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静电消除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声静电消除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20307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7.17 CN 103203073 A *CN103203073A* (21)申请号 201210010444.4 (22)申请日 2012.01.13 A61N 1/14(2006.01) (71)申请人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高新四路 丹枫国际 B 座 1501 室 (72)发明人 杜兵 (54) 发明名称 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57) 摘要 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包括一绝缘壳体和 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 (1) 和第二导电触头 (2) , 在绝缘壳体。
2、内, 第一导电触 头 (1) 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 (7) 连接,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的另一端与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 本 发明可以做到只要有人体静电释放, 就会有声音 出现, 使得使用人知道了静电是否释放, 并具有一 定的娱乐性, 其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成本低且使 用方式灵活、 使用效果好,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
3、明书5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203073 A CN 103203073 A *CN103203073A* 1/1 页 2 1. 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 触头 (1) 和第二导电触头 (2) , 在绝缘壳体内, 第一导电触头 (1) 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 电阻一 (7) 连接,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 连接,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2. 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与三极管一 。
4、(9) 的发射 极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所述三极管一 (9) 的集电 极与第一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与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 一发声装置 (8) 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 (5) 的另一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的第一发声装 置 (8) 和第一电源 (5) 之间串联有限流电阻二 (17) 。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与所述的第一发声装 置 (8) 并联的有电容一 (11)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5、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 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二 (22) 。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 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三 (18) 。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 极和限流电阻一 (7) 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一 (19) 。 8. 根据权利要求 2 至 7 所述的任意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绝缘壳体 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 (10) , 三极管二 (10) 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
6、0) 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另一端 与第二电源 (4) 的一端连接, 第二电源 (4)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极 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 (26) 。 9. 根据权利要求 2 至 7 所述的任意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绝缘壳体 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 (10) , 三极管二 (10) 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另一端 与第一。
7、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第一电源 (5)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极 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 (26) 。 10. 根据权利要求 10 或 11 所述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第一发 声装置 (8)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所发出的声音不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203073 A 2 1/5 页 3 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发声的静电消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摩擦现象的存在, 导致人体及周围的物体带有电荷, 当人体与 这。
8、些物体接触或接近接触时, 由于两者电荷电位的差异而导致电荷的流动, 特别是在相对 湿度较低的环境下, 两者的电荷电位差异可以积累的非常高, 甚至达到上万伏, 从而导致放 电现象的产生, 并伴随着短暂的瞬间大电流产生, 使人体产生疼痛感 ; 另外, 该现象还会击 穿或损坏电器内的电子元件, 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0003 中国专利号 95207517.2防静电电击器 揭示了一种防静电装置的方案, 其主要 是通过发光二极管和与之串联的限流电阻来实现, 人体的静电通过限流电阻使静电在释放 过程中以小电流状态泄漏, 从而达到既释放了静电又不会对人体造成疼痛感或不会对电子 元件产生击穿现象。但在使用。
9、人不便于观察时, 是否消除了静电并不知道。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发声静电释放装置, 可以做 到了只要有人体静电释放, 就会有明显的声音出现, 使得使用人知道了静电是否释放, 并具 有一定的娱乐性, 其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 使用效果好, 具有良好的 安全性和可靠性。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 头 1 和第二导电触头 2, 在绝缘壳体内, 第一导电触头 1 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一 7 连接, 其特征在于 : 。
10、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一发声 装置 8 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0006 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与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基极通过导线与 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所述三极管一 9 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发 射极与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0007 在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和第一电源 5 之间串联有限流电阻二 17。 0008 与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并联的有电容一 11。 0009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
11、有电容二 22。 0010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三 18。 0011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限流电阻一 7 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一 19。 0012 在绝缘壳体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10, 三极管二10的基极与三极管一9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 另一端与第二电源 4 的一端连接, 第二电源 4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 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 26。 说 明 书 CN 103203073 A 3 2/5 页 4 0013 在绝缘壳体。
12、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10, 三极管二10的基极与三极管一9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 另一端与第一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第一电源 5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 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 26。 0014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所发出的声音不同。 0015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5、 第二发声装置 30 是蜂鸣器、 微型喇叭、 发音模块等装置。 0016 在所述的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第二导电触头 2 之间以串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 阻 15。
13、。 0017 所述的绝缘壳体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 3。 0018 所述的绝缘管 3 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0019 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 1 和第二导电触头 2 的材料为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 料。 0020 至少有一个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 1 和第二导电触头 2 是通过螺纹与绝缘管 3 连 接。 002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 1、 结构简单、 加工制作简便、 投入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 稳定可靠。 0022 2、 通过三级管的放大, 使得在静电释放时, 发声装置可以产生动听的声音, 使得使 用人可以清楚的知道静电已释放。 0023 3、 利用电容可以进一步延长发声装置。
14、的发声的时间。 0024 综上所述, 本发明装置采用了发声装置在静电释放中产生足够的声音, 让使用人 明确静电已消除, 有效提高静电消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0025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6 图 1 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 2 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3 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 4 为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 5 为本发明第五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 6 为本发明第六具体实施方式的。
15、结构示意图。 0032 图 7 为本发明第七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 8 为本发明第八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 : 1导电触头 ; 2导电触头 ; 3绝缘管 ; 4第二电源 ; 5第一电源 ; 7限流电阻一 ; 8第一发声装置 ; 9三极管一 ; 10三极管二 ; 11电容一 ; 12静电释放装置 ; 15可变电阻 ; 16开孔 ; 17限流电阻二 ; 18限流电阻三 ; 19保护二极管一 ; 22电容二 ; 26限流电阻四 ; 说 明 书 CN 103203073 A 4 3/5 页 5 27电容三 ; 28保护二极管二 ; 30第二发声装置。 具体。
16、实施方式 0035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包括一绝缘管 3 和位于绝缘管 3 两端的第一导 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 绝缘管3可以通过胶粘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导电触头1和 第二导电触头 2 固定在一起, 在绝缘管 3 内, 第一导电触头 1 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 一 7 连接, 所述的限流电阻一 7 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 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导电触头 2 连接。 0036 其操作方法是 : 用户与静电释放装置 12 的第一导电触头 1 或第二导电触头 2 连 接, 并用静电释放装置 12 的另一端的第一导电触头 。
17、1 或第二导电触头 2 与其他导电体相 接, 则人体所带的静电就通过该静电释放装置 12 中的电路释放到其他导电体上, 使两者的 电位平衡, 在静电释放中, 有电流流过第一发声装置 8, 使第一发声装置 8 产生声音, 当静电 释放完后, 第一发声装置 8 不发出声音。 0037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在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与第二导电触头 2 的连接导线上串 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阻 15。通过调节可变电阻 15 的大小来调节静电释放过程中流动电流 的大小。 进一步的, 可以在绝缘管3上、 与安置可变电阻15对应的位置留有开孔16, 以方便 调节。 0038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绝缘管 3。
18、 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 0039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绝缘管 3 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0040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导电触头 1、 导电触头 2 是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 料构成。 0041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电源 5 可以是纽扣电池、 锂电池、 镍氢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 0042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5 是蜂鸣器、 微型喇叭、 发音模块等装置。 0043 实施例 2 如图 2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包括一绝缘管 3 和位于绝缘管 3 两端的第一导 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 绝缘管3可以通过胶粘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导电触头1和 第二导电触头 2。
19、 固定在一起, 在绝缘管 3 内, 第一导电触头 1 通过导线与至少一个限流电阻 一 7 连接, 限流电阻一 7 与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基极通过导线与第二导 电触头 2 连接, 所述三极管一 9 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与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一端连接, 第一发声装置 8 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0044 其操作方法是 : 用户与静电释放装置 12 的第一导电触头 1 或第二导电触头 2 连 接, 并用静电释放装置 12 的另一端的第一导电触头 1 或第二导电触头 2 与其他导电体相 接, 则人体所带的静电就通过该静电释放装置。
20、 12 中的电路释放到其他导电体上, 使两者的 电位平衡, 在静电释放中, 三极管一 9 的基极会有电压出现, 从而使三极管一 9 的集电极和 发射极导通, 使第一电源5的电流能够流过第一发声装置8, 则第一发声装置8发出声音, 当 静电释放完后, 三极管一 9 的基极没有电压出现, 则三极管一 9 的基极无电压, 导致三极管 一 9 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截止, 这时第一发声装置 8 停止发音。 0045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5 是蜂鸣器、 微型喇叭、 发音模块等装置。 说 明 书 CN 103203073 A 5 4/5 页 6 0046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在所述的三极管一 9 的发。
21、射极和第一导电触头 1 或三极管一 9 的基极与第二导电触头 2 的连接导线上串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阻 15。通过调节可变电阻 15的大小来调节静电释放过程中流动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的, 可以在绝缘管3上、 与安置可 变电阻 15 对应的位置留有开孔 16, 以方便调节。 0047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绝缘管 3 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 0048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绝缘管 3 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0049 一种优选的做法是, 所述的导电触头 1、 导电触头 2 是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 料构成。 0050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电源 5 可以是纽扣电池、 锂电池、 镍氢电。
22、池或可充电的电池。 0051 实施例 3 如图3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在所述的第一 发声装置 8 和第一电源 5 之间串联有限流电阻二 17。这样限流电阻二 17 可防止从第一发 声装置 8 流过的电流过大而使第一发声装置 8 损坏。 0052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2 相同。 0053 实施例 4 如图4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与所述的第一 发声装置 8 并联的有电容一 11。这样当三极管一 9 截止时, 电容 11 内的电荷流出, 仍可以 使第一发声装置 8 再延长发声的时。
23、间。 0054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2 相同。 0055 实施例 5 如图 5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 2 不同的是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二 22。在使用静电释放装置 12 中, 部分电荷存储在电容二 22中, 当人体静电释放结束后, 电容二22内的电荷流出, 可延长三极管一9的集电极和发射 极的导通时间, 延长第一发声装置 8 的发声时间。优选的, 与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并联的 有电容一 11。 0056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2 相同。 0057 实施例 。
24、6 如图 6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 2 不同的是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三 18。 0058 优选的,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限流电阻一 7 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一 19。 0059 优选的, 在三极管一 9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二 22。 0060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2 相同。 0061 实施例 7 如图 7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 6 不同的是在绝缘管 3 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 10, 三极管二 10 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0 。
25、的发射 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 4 的一端连接, 第二电源 4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 说 明 书 CN 103203073 A 6 5/5 页 7 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26。 从而使不论人体所携带的电荷是正电荷或负电荷均可消除 掉。 0062 优选的,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限流电阻一 7 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二 28。 0063 优选的,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三 27。 0064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所发。
26、出的声音不同。从而可以 了解所释放电荷的正负。 0065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6 相同。 0066 实施例 8 如图 8 所示的一种发声静电消除装置, 本实施例中, 与实施例 6 不同的是在绝缘管 3 内, 还包括三极管二 10, 三极管二 10 的基极与三极管一 9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 极同时与第二导电触头 2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连接, 第二发声装置 30 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源 5 的一端连接, 第一电源 5 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 10 的集电极连接,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 和基极间安置有限流电阻四26。 从而使不论人体所携带。
27、的电荷是正电荷或负电荷均可消除 掉。 0067 优选的,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限流电阻一 7 之间安置有保护二极管二 28。 0068 优选的, 在三极管二 10 的发射极和基极间安置有电容三 27。 0069 优选的, 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 8 和第二发声装置 30 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从而可以 了解所释放电荷的正负。 0070 本实施例中, 其余部分的结构、 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 6 相同。 0071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 凡是根据本发明 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 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203073 A 7 1/3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203073 A 8 2/3 页 9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203073 A 9 3/3 页 10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203073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