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4744954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5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16327.1

申请日:

2013.10.01

公开号:

CN104219958A

公开日:

2014.12.1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23F 3/16申请公布日:2014121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23F 3/16申请日:20131001|||公开

IPC分类号:

A23F3/16; A23L2/00

主分类号:

A23F3/16

申请人:

株式会社伊藤园

发明人:

笹目正巳; 村山和人; 藤井洋辅; 坂田匡孝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2.10.01 JP 2012-21968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谢顺星;张晶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在寻求一种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时候,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具备喉韵良好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通过将绿茶饮料的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3μm~60μm,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可提供一种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时候,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具备喉韵良好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为3μm~60μm,且甜酸味道比为0.12~0.4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87ppm~380ppm。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二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重量比率为0.69~0.92。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酸味度的合计值为600ppm~840ppm。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为250ppm~550ppm。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未满200ppm。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平均粒子径为1μm以上的粒子。

8.  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透视度为4度~12度。

9.  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将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调整为3μm~60μm的步骤,及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的步骤。

10.  一种绿茶饮料的呈味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调整为3μm~60μm,并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

说明书

说明书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在冷却状态下饮用时,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饮用时,也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绿茶饮料的香味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与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的这一以往的绿茶饮用方式不同,将绿茶萃取液装入容器制成立刻能饮用的样式的所谓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广泛普及起来。
伴随于此,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并且,容器装绿茶饮料的饮用场合也多样化。并不是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时所设想的热茶,将冷藏保存的绿茶就那样直接饮用的情况也增多起来,特别是在夏季炎热时期很受欢迎。
以冷却的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与以往热的状态饮用的绿茶萃取液不同,虽然止渴性优异,但是有感到绿茶本来具有的良好的喉韵与味道的余韵变弱,尤其是有将茶饮料含于口中时所感到的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的余韵、醇厚感、滋味及喉韵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味道、香气纤细,所以关于在冷却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要将其设计成能够感觉到绿茶本来所具有的味道、香气,这与其它的容器装饮料相比较,尤其是技术上的难度极高。
而且,除如上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以外,在工作、学习等过程中,一点儿一点儿地花长时间饮用冷却状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这种至今所没有的饮用方式,以年轻人层为中心在增加(所谓的“小口慢饮”)。在如此的饮用方式下,冷却状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随着时间的经过会慢慢变温,由于这种温度变化,绿茶饮料本来 所具有的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的余韵、醇厚感、滋味及喉韵降低,由此重新产生有全体的平衡性变坏这一新的技术课题。
为了解决所述饮用场合的多样化和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进行了种种尝试。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绿茶饮料。该绿茶饮料是通过使单糖的浓度与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100ppm~300ppm,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10~28,由此则容器装绿茶饮料火香(烘焙香)强、非薄味,且具备清爽后味,即使在冷却的状态也可美味饮用。
而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新颖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该容器装绿茶饮料通过使单糖与二糖合计的糖类浓度为150ppm~500ppm,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2.0~8.0,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糖类)为1.8~4.0,糠醛(furfural)相对于香叶醇(geraniol)的含有比(糠醛/香叶醇)为0.5~3.0,由此则容器装绿茶饮料香气于口中扩散同时残留余韵,且味道具备淳厚·浓度感,即使在冷却的状态也有香气。
但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并非是将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情况下,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作为要解决的课题而进行的研究。而且,即使上述专利文献以外,关于开发具有所述特性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技术课题也没有被意识到,而且关于为解决所述技术课题的方法的具体提案,至今几乎没有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8431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843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挥上述先行技术文献的知识的同时,提供一种至今所没有的技术课题,即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情况下,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们着眼于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与甜酸味道比的关系性,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将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3μm~60μm,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关于:
(1)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为3μm~60μm,且甜酸味道比为0.12~0.43;
(2)如(1)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87ppm~380ppm;
(3)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将单糖的浓度与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中二糖浓度的重量比率(二糖/单糖+二糖)为0.69~0.92;
(4)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酸味度的合计值为600ppm~840ppm;
(5)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为250ppm~550ppm;
(6)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未满200ppm;
(7)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含有平均粒子径为1μm以上的粒子。
(8)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透视度为4度~12度。
(9)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将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3μm~60μm的步骤,及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的步骤;
(10)一种绿茶饮料的呈味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3μm~60μm,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尤其是即使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也可得到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为3μm~60μm,且甜酸味道比为0.12~0.4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为将以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作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充填于容器而成的饮料。例如,可列举出仅由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所成的液体、或稀释该萃取液所得的液体、或将萃取液彼此混合所得的液体、或在这些所述的任意液体中加入添加物所得的液体、或将这些所述的任意液体干燥所得的物质进行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所说的“主要成分”包含在不妨碍该主要成分功能范围内,允许含有其它成分的意思。此时,并不限定该主要成分的含有比例,但是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以及萃取物作为固形分浓度,优选为占有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占有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优选为占有80质量%以上(包含100%)。
(茶叶原料)
关于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茶叶原料,并不特别限制绿茶的种类。例如,广泛包含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玉绿茶、釜炒茶、 中国绿茶等被分类为不发酵茶的茶,也包含将这些茶两种以上混合的茶。而且,也可以添加糙米等谷物、茉莉花等香料等。
(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优选为3μm~60μm,更优选为3μm~50μm,进一步优选为3μm~40μm,最优选为3μm~30μm。如果将绿茶饮料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上述范围,则与甜酸味道比等其它调整要素相互作用,即使在冷却状态饮用的情况下,由舌头接触所产生的口感,也能兼备浓厚的醇厚感与甜味。
为将绿茶饮料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对原料实施干燥(炒制)加工、或将萃取液进行过滤等来调整。作为过滤,可以列举出超细过滤、微细过滤、精密过滤、反渗透膜过滤、电透析、生物功能性膜等的膜过滤、使用多孔质媒体的滤饼过滤等。其中,从生产性与粒子径调整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使用含大量二氧化硅成分的滤剂或硅藻土等多孔质媒体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的滤饼过滤来调整。而且,绿茶饮料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可以通过例如市售的激光粒度仪(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analyzer)等进行测定。
(甜酸味道比)
在本发明中“甜酸味道比”是以相对于酸味度的糖类浓度(单糖浓度+二糖浓度(ppm))来表示。
甜酸味道比=糖类浓度(ppm)/酸味度(ppm)
此外,所谓“酸味度”是将维他命C浓度(ppm)换算成柠檬酸所得的酸度(ppm),与作为涩味成分的单宁的比例,合计起来的值,通过下式求出。
酸味度(ppm)=维他命C量(ppm)×0.365+单宁量(ppm)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甜酸味道比,优选为0.12~0.43,更优选为 0.13~0.39,进一步优选为0.14~0.37,最优选为0.15~0.35。如果将绿茶饮料的甜酸味道比调整为上述范围,则与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等其它的调整要素相互作用,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情况下,由舌头接触所产生的口感,也能兼备浓厚的醇厚感与甜味。为将绿茶饮料中的甜酸味道比调整为上述范围,除如上所述的原料茶的加工方法、萃取液的过滤方法等以外,也可以通过选择原料茶的种类、茶期、产地,调整萃取条件、维他命C的添加量等来实施。而且,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酸味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600ppm~840ppm。
为将糖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将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萃取通过适宜条件进行调整。例如,增强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此外如果用高温长时间萃取,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这样通过茶叶的干燥(炒制)条件、与萃取条件,可调整糖类浓度。此时,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进行调整,但是因为有可能破坏绿茶饮料原有香味的平衡性,所以不添加糖。除了调整获得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以通过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进行调整。
另外,关于单宁量,例如如果提高茶期短的原料茶叶的搭配比例,则可以增加单宁量(例如<关于茶叶化学成分由于环境的变异(第2报)>、《农化》、第27卷),而且,通过调整获得茶萃取液时的萃取条件,所得到的复数种类的萃取液的混合比例,可以调整单宁量。此时,虽然也可另外添加单宁进行调整,但是因为有可能破坏绿茶饮料原有的香味平衡性,所以不添加单宁。除了调整获得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以通过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进行调整。
此外,关于维他命C,除考虑原料茶叶中的维他命C的量进行调整以外,也可以考虑添加于绿茶饮料中的维他命C的量进行调整。
(单糖)
单糖是以通式C6(H2O)6所表示的碳水化合物,是无法通过水解进 一步分解为简单糖的糖类。本发明中所说的单糖是指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本发明的绿茶饮料的单糖浓度优选为7ppm~120ppm,更优选为11ppm~100ppm,进一步优选为15ppm~80ppm,最优选为18ppm~70ppm。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单糖浓度低于7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醇厚感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优选;如果超过120ppm,则从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变弱的观点考虑为不优选。
(二糖)
二糖是以通式C12(H2O)11表示的碳水化合物,是通过加水分解产生单糖的糖类。本发明中的所说的二糖是指蔗糖(sucrose)、纤维二糖(cellobiose)、麦芽糖(maltose)。本发明的绿茶饮料的二糖浓度,优选为80ppm~260ppm,更优选为80ppm~230ppm,进一步优选为90ppm~200ppm,最优选为90ppm~180ppm。
(糖类浓度)
本发明中所说的“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是指将上述单糖浓度与上述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优选为87ppm~380ppm,更优选为91ppm~320ppm,进一步优选为105ppm~280ppm,最优选为108ppm~250ppm。
(儿茶素类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280ppm~600ppm,更优选为290ppm~580ppm,进一步优选为310ppm~550ppm,最优选为330ppm~500ppm。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儿茶素类浓度如果低于280ppm,则虽然火香的甜味被强调,但是新鲜香过弱或不能得到充分的浓度感等从而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如果超过600ppm,则虽然新鲜香被强调,但是相反火香的甜味过弱或苦涩味、涩味被过于强调,从会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
此时,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 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合计8种,总儿茶素类是指8种类的儿茶素浓度的合计值。
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只要以萃取条件进行调整即可。
此时,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进行调整,但因为有可能绿茶饮料的平衡性被破坏,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表体儿茶素类·非表体儿茶素类)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可以含有“表体儿茶素类”即(-)EC、(-)EGC、(-)ECg、(-)EGCg,可以含有“非表体儿茶素类”即(-)C、(-)GC、(-)Cg、(-)GCg。“非表体儿茶素类”可以通过在大约80℃以上进行加热处理来促进热异性化(差向异构体化)而获得。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表体儿茶素类对于非表体儿茶素类的比率(表体儿茶素类浓度/非表体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0.4~10.0,更优选为0.5~3.0,最优选为0.6~1.5。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优选为250ppm~550ppm,更优选为260ppm~530ppm,进一步优选为280ppm~500ppm,最优选为300ppm~450ppm。
本发明中所谓“电子局域化儿茶素”具有三醇结构(苯环上OH基为3基相邻的结构),被认为是离子化时易产生电荷局部化的儿茶素,具体而言,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
为将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只要以萃取条件来 调整即可,但因易随萃取时间或温度而变化,所以温度过高、萃取时间过长,从维持饮料香气的观点来看也不优选。此时,虽然也可以添加电子局域化儿茶素进行调整,但因为绿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能被破坏,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糖类))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糖类)”优选为1.6~3.4,更优选为1.8~3.2,进一步优选为2.0~3.0。
为将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虽然可以用萃取条件进行调整,但因儿茶素在高温的萃取率增高的同时,高温状态糖类易分解,因此萃取时以短时间为佳。此时,虽然也可以添加电子局域化儿茶素及糖类进行调整,但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能被破坏,所以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咖啡因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优选为未满200ppm,更优选为0ppm~150ppm,尤其优选为0ppm~120ppm,进一步优选为0ppm~100ppm,尤其更进一步优选为0ppm~40ppm,最优选为0~30ppm。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如果超过200ppm,则从来源于咖啡因的苦味对香味的感觉方法与苦味的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为将咖啡因浓度调整在上述范围,可以向茶叶上浇热水或将茶叶浸渍于热水中使茶叶中的咖啡因溶出,使用该茶叶制作茶萃取液,使这些茶萃取液彼此混合,进行调整即可。此外,也可以使活性炭、白土等的吸着剂作用于萃取液,来吸着除去咖啡因。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
本发明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优选为1.4~660,更优选为2.0~350,最优选为4.0~200。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如果低于1.4,则相对于厚度感·浓度感,苦味过于突出,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如果超过660,则相对于厚度感·浓度感,涩味过于突出,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为不优选。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可以通过上述咖啡因低减处理、茶叶量、萃取温度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总儿茶素类进行调整,但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能被破坏,所以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透视度)
于本发明中,透视度是表示绿茶饮料的水色混浊程度的指标,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透视度优选为4度~12度。本发明中的透视度是基于JIS(日本工业规格)K0102-9方法的测定值。具体而言,向由每隔10mm标有刻度的带下口且在底部具有标有双重十字的标识板的玻璃制圆筒构成的透视度计里装满试料液,从上部透视底部,从下口迅速流出试料直到可以清晰识别标识板的双重十字为止,读取此时的水面的刻度。本发明中,将此重复两次,求出平均值,用度(将10mm定为1度)表示透视度。
(pH)
本发明绿茶饮料的pH,优选在20℃为6.0~6.5。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pH更优选为6.0~6.4,其中特别优选为6.1~6.3。
(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上述儿茶素类、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类、咖啡因的浓度可使用高速液体层析管柱(HPLC)等,以检量线法等测定。
(容器)
充填本发明绿茶饮料的容器,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塑料制瓶(所谓PET瓶)、钢、铝等金属罐、瓶、纸容器等,尤其优选使用塑料瓶等透明容器等。
(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可通过例如选定茶叶原料,同时适宜调整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萃取条件,将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3μmm~60μm,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进行制造。例如,准备将茶叶在250℃~260℃进行干燥(炒制)加工,使该茶叶在高温短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和以往一般的绿茶萃取液,即在90℃~100℃下干燥(炒制)加工茶叶,使该茶叶在低温长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使它们以适宜比例搭配,由此可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再者,通过以适宜条件调整萃取液的远心分离处理,可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而且,以适宜条件调整粉碎茶叶混浊液进行远心分离处理,与萃取液以适宜比例进行混合,由此可以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但是,本发明中的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这些制造方法。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记载的实施例。
(绿茶叶萃取液A)
将萃取液用绿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秋冬番茶、荒茶)20g,用700mL的热水(80℃)萃取6分钟,使用远心分离机(Westphalia公司制SA1连续远心分离机),以流速300L/hr、回转数10000rpm、远心沈降面积(Σ)1000m2,处理其滤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绿茶叶萃取液A。
(绿茶叶萃取液B)
用回转鼓型炒制机,将在285℃炒制加工8分钟的萃取液用绿茶 叶(薮北种、静冈县产二番茶深蒸)14g,用700mL的热水(60℃)萃取6分钟,使用远心分离机(Westphalia公司制SA1连续远心分离机),以流速300L/hr、回转数10000rpm、远心沈降面积(Σ)1000m2,处理其滤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绿茶叶萃取液B。
(混浊液用粉碎茶C)
将绿茶叶(早绿种、爱知县产一番茶、碾茶)200kg,投入到球磨机粉碎(MAKINO公司制造BM-400)中,进行粉碎处理,由此得到混浊液用粉碎茶C。
(混浊液用粉碎茶D)
将绿茶叶(早绿种、爱知县产一番茶、碾茶),以处理量10kg/小时、吐出压力0.9MPa的条件,进行喷射(jet mill)粉碎(日本干溜工业公司制造437型),由此得到混浊液用粉碎茶。
(粉碎茶叶混浊液A)
将0.20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80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A。该粉碎茶叶混浊液A的透视度为2.3度。
(粉碎茶叶混浊液B)
将0.22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60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B。该粉碎茶叶混浊液B的透视度为2.4度。
(粉碎茶叶混浊液C)
将0.27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40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C。该粉碎茶叶混浊液C的透视度为2.5度。
(粉碎茶叶混浊液D)
将0.43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30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D。该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透视度为1.8度。
(粉碎茶叶混浊液E)
将0.67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D,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5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E。该粉碎茶叶混浊液E的透视度为2.3度。
(粉碎茶叶混浊液F)
将23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D,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网眼2μ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F。该粉碎茶叶混浊液F的透视度为5.2度。
(实施品1)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8:62)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A、D混合液(将208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A、201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D进行混合)409ml进行搭配(绿茶萃取液A、B混合液与粉碎茶叶混浊液A、D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1.1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1)。
(实施品2)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97)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A、F混合液(将83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A、282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F进行混合)365ml进行搭配(绿茶萃取液A、B混合液与粉碎茶叶混浊液A、F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12.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55.5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2)。
(实施品3)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1:69)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E700ml进行搭配(绿茶萃取液A、B混合液与粉碎茶叶混浊液E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42.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3)。
(实施品4)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95)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E,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49.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实施品4)。
(实施品5)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15:85)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22.3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5)。
(实施品6)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0.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6)。
(实施品7)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9.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40.0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实施品7)。
(实施品8)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4.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7.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8)。
(实施品9)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5:65)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B,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28.8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9)。
(实施品10)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98)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B,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0.1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实施品10)。
(比较品1)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3.3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1)。
(比较品2)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65.4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2)。
(比较品3)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48:52)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E,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20.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比较品3)。
(比较品4)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1:99)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E,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60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4)。
(比较品5)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8:62)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F,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20.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39.8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5)。
(比较品6)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97)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F,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20.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42.7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比较品6)。
(比较品7)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98)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A,依据实施品3,以目标透视度成为9.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52.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7)。
(比较品8)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95)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A、B混合液(将326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A、163ml的粉碎茶叶混浊液B进行混合)489ml进行搭配(绿茶萃取液A、B混合液与粉碎茶叶混浊液A、B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行搭配),以最终浓度成为32.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使用纯水混合(mess up)成为2000mL。接着,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后,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8)。
(评价方法)
关于实施品1~10及比较品1~8的全部,由10名专门官能检查员(panelist)在开封后(5℃)立刻实施官能评价(官能评价1),及在开封后经过1小时后(20℃静置)实施官能评价(官能评价2),以及在开封后经过4小时后(20℃静置)实施官能评价(官能评价3)。关于每个样品进行4个阶段评价(1~4点),算出其平均值,根据良好的评价顺序分别 定为“◎”(4点)、“○”(3点)、“△”(2点)、“×”(1点)。另外,每个官能评价的评价项目设为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的余韵、醇厚感、滋味、喉韵。而且,关于实施品1~10及比较品1~8的全部,在20℃将每个样品静置1个月后的外观,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另外,关于包含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的余韵、醇厚感、滋味、喉韵、外观等的作为产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适宜性,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作为“综合评价”。将实施品1~10及比较品1~8的搭配比例(重量)、各成分的测定结果及各样品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4。
[表1]
 实施品1实施品2实施品3实施品4实施品5绿茶叶萃取液A38331515绿茶叶萃取液B6297699585使用粉碎茶叶混浊液A+DA+FEED
 实施品6实施品7实施品8实施品9实施品10绿茶叶萃取液A666352绿茶叶萃取液B9494946598使用粉碎茶叶混浊液DDDBB
[表2]
 比较品1比较品2比较品3比较品4绿茶叶萃取液A500481绿茶叶萃取液B501005299使用粉碎茶叶混浊液CCEE
 比较品5比较品6比较品7比较品8绿茶叶萃取液A38325绿茶叶萃取液B62979895使用粉碎茶叶混浊液FFAA+B
[表3]


[表4]


(考察)
本发明品1~10,在开封后立刻进行评价、开封后经过1小时进行评价、及开封后经过4小时后进行的评价,关于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余韵、醇厚感、后味的各项目,被评价为比较良好或极其良好的项目多,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味道的余韵、醇厚感、滋味的平衡优异,而且关于经时外观评价也优异,由此在综合评价上,都可以得到良好或极其良好,平衡好的制品。与此相对,关于比较品1~8,或是扩散于口中的香味、滋味不足(比较品1、3,7、8),或是味道的余韵有致命的不足(比较品2、4),或是喉韵有致命的不足或不足(比较品7、8),或是浓度感(淳厚)有致命的不足(比较品7~8),或是醇厚感与喉韵不充分平衡欠佳,在综合评价上不能说是良好的制品。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1995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17 CN 104219958 A (21)申请号 201380016327.1 (22)申请日 2013.10.01 2012-219688 2012.10.01 JP A23F 3/16(2006.01) A23L 2/00(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伊藤园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笹目正巳 村山和人 藤井洋辅 坂田匡孝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 谢顺星 张晶 (54) 发明名称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57) 摘要 人们在寻。

2、求一种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时 候, 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 也 具备喉韵良好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通过将绿茶饮料的茶萃取液中 90 累积质量的 粒子径 (D90) 调整为 3m 60m, 且将甜酸味 道比调整为0.120.43, 可提供一种即使在冷却 的状态饮用的时候, 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 变温的情况下, 具备喉韵良好与有味道余韵的容 器装绿茶饮料。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9.24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76632 2013.10.01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

3、014/054604 JA 2014.04.1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19958 A CN 104219958 A 1/1 页 2 1.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茶萃取液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为3m 60m, 且甜酸味道比为 0.12 0.43。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 糖类浓度为 87ppm 380pp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

4、特征在于, 二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浓度 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重量比率为 0.69 0.9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酸味度的合计值 为 600ppm 840ppm。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电子局域化儿茶 素浓度为 250ppm 550ppm。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咖啡因浓度为未 满 200ppm。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含有平均粒子径 为 1m 以上的粒子。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

5、征在于, 透视度为4度 12 度。 9. 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含有将茶萃取液中 90 累积质量的 粒子径调整为 3m 60m 的步骤, 及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 0.12 0.43 的步骤。 10. 一种绿茶饮料的呈味改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茶萃取液中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 径调整为 3m 60m, 并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 0.12 0.43。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19958 A 2 1/15 页 3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在冷却状态下饮用时, 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 的情况下饮用时, 也具备喉韵佳与。

6、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绿茶饮 料的香味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与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的这一以往的绿茶饮用方式不同, 将绿茶萃取液装入容器 制成立刻能饮用的样式的所谓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广泛普及起来。 0003 伴随于此, 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 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并且, 容器装绿茶饮 料的饮用场合也多样化。并不是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时所设想的热茶, 将冷藏保存的绿茶 就那样直接饮用的情况也增多起来, 特别是在夏季炎热时期很受欢迎。 0004 以冷却的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与以往热的状态饮用的绿茶萃取液不同, 虽然止渴性优异, 但是有感到绿茶本来具有的良好的喉韵与味。

7、道的余韵变弱, 尤其是有将 茶饮料含于口中时所感到的扩散于口中的香味、 味道的余韵、 醇厚感、 滋味及喉韵不足的情 况。特别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味道、 香气纤细, 所以关于在冷却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要将其设计成能够感觉到绿茶本来所具有的味道、 香气, 这与其它的容器装饮料相比较, 尤 其是技术上的难度极高。 0005 而且, 除如上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以外, 在工作、 学习等过程 中, 一点儿一点儿地花长时间饮用冷却状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这种至今所没有的饮用方 式, 以年轻人层为中心在增加 ( 所谓的 “小口慢饮” )。在如此的饮用方式下, 冷却状态的容 器装绿茶饮料随着时间的。

8、经过会慢慢变温, 由于这种温度变化, 绿茶饮料本来所具有的扩 散于口中的香味、 味道的余韵、 醇厚感、 滋味及喉韵降低, 由此重新产生有全体的平衡性变 坏这一新的技术课题。 0006 为了解决所述饮用场合的多样化和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 进行了种种尝试。 例如,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一种绿茶饮料。该绿茶饮料是通过使单糖的浓度与二糖的浓度 合计的糖类浓度为100ppm300ppm, 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 10 28, 由此则容器装绿茶饮料火香 ( 烘焙香 ) 强、 非薄味, 且具备清爽后味, 即使在冷却 的状态也可美味饮用。 0007 而且, 专利文献 2 中, 公。

9、开了一种新颖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该容器装绿茶饮料通过 使单糖与二糖合计的糖类浓度为150ppm500ppm, 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二 糖/单糖)为2.08.0,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 化儿茶素 / 糖类 ) 为 1.8 4.0, 糠醛 (furfural) 相对于香叶醇 (geraniol) 的含有比 ( 糠 醛 / 香叶醇 ) 为 0.5 3.0, 由此则容器装绿茶饮料香气于口中扩散同时残留余韵, 且味道 具备淳厚浓度感, 即使在冷却的状态也有香气。 0008 但是, 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2 并非是将即使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情况下, 尤其是 。

10、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 也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3 2/15 页 4 作为要解决的课题而进行的研究。 而且, 即使上述专利文献以外, 关于开发具有所述特性的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技术课题也没有被意识到, 而且关于为解决所述技术课题的方法的具体 提案, 至今几乎没有进行。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1 : 专利第 4843118 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 2 : 专利第 484311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挥上述先行技术文献的知识的同时, 提供一。

11、种至今所没有的 技术课题, 即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情况下, 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 下, 也具备喉韵佳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0014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5 本发明者们着眼于茶萃取液中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与甜酸味道比的关 系性, 锐意研究的结果, 发现通过将茶萃取液中的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调整为 3m60m, 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0.120.43, 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 从而完成了 本发明。 0016 即, 本发明是关于 : 0017 (1)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茶萃取液中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12、(D90) 为 3m 60m, 且甜酸味道比为 0.12 0.43 ; 0018 (2) 如 (1) 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将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 类浓度为 87ppm 380ppm ; 0019 (3) 如 (1) 或 (2) 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将单糖的浓度与二糖的浓 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中二糖浓度的重量比率 ( 二糖 / 单糖 + 二糖 ) 为 0.69 0.92 ; 0020 (4) 如 (1) (3)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酸味度的合计 值为 600ppm 840ppm ; 0021 (5) 如 (1) (4) 的任意一项。

13、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电子局域化儿 茶素浓度为 250ppm 550ppm ; 0022 (6) 如 (1) (5)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咖啡因浓度为 未满 200ppm ; 0023 (7) 如 (1) (6)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含有平均粒子 径为 1m 以上的粒子。 0024 (8) 如 (1) (7)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其特征在于, 透视度为 4 度 12 度。 0025 (9) 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含有将茶萃取液中的 90 累积 质量的粒子径 (D90) 调整为 3m 6。

14、0m 的步骤, 及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 0.12 0.43 的步骤 ; 0026 (10) 一种绿茶饮料的呈味改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茶萃取液中的 90 累积质量 的粒子径 (D90) 调整为 3m 60m, 且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 0.12 0.43。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4 3/15 页 5 0027 有益效果 0028 根据本发明, 尤其是即使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 也可得到具备喉韵佳 与有味道余韵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0029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0030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 茶萃取液中的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为 3m 6。

15、0m, 且甜酸味道比为 0.12 0.43。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为将以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作为主要成分的液体, 充 填于容器而成的饮料。 例如, 可列举出仅由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所成的液体、 或稀释该萃 取液所得的液体、 或将萃取液彼此混合所得的液体、 或在这些所述的任意液体中加入添加 物所得的液体、 或将这些所述的任意液体干燥所得的物质进行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0032 所说的 “主要成分” 包含在不妨碍该主要成分功能范围内, 允许含有其它成分的意 思。 此时, 并不限定该主要成分的含有比例, 但是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以及萃取物作为固 形分浓度, 优选为占有饮料中的。

16、 50 质量以上, 尤其优选为占有 70 质量以上, 其中特别 优选为占有 80 质量以上 ( 包含 100 )。 0033 ( 茶叶原料 ) 0034 关于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茶叶原料 , 并不特别限制绿茶的种类。例如, 广泛包含 蒸茶、 煎茶、 玉露、 抹茶、 番茶、 玉绿茶、 釜炒茶、 中国绿茶等被分类为不发酵茶的茶, 也包含 将这些茶两种以上混合的茶。而且, 也可以添加糙米等谷物、 茉莉花等香料等。 0035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0036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优选为3m60m, 更优选 为 3m 50m, 进一步优选为 3m 40m, 最优选。

17、为 3m 30m。如果将绿茶饮料 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上述范围, 则与甜酸味道比等其它调整要素相互作 用, 即使在冷却状态饮用的情况下, 由舌头接触所产生的口感, 也能兼备浓厚的醇厚感与甜 味。 0037 为将绿茶饮料中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调整为上述范围, 可以通过对原 料实施干燥 ( 炒制 ) 加工、 或将萃取液进行过滤等来调整。作为过滤, 可以列举出超细过 滤、 微细过滤、 精密过滤、 反渗透膜过滤、 电透析、 生物功能性膜等的膜过滤、 使用多孔质媒 体的滤饼过滤等。 其中, 从生产性与粒子径调整的观点考虑, 优选通过使用含大量二氧化硅 成分的滤剂或硅藻土等多。

18、孔质媒体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的滤饼过滤来调整。而且, 绿茶饮 料的90累积质量的粒子径(D90), 可以通过例如市售的激光粒度仪(laser diffraction particle size analyzer) 等进行测定。 0038 ( 甜酸味道比 ) 0039 在本发明中 “甜酸味道比” 是以相对于酸味度的糖类浓度 ( 单糖浓度 + 二糖浓度 (ppm) 来表示。 0040 甜酸味道比糖类浓度 (ppm)/ 酸味度 (ppm) 0041 此外, 所谓 “酸味度” 是将维他命 C 浓度 (ppm) 换算成柠檬酸所得的酸度 (ppm), 与 作为涩味成分的单宁的比例, 合计起来的值, 通过下式。

19、求出。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5 4/15 页 6 0042 酸味度 (ppm) 维他命 C 量 (ppm)0.365+ 单宁量 (ppm) 0043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甜酸味道比, 优选为 0.12 0.43, 更优选为 0.13 0.39, 进 一步优选为 0.14 0.37, 最优选为 0.15 0.35。如果将绿茶饮料的甜酸味道比调整为上 述范围, 则与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等其它的调整要素相互作用, 即使在冷却的状 态饮用的情况下, 由舌头接触所产生的口感, 也能兼备浓厚的醇厚感与甜味。 为将绿茶饮料 中的甜酸味道比调整为上述范围, 除如上所述的原。

20、料茶的加工方法、 萃取液的过滤方法等 以外, 也可以通过选择原料茶的种类、 茶期、 产地, 调整萃取条件、 维他命 C 的添加量等来实 施。而且,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酸味度没有特别限定, 但是优选为 600ppm 840ppm。 0044 为将糖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 可以将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 萃取通过适宜条 件进行调整。例如, 增强茶叶的干燥 ( 炒制 ) 加工, 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 此外如果用高温 长时间萃取, 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这样通过茶叶的干燥 ( 炒制 ) 条件、 与萃取条件 , 可调 整糖类浓度。 此时, 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进行调整, 但是因为有可能破坏绿茶饮料原有香味 。

21、的平衡性, 所以不添加糖。 除了调整获得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 优选以通过茶萃取液彼此混 合, 或添加茶萃取物等进行调整。 0045 另外, 关于单宁量, 例如如果提高茶期短的原料茶叶的搭配比例, 则可以增加单宁 量 ( 例如关于茶叶化学成分由于环境的变异 ( 第 2 报 ) 、农化 、 第 27 卷 ), 而且, 通过 调整获得茶萃取液时的萃取条件, 所得到的复数种类的萃取液的混合比例, 可以调整单宁 量。 此时, 虽然也可另外添加单宁进行调整, 但是因为有可能破坏绿茶饮料原有的香味平衡 性, 所以不添加单宁。除了调整获得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 优选以通过茶萃取液彼此混合, 或添加茶萃取物等进行。

22、调整。 0046 此外, 关于维他命 C, 除考虑原料茶叶中的维他命 C 的量进行调整以外, 也可以考 虑添加于绿茶饮料中的维他命 C 的量进行调整。 0047 ( 单糖 ) 0048 单糖是以通式 C6(H2O)6所表示的碳水化合物, 是无法通过水解进一步分解为简单 糖的糖类。本发明中所说的单糖是指葡萄糖 (Glucose)、 果糖 (Fructose)。本发明的绿茶 饮料的单糖浓度优选为 7ppm 120ppm, 更优选为 11ppm 100ppm, 进一步优选为 15ppm 80ppm, 最优选为 18ppm 70ppm。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单糖浓度低于 7ppm, 则从绿茶饮 料中的醇。

23、厚感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优选 ; 如果超过 120ppm, 则从扩散于口中的香味变弱的 观点考虑为不优选。 0049 ( 二糖 ) 0050 二糖是以通式 C12(H2O)11表示的碳水化合物, 是通过加水分解产生单糖的糖类。本 发明中的所说的二糖是指蔗糖 (sucrose)、 纤维二糖 (cellobiose)、 麦芽糖 (maltose)。本 发明的绿茶饮料的二糖浓度, 优选为 80ppm 260ppm, 更优选为 80ppm 230ppm, 进一步优 选为 90ppm 200ppm, 最优选为 90ppm 180ppm。 0051 ( 糖类浓度 ) 0052 本发明中所说的 “将单糖浓度与。

24、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 是指将上述单糖浓度 与上述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 “单糖浓度与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 浓度” 优选为87ppm380ppm, 更优选为91ppm320ppm, 进一步优选为105ppm280ppm, 最优选为 108ppm 250ppm。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6 5/15 页 7 0053 ( 儿茶素类浓度 ) 0054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 280ppm 600ppm, 更优选为 290ppm 580ppm, 进一步优选为 310ppm 550ppm, 最优选为 330ppm 500ppm。容器装绿茶饮料的 儿茶。

25、素类浓度如果低于 280ppm, 则虽然火香的甜味被强调, 但是新鲜香过弱或不能得到充 分的浓度感等从而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 ; 如果超过 600ppm, 则虽然新鲜 香被强调, 但是相反火香的甜味过弱或苦涩味、 涩味被过于强调, 从会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 观点考虑, 而不优选。 0055 此时, 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 (C)、 没食子儿茶素 (GC)、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Cg)、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GCg)、 表儿茶素 (EC)、 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 表儿茶素没食子 酸酯 (ECg) 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的合计 8 种, 总儿茶素类是指 。

26、8 种类的儿 茶素浓度的合计值。 0056 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 只要以萃取条件进行调整即可。 0057 此时, 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进行调整, 但因为有可能绿茶饮料的平衡性被破 坏, 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 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 或添加茶萃取物 等来进行调整。 0058 ( 表体儿茶素类非表体儿茶素类 ) 0059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 可以含有 “表体儿茶素类” 即 ( )EC、 ( ) EGC、 ( )ECg、 ( )EGCg, 可以含有 “非表体儿茶素类” 即 ( )C、 ( )GC、 ( )Cg、 ( ) GCg。 “非表体儿茶素类” 可。

27、以通过在大约 80以上进行加热处理来促进热异性化 ( 差向异 构体化 ) 而获得。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 “表体儿茶素类对于非表体儿茶素类的比率 ( 表体 儿茶素类浓度 / 非表体儿茶素类浓度 )” 优选为 0.4 10.0, 更优选为 0.5 3.0, 最优选 为 0.6 1.5。 0060 (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 ) 0061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 优选为 250ppm 550ppm, 更优选为 260ppm 530ppm, 进一步优选为 280ppm 500ppm, 最优选为 300ppm 450ppm。 0062 本发明中所谓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 具有三醇结构 ( 。

28、苯环上 OH 基为 3 基相邻的结 构 ), 被认为是离子化时易产生电荷局部化的儿茶素, 具体而言, 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 酸酯 (EGCg)、 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 酯 (GCg)、 没食子儿茶素 (GC)、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Cg) 等。 0063 为将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 只要以萃取条件来调整即可, 但因 易随萃取时间或温度而变化, 所以温度过高、 萃取时间过长, 从维持饮料香气的观点来看也 不优选。 此时, 虽然也可以添加电子局域化儿茶素进行调整, 但因为绿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 能被破坏, 所以除调整用于。

29、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 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 或添加茶 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0064 (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 (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 / 糖类 ) 0065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 ( 电子局域化 儿茶素 / 糖类 )” 优选为 1.6 3.4, 更优选为 1.8 3.2, 进一步优选为 2.0 3.0。 0066 为将电子局域化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 虽然可以用 萃取条件进行调整, 但因儿茶素在高温的萃取率增高的同时, 高温状态糖类易分解, 因此萃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7 6/15。

30、 页 8 取时以短时间为佳。 此时, 虽然也可以添加电子局域化儿茶素及糖类进行调整, 但是因为绿 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能被破坏, 所以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之外, 优选将茶萃 取液彼此混合、 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0067 ( 咖啡因浓度 ) 0068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 优选为未满 200ppm, 更优选为 0ppm 150ppm, 尤其优选为 0ppm 120ppm, 进一步优选为 0ppm 100ppm, 尤其更进一步优选为 0ppm 40ppm, 最优选为 0 30ppm。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如果超过 200ppm, 则从来源于 咖啡因的苦味对香味的感觉。

31、方法与苦味的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 为将咖啡 因浓度调整在上述范围, 可以向茶叶上浇热水或将茶叶浸渍于热水中使茶叶中的咖啡因溶 出, 使用该茶叶制作茶萃取液, 使这些茶萃取液彼此混合, 进行调整即可。 此外, 也可以使活 性炭、 白土等的吸着剂作用于萃取液, 来吸着除去咖啡因。 0069 (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 ( 总儿茶素 / 咖啡因 ) 0070 本发明中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 ( 总儿茶素 / 咖啡因 )” 优选 为 1.4 660, 更优选为 2.0 350, 最优选为 4.0 200。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容器装 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的比。

32、率 ( 总儿茶素 / 咖啡因 ) 如果低于 1.4, 则相对于厚度感浓 度感, 苦味过于突出, 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而不优选 ; 如果超过 660, 则相对于厚度 感 浓度感, 涩味过于突出, 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为不优选。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 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 可以通过上述咖啡因低减处理、 茶叶量、 萃取温度 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总儿茶素类进行调整, 但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平衡性有可能被破 坏, 所以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的条件以外, 优选将茶萃取液彼此混合, 或添加茶萃取 物等来进行调整。 0071 ( 透视度 ) 0072 于本发明中, 透视度是表示绿茶饮料。

33、的水色混浊程度的指标,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 的透视度优选为 4 度 12 度。本发明中的透视度是基于 JIS( 日本工业规格 )K0102-9 方 法的测定值。具体而言, 向由每隔 10mm 标有刻度的带下口且在底部具有标有双重十字的标 识板的玻璃制圆筒构成的透视度计里装满试料液, 从上部透视底部, 从下口迅速流出试料 直到可以清晰识别标识板的双重十字为止, 读取此时的水面的刻度。 本发明中, 将此重复两 次, 求出平均值, 用度 ( 将 10mm 定为 1 度 ) 表示透视度。 0073 (pH) 0074 本发明绿茶饮料的 pH, 优选在 20为 6.0 6.5。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 pH 更。

34、优选 为 6.0 6.4, 其中特别优选为 6.1 6.3。 0075 ( 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 0076 上述儿茶素类、 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类、 咖啡因的浓度可使用高速液体层析管柱 (HPLC) 等, 以检量线法等测定。 0077 ( 容器 ) 0078 充填本发明绿茶饮料的容器, 并没有特别限定, 可使用例如塑料制瓶 ( 所谓 PET 瓶 )、 钢、 铝等金属罐、 瓶、 纸容器等, 尤其优选使用塑料瓶等透明容器等。 0079 ( 制造方法 ) 0080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 可通过例如选定茶叶原料, 同时适宜调整茶叶的干燥 ( 炒制 )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8 7/15 。

35、页 9 加工、 萃取条件, 将茶萃取液中的 90 累积质量的粒子径 (D90) 调整为 3mm 60m, 且 将甜酸味道比调整为 0.12 0.43 进行制造。例如, 准备将茶叶在 250 260进行干燥 ( 炒制 ) 加工, 使该茶叶在高温短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 和以往一般的绿茶萃取液, 即在 90 100下干燥 ( 炒制 ) 加工茶叶, 使该茶叶在低温长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 使它们 以适宜比例搭配, 由此可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 再者, 通过以适宜条件调整萃取液的远心 分离处理, 可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 而且, 以适宜条件调整粉碎茶叶混浊液进行远心分离 处理, 与萃取液以适宜比例进行。

36、混合, 由此可以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但是, 本发明中的 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这些制造方法。 0081 ( 实施例 ) 008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记载的实施例。 0083 ( 绿茶叶萃取液 A) 0084 将萃取液用绿茶叶 ( 薮北种、 静冈县产秋冬番茶、 荒茶 )20g, 用 700mL 的热水 (80 ) 萃取 6 分钟, 使用远心分离机 (Westphalia 公司制 SA1 连续远心分离机 ), 以流速 300L/hr、 回转数 10000rpm、 远心沈降面积 ()1000m2, 处理其滤液,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此。

37、得到绿茶叶萃取液 A。 0085 ( 绿茶叶萃取液 B) 0086 用回转鼓型炒制机, 将在 285炒制加工 8 分钟的萃取液用绿茶叶 ( 薮北 种、 静冈县产二番茶深蒸 )14g, 用 700mL 的热水 (60 ) 萃取 6 分钟, 使用远心分离机 (Westphalia 公司制 SA1 连续远心分离机 ), 以流速 300L/hr、 回转数 10000rpm、 远心沈降面 积 ()1000m2, 处理其滤液,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此得到绿茶叶萃取液 B。 0087 ( 混浊液用粉碎茶 C) 0088 将绿茶叶 ( 早绿种、 爱知县产一番茶、 碾茶 )200k。

38、g, 投入到球磨机粉碎 (MAKINO 公 司制造 BM-400) 中, 进行粉碎处理, 由此得到混浊液用粉碎茶 C。 0089 ( 混浊液用粉碎茶 D) 0090 将绿茶叶 ( 早绿种、 爱知县产一番茶、 碾茶 ), 以处理量 10kg/ 小时、 吐出压力 0.9MPa 的条件, 进行喷射 (jet mill) 粉碎 ( 日本干溜工业公司制造 437 型 ), 由此得到混 浊液用粉碎茶。 0091 ( 粉碎茶叶混浊液 A) 0092 将0.20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 分散, 用网眼 80 试验用筛子 ( 尼龙制 ) 进行自重过滤,。

39、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 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A。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A 的透视度为 2.3 度。 0093 ( 粉碎茶叶混浊液 B) 0094 将0.22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 分散, 用网眼 60 试验用筛子 ( 尼龙制 ) 进行自重过滤,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 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B。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B 的透视度为 2.4 度。 0095 ( 粉碎茶叶混浊液 C) 0096 将0.27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

40、行 分散, 用网眼 40 试验用筛子 ( 尼龙制 ) 进行自重过滤,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 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C。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C 的透视度为 2.5 度。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9 8/15 页 10 0097 ( 粉碎茶叶混浊液 D) 0098 将0.43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C,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 分散, 用网眼 30 试验用筛子 ( 尼龙制 ) 进行自重过滤, 用水混合 (mess up) 至 700ml, 由 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D。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D 的透视度为 1.8 度。 00。

41、99 ( 粉碎茶叶混浊液 E) 0100 将0.67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D,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 分散, 用网眼5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 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 由此 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E。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E 的透视度为 2.3 度。 0101 ( 粉碎茶叶混浊液 F) 0102 将23g的混浊液用粉碎茶D, 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 散, 用网眼2试验用筛子(尼龙制)进行自重过滤, 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 由此得 到粉碎茶叶混浊液 F。该粉碎茶叶混浊液 F 的透视。

42、度为 5.2 度。 0103 ( 实施品 1) 0104 将绿茶叶萃取液 A、 B 混合液 ( 绿茶叶萃取液 A : 绿茶叶萃取液 B 的搭配比例 ( 重 量比 ) 为 38:62)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 A、 D 混合液 ( 将 208ml 的粉碎茶叶混浊液 A、 201ml 的粉碎茶叶混浊液 D 进行混合 )409ml 进行搭配 ( 绿茶萃取液 A、 B 混合液与粉碎茶 叶混浊液 A、 D 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 6.0 度的方式进行搭配 ), 以最终浓度成 为 31.1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 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 进行 pH 调整, 使用纯 水混合 (mess。

43、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菌 (135、 30 秒 ), 在盘 内冷却至85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 立刻冷却至20, 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 料 ( 实施品 1)。 0105 ( 实施品 2) 0106 将绿茶叶萃取液A、 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 : 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 比 ) 为 3:97)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 A、 F 混合液 ( 将 83ml 的粉碎茶叶混浊液 A、 282ml 的 粉碎茶叶混浊液F进行混合)365ml进行搭配(绿茶萃取液A、 B混合液与粉碎茶叶混浊液A、 F 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 。

44、12.0 度的方式进行搭配 ), 以最终浓度成为 55.5mg 的方式搭配维他命 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 进行 pH 调整, 使用纯水混合 (mess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菌 (135、 30 秒 ), 在盘内冷却至 85 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 (PET 瓶 ), 立刻冷却至 20, 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 实施品 2)。 0107 ( 实施品 3) 0108 将绿茶叶萃取液 A、 B 混合液 ( 绿茶叶萃取液 A : 绿茶叶萃取液 B 的搭配比例 ( 重 量比 ) 为 31:69)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 E700ml 。

45、进行搭配 ( 绿茶萃取液 A、 B 混合液与 粉碎茶叶混浊液 E 的配合量以目标透视度成为 6.0 度的方式进行搭配 ), 以最终浓度成为 42.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C。 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 进行pH调整, 使用纯水混 合 (mess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菌 (135、 30 秒 ), 在盘内冷 却至 85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 (PET 瓶 ), 立刻冷却至 20, 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 实施品 3)。 0109 ( 实施品 4) 说 明 书 CN 104219958 A 10 9/15 页 11 0110 将绿茶叶萃取液A。

46、、 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 : 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 比)为5:95)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E, 依据实施品3, 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 行搭配, 以最终浓度成为 49.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 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 进行 pH 调整, 使用纯水混合 (mess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菌 (135、 30秒), 在盘内冷却至85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 立刻冷却至20, 由 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 实施品 4)。 0111 ( 实施品 5) 0112 将绿茶叶萃取液A、 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

47、A : 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 比 ) 为 15:85)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 D, 依据实施品 3, 以目标透视度成为 6.0 度的方式 进行搭配, 以最终浓度成为 22.3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 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 打, 进行 pH 调整, 使用纯水混合 (mess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 菌(135、 30秒), 在盘内冷却至85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 立刻冷却至20, 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 实施品 5)。 0113 ( 实施品 6) 0114 将绿茶叶萃取液A、 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 : 绿。

48、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 比)为6:94)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 依据实施品3, 以目标透视度成为6.0度的方式进 行搭配, 以最终浓度成为 30.2mg的方式搭配维他命 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苏打, 进行 pH 调整, 使用纯水混合 (mess up) 成为 2000mL。接着, 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 UHT 杀菌 (135、 30秒), 在盘内冷却至85后, 充填于透明塑料容器(PET瓶), 立刻冷却至20, 由 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 ( 实施品 6)。 0115 ( 实施品 7) 0116 将绿茶叶萃取液A、 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 : 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 比)为6 : 94)700ml、 及粉碎茶叶混浊液D, 依据实施品3, 以目标透视度成为9.0度的方式进 行搭配, 以最终浓度成为 40.0mg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