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2314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22 CN 103523143 A (21)申请号 201310279529.7 (22)申请日 2013.07.04 150741/2012 2012.07.04 JP B62L 3/08(2006.01) (71)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静冈县 (72)发明人 井上和久 伏见孝信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 杨光军 (54) 发明名称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57) 摘要 制动装置 (6) 具备 : 前轮制动器 (31) ; 后轮制 。
2、动器 (41) ; 用于操作前轮制动器 (31) 的右制动杆 (50) ; 用于操作后轮制动器 (41) 的左制动杆 (60) ; 和用于操作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使得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的 制动踏板 (70) 。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23143 A CN 103523143 A 1/2 页 2 1. 一种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具备 :。
3、 前轮制动器 (31) ; 后轮制动器 (41) ; 用于操作所述前轮制动器 (31) 的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50) ; 用于操作所述后轮制动器 (41) 的后轮制动器操作件 (60, 102) ; 和 用于操作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制动器 (31, 41) 使得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 制动器 (31, 41) 联动的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101)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其中, 还具备将输入到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101) 的操作力分配为对所述前轮制动器 (31) 的操作力和对所述后轮制动器 (41) 的操作力的操作力分配部 (80) 。。
4、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其中, 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具备使向所述前轮制动器 (31) 传递操作力的定时比向所述后 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定时迟的定时调整部 (82)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其中, 还具备 : 用于从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向所述前轮制动器 (31) 传递操作力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121) ; 和 用于从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向所述后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后轮制动拉索 (75, 122) , 所述定时调整部 (82) 具有限制所述前轮制动拉索 (74, 121) 的位移。
5、直到作用于所述前 轮制动拉索 (74, 121) 的操作力变得比恒定值大的限制部件 (83) 。 5. 根据权利要求 2 4 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其中, 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制动器 (31, 41) 分别为具备缸体 (52, 123) 和能够在该缸 体 (52, 123) 内移动的活塞 (52b) 的液压式制动器, 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构成为向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制动器 (31, 41) 的各活 塞 (52b) 传递操作力。 6. 一种骑乘型车辆, 具备 : 车身 (11) ; 前轮 (3) ; 操作所述前轮 (3) 的方向的车把 (12) ; 和 权利要求 。
6、1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所述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中, 作为所述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50) 、 所述后轮制动器操 作件 (60, 102) 及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101) , 具有设于所述车把 (12) 的左右的制动 杆、 及制动踏板。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其中, 所述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50) 为所述右制动杆, 所述后轮制动器操作件 (60) 为所述左制动杆, 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为所述制动踏板。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其中,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车身 (11) 并载置驾驶员的脚的脚踏板 (91) , 权。
7、 利 要 求 书 CN 103523143 A 2 2/2 页 3 所述制动踏板配置成其一部分突出于所述脚踏板 (91) 上, 所述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具备将输入到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的操作力分配 为对所述前轮制动器 (31) 的操作力和对所述后轮制动器 (41) 的操作力的操作力分配部 (80) , 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配置在所述脚踏板 (91) 的下方。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其中, 所述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具备 : 用于从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向所述前轮制 动器 (31) 传递操作力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121) ; 和用于从所述联。
8、动制动器操作件 (70) 向 所述后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后轮制动拉索 (75, 122) , 所述前轮制动拉索及所述后轮制动拉索 (74, 121, 75, 122) , 在所述操作力分配部 (80) 的车辆前方侧, 以能够在各拉索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 (11) 。 10.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其中, 所述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50) 为所述右制动杆, 所述后轮制动器操作件 (102) 为所述制动踏板, 所述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101) 为所述左制动杆。 11. 根据权利要求 6 10 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其中, 还具备 : 发动机 (13a。
9、) ; 和 无需驾驶员进行离合操作就能够变速的变速装置 (13b)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23143 A 3 1/9 页 4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如日本特开平 9-58434 号公报所公开那样, 已知用在作为骑乘型车辆的一种的机 动两轮车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前轮制动操作杆和后轮制动操作杆。后轮制动操作 杆构成为能够使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联动。 0003 具体而言, 后轮制动操作杆连结于均衡器 (equalizer) , 该均衡器连接有与后轮制 动器连接的后轮制动缆索和与前轮制动操作杆。
10、连接的联动缆索。 均衡器构成为将输入到后 轮制动操作杆的力分配给后轮制动缆索和联动缆索。 0004 联动缆索以能够操作该前轮制动操作杆的方式连接于前轮制动操作杆。由此, 当 通过均衡器向联动缆索传递操作力时, 前轮制动操作杆被操作, 前轮制动器工作。 0005 此外, 在联动缆索, 设有将与从该联动缆索作用于前轮制动操作杆的力反方向的 作用力施加给该联动缆索的特性设定弹簧。由此, 若操作了后轮制动操作杆时的操作力小 于特性设定弹簧的作用力, 则所述操作力经由均衡器传递给后轮制动缆索。因而, 该情况 下, 仅后轮制动器工作。 另一方面, 若操作了后轮制动操作杆的操作力为特性设定弹簧的作 用力以上。
11、, 则所述操作力经由均衡器传递给联动缆索及前轮制动操作杆。因而, 该情况下, 不仅后轮制动器工作, 前轮制动器也工作。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既能够使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联动、 又能够使 各制动器分开工作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0007 该目的通过技术方案1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和技术方案6的骑乘型车辆来达 成。 0008 日本特开平 9-58434 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 能够仅使前轮制动器工作。然而, 由于 后轮制动器是与前轮制动器联动工作, 因此不能单独工作。 0009 与此相对, 存在这样的来自驾驶员的要求 : 希望根据路面状态或车辆的行驶状况 等, 通过使。
12、后轮制动器单独工作、 控制车辆的姿势或锁定后轮。然而, 日本特开平 9-58434 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 无法像上述那样单独使后轮制动器工作, 存在无法应对这种要求的 问题。 0010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具备 : 前轮制动器 ; 后轮制动器 ; 用 于操作所述前轮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 用于操作所述后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操作 件 ; 和用于操作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制动器使得所述前轮制动器及所述后轮制动器 联动的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0011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分开具有 : 操作前轮制动器的前轮制 动器操作件 ; 操作后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操作。
13、件 ; 和使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联动的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4 2/9 页 5 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由此, 既能够使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联动, 又能够分别独立地操作 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示出实施方式 1 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结构的左侧视图。 0013 图 2 是示出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框架的前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4 图 3 是示意性地示出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0015 图 4 是示出右制动杆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6 图 5 是从车辆侧方看到的制动踏板周边的结构的图。 0017 图 6A 是示出载荷施加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0。
14、018 图 6B 是示出前轮制动拉索被牵引的状态的载荷施加部的动作的图。 0019 图 7 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 2 的机动两轮车的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0020 附图标记说明 0021 1 机动两轮车 (骑乘型车辆) 0022 3 前轮 0023 4 后轮 0024 6, 100 制动装置 0025 11 车身框架 (车身) 0026 12 车把 0027 13b 驱动力传递装置 (变速装置) 0028 31 前轮制动器 0029 41 后轮制动器 0030 50 右制动杆 (前轮制动器操作件) 0031 52, 62, 123 主缸 0032 60 左制动杆 (后轮制动器操作件) 0。
15、033 70 制动踏板 (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0034 74, 121 前轮制动拉索 0035 75, 122 后轮制动拉索 0036 80, 110 均衡器 (操作力分配部) 0037 82 载荷施加部 (定时调整部) 0038 83 弹簧 (限制部件) 0039 91 脚踏板 0040 101 左制动杆 (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0041 102 制动踏板 (后轮制动器操作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 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 并不如实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及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例等。 0043 此外, 以下的说明中, 前方、 后方、 左方。
16、及右方意思是从握着车把 (handle) 12 就座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5 3/9 页 6 在机动两轮车 1 的座席座椅上的驾驶员角度来看的前方、 后方、 左方及右方。 0044 实施方式 1 0045 0046 图 1 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机动两轮车 1(骑乘型车辆) 的整体结构的左 侧视图。该机动两轮车 1 具备车辆主体 2、 配置在车辆主体 2 前方的前轮 3、 及配置在车辆 主体 2 后方的后轮 4。另外, 图 1 中的箭头 F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前方向, 箭头 U 表示机动 两轮车 1 的上方向。 0047 车辆主体 2 具备车身框架 11(车身。
17、) 、 车身罩 5、 车把 12、 及动力单元 13。此外, 车 辆主体 2 具备后述的制动装置 6。 0048 如图2所示, 车身框架11具备一对主框架21、 一对下框架22、 及头管 (head pipe) 23。头管 23 配置在机动两轮车 1 的前部。主框架 21 从头管 23 向后方且下方延伸。下框 架 22 从头管 23 中的比主框架 21 靠前方的位置向下方延伸。另外, 图 2 中的箭头 F 表示机 动两轮车 1 的前方向, 箭头 B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后方向, 箭头 R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右方 向, 箭头 L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左方向。 0049 头管 23 内配置。
18、有转向轴 24。在该转向轴 24 的上侧, 以相对于头管 23 能够旋转的 方式连接有车把 12。在转向轴 24, 连接有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前悬架 25(参照图 1) 。如 图 1 所示, 在一对前悬架 25 的下端,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前轮 3。 0050 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身框架11被车身罩5覆盖。 车身罩5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 如 图 1 所示, 车身罩 5 具备 : 配置在车辆下侧的脚踏板 91 ; 配置在车辆前侧的前罩 92 ; 覆盖车 把的车把罩 93 ; 及位于车辆侧方的侧罩 94。 0051 在前轮 3 设有包括例如液压式的盘形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 31。前轮制动器 31 具 。
19、备制动盘 32 和制动钳 (caliper) 33。制动盘 32 通过前悬架 25 的下端部支承为能够与前 轮 3 一起旋转。虽未图示, 但制动钳 33 安装在前悬架 25 的局部, 且内部具有用于将制动盘 32 在其厚度方向上夹入的制动片 (brake pad) 。该制动片通过经由液压配管 34 (参照图 3) 传递的液压, 被推压到制动盘 32。由此, 产生对前轮 3 的制动力。 0052 另外, 液压配管 34 如图 3 所示连接在后述的主缸 (master cylinder) 52, 将通过 后述的制动踏板 70 或右制动杆 50 的操作在主缸 52 产生的液压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20、 0053 如图 2 所示, 在车把 12, 在驾驶员就座于座席座椅的状态下从驾驶员来看的前方 右侧, 设有右侧把手 12a, 在前述状态下从驾驶员来看的前方左侧设有左侧把手 12b。此外, 在车把 12, 在右侧把手 12a 的附近, 设有作为前轮制动器操作件的右制动杆 50, 并且, 在左 侧把手 12b 的附近, 设有作为后轮制动器操作件的左制动杆 60。 0054 右制动杆 50 通过与右侧把手 12a 相邻地安装在车把 12 上的连接部件 51 以能够 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参照图 4) 。由此, 右制动杆 50 相对于车把 12 能够以右制动杆 50 的一 端侧为中心旋转地被支承。右。
21、制动杆 50 的详细结构在后面描述。另外, 左制动杆 60 与右 制动杆 50 结构相同, 因此省略说明。 0055 如图 2 所示, 在一对下框架 22 中的一方, 安装制动踏板 70(联动制动器操作件) 。 制动踏板 70 例如安装于一对下框架 22 中的、 在驾驶员就座于座席座椅的状态下位于右脚 侧的下框架 22。制动踏板 70 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固定于下框架 22 的支承部件 71。虽并未 特别图示, 但制动踏板 70 配置成贯穿车身罩 5 的脚踏板 91。即, 制动踏板 70 的上部在脚踏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6 4/9 页 7 板 91 上露出。 0056 在制。
22、动踏板 70, 如后所述, 经由均衡器 80 的拉索 (wire) 连结部件 81 连接有前轮 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参照图 3 及图 5) 。由此, 当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 70 时, 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制动踏板 70 的详细结构在后面描述。 0057 如图 1 所示, 动力单元 13 位于车身框架 11 和后轮 4 之间。动力单元 13 包括发动 机 13a 及驱动力传递装置 13b 等。发动机 13a 例如为单元摆动 (unit swing) 式发动机, 相 对于车身框架 11 能够与后轮 4 一起上下摆动地配置。在发动机 13a 的车辆后方。
23、, 配置用于 将从发动机 13a 输出的驱动力传递给后轮 4 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13b。即, 动力单元 13 中, 在 车辆前方侧配置发动机 13a, 另一方面, 在车辆后方侧配置驱动力传递装置 13b。在该驱动 力传递装置 13b 的车宽方向内侧, 即在动力单元 13 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设置后轮制动器 41。本实施方式中, 驱动力传递装置 13b 包括不需要离合操作的无级变速的变速装置。 0058 后轮制动器 41 也与上述的前轮制动器 31 一样, 包括例如液压式的盘形制动器。 即, 后轮制动器 41 也如图 3 所示, 具备制动盘 42 和制动钳 43。制动盘 42 通过未图示的摇 。
24、臂, 支承为能够与后轮 4 一起旋转。制动钳 43 与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 结构相同, 因 此省略说明。 0059 0060 接下来, 用图 3 图 5、 图 6A 及图 6B, 对设在具备前轮 3 和后轮 4 的机动两轮车 1 的制动装置 6(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 图 4 中的箭头 F 表 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前方向, 箭头 R 表示右方向。此外, 图 5 中的箭头 U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 上方向, 箭头 F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的前方向。此外, 图 6A 及图 6B 中的箭头 F 表示机动两轮 车 1 的前方向, 箭头 B 表示机动两轮车 1。
25、 的后方向。 0061 如图 3 所示, 制动装置 6 具备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前轮制动器 31 仅 对前轮 3 施加制动力。后轮制动器 4 仅对后轮 4 施加制动力。此外, 制动装置 6 具备 : 用于 仅使前轮制动器 31 工作的右制动杆 50 ; 用于仅使后轮制动器 41 工作的左制动杆 60 ; 及用 于使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的制动踏板 70。如后所述, 仅使后轮制动器工作 的左制动杆 60 设在与制动踏板 70 的设置位置不同的位置。即, 左制动杆 60 设在驾驶员能 够操作的多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制动踏板 70 设在所述能够操作的多个位置中的。
26、、 除左制 动杆 60 所设位置以外的位置。 0062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在右制动杆 50 的附近配置主缸 52。即, 如图 4 所示, 在车把 12, 在比右制动杆 50 靠车辆中央侧设置主缸 52。该主缸 52 如图 4 虚线所示, 具备缸体 52a 和配置在该缸体 52a 内的活塞 52b。主缸 52 的活塞 52b 构成为能够通过右制动杆 50 的杆 操作等向缸体 52a 的内侧移动。另外, 主缸 52 的结构为一般结构, 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3 如图 3 所示, 主缸 52 通过液压配管 34 与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 连接。即, 主 缸 52 内的液压的。
27、变化经由液压配管 34 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由此, 当通过右 制动杆 50 的杆操作等, 主缸 52 的内部的活塞 52b 向缸体 52a 的内侧推压时, 主缸 52 内的 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 34 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制动钳 33 当液压变大时 进行动作以将制动盘 32 夹入。因此, 通过右制动杆 50 的杆操作等, 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工作。 0064 以下, 更详细地说明右制动杆 50 周边的结构。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7 5/9 页 8 0065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在右制动杆 50 和主缸 52 之间, 设。
28、置用于推压该主缸 52 的活 塞 52b 的推压部件 53。该推压部件 53 与右制动杆 50 一样, 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连接部件 51 (参照图 4) 。即, 推压部件 53 能够与右制动杆 50 同轴地旋转地设置在连接部件 51。由此, 右制动杆 50 和推压部件 53 分别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 51 旋转 (参照图 3 及图 4 的箭头) 。 0066 推压部件 53 具有通过连接部件 51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支承部 53a。推压 部件 53 的形状为从支承部 53a 向车把 12 侧延伸的形状。即, 推压部件 53 的形状为在与车 把 12 交差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推压部件 53 在。
29、与支承部 53a 相反侧, 即接近车把 12 的一 侧, 具有推压主缸 52 的活塞 52b 的推压部 53b、 及与后述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连接的拉索连 接部 53c。 0067 具有以上结构的推压部件53, 在通过前轮制动拉索74的作用而拉索连接部53c被 向车把 12 的车辆中央侧牵拉时, 以支承部 53a 为中心在车辆宽度方向 (参照图 4 的箭头) 旋 转, 推压部 53b 推压主缸 52 的活塞 52b。由此, 主缸 52 内的液压变化, 该液压的变化经由液 压配管 34 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 0068 此外, 推压部件 53 具有在右制动杆 50 被杆操作了。
30、时与该右制动杆 50 接触的接触 部 53d。该接触部 53d 在杆操作了右制动杆 50 时与该右制动杆 50 接触。接触部 53d 形成 在推压部件 53 中比支承部 53a 靠车把 12 侧的位置, 以使推压部件 53 以支承部 53a 为中心 旋转。具有这样的接触部 53d 的推压部件 53 在杆操作了右制动杆 50 时, 以支承部 53a 为 中心旋转, 推压部 53b 推压主缸 52 的活塞 52b。由此, 主缸 52 内的液压变化, 该液压的变化 经由液压配管 34 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的制动钳 33。 0069 如上所述, 前轮制动器 31 在前轮制动拉索 74 被牵拉的情况。
31、下和右制动杆 50 被杆 操作了的情况下分别工作。 0070 如图 3 所示, 关于左制动杆 60, 也与右制动杆 50 一样, 与该左制动杆 60 相邻配置 有主缸 62。该主缸 62 与上述的主缸 52 结构相同, 并且, 通过液压配管 44 连接于后轮制动 器 41。省略对主缸 62 的详细结构及动作的说明。 0071 此外, 在左制动杆 60 也相邻设有推压部件 63。该推压部件 63 的结构及动作也与 上述推压部件 53 一样, 因此省略说明。后轮制动器 41 也是在后轮制动拉索 75 被牵拉的情 况下和左制动杆 60 被杆操作了的情况下分别工作。即, 对后轮制动器 41, 经由后轮。
32、制动拉 索75传递通过后述的制动踏板70的操作而产生的操作力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 传递通过左 制动杆60的杆操作产生的操作力。 另外, 图3中, 附图标记63a表示推压部件63的支承部, 附图标记 63b 表示推压部件 63 的推压部, 附图标记 63c 表示推压部件 63 的拉索连接部。 0072 接下来, 用图 3、 图 5、 图 6A 及图 6B 对制动踏板 70 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3 如图 5 所示, 制动踏板 70 具备 : 整体弯曲成 L 字状的臂 70a ; 及设在该臂 70a 的一 端部的踏板 70b。踏板 70b 位于脚踏板 91 的上方。在臂 70a 的另一端部, 。
33、在脚踏板 91 的内 侧, 设有支承部70c, 该支承部70c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配置在下框架22上的支承部件71。 制 动踏板 70 配置成弯曲部分位于车辆前方侧, 并且, 能够以支承于支承部件 71 的支承部 70c 为中心旋转。 0074 在臂70a中设有支承部70c的另一端部, 设有朝车辆下方侧突出的突出部70d。 在 该突出部 70d,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后述的均衡器 80 的拉索连结部件 81。另外, 在臂 70a 的另一端部, 设有朝车辆后方突出并安装弹簧 72 的一端侧的连接部 70e。该弹簧 72 的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8 6/9 页 9 另一端侧与安。
34、装于下框架 22 的托架 73 连接。由此, 在操作制动踏板 70 使其向车辆前方旋 转的情况下, 通过弹簧 72, 能够对制动踏板 70 施加回到原来位置的作用力。 0075 均衡器 80(操作力分配部) 具有 : 连接有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的 拉索连结部件 81 ; 及设于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载荷施加部 82(定时 (timing) 调整部) 。均 衡器 80 将输入到制动踏板 70 的操作力通过拉索连结部件 81 分配为对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 操作力和对后轮制动拉索 75 的操作力。另外, 前轮制动拉索 74 经由主缸 52 及推压部件 53 将操作力作为液压传。
35、递给前轮制动器 31。后轮制动拉索 75 经由主缸 62 及推压部件 63 将 操作力作为液压传递给后轮制动器 41。即, 对后轮制动器 41, 经由后轮制动拉索 75 传递通 过均衡器 80 分配的操作力。 0076 拉索连结部件 81 为长方形状的板部件, 在比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偏向长度方向一 侧的位置,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制动踏板70的突出部70d。 在拉索连结部件81的长度 方向两端部分, 连接有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0077 本实施方式中, 前轮制动拉索 74 配置得比后轮制动拉索 75 靠车辆上方侧。因此, 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地配置的拉索连结部件 81。
36、, 前轮制动拉索 74 与拉索连结部件 81 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连接, 后轮制动拉索 75 与拉索连结部件 81 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连 接。此外, 拉索连结部件 81 在比长度方向中央部分靠车辆下方侧、 即接近于与后轮制动拉 索 75 连接的连接位置的一侧, 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制动踏板 70 的突出部 70d。 0078 由此, 当制动踏板 70 以向车辆前方旋转的方式 (参照图 5 的空心箭头) 被操作时, 连接在拉索连结部件 81 中与制动踏板 70 的突出部 70d 接近的位置的后轮制动拉索 75 相 应于制动踏板 70 的旋转被牵拉 (参照图 5 的实线箭头) 。拉索连结部件 81 被连。
37、接在该拉索 连结部件 81 上从突出部 70d 远离的位置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牵拉, 所以相对于制动踏板 70 的突出部 70d 旋转 (图 5 的虚线箭头) 。 0079 此外, 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相对于拉索连结部件 81 能够旋转地安 装。即, 在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分别在端部设有圆环状的连接部, 这些连 接部能够旋转地嵌入在拉索连结部件 81 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的圆形的孔。由此, 在拉索 连结部件 81 相对于制动踏板 70 的臂 70a 旋转了的情况下, 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 索 75 在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上不改变。
38、位置, 就能够将制动踏板 70 的操作力传递 给该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0080 载荷施加部 82 设于前轮制动拉索 74。载荷施加部 82 构成为向前轮制动拉索 74 施加初始的设定载荷。具体而言, 如图 6A 及图 6B 所示, 载荷施加部 82 具有 : 以包围前轮制 动拉索 74 的方式与该前轮制动拉索 74 同轴配置的螺旋状的弹簧 83(限制部件) ; 收纳该弹 簧 83 的引导部 84 ; 及固定于该前轮制动拉索 74 并能够在引导部 84 内移动的活塞 85。另 外, 图 6A 及图 6B 是为了图示载荷施加部 82 的内部构造而用剖面表示引导部 84 的图。
39、。 0081 引导部 84 为有底圆筒状的部件, 配置在前轮制动拉索 74 上。引导部 84 在长度方 向的一端侧固定于设在下框架 22 上的托架 86(参照图 5) 。如图 6A 及图 6B 所示, 引导部 84内, 以沿筒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前轮制动拉索74, 并在车辆后方侧配置弹簧83。 此外, 引导部 84 内, 固定于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活塞 85 配置在弹簧 83 的车辆前方侧。另外, 引导 部 84 具有开口部分。在内部配置了前轮制动拉索 74、 弹簧 83 及活塞 85 的状态下, 该开口 部分被栓部件 87 闭塞。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9 7/9 页 。
40、10 0082 在上述那样的载荷施加部 82 的结构中, 通过活塞 85 及弹簧 83, 向前轮制动拉索 74 作用向车辆前方侧的作用力。即, 安装于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活塞 85 被弹簧 83 向车辆 前方侧推压。该弹簧 83 的向车辆前方侧的作用力相当于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初始设定载荷 (恒定值) 。当前轮制动拉索 74 被向车辆后方侧 (图 6B 中的空心箭头) 牵引时, 如图 6B 所示, 安装于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活塞 85 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压缩弹簧 83。 0083 前轮制动拉索74, 如图3及图4所示, 与相邻于右制动杆50设置的推压部件53的 连接部 53c 连接。另一。
41、方面, 后轮制动拉索 75 与相邻于左制动杆 60 设置的推压部件 63 的 连接部 63c 连接。 0084 根据以上的结构, 当制动踏板 70 被操作使得向车辆前方旋转 (参照图 5 的空心箭 头) 时, 经由拉索连结部件 81 向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传递操作力 (图 5 中的 实线箭头为牵拉方向) 。此时, 若施加给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操作力比载荷施加部 82 的初始 设定载荷小, 则拉索连结部件 81 向车辆前方 (参照图 5 的虚线箭头) 旋转, 仅后轮制动拉索 75 被牵拉。当后轮制动拉索 75 被制动踏板 70 牵拉时, 推压部件 63 以支承部 63a 。
42、为中心旋 转, 该推压部件 63 的推压部 63b 推压主缸 62 的活塞。由此, 后轮制动器 41 工作。 0085 另一方面, 当制动踏板 70 被操作使得向车辆前方旋转 (参照图 5 的空心箭头) 时, 若施加给前轮制动拉索 74 的操作力为载荷施加部 82 的初始设定载荷以上, 则前轮制动拉 索 74 也向车辆后方移动。当前轮制动拉索 74 通过制动踏板 70 向车辆后方移动时, 推压部 件 53 以支承部 53a 为中心旋转, 该推压部件 53 的推压部 53b 推压主缸 52 的活塞 52b。由 此, 前轮制动器 31 工作。 0086 因此, 根据上述的结构, 通过制动踏板 70。
43、 的操作, 既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 制动器 41 联动, 又能够使后轮制动器 41 相比于前轮制动器 31 先工作。即, 根据上述的结 构, 对后轮制动器 41, 输入在比从均衡器 80 传递给前轮制动器 31 的定时早的定时从均衡 器 80 传递的操作力、 和通过左制动杆 60 产生的操作力。此外, 根据上述的结构, 也能够与 制动踏板 70 同时操作左制动杆 60。 0087 本实施方式中, 制动装置 6 具备 : 前轮制动器 31 ; 后轮制动器 41 ; 用于操作前轮制 动器 31 的右制动杆 50 ; 用于操作后轮制动器 41 的左制动杆 60 ; 和用于操作前轮制动器 3。
44、1 及后轮制动器 41 使得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的制动踏板 70。由此, 既能够使 前轮制动器 31 和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工作, 又能够使各制动器独立工作。 0088 本实施方式中, 制动装置6还具备将输入给制动踏板70的操作力分配为对前轮制 动器 31 的操作力和对后轮制动器 41 的操作力的均衡器 80。由此, 通过制动踏板 70 的操 作, 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工作。 0089 本实施方式中, 均衡器 80 具备载荷施加部 82, 载荷施加部 82 使向前轮制动器 31 传递操作力的定时比向后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定时迟。由此, 在。
45、操作了制动踏板 70 的情况下, 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的工作定时和后轮制动器 41 的工作定时错开。即, 根据上 述的结构, 通过制动踏板 70 的操作, 能够首先使后轮制动器 41 工作, 然后使前轮制动器 31 工作。 0090 本实施方式中, 制动装置6还具备 : 用于从均衡器80向前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 和用于从均衡器 80 向后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后轮制动拉索 75。 载荷施加部82具有弹簧83, 弹簧83在作用于前轮制动拉索74的操作力成为初始设定载荷 说 明 书 CN 103523143 A 10 8/9 页 11 以上之前限制前轮制动拉索。
46、 74 的位移。由此, 能够使前轮制动器 31 比后轮制动器 41 迟工 作。 0091 本实施方式中, 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分别为具备缸体和能够在该缸体 内移动的活塞的液压式制动器, 均衡器 80 向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的各活塞传递 操作力。 0092 本实施方式中, 前轮制动器操作件为右制动杆 50, 后轮制动器操作件为左制动杆 60, 通过制动踏板 70 的操作, 使前轮制动器 31 及后轮制动器 41 联动。由此, 与以往的机动 两轮车的杆的配置一样, 因此, 不易对机动两轮车驾驶员在操作时带来不适感。 0093 本实施方式中, 机动两轮车1还具备载。
47、置驾驶员的脚的脚踏板91。 制动踏板70配 置成一部分在脚踏板 91 上突出。机动两轮车 1 具备将输入到制动踏板 70 的操作力分配为 对前轮制动器 31 的操作力和对后轮制动器 41 的操作力的均衡器 80。均衡器 80 配置在脚 踏板 91 的下方。由此, 能够将均衡器 80 配置在制动踏板 70 的附近, 能够高效地将制动踏 板 70 的操作力通过均衡器 80 分配为向前轮制动器 31 供给的操作力和向后轮制动器 41 供 给的操作力。 0094 本实施方式中, 制动装置 6 具备 : 用于从制动踏板 70 向前轮制动器 31 传递操作 力的前轮制动拉索 74 ; 和用于从制动踏板 7。
48、0 向后轮制动器 41 传递操作力的后轮制动拉索 75。前轮制动拉索 74 及后轮制动拉索 75 在均衡器 80 的车辆前方侧, 以能够在各拉索的延 伸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 11。由此, 在右制动杆 50 及左制动杆 60 附近分别配 置了主缸 52、 62 的结构中, 能够缩短到主缸 52、 62 的制动拉索的长度。因此, 向制动拉索施 加操作力而使主缸工作时的损失变小。 0095 本实施方式中, 机动两轮车 1 还具备发动机、 和无需驾驶员进行离合操作就能够 变速的变速装置。在具备这样的变速装置的机动两轮车 1 中, 能够将左右的杆用作制动器 用, 因此, 在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49、时更优选。 0096 实施方式 2 0097 图 7 示出实施方式 2 的制动装置 100 的概略结构。该实施方式中, 左制动杆 101 作为联动制动器操作件发挥作用、 制动踏板 102 作为后轮制动器操作件发挥作用, 这一点 与实施方式 1 的结构不同。以下的说明中, 对与实施方式 1 一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 记并省略说明, 仅对与实施方式 1 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0098 如图 7 所示, 左制动杆 101 相对于车把 12 能够以一端侧为中心旋转地安装, 并连 接于具有与实施方式 1 一样的结构的均衡器 110 的拉索连结部件 111。即, 左制动杆 101 与 该拉索连结部件 111 连接使得在相对于车把 12 旋转了时向拉索连结部件 111 传递左制动 杆 101 的操作力。具体而言, 与实施方式 1 一样, 拉索连结部件 111 为长方形状的板部件,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