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4828121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19060.3

申请日:

2013.01.19

公开号:

CN103043792A

公开日:

2013.04.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02F 3/28申请日:20130119授权公告日:20140521终止日期:2017011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28申请日:20130119|||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28; C02F3/34

主分类号:

C02F3/28

申请人:

东北电力大学

发明人:

施云芬; 孙萌; 李英赞; 刘月华; 张更宇

地址:

132011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代理人:

陈传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人工污泥床层是在上支、下支撑板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上、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在填料支撑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在本体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泵连接,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在位于出水管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溢流堰,在位于溢流堰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在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收集池连接。并提供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培养出的菌种性能稳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厌氧颗粒污泥床层膨胀系数高,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周期短、培养效率高,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稳定。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向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投加接种污泥,并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输送高浓度有机废水,基于国家标准GB11914‑89中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废水初始COD值为3000~5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内温度在35~40℃,pH值为7.0,进水碱度1000mg/L,所述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15~1:20;
(2)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污泥驯化阶段、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和颗粒污泥成熟阶段,采用静态驯化方式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接种污泥驯化,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0~25h,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取样口COD值,当COD去除率达到80%~90%时,驯化阶段结束;
(3)颗粒污泥形成阶段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进水,冲击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使污泥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与人工污泥床层接触并且聚集其上,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7~10h,测定厌氧培养颗粒污泥装置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0%~90%时,厌氧培养颗粒污泥装置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上,其中粒径在1~2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5%~8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所述人工污泥床层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2~1:2.5;
(4)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COD负荷在25.8~28.9kg/(cm2·d),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6~7h,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污泥,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0%~75%,粒径在3~4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20%,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5%~15%,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出水COD去除率在80%~90%时,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的有机废水初始COD浓度为3500mg/L。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的有机废水为畜禽饲养和屠宰过程中的废水。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的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的驯化阶段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4h。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中颗粒污泥形成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8h。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COD负荷在27.0kg/(cm2·d)。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6.5h。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上支撑板通过上固定架与本体固定,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在填料支撑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在本体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泵连接,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在位于出水管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溢流堰,在位于溢流堰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在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收集池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填料为若干根碳纤维丝束。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是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背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有机污染治理的最佳技术,它与化学和物化处理技术相比处理效果好且处理费用低。厌氧废水处理技术中颗粒污泥活性对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效果有较大影响,厌氧反应器启动受厌氧颗粒污泥制约,因此培养出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是实现厌氧反应器快速启动并高效运行的前提。厌氧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是由絮状污泥逐步演变的,开始阶段出现颗粒污泥初成体,而后出现颗粒污泥进而不断发展,颗粒污泥数量不断增多,粒径不断增大并趋于均匀。颗粒污泥聚集形成污泥床层并不断增厚,最终形成了稳定的颗粒污泥床层,颗粒污泥床层的出现标志着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由于污泥床层发生膨胀,保持了厌氧颗粒污泥活性,使得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效率得以提高。中国发明公开(公告)号:CN1887737A公开了“一种厌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方法”,它通过向厌氧反应器中投加聚季铵盐可以加快甲烷八叠球菌积累快速形成厌氧颗粒污泥,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需要向厌氧反应器中添加难厌氧生物降解的絮凝剂,限制了厌氧颗粒污泥中生物菌种类型,且技术要求较高,不便于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设置人工污泥床层快速培养厌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其培养出的菌种性能稳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厌氧颗粒污泥床层膨胀系数高,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周期短、培养效率高,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稳定。并提供结构合理,便于操作、易掌握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向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投加接种污泥,并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输送高浓度有机废水,基于国家标准GB11914‑89中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废水初始COD值为3000~5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内温度在35~40℃,pH值为7.0,进水碱度1000mg/L,所述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15~1:20;
(2)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污泥驯化阶段、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和颗粒污泥成熟阶段,采用静态驯化方式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接种污泥驯化,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0~25h,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取样口COD值,当COD去除率达到80%~90%时,驯化阶段结束;
(3)颗粒污泥形成阶段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进水,冲击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使污泥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与人工污泥床层接触并且聚集其上,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7~10h,测定厌氧培养颗粒污泥装置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0%~90%时,厌氧培养颗粒污泥装置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上,其中粒径在1~2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5%~8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所述人工污泥床层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2~1:2.5;
(4)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COD负荷在25.8~28.9kg/(cm2·d),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6~7h,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污泥,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0%~75%,粒径在3~4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20%,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5%~15%,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出水COD去除率在80%~90%时,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所述步骤(1)的有机废水初始COD浓度为3500mg/L。 
所述步骤(1)的有机废水为畜禽饲养和屠宰过程中的废水。 
所述步骤(1)的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1:20。 
所述步骤(2)的驯化阶段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4h。 
所述步骤(3)中颗粒污泥形成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8h。 
所述步骤(4)中COD负荷在27.0kg/(cm2·d)。 
所述步骤(4)中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6.5h。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本体,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上支撑板通过上固定架与本体固定,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在填料支撑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在本体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泵连接,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在位于出水管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溢流堰,在位于溢流堰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在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收集池连接。 
所述的填料为若干根碳纤维丝束。 
实验证明,本发明培养的厌氧颗粒污泥床膨胀率较未添加人工污泥床层厌氧培养装置培养出的厌氧颗粒污泥床层高9%~15%,厌氧颗粒污泥中产甲烷菌主要是产甲烷丝状菌,是严格的厌氧细菌。经过扫描电镜观察本发明培养的厌氧颗粒污泥表面疏松多孔便于甲烷输送,与普通的厌氧颗粒污泥相比,产甲烷量大。将本发明培养的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应用在运行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经过半年的运行试验,发现出水COD去除率保持在87%~90%,厌氧反应器运行稳定,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 
本发明通过人工污泥床层,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污泥附着在人工污泥床层上,避免了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水解酸化阶段产酸菌的积累,人工污泥床层均匀分布使得形成的颗粒污泥性能稳定,颗粒污泥耐冲击性能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颗粒污泥粒径大,泥床层膨胀系数高,活性高,培养周期短,培养效率高;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结构合理,便于操作、易掌握,真正使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溢流堰,2上固定支架,3填料,4排气管,5下固定支架,6多路进水分配器,7本体,8进水泵,9污泥收集池,10排泥泵,11下支撑板,12填料支撑管,13上支撑板,14出水管,15集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包括本体7,在本体7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在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11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12,上支撑板13通过上固定架2与本体7固定,下支撑板11通过下固定架5与本体7固定,在填料支撑管12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3,在本体7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6,多路进水分配器6与进水泵8连接,在本体7的上部设有出水管14,在位于出水管14之上的本体7上设有溢流堰1,在位于溢流堰1pp之上的本体7上设有排气管4,排气管4与集气罐连接,在本体7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10与污泥收集池9连接。所述的填料3为若干根碳纤维丝束4。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是在本体7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人工污泥床层是在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11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12,上支撑板13通过上固定架2与本体7固定,下支撑板11通过下固定架5与本体7固定,在填料支撑管12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3构成的,在本体7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6可通过连接的进水泵8实现四条支路同时将水均布的注入本体7中,保证了足够的进水负荷,本体7中接种污泥受到水力冲击后处于悬浮状态,附着于人工污泥床层上,本体7底部侧壁设置排泥泵10将污泥排到污泥收集池9中二次使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7内容积为200L,向本体7中投加接种污泥体积为10L,并在本体7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测定养猪废水初始COD值为3000mg/L,本体7内温度在35℃,pH值为7.0,进水碱度1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驯化过程中,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0h,驯化第11天时,测定本体7取样口出水COD值,当本体7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0%时,污泥驯化阶段结束;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7h,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20天时,测定本体7出水COD值,当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0%时,产甲烷量为8.5 mL·CH4·(g·VSS·d)‑1,本体7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其中粒径在1~2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COD负荷在25.8kg/(cm2·d),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6h,本体7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污泥,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0%,粒径在3~4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25天时,测定本体7出水管14的COD去除率为80%,产甲烷量为16.7 mL·CH4·(g·VSS·d)‑1,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内设人工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56天,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2个月时,测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0%,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运行正常。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7内容积为200L,向本体7中投加接种污泥体积为10L,并在本体7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测定养猪废水初始COD值为4000mg/L,本体7内温度在35℃,pH值为7.0,进水碱度1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驯化过程中,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4h,驯化第12天时,测定本体7取样口出水COD值,当本体7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5%时,污泥驯化阶段结束;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8h,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23天时,测定本体7和出水COD值,当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5%时,产甲烷量为12.5 mL·CH4·(g·VSS·d)‑1,本体7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其中粒径在1~2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80%,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COD负荷在27.0kg/(cm2·d),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6.5h,厌本体7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污泥,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0%,粒径在3~4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1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28天时,测定本体7出水管14的出水COD去除率为85%,产甲烷量为21.4 mL·CH4·(g·VSS·d)‑1,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内设人工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63天,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2.5个月时,测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5%,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运行正常。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7容积为200L,向本体7中投加接种污泥体积为10L,并在本体7的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测定养猪废水初始COD值为5000mg/L,本体7内温度在35℃,pH值为7.0,进水碱度1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驯化过程中,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25h,驯化第15天时,测定厌本体7取样口出水COD值,当本体7出水COD去除率达到90%时,污泥驯化阶段结束;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10h,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24天时,测定本体7的出水COD值,当出水COD去除率达到90%时,产甲烷量为15.6 mL·CH4·(g·VSS·d)‑1,本体7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其中粒径在1~2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8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COD负荷在28.9kg/(cm2·d),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10h,本体7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形成大颗粒污泥,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5%,粒径在3~4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20%,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5%,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30天时,测定本体7出水管14的COD去除率为85%,产甲烷量为21.4 mL·CH4·(g·VSS·d)‑1,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内设模拟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69天,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3个月时,测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COD去除率达到90%,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运行正常。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4379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7 CN 103043792 A *CN103043792A* (21)申请号 201310019060.3 (22)申请日 2013.01.19 C02F 3/28(2006.01) C02F 3/34(2006.01) (71)申请人 东北电力大学 地址 132011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 169 号 (72)发明人 施云芬 孙萌 李英赞 刘月华 张更宇 (74)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代理人 陈传林 (54) 发明名称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57) 摘要 一种。

2、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其特点是 : 包括 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 人工污泥床层是在 上支、 下支撑板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 上、 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 在填料支撑 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 在本体的底 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 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 泵连接, 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 在位于出水管 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溢流堰, 在位于溢流堰之上的 本体上设有排气管, 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 在本体 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收集池连接。 并提供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培养出的菌种 性能稳定, 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 厌氧颗粒污 泥床层膨胀系数高,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

3、周期短、 培 养效率高,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稳定。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2 页 2 1.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向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投加接种污泥, 并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输 送高浓度有机废水, 基于国家标准 GB11914-89 中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废水初始 COD 值为 30005000mg/L,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内温度在 3540, pH 值为 7.0, 进水碱度 1。

4、000mg/ L, 所述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 1:151:20 ; (2)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污泥驯化阶段、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和颗粒污 泥成熟阶段, 采用静态驯化方式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接种污泥驯化, 设置水力停留 时间为 2025h, 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取样口 COD 值, 当 COD 去除率达到 80%90% 时, 驯化阶段结束 ; (3)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进水, 冲击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 置中污泥, 使污泥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与人工污泥床层接触并且聚集其上, 缩短水 力停留时间为 710h, 测定厌氧培养颗粒。

5、污泥装置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0%90% 时, 厌氧 培养颗粒污泥装置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上, 其中粒径在 12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75%8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所述人工污泥床层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 为 1:21:2.5 ; (4) 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 COD 负荷在 25.828.9kg/(cm2d), 水力停留 时间缩短为 67h,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 形成大颗粒污泥, 其中粒径在 45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70%75%, 粒径在 34mm 的污泥占 污泥总数的15%20%, 粒径在3mm以下。

6、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5%15%, 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 装置出水 COD 去除率在 80%90% 时,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1) 的有机 废水初始 COD 浓度为 35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1) 的有机 废水为畜禽饲养和屠宰过程中的废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1) 的接种 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 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7、 所述步骤 (2) 的驯化 阶段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 24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3) 中颗粒 污泥形成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 8h。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4) 中 COD 负荷在 27.0kg/(cm2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所述步骤 (4) 中颗粒 污泥成熟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 6.5h。 9.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其特征是 : 它包括本体, 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 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 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

8、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 上支撑 板通过上固定架与本体固定, 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 在填料支撑管的管壁上 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 在本体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 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泵连 接, 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 在位于出水管之上的本体上设有溢流堰, 在位于溢流堰之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43792 A 2 2/2 页 3 的本体上设有排气管, 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 在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收 集池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的填料为若干 根碳纤维丝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

9、43792 A 3 1/4 页 4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 是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背景 000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有机污染治理的最佳技术, 它与化学和物化处理技术相比处 理效果好且处理费用低。 厌氧废水处理技术中颗粒污泥活性对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效果有 较大影响, 厌氧反应器启动受厌氧颗粒污泥制约, 因此培养出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是实现 厌氧反应器快速启动并高效运行的前提。 厌氧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是由絮状污泥逐 步演变的, 开始阶段出现颗粒污泥初成体, 而后出现颗粒污泥进而不断发展, 颗粒污泥数量 不断增多。

10、, 粒径不断增大并趋于均匀。 颗粒污泥聚集形成污泥床层并不断增厚, 最终形成了 稳定的颗粒污泥床层, 颗粒污泥床层的出现标志着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厌氧反应器运 行过程中由于污泥床层发生膨胀, 保持了厌氧颗粒污泥活性, 使得厌氧反应器处理废水效 率得以提高。中国发明公开 ( 公告 ) 号 : CN1887737A 公开了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 养方法” , 它通过向厌氧反应器中投加聚季铵盐可以加快甲烷八叠球菌积累快速形成厌氧 颗粒污泥,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 需要向厌氧反应器中添加难厌氧生物降解的絮凝剂, 限制 了厌氧颗粒污泥中生物菌种类型, 且技术要求较高, 不便于操作。 发明内容 0。

11、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 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 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设置人工污 泥床层快速培养厌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其培养出的菌种性能稳定, 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 强, 厌氧颗粒污泥床层膨胀系数高,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周期短、 培养效率高, 厌氧颗粒污泥 性能稳定。并提供结构合理, 便于操作、 易掌握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0004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 其特征是 :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向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投加接种污泥, 并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输 送高浓度有机废水, 基于国家标准 GB11914-89 中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废水初始 COD 值为 30005000m。

12、g/L,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内温度在 3540, pH 值为 7.0, 进水碱度 1000mg/ L, 所述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 1:151:20 ; (2)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污泥驯化阶段、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和颗粒污 泥成熟阶段, 采用静态驯化方式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接种污泥驯化, 设置水力停留 时间为 2025h, 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取样口 COD 值, 当 COD 去除率达到 80%90% 时, 驯化阶段结束 ; (3)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底部进水, 冲击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 置中污泥, 使污泥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13、中与人工污泥床层接触并且聚集其上, 缩短水 力停留时间为 710h, 测定厌氧培养颗粒污泥装置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0%90% 时, 厌氧 培养颗粒污泥装置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上, 其中粒径在 12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75%8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所述人工污泥床层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 说 明 书 CN 103043792 A 4 2/4 页 5 为 1:21:2.5 ; (4) 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 COD 负荷在 25.828.9kg/(cm2d), 水力停留 时间缩短为 67h,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互聚集,。

14、 形成大颗粒污泥, 其中粒径在 45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70%75%, 粒径在 34mm 的污泥占 污泥总数的15%20%, 粒径在3mm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5%15%, 测定厌氧颗粒污泥培养 装置出水 COD 去除率在 80%90% 时,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0005 所述步骤 (1) 的有机废水初始 COD 浓度为 3500mg/L。 0006 所述步骤 (1) 的有机废水为畜禽饲养和屠宰过程中的废水。 0007 所述步骤 (1) 的接种污泥体积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体积比为 1:20。 0008 所述步骤 (2) 的驯化阶段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 24h。 0009 所述步骤 (。

15、3) 中颗粒污泥形成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 8h。 0010 所述步骤 (4) 中 COD 负荷在 27.0kg/(cm2d)。 0011 所述步骤 (4) 中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 6.5h。 0012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 其特征是 : 它包括本体, 在本体内设置人工污泥床 层, 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 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 上支 撑板通过上固定架与本体固定, 下支撑板通过下固定架与本体固定, 在填料支撑管的管壁 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 在本体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 多路进水分配器与进水泵 连接, 在本体的上部设有出水管, 在位于出水管之上的本。

16、体上设有溢流堰, 在位于溢流堰之 上的本体上设有排气管, 排气管与集气罐连接, 在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与污泥 收集池连接。 0013 所述的填料为若干根碳纤维丝束。 0014 实验证明, 本发明培养的厌氧颗粒污泥床膨胀率较未添加人工污泥床层厌氧培 养装置培养出的厌氧颗粒污泥床层高 9%15%, 厌氧颗粒污泥中产甲烷菌主要是产甲烷丝 状菌, 是严格的厌氧细菌。经过扫描电镜观察本发明培养的厌氧颗粒污泥表面疏松多孔 便于甲烷输送, 与普通的厌氧颗粒污泥相比, 产甲烷量大。将本发明培养的成熟厌氧颗粒 污泥应用在运行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 经过半年的运行试验, 发现出水 COD 去除率保持在 87。

17、%90%, 厌氧反应器运行稳定, 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 0015 本发明通过人工污泥床层, 在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 污泥附着在人工污泥床 层上, 避免了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水解酸化阶段产酸菌的积累, 人工污泥床层均匀分布使 得形成的颗粒污泥性能稳定, 颗粒污泥耐冲击性能好, 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强, 颗粒污泥 粒径大, 泥床层膨胀系数高, 活性高, 培养周期短, 培养效率高 ;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结 构合理, 便于操作、 易掌握, 真正使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实现产业化, 规模化, 自动化。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 1溢流堰, 2上。

18、固定支架, 3填料, 4排气管, 5下固定支架, 6多路进水分配器, 7 本体, 8 进水泵, 9 污泥收集池, 10 排泥泵, 11 下支撑板, 12 填料支撑管, 13 上支撑板, 14 出 水管, 15 集气罐。 说 明 书 CN 103043792 A 5 3/4 页 6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包括本体7, 在本体7内设置人工污 泥床层, 所述人工污泥床层的结构是, 在上支撑板13和下支撑板11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 撑管 12, 上支撑板 13 通过上固定架 2 与本体 7 固定, 下支撑板 11 通过下固定架 5 与本体 7 固定, 在填料。

19、支撑管12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放射状填料3, 在本体7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 配器 6, 多路进水分配器 6 与进水泵 8 连接, 在本体 7 的上部设有出水管 14, 在位于出水管 14 之上的本体 7 上设有溢流堰 1, 在位于溢流堰 1pp 之上的本体 7 上设有排气管 4, 排气管 4 与集气罐连接, 在本体 7 的底部侧壁上连接的排泥泵 10 与污泥收集池 9 连接。所述的填 料 3 为若干根碳纤维丝束 4。 0019 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是在本体 7 内设置人工污泥床层, 人工污泥床层是在上支 撑板13和下支撑板11中间穿装固定有填料支撑管12, 上支撑板13通过上固定架2与本体 7 。

20、固定, 下支撑板 11 通过下固定架 5 与本体 7 固定, 在填料支撑管 12 的管壁上设有均布的 放射状填料 3 构成的, 在本体 7 的底部设有多路进水分配器 6 可通过连接的进水泵 8 实现 四条支路同时将水均布的注入本体7中, 保证了足够的进水负荷, 本体7中接种污泥受到水 力冲击后处于悬浮状态, 附着于人工污泥床层上, 本体 7 底部侧壁设置排泥泵 10 将污泥排 到污泥收集池 9 中二次使用。 0020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 7 内容积为 200L, 向本体 7 中投 加接种污泥体积为 10L, 并在本体 7 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 测。

21、定养猪废水初始 COD 值 为 3000mg/L, 本体 7 内温度在 35, pH 值为 7.0, 进水碱度 1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 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 驯化过程中, 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 20h, 驯化第 11 天 时, 测定本体 7 取样口出水 COD 值, 当本体 7 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0% 时, 污泥驯化阶段 结束 ;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 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 7h,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 进行第 20 天时, 测定本体 7 出水 COD 值, 当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0% 时, 产甲烷量为 8.5 mLCH4 (gVSSd) -1, 本。

22、体 7 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 其中粒径在 12mm 的污泥 占污泥总数的 7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 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 COD 负荷在 25.8kg/(cm2d), 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 6h, 本体 7 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 互聚集, 形成大颗粒污泥, 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0%, 粒径在34mm的污泥 占污泥总数的 15%, 粒径在 3mm 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1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 25 天时, 测定本体 7 出水管 14 的 COD 去除率为 80%, 产甲烷量为 16.7 mL CH4 (g VSS d) -1,。

23、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0021 内设人工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 56 天, 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 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 2 个月时, 测 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0%, 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 运 行正常。 0022 实施例 2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 7 内容积为 200L, 向本体 7 中投 加接种污泥体积为 10L, 并在本体 7 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 测定养猪废水初始 COD 值 为 4000mg/L, 本体 7 内温度在 35, pH 值为 7.0, 进水。

24、碱度 1000mg/L。厌氧颗粒污泥培 说 明 书 CN 103043792 A 6 4/4 页 7 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 驯化过程中, 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 24h, 驯化第 12 天时, 测定本体 7 取样口出水 COD 值, 当本体 7 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5% 时, 污泥驯化阶段结 束 ;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 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 8h,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 行第 23 天时, 测定本体 7 和出水 COD 值, 当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5% 时, 产甲烷量为 12.5 mLCH4 (gVSSd) -1, 本体 7 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 其中。

25、粒径在 12mm 的污 泥占污泥总数的 80%,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 颗粒污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 COD 负 荷在 27.0kg/(cm2d), 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 6.5h, 厌本体 7 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 断积累并相互聚集, 形成大颗粒污泥, 其中粒径在 45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70%, 粒径 在 34mm 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15%, 粒径在 3mm 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15%, 颗粒污泥形 成阶段进行第 28 天时, 测定本体 7 出水管 14 的出水 COD 去除率为 85%, 产甲烷量为 21.4 mLCH4 (gVSSd) -1,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26、 0023 内设人工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 63 天, 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 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 2.5 个月时, 测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85%, 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 运行正常。 0024 实施例 3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的本体 7 容积为 200L, 向本体 7 中投加 接种污泥体积为 10L, 并在本体 7 的底部输送高浓度养猪废水, 测定养猪废水初始 COD 值 为 5000mg/L, 本体 7 内温度在 35, pH 值为 7.0, 进水碱度 1000mg/L。。

27、厌氧颗粒污泥培 养初期对接种污泥进行静态驯化, 驯化过程中, 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 25h, 驯化第 15 天时, 测定厌本体 7 取样口出水 COD 值, 当本体 7 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90% 时, 污泥驯化阶段结 束 ;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阶段增大水力负荷, 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 10h,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 行第 24 天时, 测定本体 7 的出水 COD 值, 当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90% 时, 产甲烷量为 15.6 mLCH4 (gVSSd) -1, 本体 7 中污泥分布在人工污泥床层中, 其中粒径在 12mm 的污泥 占污泥总数的 8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 颗粒污。

28、泥成熟阶段提高进水负荷使 COD 负荷在 28.9kg/(cm2 d), 水力停留时间缩短为 10h, 本体 7 中污泥在人工污泥床层中不断积累并相 互聚集, 形成大颗粒污泥, 其中粒径在45mm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75%, 粒径在34mm的污泥 占污泥总数的 20%, 粒径在 3mm 以下的污泥占污泥总数的 5%,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进行第 30 天时, 测定本体 7 出水管 14 的 COD 去除率为 85%, 产甲烷量为 21.4 mL CH4 (g VSS d) -1, 颗粒污泥形成阶段结束。 0025 内设模拟污泥床层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装置培养成熟厌氧颗粒污泥共需 69 天, 将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投加到厌氧生物反应器中, 当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 3 个月时, 测 定厌氧生物反应器出水 COD 去除率达到 90%, 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未出现酸化和中毒现象, 运 行正常。 说 明 书 CN 103043792 A 7 1/1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43792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