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车.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879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9 CN 103158798 A *CN103158798A* (21)申请号 201310103578.5 (22)申请日 2013.03.27 B62D 55/08(2006.01) (71)申请人 王才兴 地址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狮子街 129 弄 1 号 602 室 (72)发明人 王才兴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刘凤钦 邓青玲 (54) 发明名称 轨道车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 包括车身, 位于车身 下部的行走系统, 与。
2、行走系统联接的、 驱动车身前 进的动力系统, 及与行走系统联接的转向系统, 其 特征在于 : 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为轨道行走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全新的行 走系统, 左行走轮直接与第一弹性轨道接触, 右行 走轮直接与第二弹性轨道接触, 动力系统只需要 克服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即能 驱使车辆前进, 而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 的摩擦力相对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说, 是相对较小的, 因此本发明的轨道车更加节能、 环 保。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
3、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8798 A CN 103158798 A *CN103158798A* 1/2 页 2 1. 一种轨道车, 包括车身, 位于车身下部的行走系统, 与行走系统联接的、 驱动车身前 进的动力系统, 及与行走系统联接的转向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行走系统包括 : 上梁固定组件, 与车身底盘连接 ; 下梁固定组件, 通过减震带与上梁固定组件连接 ; 第一弹性轨道, 设置在车身底部一侧、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与下梁固定组件固定连 接 ; 第二弹性轨道, 设置在车身底部另一侧、 与第一侧板平行相对设置, 与下梁固定组件固 定连。
4、接 ; 第一栏杆,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一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 第二栏杆,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一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栏杆与第二 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左行走轮 ; 第三栏杆,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二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 第四栏杆,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三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三栏杆与第四 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右行走轮 ; 第一前转动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一侧, 位于第一弹性轨道前方, 第一夹板后侧固定 在第一弹性轨道前侧面, 第二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后侧面, 第一转轴的两侧分别 与第一夹板前侧和第二夹板前侧连接, 第一。
5、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上 ; 第一夹板与 第一栏杆固定连接, 第二夹板与第二栏杆固定连接 ; 第二前转动轮 ;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另一侧, 与第一前转动轮相对设置, 第三夹板后侧 固定在第三轨道前侧面, 第四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二弹性轨道后侧面, 第二轴的两侧分别与 第三夹板前侧和第四夹板前侧连接, 第二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转轴上 ; 第三夹板与第 三栏杆固定连接, 第四夹板与第四栏杆固定连接 ; 第一后转动齿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一侧 ; 第二后转动齿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另一侧, 与第一后转动齿轮相对设置 ; 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一差速器, 该差速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万向连接轴后通。
6、过 刹车装置与第一后转动齿轮连接 ; 该差速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万向连接轴后通过刹车 装置与第二后转动齿轮连接 ; 左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左行走轮, 这些左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圈, 套 设于第一前转动轮、 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一后转动齿轮外, 并且相邻两左行走轮之间的链接 处具有第一插孔, 这些左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一后转动齿轮转动过程中, 第一 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一插孔内 ; 每块左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 接地 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一栏杆与第二栏杆之间的间隔 ; 右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右行走轮, 这些右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圈, 套 设于第。
7、二前转动轮、 第二弹性轨道和第二后转动齿轮外, 并且相邻两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 处具有第二插孔, 这些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二后转动齿轮转动过程中, 第二 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二插孔内, 每块右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 接地 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三栏杆与第四栏杆之间的间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转向系统包括 : 与转向操作机构连接的能正转和反转的电机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58798 A 2 2/2 页 3 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齿轮 ; 蜗杆, 蜗杆上设置有涡轮, 蜗杆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 转杆, 。
8、转杆上设置有与涡轮啮合的第三齿轮, 转杆上设置有第四齿轮 ; 顶杆, 该顶杆一端与第一弹性轨道连接, 该该顶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轨道连接 ; 该顶杆上部设置有轨道型齿槽, 上述第四齿轮啮合在上述轨道型齿槽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梁固定组件包括 : 第一上纵梁,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 第二上纵梁, 与第一上纵梁平行并排设置 ; 多跟横向连接在第一上梁和第二上梁之间的上横梁。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下梁固定组件包括 : 第一下横梁, 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弹性轨道上, 第一上纵梁和第。
9、一下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有减震 带 ; 第二下横梁, 与第一下横梁平行并排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弹性 轨道上, 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下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第二下横梁和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 有减震带 ; 第一下纵梁,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上方 ; 第二下纵梁, 与第一下纵梁平行并排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上方。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弹性轨道均 由多片弹性钢片沿厚度方向紧贴在一起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接地。
10、组件包括 : 接地橡胶块 ; 与接地橡胶块连接的固定块 ; 滑动设置在固定块上方的滑块 ; 用于固定左行走轮或右行走轮的固定架, 上述滑块固定在固定架下方 ; 接地橡胶块与滑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7.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轨道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顶杆上设置有左定位块和右定位 块, 所述第四齿轮啮合限位设置在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58798 A 3 1/5 页 4 轨道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大部分机动车的行走系统包括四个轮胎及刹车装置, 车辆行进过程中, 动力 系统直接驱动。
11、四个轮胎在地面上行走, 轮胎直接与地面接触, 动力系统需要克服轮胎与地 面之间的摩擦力方能驱使车辆前进。然而具有上述这种结构行走系统的机动车, 能耗还是 比较大, 不够节能环保。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 这种轨道车具 有全新结构的行走系统, 具有全新结构行走系统的机动车能耗更低, 更节能环保。 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该轨道车, 包括车身, 位于车身下 部的行走系统, 与行走系统联接的、 驱动车身前进的动力系统, 及与行走系统联接的转向系 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行走系统包括 : 0005 上梁固定组件,。
12、 与车身底盘连接 ; 0006 下梁固定组件, 通过减震带与上梁固定组件连接 ; 0007 第一弹性轨道, 设置在车身底部一侧、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与下梁固定组件固定 连接 ; 0008 第二弹性轨道, 设置在车身底部另一侧、 与第一侧板平行相对设置, 与下梁固定组 件固定连接 ; 0009 第一栏杆,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一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 0010 第二栏杆,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一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栏杆与 第二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左行走轮 ; 0011 第三栏杆,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二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 0012 第四栏。
13、杆,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 与第三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三栏杆与 第四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右行走轮 ; 0013 第一前转动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一侧, 位于第一弹性轨道前方, 第一夹板后侧 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前侧面, 第二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后侧面, 第一转轴的两侧 分别与第一夹板前侧和第二夹板前侧连接, 第一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上 ; 第一夹 板与第一栏杆固定连接, 第二夹板与第二栏杆固定连接 ; 0014 第二前转动轮 ;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另一侧, 与第一前转动轮相对设置, 第三夹板 后侧固定在第三轨道前侧面, 第四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二弹性轨道后侧面, 第二轴的两侧。
14、分 别与第三夹板前侧和第四夹板前侧连接, 第二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转轴上 ; 第三夹板 与第三栏杆固定连接, 第四夹板与第四栏杆固定连接 ; 0015 第一后转动齿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一侧 ; 说 明 书 CN 103158798 A 4 2/5 页 5 0016 第二后转动齿轮,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另一侧, 与第一后转动齿轮相对设置 ; 0017 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一差速器, 该差速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万向连接轴后 通过刹车装置与第一后转动齿轮连接 ; 该差速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万向连接轴后通过 刹车装置与第二后转动齿轮连接 ; 0018 左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左行走轮,。
15、 这些左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 圈, 套设于第一前转动轮、 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一后转动齿轮外, 并且相邻两左行走轮之间的 链接处具有第一插孔, 这些左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一后转动齿轮转动过程中, 第一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一插孔内 ; 每块左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 接地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一栏杆与第二栏杆之间的间隔 ; 0019 右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右行走轮, 这些右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 圈, 套设于第二前转动轮、 第二弹性轨道和第二后转动齿轮外, 并且相邻两右行走轮之间的 链接处具有第二插孔, 这些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二后转动齿轮转动。
16、过程中, 第二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二插孔内, 每块右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 接地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三栏杆与第四栏杆之间的间隔。 0020 作为改进, 所述转向系统包括 : 0021 与转向操作机构连接的能正转和反转的电机 ; 0022 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齿轮 ; 0023 蜗杆, 蜗杆上设置有涡轮, 蜗杆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 0024 转杆, 转杆上设置有与涡轮啮合的第三齿轮, 转杆上设置有第四齿轮 ; 0025 顶杆, 该顶杆一端与第一弹性轨道连接, 该该顶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轨道连 接 ; 0026 该顶杆上部设置有轨道型齿槽, 上述第四齿轮啮合在上述轨道。
17、型齿槽内。 0027 再改进, 所述上梁固定组件包括 : 0028 第一上纵梁,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 0029 第二上纵梁, 与第一上纵梁平行并排设置 ; 0030 多跟横向连接在第一上梁和第二上梁之间的上横梁。 0031 再改进, 所述下梁固定组件包括 : 0032 第一下横梁, 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弹性轨 道上, 第一上纵梁和第一下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有 减震带 ; 0033 第二下横梁, 与第一下横梁平行并排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 弹性轨道上, 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下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第二下横梁和。
18、第二上纵梁之间 设置有减震带 ; 0034 第一下纵梁,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上方 ; 0035 第二下纵梁, 与第一下纵梁平行并排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上方。 0036 较好的, 所述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二弹性轨道均由多片弹性钢片沿厚度方向紧贴在 一起组成。 0037 再改进, 所述接地组件包括 : 0038 接地橡胶块 ; 说 明 书 CN 103158798 A 5 3/5 页 6 0039 与接地橡胶块连接的固定块 ; 0040 滑动设置在固定块上方的滑块 ; 0041 用于固定左行走轮或右行走轮的固定架, 上述滑块固定在固定架下方 ; 0042。
19、 接地橡胶块与滑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0043 所述顶杆上设置有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 所述第四齿轮啮合限位设置在左定位块 和右定位块之间, 这样转向系统在转向过程中, 不会出现转向过头情况。 004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全新的行走系统, 左行走轮直接与第一弹性 轨道接触, 右行走轮直接与第二弹性轨道接触, 动力系统只需要克服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 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即能驱使车辆前进, 而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相对于轮 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说, 是相对较小的, 因此本发明的轨道车更加节能、 环保。 附图说明 0045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轨道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 ; 0046 图 2 为图 1 中隐去车身及动力系统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47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轨道车行走系统的侧视图 ; 0048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轨道车行走系统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49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轨道车行走系统的再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50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轨道车行走系统的从底部向上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51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地组件与左侧行走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2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动力系统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54 如图 。
21、1 所示的轨道车, 包括车身 1, 位于车身下部的行走系统 2, 与行走系统联接 的、 驱动车身 1 前进的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设置在车身内部, 及与行走系统 2 联接的转向系 统。 0055 本实施例中, 所述行走系统 2 包括 : 参见图 2 6 所示 0056 上梁固定组件, 与车身 1 底盘连接 ; 上梁固定组件包括 : 0057 第一上纵梁 201,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 0058 第二上纵梁 202, 与第一上纵梁 201 平行并排设置 ; 0059 多跟横向连接在第一上梁和第二上梁之间的上横梁 203。 0060 下梁固定组件, 通过减震带 204 与上梁固定组件连接 ; 所述。
22、下梁固定组件包括, 参 见图 6 所示 : 0061 第一下横梁 205, 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 209 和第二 弹性轨道 210 上, 第一上纵梁 201 和第一下横梁 205 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204, 第一下横梁和 第二上纵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204 ; 0062 第二下横梁 206, 与第一下横梁 205 平行并排设置, 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弹性轨道 209 和第二弹性轨道 210 上, 第一上纵梁 201 和第二下横梁 206 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204, 第 二下横梁 206 和第二上纵梁 202 之间设置有减震带 ; 说 明 书 CN 103158798 。
23、A 6 4/5 页 7 0063 第一下纵梁 207,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 205 和第二下横梁 206 上方 ; 0064 第二下纵梁 208, 与第一下纵梁 207 平行并排设置, 固定在第一下横梁 205 和第二 下横梁 206 上方。 0065 第一弹性轨道 209, 设置在车身底部一侧、 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与下梁固定组件 固定连接 ; 第一弹性轨道 209 由三片弹簧钢片沿厚度方向紧贴在一起组成 ; 0066 第二弹性轨道 210, 设置在车身底部另一侧、 与第一侧板平行相对设置, 与下梁固 定组件固定连接 ; 第二弹性轨道 210 也由三片弹簧钢片沿厚度方向。
24、紧贴在一起组成 ; 0067 第一栏杆 211,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 209 上方, 与第一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 置 ; 0068 第二栏杆 212, 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 209 上方, 与第一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 一栏杆 211 与第二栏杆 212 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左行走轮 225 ; 0069 第三栏杆 213,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 210 上方, 与第二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 置 ; 0070 第四栏杆214, 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210上方, 与第三栏杆213平行相对间隔设置, 第三栏杆 213 与第四栏杆 214 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右行走轮 228 ; 0071 第一前转动轮 2。
25、15,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一侧, 位于第一弹性轨道 209 前方, 第一 夹板 217 后侧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 209 前侧面, 第二夹板 (图中未示出) 后侧固定在第一弹 性轨道 209 后侧面, 第一转轴 218 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夹板 217 前侧和第二夹板前侧连接, 第 一前转动轮转动 215 设置在第一转轴 218 上 ; 第一夹板 217 与第一栏杆 211 固定连接, 第二 夹板与第二栏杆 212 固定连接 ; 0072 第二前转动轮 216 ; 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另一侧, 与第一前转动轮 215 相对设置, 第三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三轨道前侧面, 第四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二弹性轨道后侧面。
26、, 第二轴 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夹板前侧和第四夹板前侧连接, 第二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转轴上 ; 第三夹板与第三栏杆固定连接, 第四夹板与第四栏杆固定连接 ; 0073 第一后转动齿轮 219,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一侧 ; 0074 第二后转动齿轮 220, 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另一侧, 与第一后转动齿轮 219 相对设 置 ; 0075 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一差速器 221, 该差速器 221 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万向 连接轴 222 后通过刹车装置 223 与第一后转动齿轮 219 连接 ; 该差速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第二万向连接轴 224 后通过刹车装置 223 与第二后转动齿轮 220 连。
27、接 ; 参见图 5 所示 ; 0076 左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左行走轮 225, 这些左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 整圈, 套设于第一前转动轮215、 第一弹性轨道209和第一后转动齿轮219外, 并且相邻两左 行走轮之间的链接处具有第一插孔 226, 这些左行走轮 225 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一后 转动齿轮219转动过程中, 第一后转动齿轮219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一插孔226内 ; 每 块左行走轮225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227, 接地组件227的宽度大于第一栏杆211与第二栏 杆 212 之间的间隔 ; 0077 右侧行走链轮组件, 包括有若干右行走轮 228, 这些右行走。
28、轮 228 首尾相互链接而 成一整圈, 套设于第二前转动轮216、 第二弹性轨道210和第二后转动齿轮220外, 并且相邻 说 明 书 CN 103158798 A 7 5/5 页 8 两右行走轮 228 之间的链接处具有第二插孔 229, 这些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 : 当第 二后转动齿轮 228 转动过程中, 第二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二插孔内, 每块 右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227, 接地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三栏杆213与第四栏杆214之间 的间隔。 0078 上述所述接地组件 227 包括, 参见图 7 所示 : 0079 接地橡胶块 227-1 ; 0080 与接地橡胶块。
29、 227-1 连接的固定块 227-2 ; 0081 滑动设置在固定块上方的滑块 227-3 ; 0082 用于固定左行走轮或右行走轮的固定架 227-4, 上述滑块固定在固定架 227-4 下 方 ; 0083 接地橡胶块与滑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227-5。 0084 所述转向系统包括 : 参见图 4、 图 5 所示 0085 与转向操作机构连接的能正转和反转的电机 230 ; 0086 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齿轮 231 ; 0087 蜗杆 233, 蜗杆 233 上设置有涡轮 234, 蜗杆 233 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 231 啮合的 第二齿轮 232 ; 0088 转杆 235, 转。
30、杆 235 上设置有与涡轮 234 啮合的第三齿轮 236, 转杆 235 上设置有 第四齿轮 237 ; 0089 顶杆 238, 该顶杆一端与第一弹性轨道 209 连接, 该该顶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轨 道 210 连接 ; 0090 该顶杆238上部设置有轨道型齿槽239, 上述第四齿轮啮合237在上述轨道型齿槽 内 ; 所述顶杆 238 上设置有左定位块 240 和右定位块 241, 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237 限位设置 在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之间。 0091 上述轨道车工作原理为 : 行走时, 动力系统输出动力, 通过差速器 221 将动力传输 给第一后转动齿轮 219 和第二后转动齿轮 。
31、220, 驱动第一后转动齿轮 219 和第二后转动齿 轮220转动, 第一后转动齿轮219转动后带动左侧行走链轮组件转动, 使左侧行走链轮组件 绕第一前转动轮 215、 第一弹性轨道 209 和第一后转动齿轮 21 外行走, 第二后转动齿轮 210 转动后带动右侧行走链轮组件转动, 使右侧行走链轮组件绕第二前转动轮 216、 第二弹性轨 道 210 和第二后转动齿轮 220 外行走, 从而驱使车身前进。接地组件接触地面后与地面之 间保持相对静止, 动力系统只需要克服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即能驱使车 辆前进, 而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使钢片与金属轮之间的摩擦力, 这个摩 。
32、擦力相对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说, 是相对较小的, 因此本发明的轨道车更加节能、 环 保。刹车系统的原理与现有汽车类似。 0092 当汽车需要转向时, 通过转向操作机构操作左转或右转信号, 然后将左转或右转 信号传输给能正转和反转的电机, 当电机正转时, 第一齿轮 231 正转, 第一齿轮 231 正转带 动第二齿轮 232 反转, 第二齿轮 232 反转以后带动蜗杆 233 反转, 蜗杆 233 反转带动涡轮 234反转, 涡轮234反转带动第三齿轮236反转, 第三齿轮236反转带动第四齿轮237反转, 从而使顶杆 238 顶向第二弹性轨道 210, 此时第二弹性轨道 210 产生弧形弹。
33、性形变, 实现车 辆左转 ; 相同道理, 能实现车辆的右转。 说 明 书 CN 103158798 A 8 1/8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9 2/8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0 3/8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1 4/8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2 5/8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3 6/8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4 7/8 页 15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5 8/8 页 16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58798 A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