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光模块.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840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48407 A *CN103148407A* (21)申请号 201310027378.6 (22)申请日 2013.01.24 101130842 2012.08.24 TW F21S 8/00(2006.01) F21V 19/00(2006.01) F21Y 101/02(2006.01) (71)申请人 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桃园县龙潭乡渴望路185号4 楼之 4 (72)发明人 刘子豪 黄正元 黄子健 枋定纬 蔡柏锋 曾郁伦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
2、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王颖 (54) 发明名称 背光模块 (57) 摘要 一种背光模块, 包含 : 一导光板, 具有一入光 侧 ; 沿该入光侧的一光源模块, 该光源模块包含 一电路板及多个光源设置于该电路板的顶面上, 这些光源沿该入光侧设置, 并分别具有一发光面 朝该入光侧的端面发光 ; 沿该入光侧延伸设置的 一基座, 其中该电路板设置于该基座上 ; 以及一 固定夹, 夹合该电路板于该基座上, 并设置于相邻 的二个该光源之间 ; 其中, 该固定夹具有相对的 一第一颚部及一第二颚部, 其中该第一颚部上形 成至少一弯折使该第一颚部的至少部分凸出抵触 该入光侧的端面并定位该入光。
3、侧的端面与该发光 面间的相对距离。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8407 A CN 103148407 A *CN103148407A* 1/2 页 2 1. 一种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导光板, 具有一入光侧 ; 一光源模块, 沿该入光侧延伸设置 ; 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电路板及多个光源设置于 该电路板的顶面上, 这些光源沿该入光侧设置, 并分别具有一发光面, 朝该入光侧的端面发 。
4、光 ; 一基座, 沿该入光侧延伸设置, 其中该电路板设置于该基座上 ; 以及 一固定夹, 夹合该电路板于该基座上, 并设置于相邻二个该光源之间 ; 其中, 该固定夹 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颚部及一第二颚部, 其中该第一颚部上形成至少一弯折使该第一颚部的 至少部分突出抵触该入光侧的端面并定位该入光侧的端面与该发光面间的相对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一颚部与该入光侧端面抵 触的部分朝向该入光侧的端面突出于该发光面外。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基座包含一承载面及与该承 载面相背的一被夹持面, 该电路板的底面平行贴合于该承载。
5、面, 该第一颚部及该第二颚部 分别对应压迫该电路板的顶面及该被夹持面, 以夹持定位该电路板于该基座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被夹持面上形成一凹槽, 该第 二颚部上形成一内突部陷入该凹槽内。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发光面及该电路板的顶面均 朝向该入光侧端面, 该第一颚部包含位于该弯折前的一第一段及位于该弯折后的一第二 段 ; 该第一段连接该第二颚部, 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其中之一突出抵触该入光侧的端面, 另 一则压迫该电路板的顶面。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自该弯折朝该入光。
6、侧 端面延伸并以末端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该第一段则压迫该电路板的顶面。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相对该第一段向该导 光板反折以平行于该第一段, 该第二段的外侧面平行并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8.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形成往覆折叠的一折 箱结构, 并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9.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自该弯折朝该电路板 顶面延伸并以末端抵触该电路板顶面, 该第一段则外突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弯折向该入光侧端面突出以 形。
7、成一凸脊, 该凸脊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 3 中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发光面垂直于该电路板的 顶面, 该第一颚部包含位于该弯折前的一第一段及位于该弯折后的一第二段 ; 该第一段连 接该第二颚部, 该第二段抵触该入光侧的端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相对该第一段向该 导光板反折以平行于该第一段, 该第二段的末端朝该入光侧端面延伸并以末端抵触该入光 侧端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基座包含一承载面及二个被 夹持面, 所述二个被夹持面分别连接该承载面相对两侧, 该电路板的底面。
8、平行贴合于该承 载面, 该固定夹包含一连接段分别连接该第一颚部及该第二颚部, 该第一颚部及该第二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8407 A 2 2/2 页 3 部分别对应压迫该二个被夹持面, 该连接段则横跨于该电路板的顶面上以定位该电路板于 该基座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发光面垂直于该电路板 的顶面, 该第一颚部包含位于该弯折前的一第一段及位于该弯折后的一第二段 ; 该第一段 连接该第二连接段, 该第一段及该第二段其中之一突出抵触该入光侧的端面, 另一则压迫 该被夹持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
9、中该第二段自该弯折朝该入光 侧端面延伸并以末端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该第一段则压迫该被夹持面。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相对该第一段向该 导光板反折以平行于该第一段, 该第二段的外侧面平行并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形成往覆折叠的一 折箱结构, 并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第二段自该弯折朝该被夹 持面延伸并以末端抵触该被夹持面, 该第一段则外突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19.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 其。
10、中该弯折向该入光侧端面突出 以形成一凸脊, 该凸脊抵触该入光侧端面。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8407 A 3 1/6 页 4 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 具体而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固定夹来定位光源及 导光板之间距离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显示装置, 如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产品, 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在生活之中。 随着人们对 显示装置等产品的需求以及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加, 各显示产品的厂商也渐渐的 开始推出更好画质的显示产品, 并已成为相关产品具备竞争力与否的关键因素。 0003 图 1A 公知的背光模块, 其包含一光源模块 1、 基座 。
11、4、 导光板 6 以及底盘 7。在公知 的背光模块中, 光源模块 1 通过多个螺丝 5 锁在基座 4 上。基座 4 及导光板 6 锁在底盘 7 上, 以一间距设置。 然而, 由于在组装中基座4及导光板6之间的距离均不一样, 光源模块1 所产生的光线入射导光板 6 的品质无法控制在最佳的状态而导致画面的亮度较不均匀。此 外, 光源模块1及导光板6之间的距离又会在显示装置搬运中移位, 更使控制画面的亮度的 难度上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 可减少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对影 像视觉上的影响。 000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 可提高背光模块的组。
12、装时间。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 包含 : 一导光板, 具有一入光侧 ; 一光源模块, 沿该入 光侧延伸设置 ; 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电路板及多个光源设置于该电路板的顶面上, 这些 光源沿该入光侧设置, 并分别具有一发光面朝该入光侧的端面发光 ; 一基座, 沿该入光侧延 伸设置, 其中该电路板设置于该基座上 ; 以及一固定夹, 夹合该电路板于该基座上, 并设置 于相邻二该光源之间 ; 其中, 该固定夹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颚部及一第二颚部, 其中该第一颚 部上形成至少一弯折使该第一颚部的至少部分突出抵触该入光侧的端面并定位该入光侧 的端面与该发光面间的相对距离。 附图说明 0007 图 。
13、1A 为公知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 0008 图 1B 为公知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 0009 图 2A 至 2C 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0 图 2D 为具有凹槽的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1 图 2E 为图 2C 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2 图 2F 为图 2E 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3 图 2G 为图 2C 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4 图 2H 为图 2G 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A 4 2/6 页 5 0015 图 3A 为固定夹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6 图 3B 为固定夹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
14、图 ; 0017 图 3C 为显示装置移动影像显示范围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 0018 图 3D 为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 0019 图 4A 为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 以及 0020 图 4B 为显示装置移动影像显示范围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1 其中, 附图标记 0022 g : 距离 130 基座 0023 1 光源模块 132 承载面 0024 2 基板 134 被夹持面 0025 3 光源 134A 被夹持面 0026 4 基座 134B 被夹持面 0027 5 螺丝 136 : 凹槽 0028 6 导光板 140 固定夹 0029 100 : 背光模块 141 第。
15、一颚部 0030 1 1 0 : 导光板 142 弯折 0031 115 入光侧 143 第二段 0032 120 光源模块 144 弯折 0033 122 光源 145 第一段 0034 123 发光面 146 第二颚部 0035 124 电路板 147 内突部 0036 125 顶面 149 连接段 0037 126 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本发明为一种结构精简且组装便利的背光模块。在较佳实施例中, 背光模块所使 用的光源模块为发光二极管模块 (LED Module), 光源则为发光二极管 (Light-Emitting Diode;LED)。此外,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较佳应用于液晶显。
16、示面板 (LCD)等显示装置中, 但不 限于此 ; 背光模块亦可应用于其他领域中。 0039 请参阅图 2A 及 2B 所示本发明背光模块 100 的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2A 及 2B 所 示, 背光模块 100 包含一导光板 110、 一光源模块 120、 一基座 130 以及一固定夹 140。导光 板 110 具有一入光侧 115 供光源模块 120 所产生的背光入射导光板 110。在一较佳实施例 中, 光源模块 120 沿入光侧 115 延伸设置, 其中光源模块 120 包含多个光源 122 以及一电路 板 124。在本实施例中, 多个光源 122 沿入光侧 115 设置于电路板 124。
17、 的顶面 125 上, 并分 别具有一发光面 123 朝入光侧 115 的端面发光。电路板 124 则是设置于基座 130 上。基座 130 较佳为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金属体 ; 然而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基座 130 亦可以其他材 料形成。如图 2B 所示, 基座 130 的横断形状可为 “L” 字型, 并且具有一承载面 132 及与承 载面 132 相背的一被夹持面 134。换言之, 基座 130 的承载面 132 面向电路板 124 的一底面 126, 而被夹持面 134 则相对于承载面 132 背向电路板 124 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 电路板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A 。
18、5 3/6 页 6 124 的顶面 125 均朝向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固定夹 140 用于夹合电路板 124 于基座 130 上, 并定位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与光源模块 120 的发光面 123 间的相对距 离。 0040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 固定夹140较佳以金属等材料制成, 以使固定夹140有足够的 弹性及夹合力, 并同时具有散热的功能 ; 然而固定夹 140 的材料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实 施例中, 固定夹 140 亦可由其他材料制成。如图 2A 及 2B 所示, 固定夹 140 包含一第一颚部 141及一第二颚部146, 其中第一颚部141上形成至少一。
19、弯折142。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背 光模块 100 通过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及第二颚部 146 来将光源模块 120 夹合于基座 130 上。 0041 图 2C 为图 2A 及 2B 中固定夹 140 夹合光源模块 120 与基座 130 在一起的一较佳 实施例。如图 2A 至 2C 所示, 当光源模块 120 及基座 130 被固定夹 140 夹合在一起时, 电路 板 124 的底面 126 紧密平行的贴合于基座 130 的承载面 132, 其中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及第二颚部 146 分别对应压迫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及基座 130 的被夹持面。
20、 134, 以使 光源模块 120 与基座 130 夹合在一起。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较 佳地通过弯折 142 抵触于基座 130 至少一部分, 以方便在背光模块 100 在组装过程中可快 速的将固定夹 140 定位于基座 130 及光源模块 120 的周围。 0042 如图 2A 至 2C 所示, 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包含位于弯折 142 前的一第一段 145 及位于弯折 142 后的一第二段 143, 其中第一段 145 连接第二颚部 146。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颚部 141 的第一段 145 压迫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而第二段。
21、 143 则是朝向导光板 110 的方向突出于光源模块 120 的发光面 123 水平, 并平行的抵触于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通过此设计, 固定夹 140 可夹合光源模块 120 于基座 130 上, 并同时使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115与光源122的发光面123相距一距离g, 以使背光模块100能保持良好的光源 效果。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第一颚部 141 通过弯折 142 来形成一 “U” 字形状, 第一颚部 141 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抵压于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换言之,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 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通过该 “U” 字型结构避。
22、免因导光板 110 振动或移位而触碰损坏光源 122 的发光面 123 的情况发生, 又因该 “U” 字型结构有一定的弹性可避免在导光板 110 震动 或移位时, 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被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刮伤损坏。此外, 固定夹 140 的直径宽度可随设计需求调整, 以提高固定夹 140 的夹合力、 弹性及 / 或入光侧 115 与发光面 123 之间的相对距离 g。 0043 图 2D 为图 2C 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2A 及 2D 所示, 基座 130 进一步可包含一 凹槽 136, 其中凹槽 136 形成于基座 130 的夹持面 134 上。固定。
23、夹 140 的第二颚部 146 上 形成一内突部 147 陷入凹槽 136, 内突部 147 指第二颚部 146 往第一颚部 141 方向突的最 顶点, 在本实施例中, 内突部 147 为弯折第二颚部 146 而成 ;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实施 例中, 内突部 147 也可以是第二颚部 146 部上的一突点。内突部 147 陷入基座 130 的凹槽 136 时, 抵压于凹槽 136 的底面。在本实施例中, 凹槽 136 的底面与承载面 134 平行 ; 但不 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凹槽 136 的底面可以符合固定夹 140 的内突部 147 的形状 呈现, 或亦可由其他形状接触内突部。
24、 147。通过第二颚部 146 的内突部 147 陷入于凹槽 136 内, 可坚固地将固定夹 140 定位于基座 130 及光源模块 120 上, 并可防止固定夹 140 向上脱 离基座 130 及光源模块 120 的组合。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A 6 4/6 页 7 0044 图 2E 为图 2C( 或 2D) 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 2E 所示, 光源模块 120 具有多个光源 122 及至少两个固定夹 140, 其中这些光源 122 设置于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上。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夹 140 为具有宽度的扁型固定夹, 且其宽度及厚度可依据设计 。
25、需求调整。如图 2E 所示, 固定夹 140 设置于两个相邻的光源 122 之间, 而该两个固定夹 140 之间的两个相邻的光源122之间未设置任何固定夹140。 实质上, 只要固定夹140设置在任 何两相邻的光源 122 之间即可使固定夹 140 夹合光源模块 120 于基座 130 上。然而, 固定 夹 140 可根据设计需求被分布于光源模块 120 的两端的各两相邻的光源 122 之间, 或以其 他分布方式设置于任何两相邻的光源122之间, 以实现能分布夹合光源模块120于基座130 上。图 2F 为图 2E 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2F 所示, 固定夹 140 亦可为杆子状, 其半径可。
26、 依设计需求调整。然而, 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固定夹 140 亦可为其他型态呈现, 如多边形 的形状。 0045 图 2G 为图 2E 至 2F 的背面的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2G 所示, 凹槽 136 可设置于特 定的位置, 以使在每个固定夹 140 被设置于两相邻的光源 122 之间时, 可同时将固定夹 140 定位, 以避免固定夹 140, 因光源模块 120 及基座 130 的组合的震动或外力而上、 下、 左或右 脱离定位的位置。此外, 通过此设计, 在组装过程中, 组装人员可仅通过手指的触感来寻到 凹槽 136 的位置而快速容易地将固定夹 140 的内突部 147 陷入凹槽 136 。
27、之内, 以使组装所 需的时间可降低。 0046 然而, 如图 2H 所示,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 凹槽 136 亦可沿着光源模块 120 于承载 面 134 上形成。根据此设计, 固定夹 140 的数量及 / 或分布位置可随设计需求调整, 并能同 时具可防固定夹 140 脱离光源模块 120 及基座 130 的组合。 0047 图 3A 至 3D 为固定夹 140 的另外四种较佳实施例的范例, 其中此四种固定夹将会 与图 2A 及 2C 的实施例搭配解说 ; 然而须说明的是, 此四种固定夹不限于与图 2C 的实施例 搭配适用, 此四种固定夹可与图 2A 至 2H 其中任何一实施例搭配适用的。 。
28、0048 如图 2C 及 3A 所示, 图 3A 的固定夹 140 中的第一颚部 141 的第一段 145 压迫于电 路板124的顶面125, 而第二段143则自弯折142后突出于图2C的光源模块120的光源122 的发光面 123, 并且以一末端 144 抵触于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换言之, 固定夹 140 可通过第一颚部 141 的第一段 145 及第二颚部 146 夹合光源模块 120 于基座 130 上, 并 仅通过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来抵触于入光侧 115 的端面。通过此设计, 由于第一段 145 不会突出于光源 122 的发光面 123, 且由于。
29、突出于发光面 123 的平面水平的第二段 143 垂直于发光面 123, 第二段 143 干扰自发光面 123 产生地光线将会较低。换言之, 在此情况 下固定夹 140 可降低对自发光面 123 的光线入射入光侧 115 的影响, 以实现光线可有效的 射入导光板 110 并同时能以距离 g 定位发光面 123 与入光侧 115 之间的距离。 0049 如图 2C 及 3B 所示, 相对于图 3A 的固定夹 140, 图 3B 的固定夹 140 的第二段 143 自弯折 142 后是朝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具体而言,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段 143 朝电路板 124 延伸并以末端 144 。
30、抵触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换言之, 固定夹 140 仅通过第一颚部 141 的末端 144 及第二颚部 146 来将光源模块 120 及基座 130 在一起。此设计优点在于, 可 减少固定夹 141 与电路板 124 相互碰触的面积, 以降低固定夹 140 对电路板 124 的电路的 影响, 并同时能以第二段 143 的距离 ( 亦即, 距离 g) 定位光源模块 120 的发光面 123 与导 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之间的距离。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A 7 5/6 页 8 0050 如图 2C 及 3C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
31、1 的弯折 142 向导光 板110的入光侧115的端面突出以形成一凸脊。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夹140通过该凸脊(弯 折 142) 抵触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并且是以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的末端 144 及 第二颚部 146 将光源模块 120 夹合于基座 130 上。通过此设计, 由于第一颚部 141 仅靠弯 折142的该凸脊抵触导光板110的入光侧115, 并且仅通过第一颚部141的第二端143的末 端 144 接触光源模块 120 的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本实施例的固定夹 140 可降低触碰入 光侧 115 及电路板 124 的面积, 以降低固定。
32、夹 140 影响到光源模块 120 所产生的光线入射 入光侧 115 的情况。此外, 在本实施例, 固定夹 140 实质上通过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的末端 144 的一角来抵触于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上 ; 然而, 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第二段 143 的末端 144 的平面可与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平行, 并以该与顶面 124 平行的末端 144 抵触于顶面 124。 0051 如图 2C 及 3D 所示, 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自折弯 142 后, 形成往覆折叠的一 折箱结构(bellows-shaped structure), 并抵触导光板。
33、110的入光侧115。 通过第二段143 的往覆折叠, 固定夹 140 可增加发光面 123 与入光侧 115 之间距离 g 的距离。此优点在于, 固定夹140不用通过增加其直径宽度或厚度, 可仅通过第二段的往覆折叠来调整距离g。 通 过此设计, 由于固定夹 140 的直径宽度不用增加变大, 固定夹 140 对光线入导光板 110 的入 光侧 115 的影响较低。此外, 第二段 143 的往覆折叠可提供固定夹 140 更多的弹力, 可供电 路板 124 及导光板 110 之间的减震效应。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段 143 仅形成一次往覆折叠 ; 然而, 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第二段 143 亦可多。
34、次往覆折叠, 以便距离 g 及减震效应可依据 设计需求被调整。 0052 上述图2A至2H各实施例为光源模块120的电路板124的顶面125朝向导光板110 的入光侧 115 的情况。下述则将描述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不朝向入光侧 115 的情况。 0053 图 4A 为图 2C 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4A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光源 122 的发光 面 123 垂直于电路板 124 的顶面 125, 其中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抵触导光板 110 的入 光侧 115 的端面。如图 4A 所示, 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相对第一段 145 向导光板 110。
35、 反折以平行于第一段145, 且第二段143的末端144朝入光侧115延伸并以末端144抵触入 光侧 115 的该端面。通过此设计, 固定夹 140 可定位发光面 123 与入光侧 115 之间的距离, 并可同时夹合光源模块 120 于基座 130 上。此外, 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图 4A 中的光源模 块 120 及基座 130 的组合亦可与图 3A 至 3D 中的任何固定夹 140 其中之一搭配实施。 0054 图 4B 为图 4A 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4B 所示, 基座 130 包含承载面 132 及两被 夹持面 134A 及 134B。其中光源模块 120 的电路板 124 设置于。
36、承载面 132 上, 并且包含具 朝向入光侧 115 的发光面 123 的光源 122。如图 4B 所示, 电路板 124 的底面 126 是平行贴 合于承载面 132 上。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夹 140 包含一连接段 149, 分别连接第一颚部 141 及第二颚部 146。第一颚部 141 及第二颚部 146 分别对应压迫该两被夹持面 134A 及 134B。 而连接段 149 则横跨于电路板 124 的顶面上以定位电路板 124 于基座 130 上。在本实施例 中, 固定夹 140 的第一颚部 141 的第二段 143 抵触于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的端面, 以达 成能定位光源模。
37、块 120 的发光面 123 及导光板 110 的入光侧 115 之间的距离。 0055 此外, 根据设计需求, 在其他不同实施例中, 图 4B 的光源模块 120 及基座 130 的组 合亦可与图 3A 至 3D 其中之一的固定夹搭配实施, 以达成能有效发挥到各不同固定夹的优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A 8 6/6 页 9 点。 0056 当然,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 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 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148407。
38、 A 9 1/6 页 10 图 1A 图 1B 图 2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0 2/6 页 11 图 2B 图 2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1 3/6 页 12 图 2D 图 2E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2 4/6 页 13 图 2F 图 2G 图 2H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3 5/6 页 14 图 3A图 3B 图 3C 图 3D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4 6/6 页 15 图 4A 图 4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8407 A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