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010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28 CN 102801029 A *CN102801029A* (21)申请号 201210169903.3 (22)申请日 2012.05.28 2011-118987 2011.05.27 JP H01R 13/46(2006.01) H01R 13/516(2006.01) H01R 13/52(2006.01) H01R 13/639(2006.01) H01R 13/648(2006.01) H01R 24/00(2011.01) (71)申请人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2、 伝法谷郁夫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轶 尹文会 (54) 发明名称 电连接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在将多根电缆与配线 基板连接的电连接器中, 减轻拉着电缆转动等过 程中向电缆施加的载荷, 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上外壳在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弯折 的第一卡止片 (12) , 下外壳在电连接器的长边方 向的两端部具有弯折的侧壁片 (34) , 在组装电连 接器时, 在上外壳与下外壳之间夹入壳体的状态 下, 使上外壳相对于下外壳滑动移动, 并且使第一 卡止片 (12) 的 L 片 (12a) 与侧壁片 (34) 的弯折 。
3、片 (35) 相互勾挂, 从而上外壳、 壳体、 下外壳被固 定成一体, 上外壳、 下外壳、 接地棒 (5) 被电连接。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1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11 页 1/1 页 2 1. 一种电连接器, 该电连接器具有 : 第一外壳, 该第一外壳由板状的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 ; 壳体, 该壳体保持多根电缆, 具有与所述电缆的芯线电连接的多个端子 ; 以及 第二外壳, 该第二外壳由板状的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 以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
4、之间夹入所述壳体的方式组装所述电连接器,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卡止部, 该第一卡止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 向的两端部从所述第一主体部弯折,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卡止部, 该第二卡止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 向的两端部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弯折, 在组装所述电连接器时, 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夹入所述壳体的状态 下, 使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滑动移动, 并且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与所述第二卡 止部相互勾挂, 从而所述第一外壳、 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外壳被固定为一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
5、所述第一卡止部能够滑动移动的狭缝。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部为 L 字形状, 在所述第二卡止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相互嵌合的 弯折片。 4. 根据权利要求 1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部或者所述第二卡止部具有突部, 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由所述 突部电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1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三卡止部, 所述壳体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四卡止部, 在组装所述电连接器时, 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移。
6、动, 使所述第三卡止部 与所述第四卡止部相互勾挂, 从而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壳体被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 1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向所述壳体方向突出的舌片,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舌片对应的位置具有槽, 在所述第一外壳滑动移动而组装完成所述电连接器之后, 所述第一外壳朝向相反方向 的滑动移动被制止。 7. 根据权利要求 1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短边方向的侧面具有孔, 所述壳体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短边方向的侧面具有突部, 在组装所述电连接器时, 所述突部嵌合于所述孔, 从而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壳体被固 定。 权。
7、 利 要 求 书 CN 102801029 A 2 1/6 页 3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将多根电缆与配线电路板的配线连接的电连接 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个人计算机、 便携电子设备等电子设备搭载有多个电子元件, 需要用于连接搭 载有半导体集成电路 (LSI) 、 其他主动 / 被动部件的配线基板、 液晶显示器、 RF 电路等的电 连接器。进而, 伴随着上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 小型化, 要求该电连接器能够应对高密度安 装化, 并且在刚性、 耐久性方面非常可靠。 0003 作为用于使多跟电缆与配线基板连接的电连接器, 例如, 存在专利文献 1(日本特 。
8、开2005243471号公报) 所记载的电连接器。 专利文献1中的电连接器具备 : 多个接头 ; 壳 体, 该壳体用于对接头进行保持 / 固定, 并且具有供对象物嵌合的嵌合部 ; 以及两个外壳, 该两个外壳覆盖壳体, 在一方的外壳的长边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形成为近似 L 字形状的卡 合部, 通过使该卡合部与另一方的外壳卡合来防止外壳的变形。 0004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5 243471 号公报 0005 然而, 上述那样的电连接器的技术经过本发明者探讨, 明确了以下内容。 0006 例如, 在电子设备内拉着电缆转动时, 有时用手把持电缆进行拉伸或者将电缆弯 曲, 由此对电缆施加超。
9、额的力, 根据情况的不同, 电缆的芯线可能会断路。特别是在连接有 排列成一列的电缆束的电连接器的情况下, 对该电缆束的外侧的电缆施加最大的载荷。并 且, 在装卸 (插拔) 电连接器时, 也想到用手把持电缆而进行拔出的电连接器的情况, 由此, 不仅担心电缆的芯线断路, 也担心覆盖电连接器外壳变形或者脱落等。 0007 在上述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连接器的情况下, 形成两个外壳夹持包含接头和电 缆的壳体的结构, 在下方的外壳的长边的中央部具有 L 字状的卡合部, 将该卡合部钩挂固 定在上方的外壳, 由此防止外壳的变形。 然而, 在该结构中, 虽然也许能够防止外壳的变形, 但却不能防止因拉着电缆转。
10、动而导致的电缆芯线的断路。 发明内容 0008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技术, 该技术在将多根电缆与配线基板连 接的电连接器中能够减轻拉着电缆转动等时向电缆施加的载荷, 且能够提高电连接器的可 靠性。 0009 参照本说明书的记述以及附图可以明确得知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 新特 征。 0010 接下来, 对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连接器的概要进行简单说明。 0011 即, 基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 : 第一外壳, 该第一外壳由板状的导电性金属构 成 ; 壳体, 该壳体保持多根电缆, 具有与上述电缆的芯线电连接的多个端子 ; 以及第二外 壳, 该第二外壳由板状的导电性金属。
11、材料构成, 以在上述第一外壳与上述第二外壳之间夹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3 2/6 页 4 入上述壳体的方式组装所述电连接器。 进而, 上述第一外壳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卡止部, 该第一卡止部在上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从上述第一主体部弯曲, 上述第二外壳 具有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卡止部, 该第二卡止部在上述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从上述 第二主体部弯曲, 在对上述电连接器进行组装时, 在上述第一外壳与上述第二外壳之间夹 入上述壳体的状态下, 使上述第一外壳相对于上述第二外壳滑动移动, 并使上述第一卡止 部与上述第二卡止部相互勾挂, 从而上述第一外壳、 上述壳体以及上述第二。
12、外壳被固定成 一体。 0012 以下, 对利用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电连接器得到的效果进行简单 说明。 0013 (1) 因拉着电缆转动而向芯线施加的载荷被减轻, 芯线断路的情况得以避免。 0014 (2) 电连接器整体的刚性提高。 0015 (3) 通过使两张金属外壳物理性接触且电接触, 从而提高耐噪声性。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以及基板 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从上侧观察的图) 。 0017 图 2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以及基板 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从下侧。
13、观察时的图) 。 0018 图 3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以及基板 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从上侧观察时的图) 。 0019 图 4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以及基板 侧连接器的中央部分 (图 3 的 A A 线) 的剖视图。 0020 图 5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结构的 立体图。 0021 图 6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组装前的 结构的分解侧视图。 0022 图 7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上外。
14、壳 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右上侧观察的图) 。 0023 图 8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上外壳 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 0024 图 9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带端子 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右上侧观察的图) 。 0025 图 10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带端 子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 0026 图 11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下外 壳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右上侧观察的图) 。 0027 图 12。
15、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的下外 壳的结构的立体图 (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 0028 图 13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缆侧连接器的组装中, 使电缆对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4 3/6 页 5 准端子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9 图 14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缆侧连接器的组装中, 安装上壳 体的状态的图 (组装过程中的状态) 。 0030 图 15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缆侧连接器的组装中, 安装上壳 体的状态的图 (组装后的状态) 。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 : 电连接器 ; 4。
16、 : 电缆 ; 5 : 接地棒 ; 10 : 上外壳 (第一外壳) ; 11 : 主体部 (第一主体 部) ; 12 : 第一卡止片 (第一卡止部) ; 12a : L 片 ; 13 : 第二卡止片 (第三卡止部) ; 13a : L 片 ; 13b : 孔 ; 14 : 前壁片 ; 14a : 上外壳的一部分 ; 14b、 14c : 孔 ; 16 : 舌片 ; 19 : 孔 ; 20 : 壳体 ; 21 : 端子 ; 21a : 端子连接部 ; 22 : 壳体主体部 ; 22a、 22b : 槽 ; 23 : 区域 ; 24 : 狭缝 ; 25 : 安装部 ; 25a : 压紧 部 (第四。
17、卡止部) ; 26 : 安装部 ; 26a : 压紧部 ; 29a、 29b : 凸部 ; 30 : 下外壳 (第二外壳) ; 31 : 主体 部 (第二主体部) ; 32、 33 : 插入部 ; 34 : 侧壁片 (第二卡止部) ; 35 : 弯折片 ; 36 : 突部 ; 37 : 嵌合 部 ; 100 : 电缆侧连接器 ; 300 : 基板侧连接器 ; 310 : 外壳 ; 311 : 锁止用凸部 ; 330 : 壳体 ; 350 : 端子 ; 351 : 基板连接部 ; 352 : 插入部 ; 353、 354 : 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
18、行详细说明。 另外, 在用于对实施方式进行 说明的全部附图中, 作为原则, 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省略该重复的说明。 0034 图 1 以及图 2 是示出在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电缆侧连接器 100 以及基板侧连接器 300 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1 是从上侧观察的图, 图 2 是从下侧 观察的图。图 3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以及基板侧连接器 300 嵌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 4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以及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中央部分 (图 3 中的 A A 线) 的结 构的剖视图。 0035 首先, 利用图 1 图 4 对基于本发明的一个。
19、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的一例进 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 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包括 : 电缆侧连接器100, 该电缆 侧连接器 100 安装于多条电缆 4 的末端 ; 以及基板侧连接器 300, 该基板侧连接器 300 安装 于配线基板 (未图示) , 且能够与电缆侧连接器 100 嵌合。电缆侧连接器 100 以能够从基板 垂直方向 (Z 方向) 自如装卸的方式与基板侧连接器 300 嵌合, 由于向基板侧连接器 300 侧 (Z2 方向) 突出且设置于嵌合部 37 的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端子 21 与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 端子 350(接触部 353、 354) 接触, 因此。
20、多条电缆 4 分别与各条基板配线电连接。 0036 基板侧连接器 300 具有壳体 330、 安装为覆盖壳体的金属制的外壳 310、 以及从壳 体 330 的下侧向上方向 (Z1 方向) 插入并安装的端子 350。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壳体 330 沿 着长边方向 (X 方向) 延伸, 以与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端子 21 相同的间隔 (间距) 保持端子 350。端子 350 具有基板连接部 351、 对壳体 330 插入的插入部 352、 以及 U 字状的与对象端 子接触的接触部 353、 354。 0037 在基板侧连接器 300 与电缆侧连接器 100 嵌合的情况下, 由于各自的端子。
21、 21、 350 接触而电连接。另一方面, 由于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上外壳 10 的一部分 14a 与基板侧连接 器 300 的外壳 310 的外侧面接触, 因此提高了密封性能。并且, 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下外壳 30 因与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外壳 310 的对应部分 (附图标记 312) 接触而电连接。此外, 由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5 4/6 页 6 于位于基板侧连接器30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内侧的锁止用凸部311嵌入设置于电缆侧连接 器 100 的两侧面的孔 13b, 从而实现了两个连接器之间的锁止, 并且由于外壳彼此 (上外壳 10、 下外壳 30、 外。
22、壳 310) 接触, 从而提高了密封性。 0038 接下来, 利用图 5 图 12 对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结构进行说明。图 5 是示出电缆 侧连接器 100 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 6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组装前的结构的分解侧 视图。如图 5 以及图 6 所示, 电缆侧连接器 100 包括上外壳 10(第一外壳) 、 通过一体成形 来保持多个端子 21(参照图 2、 图 4) 的壳体 20、 以及下外壳 30(第二外壳) 。 0039 多条电缆 4 的各个芯线 4a 分别与多个端子 21 电连接。作为电缆 4, 可以使用同轴 电缆、 普通电缆。在图 6 中, 虽然示出电缆 4 为同。
23、轴电缆的情况作为一例, 但并不限定于此。 图6所示的同轴电缆4也可以由例如铜线等中心导体 (芯线4a) 、 聚乙烯等绝缘体、 铜编织线 等外部导体、 乙烯树脂等绝缘性的外皮等构成。并且, 同轴电缆 4 的各个编组分别与导电性 金属的接地棒 5 连接。接地棒 5 还与上外壳 10 以及下外壳 30 电连接, 形成接地。 0040 图 7 以及图 8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上外壳 10 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7 是从右 上侧观察的图, 图 8 是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0041 如图 7 以及图 8 所示, 上外壳 10 具有 : 主体部 11, 该主体部 11 沿着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长。
24、边方向 (X 方向) 延伸 ; 第一卡止片 12(第一卡止部) , 该第一卡止片 12 从该主体部 11 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端部朝向下侧 (Z2 方向) 弯折 ; 第二卡止片 13(第三卡止部) ; 以及前 壁片 14, 该前壁片 14 在前侧 (Y1 侧) 朝向下侧弯折。即, 第一卡止片 12、 第二卡止片 13 以 及前壁片 14 分别在组装连接器 100 的状态下朝向壳体 20 侧弯折, 沿着与电缆连接器 100 与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嵌合方向 (Z 方向) 设置。第一卡止片 12、 第二卡止片 13 在前后方 向 (Y 方向、 短边方向) 分别形成于不同的位置, 并且在长边方向 (X。
25、 方向、 长边方向) 分别形 成于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说, 第一卡止片 12 在前后方向 (Y 方向) 设置于相对于第二卡止片 13 靠电缆 4 的导出侧 (Y2 侧) 的位置, 在长边方向 (X 方向) 设置于相对于第二卡止片靠内 侧 (端子 21 侧) 的位置。进而, 嵌合 (勾挂) 在后述的下外壳以及壳体的被卡止部。 0042 并且, 在上外壳 10 的主体部 11 的电缆侧, 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孔 19, 能够与用 于保持电缆 4、 且与其外部导体连接的接地棒 5 钎焊连接。上述孔 19 在连接器的前后方向 (Y 方向) 设置于与第一卡止片 12 几乎相同的位置。并且, 在上外壳 10。
26、 的主体部 11 的两端 附近, 具有向壳体方向 (Z2 方向) 突出并弯折的舌片 16, 该舌片 16 嵌入壳体 20 的槽 22b (参 照图 9 以及图 13) 。另外, 上外壳 10 通过利用模具对平板状 (板状) 的导电性金属 (不锈钢 等) 板进行冲压之后进行弯折加工而成形。 0043 图 9 以及图 10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带端子的壳体 20 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9 是从右上侧观察的图, 图 10 是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0044 如图 9 以及图 10 所示, 在壳体 20 具有 : 主体部 22, 该主体部 22 沿长边方向 (X 方 向) 以规定的间隔保持多个端。
27、子 21 ; 以及区域 23, 在该区域 23 中, 上外壳 10 与下外壳 20 在 长边方向的两侧端域安装为夹持主体部 22。在壳体 20 的主体部 22 的前方向 (Y1 方向) 的 侧面, 设置有朝向前方向突出的凸部 29a、 29b, 在组装时嵌入上外壳 10 的孔 14b、 14c。在壳 体 20 的两侧的区域 23 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 (Y 方向、 短边方向) 延伸的狭缝 24、 用于安装 下外壳 30 的侧壁片 34(第二卡止部, 参照图 6 以及图 11 等) 的安装部 26、 用于安装上外壳 的第二卡止片 13 的安装部 25。在安装部 26、 25 分别设置有形成为朝向外。
28、侧 (X1、 X2 方向)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6 5/6 页 7 突出的压紧部 26a、 25a。并且, 在壳体 20 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具有槽 22b, 上外壳 10 的 舌片 16 嵌入该槽 22b。另外, 壳体 20 利用例如绝缘性的树脂等构成, 与导电性金属的端子 21 一体地成形。 0045 图 11 以及图 12 是示出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下外壳 30 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11 是 从右上侧观察的图, 图 12 是从左上侧观察的图。 0046 如图 11 以及图 12 所示, 下外壳 30 具有 : 主体部 31, 该主体部 31 沿着长边方向 (X。
29、 方向) 延伸 ; 侧壁片 34(第二卡止部) , 该侧壁片 34 从该主体部 31 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端部 朝向上侧 (Z1 方向) 弯折 ; 以及插入部 32、 33, 该插入部 32、 33 在主体部 31 的前侧 (Y1 方向) 弯折成侧视 U 字形状。并且, 侧壁片 34 具有 : 弯折片 35, 该弯折片 35 相对于侧壁片 34 朝 向外侧 (X1、 X2 方向) 弯折, 以便在组装时与上外壳 10 的 L 片 12a 卡合勾挂 ; 突部 36, 该突 部 36 朝向外侧 (X1、 X2 方向) 突出, 以便通过与上外壳 10 的第一卡止片 12 卡合来确保电连 接。另外, 下外壳。
30、 30 与上外壳 10 同样通过利用模具对平板状 (板状) 的导电性金属 (不锈钢 等) 板进行冲压之后进行弯折加工而成形。 0047 接下来, 对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 13 是示 出在电缆侧连接器 100 的组装中, 使电缆 4 对准端子 21 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 14 以及图 15是在电缆侧连接器100的组装中, 示出上外壳10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4示出组装过程中 的状态, 图 15 示出组装后的状态。 0048 在上述结构中, 电缆侧连接器 100 以如下方式进行组装。 0049 (1) 相对于一体形成有端子 21 的壳体 20, 通过使下外壳。
31、 30 从下侧朝向上方向 (Z1 方向) 移动, 由此, 下外壳 30 的插入部 32、 33 插入并保持在壳体主体部 22 的对应的槽 22a, 并且下外壳 30 的侧壁片 34 被安装于壳体 20 的安装部 26。由此, 形成下外壳 30 的弯折片 35位于壳体20的压紧部26a的下侧, 并且突起36在第一卡止片12的滑动轨道上略微突出 的状态。 0050 (2) 接下来, 将电缆的芯线 4a 与端子 21 的端子连接部 21a 钎焊连接。利用接地棒 5 排列保持电缆 4(参照图 13) 。此外, 接地棒 5 利用导电性的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电缆 4 是同轴电缆, 因此, 接。
32、地棒 5 在露出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 (未图示) 局部的状态下 保持电缆 4。 0051 (3) 接下来安装上外壳 10。对于上外壳 10 的安装, 首先使上外壳 10 位于壳体 20 的上侧 (Z1 侧) 并朝向壳体 20 侧 (Z2 侧) 移动, 从而使上外壳 10 的第一卡止片 12 位于壳体 20 的狭缝 24 的内部 (图 14 的状态) 。此时, 完成上外壳 10 相对于壳体 20 的 X 方向、 Z 方向 的定位。然后, 在该上外壳 10 与下外壳 30 之间夹入壳体 20 的状态下, 通过使上外壳 10 相 对于下外壳 30 沿着狭缝 24 朝向 Y2 方向 (短边方向、 后方向。
33、。电缆 4 的导出方向) 滑动移 动, 由此, 上外壳 10 的第一卡止片 12 的 L 字状的 L 片 12a 钩挂住下外壳 30 的侧壁片 34 的 弯折片 35, 上外壳 10、 壳体 20、 下外壳 30 被固定为一体, 形成图 15 的状态。在该状态下, 通 过将焊锡灌入上外壳 10 的孔 19, 由此对接地棒 5 与上外壳 10 进行电连接以及物理连接。 0052 即, 由于第一卡止片 12 的 L 字状的 L 片 12a 进入并固定于下外壳 30 的弯折片 35 的下侧, 因此形成 L 片 12a、 弯折片 35、 压紧部 26a 紧密贴合的状态, 由于壳体 20 以及下外 壳 。
34、30 被朝向上外壳 10(主体部 11) 按压, 因此上外壳 10、 壳体 20、 下外壳 30 被固定为一 体。并且, 由于下外壳 30 的突部 36 与第一卡止片 12 的内表面接触, 因此确保了上外壳 10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7 6/6 页 8 与下外壳 30 之间的电连接。另外, 由于在弯折片 35 的上侧设置有壳体 20 的一部分、 亦即 压紧部 26a, 因此, 施加于上外壳 10 以及下外壳 30 的上方向 (Z1 方向) 的力最终能够利用 壳体 20 承受。另外, 代替下外壳 30, 下外壳 30 的突部 36 也可以设置在上外壳 10 侧。 0053 。
35、另一方面, 上外壳 10 的第二卡止片 13(第三卡止部) 安装于壳体 20 的安装部 25。 具体地说, 第二卡止片 13 的 L 字状的 L 片 13a 嵌入安装部 25 的凸状的压紧部 25a (第四卡 止部) 下。由于在 L 片 13a 的上侧设置有压紧部 25a, 因此, 此处的上方向 (Z1 方向) 的力最 终也能够被壳体 20 承受。另外, 在第二卡止片 13 形成有用于与基板侧连接器 300 的锁止 用凸部 311 嵌合的孔 13b。 0054 并且, 上外壳10的舌片16的末端借助组装时的滑动移动而嵌入壳体20的槽22b。 由此, 在组装连接器之后, 上外壳 10 不会向前方。
36、向 (Y1 方向) 移动。 0055 并且, 在壳体20的前侧 (Y1方向) 的侧表面形成有凸部29a、 29b, 上述凸部29a、 29b 嵌入上外壳 10 的对应的孔 14b、 14c, 从而牢固地安装上外壳 10 与壳体 20。 0056 根据基于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 由于上外壳 10 的第 一卡止片 12 的 L 片 12a 与下外壳 30 的侧壁片 34 的弯折片 35 相互勾挂, 因此上述 L 片 12a 与弯折片 35 的固定变得牢固, 因拉着电缆转动而导致的向芯线施加的载荷减轻, 提高了电 连接器整体的刚性。特别是, 虽然在拉着电缆转动时, 电缆被弯折等。
37、等, 从而对排成一列的 电缆的外侧的电缆施加较大的载荷, 但是基于设置在电连接器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一卡止 片 12 与侧壁片 34, 该负荷不会偏向电连接器的两端, 而是向连接器整体扩展, 从而提高了 电缆的可靠性。 0057 此外, 由于上外壳 10 的第二卡止片 13 的 L 片 13a 与壳体 20 的压紧部 25a 相互勾 挂, 因此上述 L 片 13a 与压紧部 25a 的固定变得牢固。其结果是, 提高了电缆侧连接器整体 的刚性。 0058 并且, 通过使覆盖容器整体的上外壳与下外壳这两张金属外壳物理接触并且电接 触, 电缆侧连接器整体的耐噪声性提高。 0059 以上, 虽然基于实施。
38、方式对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 但本发明并 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器宗旨的范围内, 当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说 明 书 CN 102801029 A 8 1/11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9 2/11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0 3/11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1 4/11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2 5/11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3 6/11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4 7/11 页 15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5 8/11 页 16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6 9/11 页 17 图 11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7 10/11 页 18 图 1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8 11/11 页 19 图 14 图 1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01029 A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