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系统.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0363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7 CN 103003632 A *CN103003632A* (21)申请号 201180026653.1 (22)申请日 2011.01.17 2010-137211 2010.06.16 JP F23C 9/08(2006.01) F23C 99/00(2006.01) F23L 7/00(2006.01) (71)申请人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松田政彦 菅沼博 有贺健 藤村皓太郎 大丸卓一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岳雪兰 (5。
2、4) 发明名称 燃烧系统 (57) 摘要 一种燃烧系统, 其可降低从废气排出的氮氧 化物, 其特征在于, 具备燃烧炉 (2) 和煤烟去除装 置 (9), 该燃烧炉 (2) 具有向炉内供给燃料及燃 烧用氧气的燃烧器部 (2a)、 燃烧形成于燃烧器部 (2a) 的下游侧燃料的还原区域、 供给燃烧用氧气 (21) 以完全燃烧通过还原区域的未燃的燃料的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该煤烟去除装置 (9) 除去 从燃烧炉(2)排出的废气中的煤烟, 从燃烧炉(2) 和煤烟去除装置 (9) 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22) 被导入燃烧器部 (2a), 从煤烟去除装置 (9) 的下游侧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2。
3、3) 被导入燃烧 氧气供给口 (2b)。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11.28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50622 2011.01.17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58521 JA 2011.12.22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1 页 2 1. 一种燃烧系统, 其具备 : 燃烧炉, 其具有向炉内供给燃料及燃烧用氧气的燃烧器部、 燃烧形成于该燃烧器。
4、部的 下游侧燃料的还原区域、 供给燃烧用氧气以完全燃烧通过了该还原区域的未燃的燃料的燃 烧氧气供给口 ; 煤烟去除装置, 其去除从该燃烧炉排出的废气中的煤烟, 从所述燃烧炉和所述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被导向所述燃烧器部, 从 所述煤烟去除装置的下游侧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被导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燃烧系统, 其中, 所述煤烟去除装置具备去除氮氧化物的脱氮部、 通过该脱氮部的废气和向所述燃烧氧 气供给口导入的废气进行热交换的的热交换部、 去除通过所述热交换部的废气中的煤尘的 脱尘部、 去除通过该脱尘部的废气中的硫氧化物的脱硫部、 冷却通过该脱硫部的废气的冷 。
5、却部, 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从所述脱硫部和所述冷却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燃烧系统, 其中, 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从所述脱尘部和所述脱硫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燃烧系统, 其中, 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从所述脱氮部和所述脱尘部之前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5. 如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系统, 其中, 所述脱氮部具备向废气中供给氨气的氨气供给部和由该氨气供给部供给的废气通过 的催化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03632 A 2 1/7 页 3 燃烧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燃烧系统, 特别。
6、是涉及去除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燃烧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 在火力发电厂等中, 由于资源量多, 所以多将煤作为燃料使用。 但是, 煤相比 油或天然气, 燃料中的碳量多, 因此, 在利用空气燃烧式的锅炉燃烧煤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 的产生量增多。 0003 如图 5 所示, 为了易于高浓度回收产生的二氧化碳, 使用氧气燃烧锅炉系统 101。 氧气燃烧锅炉系统101具备将煤微粉碎的煤粉机103、 燃烧由煤粉机103粉碎了的煤并排出 废气的氧气燃烧锅炉 102、 去除从氧气燃烧锅炉 102 排出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脱氮装置 104、 去除废气中的尘埃等的脱尘装置 105、 去除废气中的硫氧化物。
7、的脱硫装置 106、 为了去 除废气中的水分将废气进行冷却的气体冷却器 107。 0004 煤粉机 103 在干燥微粉碎后的煤的同时, 导入将微粉碎后的煤从煤粉机 103 向氧 气燃烧锅炉 102 输送的输送气体。该输送气体使用从脱硫装置 106 经由气体冷却器 107 导 出的废气 ( 下称 “一次再循环气” 。)。一次再循环气为了干燥煤而通过设于脱氮装置 104 和脱尘装置 105 之间的热风机 108 加热。热风机 108 在从脱氮装置 104 导出的高温废气和 通过气体冷却器 107 的低温废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对导入煤粉机 103 的一次再循环气进行 加热。 0005 氧气燃烧锅炉 。
8、102 使用可通过两级燃烧在氧气燃烧锅炉 102 的炉内 ( 未图示 ) 脱 氮的锅炉 ( 例如专利文献 1)。氧气燃烧锅炉 102 具备向氧气燃烧锅炉 102 内供给从燃烧用 氧气供给系统导入的氧气及后述二次再循环气和作为燃料的煤的燃烧器部 102a。另外, 氧 气燃烧锅炉 102 具备将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向燃烧器部 102a 的下游侧导入的氧气及后述 二次再循环气供给到氧气燃烧锅炉 102 内的附加空气口 ( 下称 “AA 口” 。)102b。 0006 从燃烧器部 102a 及 AA 口 102b 向氧气燃烧锅炉 102 内供给的氧气作为稀释气体 混合从气体冷却器 107 的下游侧导入的。
9、废气的一部分 ( 下称 “二次再循环气” 。)。二次再 循环气通过热风机 108 加热, 然后与向燃烧器部 102a 及 AA 口 102b 导入的氧气混合。 0007 向燃烧器部102a供给以相对从煤粉机103供给的煤的理论燃烧氧气量, 从燃烧用 氧气供给系统导入的氧气量为 1 以下的方式调整的氧气。从燃烧用氧气供给系统导入的氧 气量中残余的氧气被供给到 AA 口 102b。因此, 氧气燃烧锅炉 102 的燃烧器部 102a 和 AA 口 102b 之间的区域为氧气不足状态。 0008 由于燃烧器部102a和AA口102b之间为氧气不足状态, 由此, 燃烧器部102a和AA 口 102b 之。
10、间的区域为还原环境。从燃烧器部 102a 向氧气燃烧锅炉 102 内投入的燃料由于 燃烧产生废气。产生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 (NOx) 在通过存在于燃烧器部 102a 和 AA 口 102b 之间的还原环境时被还原一部分。由此, 可以在氧气燃烧锅炉 102 内降低氮氧化物。 0009 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将通过脱氮装置、 热风机、 脱尘装置及脱硫装 置的废气的一部作为二次再循环气导入的氧气燃烧锅炉。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3 2/7 页 4 0010 现有技术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0012 专利文献 1 : ( 日本 ) 特开第 3068888 号公报 001。
11、3 专利文献 2 : ( 日本 ) 特开平 6-94212 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 3 : ( 日本 ) 特开昭 59-195013 号公报 0015 但是, 在专利文献 3 所记载的发明或图 5 所示的氧气燃烧锅炉系统 101 中, 因为将 从氧气燃烧锅炉 102 排出的氮氧化物的浓度高的废气作为二次再循环气使其再循环, 并再 投入氧气燃烧锅炉 102, 所以, 存在设于氧气燃烧锅炉 102 的下游侧的脱氮装置 104 的处理 负担大的问题。 0016 另外, 因为由脱氮装置 104 处理的氮氧化物的浓度高, 所以, 存在向通过脱氮装置 104 的废气进行喷雾的氨气的消耗量增加的问题。 。
12、发明内容 0017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从废气排出的氮氧 化物的燃烧系统。 001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采用以下的方式。 0019 即,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燃烧炉, 其具有向炉内供给燃料 及燃烧用氧气的燃烧器部、 形成于该燃烧器部的下游侧的燃烧燃料的还原区域、 供给燃烧 用氧气以完全燃烧通过了该还原区域的未燃的燃料的燃烧氧气供给口 ; 烟去除装置, 其去 除从该燃烧炉排出的废气中的煤烟, 从所述燃烧炉和所述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的 一部分被导向所述燃烧器部, 从所述煤烟去除装置的下游侧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被。
13、导向所 述燃烧氧气供给口。 0020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将从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从燃 烧器部向燃烧炉的炉内再供给。另外, 在燃烧炉的燃烧器部和燃烧氧气供给口之间形成有 还原环境下(还原区域)。 由此, 可以将从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在形成于 燃烧炉的还原环境下还原、 导出。 因此, 可以降低从燃烧炉向煤烟去除装置导入的废气的流 量及煤烟的量。因此, 可以将煤烟去除装置的容量小型化。 0021 另外, 从煤烟去除装置的下游侧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为通过煤烟去除装置将煤烟 即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了的废气。 将该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后的废气导向所述燃烧氧气供 给口, 用。
14、于促进通过燃烧炉的炉内的还原环境而一部分被还原的废气中的未燃的燃料的完 全燃烧, 因此, 含有的氮氧化物以低浓度可以直接将废气向燃烧炉的炉外导出。由此, 通过 使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了的的废气向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进行再循环, 可以抑制燃烧炉 的炉出口的氮氧化物的浓度的增加。 0022 而且,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所述煤烟去除装置具备去除从燃烧炉排出废气中的 氮氧化物的脱氮部、 通过该脱氮部的废气和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的废气进行热交换 的的热交换部、 去除通过所述热交换部的废气中的煤尘的脱尘部、 去除通过该脱尘部的废 气中的硫氧化物的脱硫部、 冷却通过该脱硫部的废气的冷却部, 向所述燃烧氧。
15、气供给口导 入从所述脱硫部和所述冷却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23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将从脱硫部和冷却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导向燃烧炉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4 3/7 页 5 的燃烧氧气供给口。 因此, 可以降低导向脱氮部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 同时可以降低 导向冷却部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将脱氮部小型化, 同时缩小冷却部的容量。 0024 而且,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从所述脱尘部和所述脱 硫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25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将从脱尘部和脱硫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导向燃烧氧 气供给口。 因此, 可以。
16、在降低导向脱氮部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的同时, 降低导向脱硫 部及冷却部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将脱氮部小型化, 同时缩小脱硫部及冷却部的容量。 0026 而且,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口导入从所述脱氮部和所述脱 尘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27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将从脱氮部和脱尘部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导向燃烧氧 气供给口。因此, 可以降低导向脱氮部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 同时降低导向热交换 部、 脱尘部、 脱硫部及冷却部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将脱氮部小型化, 同时缩小热交换 部、 脱尘部、 脱硫部及冷却部的容量。 0028 而且,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17、, 所述脱氮部具备向废气中供给氨气的氨气供给部和 由该氨气供给部供给的废气通过的催化部。 0029 本发明的燃烧系统中, 将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流量的废气导向脱氮部。 因此, 相比将 未降低氮氧化物的流量的废气导至脱氮部的情况, 可以减小供给的氨气的量。 0030 发明效果 0031 本发明将从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从燃烧器部向燃烧 炉的炉内进行再供给。另外, 在燃烧炉的燃烧器部和燃烧氧气供给口之间形成还原环境 下。由此, 可以将从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之间分支的废气在形成于燃烧炉的还原环境下 还原、 导出。因此, 可以降低从燃烧炉向煤烟去除装置导入的废气的流量及煤烟的流量。因 。
18、此, 可以将煤烟去除装置的容量小型化。 0032 另外, 从煤烟去除装置的下游侧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为通过煤烟去除装置将煤烟 即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了的废气。 将该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了的废气向所述燃烧氧气供给 口导入, 用于促进通过燃烧炉的炉内的还原环境一部分被还原的废气中未燃的燃料的完全 燃烧, 因此, 可以直接以低浓度的氮氧化物将废气向燃烧炉的炉外导出。由此, 通过使氮氧 化物的浓度降低了的废气向燃烧炉和煤烟去除装置进行再循环, 可以抑制燃烧炉的炉出口 的氮氧化物的浓度的增加。 附图说明 0033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是概略构成图 ; 0034 图 2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
19、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 0035 图 3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 0036 图 4 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 0037 图 5 是现有氧气燃烧锅炉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0038 符号说明 0039 1 燃烧系统 0040 2 煤焚烧炉 ( 燃烧炉 )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5 4/7 页 6 0041 2a 燃烧器部 0042 2b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 0043 3 煤粉机 0044 4 脱氮装置 ( 脱氮部 ) 0045 5 脱尘装置 ( 脱尘部 ) 0046 6 脱硫装置 ( 脱硫部 ) 0047 7 气体冷却。
20、器 ( 冷却部 ) 0048 8 热风机 ( 热交换部 ) 0049 9 煤烟去除装置 0050 21 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 燃烧用氧气 ) 0051 22 燃烧器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 废气的一部分 ) 0052 23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 废气的一部分 ) 0053 24 一次再循环气 ( 废气的一部分 )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第一实施方式 0055 图 1 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0056 燃烧系统 1 具备煤焚烧炉 ( 燃烧炉 )2、 粉碎向煤焚烧炉 2 供给的煤的煤粉机 3、 煤 烟去除装置 9。 0057 煤焚烧炉 2 为通过两级燃烧可进行炉内 ( 。
21、未图示 ) 的脱氮的氧气燃烧锅炉。煤焚 烧炉 2 具备燃烧燃料的炉内、 燃烧器部 2a、 附加空气口 ( 下称 “AA 部” 。)2b。向燃烧器部 2a 导入从煤粉机 3 供给的燃料即煤、 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 ( 燃烧用氧气 ) 及后 述燃烧器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2。向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导入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向燃烧器部 2a 导入的氧气中残余的氧气和后述的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3。 0058 煤粉机 3 将向煤焚烧炉 2 供给的煤粉碎为数 m 数百 m 的微粉炭。煤粉机 3 将粉碎了的煤干燥, 并作为从煤粉机 3 向煤焚烧炉 2 输送的高温。
22、的输送气体导入从煤烟去 除装置 9 导出的废气的一部分 ( 下称 “一次再循环气” )24。 0059 煤烟去除装置 9 具备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热风机 ( 热交换部 )8、 脱尘装置 ( 脱 尘部 )5、 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气体冷却器 ( 冷却部 )7。 0060 脱氮装置4具备向废气中喷雾氨气的氨气供给部(未图示)、 喷雾氨气后的废气通 过的催化部(为图示)。 脱氮装置4通过向导入的废气喷雾氨气并使通过催化部, 从而去除 废气中的氮氧化物。 0061 热风机 8 对从煤焚烧炉 2 经过脱氮装置 4 的高温废气和一次再循环气 24 及 AA 部 用二次再循环气 23 进。
23、行热交换。由此, 一次再循环气 24 形成为适合使由煤粉机 3 粉碎的 煤干燥的温度。另外,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3 形成为适合从煤焚烧炉 2 的 AA 部 2b 向炉 内导向的温度。 0062 脱尘装置 5 去除废气中的煤尘, 脱硫装置 6 去除导向的废气中的硫氧化物。 0063 气体冷却器 7 冷却导入的废气。 0064 下面, 对本实施方式的废气的流通进行说明。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6 5/7 页 7 0065 向煤焚烧炉 2 的燃烧器部 2a 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及从煤焚烧 炉 2 和脱氮装置 4 之间导入的废气的一部分 ( 下称 “火炉。
24、用二次再循环气” 。)22 和从煤粉 机 3 导入的煤。火炉用二次再循环气 22 用作稀释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的稀 释剂。 0066 向煤焚烧炉 2 的 AA 部 2b 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及通过煤烟去 除装置 9 精制的废气的一部分 ( 下称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3。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3 用做稀释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的稀释气体。 0067 来自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的、 从燃烧器部 2a 及 AA 部 2b 向煤焚烧炉 2 供给的氧 气量相对从燃烧器部 2a 向炉内供给的煤的理论燃烧氧气量, 形成为例如 1.15 倍。
25、。从燃烧 器部 2a 向煤焚烧炉 2 的炉内供给的氧气相对从燃烧器部 2a 向炉内供给的煤的理论燃烧氧 气量, 供给 1 以下的氧气量。 0068 另外, 从AA部2b向炉内供给的氧气量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21向燃烧器部2a 导入的氧气量的残余量。从 AA 部 2b 供给的氧气量形成为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向煤焚 烧炉 2 导入的氧气量的最大 40。 0069 将从燃烧器部2a向炉内投入的氧气量相对煤的理论燃烧氧气量设为1以下, 且从 AA 部 2b 向炉内投入氧气, 由此, 从燃烧器部 2a 到 AA 部 2b 之间的区域空气不足。由于从燃 烧器部 2a 到 AA 部 2b 之间空气不。
26、足, 从而从燃烧器部 2a 到 AA 部 2b 之间的区域的炉内成 为还原环境状态。 0070 由于从燃烧器部 2a 向炉内投入的煤和氧气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从 燃烧器部 2a 通过还原环境下时被还原。由此, 在煤焚烧炉 2 内产生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 煤焚烧炉 2 的炉内脱氮。 0071 从煤焚烧炉 2 排出的废气通过煤焚烧炉 2 的炉内脱氮降低含有的氮氧化物的浓 度。 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的废气被导入煤烟去除装置9。 由于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 从而从 煤焚烧炉 2 向煤烟去除装置 9 导入的废气的量降低。 0072 向煤烟去除装置9导入的废气被导向构成煤烟去除装置9的脱氮装置4, 。
27、去除残留 的氮氧化物。去除了氮氧化物的废气被导向热风机 8。被导向热风机 8 的废气的温度为高 温。高温的废气在热风机 8 与 AA 部二次再循环气 23 及一次再循环气 24 进行热交换。从 脱氮装置 4 导入的高温废气在热风机 8 进行热交换后, 温度降低, 导入脱尘装置 5。 0073 导入脱尘装置 5 的废气去除煤尘等并导出。从脱尘装置 5 导出的废气向脱硫装置 6 导入, 去除硫黄化合物。经过这些脱氮装置 4、 脱尘装置 5 及脱硫装置 6 精制的废气大部 分形成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该精制的废气被导向气体冷却器7, 使温度降低。 通过气体冷 却器 7 降低了温度的废气从煤烟去除装置。
28、 9 导出。 0074 从煤烟去除装置 9 导出的废气的一部分作为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23 向热风机 8 导入, 通过与从脱氮装置 4 导出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 成为高温并向煤焚烧 炉 2 的 AA 部 2b 导入。另外, 从煤烟去除装置 9 导出的废气的一部分还作为一次再循环气 24 被导入热风机 8。导入热风机 8 的一次再循环气 24 通过与从脱氮装置 4 导出的高温废 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 成为高温, 并被导向煤粉机 3。导入煤粉机 3 的高温的一次再循 环气 24 被用作煤的干燥和将粉碎了的煤向煤焚烧炉 3 输送的输送气体。 0075 由煤烟去除装置 9 精制的。
29、废气的大部分被导向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 未图示 ) 等,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7 6/7 页 8 回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样, 去除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的废气向燃 烧系统 1 外放出。 007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 可以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0077 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通过将从煤焚烧炉 ( 燃烧炉 )2 和煤烟去除装置 9 之间分 支的火炉用二次再循环气 ( 废气的一部分 )22 从燃烧器部 2a 向煤焚烧炉 2 的炉内 ( 未图 示 ) 再供给, 减少含有高浓度的氮氧化物的废气被导向煤烟去除装置 9。因此, 可以减轻脱 氮装置 4 的负担。。
30、 0078 另外, 在煤焚烧炉 2 的燃烧器部 2a 和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之间形成还原 环境。由此, 可以将从煤焚烧炉 2 和煤烟去除装置 9 之间分支的火炉用二次再循环气 22 在 形成于煤焚烧炉 2 的还原环境下还原后导出。因此, 可以降低从煤焚烧炉 2 向煤烟去除装 置 9 导入的废气的流量及煤烟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因此, 可以将煤烟去除装置 9 的容量 小型化。 0079 另外, 从煤烟去除装置9的下游侧导出的废气的一部分即AA部用二次再循环气23 为通过脱氮装置 4 将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后的废气。该废气从 AA 部 2b 被导入煤焚烧炉 2, 用于促进通过煤焚烧。
31、炉 2 的炉内的还原环境将一部分还原了的废气中的未燃的微粉炭的 完全燃烧, 且含有的氮氧化物直接以低浓度向煤焚烧炉 2 的炉外导出。由此, 通过使氮氧化 物的浓度降低后的废气在煤焚烧炉 2 和煤烟去除装置 9 之间再循环, 抑制煤焚烧炉 2 的炉 出口的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 0080 通过将氮氧化物的流量降低了的废气导入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相比将氮氧化物 的流量未降低的废气导入脱氮装置 4 的情况, 可以降低从氨气供给部 ( 未图示 ) 向废气喷 雾的氨气的量。因此, 可以将脱氮装置 4 小型化。 0081 第二实施方式 0082 下面, 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
32、烧系统在将 AA 部用二次 再循环气从脱硫装置和气体冷却器之间导入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其它相同。因 此, 对于相同构成及相同流通标注相同符号, 省略其说明。 0083 图 2 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0084 向煤焚烧炉 ( 燃烧炉 )2 的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作为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 气 23 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 ( 燃烧用氧气 ) 和从构成煤烟去除装置 9 的 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和气体冷却器 ( 冷却部 )7 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8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 实现以下作用效果。 0086 。
33、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将从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和气体冷却器 ( 冷却部 )7 之间 分支的AA部用二次再循环气(废气的一部分)23导向煤焚烧炉(燃烧炉)2的AA部(燃烧 氧气供给口 )2b。因此, 可以降低向气体冷却器 7 导入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缩小气体 冷却器7的容量, 同时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 可以降低导向脱氮装置(脱氮部)4 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其结果为可以将脱氮装置 4 小型化。 0087 第三实施方式 0088 下面,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在将 AA 部用二 次再循环气从脱尘装置和脱硫装置之间导入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34、, 其它相同。因 此, 对于相同的构成及相同的流程标注相同的符号, 并省略其说明。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8 7/7 页 9 0089 图 3 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0090 向煤焚烧炉 ( 燃烧炉 )2 的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作为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 气 23 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 ( 燃烧用氧气 ) 和从构成煤烟去除装置 9 的 脱尘装置 ( 脱尘部 )5 和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9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 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0092 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将。
35、从脱尘装置 ( 脱尘部 )5 和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之间分 支的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 废气一部 )23 导向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因此, 可以降 低导向脱硫装置 6 及气体冷却器 ( 冷却部 )7 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缩小脱硫装置 6 及 气体冷却器 7 的容量, 同时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 可从而以降低导向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其结果可以将脱氮装置 4 小型化。 0093 第四实施方式 0094 下面, 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在将 AA 部用二次 再循环气从脱氮装置和热风机之间导入这一。
36、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其它相同。 因此, 对 相同的构成及相同的流程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95 图 4 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0096 向煤焚烧炉 ( 燃烧炉 )2 的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 作为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 气 23 供给从燃烧氧气供给系统 21 导入的氧气 ( 燃烧用氧气 ) 和从构成煤烟去除装置 9 的 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和热风机 ( 热交换部 )8 之间分支的废气的一部分。 0097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 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0098 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系统将从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和热风机 ( 。
37、热交换部 )8 之间分 支的 AA 部用二次再循环气 ( 废气的一部分 )23 导向 AA 部 ( 燃烧氧气供给口 )2b。因此, 可以降低导向热风机 8、 脱尘装置 ( 脱尘部 )5、 脱硫装置 ( 脱硫部 )6 及气体冷却器 ( 冷却 部 )7 的废气的流量。因此, 可以减小热风机 8、 脱尘装置 5、 脱硫装置 6 及气体冷却器 7 的 容量, 同时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理由, 从而可以降低导向脱氮装置 ( 脱氮部 )4 的废 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流量。其结果, 可以将脱氮装置 4 小型化。 说 明 书 CN 103003632 A 9 1/5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3632 A 10 2/5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3632 A 11 3/5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3632 A 12 4/5 页 1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3632 A 13 5/5 页 1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3632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