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80045940.6
2013.08.29
CN104603465A
2015.05.06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17/04申请日:20130829|||公开
F04D17/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中井聪; 田中英志; 加川庆宪; 松本和弘; 西村和也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2012-194256 2012.09.04 JP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李辉; 徐丹
抑制在支撑板等横流风扇的加强部件产生的流路损失的增加,并进行横流风扇的强度的加强。多片叶片(40)从支撑板(50)沿长度方向延伸。辅助环(60)位于多片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与多片叶片(40)的外端(40a)结合。从辅助环(60)到叶片(40)的支撑板侧的叶片基部(40c)的距离为,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横流风扇,该横流风扇具有: 圆盘状或者圆环状的支撑板(50); 多片叶片(40),它们从所述支撑板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辅助环(60),其位于多片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与多片所述叶片的 外端(40a)结合, 从所述辅助环到所述叶片的所述支撑板侧的叶片基部(40c)的距离为,从所述 叶片基部到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与多片所述叶片一体成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支撑板包括多个支撑板, 所述辅助环包括多个辅助环, 形成有多个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是将一个所述支撑板、一个所述辅助环和多 片所述叶片一体成型而得到的, 至少一个所述风扇单元在所述支撑板上紧固有其它所述风扇单元的多片所述叶 片。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的厚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变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辅助环中,所述叶片的所述末端部侧的第一表面(60a)的从外周侧朝向 内周侧的倾斜大于所述支撑板侧的第二表面(60b)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多片所述叶片以外端位于呈同心圆状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所述辅助环具有外周(60c)在多片所述叶片的所述外端的外侧通过的圆环状的 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具有圆环状的形状,而且具有与所述支撑板的外径(r1)相同或者比 所述支持板的外径大的外径(r3)。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具有:主体部,其具有圆环状的形状;和平衡部(64、65),其与所 述主体部一体成型,而且部分地增加所述辅助环的重量,以取得旋转的平衡。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是将所述平衡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侧而成的凸部(64)。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横流风扇,其中, 所述辅助环是将所述平衡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而成的凸部(65)。
说明书横流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流风扇,尤其是具有树脂制的叶片的横流风扇。 背景技术 空调机的室内机等所使用的横流风扇在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圆盘状或者圆 环状的两个支撑板之间,配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多片叶片。并且,如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5-87086号公报)等中记载的那样,在两个支撑板之间配置有圆盘状 或者圆环状的中间板,以便加强多片叶片的强度。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在设置多个支撑板时,由于多个支撑板 而产生风量损失,导致流路损失增大。但是,如果为了减小由支撑板引起的流路损失 而减少支撑板的张数,则导致横流风扇的强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抑制在支撑板等横流风扇的加强部件产生的流路损失的增加,并 进行横流风扇的强度的加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横流风扇具有:圆盘状或者圆环状的支撑板;多片叶片,它 们从支撑板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辅助环,其位于多片叶片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 与多片叶片的外端结合,从辅助环到叶片的支撑板侧的叶片基部的距离为,从叶片基 部到末端部的尺寸的55%以上。 根据第一方面的横流风扇,从辅助环到叶片基部的距离为,从叶片基部到末端部 的尺寸的55%以上,因而横流风扇的强度提高,另外辅助环与多片叶片的外端结合, 因而与过去支撑从外端到内端的支撑板相比,能够抑制流路损失。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横流风扇,辅助环与多片叶 片一体成型。 根据第二方面的横流风扇,通过将辅助环与多片叶片一体成型,不需要辅助环与 多片叶片的装配,省去了将辅助环与多片叶片的外端连接的作业等。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横流风扇,支撑板包括多个 支撑板,辅助环包括多个辅助环,形成有多个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是将一个支撑 板、一个辅助环和多片叶片一体成型而得到的,至少一个风扇单元在支撑板上紧固有 其它风扇单元的多片叶片。 根据第三方面的横流风扇,用辅助环将多片叶片结合起来,该辅助环从叶片基部 离开了从叶片基部到末端部的尺寸的55%以上的距离,因而容易将一个风扇单元的支 撑板和其它风扇单元的多片叶片紧固。并且,容易通过辅助环进行叶片的紧固,因而 能够分别延长各风扇单元的叶片。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横 流风扇,辅助环的厚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变薄。 根据第四方面的横流风扇,厚度随着朝向外周侧而变薄,因而能够降低空气在辅 助环的流体损失。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横流风扇,在辅助环中,叶 片的末端部侧的第一表面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大于支撑板侧的第二表面的 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 根据第五方面的横流风扇,叶片的末端部侧的第一表面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 倾斜大于支撑板侧的第二表面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因而容易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横 流风扇,多片叶片以使外端位于呈同心圆状的位置的方式配置,辅助环具有外周在多 片叶片的外端的外侧通过的圆环状的形状。 根据第六方面的横流风扇,辅助环的外周在叶片的外端的外侧通过,因而辅助环 的外周不被叶片的外端隔开而连续地连接,所以能够提高辅助环的强度。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一~第六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横 流风扇,辅助环具有圆环状的形状,而且具有与支撑板的外径相同或者比支持板的外 径大的外径。 根据第七方面的横流风扇,辅助环的外径与支撑板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大,因而 能够增大辅助环的外周与叶片的外端的间隔,提高辅助环的强度。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一~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横 流风扇,辅助环具有:主体部,其具有圆环状的形状;和平衡部,其与主体部一体成 型,而且部分地增加辅助环的重量,以取得旋转的平衡。 根据第八方面的横流风扇,横流风扇的平衡部是与辅助环的主体部一体成型的, 因而节省了有关平衡部的装配工时。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横流风扇,辅助环是将平衡 部设于主体部的内周侧而成的凸部。 根据第九方面的横流风扇,横流风扇的平衡部设于主体部的内周侧,因而能够抑 制由于设置平衡部而引起的横流风扇的送风性能的下降。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横流风扇是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横流风扇,辅助环是将平衡 部设于主体部的厚度方向而成的凸部。 根据第十方面的横流风扇,横流风扇的平衡部设于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因而能够 设置不会增大空气阻力的平衡部,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平衡部而引起的横流风扇的送风 性能的下降。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利用辅助环抑制流路损失的增加,并实 现横流风扇的强度的加强。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横流风扇中,不需要辅助环与多片叶片的装配,能够削减 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削减风扇单元数量,实现制造成本的降 低。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降低空气的流体损失,提高送风特性。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横流风扇中,由于容易一体成型,成品率提高,能够提供 低廉的横流风扇。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提高辅助环的强度,提高横流风扇的强 度加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提高辅助环的强度,提高横流风扇的强 度加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利用平衡部抑制了旋转的 摆动的横流风扇。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抑制因平衡部引起的送风性能的下降, 减小旋转的摆动。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横流风扇中,能够抑制因平衡部引起的送风性能的下降, 减小旋转的摆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横流风扇的叶轮的装配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叶轮的端板的结构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叶轮的风扇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叶轮的风扇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风扇单元的支撑板的结构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风扇单元的辅助环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风扇单元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风扇单元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与图5的风扇单元进行对比的其它风扇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风扇单元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风扇单元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横流风扇,以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设置的横 流风扇为例进行说明。 (1)室内机内的横流风扇 图1是示出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截面的概况的图。室内机1具有主体外壳2、 空气过滤器3、室内热交换器4、横流风扇10、垂直挡板5及水平挡板6。如图1所 示,在主体外壳2的顶面的吸入口2a的下游侧,与吸入口2a对置地配置有空气过滤 器3。在空气过滤器3的更下游侧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通过吸入口2a到达室内热 交换器4的室内空气全部在空气过滤器3通过而被去除尘埃。 室内热交换器4是将前面侧热交换器4a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b以从侧面观察呈倒 V字状的方式连接而构成的。在从主体外壳2的顶面观察的俯视观察时,前面侧热交 换器4a配置在与吸入口2a的大致前面侧一半对置的位置,背面侧热交换器4b配置 在与吸入口2a的大致背面侧一半对置的位置。前面侧热交换器4a和背面侧热交换器 4b都是通过将多个板翅片沿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地安装于导热管而构成的。 从吸入口2a吸入并通过空气过滤器3的室内空气,在穿过前面侧热交换器4a和背面 侧热交换器4b之间时产生热交换,进行空气调和。 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大致圆筒形状的横流风扇10沿着主体外壳2的宽 度方向长长地延伸,和室内热交换器4一起与主体外壳2的宽度方向平行地设置。横 流风扇10具有:叶轮20,其配置在被倒V字状的室内热交换器4夹着而被其包围的 空间中;和风扇马达(未图示),其用于驱动叶轮20。该横流风扇10使叶轮20向图 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A1(顺时针)旋转而产生气流。 与横流风扇10的下游的吹出口2b连接的吹出通道由涡旋部件2c构成背面侧。 涡旋部件2c从正面观察具有与主体外壳2的吹出口2b的开口部大致相同的宽度。涡 旋部件2c的上端位于比横流风扇10的上端靠上的位置,从侧面观察位于比圆筒状的 横流风扇10的中心轴偏向背面侧的位置。涡旋部件2c的下端与吹出口2b的开口端 连接。涡旋部件2c的引导面从截面观察呈在横流风扇10侧具有曲率中心的平滑的曲 线形状,以便将从横流风扇10吹出的空气顺利且平静地引导到吹出口2b。 (2)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概略构造 图2示出了横流风扇10的叶轮20的概略构造。叶轮20例如是将端板21和4 个风扇单元30接合而构成的。端板21配置在叶轮20的一端,4个风扇单元30中的 一个风扇单元配置在另一端。端板21在轴心O上具有金属制的旋转轴22。并且,在 配置于叶轮20的另一端的风扇单元30中,与风扇马达轴(未图示)连接的毂部(未 图示)通常设于该风扇单元30的中心部。或者,也存在配置于叶轮20的另一端的风 扇单元30具有其它的结构的情况,如风扇单元30构成为具有与风扇马达的一部分结 合的部件,而且在中心部具有金属轴等。端板21的旋转轴22和叶轮20的另一端的 风扇单元30的毂部(或者金属轴)被支撑着,叶轮20围绕轴心O旋转。该端板21 采用与过去相同的端板。但是,端板21的构造不需要与过去相同,能够适当变更端 板21的构造,以便适用本发明。 各风扇单元30分别具有多片叶片40、圆环状的支撑板50、和辅助环60。在装 配叶轮20时,各风扇单元30自身的多片叶片40被熔接在相邻的风扇单元30的支撑 板50或者端板21上。图3示出了相互相邻的两个风扇单元30被熔接的工序。两个 风扇单元30重叠设置在夹具103上。该重叠的风扇单元30被夹具103和焊头(horn) 102夹持。从振子101向焊头102供给超声波,所供给的超声波在焊头102中传播并 供给到风扇单元30。由此,一个风扇单元30的叶片40和另一个风扇单元30的支撑 板50通过超声波而熔接。同样,将风扇单元30和端板21夹在另一个夹具和焊头102 之间,从振子101向焊头102供给超声波,由此将风扇单元30的叶片40和端板21 熔接。在这样熔接时,在端板21形成有如图4所示数量与叶片40相同的凹部23, 以便将叶片40定位于端板21。各凹部23具有比各叶片40的截面形状稍大的平面形 状,因而各叶片40分别嵌入各凹部23中并嵌合于此。仅在多个凹部23中的一个凹 部23形成有阶梯部23a,以便进行端板21和风扇单元30的定位。 (3)风扇单元的具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30的具体结构如图5~图10所示。图5是示出构成图2 所示的叶轮20的多个风扇单元30中的一个风扇单元30的立体图,图6是该风扇单 元30的侧视图。图5和图6所示的风扇单元30由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材料通过注塑成 型等一体成型的多片叶片40和支撑板50和辅助环60构成。风扇单元30的旋转方向 是图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A1。 (3-1)叶片 多片叶片40从圆环状的支撑板50的第一表面50a沿长度方向(沿着轴心O的 方向)延伸。叶片40通过与支撑板50一体成型,从而叶片基部40c被固定在支撑板 50的第一表面50a上,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叶片基部40c的相反侧成为叶片末端部 40d。叶片40的长度L1(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例如约为10cm。 叶片40具有负压面40f和压力面40e。在风扇单元30向图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A1 旋转时,叶片40的压力面40e侧的压力升高,负压面40f侧的压力降低。 仅在多片叶片40中的一片叶片40的叶片末端部40d形成有切口部40i。该切口 部40i是用于进行两个风扇单元30的定位的部分或者进行风扇单元30和端板21的 定位的部分,是与上述的端板21的凹部23的阶梯部23a或者后述的风扇单元30的 凹部51的阶梯部51c嵌合的部分。通过设置切口部40i,能够这样使各叶片40和端 板21的各凹部23或者风扇单元30的各凹部51一对一对应。在这样进行定位时,能 够使多片叶片40按照每组与注塑成型时的模具的多个组合模对应,能够以容易从组 合模中取出的方式配置叶片40。具体而言,与相对于轴心O旋转对称地配置多片叶 片40的方式相比,将多片叶片40配置成容易在叶片40脱离组合模的方向变更叶片 40的倾斜度而取出的非旋转对称的形状。 (3-2)支撑板 图7表示从底面观察圆环状的支撑板50的状态,即从第二表面50b侧进行观察 的状态。在支撑板50的与第一表面50a对置的第二表面50b形成有供叶片40嵌入的 凹部51。各凹部51具有比各叶片40的截面形状稍大的平面形状,因而在将两个风 扇单元30重叠时,各叶片40分别嵌入各凹部51中并嵌合于此。沿着支撑板50的内 周形成有比第二表面50b高的环状的凸部52。凸部52的外周侧斜着倾斜,发挥在两 个风扇单元30重叠时将叶片40引导至凹部51的作用。 叶片40的外端40a接触的凹部51的外周51a位于支撑板50的外周50c的内侧, 叶片40的内端40b接触的凹部51的内周51b位于支撑板50的内周50d的外侧。换 言之,从支撑板50的中心(轴心O上的点)到凹部51的外周51a的距离d1(到叶 片40的外端40a的距离),比从支撑板50的中心到外周50c的半径r1小。并且,从 支撑板50的中心(轴心O上的点)到凹部51的内端51b的距离d2(到叶片40的内 端40b的距离),比从支撑板50的中心到内周50d的半径r2大。将该支撑板50设定 成使支撑板50的宽度W1(半径r1-半径r2)大于从叶片40的外端40a到内端40b 的半径方向的距离(距离d1-距离d2),以便使支撑叶片40的强度保持较高的强度。 (3-3)辅助环 辅助环60位于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且辅助环60到叶片基部40c的 距离为,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叶片40的长度L1)的60%。辅 助环60的配置位置优选从叶片基部40c离开长度L1的55%以上的距离,以便提高 横流风扇20的强度,容易进行超声波焊接等装配工序。 图8示出了辅助环60和叶片40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形状。图8所示的截面是沿与 轴心O垂直的面切断时呈现的截面。在图9中,将从叶片40的叶片末端部40d朝向 叶片基部40c观察时的辅助环60和叶片40和支撑板50局部放大进行图示。辅助环 60主要由环部61和连接部62和连接辅助部63构成。环部61的外周61a的半径r3 大于支撑板50的外周51a的半径r1。并且,环部61的外周61a的半径r3大于从辅 助环60的中心(轴心O上的点)到叶片40的外端40a的距离d1。即,环部61的外 周61a在所有叶片40的外端40a的外侧通过。在该辅助环60中,环部61的内周61b 的半径r4大于支撑板50的内周51b的半径r2,而且稍微大于到叶片40的外端40a 的距离d1,环部61的内周61b在叶片40的外端40a的外侧附近通过。 连接部62从轴心O的方向观察形成为从环部61朝向内侧突出的三角形状。呈 三角形状的连接部62具有3个顶部62a、62b、62c,顶部62a、62b之间的边与环部 61连接,顶部62a、62c之间的边与叶片40的负压面40f连接。另一方面,叶片40 的压力面40e不与连接部62连接。连接部62与负压面40f连接的部分的长度L4(从 顶部62a到顶部62c之间的长度)比叶弦长度L3的二分之一短。通过设定成使与负 压面40f连接的部分的长度L4比叶弦长度L3的二分之一短,与设定成比叶弦长度 L3的二分之一长的情况相比,送风特性得到改善。 在叶片40的外端40a附近形成有连接辅助部63。连接辅助部63是填埋叶片40 的外端40a和连接部62和环部61之间的部分,用于辅助这三者的连接。 在图10中放大示出了从侧面观察的辅助环60的一部分。辅助环60具有叶片末 端部40d侧的第一表面60a、叶片基部40c侧的第二表面60b、外周面60c和内周面 60d。在连接该第一表面60a和外周面60c的部分形成有曲率半径R1的曲面60e,在 连接该第二表面60b和外周面60c的部分形成有曲率半径R2的曲面60f。 辅助环60的厚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变薄。即,辅助环60在外周面60c 的厚度t2小于在叶片基部40c附近的厚度t1。更仔细地观察,将辅助环60设定成, 使第一表面60a与相对于轴心O垂直的面相交的倾斜角θ1大于第二表面60b与该垂 直的面相交的倾斜角θ2。另外,将辅助环60的厚度t1设定成小于支撑板50的厚度 t3。 (4)变形例 (4-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辅助环60的连接部62俯视观察呈三角形状,但连 接部62的平面形状不限于三角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半圆形或梯形等其它形状。 (4-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环部61的外周61a的半径r3大于支撑板50 的外周51a的半径r1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环部61的外周61a的半径r3设定成与支撑 板50的外周51a的半径r1相同。 (4-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8所示辅助环60由具有圆环状形状的环 部61和连接部62和连接辅助部63构成的情况。但是,辅助环也可以具有除此以外 的构造。例如,还可以在辅助环60(主体部)追加平衡部。该平衡部是与辅助环60 (主体部)一体成型的,用于部分地增加辅助环60的重量,以便取得风扇单元30 的旋转的平衡。环部61和多个连接部62和连接辅助部63被配置成以轴心O为中心 旋转对称,而平衡部不是旋转对称地配置的。 横流风扇10的平衡部是与辅助环的主体部(环部61和连接部62和连接辅助部 63)一体成型的,省去了与平衡部相关的装配工时。因此,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利用平 衡部抑制旋转的摆动的横流风扇10。 风扇单元30的平衡部是与辅助环的主体部(环部61和连接部62和连接辅助部 63)一体成型的,省去了与平衡部相关的装配工时。并且,通过在位于外径部的辅助 环60设置平衡部,能够削减平衡部树脂量,实现成本降低。过去在圆环状的支撑板 或者其内周侧设置平衡部,以便修正由于以不等间距配置叶片而引起的风扇单元的不 平衡,然而如果在位于更外径侧的辅助环60设置平衡部,则能够削减树脂量,实现 成本降低。并且,不是利用叶片基部40c的支撑板50修正不等间距配置的叶片40的 平衡,而是利用叶片40的大致中央部的辅助环60修正不平衡,这样更有效。因此, 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利用平衡部抑制旋转的摆动的横流风扇10。 平衡部例如能够如图12所示以凸部64方式设置在辅助环60的内周面60d等主 体部的内周侧。另外,在图1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大致直线状的部分64a是不设 置平衡部分时的形状。这样,若在主体部的内周侧设置平衡部,能够抑制因设置平衡 部而引起的送风性能的下降,减小旋转的摆动。 平衡部例如能够如图12所示以凸部64方式设置在辅助环60的内周面60d等主 体部的内周侧。另外,在图1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大致直线状的部分64a是不设 置平衡部分时的形状。这样,若在主体部的内周侧设置平衡部,能够抑制因设置平衡 部而引起的送风性能的下降,减小旋转的摆动。 另外,平衡部也可以是在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设置的凸部。例如,也可以如图 13所示,设置辅助环60的凸部65作为平衡部,该凸部65是通过增加多个连接部62 或多个连接辅助部63中的一个的厚度而形成的。或者,也可以设置增加环部61的一 部分厚度而形成的辅助环60的凸部66作为平衡部。由于横流风扇10的平衡部设于 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因而能够设置不会增大空气阻力的平衡部,能够抑制因设置平 衡部而引起的横流风扇的送风性能的下降,减小旋转的摆动。 (5)特征 (5-1)辅助环60的环部61位于多片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与多片叶 片40的外端40a接合。辅助环60与多片叶片40的外端40a结合,因而与用圆环状 的板状部件支撑从叶片40的外端到内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流路损失。并且,在 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辅助环60到叶片40的支撑板侧的叶片基部40c的距离为,从叶 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60%。从辅助环60到叶片基部40c的距离为, 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因而横流风扇10的强度提高, 对该强度的提高进行说明。 叶片40呈平缓地弯曲的板状的形状,因而容易沿叶片40的宽度方向挠曲。由于 挠曲使得应力集中在叶片基部40c或者叶片末端部40d与支撑板50或者端板21的接 合部分而容易损坏,并成为产生振动的原因。并且,由于挠曲使得在通过超声波熔接 等进行叶片40与支撑板50或端板21的接合时容易形成接合不良。在用辅助环60 将多片叶片40捆束时,叶片40难以挠曲,因而能够解决如上所述的由应力集中导致 的损坏和由挠曲导致的接合不良和产生噪声等问题。并且,能够抑制成型后的叶片倾 倒,使容易插入熔接槽隙中,而且能够充分确保从辅助环到末端侧的叶片刚性,因而 作业性进一步得到改善。这样,考虑到接合叶片末端部40d,在离开了从叶片基部40c 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的距离处、而且是比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正中 央靠近叶片末端部40d的位置,设置辅助环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离开了60%的 距离,然而优选在叶片4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捆束后位于例如55%以上75%以内 的距离处,更优选位于60%以上65%以内的距离处。 例如,为了得到与长度L1的风扇单元30相似的单元,也可以考虑取代辅助环 60的如图11所示的如下结构:用支撑板150接合叶片140比较短的两个风扇单元130。 在此,支撑板150的构造是与上述的支撑板50相同的构造。将这样的图11所示的两 个风扇单元130与图5所示的一个风扇单元30相比,虽然构成叶轮时的强度大致相 同,但是在如图11所示的结构中,支撑板150位于风扇单元的中间,因而与辅助环 60的情况相比,不仅两个风扇单元130的流路损失增大,而且有效叶片长度变短。 另外,在如图11所示的结构中,增加了用于接合两个风扇单元130的工序,因而装 配花费的成本也上升。 (5-2)上述横流风扇10的辅助环60和多片叶片40是用树脂形成的,辅助环60 通过注塑成型等与多片叶片40一体成型。通过将辅助环60与多片叶片一体成型,不 再需要辅助环与多片叶片的装配,能够削减成本。 (5-3)另外,支撑板50也是用树脂形成的,通过注塑成型等形成多个风扇单元 30,所述风扇单元30是将一个支撑板50和一个辅助环60和多片叶片40一体成型得 到的。并且,用辅助环60将多片叶片40结合起来,该辅助环60从叶片基部40c离 开了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的距离,因而容易将一个风 扇单元30的支撑板50和其它风扇单元30的多片叶片40紧固。其结果是,能够分别 延长各风扇单元30的叶片40,削减风扇单元数量,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5-4)上述的辅助环60的环部61的厚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变薄。即, 内周侧的厚度t1大于外周侧的厚度t2。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在辅助环60的流体损失, 能够提高送风特性。并且,优选辅助环60的厚度从连接部62一直到环部61都是随 着朝向外周侧而变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特性。另外,辅助环60 在内周侧的厚度比外周侧薄,因而在注塑成型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横流风扇10的风 扇单元30。 (5-5)另外,辅助环60在叶片末端部40d侧的第一表面60a的从外周侧朝向内 周侧的倾斜大于在支撑板50侧的第二表面60b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第一 表面60a的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倾斜大于支撑板50侧的第二表面60b的从外周侧 朝向内周侧的倾斜,因而例如在注塑成型后使模具以靠近叶片末端部40d的部位为中 心旋转而脱离风扇单元30时,容易取出成型品。采用这种取出方法的模具例如具有 围绕轴心O被分割成多个部分的分型面。这样,容易实现一体成型,进而成品率提 高,能够降低横流风扇10的制造成本。 (5-6)多片叶片40以使外端40a位于以轴心O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位置的方式 配置。并且,辅助环60具有外周面60c在多片叶片40的外端40a的外侧通过的圆环 状的形状。辅助环60的外周面60c在叶片40的外端40a的外侧通过,因而辅助环 60的外周面60c不被外端40a隔开而连续地连接。因此,能够提高辅助环60的强度, 提高横流风扇10的强度加强的效果。 (5-7)辅助环60具有圆环状的形状,而且具有比支撑板50的外径r1大的外径 r3。辅助环60的外径r3与支撑板50的外径r1相同或者比其大,因而能够增大辅助 环60的外周面60c与叶片40的外端40a的间隔,提高辅助环60的强度。这样,能 够提高辅助环60的强度,提高横流风扇10的强度加强的效果。 标号说明 10横流风扇;20叶轮;30风扇单元;40叶片;50支撑板;60辅助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87086号公报
《横流风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流风扇.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抑制在支撑板等横流风扇的加强部件产生的流路损失的增加,并进行横流风扇的强度的加强。多片叶片(40)从支撑板(50)沿长度方向延伸。辅助环(60)位于多片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与多片叶片(40)的外端(40a)结合。从辅助环(60)到叶片(40)的支撑板侧的叶片基部(40c)的距离为,从叶片基部(40c)到叶片末端部(40d)的尺寸的55以上。。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