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74706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57939.6

申请日:

2009.03.10

公开号:

CN102348521A

公开日:

2012.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2D 47/00申请日:20090310|||公开

IPC分类号:

B22D47/00; B22D37/00; B22D45/00

主分类号:

B22D47/00

申请人: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横前知志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轶;李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浇注的浇注设备以及浇注方法。浇注设备(20)具备:输送未浇注的铸型(1)的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输送浇注后的铸型(3)输送,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2)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2台浇注机(5、6),向铸型(1)进行浇注,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D);以及输送台车(7),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移动,具有3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D)地载置铸型(1、3)的装载位置(17、18、19)。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的铸型输入线 ; 铸型输出线, 该铸型输出线输送浇注后的铸型, 并配置成与所述铸型输入线平行且错 开规定的距离 ; 两台浇注机, 该两台浇注机向所述铸型进行浇注, 并配置成在与所述铸型输入线正交 的方向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 ; 以及 输送台车, 该输送台车能够沿与所述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 并具有 3 处载置所 述铸型的装载位置, 所述 3 处的装载位置在所述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具有输送所述铸型的第一驱动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台车具有从所述铸型输入线朝所述装载位置转移铸型, 并从所述装载位置朝 铸型输出线转移铸型的第二驱动辊。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浇注设备具备将在所述输送台车的所述装载位置载置的铸型朝所述浇注机转移, 并 从所述浇注机朝所述装载位置转移铸型的第三驱动辊。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辊, 使所述铸型的直浇道位置对准所述浇注机的浇注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浇注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浇注设备进一步具备用于朝所述 2 台浇注机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 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相对于所述 2 台浇注机配置于同一侧, 所述浇包输 送装置配置在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相对于所述 2 台浇注机的配置侧的相反 侧。
7: 一种浇注方法, 是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两台浇注机输入 / 输出铸型的浇注方法, 其 特征在于, 该浇注方法具备 : 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 将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 载置铸型的第一装载位置, 且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二装载 位置的工序 ; 然后, 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置, 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 型的第三装载位置, 将载置于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一浇注机的 工序 ; 然后, 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所述第一位置, 将载置于所述第一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 型输出, 将被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 ; 以及, 然后, 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所述第二位置, 将载置于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 型输出, 将载置于所述第三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二浇注机的工序。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浇注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用驱动辊进行所述铸型的转移。

说明书


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 特别是涉及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多台浇注机输 入输出铸型的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对造型后的铸型进行浇注的浇注设备, 使用一台浇注机对从造型线输 送来的铸型逐个地进行浇注 ( 例如, 参照日本特开平 10-323749 号公报 )。
     发明内容 然而, 由于使用一台浇注机对从造型线输送来的铸型逐个浇注, 存在浇注速度 ([ 浇注时间 + 供给熔融金属时间 ]/ 铸型 ) 比造型速度 ( 造型时间 / 铸型 ) 慢的情况。此 处, “浇注时间” 为从浇注机对铸型浇注熔融金属的时间, 供给熔融金属时间为对浇注机补 给 ( 供给 ) 熔融金属的时间。因此有时浇注所花费的时间也会成为铸件制造线的生产性的 瓶颈。并且, 若具备多台浇注机, 铸型相对于浇注机的输入输出变得繁琐, 浇注设备成为复 杂的结构, 并且, 存在维护管理方面需消耗颇多工时和费用这样的问题。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 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浇注的浇注设备以及浇注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例如图 1 及图 7 ~图 15 所示,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 注设备 20 具备 : 用于输送未浇注的 ( 空的 ) 铸型 1 的铸型输入线 2 ; 铸型输出线 4, 用于输 送浇注后的铸型 3, 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 2 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 D ; 向铸型 1 进行浇注的 两台浇注机 5、 6, 它们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 2 正交的方向错开规定的距离 D ; 以及输送台 车 7, 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 2 正交的方向移动, 具有 3 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 离 D 地载置铸型 1、 3 的装载位置 17、 18、 19。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浇注设备具备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 且具有 3 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的载置铸型的装载位置的输送台车, 因此 成为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的浇注设备。例如, 使3 处装载位置中的两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以及两台浇注机中的第一浇注机连通, 将未浇 注的铸型输送至装载位置, 进而再将利用第一浇注机完成浇注后的铸型输送至装载位置。 接下来, 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 使载置有未浇注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第一浇注机连 通并使 3 处装载位置中的剩余的一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连通, 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未 浇注的铸型向第一浇注机转移, 将铸型输入线上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装载位置。 接下来, 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并返回到最初的位置, 使载置有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的 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出线连通, 使供朝第一浇注机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两台浇注 机中的第二浇注机连通, 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铸型输出线, 将利用第 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装载位置。接下来, 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并返回到第 使供未浇 二位置, 使载置有利用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出线连通,
     注的铸型载置的装载位置与第二浇注机连通, 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铸 型输出线, 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第二浇注机。 这样, 通过错开输送台车 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利用两台浇注机的浇注时间长。
     例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 20,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 的浇注设备中, 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具有对铸型 1、 3( 参照图 2 及图 3) 进行输送 的第一驱动辊 15。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在铸型输入线上和铸型输出线上利用驱动辊对铸型进 行输送, 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输送, 并且, 还能够在铸型输入线或 铸型输出线上排列并暂时保管铸型。
     例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 20,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 的浇注设备中, 输送台车 7 具有从铸型输入线 2 朝装载位置 17、 18、 19 转移铸型 1( 参照图 3)、 且从装载位置 17、 18、 19 朝铸型输出线 4 转移铸型 3( 参照图 2) 的第二驱动辊 8。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利用驱动辊从输送台车朝铸型输入线和铸型输出线对 铸型进行转移, 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转移。
     例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 20,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 的浇注设备中, 具有将在输送台车 7 的装载位置 17、 18、 19 载置的铸型 1( 参照图 3) 朝浇注 机 5、 6 转移、 且从浇注机 5、 6 朝装载位置 17、 18、 19 转移铸型 3( 参照图 2) 的第三驱动辊 9。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利用驱动辊从输送台车朝浇注机转移铸型, 因此即使 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转移。
     例如图 2 及图 7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 20,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的浇注设备中, 通过第三驱动辊 9, 使铸型 1 的直浇道位置 16 对准浇注机 5、 6 的浇注位置。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利用从输送台车朝浇注机转移铸型的驱动辊使铸型的 直浇道位置对准浇注机的浇注位置,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铸型的直浇道位置对准浇注 机的浇注位置。
     例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 20, 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浇 注设备中, 进一步具备用于对两台浇注机 5, 6 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 14, 铸型输入 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相对于两台浇注机 5、 6 配置于相同一侧, 在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 线 4 相对于两台浇注机 5、 6 的配置侧的相反侧配置有浇包输送装置 14。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在铸型输入线和铸型输出线相对于两台浇注机的配置 侧的相反侧进一步配置有浇包输送装置, 因此能够易于对浇注机供给熔融金属, 不会妨碍 输送铸型。
     例如图 7 至图 15 所示,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浇注方法是使用输送台车 7 相对 于两台浇注机 5、 6 输入输出铸型 1、 3 的浇注方法, 该浇注方法具备 : 使输送台车 7 置于第一 位置, 将被第一浇注机 5 浇注后的铸型 3 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载置铸型 1、 3 的第一装载位置 17, 且将未浇注的铸型 1 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载置铸型 1、 3 的第二装载位置 18 的工序 ; 然 后, 使输送台车 7 置于第二位置, 将未浇注的铸型 1 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载置铸型 1、 3 的第 三装载位置 19, 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 18 的未浇注的铸型 1 转移到第一浇注机 5 的工序 ; 然后, 使输送台车 7 置于第一位置, 将载置于第一装载位置 17 的浇注后的铸型 3 输出, 将被 第二浇注机 6 浇注后的铸型 3 转移到第二装载位置 18 的工序 ; 以及, 然后, 使输送台车 7 置
     于第二位置, 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 18 的浇注后的铸型 3 输出, 将载置于第三装载位置 19 的未浇注的铸型 1 转移到第二浇注机 6 的工序。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使输送台车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相对 于两台浇注机输入输出铸型, 因此形成为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 时间的浇注的浇注方法。
     例如图 1 所示,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浇注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浇 注方法中, 利用驱动辊 8、 9 输送铸型。
     若构成为上述那样, 则由于利用驱动辊输送铸型, 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 型也能够可靠地输送。
     根据本发明, 提供一种浇注设备, 由于该浇注设备具备 : 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的 铸型输入线 ; 铸型输出线, 用于输送浇注后的铸型, 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平行且错开规定的 距离 ; 向铸型进行浇注的两台浇注机, 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错开规定的距离 ; 以及输送台车, 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 具有 3 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 规定的距离的载置铸型的装载位置,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 时间的浇注。
     并且, 根据本发明, 提供一种浇注方法, 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两台浇注机输入输出 铸型, 由于该浇注方法具备 : 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 将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 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一装载位置, 且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 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 ; 然后, 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置, 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输送台车的 载置铸型的第三装载位置, 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第一浇注机的工 序; 然后, 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 将载置于第一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 将被第 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 ; 以及, 然后, 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 置, 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 将载置于第三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 转移到第二浇注机的工序,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 注。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 也许会对本发明理解得更加透彻。 然而, 详细说明及特定的 实施例为本发明所期望的实施方式, 仅出于说明的目的才进行记载的。 因此, 从该详细说明 演变而来的各种变更、 改变,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很明显的。
     申请人并没有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全部都呈献给公众的意图, 在公平原则下将已 公开的变更、 代替方案中有可能在文字上并未体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也视作发明的一部 分。
     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 对于名词及相同的指示代词的使用, 只要未 进行特殊说明, 或者只要根据文章的逻辑性无法明确地否定, 则从数量的角度应当解释为 包括单数及多数双方。对于本说明书中所提供的任何示例或者示例性的用语 ( 例如, “等” ) 的使用, 其意图也不过是单纯地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而已, 只要未在权利要求书中进行特 殊记载, 则不应当视作是对本发明范围施加限制。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的俯视图。图 2 是从图 1 所示的 A-A 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出线以及浇包输送装置的主 图 3 是从图 1 所示的 B-B 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入线的主视图。 图 4 是从图 1 所示的 C-C 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输送台车的剖视图。 图 5 是从图 1 所示的 D-D 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输送台车的主视图。 图 6 是从图 1 所示的 E-E 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入线以及铸型输出线的剖视视图。
     图。 图 7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原位置。
     图 8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一位置、 从 第一浇注机朝输送台车的第一装载位置转移浇注后的铸型、 从铸型输入线朝第二装载位置 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状态。
     图 9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二位置移动的 状态。
     图 10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二位置、 从 第二装载位置朝第一浇注机转移未浇注的铸型、 从铸型输入线朝第三装载位置转移未浇注 的铸型的状态。
     图 11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 12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一位置、 从 第一装载位置朝铸型输出线转移浇注完成后的铸型、 从第二浇注机朝第二装载位置转移浇 注完成后的铸型的状态。
     图 13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二位置移动 的状态。
     图 14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二位置、 从 第二装载位置朝铸型输出线转移浇注完成后的铸型、 从第三装载位置朝第二浇注机转移未 浇注的铸型的状态。
     图 15 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一位置即原 位置移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 在各图中, 对互相相同或相 当的装置赋予相同标号, 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首先, 参照图 1 至图 6,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 20 的结构进行说明。图 1 是 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 20 的俯视图。浇注设备 20 具备 : 浇注铸型 12( 参照图 2) 的 2 台 浇注机 5、 6; 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 1( 参照图 3) 的铸型输入线 2 ; 用于输送浇注后的铸型 3( 参照图 2) 的铸型输出线 4 ; 输送台车 7, 该输送台车 7 将由铸型输入线 2 输送的未浇注 的铸型 1 向浇注机 5、 6 输送、 并将浇注后的铸型 3 从浇注机 5、 6 向铸型输出线 4 转移 ; 以及 用于对浇注机 5、 6 补给 ( 供给 ) 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 14。
     图 2 是从图 1 所示的 A-A 方向观察的铸型输出线 4 以及浇包输送装置 14 的主视图。图 3 是从图 1 所示的 B-B 方向观察的铸型输入线 2 的主视图。图 4 是从图 1 所示的 C-C 方向观察的输送台车 7 的剖视图。图 5 是从图 1 所示的 D-D 方向观察的输送台车 7 的 主视图。图 6 是从图 1 所示的 E-E 方向观察铸型输入线 2 以及铸型输出线 4 的剖视图。
     铸型输入线 2 为对造型后还未浇注的铸型 1 进行输送的辊式输送机。第一驱动辊 15 以规定的间隔配设于铸型输入线 2, 自动输送铸型 1。第一驱动辊 15 由未图示的控制装 置控制其动作, 间歇性地将铸型 1 朝浇注机 5、 6 输入, 具体地是朝输送台车 7 输入。
     铸型输出线 4 为对浇注后的铸型 3 进行输送的辊式输送机。铸型输出线 4 配置成 与铸型输入线 2 平行。此处, 铸型输入线 2 与铸型输出线 4 之间的距离, 此处指的是中心线 间距, 构成为规定的距离 D。第一驱动辊 15 以规定的间隔被配设于铸型输出线 4, 自动输送 铸型 3。第一驱动辊 15 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 间歇性地将铸型 3 从输送台车 7 输出。由于铸型输入线 2 及铸型输出线 4 为辊式输送机, 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 1、 3 也能够输送。并且, 在铸型输入线 2 及铸型输出线 4 能够暂时保管铸型 1、 3, 在等待进 行接下来的处理的期间内, 铸型 1、 3 能够存留于铸型输入线 2 及铸型输出线 4。进而, 由于 配设有驱动辊 15, 因此能够可靠地输送。因此, 根据控制装置的判断, 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向 输送台车 7 输入铸型 1, 从输送台车 7 输出铸型 3。 两台浇注机 5、 6 配置成第一浇注机 5 与铸型输出线 4、 以及第一浇注机 6 与铸型输 出线 2 分别对置。即, 两台浇注机 5、 6 在与平行的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正交的方 向上并列配置。此处, 两台浇注机 5、 6 的间隔为浇注位置的中心间距, 与铸型输入线 2 和铸 型输出线 4 之间的距离 D 相同。
     在浇注机 5、 6 的下部, 在与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同一直线上配设有两根 第三驱动辊 9, 在第三驱动辊 9 上载置有铸型 1、 3、 12。另外, 铸型 12 指的是正在浇注的铸 型。第三驱动辊 9 被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 并将铸型 1 从输送台车 7 向浇注机 5、 6 的位置 转移, 将铸型 3 从浇注机 5、 6 的位置向输送台车 7 转移。
     进一步地, 第三驱动辊 9 以使铸型 1 的直浇道位置 16( 参照图 7) 对准浇注机 5、 6 的浇注位置的方式移动铸型 1。 由于利用第三驱动辊 9 进行铸型 1、 3 的输入输出和对位, 因 此能够简化结构。然而, 也可以具备用于对位的其他单元。并且, 为了进行对位, 也可以形 成为 : 具有使铸型 1、 3 在与第三驱动辊 9 不同的方向上移动的单元, 将两台浇注机 5、 6 的间 隔设置成与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之间的距离 D 不同的距离。优选为, 在第三驱动 辊 9 配备作为铸型减速控制用检测器的位置检测器 10 以及 / 或者作为铸型停止控制用检 测器的位置检测器 11, 根据直浇道位置 16 的不同能够任意地变更在浇注机 5、 6 下的铸型 1 的停止位置。
     输送台车 7 配置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和两根第三驱动辊 9( 或者为两台 浇注机 5、 6) 之间。输送台车 7 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正交的方向移动。利 用油压缸、 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等众所周知的单元使输送台车 7 移动。利用控制装置控制输 送台车 7 的移动。
     输送台车 7 具有三处载置铸型 1、 3 的装载位置 17、 18、 19。三处装载位置 17、 18、 19 在输送台车 7 的能够移动的方向上并列排列。在图 1 中, 从上方开始依次为第一装载位 置 17、 第二装载位置 18、 第三装载位置 19。 此处, 各装载位置 17、 18、 19 的间隔, 在此为中心 间距, 与铸型输入线 2 与铸型输出线 4 之间的距离 D 相同。在各装载位置 17、 18、 19, 在与铸
     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第三驱动辊 9 的同一平面上配置有第二驱动辊 8。 利用控制装置 控制第二驱动辊 8 的动作。由于输送台车 7 具备第二驱动辊 8, 因此在输送台车 7 与铸型输 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第三驱动辊 9( 或者浇注机 5、 6) 之间能够可靠地进行铸型 1、 3 的转 移。
     浇包输送装置 14 隔着浇注机 5、 6 配置在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或输送台 车 7 相反的一侧。浇包输送装置 14 使浇包 13 向对第一浇注机 5 供给熔融金属的位置和对 第二浇注机 6 供给熔融金属的位置移动。 即, 使浇包 13 沿两台浇注机 5、 6 并列的方向移动, 并供给熔融金属。浇包输送装置 14 具备辊式输送机 ( 驱动辊 ), 该辊式输送机用于朝对浇 注机 5、 6 供给熔融金属的位置输送注入了在未图示的熔融金属贮存槽中所贮存的熔融金 属的浇包 13、 或将供给熔融金属结束后的浇包 13 回送到熔融金属贮存槽。 由控制装置控制 浇包输送装置 14 的动作。
     接下来, 参照图 7 至图 15,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 20 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 图 15 是对铸型 1、 3、 12 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示出了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第一浇注机 5、 第二浇注机 6、 输送台车 7、 第三输送辊 9、 铸型 1、 3、 12 以及供给熔融金属的 浇包 13 的动作。图中的带圆圈的数字是为了区别个别的铸型 1、 3、 12 而赋予的编号, 在图 7 ~图 15 中, 对于相同的铸型 1、 3、 12 赋予相同的编号。另外, 以下, 利用铸型 1、 3、 12 后面 的 [ ] 内的数字来表示图中的带圆圈的数字。 图 7 示出了用于说明动作的最初的状态即原位置。 浇注设备 20 并未处于运转开始 的状态。为了朝输送台车 7 输入而在铸型输入线 2 上排列有未浇注的铸型 1[3]、 [4]。在铸 型输出线 4 上, 浇注后的铸型 3 被输送, 在靠近输送台车 7 处空出一个铸型 3 大小的空间。 在输送台车 7 的 3 处装载位置 17、 18、 19, 并未载置铸型 1、 3。输送台车 7 移动到图 7 的下 侧, 第一装载位置 17 与铸型输出线 4 以及第一浇注机 5 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并且, 第二装 载位置 18 与铸型输入线 2 以及第二浇注机 6 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装载位置 19 从铸型 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以及浇注机 5、 6 的排列中突出。将输送台车 7 的该处位置设定为第 一位置。当利用第一浇注机 5 对铸型 12[1] 的浇注基本完成时, 利用第二浇注机 6 浇注铸 型 12[2]。 另外, 图中虽然示出使第一浇注机 5 的浇注对象铸型 12[1] 的位置和第二浇注机 6 的浇注对象铸型 12[2] 的位置在铸型 1、 3 的输送方向上 ( 铸型输入线 2 以及铸型输出线 4 的方向 ) 稍微错开, 但是这是为了强调表示错开铸型 1、 3、 12 的位置的目的在于使铸型 1、 3、 12 的直浇道位置 16 对准浇注机 5、 6 的浇注位置。
     如图 8 所示, 在利用第一浇注机 5 的浇注完成以后, 浇注后的铸型 3[1] 被第三驱 动辊 9 以及第二驱动辊 8 从第一浇注机 5 的位置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第一装载位置 17。并 且, 未浇注的铸型 1[3] 被第二驱动辊 8 从铸型输入线 2 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第二装载位置 18。另外, 在铸型输出线 4 上, 浇注后的铸型 3 被第一驱动辊 15 输送到下游侧, 从而接近输 送台车 7 的空间被空出。并且, 从浇包 13 朝第一浇注机 5 供给熔融金属。
     接下来, 如图 9 所示, 移动输送台车 7。通过移动, 第一装载位置 17 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以及浇注机 5、 6 的排列中突出, 第二装载位置 18 与铸型输出线 4 以及第一 浇注机 5 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装载位置 19 与铸型输入线 2 以及第二浇注机 6 排列在同 一直线上。将输送台车 7 的该位置设定为第二位置。另外, 在铸型输入线 2 上, 未浇注的铸 型 1[4] 被第一驱动辊 15 输送到接近输送台车 7 的位置。
     如图 10 所示, 未浇注的铸型 1[3] 被第二驱动辊 8 以及第三驱动辊 9 从输送台车 7 的第二装载位置 18 转移到第一浇注机 5 的位置, 开始对铸型 1[3] 浇注熔融金属。并且, 未 浇注的铸型 1[4] 被第二驱动辊 8 从铸型输入线 2 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第三装载位置 19。
     接下来, 如图 11 所示, 使输送台车 7 移动到第一位置。另外, 在铸型输入线 2 上, 未浇注的铸型 1[5] 被第一驱动辊 15 输送到接近输送台车 7 的位置。
     如图 12 所示, 浇注后的铸型 3[1] 被第二驱动辊 8 从第一装载位置 17 转移到铸型 输出线 4。并且, 在利用第二浇注机 6 的浇注完成以后, 浇注后的铸型 3[2] 被第三驱动辊 9 以及第二驱动辊 8 从第二浇注机 6 的位置转移到输送台车 7 的第二装载位置 18。并且, 从 浇包 13 朝第二浇注机 6 供给熔融金属。
     接下来, 如图 13 所示, 使输送台车 7 移动到第二位置。另外, 在铸型输出线 4 上, 浇注后的铸型 3[1] 被第一驱动辊 15 输送到下游侧, 接近输送台车 7 的空间被空出。
     如图 14 所示, 浇注后的铸型 3[2] 被第二驱动辊 8 从输送台车 7 的第二装载位置 18 转移到铸型输出线 4。并且, 未浇注的铸型 1[4] 被第二驱动辊 8 以及第三驱动辊 9 从输 送台车 7 的第三装载位置 19 转移到第二浇注机 6 的位置, 开始对铸型 1[4] 浇注熔融金属。
     接下来, 如图 15 所示, 使输送台车 7 移动到第一位置。另外, 在铸型输出线 4 上, 浇注后的铸型 3[2] 被第一驱动辊 15 输送到下游侧, 接近输送台车 7 的空间被空出。该状 态与利用图 7 所说明的原位置相同, 此后, 重复进行上述的工序。
     通过以上的对动作的说明可知 : 在具备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以及两台浇注 机 5、 6 的浇注设备 20 中, 通过使具有 3 处装载位置 17、 18、 19 的输送台车 7 在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 处装载位置 17、 18、 19 中的 2 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以及两台浇注机 5、 6 连通, 同时进行 2 个动作 ( 朝输送台车 7 转移铸型 1、 3 以及从输送台 车 7 转移铸型 1、 3)。因此, 能够高效地即在短的时间循环内使未浇注的铸型 1 以及浇注后 的铸型 3 相对于浇注机 5、 6 输入输出。
     此处, 着眼于输送台车 7 的位置、 在第一、 第二以及第三装载位置 17、 18、 19 载置的 铸型 1、 3、 以及在第一及第二浇注机 5、 6 的位置配置的铸型 12, 在表 1 中对浇注设备 20 的 动作的工序进行总结。
     [ 表 1]
     在表 1 中, 各行示出工序中的某种状态 ( 时间 ), 步骤 1 ~ 9 与图 7 ~图 15 的状态 相对应。至于装载位置的列, “铸型” 的后面的带圆圈的数字与图 7 ~图 15 中带圆圈的数字 相对应, 其后的 “未” 表示该铸型未浇注, “完毕” 表示该铸型为浇注后的铸型。在装载位置 的列中记载有铸型的地方表示载置有铸型, 并且朝下的箭头表示上一行的铸型被保持原样 地载置, 朝右的箭头表示铸型被转移到浇注机 5、 6, “输出” 表示被输出到铸型输出线 4。并 且, 空栏表示铸型 1、 3 未载置于这些装载位置。至于浇注机的列, 也与装载位置的列相同, “( 供给熔融金属 )” 表示铸型 12 未被置于该浇注机 5、 6 的位置, 从浇包 13 向该浇注机 5、 6 供给熔融金属。
     利用表 1 也可获悉铸型 12 被置于浇注机 5、 6 的状态 ( 行 ) 比未被置于浇注机 5、 6 的状态 ( 行 ) 还多。朝输送台车 7 转移铸型 1、 3 所需的时间 ( 步骤 2、 4、 6、 8) 分别相等, 为了使输送台车 7 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需的时间 ( 步骤 1、 3、 5、 7、 9) 分别相等。 于是, 铸型 12 被置于浇注机 5、 6 的时间为一个循环的四分之三。即, 能够确保长的浇注时 间。 一般情况下, 由于供给熔融金属时间可以比浇注时间短很多, 因此即使供给熔融金属时 间为一个循环的四分之一以下也不成问题。
     如上说明, 根据具备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以及 2 台浇注机 5、 6 的浇注设备 20, 由于输送台车 7 具有 3 处装载位置 17、 18、 19, 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高效地即在短的时 间循环内输入输出未浇注的铸型 1 以及浇注后的铸型 3。 并且, 能够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 进行长时间的浇注。
     对于浇注设备 20 的动作、 即基于第一驱动辊 15、 第二驱动辊 8、 第三驱动辊 9 的铸 型 1、 3、 12 的输送、 输送台车 7 的移动、 从浇注机 5、 6 朝铸型 12 浇注熔融金属、 从浇包 13 朝 浇注机 5、 6 供给熔融金属以及基于浇包输送装置 14 的浇包 13 的输送等, 利用控制装置进
     行控制。因此, 能够按时并顺畅地进行浇注设备 20 的各种动作。
     在以上的说明中, 虽然对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配置于浇注机 5、 6 的同一 侧、 浇注机 5、 6 配置于其相反侧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但是也可以将铸型输入线 2 和第一浇注 机 5 配置于同一侧, 铸型输出线 4 和第二浇注机 6 配置于其相反侧, 并且铸型输入线 2 和第 二浇注机 6 对置、 铸型输出线 4 和第一浇注机 5 对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 虽然说明了将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以直线做成平行的 结构, 但是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也可以弯曲。此时, 铸型输入线 2 与输送台车 7 的 接触点位置和铸型输出线 4 与输送台车 7 的接触点位置处的铸型输入线 2 和铸型输出线 4 之间的中心线间距成为规定的距离 D。
     在以上的说明中, 虽然将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第二驱动辊 8、 第三驱动辊 9、 以及浇包输送装置 14 中的相对于熔融金属贮存槽的浇包输送作为辊式输送机进行了说 明, 但是也可以是带式输送机、 链式输送机等众所周知的输送机。
     在以上的说明中, 虽然对在利用图 9、 11、 13、 15 所说明的状态时进行铸型 1 在铸型 输入线 2 上朝输送台车 7 附近的输送、 以及铸型 3 在铸型输出线 4 上从输送台车 7 附近朝 下游侧的输送进行了说明, 但是也可以在除此之外的状态时进行上述输送。 关键在于, 只要 当从铸型输入线 2 朝输送台车 7 转移铸型 1 时在铸型输入线 2 上的输送台车 7 附近存在铸 型 1、 或当从输送台车 7 朝铸型输出线 4 转移铸型 3 时在铸型输出线 4 上的输送台车 7 附近 空出用于放置铸型 3 的空间即可。 也可以构成为 : 在铸型输入线 2 及 / 或铸型输出线 4 中具备对铸型 1、 3 的位置进 行检测的位置传感器 ( 未图示 ), 对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上的铸型 1、 3 的位置进行 监测, 将位置数据传送给控制装置。 利用控制装置, 基于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上的铸 型 1、 3 的位置数据, 能够控制铸型 1、 3 在铸型输入线 2、 铸型输出线 4 上的输送。
    

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48521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8CN102348521ACN102348521A21申请号200980157939622申请日20090310B22D47/00200601B22D37/00200601B22D45/0020060171申请人新东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横前知志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代理人王轶李洋54发明名称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57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浇注的浇注设备以及浇注方法。浇注设备20具备输送未浇注的铸型1的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输送浇注后。

2、的铸型3输送,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2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2台浇注机5、6,向铸型1进行浇注,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D;以及输送台车7,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移动,具有3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D地载置铸型1、3的装载位置17、18、19。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0908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5451620090310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03615JA20100916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14页CN102348540A1/。

3、1页21一种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的铸型输入线;铸型输出线,该铸型输出线输送浇注后的铸型,并配置成与所述铸型输入线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两台浇注机,该两台浇注机向所述铸型进行浇注,并配置成在与所述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以及输送台车,该输送台车能够沿与所述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并具有3处载置所述铸型的装载位置,所述3处的装载位置在所述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所述规定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具有输送所述铸型的第一驱动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台车具有从所述铸型输入线朝所。

4、述装载位置转移铸型,并从所述装载位置朝铸型输出线转移铸型的第二驱动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浇注设备具备将在所述输送台车的所述装载位置载置的铸型朝所述浇注机转移,并从所述浇注机朝所述装载位置转移铸型的第三驱动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辊,使所述铸型的直浇道位置对准所述浇注机的浇注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浇注设备进一步具备用于朝所述2台浇注机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相对于所述2台浇注机配置于同一侧,所述浇包输送装置配置在所述铸型输入线和所述铸型输出线相对于所述2台浇注机的配。

5、置侧的相反侧。7一种浇注方法,是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两台浇注机输入/输出铸型的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浇注方法具备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将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一装载位置,且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然后,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置,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三装载位置,将载置于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一浇注机的工序;然后,使所述输送台车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将载置于所述第一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将被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以及,然后,使所述输送台车置。

6、于所述第二位置,将载置于所述第二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将载置于所述第三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所述第二浇注机的工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浇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驱动辊进行所述铸型的转移。权利要求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9页3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特别是涉及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多台浇注机输入输出铸型的浇注设备及浇注方法。背景技术0002以往,作为对造型后的铸型进行浇注的浇注设备,使用一台浇注机对从造型线输送来的铸型逐个地进行浇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323749号公报。发明内容0003然而,由于使用一台浇注机对。

7、从造型线输送来的铸型逐个浇注,存在浇注速度浇注时间供给熔融金属时间/铸型比造型速度造型时间/铸型慢的情况。此处,“浇注时间”为从浇注机对铸型浇注熔融金属的时间,供给熔融金属时间为对浇注机补给供给熔融金属的时间。因此有时浇注所花费的时间也会成为铸件制造线的生产性的瓶颈。并且,若具备多台浇注机,铸型相对于浇注机的输入输出变得繁琐,浇注设备成为复杂的结构,并且,存在维护管理方面需消耗颇多工时和费用这样的问题。000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浇注的浇注设备以及浇注方法。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例如图1及图7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一。

8、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20具备用于输送未浇注的空的铸型1的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用于输送浇注后的铸型3,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2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D;向铸型1进行浇注的两台浇注机5、6,它们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错开规定的距离D;以及输送台车7,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2正交的方向移动,具有3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D地载置铸型1、3的装载位置17、18、19。0006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浇注设备具备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且具有3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的载置铸型的装载位置的输送台车,因此成为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的浇注设。

9、备。例如,使3处装载位置中的两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以及两台浇注机中的第一浇注机连通,将未浇注的铸型输送至装载位置,进而再将利用第一浇注机完成浇注后的铸型输送至装载位置。接下来,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使载置有未浇注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第一浇注机连通并使3处装载位置中的剩余的一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连通,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向第一浇注机转移,将铸型输入线上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装载位置。接下来,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并返回到最初的位置,使载置有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出线连通,使供朝第一浇注机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两台浇注机中的第二浇注机连通,将载置于装载位置。

10、的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铸型输出线,将利用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装载位置。接下来,使输送台车错开规定的距离并返回到第二位置,使载置有利用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出线连通,使供未浇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2/9页4注的铸型载置的装载位置与第二浇注机连通,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铸型输出线,将载置于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第二浇注机。这样,通过错开输送台车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利用两台浇注机的浇注时间长。0007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20,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中,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

11、4具有对铸型1、3参照图2及图3进行输送的第一驱动辊15。0008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在铸型输入线上和铸型输出线上利用驱动辊对铸型进行输送,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输送,并且,还能够在铸型输入线或铸型输出线上排列并暂时保管铸型。0009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20,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中,输送台车7具有从铸型输入线2朝装载位置17、18、19转移铸型1参照图3、且从装载位置17、18、19朝铸型输出线4转移铸型3参照图2的第二驱动辊8。0010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利用驱动辊从输送台车朝铸型输入线和铸型输出线对铸型进行转移,因此即使是具有一。

12、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转移。0011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20,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浇注设备中,具有将在输送台车7的装载位置17、18、19载置的铸型1参照图3朝浇注机5、6转移、且从浇注机5、6朝装载位置17、18、19转移铸型3参照图2的第三驱动辊9。0012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利用驱动辊从输送台车朝浇注机转移铸型,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转移。0013例如图2及图7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20,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中,通过第三驱动辊9,使铸型1的直浇道位置16对准浇注机5、6的浇注位置。0014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利。

13、用从输送台车朝浇注机转移铸型的驱动辊使铸型的直浇道位置对准浇注机的浇注位置,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铸型的直浇道位置对准浇注机的浇注位置。0015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20,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浇注设备中,进一步具备用于对两台浇注机5,6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14,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相对于两台浇注机5、6配置于相同一侧,在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相对于两台浇注机5、6的配置侧的相反侧配置有浇包输送装置14。0016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在铸型输入线和铸型输出线相对于两台浇注机的配置侧的相反侧进一步配置有浇包输送装置,因此能够易于对浇注机供给熔融金属,不会妨碍。

14、输送铸型。0017例如图7至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浇注方法是使用输送台车7相对于两台浇注机5、6输入输出铸型1、3的浇注方法,该浇注方法具备使输送台车7置于第一位置,将被第一浇注机5浇注后的铸型3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载置铸型1、3的第一装载位置17,且将未浇注的铸型1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载置铸型1、3的第二装载位置18的工序;然后,使输送台车7置于第二位置,将未浇注的铸型1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载置铸型1、3的第三装载位置19,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18的未浇注的铸型1转移到第一浇注机5的工序;然后,使输送台车7置于第一位置,将载置于第一装载位置17的浇注后的铸型3输出,将被第二浇注机6浇注。

15、后的铸型3转移到第二装载位置18的工序;以及,然后,使输送台车7置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3/9页5于第二位置,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18的浇注后的铸型3输出,将载置于第三装载位置19的未浇注的铸型1转移到第二浇注机6的工序。0018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使输送台车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相对于两台浇注机输入输出铸型,因此形成为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的浇注方法。0019例如图1所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浇注方法,在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浇注方法中,利用驱动辊8、9输送铸型。0020若构成为上述那样,则由于利用驱动辊输送铸型,因。

16、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也能够可靠地输送。0021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浇注设备,由于该浇注设备具备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的铸型输入线;铸型输出线,用于输送浇注后的铸型,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平行且错开规定的距离;向铸型进行浇注的两台浇注机,配置成在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错开规定的距离;以及输送台车,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正交的方向移动,具有3处在能够移动的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的载置铸型的装载位置,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0022并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浇注方法,使用输送台车相对于两台浇注机输入输出铸型,由于该浇注方法具备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将被第一浇注机浇注后的。

17、铸型转移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一装载位置,且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然后,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置,将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输送台车的载置铸型的第三装载位置,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第一浇注机的工序;然后,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一位置,将载置于第一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将被第二浇注机浇注后的铸型转移到第二装载位置的工序;以及,然后,使输送台车置于第二位置,将载置于第二装载位置的浇注后的铸型输出,将载置于第三装载位置的未浇注的铸型转移到第二浇注机的工序,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0023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也许会对本。

18、发明理解得更加透彻。然而,详细说明及特定的实施例为本发明所期望的实施方式,仅出于说明的目的才进行记载的。因此,从该详细说明演变而来的各种变更、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很明显的。0024申请人并没有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全部都呈献给公众的意图,在公平原则下将已公开的变更、代替方案中有可能在文字上并未体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也视作发明的一部分。0025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对于名词及相同的指示代词的使用,只要未进行特殊说明,或者只要根据文章的逻辑性无法明确地否定,则从数量的角度应当解释为包括单数及多数双方。对于本说明书中所提供的任何示例或者示例性的用语例如,“等”的使用,其意图也不过是单纯。

19、地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而已,只要未在权利要求书中进行特殊记载,则不应当视作是对本发明范围施加限制。附图说明0026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的俯视图。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4/9页60027图2是从图1所示的AA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出线以及浇包输送装置的主视图。0028图3是从图1所示的BB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入线的主视图。0029图4是从图1所示的CC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输送台车的剖视图。0030图5是从图1所示的DD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输送台车的主视图。0031图6是从图1所示的EE方向观察浇注设备的铸型输入线以及铸型输出线的剖视图。0032图7是对铸型。

20、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原位置。0033图8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一位置、从第一浇注机朝输送台车的第一装载位置转移浇注后的铸型、从铸型输入线朝第二装载位置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状态。0034图9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0035图10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二位置、从第二装载位置朝第一浇注机转移未浇注的铸型、从铸型输入线朝第三装载位置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状态。0036图11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一位置移动的状态。0037图12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

21、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一位置、从第一装载位置朝铸型输出线转移浇注完成后的铸型、从第二浇注机朝第二装载位置转移浇注完成后的铸型的状态。0038图13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0039图14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处于第二位置、从第二装载位置朝铸型输出线转移浇注完成后的铸型、从第三装载位置朝第二浇注机转移未浇注的铸型的状态。0040图15是对铸型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输送台车朝第一位置即原位置移动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004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各图中,对互相相同或相当的装置。

22、赋予相同标号,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0042首先,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20的俯视图。浇注设备20具备浇注铸型12参照图2的2台浇注机5、6;用于输送未浇注的铸型1参照图3的铸型输入线2;用于输送浇注后的铸型3参照图2的铸型输出线4;输送台车7,该输送台车7将由铸型输入线2输送的未浇注的铸型1向浇注机5、6输送、并将浇注后的铸型3从浇注机5、6向铸型输出线4转移;以及用于对浇注机5、6补给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输送装置14。0043图2是从图1所示的AA方向观察的铸型输出线4以及浇包输送装置14的主视说明书CN102348521ACN。

23、102348540A5/9页7图。图3是从图1所示的BB方向观察的铸型输入线2的主视图。图4是从图1所示的CC方向观察的输送台车7的剖视图。图5是从图1所示的DD方向观察的输送台车7的主视图。图6是从图1所示的EE方向观察铸型输入线2以及铸型输出线4的剖视图。0044铸型输入线2为对造型后还未浇注的铸型1进行输送的辊式输送机。第一驱动辊15以规定的间隔配设于铸型输入线2,自动输送铸型1。第一驱动辊15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间歇性地将铸型1朝浇注机5、6输入,具体地是朝输送台车7输入。0045铸型输出线4为对浇注后的铸型3进行输送的辊式输送机。铸型输出线4配置成与铸型输入线2平行。此处,。

24、铸型输入线2与铸型输出线4之间的距离,此处指的是中心线间距,构成为规定的距离D。第一驱动辊15以规定的间隔被配设于铸型输出线4,自动输送铸型3。第一驱动辊15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间歇性地将铸型3从输送台车7输出。由于铸型输入线2及铸型输出线4为辊式输送机,因此即使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铸型1、3也能够输送。并且,在铸型输入线2及铸型输出线4能够暂时保管铸型1、3,在等待进行接下来的处理的期间内,铸型1、3能够存留于铸型输入线2及铸型输出线4。进而,由于配设有驱动辊15,因此能够可靠地输送。因此,根据控制装置的判断,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向输送台车7输入铸型1,从输送台车7输出铸型3。0046两台。

25、浇注机5、6配置成第一浇注机5与铸型输出线4、以及第一浇注机6与铸型输出线2分别对置。即,两台浇注机5、6在与平行的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此处,两台浇注机5、6的间隔为浇注位置的中心间距,与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之间的距离D相同。0047在浇注机5、6的下部,在与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同一直线上配设有两根第三驱动辊9,在第三驱动辊9上载置有铸型1、3、12。另外,铸型12指的是正在浇注的铸型。第三驱动辊9被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并将铸型1从输送台车7向浇注机5、6的位置转移,将铸型3从浇注机5、6的位置向输送台车7转移。0048进一步地,第三驱动辊9以使铸型1的。

26、直浇道位置16参照图7对准浇注机5、6的浇注位置的方式移动铸型1。由于利用第三驱动辊9进行铸型1、3的输入输出和对位,因此能够简化结构。然而,也可以具备用于对位的其他单元。并且,为了进行对位,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使铸型1、3在与第三驱动辊9不同的方向上移动的单元,将两台浇注机5、6的间隔设置成与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之间的距离D不同的距离。优选为,在第三驱动辊9配备作为铸型减速控制用检测器的位置检测器10以及/或者作为铸型停止控制用检测器的位置检测器11,根据直浇道位置16的不同能够任意地变更在浇注机5、6下的铸型1的停止位置。0049输送台车7配置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和两根第三驱动辊。

27、9或者为两台浇注机5、6之间。输送台车7能够沿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正交的方向移动。利用油压缸、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等众所周知的单元使输送台车7移动。利用控制装置控制输送台车7的移动。0050输送台车7具有三处载置铸型1、3的装载位置17、18、19。三处装载位置17、18、19在输送台车7的能够移动的方向上并列排列。在图1中,从上方开始依次为第一装载位置17、第二装载位置18、第三装载位置19。此处,各装载位置17、18、19的间隔,在此为中心间距,与铸型输入线2与铸型输出线4之间的距离D相同。在各装载位置17、18、19,在与铸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6/9。

28、页8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第三驱动辊9的同一平面上配置有第二驱动辊8。利用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辊8的动作。由于输送台车7具备第二驱动辊8,因此在输送台车7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第三驱动辊9或者浇注机5、6之间能够可靠地进行铸型1、3的转移。0051浇包输送装置14隔着浇注机5、6配置在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或输送台车7相反的一侧。浇包输送装置14使浇包13向对第一浇注机5供给熔融金属的位置和对第二浇注机6供给熔融金属的位置移动。即,使浇包13沿两台浇注机5、6并列的方向移动,并供给熔融金属。浇包输送装置14具备辊式输送机驱动辊,该辊式输送机用于朝对浇注机5、6供给熔融金属的位。

29、置输送注入了在未图示的熔融金属贮存槽中所贮存的熔融金属的浇包13、或将供给熔融金属结束后的浇包13回送到熔融金属贮存槽。由控制装置控制浇包输送装置14的动作。0052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1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浇注设备2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图15是对铸型1、3、12的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示出了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第一浇注机5、第二浇注机6、输送台车7、第三输送辊9、铸型1、3、12以及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包13的动作。图中的带圆圈的数字是为了区别个别的铸型1、3、12而赋予的编号,在图7图15中,对于相同的铸型1、3、12赋予相同的编号。另外,以下,利用铸型1、3、12后面的内的数字。

30、来表示图中的带圆圈的数字。0053图7示出了用于说明动作的最初的状态即原位置。浇注设备20并未处于运转开始的状态。为了朝输送台车7输入而在铸型输入线2上排列有未浇注的铸型13、4。在铸型输出线4上,浇注后的铸型3被输送,在靠近输送台车7处空出一个铸型3大小的空间。在输送台车7的3处装载位置17、18、19,并未载置铸型1、3。输送台车7移动到图7的下侧,第一装载位置17与铸型输出线4以及第一浇注机5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第二装载位置18与铸型输入线2以及第二浇注机6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第三装载位置19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以及浇注机5、6的排列中突出。将输送台车7的该处位置设定为第一位置。

31、。当利用第一浇注机5对铸型121的浇注基本完成时,利用第二浇注机6浇注铸型122。另外,图中虽然示出使第一浇注机5的浇注对象铸型121的位置和第二浇注机6的浇注对象铸型122的位置在铸型1、3的输送方向上铸型输入线2以及铸型输出线4的方向稍微错开,但是这是为了强调表示错开铸型1、3、12的位置的目的在于使铸型1、3、12的直浇道位置16对准浇注机5、6的浇注位置。0054如图8所示,在利用第一浇注机5的浇注完成以后,浇注后的铸型31被第三驱动辊9以及第二驱动辊8从第一浇注机5的位置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第一装载位置17。并且,未浇注的铸型13被第二驱动辊8从铸型输入线2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第二装载位。

32、置18。另外,在铸型输出线4上,浇注后的铸型3被第一驱动辊15输送到下游侧,从而接近输送台车7的空间被空出。并且,从浇包13朝第一浇注机5供给熔融金属。0055接下来,如图9所示,移动输送台车7。通过移动,第一装载位置17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以及浇注机5、6的排列中突出,第二装载位置18与铸型输出线4以及第一浇注机5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第三装载位置19与铸型输入线2以及第二浇注机6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将输送台车7的该位置设定为第二位置。另外,在铸型输入线2上,未浇注的铸型14被第一驱动辊15输送到接近输送台车7的位置。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7/9页90056。

33、如图10所示,未浇注的铸型13被第二驱动辊8以及第三驱动辊9从输送台车7的第二装载位置18转移到第一浇注机5的位置,开始对铸型13浇注熔融金属。并且,未浇注的铸型14被第二驱动辊8从铸型输入线2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第三装载位置19。0057接下来,如图11所示,使输送台车7移动到第一位置。另外,在铸型输入线2上,未浇注的铸型15被第一驱动辊15输送到接近输送台车7的位置。0058如图12所示,浇注后的铸型31被第二驱动辊8从第一装载位置17转移到铸型输出线4。并且,在利用第二浇注机6的浇注完成以后,浇注后的铸型32被第三驱动辊9以及第二驱动辊8从第二浇注机6的位置转移到输送台车7的第二装载位置1。

34、8。并且,从浇包13朝第二浇注机6供给熔融金属。0059接下来,如图13所示,使输送台车7移动到第二位置。另外,在铸型输出线4上,浇注后的铸型31被第一驱动辊15输送到下游侧,接近输送台车7的空间被空出。0060如图14所示,浇注后的铸型32被第二驱动辊8从输送台车7的第二装载位置18转移到铸型输出线4。并且,未浇注的铸型14被第二驱动辊8以及第三驱动辊9从输送台车7的第三装载位置19转移到第二浇注机6的位置,开始对铸型14浇注熔融金属。0061接下来,如图15所示,使输送台车7移动到第一位置。另外,在铸型输出线4上,浇注后的铸型32被第一驱动辊15输送到下游侧,接近输送台车7的空间被空出。该。

35、状态与利用图7所说明的原位置相同,此后,重复进行上述的工序。0062通过以上的对动作的说明可知在具备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以及两台浇注机5、6的浇注设备20中,通过使具有3处装载位置17、18、19的输送台车7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3处装载位置17、18、19中的2处装载位置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以及两台浇注机5、6连通,同时进行2个动作朝输送台车7转移铸型1、3以及从输送台车7转移铸型1、3。因此,能够高效地即在短的时间循环内使未浇注的铸型1以及浇注后的铸型3相对于浇注机5、6输入输出。0063此处,着眼于输送台车7的位置、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装载位置17、18、19载置的。

36、铸型1、3、以及在第一及第二浇注机5、6的位置配置的铸型12,在表1中对浇注设备20的动作的工序进行总结。0064表10065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8/9页100066在表1中,各行示出工序中的某种状态时间,步骤19与图7图15的状态相对应。至于装载位置的列,“铸型”的后面的带圆圈的数字与图7图15中带圆圈的数字相对应,其后的“未”表示该铸型未浇注,“完毕”表示该铸型为浇注后的铸型。在装载位置的列中记载有铸型的地方表示载置有铸型,并且朝下的箭头表示上一行的铸型被保持原样地载置,朝右的箭头表示铸型被转移到浇注机5、6,“输出”表示被输出到铸型输出线4。并且,空栏表。

37、示铸型1、3未载置于这些装载位置。至于浇注机的列,也与装载位置的列相同,“供给熔融金属”表示铸型12未被置于该浇注机5、6的位置,从浇包13向该浇注机5、6供给熔融金属。0067利用表1也可获悉铸型12被置于浇注机5、6的状态行比未被置于浇注机5、6的状态行还多。朝输送台车7转移铸型1、3所需的时间步骤2、4、6、8分别相等,为了使输送台车7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需的时间步骤1、3、5、7、9分别相等。于是,铸型12被置于浇注机5、6的时间为一个循环的四分之三。即,能够确保长的浇注时间。一般情况下,由于供给熔融金属时间可以比浇注时间短很多,因此即使供给熔融金属时间为一个循环的四分之一以下也。

38、不成问题。0068如上说明,根据具备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以及2台浇注机5、6的浇注设备20,由于输送台车7具有3处装载位置17、18、19,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高效地即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输入输出未浇注的铸型1以及浇注后的铸型3。并且,能够确保在短的时间循环内进行长时间的浇注。0069对于浇注设备20的动作、即基于第一驱动辊15、第二驱动辊8、第三驱动辊9的铸型1、3、12的输送、输送台车7的移动、从浇注机5、6朝铸型12浇注熔融金属、从浇包13朝浇注机5、6供给熔融金属以及基于浇包输送装置14的浇包13的输送等,利用控制装置进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9/9页1。

39、1行控制。因此,能够按时并顺畅地进行浇注设备20的各种动作。0070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对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配置于浇注机5、6的同一侧、浇注机5、6配置于其相反侧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铸型输入线2和第一浇注机5配置于同一侧,铸型输出线4和第二浇注机6配置于其相反侧,并且铸型输入线2和第二浇注机6对置、铸型输出线4和第一浇注机5对置。0071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说明了将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以直线做成平行的结构,但是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也可以弯曲。此时,铸型输入线2与输送台车7的接触点位置和铸型输出线4与输送台车7的接触点位置处的铸型输入线2和铸型输出线4之间的中心线间。

40、距成为规定的距离D。0072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将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第二驱动辊8、第三驱动辊9、以及浇包输送装置14中的相对于熔融金属贮存槽的浇包输送作为辊式输送机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带式输送机、链式输送机等众所周知的输送机。0073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对在利用图9、11、13、15所说明的状态时进行铸型1在铸型输入线2上朝输送台车7附近的输送、以及铸型3在铸型输出线4上从输送台车7附近朝下游侧的输送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除此之外的状态时进行上述输送。关键在于,只要当从铸型输入线2朝输送台车7转移铸型1时在铸型输入线2上的输送台车7附近存在铸型1、或当从输送台车7朝铸型输出线4。

41、转移铸型3时在铸型输出线4上的输送台车7附近空出用于放置铸型3的空间即可。0074也可以构成为在铸型输入线2及/或铸型输出线4中具备对铸型1、3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对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上的铸型1、3的位置进行监测,将位置数据传送给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基于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上的铸型1、3的位置数据,能够控制铸型1、3在铸型输入线2、铸型输出线4上的输送。说明书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14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2/14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3/1。

42、4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4/14页15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5/14页16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6/14页17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7/14页18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8/14页19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9/14页20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0/14页21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1/14页22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2/14页23图13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3/14页24图14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CN102348540A14/14页25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34852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铸造;粉末冶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