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4793234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1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22630.6

申请日:

2007.07.10

公开号:

CN101341825A

公开日:

2009.01.1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公布日:20090114|||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G7/00; A01G9/2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林敬文

发明人:

林敬文

地址: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佛涛路7号四号楼1单元5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自然光生态条件下的优质高产的调光茶的栽培技术,用调光膜增大棚下太阳光中散射光含量及某些波段可见光含量,以增加茶叶的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速率,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浓度和茶叶产量,生产的调光茶与同地域、同品种、同树龄、同等管理条件下的大田茶相比,品质明显提高,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农药使用量及灌溉用水量减少一半以上,采摘期提前20天以上。同工艺、同条件下制作的绿茶及乌龙茶的贮存期提高五倍以上,特殊光生态条件的茶叶栽培技术也需要相应改变。调光茶所需的红光发射光谱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调光茶,其特征是在使用调光膜改变茶叶的光生态环境并相应改变 栽培技术后,茶鲜叶内氨基酸、茶多酚、酯类、苷类等有效成分及抗病虫害化 学物质的释放以及茶叶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同地域、同品种、同树龄、同等管理 条件下的大田茶及大棚茶。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茶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特殊光生态条件下的积 冷控制、昼夜温差控制、温湿度控制、肥量控制及修剪技术必须与其光合作用 的高水平相匹配。

说明书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光茶及调光茶的棚室栽培方法,属于光生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茶叶总产量最高的国家。2006年中国茶叶总产量达102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40%以上。但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格远逊于印度,出口价格甚至远低于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等国。在制约出口量和出口价格的诸多因素中,茶叶的内质也即茶叶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酯类、苷类物质等,是最重要的。茶叶的内质决定于土壤、水质、气候、肥料、品种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光质,因为光合作用的水平决定了茶叶体内代谢中间体及次级产物的浓度,也即决定了茶叶内有效成分浓度及内质,而高光质的光线可以直接提高光合作用的水平。几千年来人们对茶叶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唯独在光质问题上缺乏研究,一直是真正意义上的靠天吃饭。我国太阳光中可供茶叶光合作用的光线本来就少,只占太阳总辐射量的不足2.25%,加上阴天下雨及晨昏两头光线不足,以及上层叶片对下层叶片和非叶光合器官的遮挡,造成茶叶的光补偿点偏高和光饱和点偏低,造成我国绝大多数茶叶的光合作用水平低下,因而降低了许多茶区优越的山水土质等资源优势,茶叶内质偏低的根源大抵如此。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生产的利润追求异化成为靠滥施化肥以增加产量的短期行为,茶叶品质有总体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滥施化肥导致土壤微生物失衡,以致病虫害猖獗,不得不施加大量农药以抵抗病虫害,进一步造成茶叶品质下降与土壤微生物失衡的恶性循环。所以多数茶区的茶农只是在早春低温病害尚未发作时,采几斤茶叶留着自己喝,而夏茶和秋茶他们自己是坚决不喝的。由此导致的出口受阻或出口茶叶在国外海关被焚烧事件屡见不鲜,不仅造成诸多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败坏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信誉!需要找到一种依靠光合作用水平的提高,在提高茶叶内质的同时,不依靠化肥而增加产量,以同时保证茶叶质量和茶农经济利益的技术手段,该技术还应提高茶叶生长过程中茶皂素等抗病、虫害化学物质的分泌量,以大幅降低茶叶栽培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

    【发明内容】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其特征是使用茶叶栽培专用的调光膜,使棚下太阳光中散射光含量超过30%,412nm±10nm与436nm±10nm的蓝光含量增加30%,612nm±10nm红光含量增加35%,662nm±10nm红光含量增加20%,使同品种、同等管理条件下生产的茶鲜叶,氨基酸含量增加11%以上,茶多酚含量增加5%左右,咖啡碱含量略增,酯、苷类等有效成分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产量提高100%以上,采摘期显著提前,农药使用量与灌溉用水使用量减少50%以上。

    上述调光茶的棚室栽培方法,是在非自然光下,即在使用特定调光手段形成的棚下光质条件下,从根本上改变茶叶的光生态环境和茶叶的生长规律。茶叶专用的调光膜,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必须符合附图1所示标准,在青绿黄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必须符合附图2所示标准。光生态环境的改变,使茶叶的光合时间、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均得以成倍增加,也使茶叶生长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发生显著变化,还使棚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活动趋于良性平衡,致使茶叶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中间体浓度和次级产物浓度均有极显著增加。上述变化导致茶叶栽培技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积冷控制、昼夜温差控制、温湿度控制、肥量控制、修剪技术等方面。由此产生三个效应:其一是茶叶内有效物质浓度,如氨基酸、茶多酚、酯类、苷类等物质的浓度显著增加,其品质比同品种、同树龄、同地域、同等管理条件下的大田茶,在色泽、浓香、口感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产量成倍增加;其二是使茶叶自身生产的抗病虫害的化学物质如茶皂素等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导致农药使用量剧减甚至不必使用农药;其三是调光茶鲜叶经过常规制作工艺加工成绿茶或乌龙茶,其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同品种普通茶,同等条件下的贮存期延长5倍以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茶叶专用调光膜在350nm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

    附图2为茶叶专用调光膜在550nm青绿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在北纬36°08’21.6”,东经120°41’27.3”,海拔175m处山坡上,采用5龄群体品种茶苗,试验地与对比地均为1.2亩各三块,植株数均为1480株/亩,基肥和追肥均采用自行沤制的以鸡粪、猪粪、人粪尿、草皮、木粉等为基本原料的普通农家肥。扣棚积冷869°。试验期三年,以一叶一芽计,调光茶年均亩产茶鲜叶672kg,普通茶年均亩产茶鲜叶188kg。调光茶氨基酸含量较普通茶高13%,茶多酚高4.1%,咖啡碱高0.2%,相同条件、相同工艺制作的调光茶的香味与口感明显优于普通茶。室温下单层包装的普通茶贮存1个月后口感发生显著改变,调光茶贮存11个月后无明显香味与口感的变化。普通茶园全年使用农药56次,调光茶仅预防性地以相对30%浓度使用农药3次。普通茶园全年灌溉45次,调光茶全年灌溉13次。普通茶的夏茶、秋茶的品质较春茶有显著降低,调光茶的夏茶和秋茶与春茶比较,品质无明显下降。调光茶初采日为每年3月5日-3月17日,普通茶初采日为每年的4月24日-4月28日。

    实施例二

    在北纬29.49°,东经120.89°,海拔33m平地,采用7龄龙井43品种茶树,试验地与对比地均为1.1亩各三块,植株数均为3900株/亩,基肥与追肥数量均等同,扣棚积冷375°。试验期2年,以一叶一芽计,调光茶年均亩产茶鲜叶1440kg,普通茶年均亩产茶鲜叶612kg,调光茶氨基酸含量较普通茶高11%,茶多酚高5.31%,咖啡碱高0.3%,相同条件、相同工艺制作的调光茶的香味与口感明显优于同类普通茶,调光茶贮存期超过普通茶5倍,调光茶农药使用次数为普通茶的1/3,灌溉次数也是1/3。调光茶初采日为每年的2月25日-2月27日,普通茶初采日为每年的3月20日-3月25日。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调光茶及其棚室栽培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自然光生态条件下的优质高产的调光茶的栽培技术,用调光膜增大棚下太阳光中散射光含量及某些波段可见光含量,以增加茶叶的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速率,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浓度和茶叶产量,生产的调光茶与同地域、同品种、同树龄、同等管理条件下的大田茶相比,品质明显提高,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农药使用量及灌溉用水量减少一半以上,采摘期提前20天以上。同工艺、同条件下制作的绿茶及乌龙茶的贮存期提高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