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59105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5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56010.7

申请日:

2012.11.14

公开号:

CN103062268A

公开日:

2013.04.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F 3/04申请公布日:2013042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3/04申请日:20121114|||公开

IPC分类号:

F16F3/04

主分类号:

F16F3/04

申请人:

黄国富; 杜智生

发明人:

黄国富; 杜智生

地址:

300000 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路艺都花园3号楼1门50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代理人:

闫俊芬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包括内簧和外簧,所述内簧位于外簧的内腔,两者轴向相同;所述内簧和外簧是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上述外簧或内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本发明使用同一材质的线材,即同等丝形、丝径、同等密度的线材,用一根线材绕制成内簧和外簧,两者之间具有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而且轴向相同;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可承截更大的压力载荷,共同克服压应力,具有合理的协调和互补作用,特别是两簧间升角丝呈交叉组合结构,承载应力分布更加均衡、稳定性更好;特别适用于空间及体积有限而需较大承载力需要的缓冲装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内簧和外簧,所述内簧位于外簧的内腔,两者轴向相同;所述内簧和外簧是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内簧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顶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外簧直至完成外簧的底圈。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外簧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顶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内簧直至完成内簧的底圈。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内簧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底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外簧直至完成外簧的顶圈。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外簧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底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内簧直至完成内簧的顶圈。
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
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
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簧和内簧相交的丝线呈交叉状排序。
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簧和内簧的间隙轴向双边相等。

说明书

说明书单丝一体式簧中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性机械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丝一体式簧中簧。 
背景技术
在很多领域需要应用到缓冲装置,例如仿生人体关节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工假肢、假体假关节的设计与制造,往往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模式,而缺少了完整的生物运动模式和生理功能需要,特别是人体运动系统应用的机械性替代物,由于内在环境的限制,需要一种运动载荷较大、经久耐用的缓冲构件;这种缓冲构件一般采用弹簧,然而由于人体运动的载荷较大,一般的弹簧难以承受较大的载荷;如果采用数个弹簧共同承担人体运动载荷的话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足够的体积可以安置数个弹簧,二是数个弹簧之间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承受载荷较大、且相对位置固定、稳定性强的单丝一体式簧中簧。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包括内簧和外簧,所述内簧位于外簧的内腔,两者轴向相同;所述内簧和外簧是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 
上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内簧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顶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外簧直至完成外簧的底圈。 
上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外簧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顶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内簧直至完成内簧的底圈。 
上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内簧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底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外簧直至完成外簧的顶圈。 
上述线材的绕制起点在外簧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底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内簧直至完成内簧的顶圈。 
上述外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 
上述内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 
上述外簧和内簧相交的丝线呈交叉状排序。 
上述外簧和内簧的间隙轴向双边相等。 
所述线材优选为不锈钢丝。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同一材质的线材,即同等丝形、丝径、同等密度的线材,用一根线材绕制成内簧和外簧,两者之间具有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而且轴向相同;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可承截更大的压力载荷,共同克服压应力,具有合理的协调和互补作用,特别是两簧间升角丝呈交叉组合结构,承载应力分布更加均衡、稳定性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内簧和外簧是一根线材绕制而成,因此两者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可承截更大的压力载荷,共同克服压应力,具有合理的协调和互补作用;
(2)工艺简单,抗疲劳性强,使用寿命长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整内簧和外簧的结构参数,应用范围广;
(3)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空间及体积有限而需较大承载力需要的缓冲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1中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2中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3中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内簧,2是外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包括内簧1和外簧2,所述内簧1位于外簧2的内腔,两者轴向相同;所述内簧1和外簧2是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 
所述线材为不锈钢丝,不锈钢丝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圆丝或方丝,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何已知的材质作为本发明的线材。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上述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绕制起点在内簧1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1顶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2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外簧2直至完成外簧2的底圈。
上述外簧2和内簧1的形状为柱形。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上述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绕制起点在外簧2的底圈,上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2顶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1的顶圈,然后下行绕制内簧1直至完成内簧1的底圈。
上述外簧2和内簧1的形状为锥形。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上述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绕制起点在内簧1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内簧1底圈后,顺丝平行放大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外簧2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外簧2直至完成外簧2的顶圈。
上述外簧2和内簧1的形状为锥形。 
实施例4: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的绕制起点在外簧2的顶圈,下行绕制直至完成外簧2底圈后,顺丝平行缩小绕制半径,继续绕制内簧1的底圈,然后上行绕制内簧1直至完成内簧1的顶圈。
上述外簧2和内簧1的形状为柱形。 
上述实施例1‑4的外簧2和内簧1相交的丝线呈交叉状排序。 
上述实施例1‑4的外簧2和内簧1的间隙轴向双边相等。 
实施例5: 
根据实际需要,实施例1‑4还有另外一种变形,内簧1和外簧2的底圈位于同一个面上,内簧1和外簧2的高度不同;其绕制方法为:绕制起点在内簧1或外簧2的顶圈,设置内簧1和外簧2的绕制高度不同;在承受外来压力时,内簧1和外簧2两者之中的高度较高者先承受压力,高度较低者后承受压力。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很容易想到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设置内簧1和外簧2具有不同的绕制圈数和绕制高度;绕制方向既可以为顺时针也可以为逆时针;另外,还可以设计一种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弹簧有一根线材绕制而成的缓冲构件。 
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簧体稳定性及超倍的承载能力,应力分布均匀,抗疲劳性能强,使用寿命长久,应用领域广泛,特别是用于空间及体积有限而需较大承载的工作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丝一体式簧中簧.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包括内簧和外簧,所述内簧位于外簧的内腔,两者轴向相同;所述内簧和外簧是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上述外簧或内簧的形状为柱形或锥形;本发明使用同一材质的线材,即同等丝形、丝径、同等密度的线材,用一根线材绕制成内簧和外簧,两者之间具有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而且轴向相同;单丝一体式簧中簧可承截更大的压力载荷,共同克服压应力,具有合理的协调和互补作用,特别是两簧间升角丝呈交叉组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