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470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23 CN 103947027 A (21)申请号 201280055668.5 (22)申请日 2012.10.04 61/546,685 2011.10.13 US H01M 10/05(2006.01) H01M 4/38(2006.01) H01M 10/0565(2006.01) H01M 4/02(2006.01) H01M 4/134(2006.01) (71)申请人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地址 美国亚利桑那州 (72)发明人 约翰D阿菲尼托 格雷戈里K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
2、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顾晋伟 彭鲲鹏 (54) 发明名称 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极结构, 更具体为在电 化学电池中使用的电极结构。本文中描述的电极 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保护层。在一组实施 方案中, 可以通过将锂金属表面暴露于包含气体 离子的等离子体以在锂金属之上形成陶瓷层来形 成保护层。 陶瓷层对于锂离子可以是高传导的, 并 且可以防止下面的锂金属表面与电解质中的组分 反应。在一些情况下, 离子可以是氮离子, 可以在 锂金属表面上形成氮化锂层。 在其他实施方案中, 该保护层可以通过在高压下将锂转化成氮化锂来 形成。还提供了用于形成保护层的其他方法。
3、。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5.13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US2012/058718 2012.10.0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55573 EN 2013.04.18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31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31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47027 A CN 103947027 A 1/4 页 2 1.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 包括 : 包含锂金属的电。
4、活性层 ; 与所述电活性层相邻的氮化锂层,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的厚度大于 1 微米且小于 20 微 米 ; 以及 包含聚合物凝胶和锂盐的电解质层,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与所述氮化锂层相邻, 所述电 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 并且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 50N/cm2。 2. 一种形成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阳极的方法, 包括 : 向锂金属的层施加包含经电离的氮的等离子体, 其中所述锂金属的层的厚度在 1 微米 至 50 微米之间 ; 使所述锂金属与所述经电离的氮反应以形成厚度大于 1 微米的氮化锂层。 3.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 包括 : 具有第一侧和相反的第二侧的复合。
5、结构, 所述复合结构包括 : 在所述第一侧处的主要为锂金属的电活性部分 ; 在所述第二侧处的主要为氮化锂的部分, 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侧出发朝向所述第二侧的至少10微米的位置处, 所述复合结构不含Li3N 或者所述复合结构的 Li 金属与 Li3N 的摩尔比大于 5:1, 以及 在从所述第二侧出发朝向所述第一侧的至少1微米的位置处, 所述复合结构的Li金属 与 Li3N 的摩尔比小于 1:1000, 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 以及 在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包括锂金属和 Li3N 二者的梯度区域, 所述梯度区域的 厚度为至少 0.005 微米。 4.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
6、品, 包括 : 复合结构, 所述复合结构包括 : 在所述复合结构的第一侧处存在的锂金属电活性部分, 所述锂金属电活性部分的厚度 为至少 10 微米 ; 在所述复合结构的第二侧处存在的氮化锂部分, 所述氮化锂部分的厚度大于 1 微米, 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 ; 以及 在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包括锂金属和 Li3N 二者的梯度区域, 所述梯度区域的 厚度为至少 0.005 微米。 5. 一种形成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锂金属电极的方法, 包括 : 提供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相邻的锂金属层的制品, 其中所述锂金属层的厚度为至少 10 微米 ; 将所述锂金属层暴露于压力为至少1Pa并且温度。
7、在-40至181之间下的氮气 ; 以及 将所述锂金属层的至少一部分转化为 Li3N 以形成厚度为至少 1 微米的 Li3N 保护层。 6.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 包括 : 包含锂金属的电活性层 ; 以及 包含聚合物凝胶和锂盐的电解质层,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 以及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 80N/cm2, 其中所述制品处于施加的各向异性力下, 所述各向异性力具有垂直于所述制品的表面 的分量, 并且其中所述分量限定了至少 80N/cm2的压力。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47027 A 2 2/4 页 3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
8、述的方法, 还包括 : 施加包含经电离的氮的等离子体 同时通过所述等离子体沉积锂。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包括 : 在所述锂金属层的表面上利用所述 经电离的氮沉积锂原子。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包括在所述基底与所述Li3N层之间沉积锂 金属以形成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沉积步骤为电镀步骤。 1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包括将所述锂金属层暴露于压力为至少 0.01MPa、 至少 0.1MPa 或至少 1MPa 下的氮气。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以大于1微米/小时并。
9、且小于1微米 / 分钟的速率实现所述保护层的形成。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以大于1微米/小时并且小于1微米 / 分钟的平均速率实现所述保护层的形成。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制品处于施加的各向异性力下, 所述各向异性力具有垂直于所述制品的表面的分量, 其中所述分量限定了至少 80N/cm2的 压力。 1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包括 : 定位在所述电活性层与所述电解 质层之间的含锂单离子传导层。 1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含锂单离子传导层为氮化锂层。 1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10、,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的厚度大于 1.5 微米、 大于 2 微米、 大于 3 微米、 或大于 5 微米。 1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的厚度小于 50 微米、 小于 20 微米、 或小于 10 微米。 1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基本上不能透过液体。 2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包括孔。 2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的所述孔的至少一部 分被部分或完全填充有聚合物。 2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氮化锂层基本上无孔。 23. 根据前述权利要。
11、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包括与所述氮化锂层相邻的聚合物层。 2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 锂金属的屈服强度。 2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锂 金属的屈服强度的大于 0.8 倍、 大于 1 倍、 大于 1.5 倍、 大于 2 倍、 大于 3 倍或大于 4 倍。 2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锂 金属的屈服强度的大于 0.8 倍、 大于 1 倍、 大于 1.5 倍、 大于 2 倍、 大于 3 倍或大于 4 倍。 2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
12、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为施加到 所述制品的所述压力的法向分量的大于 0.8 倍、 大于 1 倍、 大于 1.5 倍、 大于 2 倍、 大于 3 倍 或大于 4 倍。 2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为施加到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47027 A 3 3/4 页 4 所述制品的所述压力的法向分量的小于100倍、 小于75倍、 小于50倍、 小于30倍或小于20 倍。 2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 50N/ cm2、 大于 70N/cm2、 大于 80N/cm2、 大于 100N/cm2。
13、、 大于 150N/cm2、 或大于 200N/cm2。 3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3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包含锂盐。 3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 少 510-4S/cm。 3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锂金属层的厚度为至少 5 微米、 至少 10 微米、 至少 15 微米、 或至少 20 微米。 3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电活性层至少部分地通过在用 来共沉积所述电活性层的气态材料存在下将锂蒸气。
14、凝结到基底上来形成。 3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气态材料选自二氧化碳、 乙炔、 氮、 一氧化二氮、 二氧化氮、 乙烯、 二氧化硫、 烃、 烷基磷酸酯、 烷基亚硫酸酯、 和烷基硫酸酯 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3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气态材料为二氧化碳。 3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气态材料为一氧化二氮。 3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气态材料为二氧化氮。 3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锂金属掺杂有金属。 4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在从所述第一侧出。
15、发朝向所述第二 侧的至少 10 微米的位置处, 所述复合结构不含 Li3N 或者所述复合结构的 Li 金属与 Li3N 的 摩尔比大于 7:1、 大于 10:1、 或大于 20:1。 4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在从所述第二侧出发朝向所述第 一侧的至少 1 微米的位置处, 所述复合结构的 Li 金属与 Li3N 的摩尔比小于 1:1500、 小于 1:2000、 或小于 1:5000、 小于 1:2000。 4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在从所述第二侧出发朝向所述第一 侧的至少 1 微米的位置处, 所述复合结构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510-4S/cm。。
16、 4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在所述梯度区域内的任意点的 Li 金 属与 Li3N 的摩尔比在 1:1000 至 10:1 之间。 4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包括阴极, 所述阴极包含硫作为活性阴极 物质。 4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硫为元素硫。 4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其中所述制品被施加有各向异性力, 所 述各向异性力具有垂直于所述制品的表面的分量, 其中所述分量限定了至少 70N/cm2、 至少 90N/cm2、 至少 100N/cm2、 至少 150N/cm2、 至少 200N/cm2、 或至少 2。
17、50N/cm2的压力。 4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 还包括与聚合物电解质层相邻的隔离物。 48. 一种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的电化学电池, 其中在所述电化 学电池的第 30 次循环结束时, 所述电化学电池的绝对放电容量为至少 1000mAh/g 的硫、 至 少 1200mAh/g 的硫或至少 1400mAh/g 的硫。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47027 A 4 4/4 页 5 49. 一种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品的电化学电池, 其中所述电化学 电池的能量密度为至少 200Wh/Kg、 至少 250Wh/Kg、 至少 300Wh/Kg、。
18、 至少 350Wh/Kg、 或至少 400Wh/Kg。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47027 A 5 1/31 页 6 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结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典型的电化学电池具有参与电化学反应的阴极和阳极。一些电化学电池 ( 例如, 可再充电电池 ) 可能经受充电 / 放电循环, 该充电 / 放电循环涉及阳极表面上的金属 ( 例 如, 锂金属)的脱出和沉积, 伴随有阳极表面上的金属与其他电池组分(例如, 电解质组分) 的寄生反应, 其中金属可以在放电期间从阳极表面扩散。该过程的效率和均匀性。
19、会影响电 化学电池的高效率运转。在一些情况下, 随着电化学电池经历反复充电 / 放电循环, 往往由 于溶解在电解质中的离子的不均匀再沉积, 所以一个或更多个电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表面 可能会变得不平坦。 一个或更多个电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表面的粗糙化可能导致电池性能 越来越差。尽管提出了用于形成电极以及形成界面和 / 或保护层的各种方法, 但是仍需要 改进。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涉及电极结构, 更具体地涉及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电极结构。还提供了 一种电化学电池和包括这样的电极结构的其他制品。在一些情况下, 本发明的主题涉及相 互关联的产品, 对于具体问题的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和/或一个或更多。
20、个系统和/或制品的 多种不同用途。 0004 在一组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系列制品。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种在电化学 电池中使用的制品。该制品包括 : 包含锂金属的电活性层 ; 与电活性层相邻的氮化锂层, 其 中氮化锂层的厚度大于 1 微米且小于 20 微米。该制品还包括 : 包含聚合物凝胶和锂盐的电 解质层, 其中电解质层与氮化锂层相邻, 电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110-4S/cm, 电解 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 50N/cm2。 0005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包括 : 具有第一侧和相对的 第二侧的复合结构。该复合结构包括 : 在第一侧处的主要为锂金属的电。
21、活性部分 ; 和在第 二侧处的主要为氮化锂的部分。在从第一侧出发朝向第二侧的至少 10 微米的位置处, 复合 结构不含 Li3N 或者复合结构的 Li 金属与 Li3N 的摩尔比大于 5:1, 以及在从第二侧出发朝 向第一侧的至少 1 微米的位置处, 复合结构的 Li 金属与 Li3N 的摩尔比小于 1:1000, 锂离子 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该复合结构还包括 : 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包括锂金属和 Li3N 二者的梯度区域, 梯度区域的厚度为至少 0.005 微米。 0006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 包括复合结构, 该复合结构 包括 : 在复合结构的第。
22、一侧处存在的锂金属电活性部分, 锂金属电活性部分的厚度为至少 10 微米。该制品还包括在复合结构的第二侧处存在的氮化锂部分, 氮化锂部分的厚度大于 1 微米, 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该制品具有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包括锂金属 和 Li3N 二者的梯度区域, 梯度区域的厚度为至少 0.005 微米。 说 明 书 CN 103947027 A 6 2/31 页 7 0007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 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 包括 : 包含锂金属的电 活性层 ; 以及包含聚合物凝胶和锂盐的电解质层, 其中电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为至少 110-4S/cm, 以及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
23、 80N/cm2。该制品处于施加的各向异性力下, 各 向异性力具有垂直于制品的表面的分量, 其中该分量限定了至少 80N/cm2的压力。 0008 在另一组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系列方法。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种形成用 于电化学电池的阳极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 : 向锂金属的层施加包含电离的氮的等离子体, 其 中锂金属的层的厚度在1微米至50微米之间 ; 以及使锂金属与电离的氮反应以形成厚度大 于 1 微米的氮化锂层。 0009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种形成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锂金属电极的方法。该方 法包括 : 提供包括基底和与基底相邻的锂金属层的制品, 其中锂金属层的厚度为至少 10。
24、 微 米 ; 以及在压力为至少 1Pa, 并且温度在 -40至 181之间下将锂金属层暴露于氮气。该 方法涉及将锂金属层的至少一部分转化为 Li3N 以形成厚度为至少 1 微米的 Li3N 保护层。 0010 根据以下详细描述, 在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 实施方案和特征 将变得明显。 附图是示意性的并非旨在按比例绘制。 为清楚起见, 没有将每个附图中的每个 组件都进行标记, 在没有必要说明以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地方, 也没有将本发明的每个实施方案示出的每个组件都进行标记。 所有专利申请和专利通过引 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在冲突的情况下, 以包括解释的本说。
25、明书为准。 附图说明 0011 参照附图, 将通过举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方案, 这些附图是示意 性的并非旨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所示出的每个相同的组件或几乎相同的组件通常用 单一附图标记表示。 为清楚起见, 没有将每个附图中的每个组件都进行标记, 在没有必要说 明以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地方, 也没有将本发明的每个实施方案 示出的每个组件都进行标记。在附图中 : 0012 图 1 示出了根据一组实施方案的在电化学电池的中使用的制品 ; 0013 图 2 示出了根据一组实施方案的电化学电池 ; 以及 0014 图 3 示出了根据一组实施方案的包括电活性层、 保护。
26、层和梯度的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提供了一种电极结构, 更具体为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电极结构。本文中描述的 电极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保护层。在一组实施方案中, 保护层可以通过将锂金属表 面暴露于包含气体离子的等离子体以在锂金属的顶部上形成陶瓷层。 陶瓷层对于锂离子可 以是高传导的, 并且可以防止下面的锂金属表面与电解质中的组分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 离 子可以是氮离子, 可以在锂金属表面上形成氮化锂层。 在其他实施方案中, 该保护层可以通 过在高压下将锂转化成氮化锂来形成。例如, 可以将基底上包括锂金属层的制品在高压下 暴露于氮气, 将大量的锂金属转化为氮化锂。 该表面的全部或部分。
27、可以被转化为氮化锂, 可 选地将剩余的锂用作电活性部分。 可选地, 在形成氮化锂层之后, 可以在基底与氮化锂层之 间的插入锂金属 ( 例如, 通过电镀处理 ) 以形成受保护的锂金属电极。还提供了一种与施 加的力结合的保护结构。 说 明 书 CN 103947027 A 7 3/31 页 8 0016 在另一组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种包括具有相对高屈服强度的电解质的电化学电 池, 该电化学电池与施加到电化学电池的力结合以赋予电极的电活性材料形态的变化。下 面更详细地提供了这些实施方案的优点。 0017 如本文所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所提供的制品和方法可以应用于锂电池系统 ( 例如, 锂金属电。
28、池系统 )。锂电池系统通常包括在放电期间经电化学锂化的阴极。在该过 程中, 锂金属被转化为锂离子, 并且穿过电解质传输到电池的阴极, 在电池的阴极处锂离子 被还原。在锂 / 硫电池中, 例如, 锂离子在阴极处形成多种锂硫化合物之一。在充电时, 该 过程是相反的, 在阳极处由电解质中的锂离子电镀锂金属。在每个放电循环中, 大量 ( 例 如, 最高达 100 ) 的可利用的锂可以电化学溶解在电解质中, 几乎该量可以在充电时在阳 极处被再次电镀。与在每次放电期间移除的量相比, 通常在每个充电期间稍微不足量的锂 在阳极处被再电镀 ; 在每个充电放电循环期间, 通常有小部分的金属 Li 阳极损失成不溶性。
29、 的电化学非活性物质。 0018 这些过程以多种方式对阳极有应力, 其可以导致 Li 的过早耗尽和电池的循环寿 命的降低。在该循环期间, Li 阳极表面可以变得粗糙 ( 这可以增加场驱动腐蚀的速率 ), Li 表面粗糙化可以与电流密度成比例地增加。在循环期间, 与阳极的全部 Li 损失关联的许多 非活性反应产物还可以在日益粗糙的 Li 表面上累积, 并且其可以干扰电荷传输到下面的 金属Li电活性层。 粗糙的Li表面也是不期望的, 这是因为其可能增加可用于与电解质中存 在的组分反应的表面积, 从而增加反应速率并且减少可用于循环的锂的量。在电池的其他 部分中不存在其他劣化过程时, 仅仅每个循环的 。
30、Li 阳极损失就可以最终使得电池无活性。 因此, 期望的是, 最小化或抑制 Li 损失反应, 使 Li 表面粗糙度 / 腐蚀速率最小化, 在放电期 间有均匀分布的锂的移除, 防止任何无活性腐蚀反应产物干扰电荷传输穿过 Li 阳极表面。 特别地, 在较高电流密度下 ( 在商业上期望的 ) 这些过程可以导致电池的较快失效。 0019 如本文中所描述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制品(例如电极)或电化学电池包括可以 用于使电活性材料分离于待与电极或电化学电池一起使用的电解质的保护结构。 为了包括 ( 例如, 对于锂电池 ) 防止在再充电期间的树枝状晶体形成、 防止锂与电解质或电解质中的 组分 ( 例如,。
31、 溶剂、 盐和阴极放电产物 ) 反应、 增加循环寿命、 以及安全性 ( 例如, 防止热失 控 ) 的多种原因, 将电活性层与电化学电池的电解质分隔开可以是期望的。例如, 电活性锂 层与电解质的反应可以导致在阳极上形成电阻膜阻挡物, 这可以增加电池的内部电阻, 降 低在额定电压下通过电池所能够提供的电流的量。已经提出了包括利用由聚合物、 陶瓷或 玻璃形成的界面或保护层涂覆锂阳极的多种不同解决方案以用于在这样的装置中保护锂 阳极, 这样的界面或保护层的重要特征为传导锂离子。 0020 虽然已知用于保护锂阳极和其他碱金属阳极的多种技术和组成, 然而特别是在可 再充电电池中, 这些保护涂层存在特别的挑。
32、战。因为锂电池通过在每个充电 / 放电循环中 使锂从含锂阳极中移除和再电镀而起作用, 所以锂离子必须能够穿过任意保护涂层。涂层 也必须能够经受由于在阳极处材料的移除和再电镀的形态变化。 保护结构在保护电活性层 方面的效力还可以至少部分取决于保护结构与电活性层结合得如何、 在结构中存在的任意 缺陷、 和 / 或保护结构的层的平滑度。许多单一薄膜材料, 当沉积到电活性锂层的表面上 时, 并非具有所有的必要特性, 所述必要特征为使 Li 离子通过、 驱使大量 Li 表面参与电流 传导、 保护金属 Li 阳极免受从阴极迁移的某些物质 ( 例如, 液体电解质和 / 或从基于硫的 说 明 书 CN 103。
33、947027 A 8 4/31 页 9 阴极中产生的多硫化物 ) 损害、 以及阻止高电流密度引起的表面损伤。 0021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案开发出用于解决本文中所描述的问 题的解决方案, 在一组实施方案中, 该方案包括 : 电活性层的组合、 可选的保护结构, 和与保 护结构相邻安置的包含聚合物凝胶的电解质。 电解质可以具有为电活性层的屈服强度的至 少 0.8 倍或更大的屈服强度, 以及相对高的离子传导率。这样的结构可以可选地与在电极 制造和 / 或使用期间施加到电极的力一起使用。所施加的力可以大于电活性材料的屈服强 度, 与相同结构但未施加力的情况相比, 这导致电活性材料在循。
34、环期间弯曲或变形, 从而形 成较光滑的电活性表面并且减小了可用于与电解质中组分反应的表面积。 0022 在一组实施方案中, 本文中描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涉及利用对于离子高度传导的 并且以复合物的形式与电活性材料一体地连接的保护结构。 保护层可以具有足够的厚度以 保护电活性材料免受电解质中可能存在的反应物质的影响, 也可以具有挠性以经受由于在 阳极锂的移除和再电镀而引起的形态变化。上面提到的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案包括 : 利用多 层保护结构, 其可以减少保护结构中缺陷的数目和 / 或赋予电极挠性。还描述了这样的实 施方案的组合。 0023 在本文中描述的许多实施方案中, 描述了锂可再充电电化学电池 (。
35、 包括锂阳极 )。 例如, 本文中所提供的描述可以涉及锂 / 硫电池、 其他锂金属电池、 或锂离子电池。然而, 在 本文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描述的锂电化学电池,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任意类似的碱金属电化 学电池 ( 包括碱金属阳极 )。此外, 虽然本文中主要公开了可再充电电化学电池, 但是非可 再充电 ( 一次 ) 电化学电池也旨在从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案中受益。此外, 虽然本文中描 述的制品和方法在提供阳极保护和形成方面特别有用, 但是该制品和方法也适用于阴极。 0024 图 1 示出了根据一组实施方案的可以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制品的实施例。如在 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 制品 10 包括阳极 15。
36、, 阳极 15 包括电活性层 20。电活性层包括 电活性材料 ( 例如, 锂金属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 电活性层可以由保护结构 30 保护, 该保 护结构 30 可以包括例如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单层或多层结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保护结构 可以用作保护电活性材料免于与电解质中的某些物质反应的有效阻挡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 中, 制品10包括电解质40, 该电解质40可以与保护结构相邻安置, 例如, 在与电活性层相反 的侧上。电解质可以起到用于存储和传输离子的介质的作用。 002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制品 10 被构造成或布置成在向制品施加力期间为结构稳定 的。施加力可以增强制品在使用期间的性能,。
37、 如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如在图 1 中说明性示 出的, 可以沿着箭头 81 施加力。箭头 82 示出了垂直于电活性层的活性表面 20 的力的分 量。 在弯曲表面的情况下, 例如, 凹表面或凸表面, 在施加力的点处, 所述力可以包括相对于 与弯曲表面相切的平面具有法向分量的各向异性力。 0026 如在图 2 中示出的实施方案中, 制品 10 可以与其他组件结合以形成电化学电池 12。 电化学电池可以任选地包括与电解质相邻安置或在电解质内部的隔离物50。 电化学电 池还可以包括阴极 60, 阴极 60 包括阴极活性材料。 0027 在一组实施方案中, 电活性材料 20 包括锂 ( 例如, 锂金属 )。
38、, 电解质层 40 包括聚 合物凝胶和锂盐。在某些实施方案中, 电解质层具有相对高的锂离子传导率和相对高的屈 服强度。 例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锂离子传导率可以为至少110-4S/cm、 至少2.510-4S/ cm、 至少 5.010-4S/cm( 或在本文中描述的另一值 ), 屈服强度为形成电活性层的材料的屈 说 明 书 CN 103947027 A 9 5/31 页 10 服强度的至少 0.6 倍、 至少 0.8 倍或更大。电解质层的相对高锂离子传导率使得锂离子在 充电和放电期间在阳极与阴极之间以适当的速率传输。 包括具有特定最小屈服强度的电解 质层的制品可以给予制品某些优势, 特别。
39、是当制品处于施加的各向异性力下时。在一些实 例中, 垂直于制品的表面的力的分量限定了具有如下量的压力 : 至少为电活性层中的电活 性材料的屈服强度的量。 0028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本发明人已经发现, 当电解质层具有相对高的锂离子传导率 和相对高的屈服强度并向制品施加一定的最小力时, 该组合导致电活性层在电池的循环期 间弯曲或变形。例如, 所施加的垂直于制品的表面的力的分量可以限定具有大于电活性材 料的屈服强度但小于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的量的力, 使得电活性材料在循环期间变形而电 解质层在循环期间基本上不变形。有利地, 导致电活性层在循环期间变形而电解质层基本 上不变形可以在充电和放电期间使电活。
40、性层的表面光滑。 0029 在放电期间, 在阳极处锂金属被氧化为锂离子, 在充电期间, 通过再电镀工艺锂离 子被还原为锂金属。如上所述, 在这些过程期间, 锂阳极表面可能变得粗糙, 表面粗糙化可 以根据电流密度按比例增加。通过向制品施加各向异性力, 与本文中所描述的其他组件结 合, 电活性层可以被压缩, 电活性层的粗糙化可以由于该压缩而被降低。 粗糙化的降低可以 减小在阳极表面处的锂的表面积, 从而降低了可用于与电解质中的物质反应的锂。 0030 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 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呈现出特定的永久变形 ( 有 时称为塑性变形 ) 时的应力, 屈服强度是弹性极限的实际近似。超过弹性。
41、极限, 就会发生永 久变形。如本文所使用的, 屈服强度是在伸长期间可以测量永久变形处的最小应力。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能够通过例如, 选取具有固定横截面积的样品, 并有控制地拉伸该样 品, 逐渐增加力直到样品改变形状或破裂为止来确定材料的屈服强度。使用机械或光学引 伸计记录仪来记录纵向和 / 或横向应变。用于确定屈服强度的试验机为市售的, 例如来自 0031 如上所述, 可以设计电解质层使得其屈服强度大于特定值。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 电 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为与电解质层一起使用的电活性材料的屈服强度的至少 0.8 倍, 在一些 实施方案中, 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施加到制品的压力 ( 例如, 施。
42、加的各向异性力的法 向分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电活性材料的屈服强度 1 倍、 1.2 倍、 1.5 倍、 2 倍、 3 倍、 4 倍、 5 倍。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施加到制品 的压力 ( 例如, 在制造和 / 或使用期间 ) 的法向分量的 1 倍、 1.2 倍、 1.5 倍、 2 倍、 3 倍、 4 倍、 5 倍。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屈服强度的其他值。也可以为上述范围的组合。 0032 如上所述, 电活性层还可以设计为具有相对高离子传导率 ( 例如, 锂离子传 导率 )。例如, 电解质层可以具有离子 ( 例如, 锂离子 ) 传导率为至少 110-4。
43、S/cm、 至 少 2.510-4S/cm、 至 少 5.010-4S/cm、 至 少 7.510-4S/cm、 至 少 110-3S/cm、 或 至 少 5.010-3S/cm。电解质层的锂离子传导率可以通过添加锂盐或其他合适的添加剂来提高。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例如在室温下测得的阻抗谱 (impedance spectroscopy) 来确定电解质的离子传导率。 003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如在本文中所描述的, 具有相对高的锂离子传导率和相对高 屈服强度的电解质层包括聚合物凝胶。 尽管许多聚合物是已知的具有比待在电化学电池中 使用的电解质材料的屈服强度大的屈服强度 ( 例如, 大。
44、于作为电活性材料的锂的屈服强度 说 明 书 CN 103947027 A 10 6/31 页 11 80N/cm2的屈服强度 ), 当聚合物为凝胶形式时聚合物的屈服强度通常减小。如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已知的, 当向聚合物加入溶剂时, 聚合物在溶剂中溶胀以形成凝胶, 该聚合物凝胶 现在比不存在溶剂的聚合物更容易变形 ( 因此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 )。具体聚合物凝胶的 屈服强度可以取决于各种因素 : 例如聚合物的化学组分、 聚合物的分子量、 聚合物的交联度 ( 如果有的话 )、 聚合物凝胶层的厚度、 用于溶胀聚合物的溶剂的化学组分、 聚合物凝胶中 溶剂的量、 添加到聚合物凝胶中的任意添加剂 ( 例如。
45、盐 )、 任意这样的添加剂的浓度、 以及 在聚合物凝胶中存在的任意阴极放电产物。 0034 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在离子传导率与电解质层的屈服强度之间需要平衡。通常, 液 体电解质具有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或固体电解质高的离子传导率。 随着向聚合物添加更多 的液体溶剂以形成聚合物凝胶, 得到的聚合物凝胶的离子传导率可以增加, 这是因为更多 的溶剂通常使得更多量的盐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然而, 聚合物凝胶的刚度和屈服强度往往 随着更多溶剂的添加而降低。 同样地, 随着在聚合物凝胶中的溶剂的量的减少, 电解质的离 子传导率可以降低, 而聚合物凝胶的屈服强度可以增加。 因此, 通常难以制备既具有高离子 传导率又具。
46、有高屈服强度的聚合物凝胶。 0035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本发明人已经发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通过利用聚合物凝 胶渗透固体聚合物网络可以制备具有期望屈服强度和离子传导率二者的电解质层。 固体聚 合物网络可以给予电解质期望的结构支承还可以适应地增加在循环期间电化学电池的挠 性。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固体聚合物网络中的孔足够大以不抑制离子传输 ( 例如, 通过使得 离子传导材料能够透过孔), 也足够小以例如在向电化学电池施加力期间给予结构支承。 下 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包括具有期望屈服强度和离子传导率的电解质层的其他实施方案。 0036 在另一组实施方案中, 提供了一种在电化学电池中使用的复合结构。该。
47、复合结构 可以包括电活性部分 ( 例如, 电活性层 ), 该电活性部分包括在复合结构的第一侧处存在的 电活性材料, 以及在复合结构的相对的第二侧处存在的保护结构。保护结构通常构造成能 够传导穿过其的电活性材料的离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复合结构还包括形成保护结构的 全部或部分的梯度, 该梯度位于复合结构的第一侧与复合结构的第二侧之间。这样的构造 的实施例在图 3 中说明的实施方案中示出。根据下面的描述, 这样的构造的优点是明显的。 0037 如在图 3 中说明性示出的, 制品 100 包括复合结构 115, 该复合结构 115 包含第一 侧 120 和第二侧 125。在复合结构的第一侧处可以存。
48、在电活性部分 130( 例如, 锂金属电活 性部分、 或主要为锂金属的电活性部分 ), 在复合结构的第二侧处可以存在保护结构 140。 复合结构 115 可以形成为使得保护结构 140 与电活性部分 130 一体地连接。例如, 该结构 可以形成为使得在保护结构起始和结束的地方与电活性部分起始和结束的地方之间没有 清楚的界线 ( 例如, 没有界线将电活性层和保护层隔开 )。在一些情况下, 完整连接的组件 具有在两个材料之间的粘结 / 粘合强度为至少与每个材料的屈服强度一样大 ( 例如, 电活 性材料和用于形成保护结构的材料 )。 0038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保护结构 140 可以是氮化锂部分或。
49、主要为氮化锂的部分。虽 然本文中的大量描述指的是氮化锂保护结构, 但是应当理解可以使用任意合适的材料用作 保护结构。在一些情况下, 该保护结构由单离子传导材料形成。单离子传导材料可以是例 如, 陶瓷、 玻璃、 或玻璃陶瓷材料。本文中提供了单离子传导材料的实例。在一些情况下, 选 择用于保护结构的材料适于形成具有如本文所描述的电活性材料的梯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 说 明 书 CN 103947027 A 11 7/31 页 12 中, 保护结构可以包括单个层或多个层。 0039 保护结构可以具有任意合适的组成以防止或降低电活性材料与电解质中存在的 物质之间的一种或更多种反应, 以使得离子以适当的速率穿过保护结构进行传导。在一些 实施方案中, 保护结构的锂金属与保护材料的摩尔比小于 1:500( 例如, 小于 1:1000、 小于 1:1500、 小于 1:2000、 小于 1:5000 或小于 1 : 1000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这样的摩尔比存 在于从复合结构的第二侧 140 出发朝向复合结构的第一侧 130 为至少 0.5 微米、 至少 1 微 米、 至少 2 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