所述连接器系统 得以保持。 0030 将通过阅读下面的详细将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 特征以及优 点。 附图说明 0031 通过参照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申请的结构和工作的组成 和方式以及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 其中类似。
30、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 且在附图中 : 0032 图 1 是一通常的背板系统的一平面图, 其中一芯片组互接于一系列背板连接器 ; 0033 图 2 是采用根据本申请设置的多个旁路线缆组件的一背板系统的一平面图 ; 0034 图 2A 是与本申请的多个旁路线缆组件一起使用的一多导线线缆的一立体剖开 图 ; 0035 图 3 是用在图 2 的背板系统中的一针座的一部分分解立体图, 其中一线缆连接器 与针座接合且一对接背板连接器与针座脱离并隔开 ; 0036 图 4 是图 2 的背板线缆连接器的一放大图 ; 0037 图 5 是本申请的一背板连接器和一线缆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 0038 图 6 。
31、是与图 5 相同的视图, 但是其中两个连接器对接在一起 ; 0039 图7是图5的线缆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其中两个框架元件彼此分离, 且移除包覆成 型物 (overmolding) 以示出连接器的线缆导线连接区 ;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7 5/10 页 8 0040 图7A是图7的最右边连接器框架元件的一放大细节视图, 示出连接器端子尾部的 对齐和线缆导线信号导体自由端的排列 ; 0041 图7B是图7的最左边连接器框架元件的一放大细节视图, 示出采用一接地屏蔽支 架, 该接地屏蔽支架允许线缆导线接地屏蔽层连接于连接器的一对信号端子尾部侧面的两 个接地端子尾部 ; 004。
32、2 图7C是与图7相同的视图, 但是其中多个公共元件位于最左边连接器框架元件的 适当的位置 (in place) 上 ; 0043 图 7D 是与图 7 相同的视图, 但是其中多个连接器框架元件接连在一起 ; 0044 图 8 是与图 7 相同的视图, 但是其中多个连接器框架元件的连接区填充有塑料或 其它合适的材料 ; 0045 图 8A 是与图 7 相同的视图, 但是其中多个连接器框架元件接连在一起, 多个公共 元件被插入且其中多个连接区被包覆成型 (overmolded) ; 0046 图 9 是图 7 的两个连接器框架元件的一立体图, 接合在一起作为一单个连接器且 去掉它们的顶部以示出公。
33、共元件与两种类型的接地端子接合以及示出这些端子在连接器 内是如何彼此间隔开 ; 0047 图 9A 是图 9 的单个连接器的一俯视平面图 ; 0048 图 10 是在图 8A 的连接器中采用的两个端子组的一立体图, 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去 掉了连接器框架元件 ; 0049 图 10A 是图 10 的端子组的一俯视图 ; 0050 图 10B 是图 10 的端子组的一侧视图 ; 0051 图 10C 是图 10 的最左边端子组的一侧视图 ; 0052 图 10D 是与图 10 相同的视图, 但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去掉了最右边的端子组 ; 0053 图 11 是图 7C 的最右边连接器框架元件的、 沿连接。
34、器的端子尾部和对接片刀 型部的方向作出的一部分剖视图, 其中连接区填充有一包覆成型材料 (overmolding material) ; 0054 图 12 是图 7C 的最右边连接器框架元件的、 自远侧且沿端子本体部的方向作出的 一部分剖视图 ; 以及 0055 图 13 是示出图 3 的区域 “A” 的一细节示意图, 其示出根据本申请原理设置的且与 针座形式的一背板连接器对接的一弯角线缆连接器 (angled cable connector) 。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尽管本申请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 但示出在附图中和本文将详细说 明的仅仅是其中的具体实施例,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
35、, 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的原理的一个 示例, 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0057 由此, 参照的一特征或方位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特征或方位, 而不 是意味着本申请的每一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该特征或方位。 此外, 应注意的是, 说明书 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 但是这些特征也 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 除非另有说明, 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0058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 方向的指示 (诸如上、 下、 左、 右、 前和后) 用于解释本申请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8 6/10 页 9 的各种元。
36、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 这 些指示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改变, 则这些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0059 图 1 是一传统的电路板或背板组件 49 的平面图, 所述电路板或背板组件 49 具有 一第一 (primary) 电路板 50, 第一电路板 50 通过一中间电路板或背板 54 连接于另一第二 (secondary) 电路板 52。第一电路板 50 具有布置在其上的电子器件的阵列, 所述电子器件 包括一芯片组 56, 芯片组 56 可包括一主 (base) 处理器 58 等以及多个辅 (ancillary) 芯片 或处理器60。 芯片5。
37、8、 60可采取产生一高速信号的一PHY芯片或任何其它本领域已知的表 面安装的物理层设备 (诸如 ASIC 等) 。第一电路板 50 设置有多条电路路径, 所述多条电路 路径布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 50 的各层内且由多条导电迹线 61 形成。这些导电迹线 61 随 着它们从芯片组 56 通过电路板 50 到达电路板 50 的另一个位置 (诸如靠近电路板 50 的安 装一系列连接器 62 的边缘的一连接区) 而有时沿长且弯曲的路径延伸。所述多个连接器 62 与安装在背板 54 上相应的对接连接器 63 对接, 且这些连接器 63 通常可为针座形式, 具 有绝缘本体和多个导电针或片刀型件, 所述导电。
38、针或片刀型件由其向外延伸且与连接器 62 的相对的端子连接。所述连接器 63 的所述多个针延伸穿过中间电路板 54, 在中间电路板 54 处所述多个针可与位于相对侧且位于第二电路板 52 上的其它多个连接器 65 对接。 0060 所述电路板连接器 62、 65 通常采用顺应安装针 (未示出)来连接电路板 50、 52。 采用所述顺应安装针时, 不仅需要电路板 50、 52 具有钻成于其上的安装孔和形成其上的 镀导孔, 而且还存在的风险是, 所述镀导孔可固持作为不连接的传输线的线头部 (stub portion) , 所述线头部可衰减 (degrade) 所传输的信号并促进阻抗不连续性和串扰。。
39、 为了取 消线头并消除其在高速信号传输中的有害影响, 导孔需要背钻孔 (back-drilled) , 但是这 种对电路板的改进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成本。电路板材料 (比如 FR4) 中的长导电迹线 61 在 高速下变得易产生损失 (lossy) , 这对于低成本电路板上的高速信号传输增加了另一个负 面影响。高数据传输率是指那些在约 5Ghz 处开始且增加至约 10Ghz 和约 15Ghz 之间的传 输率以及超过其的速率。 补偿这些损失存在有多种方式, 诸如采用芯片时钟数据恢复系统、 放大器、 或重复器, 但是这些系统 / 器件的使用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0061 为了消除在 FR4 和其它。
40、便宜的类似的电路板材料中出现的内在损失, 我们开发了 一种旁路线缆系统, 在所述旁路线缆系统中我们采用多条导线线缆用于高速差分信号传 输。所述线缆的导线提供从所述芯片 / 芯片组到一连接器位置的信号传输线。这些线缆去 掉电路板 50、 52 的传输线而采用导线 (主要采用双轴线结构的导线) , 以布线从所述芯片组 到电路板 50、 52 上另一个位置的传输线。在此应用中, 所述线缆终止处 (terminus) 是背板 式连接器 62、 65。如图 2 最佳示意所示, 设置一系列旁路线缆组件 66(各旁路线缆组件 66 包括多条双轴线导线 69) 且所述一系列旁路线缆组件 66 在其一端处连接于。
41、芯片 58、 60 而 在其相对端处连接于背板式连接器62、 65。 这些连接器62、 65与中间电路板54上的针座连 接器 63 对接, 且提供穿过第一电路板 50 和第二电路板 52 之间的中间电路板 54 的通道。 0062 旁路线缆组件66包括一柔性电路元件 (图中示出为一多导线线缆68) 。 如图2A所 示, 线缆 68 可包括一外包覆层, 所述外包覆层收容多条信号传输导线 69, 且各条信号传输 导线69包含两个信号导体70a、 70b, 两个信号导体70a、 70b以一间隔开的形式布置, 所述间 隔开的形式以一绝缘部 71 包围而成。各条这样的双轴线导线 69 通常包括一导电外屏。
42、蔽层 72, 导电外屏蔽层 72 包围绝缘部 71 和其信号导体 70a、 70b。多条线缆导线 69 可以由一绝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9 7/10 页 10 缘包覆层 (如图中的虚线所示) 包围成一组或可仅包括多条双轴线导线。如本领域已知的, 信号导体 70a、 70b 以一预定的间距间隔开且用于传输差分信号, 即具有数值相同但极性不 同的信号, 如+0.5v和-0.5v。 所述双轴线导线69的结构使其在整个长度内一致, 从而在导 线 69 或线缆 68 的全长度范围内得到一一致的阻抗曲线。本申请的所述线缆组件 66 可包 括少至一到两个双轴线导线 69 或者可包括如图。
43、所示的更多数目的双轴线导线 69。 0063 图 5- 图 12 示出本申请的一线缆组件和线缆连接器的一实施例, 尤其适合将线缆 连接器对接于背板式连接器。从图中可以看出, 线缆导线 69 连接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62, 且 线缆连接器 62 优选由两个以连接器薄片 80 的形式的配合体 (halves) 形成, 两个连接器薄 片 80 以一合适的形式对接在一起以形成一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薄片 80 设置成成对地 与一相对的连接器 63(诸如图 3 中示出的针座 81) 对接在一起, 或者一直角连接器 89 也由 两个薄片89a、 89b形成, 所述两个薄片89a、 89b支撑多个导电信号端子。
44、和接地端子89c。 所 述接地端子89c在对接端部处连接, 所述对接端部可采用悬臂梁 (未示出) 形式, 所述悬臂梁 保持于一外部罩 89d 内, 外部罩 89d 包括多个通道 89e。各通道 89e 设置成用于收容信号端 子 86a、 86b 以及图 5- 图 6 中示出的接地端子 87a、 87b 中的对接部 90、 93 的其中之一。图 中所示出的这样一种连接器设置将适合用于将第一电路板 50 上的电路对接于第二电路板 52 上的电路。图 3- 图 4 示出适合用于经由一中间电路板 54 来连接多个电路的一连接器设 置。 0064 图 5 中的线缆连接器 62 可用于与图 5 所示的一直。
45、角连接器 89 对接, 或可经过一 些修改而用于与图 3-4 中的针座连接器 81 直接对接。参照图 7, 可看出, 各薄片 80 具有一 框架元件 84, 框架元件 84 优选由一绝缘材料成型, 所述绝缘材料提供支撑所述多条线缆导 线 69 和线缆连接器 62 的多个端子的一骨架。各连接器薄片 80 优选设置有在该连接器薄 片 80 上以一排布置的不同的信号端子 86 和接地端子 87。各排中的所述多个信号端子 86 自身布置为成对的端子 86a、 86b, 所述成对的端子 86a、 86b 分别连接于多个线缆导线信号 导体 70a、 70b。为了保持合适的信号隔离且进一步反映线缆导线 68。
46、 的几何形状, 在各连接 器薄片 80 的每一排内, 所述成对的信号端子 86a、 86b 优选侧面是一个或多个接地端子 87。 如图所示, 框架元件84也可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多个开口97, 所述多个开口97使得信号端子 86a、 86b 和接地端子 87a、 87b 的一部分暴露于空气中, 以用于在连接的两个薄片 80 的多个 端子之间耦合和用于阻抗控制目的。 这些开口97是细长的且沿所述两个连接器薄片80 (图 8) 的内部面 (interior faces) 垂直延伸, 且沿所述两个连接器薄片 80 的外部面 (exterior faces) 被框架 84 的多个部分分割成多个离散的开口。。
47、所述多个开口 97 在所述两个连接 器薄片80的端子之间以及相邻连接器薄片对80之间提供被空气电介质填充的一介入空间 (intervening space) 。 0065 所述两个连接器薄片80的多个端子的排列与所述多条线缆导线69中所保持的排 列类似。信号端子 86a、 86b 以一所需要的间距设置且如上所述, 各对这样的信号端子 86a、 86b 具有位于其侧面的一接地端子 87。在可能的情况下, 优选相邻信号端子 86a、 86b 之间 的所述间距约等于且不大于约 2 倍到 2.5 倍的线缆导线 69 的信号导体 70a、 70b 之间存在 的间距。即, 如果信号导体 70a、 70b 。
48、之间的间距为 L, 则成对的连接器信号端子 86a、 86b 之 间的间距 (在图中示出为竖向) 应从约 L 到约 2.5L 的范围选择。这将使多个尾部 91、 94 设 置成可收容在所述导线 69 中以间距 L 存在的各导线 69 的所述多个信号导体 70a、 70b。参 说 明 书 CN 104009307 A 10 8/10 页 11 照图 10C, 可以看出, 各信号端子 86a、 86b 具有一对接部 90、 一尾部 91、 以及一本体部 92, 本 体部 92 将两个部 90、 91 互连在一起。同样地, 各接地端子 87a、 87b 包括一对接部 93、 一尾 部 94、 以及一。
49、本体部 95, 本体部 95 将对接部 93 和尾部 94 互连在一起。 0066 如图所示, 各连接器薄片 80 内的这些端子以 G-S-S-G-S-S-G-S-S-G 的形式排列, 其中 “S” 指的是信号端子 86a、 86b,“G” 指的是接地端子 87a、 87b。在图中所示的是容纳呈 单排的三对双轴线导线 69 的一连接器薄片 80 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具有更多或更少数目的 双轴线导线对的多个薄片 80 中将是一致的。为了获得更好的信号隔离, 每一对信号端子 86a、 86b 通过介入接地端子 87a、 87b 而与相邻的信号端子对 86a、 86b 间隔开。在各连接器 薄片 80 的竖向排中, 接地端子 87a、 87b 布置成位于各对信号端子 86a、 86b 的侧面。接地端 子 87a、 87b 也可横向 (transversely) 布置, 以与一相邻连接器薄片 80 内的一对信号端子 86a、 86b 相对 (图 7C) 。 0067 各薄片 80 的接地端子 87a、 87b 可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