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定系统.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178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15 CN 103517826 A (21)申请号 201280022922.1 (22)申请日 2012.04.17 102011101876.3 2011.05.12 DE B60N 2/36(2006.01) (71)申请人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地址 德国凯泽斯劳滕 (72)发明人 I托伊费尔 K舒曼 (74)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曾立 (54) 发明名称 锁定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适于车辆座椅的用于锁定到车 辆的车辆结构上的锁定系统, 且其包括能够从常。
2、 规位置折叠到折叠位置中的靠背, 位于所述靠背 上的锁定装置 (6) , 以及卡扣部 (11) , 所述卡扣部 (11) 可在锁定情况和解锁情况之间枢转, 且可通 过可手动枢转的解锁元件和布置于车辆结构 (5) 上的致动装置 (8) 两者来可枢转地被驱动。当靠 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布置于车辆结构 (5) 上的反 作用元件通过卡扣部 (11) 锁定到锁定装置 (6) 。 所述致动装置 (8) 具有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之间移动的控制杆 (18) , 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以及控制杆 (18)处于锁定状态时, 所述控制杆 (18)可操作地连接到解锁元件。通过将控制杆 (18) 从其锁定状态移离且。
3、移动到其解锁状态, 所 述解锁元件能可移动地被驱动到其解锁位置 ; 并 且当控制杆 (18) 处于解锁状态时并且当靠背已 经从折叠位置移动到常规位置中后, 在所述控制 杆 (18) 和解锁元件之间没有可操作的连接。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11.12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EP2012/001646 2012.04.17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52363 DE 2012.11.15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1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4、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17826 A CN 103517826 A 1/2 页 2 1. 适于车辆座椅的用于锁定到车辆的车辆结构的锁定系统, 包括靠背, 其能够围绕靠背轴线 (2) 从大致直立的常规位置折叠到在行进方向 (3) 上 倾斜的折叠位置中 ; 包括布置于靠背上的锁定装置 (6) , 其布置于壳体 (9) 内并包括卡扣部 (11) , 所述卡扣 部 (11) 能够围绕卡扣部轴线 (10) 在锁定情况和解锁情况之间枢转, 所述卡扣部能够由解 锁元件以及布置于车辆结构 (5) 上的致动装置 (8) 可枢转地驱动, 所述解锁元。
5、件能围绕平 行于靠背轴线 (2) 的握柄轴线 (19) 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手动地枢转 ; 其中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布置于车辆结构 (5) 上的反作用元件通过处于锁定情况 中的卡扣部 (11) 锁定到锁定装置 (6) ; 其特征在于 : 致动装置 (8) 具有控制杆 (18) , 所述控制杆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移动 ; 其中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以及当控制杆 (18) 处于锁定状态中时, 所述控制杆 (18) 可 操作地连接到解锁元件 ; 以及其中通过将控制杆 (18) 从其锁定状态移动到其解锁状态中, 所述解锁元件能够可 移动地被驱动到其解锁位置中 ; 以及其特征还在于 : 当控。
6、制杆 (18) 处于解锁状态时并且当靠背已经从折叠位置移动 到常规位置中后, 所述控制杆 (18) 没有可操作地连接到解锁元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壳体 (9) 具有开口 (23) , 在靠背的常 规位置中, 反作用元件通过该开口 (23) 突出到壳体 (9) 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控制杆 (18) 通过开口 (23) 突出到壳体 (9) 内。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控制杆 (18) 能够通过鲍 登缆线的芯线 (21) 以可移动的方式从锁定状态驱动到解锁。
7、状态中。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鲍登缆线通到车辆的行李箱内, 且其芯线 (21) 能够在其与控制杆 (18) 相反的一端经受牵引装置的牵引力。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为了将控制杆 (18) 到其 解锁状态中的运动传递到解锁元件上, 压力元件在其一端部处围绕平行于卡扣部轴线 (10) 的压力元件轴线 (17) 可自由枢转地安装, 且在其远离压力元件轴线 (17) 的一端部处, 能够 在压力元件轴线 (17) 的方向上被控制杆 (18) 作用。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通过靠背从折叠。
8、位置到常规位置中 的枢转运动, 压力元件能够以可枢转的方式被处于其解锁状态的控制杆 (18) 作用, 反作用 于弹簧力进入到非操作位置内, 其中在该非操作位置内解锁元件不能够被所述控制杆 (18) 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布置弹簧臂 (24) , 其一端部位于解锁 元件上, 所述弹簧臂 (24) 用其另一端部区域承靠压力元件, 且通过使得能够偏转到非操作 位置内的压力元件枢转, 增加其弹簧张力。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控制杆 (18) 布置于 反作用元件上。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锁定系统, 其特。
9、征在于 : 在引导件 (28) 内在引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17826 A 2 2/2 页 3 导件 (28) 中的降低的非指示位置和部分地从引导件 (28) 向外突出的指示位置之间被引导 的指示构件 (27) 能够通过解锁元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驱动, 其中在解锁元件的锁定位置 中, 所述指示构件 (27) 处于非指示位置, 而在解锁元件的解锁位置中, 所述指示构件 (27) 处于指示位置。 11. 车辆座椅, 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锁定系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17826 A 3 1/5 页 4 锁定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权。
10、利要求 1 前序部分所述特征的适于车辆座椅、 特别是适于机动 车辆座椅的锁定系统。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权利要求 11 所述特征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在 WO2010/003587A1 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车辆座椅靠背锁定到车辆的车辆结构 的通用锁定系统, 其中所述靠背能够围绕靠背轴线从大约直立的常规位置被折叠到在行进 方向上倾斜的折叠位置中。 0003 在这种情况下, 锁定系统包括布置于壳体内的锁定装置, 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卡扣 部, 其能够围绕卡扣部轴线在锁定情况和解锁情况之间枢转, 所述卡扣部能够由解锁元件 可枢转地驱动, 所述解锁元件可围绕平行于靠背轴线的握柄轴线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11、之 间手动地枢转, 其中当所述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布置于车辆结构上的反作用元件由位于 锁定装置上的卡扣部锁定在锁定位置中。 0004 在 DE102009056155A1 中公开了一种适于车辆座椅的通用解锁系统, 所述车辆座 椅具有布置于靠背上的锁定装置, 通过该通用解锁系统可以致动可枢转的卡扣部, 所述卡 扣部包绕位于车辆结构上的反作用元件。 0005 在 US20090008981A1 中公开了一种适于车辆座椅的解锁系统, 其中卡扣部通过可 手动枢转的解锁元件以及通过布置于车辆结构上的致动装置能够脱离与反作用元件接合 的状态, 其中反作用元件位于车辆结构上。 0006 如果先前向下折叠的。
12、靠背从其折叠位置折叠到其常规位置中, 这可能会导致紧固 到靠背上的锁定装置组件与附接到车辆结构上的致动装置组件发生碰撞。 0007 发明目的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改进适于车辆座椅、 特别是适于机动车辆座椅的锁定系统, 其 用于锁定到车辆的车辆结构, 从而特别地具有简单的且只包括几个组件的结构, 以避免锁 定装置的组件与致动装置的组件发生导致受损的碰撞。 发明内容 0009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在引言中所提及类型的适于车辆座椅、 特别是适于机动车辆座 椅的锁定系统, 由具有控制杆的致动装置来实现, 所述控制杆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之间移动, 其中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以及当控制杆处于锁定状态。
13、时, 所述控制杆可操作 地连接到解锁元件, 并且其中通过将控制杆从其锁定状态移动到其解锁状态中, 所述解锁 元件能够可移动地被驱动到其解锁位置中, 并且当控制杆处于解锁状态时并且当靠背已经 从折叠位置移动到常规位置中后, 所述控制杆没有可操作地连接到解锁元件。 0010 控制杆可围绕平行于握柄轴线的控制轴线枢转, 或甚至可以线性方式横向于其纵 向范围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移动。 0011 通过在行进方向上延伸控制杆, 在所有方向上可允许致动装置和锁定装置的与所 说 明 书 CN 103517826 A 4 2/5 页 5 述致动装置配合的部件的近似公差, 当靠背从其折叠位置折叠回到其常规位置。
14、时, 甚至在 控制杆处于其解锁状态的情况下, 也不会导致这些部件的对组件造成损坏的碰撞。 0012 由于致动装置布置于车辆结构上以及锁定装置布置于靠背上, 且它们仅仅是可操 作地但不是固定地连接到一起, 因此当靠背向下折叠时, 致动装置和锁定装置彼此完全分 离。因此, 致动装置的部件不需要灵活配置, 以及当向下折叠靠背时, 不需要由锁定装置带 动任何部件。 0013 由于壳体具有开口, 在靠背的常规位置中反作用元件通过该开口突出到壳体内, 因此避免了在靠背的后表面上突出的部件。 0014 有利地, 当靠背处于常规位置时, 控制杆通过同一开口突出到壳体内。 0015 因此, 处于折叠位置的靠背后。
15、表面形成完全平坦的装载表面而没有突出部件。 0016 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 可以使得控制杆能够通过鲍登缆线的芯线以可移动的方 式从锁定状态驱动到解锁状态中, 其中所述鲍登缆线可通到车辆的行李箱内, 且鲍登缆线 的芯线能够在其与控制杆相反的端部处经受牵引装置的拉力。 0017 因此, 从乘客舱室和从位于乘客舱室后面的空间 (诸如像行李舱室) 都可以将靠背 解锁。 0018 为了将控制杆到其解锁状态中的运动传递到解锁元件上, 压力元件可在其一端部 处围绕平行于卡扣部轴线的压力元件轴线可自由枢转地安装, 且在其远离压力元件轴线的 一端部处, 能够在压力元件轴线的方向上被控制杆作用。 0019 因此。
16、, 压力元件在压力元件轴线方向上的碰撞被传递到解锁元件, 而压力元件的 未在压力元件轴线的方向上取向的碰撞导致压力元件围绕压力元件轴线枢转, 但不作用于 解锁元件上。 0020 优选地, 在这种情况下, 压力元件是压力臂。 0021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靠背从折叠位置到常规位置中的枢转运动, 压力元件可以可 枢转的方式被处于解锁位置的控制杆作用, 反作用于弹簧力进入到非操作位置内, 在该非 操作位置内解锁元件不能被所述控制杆作用, 以便不能发生致动装置的组件和锁定装置的 组件之间的导致受损的碰撞。 0022 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调节, 特别是不将靠背向下折叠, 则控制杆仍可恢复到其锁 定状态, 。
17、而不与其它部件发生碰撞, 其中所述压力元件也枢转返回到其操作位置中。 0023 优选地, 在这种情况下, 压力元件能够通过控制杆的位于前表面上的自由端以可 枢转的方式被作用到非操作位置中。 0024 为了在这样的偏转之后使得压力元件返回到其正常的操作位置内 (在该操作位置 内运动可从控制杆传递到解锁元件) , 可布置弹簧臂, 其一端部位于解锁元件上, 所述弹簧 臂用其另一端部区域承靠压力元件, 且通过使得能够偏转到其非操作位置内的压力元件枢 转, 增加其弹簧张力。 0025 为了节省结构空间和特定的保持装置, 控制杆可布置于反作用元件上。 0026 因此, 壳体还可具有用于将控制杆和反作用元件。
18、插入到锁定装置内的仅仅一个单 一共同开口。 0027 优选地, 反作用元件是 U 形栓, 其通过卡扣部从后面接合在其锁定位置内。 0028 如果指示构件 (其在引导件内在引导件中的降低的非指示位置和部分地从引导件 说 明 书 CN 103517826 A 5 3/5 页 6 向外突出的指示位置之间被引导) 能够通过解锁元件以可位移的方式被驱动, 其中在解锁 元件的锁定位置中, 所示指示构件处于非指示位置, 而在解锁元件的解锁位置中, 所述指示 构件处于指示位置, 则如果解锁元件处于解锁位置, 这由处于指示位置的指示构件在视觉 上进行指示。 0029 该目的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 11 所述特征的车。
19、辆座椅来实现。 附图说明 0030 以下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有利的示例性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然 而, 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 0031 图 1 示出锁定系统的透视图, 所述锁定系统具有处于常规位置中的带有锁定装置 的靠背结构以及带有致动装置和 U 形栓的车辆结构 ; 0032 图 2 示出根据图 1 所示的锁定系统, 其中靠背结构在行进方向上从常规位置向下 折叠 ; 0033 图 3 示出不带有靠背结构和车辆结构的根据图 1 所示的锁定系统的透视图, 其中 锁定装置处于常规位置, 握柄处于锁定位置以及控制杆处于锁定状态 ; 0034 图4示出根据图3所。
20、示的锁定系统的透视图, 其中锁定装置处于常规位置, 握柄处 于解锁位置以及控制杆处于解锁状态 ; 0035 图 5 示出根据图 3 所示的锁定系统的透视图, 其中锁定装置从向下折叠的位置枢 转到常规位置中, 其中握柄处于锁定位置以及控制杆处于解锁状态 ; 0036 图 6 示出根据图 3 所示的锁定系统的另一透视图 ; 0037 图 7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3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 0038 图 8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4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 0039 图 9 示出根据图 3 所示的锁定系统的侧视图, 其中锁定装置处于向下折叠位置 ; 0040 图 10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21、 5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 0041 图 11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7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其中壳体部分地打开 ; 0042 图 12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8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其中壳体部分地打开 ; 以 及 0043 图 13 示出锁定系统处于相应于图 10 所示位置的侧视图, 其中壳体部分地打开。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在图 1 至图 2 中, 示出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 1 的透视图, 所述靠背结构能够围绕位 于其下端部区域上的靠背轴线 2 在行进方向 3 上从其直立的常规位置 (图 1) 被向前折叠, 特别是被向前折叠到水平位置中。 0045 在直立的常规位置中, 靠背结构。
22、1支撑在车辆结构5上, 且通过固定地连接到车辆 结构 5 的 U 形的 U 形栓 7 锁定到固定地布置于靠背结构 1 上的锁定装置 6。 0046 在这种情况下, 靠背轴线 2 横向于行进方向 3 以水平的方式延伸。靠背轴线 2 的 支架 4 能够固定地连接到车辆结构 5。 0047 通过固定地布置于 U 形栓 7 上的致动装置 8 可将这种锁定解锁。 0048 锁定装置 6 布置于壳体 9 内, 并具有卡扣部 11, 所述卡扣部 11 能够围绕平行于靠 说 明 书 CN 103517826 A 6 4/5 页 7 背轴线 2 的卡扣部轴线 10 枢转, 插入到壳体 9 的槽状容纳件 12 内。
23、的 U 形栓 7 通过卡扣部 11 能够被包绕并锁定在靠背结构 1 的常规位置内。 0049 卡扣部11能够通过形成解锁元件的握柄13以可枢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从其锁 定情况被驱动到其解锁情况中。握柄 13 经由在壳体 9 的向上取向侧上的可进入的致动开 口 14 且围绕平行于靠背轴线 2 的握柄轴线 19 能够手动地枢转。 0050 压力臂 16 用其一端部围绕平行于卡扣部轴线 10 的压力元件轴线 17 可自由枢转 地安装在柄 13 的第一握柄臂 15 上。压力臂 16 由弹簧臂 24 按压入竖直向下取向的操作位 置中, 该弹簧臂 24 用其一端部紧固到第一握柄臂 15, 并用其自由突出的。
24、另一端部承靠压力 臂 16 的销 25。 0051 致动装置 8 具有大致在行进方向 3 上延伸的双臂控制杆 18, 所述控制杆围绕平行 于握柄轴线 19 的控制轴线 20 可枢转地布置于 U 形栓 7 上。在这种情况下, 控制杆取向成 以便减少公差, 优选被夹住。 0052 通向车辆行李舱室的鲍登缆线芯线 21 从控制杆 18 的在行进方向 3 上的后端部大 致竖直向下延伸。通过拉动芯线 21, 控制杆 18 能够离开其锁定状态而枢转到其解锁状态 内。 0053 在锁定状态内, 控制杆 18 以其在行进方向 3 上的前端部略微向下倾斜, 而在解锁 状态内, 控制杆 18 以其在行进方向 3 。
25、上的前端部稍微向上倾斜。 0054 如果靠背结构 1 处于从车辆结构 5 向下折叠的位置 (其被标示为折叠位置) , 以及 控制杆18处于其锁定状态并且靠背结构1被折叠到其常规位置中, 则U形栓7和控制杆18 在行进方向 3 上的前端部区域 22 以相对的方式通过壳体 9 中的开口 23 移动进入到容纳件 12 内。 0055 在这种情况下, U 形栓 7 使得卡扣部 11 偏转, 然后该卡扣部 11 再次弹性地包绕并 锁定 U 形栓 7。在这种情况下, 前端部区域 22 在压力臂 16 的向下取向的自由端部的下方延 伸。 0056 如果现在要把靠背结构1再次解锁, 这可通过使得握柄13离开锁。
26、定位置而枢转到 解锁位置中来进行, 其中握柄 13 使得卡扣部 11 从锁定情况移动到解锁情况内, 并释放 U 形 栓 7, 以便可将靠背结构 1 向下折叠。 0057 但是也可以通过拉动鲍登缆线的芯线21使得控制杆18从其锁定状态枢转到其解 锁状态中, 其中控制杆 18 的前端部区域 22 开始承靠压力臂 16 的向下取向的前表面, 并且 通过在压力元件轴线 17 的方向上取向的力在压力臂 16 纵向范围的方向上提升压力臂 16, 同时使得第一握柄臂15枢转, 以及连同使得握柄13从其锁定位置枢转到其解锁位置中, 由 此使得卡扣部 11 从其锁定情况移动到其解锁情况中。 0058 如果靠背结。
27、构 1 处于其折叠位置, 且要被折叠回到其直立的常规位置中, 以及控 制杆 18 处于其解锁状态, 则由控制杆 18 横向于其纵向范围的前端部区域 22 的前表面作用 于压力臂 16 上, 且压力臂 16 反作用于弹簧臂 24 的力围绕压力元件轴线 17 从其竖直位置 枢转到偏转的非操作位置 (图 5, 图 10, 图 13) 中。 0059 然而, 这并不会导致锁定装置6的部件和致动装置8的部件发生碰撞, 上述碰撞会 潜在地造成破坏。 0060 U 形栓 7 再次由卡扣部 11 包绕, 并在控制杆 18 随后的移动下而进入到锁定位置 说 明 书 CN 103517826 A 7 5/5 页 。
28、8 中, 压力臂 16 由弹簧臂 24 枢转回到其操作位置中。 0061 握柄13还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二握柄臂26, 指示构件27通过第二握柄臂26能够从 引导件 28 中的降低的非指示位置可位移地被驱动到从引导件和壳体部分突出的指示位置 中。 0062 当握柄 13 处于锁定位置时, 指示构件 27 处于非指示位置, 而当握柄 13 处于解锁 位置时, 指示构件 27 处于指示位置。 0063 在上述说明书、 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公开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单独使用以及进 行组合以便以其各个实施例来实施本发明。 0064 附图标记列表 0065 1 靠背结构 0066 2 靠背轴线 0067 3 行。
29、进方向 0068 4 支架 0069 5 车辆结构 0070 6 锁定装置 0071 7U 形栓 0072 8 致动装置 0073 9 壳体 0074 10 卡扣部轴线 0075 11 卡扣部 0076 12 容纳件 0077 13 握柄 0078 14 致动开口 0079 15 第一握柄臂 0080 16 压力臂 0081 17 压力元件轴线 0082 18 控制杆 0083 19 握柄轴线 0084 20 控制轴线 0085 21 芯线 0086 22 前端部区域 0087 23 开口 0088 24 弹簧臂 0089 25 销 0090 26 第二握柄臂 0091 27 指示构件 009。
30、2 28 引导件 说 明 书 CN 103517826 A 8 1/13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9 2/13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0 3/13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1 4/13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2 5/13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3 6/13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4 7/13 页 15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5 8/13 页 16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6 9/13 页 17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7 10/13 页 18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8 11/13 页 19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19 12/13 页 20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20 13/13 页 21 图 1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17826 A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