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水灌溉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无水灌溉系统.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7225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0 CN 102972259 A *CN102972259A* (21)申请号 201210432434.X (22)申请日 2012.11.02 A01G 25/02(2006.01) (71)申请人 北京天诚同创电气有限公司 地址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博兴一路 8 号 (72)发明人 吕梁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8 代理人 张若华 (54) 发明名称 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其包括收 水装置和蓄电装。
2、置两部分, 该收水装置采用制冷 装置进行冷却收水, 并通过该蓄电装置为制冷装 置提供电力。所述的制冷装置为半导体制冷装 置。 所述的蓄电装置连接发电系统, 储存发电系统 发出的电能。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中半导体制 冷片的冷端外部设置有冷端散热器, 热端外部设 置有热端散热器, 热端散热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 风机, 冷端散热器外设置有冷却水收集槽, 该冷却 水收集槽上设置有出水口。应用本发明的无水灌 溉系统可以在无淡水环境下开展农业生产, 摆脱 了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 同时本发明通过使用绿 色能源如风能、 太阳能, 摆脱农业生产对电网的依 赖。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
3、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收水装置和蓄电装置两部分, 所述收水装置包 括有制冷装置, 所述制冷装置用于将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 凝结成水进 行灌溉, 所述的制冷装置与所述的蓄电装置电连接, 通过蓄电装置为制冷装置提供电力。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蓄电装置连接发电系统, 该发电系统为风力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或其他不依赖电网的电能供给系统。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4、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制冷装置为半导体制冷 装置。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中半导 体制冷片的冷端外部设置有冷端散热器, 热端外部设置有热端散热器, 热端散热器的外表 面设置有散热风机, 冷端散热器外设置有冷却水收集槽, 该冷却水收集槽上设置有出水口。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热端散热器通过散热器 罩进行包裹。 6. 根据权利要求 1-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多个收水装 置, 多个收水装置均连接于蓄电装置。 7. 根据权利要求 6 中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5、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个收水装置对应分 散设置于需灌溉的植被上方。 8. 根据权利要求 6 中所述的无水灌溉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个收水装置集中设 置后再分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72259 A 2 1/3 页 3 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灌溉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农业灌溉必须采用水资源, 通常均利用天然淡水进行浇灌。但在干旱环境或无淡 水的沿海环境下, 浇灌植被变得非常困难, 在一些偏远乡村地区通过管道供水比较昂贵, 这 是由于极远的距离需要足够长的管线以及泵站等提供电能。为了解决贫水地区的灌溉问 题, 。
6、出现一些诸如海水淡化、 蓄积洪水、 开采地下水等多种采水方法。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 水质较差不利于灌溉、 成本高、 效率低、 设备磨损大、 依赖降雨等方面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该无水灌溉系统利 用风能、 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摆脱农业生产对电网的依赖。 0004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包括收水装置和蓄电装置两部分, 所述收水装置 包括有制冷装置, 所述制冷装置用于将周围空气中的水分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 凝结成水 进行灌溉, 所述的制冷装置与所述的蓄电装置电连接, 通过蓄电装置为制冷装置提供电力。 所述的蓄电装置连接发电系统,。
7、 该发电系统为风力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或其他不依 赖电网的电能供给系统。所述的制冷装置为半导体制冷装置。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中半 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外部设置有冷端散热器, 热端外部设置有热端散热器, 热端散热器的外 表面设置有散热风机, 冷端散热器外设置有冷却水收集槽, 该冷却水收集槽上设置有出水 口。所述的热端散热器通过散热器罩进行包裹。 0005 本发明提出的无水灌溉系统包含多个收水装置, 多个收水装置均连接于蓄电装 置。所述的多个收水装置对应分散设置于需灌溉的植被上方。所述的多个收水装置集中设 置后再分流。 0006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 : 1、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应用。
8、本发明在无淡水环境下亦可开展农业生产, 摆 脱了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 0007 2、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通过使用绿色能源, 可摆脱农业生产对电网的 依赖。 0008 3、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滴灌式的凝水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水资源。 0009 4、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温室的运用可减少水蒸气的蒸发浪费, 增大水 循环利用率。 0010 5、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其中收水装置体积小, 易于安装布置。 0011 6、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其中收水装置可靠性高, 结构简单, 不易损坏。 0012 7、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通过将空气中的水。
9、分凝结至露点温度以下, 并 通过冷却水收集槽进行收集后, 通过出水口水滴式的仿雨灌溉方式进行灌溉, 可有效提高 说 明 书 CN 102972259 A 3 2/3 页 4 水的利用率, 降低空气中的灰尘。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提供的无水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本发明中收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本发明中冷却水收集槽的结构示意图 ; 图 4 是本发明中使用的半导体制冷片原理图。 0014 图中 : 1- 收水装置 ; 2- 蓄电装置 ; 3- 半导体制冷片 ; 4- 冷端散热器 ; 5- 热端散热 器 ; 6-散热风机 ; 7-冷却水收集槽 ; 8-温室 ;。
10、 9-风力发电系统 ; 10-太阳能发电系统 ; 11-散 热器罩 ; 12- 绝热填充物 ; 13-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 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 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16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水灌溉系统, 如图1所示, 该无水灌溉系统包括收水装置1和蓄 电装置 2 两部分, 其中收水装置采用制冷装置进行冷却收水, 制冷装置为半导体制冷装置, 如图2所示, 半导体制冷装置中的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外部设置有冷端散热器, 热端外部 设置有热端散热器, 并且热端散热器 5 通过散热器罩 1。
11、1 进行包裹, 热端散热器 5 的外表面 设置有散热风机 6, 通过散热风机 6 向热端散热罩 5 内吹入冷风。冷端散热器 4 外设置有 冷却水收集槽 7, 通过冷却水收集槽 7 收集冷端表面凝结的冷却水, 并且冷却水收集槽的一 端设置有出水口 13, 如图 3 所示, 通过出水口 13 将冷却水收集槽 7 内收集的冷却水流出, 进而浇灌植被。半导体制冷片 3 间设置有绝热填充物 12。所述的制冷装置连接蓄电装置 2, 通过蓄电装置2为制冷装置供电, 该蓄电装置2连接发电系统, 该发电系统可以为风力发 电系统 9 或太阳能发电系统 10, 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发电系统, 通过发电系统将风能、 太。
12、阳 能或其他形式能源转化为电能并将该电能储存于蓄电装置 2 中, 通过蓄电装置 2 向制冷装 置输出直流电。当制冷装置选择为半导体制冷装置时, 半导体制冷装置的制冷原理图如图 4 所示, 其所应用的原理为帕尔贴效应, 蓄电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 其中半 导体制冷片 3 的型端连接正极, P 型端连接负极, 半导体制冷片 3 通入直流电后, 会在冷热 两端产生冷热温差, 利用冷端的低温, 可将流经冷端散热器 4 表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 为液态水滴, 同时热端风机 6 持续工作, 不断将热端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以维持冷端的低 温, 冷端表面的冷凝水经出水口 13 正对植被上方, 进。
13、行浇水, 以达到持续灌溉的目的。本发 明中的收水装置 1 可分散也可集中, 即可以分别对应各个所需灌溉的植被上方对应设置多 个收水装置, 各个收水装置1串联于蓄电装置2的两端 ; 也可以集中设置于一定面积的植被 上方, 通过设置冷却水收集槽 7 的出水口 13 的位置进行相应位置灌溉。本发明中的收水装 置 1 整体的体积比较小, 在分散和集中设置时都比较简单, 便于安装布置, 通过收水装置 1 中冷端的冷却水收集槽 7 对应植被进行滴灌式滴水, 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水资源。本发明可 配套应用于温室中, 其中将收水装置 1 设置于温室 8 中, 蓄电装置设置于温室 8 外, 通过温 室 8 的运用, 减少水蒸气的蒸发浪费。 001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保护范 说 明 书 CN 102972259 A 4 3/3 页 5 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 均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说 明 书 CN 102972259 A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72259 A 6 2/3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72259 A 7 3/3 页 8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72259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