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2715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2.13 CN 102927155 A *CN102927155A* (21)申请号 201210339934.9 (22)申请日 2012.09.14 F16D 27/04(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西新经济技术开 发区东风大街 2259 号 (72)发明人 付磊 宫艳峰 窦慧莉 李显 (74)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 限责任公司 22100 代理人 王薇 (54) 发明名称 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
2、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 器, 由两套线圈、 两套铁芯回路、 两套主动摩擦片 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每套线圈 对应一套铁芯回路、 一套主动摩擦片、 一套从动摩 擦片 ; 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 从动 摩擦片呈圆环状, 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 两套 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和内侧主 动摩擦片及铁芯组成, 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 成径向布置, 其结合简单的变速机构, 可以实现曲 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 换, 在不同工况应用不同的速比, 有利于提高机械 增压器的效率, 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
3、的同时 降低油耗。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1 页 2 1. 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由两套线圈、 两套铁芯回路、 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 从动摩擦片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 一套主动摩擦片、 一套从动摩 擦片 ; 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 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 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 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 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 铁芯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
4、铁芯组成, 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 带有键槽的孔 径与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相连, 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 并将 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 两套从动摩擦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 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组成, 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径向布置 ; 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 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 内侧变形钢片相连接, 外侧变形 钢片、 内侧变形钢片之间不连接 ; 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组成, 两套线圈的外侧 具有单独的铁芯, 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其。
5、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主 动摩擦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的电源实现 ; 内侧主动摩擦片与内侧从 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的电源实现 ; 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 制。 3. 根据权利要求 1 中所述的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从 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外侧变形钢片通过铆钉连接 ; 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动力传输下游机构通过 连接螺栓传输动力。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27155 A 2 1/3 页 3 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用于发动机机械增压器控制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6、 目前, 电磁离合器已经是技术成熟的机电产品, 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0003 一般来说, 电磁离合器主要由一个线圈、 一套铁芯回路、 一个主动摩擦片、 一个从 动摩擦片和衔铁组成。线圈和铁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构成电磁铁。 0004 电磁离合器工作原理 : 在线圈通电时, 电磁铁产生磁力, 吸合衔铁, 进而衔铁将从 动摩擦片压紧到主动摩擦片上, 主动摩擦片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 带动从动摩擦片, 进而完 成动力传输。通过控制线圈电源通断来控制动力传输。 0005 在应用电磁离合器的场合, 有时会出现这样问题 : 既需要控制动力传输的通断, 又 需要改变转速比。传统的电磁离合器只能控制动力传输的通。
7、断, 而不能改变转速比。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同时采用电磁离合器和变速箱。 这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 单独的变速箱 不仅体积会较大, 而且还需要单独的控制部分。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成本, 设计布置 也会异常困难。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其结合简单的变 速机构, 可以实现曲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换, 在不同工况应用 不同的速比, 有利于提高机械增压器的效率, 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 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样实现的 : 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 由两套线圈、 两 套铁芯回路、 两套主动摩擦片。
8、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 芯回路、 一套主动摩擦片、 一套从动摩擦片 ; 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 从动摩擦 片呈圆环状, 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 两 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组成, 且两套摩擦片及铁 芯同轴成径向布置, 带有键槽的孔径与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相 连, 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 并将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 两套从动摩擦 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组成, 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 径向布置 ; 外侧。
9、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 内侧变形钢片相连接, 外侧变形钢片、 内侧变形钢片之间不连接 ; 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和 内侧线圈组成, 两套线圈的外侧具有单独的铁芯, 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 0008 所述的外侧主动摩擦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的电源实现 ; 内 侧主动摩擦片与内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的电源实现 ; 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 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0009 所述的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外侧变形钢片通过铆钉连接 ; 外侧从动摩擦片与 说 明 书 CN 102927155 A 3 2/3 页 4 动力传输下游机构通过连接。
10、螺栓传输动力。 0010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 将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与合适的传动机构、 变速 机构等相结合, 就可以实现动力传输通断可电控、 动力传输方向可电控、 转速比可电控等功 能 ; 可以实现曲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换, 在不同工况应用不同 的速比, 有利于提高机械增压器的效率, 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 ; 可以用 在机械增压发动机上, 通过两速比可电控控制, 进一步优化在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 附图说明 0011 图 1 为本发明的主动摩擦片结构图。 0012 图 2 为本发明的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结构图。 0013 图 3 为本发明的线圈及铁。
11、芯结构图。 0014 图 4 为本发明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 如图 1-3 所示, 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 离合器, 由两套线圈、 两套铁芯回路、 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 一套主动摩擦片、 一套从动摩擦片 ; 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 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 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 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 片为径向嵌套分布, 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1 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2 组成, 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 带有键槽的孔径 3 与外侧主动摩擦。
12、片及铁心 1 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 2 相连, 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 并将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外 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1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2两套从动摩擦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 铁 7 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组成, 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径向布置 ; 外侧从动 摩擦片及衔铁 7 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 6、 内侧变形钢片 10 相连接, 外侧变形钢片 6、 内侧变形钢片 10 之间不连接 ; 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 12 和内 侧线圈 13 组成, 两套线圈的外侧具有单独的铁芯, 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 0016 所述的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1。
13、 与外侧从动摩擦片 7 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 12 的电源实现 ; 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2 与内侧从动摩擦片 11 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 13 的 电源实现 ; 外侧线圈 12 和内侧线圈 13 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0017 两套线圈即外侧线圈 12 和内侧线圈 13 电流的通断可由公用控制单元单独控制。 两套从动摩擦片即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7 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分别与动力传输 下游机构的两个动力输入端相连接, 如变速机构的两个输入端。当电磁离合器下游机构的 哪个动力输入端需要动力输入时, 将与其相连接的从动摩擦片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7 和 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
14、对应的线圈外侧线圈 12 和内侧线圈 13 通电, 使电磁离合器吸 合, 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在压力的作用下传递扭矩。 0018 上述附图4所示实施例中, 从动摩擦片组件17由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机构等连 接螺栓 4、 外侧变形钢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 5、 外侧变形钢片 6、 外侧从动摩擦片及 衔铁 7 和内侧变形钢片与内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 8, 内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机构等连接 螺栓9、 内侧变形钢片10、 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两部分组件构成, 两部分组件不相互连 说 明 书 CN 102927155 A 4 3/3 页 5 接 ; 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外侧变形钢片6通过铆钉。
15、5连接 ; 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动力传 输下游机构通过连接螺栓 4 传输动力, 内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 8, 内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 机构等连接螺栓 9、 内侧变形钢片 10、 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结构与外侧从动摩擦片组 件 17 相同。主动摩擦片组件 18 通过键从传动轴获取扭矩, 通过外侧主动摩擦片 1 或内侧 主动摩擦片 2 将动力传输给从动摩擦片组件 17 中的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7 或内侧从动 摩擦片及衔铁 11。线圈及铁芯 19 由外侧部分铁芯 14 和内侧部分铁芯 15, 外侧线圈 12 和 内侧线圈13, 轴承16组成, 轴承16内圈与主动摩擦片组件18中间部分配合, 故而。
16、铁芯及线 圈 19 不随传动轴转动。主动摩擦片组件 18 与线圈及铁芯 19 组合为一体, 主动摩擦片组件 18 随传动轴转动, 线圈及铁芯 19 由于是通过轴承 16 与主动摩擦片组件 (18) 连接, 所以不 随传动轴转动。 0019 其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 当不需要传递动力时 : 由控制单元控制, 外侧线圈 12 和内侧线圈 13 同时不供电, 不产 生吸合衔铁的磁力, 内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2、 外主动摩擦片及铁芯 1 和内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外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7 不吸合, 不传输动力。 0020 当需要通过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7 传递动力时 : 由电控单元控制, 外侧线。
17、圈 12 电源接通, 内侧线圈13电源断开, 外侧线圈产生磁力, 对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的衔铁产 生轴向拉力, 该拉力使外侧变形钢片6轴向变形, 进而使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的衔铁向 主动摩擦片移动, 直至吸合, 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 传递扭矩。 不需要传递扭矩时, 断开外侧 线圈 12 电源。 0021 当需要通过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传递动力时, 由电控单元控制, 内侧线圈 13 电源接通, 外侧线圈 12 电源断开, 内侧线圈 13 产生磁力, 对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 的衔 铁产生轴向拉力, 该拉力使内侧变形钢片 10 轴向变形, 进而使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9 的 衔铁向主动摩擦片移动, 直至吸合, 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 传递扭矩。 不需要传递扭矩时, 断 开内侧线圈 13 电源。 说 明 书 CN 102927155 A 5 1/4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155 A 6 2/4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155 A 7 3/4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155 A 8 4/4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927155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