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484138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53613.8

申请日:

2010.08.13

公开号:

CN101901593A

公开日:

2010.12.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10D 3/14申请日:20100813授权公告日:20111109终止日期:2013081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10D 3/14申请日:20100813|||公开

IPC分类号:

G10D3/14

主分类号:

G10D3/14

申请人:

潘仲文

发明人:

潘仲文

地址:

300203 天津市河西区南昌路宝德里1栋704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通过在传统古筝的每根筝弦上安装截弦法筝码来实施,所述截弦法筝码包括人字形前码、人字形后码和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人字形前码和人字形后码的平顶上,靠近前岳山一端的人字形前码固定在面板上,经S岳山后面弦眼穿出的筝弦穿过截弦轨道和滑块之间的弦槽和弦枕,再经过前岳山后与弦钉固定以调整张力,截弦轨道与筝弦之间的夹角为1°~3°。本发明的优越性:采用前后双码的截弦方法来进行转调,演奏时方便灵活,音色音量不仅能与传动古筝保持一致,而且音质优于传统古筝;该方法工艺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适用性强,目前生产的传统古筝使用该转调方法都可成为转调古筝。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通过在传统古筝的每根筝弦上安装截弦法 筝码来实施, 所述截弦法筝码包括人字形前码、 人字形后码和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 人字形 前码和人字形后码均为平顶人字码, 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人字形前码和 人字形后码的平顶上, 弦枕设置于截弦轨道位于人字形后码一端的顶部, 靠近前岳山一端 的人字形前码固定在面板上, 经 S 岳山后面弦眼穿出的筝弦穿过截弦轨道和滑块之间的弦 槽和弦枕, 再经过前岳山后与弦钉固定以调整张力, 截弦轨道与筝弦之间的夹角为 1°~ 3°。

说明书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民族乐器传统古筝, 具体涉及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背景技术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筝, 以其特有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 爱, 但他独特的五声音阶弦序定音又使其转调困难, 数十年来为解决古筝转调问题, 改革者 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研制出 “脚踏张力式转调筝” “旋钮张力式转调筝” “移柱式 转调筝” “拉震式转调筝” “摆动码转调筝” 等方式来解决古筝转调问题, 但由于各自存在不 同的缺陷均未能推广。其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 张力式转调是通过张紧筝弦改变筝弦原有频 率来达到转调目的, 由于其筝弦张力不均衡, 筝弦张力百分比不能保持在最佳范围内, 因此 多次张紧筝弦转调后小三度滑音按弦演奏时用力过大易断弦 ; 移柱式转调筝其设计结构破 坏了音板, 故音色不佳 ; 拉震式转调筝音色与传统筝有别, 不能适应传统演奏习惯 ; 摆动码 转调筝的筝码为一整体码, 业内人都知道筝体的纵弧与横弧没有两架筝是一样的, 所以筝 码会产生与面板脱离或不实的现象, 造成音质的缺陷。
     已公开的发明专利 “一 种 改 善 转 调 筝 音 色 及 音 量 的 方 法” (专利号 ZL200610013186.X), 该专利是对专利 “双拉震式转调筝” ( 专利号 ZL02146364.6) 的完善, 即将设有滑块 ( 亦称转调块 ) 的截弦轨道 ( 亦称转调滑道 ) 通过专用支架架于面板上来实 现截弦法转调。 但是, 上述专利提供的转调方法只能适用于双拉震式转调筝, 对传统古筝的 转调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提供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 旨在与传统 古筝在张力、 音色、 音质和演奏习惯保持一致且音质上优于传统古筝的前提下, 方便灵活的 进行转调和变化音的演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 通过在传统古筝的每根筝弦上安装截弦法筝码来实 施, 所述截弦法筝码包括人字形前码、 人字形后码和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 人字形前码和人 字形后码均为平顶人字码, 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人字形前码和人字形后 码的平顶上, 弦枕设置于截弦轨道位于人字形后码一端的顶部, 靠近前岳山一端的人字形 前码固定在面板上, 经 S 岳山后面弦眼穿出的筝弦穿过截弦轨道和滑块之间的弦槽和弦 枕, 再经过前岳山后与弦钉固定以调整张力, 截弦轨道与筝弦之间的夹角为 1°~ 3°。
     本发明的优越性 : 采用滑动截弦方法来进行转调, 方法新颖、 科学合理, 演奏时方 便灵活, 由于采用前后双码可避开古筝筝体结构中的音梁, 因此音色音量不仅能与传统古 筝保持一致, 而且音质优于传统古筝 ; 该方法工艺简单、 易于实施、 成本低、 适用性强, 目前 生产的传统古筝使用该转调方法都可成为转调古筝。附图说明 图 1 为采用该方法转调的传统古筝示意图。
     图 2 为 A-A 部分剖视放大图。
     图 3 为 B-B 部分剖视放大图。
     图中 : 1. 人字形前码 2. 人字形后码 3. 滑块 4. 截弦轨道 5. 弦枕 6. 前岳山 7. 面板 8. 筝弦 9. 弦槽 10.S 岳山 11. 穿弦槽 12. 燕尾槽 13. 钢珠定位窝 14 弹 簧 15 钢珠 16 五色塞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
     该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 通过在传统古筝的每根筝弦上安装截弦法筝码来实施, 截弦法筝码包括人字形前码 1、 人字形后码 2 和设有滑块 3 的截弦轨道 4, 设有滑块 3 的截 弦轨道 4 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人字形前码 1 和人字形后码 2 的平顶上, 固定方法是在距截弦 轨道 4 两端 4mm 处打过孔再分别与人字形前码 1 和人字形后码 2 稍有斜度的平顶用螺丝固 定, 弦枕 5 设置于截弦轨道 4 位于人字形后码 2 一端的顶部, 靠近前岳山 6 一端的人字形前 码 1 固定在面板 7 上, 人字形前码 1 和人字形后码 2 与传统古筝的人字码形状一致, 人字形 后码 2 的高度为传统古筝人字码高度减去截弦轨道 4 和弦枕 5 的高度, 人字形前码 1 的形 状与人字形后码 2 相同但要缩小比例, 人字形前码 1 高度的确定方法是人字形前码 1 与截 弦轨道 4 高度之和要使截弦轨道 4 与筝弦之间的夹角为 2°, 经 S 岳山 10 后面弦眼穿出的 筝弦 8 穿过截弦轨道 4 和滑块 3 之间的弦槽 9 和弦枕 5, 再经过前岳山 6 后与弦钉固定以调 整张力。 该转调方法中, 截弦轨道 4 和滑块 3 的结构与已公开专利 “转调筝” ( 专利号 96Z07310.5) 中所述的结构基本相同, 如截弦轨道 4 同样设有穿弦槽 11、 燕尾槽 12 和钢珠 定位窝 13, 但滑块 3 的结构有所改进, 即将装弹簧 14 和钢珠 15 的盲孔改为透孔以便于定 半音窝位置, 在透孔顶部加五色塞 16, 即黑、 蓝、 红、 白、 黄五种颜色, 用来分别表示 1dou、 2rai、 3mi、 5sou、 6la, 以便于识别筝弦 8, 装入滑块 3 中的钢珠 15 由弹簧 14 顶住并在弹簧 14 后用五色塞 16 封堵。
     经实际演奏的实践证明, 采用该转调方法的传统古筝音色音量不仅能与传统古筝 保持一致, 而且音质优于传统古筝, 演奏时转调更加方便灵活, 效果突出, 可广泛推广应用。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传统古筝的转调方法,通过在传统古筝的每根筝弦上安装截弦法筝码来实施,所述截弦法筝码包括人字形前码、人字形后码和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设有滑块的截弦轨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人字形前码和人字形后码的平顶上,靠近前岳山一端的人字形前码固定在面板上,经S岳山后面弦眼穿出的筝弦穿过截弦轨道和滑块之间的弦槽和弦枕,再经过前岳山后与弦钉固定以调整张力,截弦轨道与筝弦之间的夹角为13。本发明的优越性:采用前后双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乐器;声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