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477312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04638.3

申请日:

2011.07.21

公开号:

CN102321973A

公开日:

2012.0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6M 11/42申请公布日:20120118|||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D06M 11/42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苏州邦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苏州泰利三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151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双灯路2号变更后权利人:2151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镇唯新路9号唯亭工业坊B2幢登记生效日:2013040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6M 11/42申请日:20110721|||公开

IPC分类号:

D06M11/42

主分类号:

D06M11/42

申请人:

苏州邦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锋利; 许晓东; 周国富

地址:

21512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双灯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代理人:

顾伯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银;工艺步骤是(1)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20-120分钟;(2)取出纺织品在70-150℃内烘干5-150分钟;(3)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10-100分钟;(4)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3次,在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本发明优点是,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上所载的三氧化二银是通过四氧化四银与织物结合形成配位键,经进一步氧化后成为带正电更高的三价银氧化物,与纤维织物结合更紧密,杀菌能力更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 : 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 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 银为三氧化二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载银纺织品为针织物、 圆机织物、 平机织物、 梭织物、 无纺织物、 纱线或网膜。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 是天然纤维、 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和物。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 毛、 麻、 丝、 竹、 皮革及其混纺品 ; 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 ( 丙纶 )、 聚丙烯腈纤维 ( 腈 纶 )、 聚乙烯醇缩甲醛纤、 合成纤维吊环维 ( 维尼纶 )、 聚酰胺纤维 ( 锦纶 )、 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 ( 涤纶 )。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的载银工艺, 其特征在于 : (1) 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 在 40-95℃内保温 20-120 分钟 ; (2) 取出纺织品在 70-150℃内烘干 5-150 分钟 ; (3) 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酸钠 ( 钾 ) 的溶液中, 在 40-95℃内保 温 10-100 分钟 ; (4)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2-3 次, 在 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的载银工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纺织品置 于溶液中的浴比为 3-30 ∶ 1 ; 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 50-2000ppm ; 氢氧化钠 ( 钾 ) 溶夜浓 度为 0.01% -1% ; 过硫酸钠 ( 钾 ) 溶夜浓度为 0.01% -1%。

说明书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具体地说, 本发明设计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 物及其载银工艺。 背景技术 :
     服装纺织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物质排在首位, 但服装上常与外界接 触, 上面寄生的微生物不仅影响服装美观及使用寿命, 而且更重要的, 它们是人类传染病的 主要传染方式。现在研究发现, 医院中手术感染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纺织品 ( 医生工作服与 患者衣服, 住院部床单等 ), 因此实践中需要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的纺织品来满足人们工作 生活需求。
     银作为杀菌剂在两千年前即已为人所知, 研究者根据实验对不同金属抗菌效能的 相对效能进行了测定, 排列如下 :
     Ag > Hg > Cu > Cd > Ni > Co > Zn > Fe > Ca
     银参与杀菌活性作用也有不同价键表现形式, 现在研究者通过研究普遍认为银杀 菌能力与其价位相关, 高价位的银的杀菌能力高于低价位的 (J.AM.CHEM.SOC.2009, 131, 16147-16155 ; Burns 2007, 33, 139-148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8, 34(1), 86), 即 Ag(III) > Ag(II) > Ag(I) > Ag, 四氧化四银由硝酸银氧化而来, 它最早被认为是 一氧化银 (AgO), McMillan J A 于 1960 年认为该物质是一价及三价银的氧化物。美国专利 5223149 公布了发现四氧化四银进一步可以氧化为三价银即三氧化二银形式,
     Ag4O4+4NaOH+Na2S2O8 = 2Ag2O3+2Na2SO4+2H2O 或
     Ag4O4+4KOH+K2S2O8 = 2Ag2O3+2K2SO4+2H2O
     以银为主要成份的载银纺织品已是抗菌纺织品中取为成熟公认的技术, 现已得 到广泛应用及大量产品的上市。但目前大多数是利用以下两种技术 : 一种是通过粘合剂 与银离子或银颗粒形成整理剂, 在织物后不整理过程中将其渡于织物表面, 如中国专利 CN101048063A ;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还原剂将硝酸银还原为单质纳米银, 现进一步变为氧化 银。这些方法载银牢固性低, 所载银为低价银, 抗菌能力差。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银牢固性和抗菌能力都很强的一种纺 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 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 银。
     为了适应各种纺织品范围, 所述载银纺织品为针织物、 圆机织物、 平机织物、 梭织 物、 无纺织物、 纱线或网膜。
     为了扩大材料来源, 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是天然纤维、 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和物。 为了对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 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 毛、 麻、 丝、 竹、 皮革及其混纺 品; 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 ( 丙纶 )、 聚丙烯腈纤维 ( 腈纶 )、 聚乙烯醇缩甲醛纤、 合 成纤维吊环维 ( 维尼纶 )、 聚酰胺纤维 ( 锦纶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涤纶 )。
     为了研制出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 (1) 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 银溶液中, 在 40-95℃内保温 20-120 分钟 ; (2) 取出纺织品在 70-150℃内烘干 5-150 分钟 ; (3) 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酸钠 ( 钾 ) 的溶液中, 在 40-95℃内保温 10-100 分钟 ; (4)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2-3 次, 在 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
     为了制成载银牢固性和抗菌性比较强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 所述纺织品置于溶液 中的浴比为 3-30 ∶ 1 ; 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 50-2000ppm ; 氢氧化钠 ( 钾 ) 溶夜浓度为 0.01% -1% ; 过硫酸钠 ( 钾 ) 溶夜浓度为 0.01% -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 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上所载的三氧 化二银是通过四氧化四银与织物结合形成配位键, 经进一步氧化后成为带正电更高的三价 银氧化物, 与纤维织物结合更紧密, 杀菌能力更强。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
     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 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 银; 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可以应用在针织物、 圆机织物、 平机织物、 梭织物、 无纺织物、 纱 线或网膜领域 ; 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是天然纤维、 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和物 ; 进一步 的说, 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 毛、 麻、 丝、 竹、 皮革及其混纺品 ; 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 ( 丙纶 )、 聚丙烯腈纤维 ( 腈纶 )、 聚乙烯醇缩甲醛纤、 合成纤维吊环维 ( 维尼纶 )、 聚酰胺纤 维 ( 锦纶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涤纶 ) ; 它的工艺步骤是 :
     (1) 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 在 40-95℃内保温 20-120 分钟 ;
     (2) 取出纺织品在 70-150℃内烘干 5-150 分钟 ;
     (3) 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酸钠 ( 钾 ) 的溶液中, 在 40-95℃ 内保温 10-100 分钟 ;
     (4)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2-3 次, 在 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
     所述纺织品置于溶液中的浴比为 3-30 ∶ 1 ; 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 50-2000ppm ; 氢氧化钠 ( 钾 ) 溶夜浓度为 0.01% -1% ; 过硫酸钠 ( 钾 ) 溶夜浓度为 0.01% -1%。
     实施案例 1 :
     取 100g 涤沦置于 500ml 浓度为 0.1 %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 95 ℃保温 20 分钟, 取出纺织品于 120℃烘干 10 分钟 ; 将烘干纺织品置于 0.1%的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酸钠 ( 钾 ) 的溶液中 95℃保温 10 分钟,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2 次, 12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涤沦织 物。
     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 该载银毛织物水洗 10 次后对大肠杆菌 8099 的抑菌率为 92.3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ATCC 6538 的抑菌率为 88.91%, 对白色念 珠菌 ATCC10231 的抑菌率为 70%。
     实施案例 2 :
     取 100 棉布置于 2000ml 浓度为 0.05%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 70℃保温 60 分钟, 取出纺织品于 110℃烘干 100 分钟 ; 将烘干纺织品置于 0.08%的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酸 钠 ( 钾 ) 的溶液中 80℃保温 100 分钟,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3 次, 9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棉织 物。
     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 该载银毛织物水洗 20 次后对大肠杆菌 8099 的抑菌率为 82.36%, 对金英黄色葡萄球菌的 ATCC 6538 的抑菌率为 87.91%, 对白色 念珠菌 ATCC10231 的抑菌率为 65%。
     实施案例 3 :
     取 100g 羊毛布置于 3000ml 浓度为 0.01%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 40℃保温 120 分 钟, 取出纺织品于 70℃烘干 150 分钟 ; 将烘干纺织品置于 0.01%的氢氧化钠 ( 钾 ) 及过硫 酸钠 ( 钾 ) 的溶液中 40℃保温 100 分钟, 取出纺织品用水洗 2 次, 7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毛 织物。
     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 该载银毛织物水洗 50 次后对大肠杆菌 8099 的抑菌率为 92.3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ATCC 6538 的抑菌率为 97.91%, 对白色念 珠菌 ATCC10231 的抑菌率为 75%。
     需要强调的是 :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 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5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21973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8CN102321973ACN102321973A21申请号201110204638322申请日20110721D06M11/4220060171申请人苏州邦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5121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双灯路2号72发明人郭锋利许晓东周国富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43代理人顾伯兴54发明名称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银;工艺步骤是1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201。

2、20分钟;2取出纺织品在70150内烘干5150分钟;3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10100分钟;4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3次,在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本发明优点是,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上所载的三氧化二银是通过四氧化四银与织物结合形成配位键,经进一步氧化后成为带正电更高的三价银氧化物,与纤维织物结合更紧密,杀菌能力更强。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CN102321981A1/1页21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3、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载银纺织品为针织物、圆机织物、平机织物、梭织物、无纺织物、纱线或网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和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毛、麻、丝、竹、皮革及其混纺品;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合成纤维吊环维维尼纶、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的载银工艺,其特征在于1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20120分钟;2取出纺织品在70150内烘干5。

4、150分钟;3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10100分钟;4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3次,在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的载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置于溶液中的浴比为3301;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502000PPM;氢氧化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过硫酸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权利要求书CN102321973ACN102321981A1/3页3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具体地说,本发明设计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背景技术0002服装纺织品与人们日常生活。

5、联系最为紧密的物质排在首位,但服装上常与外界接触,上面寄生的微生物不仅影响服装美观及使用寿命,而且更重要的,它们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方式。现在研究发现,医院中手术感染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纺织品医生工作服与患者衣服,住院部床单等,因此实践中需要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的纺织品来满足人们工作生活需求。0003银作为杀菌剂在两千年前即已为人所知,研究者根据实验对不同金属抗菌效能的相对效能进行了测定,排列如下0004AGHGCUCDNICOZNFECA0005银参与杀菌活性作用也有不同价键表现形式,现在研究者通过研究普遍认为银杀菌能力与其价位相关,高价位的银的杀菌能力高于低价位的JAMCHEMSOC2009,。

6、131,1614716155;BURNS2007,33,139148;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1,86,即AGIIIAGIIAGIAG,四氧化四银由硝酸银氧化而来,它最早被认为是一氧化银AGO,MCMILLANJA于1960年认为该物质是一价及三价银的氧化物。美国专利5223149公布了发现四氧化四银进一步可以氧化为三价银即三氧化二银形式,0006AG4O44NAOHNA2S2O82AG2O32NA2SO42H2O或0007AG4O44KOHK2S2O82AG2O32K2SO42H2O0008以银为主要成份的载银纺织品已是抗菌纺织品中取为成熟公认的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及大量。

7、产品的上市。但目前大多数是利用以下两种技术一种是通过粘合剂与银离子或银颗粒形成整理剂,在织物后不整理过程中将其渡于织物表面,如中国专利CN101048063A;另一种方式是利用还原剂将硝酸银还原为单质纳米银,现进一步变为氧化银。这些方法载银牢固性低,所载银为低价银,抗菌能力差。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银牢固性和抗菌能力都很强的一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及其载银工艺。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0011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包括载银纺织品本身,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银。0012为了适应各种纺织品范围,所述载银纺织品为针织物、圆机织物、。

8、平机织物、梭织物、无纺织物、纱线或网膜。0013为了扩大材料来源,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说明书CN102321973ACN102321981A2/3页4和物。0014为了对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毛、麻、丝、竹、皮革及其混纺品;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合成纤维吊环维维尼纶、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0015为了研制出纺织品载银化合物,所述工艺步骤如下1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20120分钟;2取出纺织品在70150内烘干5150分钟;3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钾及过硫。

9、酸钠钾的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10100分钟;4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3次,在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0016为了制成载银牢固性和抗菌性比较强的纺织品载银化合物,所述纺织品置于溶液中的浴比为3301;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502000PPM;氢氧化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过硫酸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上所载的三氧化二银是通过四氧化四银与织物结合形成配位键,经进一步氧化后成为带正电更高的三价银氧化物,与纤维织物结合更紧密,杀菌能力更强。具体实施方式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0019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包。

10、括载银纺织品本身,所述载银纺织品所载银为三氧化二银;这种纺织品载银化合物可以应用在针织物、圆机织物、平机织物、梭织物、无纺织物、纱线或网膜领域;所述载银纺织品构成原料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它们的混和物;进一步的说,所述的天然纤维是棉、毛、麻、丝、竹、皮革及其混纺品;所述合成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合成纤维吊环维维尼纶、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它的工艺步骤是00201取纺织品置于四氧化四银溶液中,在4095内保温20120分钟;00212取出纺织品在70150内烘干5150分钟;00223将烘干的纺织品置于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在40。

11、95内保温10100分钟;00234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3次,在70150内烘干即得载银抗菌纺织品。0024所述纺织品置于溶液中的浴比为3301;四氧化四银溶液浓度为502000PPM;氢氧化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过硫酸钠钾溶夜浓度为0011。0025实施案例10026取100G涤沦置于500ML浓度为01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95保温20分钟,取出纺织品于120烘干10分钟;将烘干纺织品置于01的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95保温10分钟,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次,12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涤沦织物。0027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该载银毛织物水洗10次后对大肠杆菌8099的抑菌率为9。

12、23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TCC6538的抑菌率为8891,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的抑菌率为70。0028实施案例2说明书CN102321973ACN102321981A3/3页50029取100棉布置于2000ML浓度为005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70保温60分钟,取出纺织品于110烘干100分钟;将烘干纺织品置于008的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80保温100分钟,取出纺织品用水洗3次,9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棉织物。0030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该载银毛织物水洗20次后对大肠杆菌8099的抑菌率为8236,对金英黄色葡萄球菌的ATCC6538的抑菌率为8791,对白。

13、色念珠菌ATCC10231的抑菌率为65。0031实施案例30032取100G羊毛布置于3000ML浓度为001的四氧化四银溶液中,40保温120分钟,取出纺织品于70烘干150分钟;将烘干纺织品置于001的氢氧化钠钾及过硫酸钠钾的溶液中40保温100分钟,取出纺织品用水洗2次,70烘干即得载银抗菌毛织物。0033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测试中心抗菌测试,该载银毛织物水洗50次后对大肠杆菌8099的抑菌率为923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TCC6538的抑菌率为9791,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的抑菌率为75。0034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232197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物等的处理;洗涤;其他类不包括的柔性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