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吻合连接的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亦称目标脉管)的侧壁
之间形成ETS吻合连接(ETS=end to sid,端对侧)和/或STS吻合连接(STS
=side to side,侧对侧)的装置,其包括带有两个悬臂式插脚的环圈,而每
个插脚具有自由端和固定在所述环圈上的固定端;所述插脚,从固定端往
自由端看,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方向延伸;所述插脚各自带
有夹持段,在此所述插脚,在第一位置,平行于并顺着所述环圈从环圈的
第一侧到与所述第一侧完全相对的环圈的第二侧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环
圈与夹持段之间的接受脉管的壁部组织。这种装置可由WO 2009/123434得
知。
背景技术
尽管不是用作固定的装置,不带插脚的环圈在EP 750,467已有记载。
上述文献描述了一种被称为ELANA(ELANA=Excimer Laser Assisted
Nonocclusive Anastomosis,受激准分子激光辅助非封闭吻合术)的技术。本
发明拟为尤其是与ELANA技术一起使用,然而也能够用于其他的医疗技
术。
ELANA技术是用来形成吻合而无需暂时性地封闭接受脉管,即目标脉
管。采用ELANA技术,在进行吻合操作时,接受脉管中的流通不被中断。
神经外科以及其他外科医生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搭桥手术。然而,ELANA技
术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外科手术,例如心脏外科和常规脉管外科手术。
对于这些医疗过程,本发明也是适用的。
ELANA技术涉及将可植入的环圈放置围绕在移植脉管的远端,将移植
脉管壁部远离环圈的部段折起并绕着环圈翻过来约90°或约180°,以形成由
环圈加固的移植脉管的端口。然后所述经过加固的端口被连接到接受脉管
的壁部,通常采用大约8针将移植脉管缝合到接受脉管。取决于外科医生
的能力、接受脉管的位置以及患者的状况,上述的接合时间一般需要15分
钟至1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在此接合步骤中,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之间
仍然没有通流连接。在接合步骤之后,将激光导管插入移植脉管,烧掉位
于移植脉管端口前面的接受脉管的部分管壁以形成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
之间的通流连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脉液流过接受脉管,这样就避免了对
接受脉管进行暂时性封闭。
发明内容
权利要求1序言部分所述的固定装置可从WO 2009/123434中得知。其
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包括环圈,其可想象为被分为两半并配有两个插脚。这
些插脚在称为固定端的一端固定于环圈,而在此情形插脚相对于环圈不能
移动。从固定端,插脚彼此相邻地、在同一方向上延伸到插脚的自由端。
就像本发明中的一样,所述插脚是悬臂式插脚;也就是说,插脚从固定端
延伸到自由端而不受妨碍,亦即在固定端与自由端之间或在自由端位置没
有支撑,并且插脚当其沿水平延伸在其自重之下有足够的刚性,而不至于
下垂,或只是轻微地下垂。就如WO 2009/123434所描述的,在使用过程中,
插脚的尖端由插脚所造成的入孔插入而穿过接受脉管的壁部,然后,由环
圈和插脚所形成的物件整体沿着接受脉管的长度方向进一步滑入直到插脚
的固定端位于入孔处或刚刚穿过入孔。在环圈连同插脚沿着接受脉管的纵
向进一步滑动的过程中,接受脉管的管壁同时滑入到环圈以及与其一起移
动的插脚的部分即夹持段之间形成的空隙。从而,将移植脉管固定到接受
脉管的操作与(手工)缝合的常规技术相比就大大地简化了。然而,朝所
述空隙的内向滑动并非总是能够顺利进行而且移植脉管与接受脉管之间连
接的密封性也不是太好。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权利要求1序言部分所述的固定装置作进一步的改
进,以便能够使得将移植脉管固定到接受脉管的操作程序快捷和更为简单,
并且在该过程中形成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之间的可靠连接。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之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的端部和
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与接受脉管侧壁之
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装置来实现的,所述装置包括带有两个插脚的环圈;
每个插脚都具有自由端和固定在环圈上的固定端;所述插脚,从固定端向
自由端看,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的方向延伸;所述插脚各自
带有夹持段,在此所述插脚,在第一位置,平行于并顺着所述环圈从环圈
的第一侧到与所述第一侧完全相对的环圈的第二侧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
环圈与夹持段之间的接受脉管的壁部组织;所述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在
于所述插脚的夹持段,在第二位置,与以环圈所定义的平面形成一定角度
从而与环圈一起形成钳口,其从固定端向自由端来看逐渐变宽;以及在于
所述插脚相对于环圈,通过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而闭合钳口的转动运动,
是可转动的。如前所述,本发明的插脚如同WO 2009/123434中的那样是悬
臂式的;但是,在WO 2009/123434中,插脚是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环圈以
至于相对于环圈是刚性的,然而,本发明的插脚是以相对于环圈能够转动
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环圈。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对接受脉管的固定操作可以在插脚处于第二
位置来进行。所述插脚,在第二位置,与由环圈所定义的平面成一定角度
从而与环圈一起形成张开的钳口。所述张开的钳口,从固定端向自由端方
向观察,逐渐扩大。当入孔形成之后,所述插脚就能够容易地进一步向内
滑动,因为接受脉管的管壁能容易地被容纳于处于第二位置的张开的钳口
中。一旦插脚向内滑动到足够的程度,所述插脚就可以从第二位置(“张开
钳口”)转动到第一位置(“闭合钳口”),以包纳处于插脚与环圈之间的组
织(即处于环圈与插脚之间的接受脉管的管壁以及可选择地处于环圈与插
脚之间的移植脉管的管壁),特别是将该组织夹在插脚的夹持段与环圈之
间。虽然其他方式也会在下文中讨论,插脚可以选择性地用手通过捏进接
受脉管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并且被固定住,或者,在第一位置,采
用比如缝合线(例如:将线插入到接受脉管,从针脚下方扯过,再穿出脉
管然后拉紧打结)而被牢固地夹住。这样的缝合操作与ETS吻合连接或STS
吻合连接的传统缝合操作相比更为节省时间。
如果,在第二位置,插脚的夹持段相对于由环圈定义的平面的夹角为
至少5°,在钳口处接纳接受脉管管壁的过程就会进行得尤其顺当。如果上
述角度为至少10°,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就能够有较好的视野。这使得外
科医生能够在将插脚插入到接受脉管以及在本发明装置的后续滑动入位的
过程中清楚地看到所进行的操作。
考虑大幅的,即插脚(以及相应地插脚的夹持段)与环圈的重叠较大
的钳口的情形,从环圈所定义的平面平行地看,从上述转动运动的转轴到
平行于所述转轴并穿过环圈中心的贯轴的距离是环圈半径的至少70%,尤
其是至少90%。考虑到每个插脚从环圈的第一侧向与所述第一侧完全相对
的第二侧延伸,这意味着,当钳口闭合时,在第一位置,所形成的夹合相
对于环圈的直径超过至少85%或至少95%,这时插脚延伸,从其固定端观
察,达到或穿过环圈的完全相对的侧面。在第一位置,钳口的幅度越大,
移植脉管对接受脉管的缝合就越好。
考虑最大幅的钳口的情形,从环圈定义的平面平行地看,从上述转动
运动的转轴到平行于所述转轴并通过环圈中心的贯轴的距离大于环圈的半
径。上述距离越大,就越容易获得—通过杠杆作用—相对高的夹持作用力。
这样,从环圈定义的平面平行地看,从上述转动运动的转轴到平行于所述
转轴并穿过环圈中心的贯轴的距离会超过2倍于环圈的半径。
为了能够以简便的方式保持住插脚,而不必通过例如前述的缝合线方
式来固定住插脚,在第一位置,本发明的装置,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配有阻止插脚从第一位置返回到第二位置的保持机构。这类保持机构,可
以采取许多不同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例如下文所提到的以及其他的不同
方式。这类保持机构可以预先,例如在操作使用之前或者甚至在装配生产
过程当中,就被安装在本发明的装置中。这类保持机构,还可以与环圈和
插脚一起整体制作。
一方面,为了防止钳口的意外张开,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钳口的稳固
夹紧,所述保持机构可以包括锁扣用来将插脚锁定于第一位置。这样的锁
扣例如可以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的搭扣机构或棘齿机构(亦即能
够在搭扣操作时发出咔嗒声的搭扣机构)。
为了使钳口能够自动闭合,所述保持机构,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拉紧元件,其对插脚从第二位置在导向第一位置的预拉紧作用方向施
加预拉紧力。为了确保在这种情况下钳口在闭合状态,第一位置,具有足
够的夹合力,根据另一更为详细的具体实施方式,拉紧元件在这种情况下
对插脚在第一位置(也)朝着上述的预拉紧作用方向施加预拉紧力。如果
需要的话,预拉紧作用力可以通过插入标准操作器件或通过外科医生的手
指被暂时吸收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以防止插脚从第二位置过早地转到第一
位置)。
根据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拉紧元件包括弯曲的、有弹性的片
状或线状部件,尤其是由金属制成的片状或线状部件。这种类型的片状或
线状部件允许形成较大的预拉紧作用力而且不占用太多空间。此外,这种
类型的片状或线状部件使得本发明的整个装置能够由单块的片料制备,例
如采用蚀刻技术、激光技术或其他手段从平坦的金属片料(例如采用适合
植入人体的钛、钛合金或其他金属或合金)进行切割而制成合适的形件,
然后经弯折工艺弯曲成所需的形状并且(事后或同时)选择性地进行热处
理。根据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果片状或线状部件包括弧形或圆形的
弯绕部分,预拉紧作用力在这种场合是可以增加的。
考虑到预拉紧作用力从第二位置的可靠和完全的释放,在另一个具体
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装置还包括释放元件,其可由受阻位置到释放位置
进行操作,其中所述插脚,在受阻位置,是处于第二位置并且被阻止从第
二位置转到第一位置,以及在释放位置,是被释放而转到第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每个插脚,在其夹持段和固定端
之间,都带有第一弯曲部位,其从夹持段向固定端看是弯曲离开由环圈所
定义的平面,尤其是成至少20°的角度。这样的弯曲部位,尤其是如果弯离
至少20°的角度,有助于确保所述环圈在本发明装置在固定于接受脉管的时
候会被置于平行于接受脉管长度的方向,从而降低在连接移植脉管和接受
脉管的操作过程中的泄漏风险。这还促使对接受脉管的固定更为稳固,这
是由于一旦被固定到接受脉管上本发明的装置发生位移的风险就会降低;
这又会有助于降低泄漏风险。鉴于上述情况,如果第一弯曲部位的位置,
在第一位置且从环圈定义的平面横向地看,基本上刚好低于环圈(也就是
形成环圈的主体),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尤其有利的。
在与第一弯曲部位相对应的一种情形中,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或者
与第一弯曲部位一起实现更好的效果,即如果每个插脚在其夹持段和自由
端之间都配有第二弯曲部位,其从夹持段往自由端看是弯曲远离由环圈定
义的平面,尤其是成至少20°的角度。在与第一弯曲部位相对应的一种情形
中,如果第二弯曲部位的位置,在第一位置且从环圈所定义的平面横向地
看,基本上刚好低于环圈(也就是形成环圈的主体),则在这种情况下也是
尤其有利的。
在具有上述第二弯曲部位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继续,
尤其是基本上笔直地,从第二弯曲部位在由环圈定义的平面方向延伸到自
由端并且其中自由端设置有尖端,其在第一位置时终止于由环圈定义的平
面,或突出高于由环圈定义的平面。如果所述尖端,在第一位置时,突出
高于由环圈定义的平面,该尖端就能被锚定在与接受脉管相连接的移植脉
管的端部,从而有助于作为整体来固定物件。如果所述尖端终止于由环圈
定义的平面,该尖端将被锚定于移植脉管的壁部,从而有助于作为整体来
固定物件。
在带有上述第二弯曲部位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从插脚的自由
端的方向看,在第二弯曲部位之后接着有第三弯曲部位,其使插脚,在相
反的方向,弯回到与夹持段基本平行的部段。在安置到接受脉管的时候,
各个插脚的弯回到基本平行于夹持段的所述部段,可以经过在接受脉管的
管壁中形成的出口小洞引回到接受脉管的外缘以便沿着上述外缘进入到墩
头。这有助于将本发明的装置更为稳当地置于接受脉管。在这种情形下,
为了在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环圈在被安置后相对于接受脉管发生倾斜,根据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要求被折回到与夹持段基本上平行的部段,在第
一位置时,在由环圈所定义的平面延伸。这样就可以避免接受脉管壁部受
到挤压(其可能导致在插脚上的反作用力以及在接受脉管中足够血压之下
环圈的倾斜)。为了降低接受脉管的受损的风险,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自由端在这种情况下配有尖端,在第一位置时,其从弯回到与夹持段大致
平行的部段突出而倾斜向上高出由环圈所定义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如果所述环圈设置有连接并分布在周边的多个突起,其
相对于环圈的轴向和径向在背离插脚的方向倾斜地立着,则能够增强移植
脉管在环圈的锚定作用。环圈在这种情况形成一种冠状并且这些突起可以
被锚定在移植脉管绕着环圈被翻回的部段。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由远端插入且穿过环圈的移
植脉管。在这种情况下,插脚可以插穿位于环圈远侧的移植脉管壁部的部
段,而优选的是插脚伸出穿过在移植脉管的末端形成的切口。在该具体实
施方式中,移植脉管可以是人造脉管,例如人造血管,也可以是(天然的)
源于动物或人类的供体脉管。优选地,移植脉管是来自患者本身或是人造
脉管。移植脉管和本发明装置的其余部分可以完全地在患者体外预先配备
为组装件。这可以在远离患者的实验室进行,甚至当患者并未被治疗时,
比如在家中。当然,这也可以在患者的身边进行,比如当患者躺在手术台
上进行手术的时候。在移植脉管是取自于患者本身的情况下,脉管通常是
取自于患者的腿部,在完全从患者身体中分离出来之后,可以备用于同一
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患者的心脏或头部。
根据有关本发明组装件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位于环圈远处的移植脉
管管壁的部段是对着位于环圈近处的移植脉管管壁的部段翻折成墩头。这
样,预先准备的组装件便能够在针对插脚具有良好视野的情况下被固定于
接受脉管。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导管,尤其是
激光导管,其中移植脉管被插到导管的末端。这样的组装件可以完全在患
者体外预先准备。这种导管,其已经插入到移植脉管,有助于在插入插脚
到接受脉管的时候移植脉管的操作。
附图说明
本申请所披露的发明内容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装置的透视图;图1A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张
开的,而图1B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闭合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装置的侧视图;图2A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张
开的,而图2B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闭合的;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装置的侧视图;图3A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张
开的,而图3B显示的装置其钳口是闭合的;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装置的侧视图;图4A显示整个的装置其钳口
是闭合的,而图4B显示图4A中划圈的IVb局部细节,其中显示钳口的张
开(实线)和闭合(虚线)的状态;
图5示意地表明,在4个步骤中(分别对应于图5A,5B,5C和5D),
移植脉管是如何通过本发明的装置被固定于接受脉管的;以及
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五装置的示意图;图6A为钳口张开时装置的侧
视图,6B为钳口闭合时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6C为钳口闭合时装置的顶
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装置,该装置是由单块片材制备,为钛合
金或其他合适的合金或其他合适的金属的材料,该片材先被穿孔再接着弯
成如图所示的形状。装置1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各个插脚都有自由
端12和固定端13。各个插脚11的固定端13依次通过斜臂18、U形片状
部位19、斜片部位20和两个连接臂21而被固定于环圈10。
图1B显示所述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在第一位置,其中的夹持段
14平行于环圈,亦即由环圈所定义的平面,并且沿着环圈10从环圈的第一
侧15到与环圈的第一侧15完全相对的环圈的第二侧16延伸。参考
WO2009/123434所描述的内容,参见例如图8c,并参见本发明的图5D,在
所述装置被用来将移植脉管连接到接受脉管的时候,脉管壁部,即一片接
受脉管的管壁和一片在端头为了固定而被折回的移植脉管的管壁,将被夹
持在插脚的夹持段14与环圈之间。在此,夹持段14的大部分不是直的,
而优选地是具有与环圈相等曲率半径的弯弧形状。
在第一位置,亦称钳口处于闭合的状态,夹持段14和环圈10之间的
间隙比较窄。为了有足够的夹持作用,通常需要使得该间隙窄于所要容纳
的脉管壁部的厚度。为了将脉管壁部组织顺当地引到该间隙中,钳口(插
脚11和环圈10)先是处于张开的状态(图1所示的第二位置),亦称张开
的钳口。
如WO2009/123434中所描述的,移植脉管的翻卷部段的管壁是通过将
移植脉管的端头从插脚不占据的侧边(并且当然也从图1中的上方)插入
穿过环圈,并接着将从环圈下方伸出的移植脉管的部段翻卷而带入到所述
间隙中。通过翻卷形成的卷折部分就是移植脉管的管壁进入间隙的部分。
以上操作在钳口张开时(图1A)比钳口闭合时(图1B)更容易实现。在图
1B中夹持段14(更确切地说,由夹持段14所定义的平面)和由环圈定义
的平面之间的角度为约20°,从而钳口呈约20°张开。在对整个物体,其备
有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进行安置的过程中,例如在WO2009/123434中尤
其是图8所描示以及在本文中将会参照图5作进一步描述,当插脚11插入
到接受脉管,带有张开钳口(图1A)的整个物件就能够很容易地滑动到接
受脉管。然后,接受脉管管壁的部段就能无阻碍地滑进张开的钳口中。在
闭合的钳口带有狭窄间隙的情况下(本文中图1B和WO2009/123434中图
8),在例如移植脉管底部的翻折和接受脉管的壁部之间和/或在接受脉管壁
部和插脚之间,很可能会产生接触摩擦。向移植脉管的滑动会因接触摩擦
而受阻。
从图1A和1B可以清楚地看出,通过将U形片状部位19挤捏在一起,
可以容易地使装置1从第一位置(图1B)转换到第二位置(图1A),而挤
捏的动作可以是比如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实现,只要为此所用的整个物件
不是太小,另外也可以利用钳子来操作。然而也可想到,在使用之前装置1
可以如图1A所示的那样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传送。为了这个目的,比如可
以将一个夹子安放在U形片状部位19。
一方面,为了便于钳口的闭合,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钳口闭合时有足
够的夹紧作用,U形片状部位被设置为一种拉紧元件。在挤压U形片状部
位时所产生的弹力会在导向第一位置的预拉紧方向A预拉紧插脚11;也就
是说,插脚在预拉紧方向A被预拉紧以备向环圈10转动。这种转动运动的
假想转轴22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在转动过程中移动。如转轴
22所表示的,转轴可以位于U形片状部位之外的地方。
由于插脚11自由端12的尖端23比起夹持段14来说靠得更近,插脚
11在向内插入移植脉管的过程中段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挤得靠拢一些。通过
保证斜片部分在第一位置状态下与斜臂18相交的区位23处,在各种情形,
具有足够的宽度B,这时斜片部位20在第一位置时与斜臂18相交,就可
能确保在钳口闭合的过程中这些插脚又会分开一些。这样,斜片部位20的
侧边24就成为斜臂18的导向物。斜片部位20的宽度B在此情况下沿斜片
部分的整个长度可以是不变的,例如,与第二位置状态时尖端23之间的距
离大致相等,或者可以在朝着区位23的方向往上逐渐增加。在钳口闭合的
过程中,插脚又分开的原因部分地在于斜臂18和斜片部分的侧边24的接
触位点与插脚11之间的距离在钳口闭合的过程中变短了。
通过图1A和1B可以看出,环圈还带有一些突起25,其相对于环圈10
的轴向(轴26),并且,在各个突起的位置,相对于环圈的径向R是倾斜
地立着的。从而这些突起是向上并向外倾斜地立着的。参见图5B,这些突
起25提供了对于移植脉管翻卷折回的末端的锚定作用。
参考图1B,可以看出,毗邻夹持段14的两端,每个插脚都分别带有
第二弯曲部位29和第一弯曲部位30,在本例中是扭结,通过所述弯曲部位
插脚的斜扭部段27或29各自与夹持段的两侧相邻。就此而言,在各种情
况下,扭结相对于由环圈10定义平面成约22.5°的角度,从而插脚在夹持
段14的两端都带有倾斜向上的斜扭部段27、28。在插脚的自由端,这种斜
着的扭结段与带尖的端头合并,且在各种情况下进一步形成大约22.5°的类
似的扭结。这些斜扭部段27和28,在钳口闭合时的第一位置(图1B)并
且从环圈10的轴向看,基本上刚好位于形成环圈10的本体的下方。
图2A和2B分别显示根据本发明处于第二位置(钳口张开)和第一位
置(钳口闭合)的装置2。根据本发明,装置2与图1A和1B所示的装置1
在两点上有明显的不同。这两个不同点是:a)装置2具有较长的插脚以及
b)拉紧机构。为此,针对相应的命名,在图2A和2B中使用了与图1A和
1B中相同的标示数字、标示字母和标示符号。
插脚11在这种意义上延长以至斜扭部段27在31处通过第三弯曲部位
31(在此再次形成扭结)而合并在一起,并带有与夹持段14(或至少与由
夹持段14所定义的平面)平行的笔直部分32。在自由端12设有朝上扭结
的尖端23。如图2A所示,在由环圈10所定义的平面和由夹持段14所定
义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大约25°。
拉紧机构在图2A和2B中表示为33。装置1的U形片状部位19可以
说是被通过1.5绕圈(在装置1中为0.5绕圈)连在一起的两个支腿35所
代替从而形成拉紧机构33。这样的绕圈结构具有更高的弹力,因此能实现
较高的预拉紧作用。
另外,在第二装置2中还设置有导向部件36以使斜臂18和20保持在
横侧向彼此对立。在如图2A和2B所述的装置中,只有斜臂18、斜臂20
和连接臂21。环圈是由单个的连接臂21支撑。两个插脚11固定于横向臂,
其在图2A和2B中示意性地标示为37,垂直于由图纸的平面且固定于斜臂
18的底部。
图3A和3B分别显示根据本发明处于在第二位置(钳口张开)和第一
位置(钳口闭合)的装置3。根据本发明,装置3与图2A和2B所示的装
置2有一点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点是:拉紧机构。为此,针对相应的命
名,在图3A和3B中使用了与图1A、1B、2A和2B中相同的标示数字、
标示字母和标示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3的具体实施方式为第二对钳子,其中钳子的钳口
由环圈10和插脚11形成而钳子的抓握/操作部件包括通过铰链销40铰链连
接的两个部件41和部件42,以及弹簧体43,其作用于部件41的一个端部
44以及部件42的另一端部45且环绕于铰链销40。在图3A中角α为大约
30°。图3A显示还有释放元件46,其位于抓握/操作部件的自由端之间并吸
收了在第二位置时为了闭合钳口所形成的预拉紧作用力A,从而防止钳口
闭合。当释放元件46被移开时,弹簧体43的预拉紧作用力就迫使钳口闭
合。
图4显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其出自WO 2009/123434中的图5,
尤其是图5B。为了更为完整的陈述和说明,在此引用WO2009/123434,其
全文通过参考纳入本申请。
插脚11,在装置4中处于50的位置,以铰链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桩部
55从而能够转动打开到90°—如图4B所示—或更大的程度。在本例中角α
为90°。由于没有拉紧机构,插脚11就无法自动地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
位置的状态。然而,插脚可通过手或器件或其他辅助手段被带到图4A所示
的位置。参考文件WO 2009/123434中的图8C,其清楚地显示,插脚11只
要被插到接受脉管的所示位置,就可以,例如参见WO 2009/123434的图8
中的标号31,通过在插脚的下方拉过缝合线并且在接受脉管之外以打结方
式,或者在该位置利用镊子或其它的不同方式来进行固定。防止插脚从第
一位置返回到第二位置的保持机构并不需要与本发明的装置做成整体,而
是可以做成分开安置的组件。为了实用的缘故,保持机构一般会被预先配
置于装置的其他部分(也就是说,在装置中整体设置)。如图4所描述的,
所述保持机构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扣件,其包括设置于插脚的唇部52并带有
棱体53(在图4中位于唇部的背后而无法看见而在图4B中则用虚线表示),
其可以以相互咬合的方式与桩部55的凹槽54形成啮合。
从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当钳口张开的时候,角α为至少5°,优
选为至少10°,但是从实用性来看,最多为180°。实际上角α规定为5°至
45°,例如从10°至45°或从10°至30°的范围。
参考图5A、5B、5C和5D,下文将解释首先移植脉管如何被固定于环
圈以及随后整个物件如何被固定到接受脉管。这些描述是基于图1A和图
1B所示的装置1。
图5A显示钳口张开的第二位置的装置1。在这样的位置,如箭头X表
明,移植脉管60的末端61被插入穿过环圈10。随后,伸出低于环圈的移
植脉管60的部分被翻出并折回约180°,如图5A中右侧的虚线标明的那样。
在这种情况下突起25刺穿移植脉管60的翻回部分62,从而将翻回部分62
固定住。
参见图5B,插脚11随后被插入穿过接受脉管64的管壁,以便之后插
脚被推到图5C所示的位置。这时在U形片状部位19所累积的预拉紧作用
力可以被释放,随后插脚11会朝着环圈10向上转动,如箭头C所示,在
此同时,安放了移植脉管的环圈也被拉向接受脉管。参考图5D,尖端23
将固定在接受脉管64壁部的内侧,从而确保稳当的固定。移植脉管60通
过在翻折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折63形成的下侧而受到稳当的对着接受脉管外
侧的挤压,其为仍维持在位置1的预拉紧作用的结果。这种挤压作用在各
处都是均匀的,从而保证在整个周边具有良好的密封。如果需要,可以通
过沿着移植脉管与接受脉管的连接处使用适当的组织粘合胶作为密封剂来
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事实上,在这里并不要求密封是永久性的,因为随
着时间的推移,移植脉管将和接受脉管长在一起。按照ELANA技术,可以
将激光导管插入到移植脉管,如图5D中的箭头Y所示也可参考上文多次
引用的WO2009/123434,用以烧掉在移植脉管的延伸区的接受脉管64管壁
上的组织盘片70从而形成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之间的流通连接。如果需
要,组织盘片70也可用过不同的方式移除。
图6A、6B和6C显示根据本发明处于第二位置(钳口张开,图6A)
以及第一位置(钳口闭合,图6B和6C)的装置5。根据本发明,装置5
与图2A和2B所示的装置2相比有两点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为:a)没
有突起25(但应注意,选择性地这样的突起也可以存在)以及b)插脚11
的夹持段14的配置不同。针对相应的命名,在图1-5中使用了相同的标示
数字、标示字母和标示符号。
每个插脚11都带有,在插脚11的夹持段14和固定端13之间,第一
弯曲部位30。该第一弯曲部位30不同于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弯曲部
位30。此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部位30,在第一位置并从夹持段14
往固定端13看,从由环圈10定义的空间之内向下弯曲到10环圈下面。因
此,在第一位置时,夹持段14处于10环圈内。这样就提高了环圈与夹持
段之间的夹紧作用。此外,在使用ELANA技术时,位于环圈内的夹持段可
以作为对于激光导管下端的挡头以阻止激光导管被插入到目标脉管,和/或
作为激光光束的障碍物以防止它们进入目标脉管。最后,这样的夹持段使
得本装置能够用于较小的目标脉管。为了让插脚11也能延伸到环圈外的另
一侧,各个插脚11都带有,在插脚11的夹持段14与自由端12之间,第
二弯曲部位29。
所述第二弯曲部位29不同于其他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部位29。在
第一位置并从夹持段14往自由端12看,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部
位29,从环圈10定义的空间之内向下弯曲到10环圈下面。在环圈10之外,
该第二弯曲部位29如同其他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部位29那样再向上
弯曲。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夹持段14是大体直行延伸并处
于环圈之内的部分(在第一位置时)。因此这样的夹持段14比其他具体实
施方式中的短一些,但也应注意的是,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部位
30和第二弯曲部位29提供了夹持作用。
在第五具体实施方式中,还需要注意,第一弯曲部位30和第二弯曲部
位29是可以不要的,这样,在第一位置时,夹持段位于环圈10的下面而
不是在环圈10之内。考虑到夹持段14沿着比环圈半径小的半径弯曲而且
夹持段14在第一位置时平行于并沿着环圈10延伸,这意味着夹持段在这
种情况下仍可作为用于激光导管的挡头和/或作为激光束的阻碍物。此外,
经过变更调整,第五具体实施方式还能够用于较小的目标脉管。
本申请所披露的本发明还可以表述于如下条项:
1]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各个所述插脚(11)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带有夹持段(14),在此所述插脚(11),在第一位
置时,平行于并顺着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
与所述环圈(10)的所述第一侧(15)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
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所述环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
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织;
特征在于:
在第二位置时,从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到所述环圈(10)
的距离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的距离,以便在所述插脚(11)与所述环圈
(10)之间形成张开的钳口(17),以及
所述插脚(11),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环圈(10)
是能够移动的,以便闭合所述钳口。
2]根据第1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
持段(14),在第二位置,与由所述环圈(10)所定义的平面成一定角度(α),
以便与所述环圈(10)一起,从所述固定端(13)往所述自由端(12)的
方向看,形成逐渐扩大的所述钳口(17);以及其中所述插脚(11)是能够
相对于所述环圈(10)转动的,通过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转
动运动以闭合所述钳口(17)。
3]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夹持段(14),在此所述插脚(11),在第一位
置时,平行于并顺着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
与所述环圈(10)的所述第一侧(15)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
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所述环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
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织;
特征在于:
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在第二位置,是与由所述环圈(10)
定义的平面成一定角度(α),以便与所述环圈一起,从固定端向自由端看,
形成张开的钳口(17);
所述插脚(11),相对于所述环圈,通过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
置的转动是可以转动的,以闭合所述钳口(17)。
4]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夹持段(14)相对于所述环圈(10)的所述角度(α)为至少5°,尤其
为至少10°。
5]根据第2-4项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从平行于由
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看,从所述转动运动的转轴(22)到平行于所
述转轴(22)并通过所述环圈(10)中心的贯轴的距离是所述环圈(10)
半径(R)的至少70%,尤其是至少90%。
6]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从平行于由所述环
圈(10)定义的平面看,从所述转动运动的转轴(22)到平行于所述转轴
(22)并通过所述环圈(10)中心的贯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圈(10)的半
径(R),尤其是大于所述环圈(10)的半径(R)的2倍。
7]根据上述任一项的装置(1,2,3,4),进一步包括保持机构(19;33;43;
52,53,54)用来阻止所述插脚(11)从所述第一位置返回到所述第二位
置。
8]根据第7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锁扣(53,
54),例如具有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的搭扣机构或棘齿机构。
9]根据第7或8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拉
紧元件(19,33,43),其使所述插脚(11)从所述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在
预拉紧方向受到预拉紧作用。
10]根据第9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拉紧元件(19,33,
43),在所述第一位置,使所述插脚(11)在所述预力方向(A)受到预拉
紧作用。
11]根据第9-10项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拉紧元件(19,
33,43),包括弯曲的片状或线状部件,优选的是由金属制成的片状或线状
部件。
12]根据第11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片状或线状部件包括
至少一段圆状绕圈的弧部。
13]根据第9-12项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进一步包括释放
元件(46),其是从受阻位置到释放位置操作的,其中所述插脚(11),在
所述受阻位置时,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被阻止从所述第二位置转到所
述第一位置,而在释放位置时,是被释放转到所述第一位置。
14]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各个所述插脚(11),
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与所述固定端(13)之间,设置有第一弯
曲部位(30),其从所述夹持段向所述固定端(13)看,弯曲背离于由所述
环圈(10)定义的平面,尤其是成至少20°的角度。
15]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带有夹持段(14),在此所述插脚(11),平行于
并顺着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与所述第一侧
(15)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
所述环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
织;
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插脚(11),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与
所述固定端(13)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曲部位(30),其从所述夹持段(14)
向所述固定端(13)看,弯曲背离于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尤其
是成至少20°的角度。
16]根据第1-14项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5),其中各个所述
插脚(11),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与所述自由端(12)之
间,设置有第一弯曲部位(30),其在所述第一位置并从所述夹持段(14)
向所述自由端(12)看,从所述环圈(10)所定义的空间之内向下弯曲而
穿到低于所述环圈(10)。
17]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带有夹持段(14),在此所述插脚(11),平行于
并顺着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与所述第一侧
(15)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
所述环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
织;
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插脚(11),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
与所述自由端(12)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曲部位(30),其在所述第一位置
并从所述夹持段(14)向所述自由端(12)看,从所述环圈(10)所定义
的空间之内向下弯曲而穿到低于所述环圈(10)。
18]根据第14-17项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第一弯
曲部位(30),在所述第一位置,并从横向于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
看,位于基本上刚好低于所述环圈(10)。
19]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各个所述插脚(11),
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与所述自由端(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弯
曲部位(29),其从所述夹持段向所述自由端(12)看,弯曲背离于所述环
圈(10)所定义平面的方向,尤其是成至少20°的角度。
20]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带有夹持段,在此所述插脚(11),平行于并顺着
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与所述第一侧(15)
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所述环
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织;
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插脚(11),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与
所述自由端(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曲部位(29),其从所述夹持段向所
述自由端(12)看,弯曲背离于所述环圈(10)所定义平面的方向,尤其
是成至少20°的角度。
21]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5),其中各个所述插脚(11),
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与所述自由端(12)之间,设置有
第二弯曲部位(29),其在所述第一位置并从所述夹持段(14)向所述自由
端(12)看,从所述环圈(10)所定义的空间之内向下弯曲而穿到低于环
圈(10)。
22]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形成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形成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
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和两个插脚(11);
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所述环圈(10)的固定
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看,
彼此相邻却又各自分开地朝着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插脚(11)各自带有夹持段,在此所述插脚(11),平行于并顺着
所述环圈(10)从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到与所述第一侧(15)
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侧(16)伸出,以便能够夹住在所述环
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的所述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织;
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插脚(11),在所述插脚(11)的所述夹持段(14)
与所述自由端(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曲部位(29),其在所述第一位置
并从所述夹持段(14)向所述自由端(12)看,从所述环圈(10)所定义
的空间向下弯曲而穿到低于环圈(10)。
23]根据第19-21项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第二弯
曲部位(29),在所述第一位置且横向于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看,位
于基本上刚好低于所述环圈(10)。
24]根据第19-23项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插脚(11),
从所述第二弯曲部位(29)在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方向,继续延
伸到所述自由端(12),并且其中所述自由端(12)带有尖端,其在所述第
一位置时终止于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或突出高于由所述环圈(10)
定义的平面。
25]根据第19-24项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在所述插脚
的所述自由端(12)的方向看,所述第二弯曲部位随后接着第三弯曲部位
(31),其使得所述插脚(11),在相反的方向弯回到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夹
持段的部段。
26]根据第25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弯回到基本上平行于所
述夹持段的所述部段,在所述第一位置,延伸于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
平面。
27]根据第26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自由端(12)设置
有尖端,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从弯回到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夹持段的所述
部段倾斜向上地突出而高于由所述环圈(10)定义的平面。
28]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环圈(10)配有多个
突起(25),其连接并分布于周边,并相对于环圈(10)的轴向和径向倾斜
地立着,指向背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所述突起(25)尤其是尖的。
29]一种用于在移植脉管(60)的端部和接受脉管(64)的侧壁之间产生
ETS吻合连接和/或在移植脉管和接受脉管的侧壁之间产生STS吻合连接的
装置(1,2,3,4),所述装置包括环圈(10),特征在于所述环圈配有多
个突起(25),其连接并分布于周边,并相对于环圈(10)的轴向和径向倾
斜地立着,所述突起(25)尤其是尖的。
30]根据第25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所述装置(1,2,3,4)
进一步包括两个插脚(11);每个插脚具有自由端(12)和固定于环圈(10)
的固定端(13);所述插脚(11),从所述固定端(13)向所述自由端(12)
看,彼此相邻却又分开并朝相同的方向伸出;所述插脚(11)各自具有夹
持段,在此所述插脚平行于并沿着所述环圈(10)的第一侧(15)伸到与
所述第一侧(15)完全相对的所述环圈(10)的第二侧(16),从而能够夹
住所述环圈(10)与所述夹持段(14)之间的接受脉管(64)的壁部组织。
31]根据第30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突起(25)朝着背离插
脚(11)的方向。
32]根据第31项所述的装置(1,2,3,4),进一步包括移植脉管(60),
其从末端插入通过环圈(10),其中固定在环圈(10)远处的移植脉管(60)
管壁的部段翻回而钩到突起(25)。
33]根据前述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进一步包括移植脉管(60),
其从环圈的远端插入并通过环圈(10)。
34]根据第32或33项所述的装置(1,2,3,4),其中,固定在环圈(10)
远处的移植脉管(60)管壁的部段翻折到与位于环圈(10)近处的移植脉
管(60)管壁的部段平行的位置。
35]根据第33-34项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2,3,4),进一步包括导管,
尤其是激光导管,其中移植脉管(60)被插入到导管的末端。
从上述条项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第一弯曲部位、第二弯曲部位和在
环圈上配有突起的实施方式(权利要求项所要求),也可以完全独立地实施
而不涉及相对于环圈能够转动的插脚(和不转动的插脚),在环圈上配有突
起的实施方式本身能够完全独立地实施而不受限于任何插脚,而且上述这
三种实施方式可以完全独立地或者按照任何需要的组合进行实施。将来可
能的分案专利申请仍然也会与这些相关。另外,从上述条项尤其是第1项
能够看出,钳口可以不只是以转动的方式来进行闭合。也可以想到,在本
申请所概述的发明概念之内,为了让钳口通过平移运动的方式进行闭合,
插脚的夹持段就相应地,在第二位置时,也平行于环圈(由环圈定义的平
面)而延伸。相对于用在侧对侧的吻合术,应当知道,环圈也可以连接到
移植脉管的侧壁,并且在目标脉管的侧壁的连接能够以与针对端对侧吻合
术所描述的相同的方式来完成。
应当注意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发明并不受作为参考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基于本申请或其衍生的分案申请所获专利的保护范围
是由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来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