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5004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31 CN 104250041 A (21)申请号 201410301217.6 (22)申请日 2014.06.27 2013-134677 2013.06.27 JP C02F 9/04(2006.01) B01D 61/12(2006.01) C02F 103/08(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地址 日本东京 (72)发明人 中野敬子 北村光太郎 隅仓岬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 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吕林红 (54) 发明名称 水处理系统以及。
2、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的水 处理方法, 在水处理系统中考虑配置于分离膜间 的隔离物的影响, 能够提前检测出污染。 水处理系 统(1)包括 : 预处理部(20), 其用于对原水进行预 处理 ; 脱盐部 (30), 其具有使用分离膜自被预处 理部进行预处理后的原水分离被分离物质的分离 膜单元 (32) ; 监视部 (25), 其配置于预处理部与 脱盐部之间。监视部具有 : 监视部件 (25b), 其设 于旁通配管, 且由至少一个面透明或者半透明的 封闭容器构成 ; 拍摄部件, 其使在容器内中流动 的原水自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面可视化。在容器内 重叠配。
3、置有分离膜和污染形成材, 该分离膜具有 分离膜单元, 该污染形成材模拟将在分离膜单元 中配置为多层的分离膜之间分离的隔离物。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50041 A CN 104250041 A 1/2 页 2 1. 一种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该水处理系统包括 : 预处理部, 其用于对原水进行预 处理 ; 脱盐部, 其具有使用分离膜自被该预处理部预处理过的原水分离被分离物质的分离 膜单。
4、元 ; 以及监视部, 其处于上述预处理部与上述脱盐部之间 ; 上述分离膜单元具有 RO 膜元件, 该 RO 膜元件是通过使配置为多层的分离膜与将该分 离膜之间分离的隔离物呈螺旋状卷绕形成的, 上述监视部具有 : 监视部件, 其设于将上述预处理部与上述脱盐部连接的配管的旁通 配管, 且由至少一个面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密闭容器构成 ; 以及 拍摄部件, 其使在该容器内流动的原水自上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面可视化 ; 在上述容器内配置有模拟上述分离膜以及上述隔离物而成的污染形成材, 上述拍摄部 件能够自上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面拍摄在上述污染形成材中流动的原水, 上述监视部件为 比上述脱盐部容易产生污染的结构。。
5、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的上述污染形成材使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点的纤维沿与 RO 膜供给水的 流动正交的方向排列, 且相邻的纤维的点的位置交错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的上述污染形成材通过将纵线与横线交替交织而形成网状, 该网的间隔 比上述 RO 膜元件的隔离物的网间隔窄。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的上述污染形成材具有多个球状的突起。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的通水阻力大于上述分离膜单元的通水阻力。 6. 。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的污染形成材的膜面的线流速大于上述分离膜单元的 RO 膜元件的膜面 的线流速。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处理部具有注药系统与超滤膜单元, 该注药系统具有将原水所包含的细菌杀菌 的杀菌剂注入部与使原水所包含的被处理物质絮凝的絮凝剂注入部。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监视部件构成为, 在形成于在至少一方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两张平行配置平板之 间的空间的拍摄侧配置有上述污染形成材。 9.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
7、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污染形成材利用聚乙烯、 聚丙烯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膜是反渗透膜。 11. 一种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是在具有使用分离膜自原水分离被分离物质的分 离膜单元的水处理系统中, 防止因被分离物质吸附并产生于分离膜单元内的污染导致堵塞 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离膜单元的上游侧使原水旁通, 使旁通后的原水在监视部件内流动, 利用拍 摄部件拍摄在上述污染形成材中流动的原水而预测污染的产生, 上述监视部件内置有上述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50041 A 2 2/2 页 。
8、3 分离膜单元所具有的分离膜以及比隔离物容易产生污染的结构的污染形成材。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污染形成材着色, 或者吸附于上述污染形成材的吸附物的拍摄面积占据上述拍 摄部件所拍摄的面积中的比例超过预定值时, 当作产生上述污染, 实施对水处理系统进行 清洗或者药剂注入、 改变超滤膜的运转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水处理系统为海水淡化系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50041 A 3 1/12 页 4 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9、 本发明涉及用于净化水的水处理系统及其水处理方法, 特别是涉及适合使用 RO 膜来净化水的情况的水处理系统以及其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用于净化海水、 排水等的原水的水处理系统中, 在运转方面防止分离膜的堵塞 ( 污染 ) 成为重要的课题。因此, 对在原水、 预处理水 ( 向分离膜供给的供给水 ) 中含有 多少引起污染的原因物质进行水质评价, 并控制预处理。这样的水处理方法的例子记载于 WO2008/038575 号公报中。 0003 在该 WO2008/038575 号公报所记载的反渗透膜过滤设备中, 在依次具有原水取水 部、 预处理部、 具有反渗透膜模块的反渗透膜过滤部而成的反。
10、渗透膜过滤设备的运转方法 中, 在使反渗透膜过滤部内的反渗透膜供给水和 / 或反渗透膜非透过水以与反渗透膜过滤 部的反渗透膜模块内的非透过水线速度相等的线速度流水的条件下, 配置生物膜形成基 材, 以一天六个月一次的频率评价生物膜形成基材状的生物模量, 基于该评价结果, 控制 设备的运转方法。 特别是, 作为生物膜形成基材, 使用了反渗透膜过滤设备所使用的反渗透 膜。 0004 在日本特开 2008 107330 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生物污染产生风险评价装置, 该 生物污染产生风险评价装置通过做成具有通水器、 生物膜形成部、 连接部、 以及流出部在内 的结构, 能够以简单并且廉价的装置结构且高灵。
11、敏度以及高精度、 立即、 随时对工序的状态 进行定量评价, 该生物膜形成部配置有多个基材, 该基材具有配置于通水器的水中且具有 能够形成生物膜的透明的面, 该连接部能够向通水器供给水, 该流出部能够排除该通水器 的水。 0005 另外, 在 J.S.Vrouwenvelder,et.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vol.281,p p.316-324,15Sept.,2006 中公开了一种作为用于污染的预测以及控制的道具的污染模拟 器。该文献所记载的模拟器包括与螺旋 RO(reverse osmosis) 膜相同的膜并且是表示相同 大小以及流动状况的膜、 以及。
12、检视窗。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1 : WO2008/038575 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8 107330 号公报 0010 非专利文献1 : J.S.Vrouwenvelder,et.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vol. 281,pp.316-324,15Sept.,2006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污染狭义上指的是因分离膜的堵塞等导致的膜间差压的上升。另一方面, 在利用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4 2/12 页 5 本发明处理的水处理。
13、系统所使用的分离膜中, 需要在较少的体积的膜元件的内部容纳较多 的膜的基础上, 采用中空线、 螺旋这样的结构, 膜与膜之间的流路变窄。 因此, 堆积在分离膜 上的堆积物等导致流路堵塞而使通水阻力变高。 以下将该流路的堵塞作为广义的污染进行 说明。 0013 在上述 WO2008/038575 号公报记载的反渗透膜过滤设备中, 着眼于流入作为分离 膜的反渗透膜的原水、 预处理水导致分离膜堵塞, 在反渗透膜过滤部设置自主流分支的分 支配管, 介于该配管中之间设有容纳有生物膜形成基材的通水容器。而且, 每隔一天 6 个 月的间隔自该通水容器取出生物膜基材的一部分, 测量表面的生物膜量。 0014 然。
14、而, 在该 WO2008/038575 所记载的反渗透膜过滤设备中, 为了评价而需要停止 通水容器电路的原水或者预处理水的流动并将评价装置分化, 处理工时增加。 而且, 由于仅 考虑离膜下的流路堵塞, 因此未充分考虑介于分离膜间的隔离物所引起的污染。 而且, 在该 评价方法中, 未检测出通水阻力, 不能对应于根据通水阻力的变化发现污染的形成这种更 容易评价的现场的应对方法。 0015 在日本特开2008107330号公报中记载有在主管路的支管连接膜工序用监控装 置的连接部。 但是, 即使这样在支管连接有监控装置, 只要支管的条件为与主管路相同的条 件, 污染的形成速度就与主管路相等, 因此不能。
15、比主管路提前检测出污染。 另外, 专利文献2 中的生物膜形成部为平面状, 在螺旋状的情况下未考虑介于分离膜间的隔离物所引发的污 染。 0016 在 J.S.Vrouwenvelder,et.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vol.281,pp.316 -324,15Sept.,2006 所记载的污染模拟装置中, 将流路做成近似于实际的膜元件的结构, 能 够检测出堵塞下的通水阻力, 但是由于通过膜间差压的上升监视污染, 因此不能检测出至 污染的产生所引起的膜间差压产生为止的污染的产生。 0017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而完成的, 其。
16、目的在于也在水处理系统中考虑配置于 螺旋构成的分离膜间的隔离物的影响, 从而能够提前检测出污染。 另外, 其目的在于以不使 水处理系统分解或者停止为前提实施污染的检测。 001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一种水处理系统, 包括 : 预处理部, 其用于 对原水进行预处理 ; 脱盐部, 其具有使用分离膜自被该预处理部预处理过的原水分离被分 离物质的分离膜单元 ; 以及监视部, 其处于上述预处理部与上述脱盐部之间 ; 上述分离膜 单元具有 RO 膜元件, 该 RO 膜元件通过使配置为多层的分离膜与将该分离膜之间分离的隔 离物呈螺旋状卷绕形成, 上述监视部具有 : 监视部件, 其设于将。
17、上述预处理部与上述脱盐部 连接的配管的旁通配管, 且由至少一个面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密闭容器构成 ; 以及拍摄部件, 其使在该容器内流动的原水自上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面可视化 ; 在上述容器内配置有模拟 上述分离膜以及上述隔离物的污染形成材, 上述拍摄部件能够自上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面 拍摄在上述污染形成材中流动的原水, 上述监视部件做成比上述脱盐部容易产生污染的结 构。 0020 另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一种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是在具有使用分离膜自 原水分离被分离物质的分离膜单元的水处理系统中, 防止因被分离物质吸附并产生于分离 膜单元内的污染导致堵塞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方法, 在上述分离。
18、膜单元的上游侧使原水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5 3/12 页 6 旁通, 使旁通后的原水在监视部件内流动, 利用拍摄部件拍摄在上述污染形成材中流动的 原水而预测污染的产生, 上述监视部件内置有上述分离膜单元所具有的分离膜以及比隔离 物容易产生污染的结构的污染形成材。 0021 发明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前检测出也包含隔离物所引起的污染在内的污染。 另外, 能够 以不使水处理系统分解或者停止地进行监视。 附图说明 0023 图 1 是本发明的海水淡化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系统图。 0024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海水淡化系统所具备的元件的局部分解立体图以及侧视图、 。
19、局 部详细剖视图, 其中, 图 2 的 (a) 是本发明的膜元件 320 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且是切开局 部而表示的图, 图 2 的 (b) 是膜元件 320 的右侧的侧视图, 图 2 的 (c) 是用剖面表示膜元件 320 的局部的图。 。 0025 图3是图1所示的海水淡化系统所具备的监视部的纵剖视图以及俯视图, 其中, 图 3 的 (a) 是用剖面示出监视部件 25b 的主视图, 图 3 的 (b) 是监视部件 25b 的俯视图。 。 0026 图 4 是图 1 所示的海水淡化系统所具备的污染形成材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7 图 5 是污染形成材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8 图。
20、 6 是污染形成材的另一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且是表示俯视图以及装入监视部 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其中, 图 6 的 (a) 是污染形成材 251c 的俯视图, 图 6 的 (b) 是装入污染 形成材 251c 后的监视部件 25b 的剖视图。 0029 图 7 是用于说明通水阻力的压力变化与污染产生的关系的图。 0030 图 8 是用于控制污染的海水淡化系统运转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 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 在水处理系统中, 自原水或者预处 理水去除被分离物质, 但是去除该被分离物质大多使用分离膜。在使用分离膜的水处理系 统中, 作为分离膜使用了精密过滤膜。
21、、 超滤膜、 反渗透膜 (RO 膜 )、 纳米过滤膜 (NF 膜 )、 离子 交换膜等。其中, 反渗透膜 (RO 膜 ) 适合海水淡化而被较多使用。因此, 在以下的说明中, 以使用了具有元件构造的 RO 膜的海水淡水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0032 此外, 本发明只要是以下详细叙述的隔离物与分离膜接触的构造即可, 分离膜并 不限于 RO 膜。换句话说, 可以将 NF 膜、 离子交换膜等使用于分离膜, 此外, 水处理系统也不 仅是海水淡化系统, 也可以是将地下水、 河川水、 排水等净化而生成再利用水的再利用水制 造系统以及生成纯水、 超纯水的纯水、 超纯水制造系统等。 0033 图 1 是表示作为水。
22、处理系统的海水淡化系统 1 的一实施例的系统图。在海水淡化 系统 1 中, 将海水所包含的盐分、 有机物、 微生物、 菌类、 硼、 成为悬浮物质的固形浮游物等 作为被分离物质去除并进行淡化。因此, 自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海水取水部 10 以及预处理部 20、 脱盐部 30 作为主要部分。此外, 在以下的记载中, 微生物也包含菌类。 0034 位于海水淡化系统 1 的最上游侧的海水取水部 10 具有将海水取入该海水淡化系 统 1 中的取水管 11、 汲取海水的取水泵 12、 以及存储所汲取的海水的原水罐 13。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6 4/12 页 7 0035 这里, 取水管。
23、 11 既可以是将顶端部投入海中而获取成为原水的海水的构造, 也可 以是延伸至海面上并获取深层水作为原水的构造。另外, 也可以是埋设于海底并在海底砂 过滤之后获取海水 ( 原水 ) 的构造。为了防止在取水管 11 内微生物、 藻类、 贝类等增殖而 堵塞取水管 11, 也可以将防止这些生物的增殖的药品 ( 杀菌剂等 ) 注入取水管 11 内。取水 泵 12 既可以如图 1 所示那样设置于陆地上, 也可以设置于海中。 0036 对海水取水部 10 所获取的海水进行处理的预处理部 20 具有砂过滤槽 21、 送水泵 22a、 超滤膜单元22以及供给水罐23。 在砂过滤槽21中, 在槽内部以预定量内置。
24、有砂, 将成 为被分离物质的悬浮成分 ( 有机物 ) 分离。超滤膜单元 22 具有用于过滤微生物等的超滤 膜。送水泵 22a 自砂过滤槽 21 向超滤膜单元 22 进给过滤水。供给水罐 23 用于暂时存储 向下游侧的脱盐部 30 所具有的 RO 膜单元 32 供给的原水。 0037 在预处理部 20 中, 执行将活着的微生物杀菌, 或去除其他有机物的预处理工序。 因此, 预处理部 20 包括将多种药品注入原水的注药系统 24。注药系统 24 按照注入原水的 药品的种类而设置, 分别具有药品存储用的罐与送液泵。在图 1 所示的海水淡化系统 1 的 例子中, 注药系统 24 具有杀菌剂注入部 24。
25、a、 pH 调整剂注入部 24b、 絮凝剂注入部 24c 以及 中和还原剂注入部 24d。 0038 杀菌剂注入部24a具有杀菌剂的存储罐24a1与送液泵24a2, 将用于将微生物杀菌 的杀菌剂经由配管 24a3、 24a4 而注入原水的取水管 11 或者砂过滤槽 21 的上游侧。另外, 在配管 24a3、 24a4 的中途分别设有调节阀 VL11、 VL12。此外, 向原水的取水管 11 注入杀菌 剂的配管 24a3 能够根据海水的污染程度而省略。 0039 自该杀菌剂注入部 24a 将作为将微生物杀菌的杀菌剂的次氯酸、 氯等注入原水。 自杀菌剂注入部 24a 间歇注入杀菌剂, 根据杀菌剂的。
26、注入间隔、 浓度使原水中的微生物的 死亡率、 存活率变化。因此, 使用调节阀 VL11、 VL12 控制杀菌剂的注入量、 注入间隔。 0040 此外, 作为杀菌剂而注入的次氯酸、 氯使脱盐部 30 的 RO 膜单元 32 所具备的 RO 膜 的膜功能降低。因此, 如后述那样, 原水在被送入 RO 膜单元 32 之前还原, 并且避免杀菌剂 的过度注入。 0041 pH 调整剂注入部 24b 具有 pH 调整剂的存储罐 24b2 与送液泵 24b1, 为了防止多价 离子引起的生水垢、 提高絮凝的效率, 经由配管 24b3 将 pH 调整剂注入砂过滤槽 21 的上游 侧。在配管 24b3 的中途设有。
27、调节阀 VL2。 0042 为了防止多价离子所产生的生水垢, 并且使絮凝效率提高, 优选的是将被海水淡 化系统 1 处理的原水调整为酸性 (pH3 5)。因此, 自 pH 调整剂注入部 24b 将硫酸等的 pH 调整剂注入原水而调整成适合的 pH。利用调节阀 VL2 控制 pH 调整剂的注入量。 0043 絮凝剂注入部 24c 具有絮凝剂的存储罐 24c2 与送液泵 24c1, 为了用砂过滤槽 21 将成为被分离物质的悬浮成分 ( 有机物 ) 高效地去除, 经由配管 24c3 将絮凝剂注入砂过滤 槽 21 的上游侧。在配管 24c3 的中途设有调节阀 VL3。 0044 自絮凝剂注入部 24c。
28、 将作为絮凝剂的聚氯化铝、 氯化铁等注入原水。原水所包含 的悬浮成分 ( 有机物 ) 的絮凝物被絮凝剂促进了生长。若注入絮凝剂, 则悬浮成分 0.1m 以上的微粒子容易成长成1m以上的絮凝物, 砂过滤槽21中的悬浮成分去除的效率提高。 0045 在絮凝剂的注入量过少的情况下, 絮凝物的生长变得不充分, 作为被分离物质的 悬浮成分(有机物)有时穿过砂过滤槽21。 相反, 若絮凝剂的注入量过剩, 则在絮凝物的生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7 5/12 页 8 长中未使用的多余的絮凝剂成为脱盐部 30 的 RO 膜单元 32 所具有的 RO 膜的负载。因此, 使用调节阀 VL3 来控。
29、制絮凝剂的注入量。 0046 中和还原剂注入部 24d 具有中和还原剂的存储罐 24d2 与送液泵 24d1, 将中和剂、 还原剂经由配管 24d3 而注入超滤膜单元 22 的下游侧且是供给水罐 23 的上游侧。在配管 24d3 的中途设有调整阀 VL4。在中和还原剂注入部 24d 中, 将用于中和调节为 pH3 5 的 酸性的原水的中和剂、 主要用于还原杀菌剂的还原剂注入到原水中。使用调节阀 VL4 控制 这些中和剂、 还原剂的注入量。 0047 这里,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构成, 将用于监视在中和后的原水流通RO膜单元32时 产生的污染的监视部 25 设置于预处理部 20 的最下游部的供给水。
30、罐 23 与脱盐部 30 之间。 即, 在供给水罐 23 的正下游设有安全过滤器 23b。未被预处理部 20 去除的被分离物质、 以 及在流入安全过滤器 23b 之前微小的有机物再絮凝而形成的被分离物质, 自配管剥离的有 机物等几 m 大小的被分离物质被该安全过滤器 23b 去除。此外, 1m 以上大小的被分离 物质被预处理部 20 去除。 0048 自安全过滤器 23b 流出的原水分流并流入主配管 PM 与分歧配管 PB。大部分的原 水自主配管 PM 流入脱盐部 30。剩余的原水被设于分歧配管 PB 的泵 25a 输送到监视部件 25b。流经该分歧配管 PB 的原水的流量是通过基于设于分歧配。
31、管 PB 的压力计 26a 以及流 量计 26b 的输出而控制介于分支配管之间设置的调节阀 25c 而确定的。监视部件 25b 详细 如后述那样被可视化, 靠近监视部件25b而配置有拍摄照相机25d。 通过监视部件25b的原 水与主配管 PM 内的流体混合而被送至下游侧的脱盐部 30。 0049 脱盐部 30 包括主线 LM 和副线 LS, 主线 LM 具有高压泵 31、 RO 膜单元 32 以及淡水 罐 33, 副线 LS 具有 RO 膜单元 32、 能量回收装置 34、 浓缩水罐 35。配置于主线 LM 的高压泵 31 获得克服 RO 膜单元 32 中的流路阻力而流入原水所需的压力。 00。
32、50 RO 膜单元 32 具有 RO 膜, 在 RO 膜表面使用有半透膜。半透膜是因水分子以及被分 离物质与膜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仅使水分子透过的膜, 使用了乙酸纤维素类膜与芳香族聚 酰胺类膜。其中, 使用了芳香族聚酰胺类的 RO 膜因水分子的透过性、 电解质去除性能较高 而被广泛用作为工业用的半透膜。 0051 将绕中心轴线卷绕多层聚酰胺系的 RO 膜而作为膜元件形成的元件称为螺旋型元 件。 商用的螺旋型元件被各公司标准化, 形成为直径为4英寸(约10cm)、 8英寸(约20cm)、 16 英寸 ( 约 40cm), 长度为 1m 左右的圆筒形。将多个例如六个元件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在被 称为容器。
33、 (vessel) 的耐压容器内, 将多个例如 20 个容器组装成矩阵状并构成 RO 膜单元 32。淡水罐 33 将被 RO 膜单元 32 去除了被分离物质后的原水作为淡水而储存。 0052 构成副线 LS 的能量回收装置 34 例如由利用储存于浓缩水罐 35 的高压的浓缩水 ( 高压水 ) 被排出时的能量旋转的涡轮以及连接于该涡轮的发电机构成。浓缩水被高压泵 31加压并包含被分离物质。 利用能量回收装置34发电的电力被用作高压泵31等的驱动电 力。另外, 作为其他方法, 存在如下方法 : 也在利用高压的浓缩水被排出时的能量旋转的涡 轮的轴向上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涡轮, 供给低压的供给水的一部分。
34、并加压(未图示)。 浓缩 水罐 35 是用于储存未透过 RO 膜单元 32 的 RO 膜的原水即浓缩水的罐。 0053 以下详细描述这样构成的海水淡化系统的动作。在海水淡化系统 1 中, 海水取水 部 10 的取水泵 12 经由取水管 11 并自大海获取海水 ( 原水 )。所获取的原水被暂时储存于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8 6/12 页 9 原水罐 13, 原水所含的被分离物质的一部分在原水罐 13 内被沉淀去除然后被送至预处理 部 20。 0054 在预处理部 20 中, 自杀菌剂注入部 24a 向原水注入杀菌剂, 自 pH 调整剂注入部 24b 将 pH 调整剂注入原水。
35、, 自絮凝剂注入部 24c 向原水注入絮凝剂。被注入了这些药剂的 原水被导入砂过滤槽 21。主要利用絮凝剂生长到 1m 以上的原水内的被分离物质 ( 有机 物 ) 的絮凝物被砂过滤槽 21 过滤而被去除。透过砂过滤槽 21 后的原水被送水泵 22a 送至 超滤膜模块 22。 0055 在超滤膜模块 22 中, 比被砂过滤槽 21 过滤后的被分离物质更细的 0.05m 以上 的粒子状的被分离物质、 分子量为几千的高分子、 细菌等被自原水分离去除。 原水所包含的 细菌等的微生物基本被超滤膜模块 22 去除了 100。 0056 此时, 原水被送水泵 22a 加压至 0.1 0.5MPa 左右, 然。
36、后被送至超滤膜模块 22。 送至超滤膜模块 22 的原水越是处于高压, 透过超滤膜模块 22 的速度越高。然而, 原水的压 力越高, 将被分离物质自原水分离的性能 ( 分离性能 ) 越降低。 0057 自中和还原剂注入部24d向透过超滤膜模块22后的原水中注入中和剂与还原剂。 利用中和剂将被 pH 调整剂调整为酸性的原水中和。与此同时, 将所注入的杀菌剂还原。这 样被中和、 还原后的原水被储存于 RO 膜供给水罐 23。 0058 储存于 RO 膜供给水罐 23 的原水被高压泵 31 加压输送至 RO 膜单元 32, 并被 RO 膜 单元 32 过滤。被 RO 膜单元 32 去除了被分离物质后。
37、的原水被储存于淡水罐 33。另一方面, 未透过RO膜单元32的RO膜的原水成为包含被分离物质的浓缩水而被储存于浓缩水罐35。 0059 此外, 也可以具备使储存于浓缩水罐 35 的浓缩水返回例如大海的排水系统中。在 该情况下, 排水系统需要执行使盐分浓度降低的处理、 将盐分以及可能成为化学药品的原 料的物质分离的处理。 0060 然而, RO 膜单元 32 所具备的 RO 膜为半透膜, 并作为仅供水分子透过的分离膜发 挥作用。若该分离膜产生堵塞 ( 污染 ), 则将被分离物质自原水分离的分离性能、 处理能力 降低。具体而言, 在将多个膜元件容纳于圆筒状的容器 ( 容器 )、 并将多个容器组装成。
38、矩阵 状而构成的膜单元的运转中, 若产生污染, 则在透过水量恒定的运转的情况下压力上升, 在 压力恒定的运转的情况下透过水量降低。 0061 为了避免该不良情况, 在包含海水淡化系统的水处理系统中, 为了防止分离膜的 堵塞, 将预先去除可能成为污染的原因物质的被分离物质的预处理工序加入处理工序中。 此外, 万一在产生了污染的情况下, 根据分离膜的孔径、 强度改变清洗方法, 自膜元件内排 出污染原因物质而维护膜单元。 0062 接下来, 使用图 2 详细说明在图 1 所示的海水淡化系统 1 中被用作 RO 膜的螺旋构 造的膜元件 320。图 2 的 (a) 是本发明的膜元件 320 的一实施例的。
39、立体图, 且是切开局部 而表示的图。图 2 的 (b) 是膜元件 320 的右侧的侧视图, 图 2 的 (c) 是用剖面表示膜元件 320 的局部的图。 0063 在该螺旋构造的膜元件 320 中, 实现了错流过滤。在错流过滤中, 供给水 79 平行 地流过分离膜 321 的表面, 一部分透过分离膜 321, 剩余部分沿着分离膜 321 的表面流过并 自膜元件 320 排出。透过膜而流出的水流为透过水 84, 沿着膜表面流过并流出的水流是浓 缩水 85。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9 7/12 页 10 0064 在膜元件 320 的中心部设有中空的中心管道 325。多个分离膜。
40、 321 以两片一组进 行层叠, 一端侧粘接于中心管道 325。通过绕中心管道 325 卷绕该多个槽的分离膜 321, 形 成分离膜 321 的螺旋形状。分离膜 321 的螺旋的外侧的端部 324 通过密封两片一组的分离 膜 321 彼此而形成为袋状。即, 如图 2 的 (c) 所示, 一组的分离膜 71、 72 的外侧端部利用密 封部 73 形成为袋状。 0065 密封外侧端部而形成为袋状的分离膜 321 的中心管道 325 侧连通于中心管道 325 内的中空的水路。由此, 分离膜 321 的袋的内部的水聚集于中心管道 325。在分离膜 321 的 相邻的袋之间配置有之后详细叙述的隔离物 3。
41、22。在分离膜 321 的袋的内侧配置有用于将 流入分离膜 321 的袋内的透过水整流的网 323。分离膜 321 的袋与隔离物 322、 网 323 一起 层叠, 并呈螺旋状卷绕于中心管道 325 的周围。呈螺旋状卷绕的分离膜 321 容纳于耐压性 的树脂制的圆筒状外筒 326 内而构成膜元件 320。 0066 在使用了这样构成的膜元件 320 的 RO 膜单元 32 中, 流入膜元件 320 的内部的被 处理水 80 在分离膜 321 的表面错流。然后, 透过分离膜 321 而几乎不包含被分离物质的透 过水、 以及浓缩了被分离物质后的浓缩水被分离, 向膜元件 320 之外流出。 0067。
42、 更具体而言, 如图 2 所示, 供给至分离膜 321 的被处理水 79 自圆筒形的反渗透膜 的元件 320 的一方的轴端侧流入元件 320 内。然后, 被导向分离膜 321 的袋的外表面一侧 并且是配置有隔离物 322 的区域 74、 75, 形成被处理水 80 的水流。 0068 流入配置有隔离物 322 的区域 74、 75 的被处理水 80 在沿轴向进入元件 320 内时 有一部分被分离膜 321 去除了被处理物质而透过分离膜 321。透过分离膜 321 后的透过水 81 成为净化水, 膜 321 的袋的内部的配置有网 323 的区域沿周向旋转并且 ( 在图 2 的 (a) 的展开部分。
43、向径向内侧 ) 如箭头 82 所述那样流入元件 320 的中心部。之后, 自形成于中心 管道 325 的细孔聚集到形成于中心管道 325 内的流路, 并自形成于元件 320 的侧板的中心 部的流出口 62 向外部流出。剩余的被处理水 83 在通过元件 320 的内部时水分减少了透过 分离膜 321 后的透过水 81 的水量而被浓缩, 并作为浓缩水 85 自元件 320 的侧板的周围部 63 向外部流出。 0069 这里, 配置于引导供给水 80 的区域的隔离物 322 通过将粗细为 0.5mm 以下的聚乙 烯、 聚丙烯的纤维编织成网状而形成, 网的间隔成为 3 7mm 左右。除此之外, 也能够。
44、使用 在聚乙烯、 聚丙烯的片上形成多个缝隙而开设有缝隙部分而成的隔离物 322。 0070 在上述元件 320 中, 由于将分离膜 321 卷绕于中心管道 325, 因此分离膜 321 与隔 离物 322 接触, 有时隔离物部分的流路宽度窄至 10m 以下。特别是, 在呈网状形成隔离物 322 的情况下, 隔离物 322 在纤维所交叉的网格点处变厚, 并相应地侵入分离膜 321 而使流 路宽度较窄。 0071 在由隔离物 322 的厚度确保的流路的宽度较窄的状态下, 若含有亚微米大小的粒 子的供给水流入流路 74、 75、 自浓缩水析出被分离物质, 则存在于隔离物 322 与分离膜 321 之。
45、间 74、 75 蓄积粒子、 被分离物质的隐患。在本发明人的实验研究中, 明确了粒子、 被分离 物质的蓄积显著产生于元件 320 的入口侧的大致 10 20cm 的范围内。 0072 这样蓄积的物质使流路堵塞, 即使在不发生膜间差压上升的原因即膜面的堵塞的 情况下, 供给水也不会流入, 使得RO膜单元32的处理能力降低。 因此, 由蓄积于隔离物322 所形成的流路 74、 75 的物质堵塞流路 74、 75, 需要监视通水阻力变化或者增大。 说 明 书 CN 104250041 A 10 8/12 页 11 0073 通常, 一旦流路 74、 75 的通水阻力增大, 就清洗 RO 膜单元 32。
46、 而谋求通水阻力的减 少。 然而, 通水阻力作为压力上升被检测到时那样的堵塞了的状态下, 清洗液不会充分进入 至 RO 膜单元 32 的内部, 清洗效果较小。 0074 另外, 在堵塞程度变大而不能期待清洗效果的情况下, 不得不更换膜元件 321, 但 是为了更换元件 321, 需要长时间停止海水淡化系统 1, 海水淡化系统的运转率降低。而且, 元件321的部件费用、 更换的作业费用被加入到运行成本中, 海水淡化系统1的运行成本上 升。 0075 另一方面, 为了消除该不良情况, 也考虑以未见到压力上升的、 相对来说认为是无 流路堵塞的状态的较短周期定期进行清洗。 然而, 若以较短周期实施清洗。
47、, 则清洗液的成本 增大并且清洗后的废液的处理费用增大。另外, 存在因频繁的清洗导致膜的透过性能被清 洗液劣化的隐患。 0076 因此, 在本发明中, 在 RO 膜供给水罐 23 与脱盐部 30 之间设置监视部 25, 在虽然 压力未上升但是可见流路堵塞的征兆的情况下, 对 RO 膜进行清洗。以下详细说明该监视部 25。 0077 图 3 是表示监视部 25 所具备的监视部件 25b 与拍摄该监视部件的拍摄部件 25d、 以及其图像处理部件的图。图 3 的 (a) 是用剖面示出监视部件 25b 的主视图, 图 3 的 (b) 是监视部件 25b 的俯视图。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利用拍摄部件 。
48、25d 监视监视部件 25b 并进 行图像处理, 但是图像处理部件 25e 不是必要的, 也可以通过目视而监视。 0078 如图 1 所示, 监视部件 25b 配置于分支流路 PB。并且, 监视部件 25b 具有大致平行 地配置的两张平板 P1、 P2、 在形成于一方的板 ( 在图 3 中为下侧的平板 P2) 的凹部中容纳 的污染形成材 251、 包围污染形成构件 251 的周围并容纳于下侧的平板 P2 的凹部的间隙保 持隔离物 252。 0079 在下侧的平板P2的周缘部形成有O型环槽, O型环257嵌入该槽中。 两张平板P1、 P2 的周缘部被用作凸缘, 使螺栓 258a 通向形成于上侧的。
49、平板 P1 的螺栓孔与形成于下侧的 平板 P2 的多个螺纹孔 258b, 将两张平板 P1、 P2 之间密封。 0080 在上侧的平板 P1 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设有供原水 (RO 膜供给水 ) 流入的流入口 256a 与供原水流出的流出口 256b。两张平板 P1、 P2 的至少一张为丙烯酸、 玻璃等的透明的 板。与透明的平板相对地配置拍摄装置 25d。 0081 由于污染形成材251模拟了配设于膜元件320内的隔离物322, 因此材质优选为聚 乙烯、 聚丙烯。为了模拟膜元件 320 的隔离物 322 部的流路 74、 75 内流动, 污染形成材 251 的外观形状与膜元件 320 所使用的隔离物 322 相同。具体而言, 使用将纤维交织网形状而 成或具有突起的片、 开设有多个孔的片等。另外, 两张平板 P1、 P2 之间做成形成有供 RO 膜 供给水可靠地流动的缝隙的形状。 0082 优选在不成为拍摄装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