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475120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32075.8

申请日:

2012.11.01

公开号:

CN102927428A

公开日:

2013.02.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N 13/20申请日:20121101|||公开

IPC分类号:

F16N13/20

主分类号:

F16N13/20

申请人:

上海幸福摩托车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杰; 黄新良; 蔡龄丰

地址:

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30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代理人:

郭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该机油泵为摆线转子泵,机油泵包括泵体,泵体内设有内转子、外转子、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形成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间隔开,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移动滑块的第一侧面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并与低压油腔连接,移动滑块的第二侧面抵靠在泵体上、并与高压油腔连接,所述高压油腔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移动滑块移动挤压弹性元件,使得高压油腔容积增大、低压油腔容积减小,来改变吸油容积腔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从而改变吸油量和排油量。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包括泵体(1),所述泵体(1)内设有内转子(2)、外转子(3)、低压油腔(4)和高压油腔(5),所述内转子(2)和外转子(3)偏心设置,所述内转子(2)比外转子(3)少一个齿,内转子(2)和外转子(3)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其中部分容积腔为吸油容积腔(94,95),所述吸油容积腔(94,95)与低压油腔(4)连通,部分容积腔为排油容积腔(96,97),所述排油容积腔(96,97)与高压油腔(5)连通,所述高压油腔(5)和低压油腔(4)之间形成第一隔断(6)和第二隔断,所述第一隔断(6)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5)和低压油腔(4)间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7),所述移动滑块(7)的第一侧面(71)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并与低压油腔(4)连接,所述移动滑块(7)的第二侧面(72)抵靠在泵体(1)上、并与高压油腔(5)连接,所述高压油腔(5)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移动滑块(7)移动挤压弹性元件,使得高压油腔(5)容积增大、低压油腔(4)容积减小。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8),所述弹簧(8)的一端与移动滑块(7)的第一侧面(7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8)的另一端与滑块堵盖(10)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堵盖(10)设在泵体(1)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包括最大容积腔(91,92)和最小容积腔(93),所述最大容积腔(91,92)始终处于第一隔断(6)的位置上,当内转子(2)和外转子(3)未转动时,所述最小容积腔(93)处于第二隔断的位置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内还设有进油腔(11)和出油腔(12),所述进油腔(11)和低压油腔(4)连通,所述出油腔(12)和高压油腔(5)连通,所述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12)连通。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内还设有安全阀(13),当安全阀(13)打开时,高压油腔(5)和低压油腔(4)连通。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滑块(7)包括六个侧面,所述移动滑块(7)的第三侧面(73)、第四侧面(74)、第五侧面(75)分别与泵体(1)密封连接,所述移动滑块(7)的第六侧面(76)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相贴合。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6)上设有一凸块(61)和一凹口(62),所述凸块(61)靠近低压油腔(4),所述凹口(62)靠近高压油腔(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还包括泵盖(14),所述泵盖(14)和泵体(1)通过螺栓(15)固定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摆线转子泵,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属于汽车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机油泵一般包括泵盖和泵体,泵盖和泵体之间用螺钉连接,泵体内设有双齿轮、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泵体上设有油封,泵盖上设有限压阀。采用以上结构的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机油泵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传统的机油泵无法改变排量,因此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机油泵的流量远远高于机油泵需求流量,致使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比较大,随之扭矩及无用功也增加,这样就需要一个限压阀系统,把多余的机油经过限压阀泄出,从而来减少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多余的机油造成发动机做大量的无用功,导致发动机耗功较大,致使发动机油耗较大,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效果。
申请号为201210064618.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包括泵盖、泵壳、排量调节结构和中间盖板,排量调节机构包括离心调整机构、第一内转子、第一外转子、第二内转子、第二外转子和转轴,泵盖与中间盖板之间形成上油腔,第一内转子和第一外转子相配合并位于上油腔,中间盖板和泵壳之间形成下油腔,第二内转子和第二外转子相配合并位于下油腔内,下油腔分开形成下高压油区域和下低压油区域,离心调整机构、第一内转子及第二内转子跟随所述转轴转动,当转轴的转速低于预设值时,下高压油区域的油液和下低压油区域的油液被隔离,当转轴的转速高于预设值时,离心调整机构通过离心力作用推动转轴及第二内转子向上提升,下高压油区域的油液与下低压油区域的油液相通。该结构的可变排量转子机油泵,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能够使机油泵随着转速和压力的变化,通过改变高压油腔与低压油腔的容积来改变排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内设有内转子、外转子、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偏心设置,所述内转子比外转子少一个齿,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其中部分容积腔为吸油容积腔,所述吸油容积腔与低压油腔连通,部分容积腔为排油容积腔,所述排油容积腔与高压油腔连通,所述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形成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所述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间隔开,所述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所述移动滑块的第一侧面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并与低压油腔连接,所述移动滑块的第二侧面抵靠在泵体上、并与高压油腔连接,所述高压油腔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移动滑块移动挤压弹性元件,使得高压油腔容积增大、低压油腔容积减小。
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移动滑块的第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滑块堵盖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堵盖设在泵体上。
优选地,所述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包括最大容积腔和最小容积腔,所述最大容积腔始终处于第一隔断的位置上,当内转子和外转子未转动时,所述最小容积腔处于第二隔断的位置上。
优选地,所述泵体内还设有进油腔和出油腔,所述进油腔和低压油腔连通,所述出油腔和高压油腔连通,所述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泵体内还设有安全阀,当安全阀打开时,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移动滑块包括六个侧面,所述移动滑块的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五侧面分别与泵体密封连接,所述移动滑块的第六侧面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断上设有一凸块和一凹口,所述凸块靠近低压油腔,所述凹口靠近高压油腔。
优选地,所述机油泵还包括泵盖,所述泵盖和泵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其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的第二隔断采用可移动的移动滑块,通过高压油腔增大的压力来控制移动滑块的直线位移,来改变吸油容积腔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从而改变吸油量和排油量,从而控制转子机油泵的排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泵体和泵盖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显示为图3中C‑C向的剖视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第一隔断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泵体                  2         内转子
3         外转子                4         低压油腔
5         高压油腔              6         第一隔断
7         移动滑块              71        第一侧面
72        第二侧面              73        第三侧面
74        第四侧面              75        第五侧面
76        第六侧面              8         弹簧
91,92    最大容积腔            93        最小容积腔
94,95    吸油容积腔            96,97    排油容积腔
10        滑块堵盖              11        进油腔
12        出油腔                13        安全阀
14        泵盖                  15        螺栓
16        安全阀弹簧            17        安全阀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图6所示所示,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体1内设有内转子2、外转子3、低压油腔4和高压油腔5,内转子2由驱动轴驱动旋转,内转子2和外转子3偏心设置,内转子2比外转子3少一个齿,内转子2和外转子3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其中部分容积腔为吸油容积腔94、95(图中仅标出这两个,可有多个),吸油容积腔94、95与低压油腔4连通,部分容积腔为排油容积腔96、97(图中仅标出这两个,可有多个),排油容积腔96、97与高压油腔5连通,高压油腔5和低压油腔4之间形成第一隔断6和第二隔断,第一隔断6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5和低压油腔4间隔开,如图2所示,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7,移动滑块7的第一侧面71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并与低压油腔4连接,移动滑块7的第二侧面72抵靠在泵体1上、并与高压油腔5连接,高压油腔5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移动滑块7移动挤压弹性元件,使得高压油腔5容积增大、低压油腔4容积减小。
其中,如图2所示,弹性元件为弹簧8,弹簧8的一端与移动滑块7的第一侧面71固定连接,弹簧8的另一端与滑块堵盖10固定连接,滑块堵盖10设在泵体1上。
如图1所示,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包括最大容积腔91、92和最小容积腔93,最大容积腔91、92始终处于第一隔断6的位置上,当内转子2和外转子3未转动时,最小容积腔93处于第二隔断的位置上。
如图1所示,泵体1内还设有进油腔11和出油腔12,进油腔11和低压油腔4连通,出油腔12和高压油腔5连通,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12连通。
如图5所示,移动滑块7包括六个侧面,移动滑块7的第三侧面73、第四侧面74、第五侧面75分别与泵体1密封连接,移动滑块的第六侧面76与内转子2和外转子3相贴合,以起到隔断作用,将内转子2外齿与外转子3内齿于此隔断、将高压油腔5低压油腔4分隔。
如图6所示,第一隔断6上设有一凸块61和一凹口62,凸块61靠近低压油腔4,凹口62靠近高压油腔5,凸块61起到延迟吸油作用,使正空度增加,吸油更充分,凹口62起到提早排油的作用,使出油更流畅,这样能使泵体内转子2和外转子3产生全密封区域时间缩短,有助于减小压力波动并且降低扭矩。
如图3所示,机油泵还包括泵盖14,泵盖14和泵体1通过螺栓15固定连接。
泵体1内还设有安全阀13、安全阀弹簧16、安全阀堵盖17,安全阀弹簧16的一端与安全阀13连接,安全阀弹簧16的另一端与安全阀堵盖17连接,如图4所示,当出油腔12内的压力过大达到设定安全值时,出油腔12的油压将安全阀阀13顶开,出油腔12与进油腔11连通,从而高压油腔5与低压油腔4连通,实现泄压。
工作状态一:发动机主油道正常流量时,高压油腔5的油压较小,移动滑块7的第一侧面71受弹簧的预应力,第二侧面72抵靠在泵体1上,此时内转子2和外转子3转动,低压油腔4内的机油通过容积腔的传递,进入高压油腔5,此时最大容积腔91、92处于第二隔断7的位置上,最小容积腔93处于第二隔断7(也即移动滑块7的第六侧面76)的位置上。
工作状态二:当发动机主油道流量增大,高压油腔5的油压增大,高压油腔5中的机油通过移动滑块7的第二侧面72,迫使移动滑块7向右直线移动挤压弹簧8(如图2所示),此时移动滑块7已离开最小容积腔93处的位置,由于移动滑块7发生位移,高压油腔5的容积增大,低压油腔4的容积减小,与低压油腔4相通的吸油容积腔的个数减少,实现排量减小,直到高压油腔5中的油压小于弹簧8的回复力,弹簧7作用,将移动滑块8推回到初始状态。
移动滑块7原始位置处于内转子2外齿与外转子3内齿完全密封腔处,移动滑块7移动后,与内外转子其中一处啮合点形成封闭面,从而将高压油腔5与低压油腔4分隔。
本发明通过高压油腔增大的压力来控制移动滑块的直线位移,来改变吸油容积腔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从而改变吸油量和排油量,来控制转子机油泵的排量,这样就能根据发动机主油道压力和不同转速、工况下的压力,精确控制泵的排量的变化,减少发动机做无用功,降低了扭矩,并且一方面是降低液压功率,另一方面是降低机械功率,降低了发动机的油耗,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工作时,由曲轴或链轮链条带动与其连接的驱动轴的链轮旋转,驱动轴带动机油泵中的内转子2旋转,内转子2带动外转子3旋转,在内外转子的高速旋转下,进油腔11内的机油经低压油腔4进入到高压油腔5,最后经过出油腔12进入到发动机的主油道。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2742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2.13 CN 102927428 A *CN102927428A* (21)申请号 201210432075.8 (22)申请日 2012.11.01 F16N 13/20(2006.01) (71)申请人 上海幸福摩托车有限公司 地址 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 309 号 (72)发明人 徐杰 黄新良 蔡龄丰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代理人 郭玲 (54) 发明名称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该 机油泵为摆线转子泵, 机油。

2、泵包括泵体, 泵体内 设有内转子、 外转子、 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 高压 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形成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 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间隔 开, 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 移动滑块的第一侧面与 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并与低压油腔连接, 移动滑块 的第二侧面抵靠在泵体上、 并与高压油腔连接, 所 述高压油腔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当发动机主油 道内压力增大时, 移动滑块移动挤压弹性元件, 使 得高压油腔容积增大、 低压油腔容积减小, 来改变 吸油容积腔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 从而改变吸油 量和排油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包括泵体 (1) , 所述泵体 (1) 内设有内转子 (2) 、 外转子 (3) 、 低压油腔 (4) 和高压油腔 (5) , 所述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偏心设置, 所述内转子 (2) 比外转子 (3) 少一个齿, 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容积腔, 其中部分容 积腔为吸油容积腔 (94, 95) , 所述吸油容积腔 (94, 95) 与低压油腔 (4) 连通, 部分容积腔为 排油容积腔 (96, 97) 。

4、, 所述排油容积腔 (96, 97) 与高压油腔 (5) 连通, 所述高压油腔 (5) 和 低压油腔 (4) 之间形成第一隔断 (6) 和第二隔断, 所述第一隔断 (6) 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 (5) 和低压油腔 (4) 间隔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 (7) , 所述移动滑块 (7) 的第一侧面 (71) 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并与低压油腔 (4) 连接, 所述移动滑块 (7) 的第二侧 面 (72) 抵靠在泵体 (1) 上、 并与高压油腔 (5) 连接, 所述高压油腔 (5) 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 移动滑块 (7) 移动挤压弹性元件, 使得高压。

5、油腔 (5) 容积增 大、 低压油腔 (4) 容积减小。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8) , 所述弹簧 (8) 的一端与移动滑块 (7) 的第一侧面 (71) 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 (8) 的另一 端与滑块堵盖 (10) 固定连接, 所述滑块堵盖 (10) 设在泵体 (1)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密闭的容积 腔包括最大容积腔 (91,92) 和最小容积腔 (93) , 所述最大容积腔 (91,92) 始终处于第一隔 断 (6) 的位置上, 当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6、) 未转动时, 所述最小容积腔 (93) 处于第二隔断 的位置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 (1) 内还设有 进油腔 (11) 和出油腔 (12) , 所述进油腔 (11) 和低压油腔 (4) 连通, 所述出油腔 (12) 和高压 油腔 (5) 连通, 所述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 (12) 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 (1) 内还设有 安全阀 (13) , 当安全阀 (13) 打开时, 高压油腔 (5) 和低压油腔 (4) 连通。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

7、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滑块 (7) 包 括六个侧面, 所述移动滑块 (7) 的第三侧面 (73) 、 第四侧面 (74) 、 第五侧面 (75) 分别与泵体 (1) 密封连接, 所述移动滑块 (7) 的第六侧面 (76) 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相贴合。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断 (6) 上设 有一凸块 (61) 和一凹口 (62) , 所述凸块 (61) 靠近低压油腔 (4) , 所述凹口 (62) 靠近高压油 腔 (5) 。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泵还包括泵 盖 (14) , 所述泵盖 (。

8、14) 和泵体 (1) 通过螺栓 (15) 固定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27428 A 2 1/4 页 3 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摆线转子泵, 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属于汽车 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传统的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机油泵一般包括泵盖和泵体, 泵盖和泵体之间用 螺钉连接, 泵体内设有双齿轮、 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 ; 泵体上设有油封, 泵盖上设有限压阀。 采用以上结构的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机油泵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 由于传统的机 油泵无法改变排量, 因此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机油泵的流量远远高。

9、于机油泵需求流量, 致 使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比较大, 随之扭矩及无用功也增加, 这样就需要一个限压阀系统, 把多余的机油经过限压阀泄出, 从而来减少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 多余的机油造成发动机做 大量的无用功, 导致发动机耗功较大, 致使发动机油耗较大, 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效果。 0003 申请号为 201210064618.5 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包括泵 盖、 泵壳、 排量调节结构和中间盖板, 排量调节机构包括离心调整机构、 第一内转子、 第一外 转子、 第二内转子、 第二外转子和转轴, 泵盖与中间盖板之间形成上油腔, 第一内转子和第 一外转子相配合并位于上油腔, 中。

10、间盖板和泵壳之间形成下油腔, 第二内转子和第二外转 子相配合并位于下油腔内, 下油腔分开形成下高压油区域和下低压油区域, 离心调整机构、 第一内转子及第二内转子跟随所述转轴转动, 当转轴的转速低于预设值时, 下高压油区域 的油液和下低压油区域的油液被隔离, 当转轴的转速高于预设值时, 离心调整机构通过离 心力作用推动转轴及第二内转子向上提升, 下高压油区域的油液与下低压油区域的油液相 通。该结构的可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结构较为复杂, 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 泵, 能够使机油泵随着转速和压力的变化, 通过改变高压油腔。

11、与低压油腔的容积来改变排 量。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包括 泵体, 所述泵体内设有内转子、 外转子、 低压油腔和高压油腔, 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偏心设 置, 所述内转子比外转子少一个齿, 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容积腔, 其中部分 容积腔为吸油容积腔, 所述吸油容积腔与低压油腔连通, 部分容积腔为排油容积腔, 所述排 油容积腔与高压油腔连通, 所述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形成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 所述 第一隔断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间隔开, 所述第二隔断为移动滑块, 所述移动 滑块的第一侧面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并与低压油腔。

12、连接, 所述移动滑块的第二侧面抵靠 在泵体上、 并与高压油腔连接, 所述高压油腔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当发动机主油道内压力 增大时, 移动滑块移动挤压弹性元件, 使得高压油腔容积增大、 低压油腔容积减小。 0006 优选地, 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移动滑块的第一侧面固定连接, 说 明 书 CN 102927428 A 3 2/4 页 4 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滑块堵盖固定连接, 所述滑块堵盖设在泵体上。 0007 优选地, 所述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包括最大容积腔和最小容积腔, 所述最大容积腔 始终处于第一隔断的位置上, 当内转子和外转子未转动时, 所述最小容积腔处于第二隔断 的位置上。。

13、 0008 优选地, 所述泵体内还设有进油腔和出油腔, 所述进油腔和低压油腔连通, 所述出 油腔和高压油腔连通, 所述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连通。 0009 优选地, 所述泵体内还设有安全阀, 当安全阀打开时, 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连通。 0010 优选地, 所述移动滑块包括六个侧面, 所述移动滑块的第三侧面、 第四侧面、 第五 侧面分别与泵体密封连接, 所述移动滑块的第六侧面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相贴合。 0011 优选地, 所述第一隔断上设有一凸块和一凹口, 所述凸块靠近低压油腔, 所述凹口 靠近高压油腔。 0012 优选地, 所述机油泵还包括泵盖, 所述泵盖和泵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3 如上。

14、所述, 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其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的第二 隔断采用可移动的移动滑块, 通过高压油腔增大的压力来控制移动滑块的直线位移, 来改 变吸油容积腔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 从而改变吸油量和排油量, 从而控制转子机油泵的排 量。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显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 2 显示为图 1 中 A-A 向的剖视图。 0016 图 3 显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泵体和泵盖的装配示意图。 0017 图 4 显示为图 3 中 B-B 向的剖视图。 0018 图 5 显示为图 3 中 C-C 向的剖视图。 0019 图 6 显。

15、示为本发明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中第一隔断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标号说明 0021 1 泵体 2 内转子 0022 3 外转子 4 低压油腔 0023 5 高压油腔 6 第一隔断 0024 7 移动滑块 71 第一侧面 0025 72 第二侧面 73 第三侧面 0026 74 第四侧面 75 第五侧面 0027 76 第六侧面 8 弹簧 0028 91, 92 最大容积腔 93 最小容积腔 0029 94, 95 吸油容积腔 96, 97 排油容积腔 0030 10 滑块堵盖 11 进油腔 0031 12 出油腔 13 安全阀 0032 14 泵盖 15 螺栓 0033 16 安全阀弹。

16、簧 17 安全阀堵盖 说 明 书 CN 102927428 A 4 3/4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 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5 请参阅图 1 至图 6。须知,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 比例、 大小等, 均仅用 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 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 实施的限定条件, 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 任何结构的修饰、 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 整, 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 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 术内容得能涵。

17、盖的范围内。同时,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 “上” 、“下” 、“左” 、“右” 、“中间” 及 “一” 等的用语, 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 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 其相对关系的 改变或调整, 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 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36 如图1和图6所示所示, 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 包括泵体1, 泵体1内设 有内转子2、 外转子3、 低压油腔4和高压油腔5, 内转子2由驱动轴驱动旋转, 内转子2和外 转子 3 偏心设置, 内转子 2 比外转子 3 少一个齿, 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 容积腔, 其中部分容积腔为吸油容积腔 94、 95。

18、(图中仅标出这两个, 可有多个) , 吸油容积腔 94、 95 与低压油腔 4 连通, 部分容积腔为排油容积腔 96、 97 (图中仅标出这两个, 可有多个) , 排油容积腔 96、 97 与高压油腔 5 连通, 高压油腔 5 和低压油腔 4 之间形成第一隔断 6 和第 二隔断, 第一隔断 6 和第二隔断将高压油腔 5 和低压油腔 4 间隔开, 如图 2 所示, 第二隔断 为移动滑块 7, 移动滑块 7 的第一侧面 71 与弹性元件固定连接、 并与低压油腔 4 连接, 移动 滑块 7 的第二侧面 72 抵靠在泵体 1 上、 并与高压油腔 5 连接, 高压油腔 5 与发动机主油道 连通, 当发动。

19、机主油道内压力增大时, 移动滑块 7 移动挤压弹性元件, 使得高压油腔 5 容积 增大、 低压油腔 4 容积减小。 0037 其中, 如图 2 所示, 弹性元件为弹簧 8, 弹簧 8 的一端与移动滑块 7 的第一侧面 71 固定连接, 弹簧 8 的另一端与滑块堵盖 10 固定连接, 滑块堵盖 10 设在泵体 1 上。 0038 如图1所示, 多个密闭的容积腔包括最大容积腔91、 92和最小容积腔93, 最大容积 腔 91、 92 始终处于第一隔断 6 的位置上, 当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未转动时, 最小容积腔 93 处于第二隔断的位置上。 0039 如图 1 所示, 泵体 1 内还设有进油。

20、腔 11 和出油腔 12, 进油腔 11 和低压油腔 4 连 通, 出油腔 12 和高压油腔 5 连通, 发动机主油道和出油腔 12 连通。 0040 如图 5 所示, 移动滑块 7 包括六个侧面, 移动滑块 7 的第三侧面 73、 第四侧面 74、 第五侧面 75 分别与泵体 1 密封连接, 移动滑块的第六侧面 76 与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相贴 合, 以起到隔断作用, 将内转子 2 外齿与外转子 3 内齿于此隔断、 将高压油腔 5 低压油腔 4 分隔。 0041 如图 6 所示, 第一隔断 6 上设有一凸块 61 和一凹口 62, 凸块 61 靠近低压油腔 4, 凹口 62 靠近高压油。

21、腔 5, 凸块 61 起到延迟吸油作用, 使正空度增加, 吸油更充分, 凹口 62 起到提早排油的作用, 使出油更流畅, 这样能使泵体内转子2和外转子3产生全密封区域时 间缩短, 有助于减小压力波动并且降低扭矩。 0042 如图 3 所示, 机油泵还包括泵盖 14, 泵盖 14 和泵体 1 通过螺栓 15 固定连接。 0043 泵体 1 内还设有安全阀 13、 安全阀弹簧 16、 安全阀堵盖 17, 安全阀弹簧 16 的一端 与安全阀13连接, 安全阀弹簧16的另一端与安全阀堵盖17连接, 如图4所示, 当出油腔12 说 明 书 CN 102927428 A 5 4/4 页 6 内的压力过大达。

22、到设定安全值时, 出油腔 12 的油压将安全阀阀 13 顶开, 出油腔 12 与进油 腔 11 连通, 从而高压油腔 5 与低压油腔 4 连通, 实现泄压。 0044 工作状态一 : 发动机主油道正常流量时, 高压油腔 5 的油压较小, 移动滑块 7 的第 一侧面 71 受弹簧的预应力, 第二侧面 72 抵靠在泵体 1 上, 此时内转子 2 和外转子 3 转动, 低压油腔 4 内的机油通过容积腔的传递, 进入高压油腔 5, 此时最大容积腔 91、 92 处于第二 隔断 7 的位置上, 最小容积腔 93 处于第二隔断 7(也即移动滑块 7 的第六侧面 76) 的位置 上。 0045 工作状态二 。

23、: 当发动机主油道流量增大, 高压油腔 5 的油压增大, 高压油腔 5 中的 机油通过移动滑块 7 的第二侧面 72, 迫使移动滑块 7 向右直线移动挤压弹簧 8(如图 2 所 示) , 此时移动滑块7已离开最小容积腔93处的位置, 由于移动滑块7发生位移, 高压油腔5 的容积增大, 低压油腔 4 的容积减小, 与低压油腔 4 相通的吸油容积腔的个数减少, 实现排 量减小, 直到高压油腔 5 中的油压小于弹簧 8 的回复力, 弹簧 7 作用, 将移动滑块 8 推回到 初始状态。 0046 移动滑块 7 原始位置处于内转子 2 外齿与外转子 3 内齿完全密封腔处, 移动滑块 7 移动后, 与内外。

24、转子其中一处啮合点形成封闭面, 从而将高压油腔 5 与低压油腔 4 分隔。 0047 本发明通过高压油腔增大的压力来控制移动滑块的直线位移, 来改变吸油容积腔 和排油容积腔的个数, 从而改变吸油量和排油量, 来控制转子机油泵的排量, 这样就能根据 发动机主油道压力和不同转速、 工况下的压力, 精确控制泵的排量的变化, 减少发动机做无 用功, 降低了扭矩, 并且一方面是降低液压功率, 另一方面是降低机械功率, 降低了发动机 的油耗, 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0048 本发明的内部变排量转子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是 : 发动机工作时, 由曲轴或链轮链 条带动与其连接的驱动轴的链轮旋转, 驱动轴带动机油泵中。

25、的内转子2旋转, 内转子2带动 外转子 3 旋转, 在内外转子的高速旋转下, 进油腔 11 内的机油经低压油腔 4 进入到高压油 腔 5, 最后经过出油腔 12 进入到发动机的主油道。 0049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 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 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 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 此, 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 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说 明 书 CN 102927428 A 6 1/3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428 A 7 2/3 页 8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428 A 8 3/3 页 9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428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