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加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座椅加热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9718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8 CN 103097185 A *CN103097185A* (21)申请号 201180001891.7 (22)申请日 2011.03.07 B60N 2/44(2006.01) A47C 7/74(2006.01) A47C 31/11(2006.01) H05B 3/20(2006.01) (71)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阿部宪生 藤原义光 日置一昭 西川雅德 永山一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 王小东。
2、 (54) 发明名称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57) 摘要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 椅 (50),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具有 : 基材片 (12) ; 以及加热线(14), 其配设于基材片(12)。 加 热线 (14) 配设成不与基材片 (12) 的预测皱褶线 (R) 正交。由此, 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 (14) 断线。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1.10.28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01331 2011.03.07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20558 J。
3、A 2012.09.13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4 页 按照条约第 19 条修改的权利要求书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权利要求书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97185 A CN 103097185 A *CN103097185A* 1/1 页 2 1. 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 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 : 基材片 ; 以及 加热线, 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 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位于贴附于所述基材片的两个 加强片之间, 由此,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刚性较低。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两端形成有切口或凹痕。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吊挂槽的吊挂部, 存在 沿着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
5、延伸的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加热线在所述吊挂部在与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蜿蜒地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吊挂部, 所述预测皱褶线通过蜿蜒的所述加热线的连续的两个顶点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 低。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
6、部分, 存在 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 性较低。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97185 A 2 1/5 页 3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公知这样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 配置在汽车等的车辆用座椅的椅套(seat cover) 与座垫 (seat pad)( 座椅主体 ) 之间, 用来供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人取暖。例如如 专利文献 1 所述,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通过在具备柔性的基材片配设加热线而构成。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
7、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4-173821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 每当人就座或离座时、 或者每当就座时的姿势变化时,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会 发生变形。 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特定的部分反复变形, 则基材片会产生皱褶线, 配设在该 特定的部分的加热线反复弯曲变形, 其结果是, 有可能导致加热线断线。特别是, 由于越产 生皱褶线、 与产生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就越增加, 因而有可能会断线。 0008 因此, 本发明的课题是,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中, 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 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
8、001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如下构成。 001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 其 中, 0012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 : 0013 基材片 ; 以及 0014 加热线, 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0015 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根据本发明, 由于加热线不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预测皱褶线正交, 因此即使沿 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与该实际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的部分也不易断线。因 此, 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 附图说明 0018 根据如下的与基于附。
9、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记述, 可以清楚了解本发明的这 些方面和特征。 0019 图 1 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说 明 书 CN 103097185 A 3 2/5 页 4 0020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视图。 0021 图 3 是示出图 1 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图。 0022 图 4 是图 3 所示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 0023 图 5 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 0024 图 6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的放大图。 0025 图 7 是具备本发明的另一。
10、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 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本发明是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 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 有 : 基材片 ; 以及加热线, 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 皱褶线正交。 0027 根据本发明, 由于加热线不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预测皱褶线正交, 因此即使沿 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与该实际的皱褶线交叉的加热线的部分也不易断线。因 此, 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断线。 0028 优选的是 :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 相比刚性较低。。
11、 由此, 容易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 测皱褶线正交。 0029 此外, 更优选的是 :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位于贴 附于所述基材片的两个加强片之间, 由此,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刚性较低。由此, 容 易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测皱褶线正交。 0030 此外, 也可以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两端形成有切口或凹痕。 通过这样, 也容易沿着 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能够将加热线配设成不与预测皱褶线正交。 0031 此外,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吊挂槽的吊 挂部, 存在。
12、沿着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加热线在所述吊挂部 在与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蜿蜒地延伸。 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 抑制了加热线断线。 0032 更具体来说, 优选的是 : 在所述吊挂部, 所述预测皱褶线通过蜿蜒的所述加热线的 连续的两个顶点之间。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 进一步抑制了加热线断线。 0033 此外, 也可以是 :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 存在 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 相比刚性较低。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 抑制。
13、了加热线断 线。 0034 并且, 在另一示例中, 也可以是 :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与所述车辆用座椅 的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椅 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 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 抑制了加热线断线。 0035 下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者, 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 限定。 说 明 书 CN 103097185 A 4 3/5 页 5 0036 ( 实施方式一 ) 0037 图 1 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车辆用座椅。图 2。
14、 是 图 1 的车辆用座椅的局部剖视图。图 3 示出了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0038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车辆用座椅 50 具有 : 例如由人造革等制造的椅套 52a、 52b ; 以 及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制造的座垫(座椅主体)54。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配置在椅套52a、 52b 与座垫 54 之间。此外,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配置在车辆用座椅 50 的从支承人的臀部 的中央部 50a 到支承大腿的前部 50b 的范围。再者, 关于中央部 50a、 前部 50b 的形状, 不受 图 1 限定。 0039 如图 3 所示,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具有 : 基材片 12 ; 配设于基。
15、材片 12 的加热线 14 ; 以及向加热线 14 供给电力的线束 16。 0040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还具备 : 配置在车辆用座椅 50 的中央部 50a 的第一采暖部 10a ; 配置在前部 50b 的第二采暖部 10b ; 以及连结第一采暖部 10a 和第二采暖部 10b 的多 个吊挂部 10c。 0041 另外, 如图 2 所示, 通过将该吊挂部 10c 吊挂至形成于座垫 54 的吊挂槽 54a, 车辆 用座椅加热器 10 被固定于座垫 54。 0042 具体来说, 在位于吊挂槽 54a 的上方的椅套 52a、 52b 的缝制部 52c 的附近, 安装有 吊装袋 52d。在该吊装。
16、袋 52d 内收纳有与吊挂槽 54a 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套侧吊线 52e。该 套侧吊线 52e 经固定环 56 固定于垫侧吊线 54b, 该垫侧吊线 54b 固定在吊挂槽 54a 内。车 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吊挂部 10c 通过悬挂在这样的套侧吊线 52e 而固定于座垫 54。 0043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基材片 12 由例如无纺布或聚氨酯片制造而成。 0044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加热线 14 例如是金属线, 加热线 14 通过线 ( 未图示 ) 缝 在基材片12上。 作为替代, 加热线14也可以如线般地缝入基材片12, 或通过热熔接等粘接 在基材片 12 上, 其固定方法不。
17、受上述限定。此外, 加热线 14 从安装于第一采暖部 10a 的线 束 16 延伸, 穿过一个吊挂部 10c 而朝第二采暖部 10b 延伸, 在第二采暖部 10b 进行折返再 穿过另一吊挂部 10c, 然后朝第一采暖部 10a 的线束 16 延伸。 0045 关于这样的加热线 14, 如作为吊挂部 10c 的放大图的图 4 所示, 加热线 14 未与皱 褶线 R 正交。加热线 14 以除了 90 度以外的角度与皱褶线 R 交叉。再者, 该皱褶线 R 是实 验性地或理论性地求得的线, 其表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被预测为将来会产生的皱褶 线 ( 以下称为 “预测皱褶线” )。 0046 如预。
18、测皱褶线R那样,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吊挂部10c, 容易产生沿其宽度方 向 ( 即吊挂槽 54a 的长度方向 )D 延伸的皱褶线。即, 吊挂部 10c 存在反复发生这样的变形 的趋势 : 产生沿其宽度方向 D 延伸的皱褶线。 0047 具体来说, 如图2所示, 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10的吊挂部10c以受到拉伸力(张 力 ) 的状态悬挂于套侧吊线 52e, 因此每当人离座或就座时、 或者每当就座姿势变化时, 该 张力产生变动。由于该张力的变动, 吊挂部 10c 会在预测皱褶线 R 反复发生弯曲的弯曲变 形, 并沿着预测皱褶线 R 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0048 因此, 当加热线 14 与沿吊。
19、挂部 10c 的宽度方向 D 延伸的预测皱褶线 R 正交时, 加 热线 14 的与预测皱褶线 R 交叉的部分产生反复弯曲应力, 并有可能在该部分发生断线。作 为其应对方法, 将加热线 14 配设成不与皱褶线 R 正交。 说 明 书 CN 103097185 A 5 4/5 页 6 0049 再者, 即使在加热线 14 不与预测皱褶线 R 正交的情况下, 当吊挂部 10c 在预测皱 褶线 R 弯曲时, 在加热线 14 的与预测皱褶线 R 交叉的部分也产生弯曲应力。但是, 同加热 线 14 与预测皱褶线 R 正交的情况相比, 该弯曲应力要小。 0050 就其原因来说, 在加热线 14 不与预测皱褶。
20、线 R 正交的情况下, 由于加热线 14 通过 线缝在基材片 12 上 ( 或者由于如线般地缝入基材片 12), 因此当吊挂部 10c 在预测皱褶线 R弯曲时, 能够微小地扭曲。 由此, 加热线14的与预测皱褶线R交叉的部分的弯曲应力得以 缓和, 其结果是, 抑制了加热线 14 的与预测皱褶线 R 交叉的部分的断线。 0051 具体来说, 如图 4 所示, 加热线 14 以呈波浪形状 ( 例如正弦曲线状 ) 地蜿蜒的状 态向与吊挂部 10c 的宽度方向 D 正交的方向 ( 即从第一采暖部 10a 朝向第二采暖部 10b) 延伸的方式配设于吊挂部 10c。由此, 加热线 14 不与预测皱褶线 R。
21、 正交。再者, 优选以如下 方式将波浪形状的加热线14配设于吊挂部10c : 预测皱褶线R不通过波浪形状的加热线14 的顶点 14a, 特别优选以如下方式将波浪形状的加热线 14 配设于吊挂部 10c : 预测皱褶线 R 通过波浪形状的加热线 14 的连续的两个顶点 14a 的中间点。 0052 此外, 例如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 110c 的 放大图的图 5 所示, 也可以将加热线 114 以蜿蜒成梳齿状的状态配设于吊挂部 110c。该梳 齿状的加热线 114 构成为 : 沿吊挂部 110c 的宽度方向 D 延伸的直线部 114a 与圆弧部 114b 交替地连结。
22、。再者, 优选以如下方式将梳齿状的加热线 114 配设于吊挂部 110c : 预测皱褶 线R不通过梳齿状的加热线114的圆弧部114b的顶点114c, 特别优选以如下方式将梳齿状 的加热线 114 配设于吊挂部 110c : 预测皱褶线 R 通过梳齿状的加热线 114 的连续的两个顶 点 114c 的中间点 ( 即与直线部 114a 大致平行地通过加热线 114)。 0053 如图 4 所示, 优选在预测皱褶线 R 的两端形成切口 10d, 以便沿着预测皱褶线 R 产 生实际的皱褶线。此外, 替代切口 10d, 也可以形成凹痕。由此, 吊挂部 10c 的位于两个切口 10d 之间的部分与其周围。
23、的部分相比, 针对弯曲变形的刚性低。其结果是, 容易引起沿着连 结两个切口 10d 的直线即预测皱褶线 R 产生实际的皱褶线那样的、 吊挂部 10c 在预测皱褶 线 R 发生弯曲的弯曲变形。 0054 根据本实施方式, 由于加热线 14 不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预测皱褶线 R 正交, 因此即使沿着预测皱褶线R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加热线14的与该实际的皱褶线交叉的部分 也不易断线。因此, 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反复变形而引起的加热线 14 断线。 0055 ( 实施方式二 )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 除了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以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相 同。因此, 仅对。
24、吊挂部进行说明。 0057 图 6 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二的座椅加热器的吊挂部。如图 6 所示, 在吊挂部 210c 隔 着预测皱褶线 R 贴附有两个加强片 210e。由此, 吊挂部 210c 的存在预测皱褶线 R 的部分、 即两个加强片 210e 之间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由此, 容易引起沿着预测皱 褶线R产生实际的皱褶线那样的、 吊挂部210c在预测皱褶线R发生弯曲的弯曲变形。 再者, 加强片 210e 可以贴附在吊挂部 210c 的配设有加热线 214 的一侧的表面, 也可以贴附在其 相反侧的表面, 还可以贴附在两面。 0058 以上以列举上述实施方式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 。
25、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 式限定。 说 明 书 CN 103097185 A 6 5/5 页 7 0059 例如,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在吊挂部以外的部分也会产生皱褶线。例如如图 2 所示, 座垫 54 的吊挂槽 54a 的角 54c 由于离座或就座、 或者就座时的姿势变化而容易变形。有时 由于该角 54c 发生变形,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与该角 54c 抵接的部分发生变形, 并在该 部分产生皱褶线。 0060 与吊挂部 10c 同样地, 在该情况下也实验性地或理论性地求出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与座垫 54 的吊挂槽 54a 的角 54c 抵接的部分处的预测皱褶线。并且, 以加热线 14 。
26、不 与该求出的预测皱褶线正交的方式, 将加热线 14 配设于基材片 12。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 热器 10 的与吊挂槽 54a 的角 54c 抵接的部分, 能够抑制加热线 14 断线。此外, 也可以是 :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与角 54c 抵接的部分, 为了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际的皱褶线, 与吊挂部的预测皱褶线 R 同样地形成切口 ( 或凹痕 ), ( 参照图 4), 或者采用加强片 ( 参照 图 6), 从而使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10 的与角 54c 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 0061 此外,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 7 所示,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310 不悬挂在。
27、套侧 吊线352d而通过座垫354的吊挂槽354a的上方的情况下(例如,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310 经面状固定件 (fastener) 固定于椅套 352a、 352b 或座垫 354 的情况下 ), 车辆用座椅加热 器 310 的与椅套 352a、 352b 的缝制部 352c 抵接的部分容易产生皱褶。在该情况下, 也与上 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求出预测皱褶线, 并以加热线不与该求出的预测皱褶线正交的方式将加 热线配设于基材片。由此,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310 的与椅套 352a、 352b 的缝制部 352c 抵 接的部分, 能够抑制加热线断线。 此外, 也可以是 : 为了沿着预测皱褶线产生实。
28、际的皱褶线, 在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310 的与缝制部 352c 抵接的部分, 与吊挂部的预测皱褶线 R 同样地形 成切口 ( 或凹痕 )( 参照图 4), 或者采用加强片 ( 参照图 6), 从而使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310 的与缝制部 352c 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 0062 这样, 本发明广义上与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部分无关、 是以加热线不与预测皱褶 线正交的方式将加热线配设于基材片。 0063 关于本发明, 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充分地进行了描述, 而对于对该技术熟 练的人员来说显然可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 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 范围, 那样的变形或修改。
29、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 006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5 只要能够实验性地或理论性地求出预测皱褶线,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不限 于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50的中央部50a及前部50b, 还可设置在支承人的脊背的靠背部。 0066 标号说明 0067 10 : 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 10c : 吊挂部 ; 10d : 切口 ; 12 : 基材片 ; 14 : 加热线 ; 14a : 顶 点 ; 50 : 车辆用座椅 ; 52a : 椅套 ; 52b : 椅套 ; 52c : 缝制部 ; 54 : 座垫 ; 54a : 吊挂槽 ; 54c : 角 ; 110c : 吊挂部 ; 11。
30、4 : 加热线 ; 114c : 顶点 ; 210c : 吊挂部 ; 210e : 加强片 ; 214 : 加热线。 说 明 书 CN 103097185 A 7 1/4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97185 A 8 2/4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97185 A 9 3/4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97185 A 10 4/4 页 11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97185 A 11 1/1 页 12 1.( 修改后 ) 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 其中, 。
31、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 : 基材片 ; 以及 加热线, 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所述加热线配设成不与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正交,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与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低。 2.( 删除 ) 3.( 修改后 )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位于贴附于所述基材片的两个 加强片之间, 由此,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部分刚性较低。 4.( 修改后 )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预测皱褶线的两端形成有切口或凹痕。 5.( 修改后 )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32、,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吊挂槽的吊挂部, 存在 沿着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加热线在所述吊挂部在与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蜿蜒地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吊挂部, 所述预测皱褶线通过蜿蜒的所述加热线的连续的两个顶点之间。 7.( 修改后 )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 存在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吊挂槽的角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 低。 8.( 修改后 ) 根据权利要。
33、求 1 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中,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 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 存在 所述预测皱褶线, 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与所述椅套的缝制部分抵接的部分同其周围的部分相比刚 性较低。 9.( 追加 ) 一种车辆用座椅加热器, 其安装于车辆用座椅, 其中, 该车辆用座椅加热器具有 : 基材片 ; 以及 加热线, 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在所述基材片,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加热器的吊挂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吊挂槽的吊挂 部, 确定有沿着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预测皱褶线, 所述加热线在所述吊挂部配设成在与所述吊挂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蜿蜒地延伸, 而所述加热线的一部分直线性状配设于所述基材片, 所述加热线的一部分沿着所述基材片的预测皱褶线配设而不与该预测皱褶线正交。 按照条约第19条修改的权利要求书 CN 103097185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