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脚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摩托车脚蹬.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16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26 CN 103171682 A *CN103171682A* (21)申请号 201110432598.8 (22)申请日 2011.12.21 B62J 25/00(2006.01) (71)申请人 万李 地址 401521 重庆市合川市盐井镇龙溪村 3 组 43 号 (72)发明人 万李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50213 代理人 晋小华 (54) 发明名称 一种摩托车脚蹬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脚蹬, 包括脚蹬胶 套和脚蹬支撑杆, 其脚蹬胶套固定连接在脚。
2、蹬支 撑杆上, 脚蹬胶套和脚蹬支撑杆之间设有两个胶 套限位块, 两个胶套限位块呈钝角设置, 开口向 上 ; 所述脚蹬胶套上设有吸震槽, 吸震槽为底部 呈圆弧状的矩形空腔。本发明脚蹬胶套设计了吸 震槽, 吸收部分发动机传递的震动, 提高了骑乘人 员的舒适性, 同时因脚蹬胶套与脚蹬杆配合较紧, 可消除装配后产生的不平整 ; 胶套限位块的设计 有效防止脚蹬胶套的径向转动, 连接牢固可靠, 降 低了维修成本, 提高了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
3、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1682 A CN 103171682 A *CN103171682A* 1/1 页 2 1. 一种摩托车脚蹬, 包括脚蹬胶套和脚蹬支撑杆,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脚蹬胶套固定连 接在脚蹬支撑杆上, 脚蹬胶套和脚蹬支撑杆之间设有两个胶套限位块, 两个胶套限位块呈 钝角设置, 开口向上 ; 所述脚蹬胶套上设有吸震槽, 吸震槽为底部呈圆弧状的矩形空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摩托车脚蹬,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胶套限位块的形状为长方体, 胶套限位块采用金属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71682 A 2 1/2 页 3 一种摩托车脚蹬 技术。
4、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脚蹬。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摩托车脚蹬由脚蹬支撑杆套上脚蹬胶套构成, 上表面设有防滑条纹, 摩托车 脚蹬胶套结构为实心橡胶体, 行驶时, 震动从胶套上传递到脚上, 影响了骑乘人员的舒适 性, 且装配后会产生不平整, 用久了脚蹬胶套与脚蹬杆配合容易松动, 出现脚蹬胶套转动, 防滑条纹面不在上面的情况, 影响踩踏。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摩托车脚蹬, 解决了现有脚蹬胶套结构存在 的问题, 提高舒适性, 防止脚蹬胶套转动。 0004 本发明提供的摩托车脚蹬, 包括脚蹬胶套和脚蹬支撑杆, 其脚蹬胶套固定连接在 脚蹬支撑杆上, 脚蹬胶套和。
5、脚蹬支撑杆之间设有两个胶套限位块, 两个胶套限位块呈钝角 设置, 开口向上 ; 所述脚蹬胶套上设有吸震槽, 吸震槽为底部呈圆弧状的矩形空腔。 0005 上述胶套限位块的形状为长方体, 胶套限位块采用金属制成。 0006 采用了以上结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脚蹬胶套设计了吸震槽, 吸收部分发动机传递的震动, 提高了骑乘人员的舒适性, 同时 因脚蹬胶套与脚蹬杆配合较紧, 可消除装配后产生的不平整 ; 胶套限位块的设计有效防止 脚蹬胶套的径向转动, 连接牢固可靠, 降低了维修成本, 提高了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0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 下面将对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
6、绍。 0008 图 1 是本发明的摩托车脚蹬的结构示意图。 0009 图 2 是图 1 中 A-A 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 创作特征、 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 下面将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11 参见附图 1、 2, 本发明的摩托车脚蹬, 包括脚蹬胶套 1 和脚蹬支撑杆 2, 脚蹬胶套 1 一体的成型在脚蹬支撑杆2上, 脚蹬胶套1和脚蹬支撑杆2之间设有两个胶套限位块5, 胶 套限位块 5 的形状为长方体, 胶套限位块 5 采用钢板制成, 焊接在脚蹬支撑杆 2 上, 两个胶 套限位块5呈钝。
7、角设置, 开口向上 ; 所述脚蹬胶套1上设有吸震槽3, 吸震槽3为底部呈圆弧 状的矩形空腔 ; 吸震槽 4, 吸收部分发动机传递的震动, 提高了骑乘人员的舒适性, 同时因 脚蹬胶套1与脚蹬杆2配合较紧, 可消除装配后产生的不平整 ; 胶套限位块5的设计有效防 止脚蹬胶套 1 的径向转动, 连接牢固可靠, 降低了维修成本, 提高了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 说 明 书 CN 103171682 A 3 2/2 页 4 0012 最后应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 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 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 ;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171682 A 4 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1682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