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4725245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80255.4

申请日:

2011.09.08

公开号:

CN103001571A

公开日:

2013.03.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H02P 23/00收件人:刘美驿文件名称:手续合格通知书|||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H02P 23/00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翟晓君 刘美驿变更后:刘美驿|||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P 23/00申请日:20110908|||公开

IPC分类号:

H02P23/00

主分类号:

H02P23/00

申请人:

深圳市海威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翟晓君; 刘美驿

地址: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清林西路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大厦三层A区深圳市海威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对电动机负荷自动跟踪同步控制的电动机负载调节节电装置。通过时时检测电动机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分析负载大小和变化,实现在线检测对用电负荷的跟踪,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转矩相匹配;电动机处于空载或轻载时的输出转矩小、空载损耗大、效率低时同步调节输出功率及电压,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重新达到平衡;电动机负荷增加时,跟踪调节装置控制输出功率增加,保证输出转矩再次达到平衡;同步的检测与控制使电动机工作稳定不会产生瞬间过流,在不改变电源频率的情况下减少电动机多余的电能消耗,抑制了不必要的浪费,不仅实现节电目的,同时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在检测控制电路中,传感器、接插端子、并联分压电阻、八档开关与并联电阻、触发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限流电阻、光电耦合器、发光二极管顺序电连接,光电耦合器输出直接控制双向可控硅,双向可控硅用于功率放大驱动可控硅模块组,其特征是:接插端子P101①脚与电阻R36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101②脚与电阻R37一端电连接,电阻R36另一端、电阻R37另一端、接插端子P103①脚与全桥整流B4输入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101③脚与电阻R38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101④脚与电阻R39一端电连接,电阻R38另一端、电阻R39另一端、电阻R28一端与八档开关SW(1)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1)另一端、电阻R28另一端、电阻R29一端与八档开关SW(2)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2)另一端、电阻R29另一端、电阻R30一端与八档开关SW(3)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3)另一端、电阻R30另一端、电阻R31一端与八档开关SW(4)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4)另一端、电阻R31另一端、电阻R32一端与八档开关SW(5)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5)另一端、电阻R32另一端、电阻R33一端与八档开关SW(6)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6)另一端、电阻R33另一端、电阻R34一端与八档开关SW(7)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7)另一端、电阻R34另一端、电阻R35一端与八档开关SW(8)一端电连接,八档开关SW(8)另一端、电阻R35另一端、电阻R27一端、二极管D9正极与二极管D10负极电连接,电阻R27另一端、触发二极管SS4一端、触发二极管SS5一端、接插端子P101⑤脚、接插端子P103②脚与电阻R40一端电连接,触发二极管SS4另一端、触发二极管SS5另一端、二极管D7正极与二极管D8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负极、二极管D9负极、电解电容C10正极、稳压二极管DW正极与电阻R8一端电连接,电阻R8另一端、可调电阻PT7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1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1②脚、可调电阻PT7③脚、可调电阻PT8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2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2②脚、可调电阻PT8③脚、可调电阻PT9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3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3②脚、可调电阻PT9③脚、电阻R7一端、可调电阻PT13①②脚、可调电阻PT10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4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4②脚、可调电阻PT10③脚、可调电阻PT11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5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5②脚、可调电阻PT11③脚、可调电阻PT12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6①脚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6②脚、可调电阻PT12③脚、可调电阻PT13③脚、电阻R7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负极、二极管D8正极、二极管D10正极、电解电容C10负极与稳压二极管DW负极电连接;接插端子PA(G1)脚、二极管D2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1①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A(K1)脚、电阻R18一端、二极管D2正极、电阻R9一端与电容C1一端电连接,电阻R18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1输入一端电连接,电容C1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4⑥脚、光电耦合器PC1⑥脚、接插端子P105①脚、可调电阻PT1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1一端电连接,PT1③脚与电阻R12一端电连接,触发二极管SS1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1②脚电连接,电阻R9另一端与电容C4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A(K2)脚、电容C4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全桥整流B1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电连接,电阻R1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4④脚、接插端子P105③脚、可调电阻PT4③脚与电阻R12另一端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1④脚、接插端子P105②脚与可调电阻PT4①②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A(G2)脚、二极管D1负极、电阻R15一端与电阻R4一端电连接,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4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1③脚电连接。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其特征是:接插端子PB(G1)脚、二极管D4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2①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B(K1)脚、电阻R19一端、二极管D4正极、电阻R10一端与电容C2一端电连接,电阻R19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2输入一端电连接,电容C2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5⑥脚、光电耦合器PC2⑥脚、接插端子P106①脚、可调电阻PT2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2一端电连接,PT2③脚与电阻R13一端电连接,触发二极管SS2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2②脚电连接,电阻R10另一端与电容C5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B(K2)脚、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全桥整流B2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2一端电连接,电阻R2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5④脚、接插端子P106③脚、可调电阻PT5③脚与电阻R13另一端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2④脚、接插端子P106②脚与可调电阻PT5①②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B(G2)脚、二极管D3负极、电阻R16一端与电阻R5一端电连接,电阻R16另一端、电阻R5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2③脚电连接。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其特征是:接插端子PC(G1)脚、二极管D6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3①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C(K1)脚、电阻R20一端、二极管D6正极、电阻R11一端与电容C3一端电连接,电阻R20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3输入一端电连接,电容C3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6⑥脚、光电耦合器PC3⑥脚、接插端子P107①脚、可调电阻PT3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3一端电连接,PT3③脚与电阻R14一端电连接,触发二极管SS3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3②脚电连接,电阻R11另一端与电容C6一端电连接,接插端子PC(K2)脚、电容C6另一端、二极管D5正极、全桥整流B3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3一端电连接,电阻R3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6④脚、接插端子P107③脚、可调电阻PT6③脚与电阻R14另一端电连接,光电耦合器PC3④脚、接插端子P107②脚与可调电阻PT6①②脚电连接,接插端子PC(G2)脚、二极管D5负极、电阻R17一端与电阻R6一端电连接,电阻R17另一端、电阻R6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3③脚电连接。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其特征是:全桥整流B1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2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5)脚电连接,全桥整流B1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6)脚电连接;全桥整流B2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3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3)脚电连接,全桥整流B2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4)脚电连接;全桥整流B3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4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LED4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脚电连接,全桥整流B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2)脚电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电动机负荷变化而同步对输出功率进行调节控制的节电装置,尤其是同步的检测与控制使电动机工作稳定效率提高,不会使电动机产生瞬间过流,抑制不必要电力浪费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河南节点”中的“电动机负载调节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基于对电动机负荷的动态跟踪,适时检测电动机的负荷情况,通过时时地检测与控制电机的功率因数、电压和电流,分析负载大小和变化趋势,计算出供给异步电动机最佳电压、电流,通过快速控制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控制异步电机的供电电压,使异步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转矩精确匹配,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节电运行……。控制电路全数字化设计。利用单片机技术,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由线采样,数‑模、智能控制,执行级电子开关电路组成。通过专用的功率开关元件(晶闸管),对电压进行″切口″控制。……性能指标:(1)适用电动机参数:1.5~55kw;(2)软启动功能:1~5倍额电流设定,软启动时间0~200s;(3)反应速度?100ms;(4)检测速率10ms。”此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不适用于大功率电动机75KW~400KW,采用间接控制使检测速率与反应速度慢、是正弦交流电的五个周期,使负荷突然增大的电动机产生瞬间突变电流,也就是在控制电压低时负荷突然增大、电流就会增大,对于电动机负荷频繁工作在突大、突小的环境,则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节电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不适用于大功率电动机、检测速率与反应速度慢、使负荷突然增大的电动机产生瞬间突变电流影响电动机使用寿命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该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不仅能适用于所有功率档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而且采用直接控制方法使检测与控制同步完成,这样电动机就不会产生瞬间突变电流,节电效率提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控制电路中,由外接传感器时时检测电动机负载电流、电压的变化,同时通过接插端子P101、并联分压电阻(R38、R39)、八档开关SW与并联电阻(R28~R35)、触发二极管(SS4、SS5)至整流电路(D7~D10),整流滤波后的有效值电流通过限流电阻R8与光电耦合器(PC1~PC6)、发光二极管LED1串联形成回路,通过光电耦合器内输入电流的变化,同步调节其输出的导通角,直接控制双向可控硅(V1~V3),双向可控硅做为功率放大驱动可控硅模块组,调节三相电动机的运行功率,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转矩相匹配。设定可调电阻PT7~PT12,修正光电耦合器的导通角使三相同步运行,可调电阻PT1~PT6、PT13用于输出功率曲线的线性调节,插接端子P105~P107用来检测参数。根据电动机负载大小和变化,由外接传感器时时检测电动机负载电流、电压的变化,实现在线检测并对用电负荷的跟踪。电动机处于空载或轻载时的输出转矩小、空载损耗大、效率低时,外接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相对减小,同时通过接插端子P101、并联分压电阻(R38、R39)、八档开关SW与并联电阻(R28~R35)、触发二极管(SS4、SS5)至整流电路(D7~D10)的电流减小,针对光电耦合器PC1~PC6的控制电流同时减小,双向可控硅V1~V3的驱动电流同时减小,此时电动机得到较小的输出功率,实现同步调节输出功率及电压,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重新达到平衡。电动机负荷增加时,外接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相对增大,同时通过接插端子P101、并联分压电阻(R38、R39)、八档开关SW与并联电阻(R28~R35)、触发二极管(SS4、SS5)至整流电路(D7~D10)的电流增大,针对光电耦合器PC1~PC6的控制电流同时增大,双向可控硅V1~V3的驱动电流同时增大,此时电动机得到较大的输出功率,实现同步调节输出功率及电压,保证输出转矩再次达到平衡,达到电动机与负载变化的同步调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在检测电动机负载变化的同时、同步控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电动机工作稳定不会产生瞬间过流,抗干扰性强,并且适配各种功率的电动机,减少电动机多余的电能消耗,不仅实现节电目的,提高效率,同时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检测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2是电动机控制电路图
图1:R1~R40电阻,PT1~PT13可调电阻,C1~C8、C12电容,C9~C11、C13电解电容,D1~D11二极管,B1~B4全桥整流,LED1~LED4发光二极管,DW稳压二极管,SS1~SS5触发二极管,PC1~PC6光电耦合器,V1~V3双向可控硅,V4、V5三极管,X晶振,IC1单片机集成电路,IC2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3光电耦合器组,SW八档开关,K按键开关,KG继电器,FM蜂鸣器,P101~P107接插端子,PA、PB、PC接插端子。
图2:PA、PB、PC接插端子,PK1~PK3可控硅模块组,M三相电动机,A相、B相、C相三相电源输入端,CT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接插端子P101①脚与电阻R36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101②脚与电阻R37一端相连,电阻R36另一端、电阻R37另一端、接插端子P103①脚与全桥整流B4输入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101③脚与电阻R38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101④脚与电阻R39一端相连,电阻R38另一端、电阻R39另一端、电阻R28一端与八档开关SW(1)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1)另一端、电阻R28另一端、电阻R29一端与八档开关SW(2)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2)另一端、电阻R29另一端、电阻R30一端与八档开关SW(3)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3)另一端、电阻R30另一端、电阻R31一端与八档开关SW(4)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4)另一端、电阻R31另一端、电阻R32一端与八档开关SW(5)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5)另一端、电阻R32另一端、电阻R33一端与八档开关SW(6)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6)另一端、电阻R33另一端、电阻R34一端与八档开关SW(7)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7)另一端、电阻R34另一端、电阻R35一端与八档开关SW(8)一端相连,八档开关SW(8)另一端、电阻R35另一端、电阻R27一端、二极管D9正极与二极管D10负极相连,电阻R27另一端、触发二极管SS4一端、触发二极管SS5一端、接插端子P101⑤脚、接插端子P103②脚与电阻R40一端相连,触发二极管SS4另一端、触发二极管SS5另一端、二极管D7正极与二极管D8负极相连,二极管D7负极、二极管D9负极、电解电容C10正极、稳压二极管DW正极与电阻R8一端相连,电阻R8另一端、可调电阻PT7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1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1②脚、可调电阻PT7③脚、可调电阻PT8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2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2②脚、可调电阻PT8③脚、可调电阻PT9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3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3②脚、可调电阻PT9③脚、电阻R7一端、可调电阻PT13①②脚、可调电阻PT10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4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4②脚、可调电阻PT10③脚、可调电阻PT11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5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5②脚、可调电阻PT11③脚、可调电阻PT12①②脚与光电耦合器PC6①脚相连,光电耦合器PC6②脚、可调电阻PT12③脚、可调电阻PT13③脚、电阻R7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1负极、二极管D8正极、二极管D10正极、电解电容C10负极与稳压二极管DW负极相连。八档开关SW用于匹配不同功率的电动机,传感器CT通过接插端子P101将检测信号传至检测控制电路中,经整流滤波后的有效值电流通过光电耦合器(PC1~PC6)来调控其输出端的导通角。
接插端子PA(G1)脚、二极管D2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1①脚相连,接插端子PA(K1)脚、电阻R18一端、二极管D2正极、电阻R9一端与电容C1一端相连,电阻R18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1输入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4⑥脚、光电耦合器PC1⑥脚、接插端子P105①脚、可调电阻PT1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1一端相连,PT1③脚与电阻R12一端相连,触发二极管SS1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1②脚相连,电阻R9另一端与电容C4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A(K2)脚、电容C4另一端、二极管D1正极、全桥整流B1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相连,电阻R1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4④脚、接插端子P105③脚、可调电阻PT4③脚与电阻R12另一端相连,光电耦合器PC1④脚、接插端子P105②脚与可调电阻PT4①②脚相连,接插端子PA(G2)脚、二极管D1负极、电阻R15一端与电阻R4一端相连,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4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1③脚相连,组成A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接插端子PB(G1)脚、二极管D4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2①脚相连,接插端子PB(K1)脚、电阻R19一端、二极管D4正极、电阻R10一端与电容C2一端相连,电阻R19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2输入一端相连,电容C2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5⑥脚、光电耦合器PC2⑥脚、接插端子P106①脚、可调电阻PT2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2一端相连,PT2③脚与电阻R13一端相连,触发二极管SS2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2②脚相连,电阻R10另一端与电容C5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B(K2)脚、电容C5另一端、二极管D3正极、全桥整流B2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2一端相连,电阻R2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5④脚、接插端子P106③脚、可调电阻PT5③脚与电阻R13另一端相连,光电耦合器PC2④脚、接插端子P106②脚与可调电阻PT5①②脚相连,接插端子PB(G2)脚、二极管D3负极、电阻R16一端与电阻R5一端相连,电阻R16另一端、电阻R5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2③脚相连,组成B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接插端子PC(G1)脚、二极管D6负极与双向可控硅V3①脚相连,接插端子PC(K1)脚、电阻R20一端、二极管D6正极、电阻R11一端与电容C3一端相连,电阻R20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3输入一端相连,电容C3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6⑥脚、光电耦合器PC3⑥脚、接插端子P107①脚、可调电阻PT3①②脚与触发二极管SS3一端相连,PT3③脚与电阻R14一端相连,触发二极管SS3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3②脚相连,电阻R11另一端与电容C6一端相连,接插端子PC(K2)脚、电容C6另一端、二极管D5正极、全桥整流B3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3一端相连,电阻R3另一端、光电耦合器PC6④脚、接插端子P107③脚、可调电阻PT6③脚与电阻R14另一端相连,光电耦合器PC3④脚、接插端子P107②脚与可调电阻PT6①②脚相连,接插端子PC(G2)脚、二极管D5负极、电阻R17一端与电阻R6一端相连,电阻R17另一端、电阻R6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V3③脚相连,组成C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全桥整流B1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2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2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5)脚相连,全桥整流B1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6)脚相连;全桥整流B2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3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3)脚相连,全桥整流B2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4)脚相连;全桥整流B3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4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4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脚相连,全桥整流B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2)脚相连。由此组成三相负载变化的采样电路,完成对三相电动机的直接控制。
电阻R40另一端与全桥整流B4输入另一端相连,全桥整流B4正极、电解电容C9正极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2(1)脚相连,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2(3)脚、电解电容C11正极、电容C12一端、按键开关K一端、电解电容C13正极、单片机集成电路IC1(20)脚、电阻R21一端、电阻R22一端、电阻R23一端、三极管V4发射极、三极管V5发射极与接插端子P104⑥脚相连,按键开关K另一端、电解电容C13负极、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脚、电阻R26一端与接插端子P104⑦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2)脚与接插端子P104①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3)脚与接插端子P104②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6)脚与接插端子P104③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7)脚与接插端子P104④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8)脚与接插端子P104⑤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4)脚、晶振X一端与电容C7一端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5)脚、晶振X另一端与电容C8一端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9)脚与电阻R25一端相连,电阻R25另一端与三极管V5基极相连,三极管V5集电极、二极管D11负极与继电器KG一端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1)脚与电阻R24一端相连,电阻R24另一端与三极管V4基极相连,三极管V4集电极与蜂鸣器FM一端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2)脚、电阻R23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组IC3(8)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3)脚、电阻R22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0)脚相连,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4)脚、电阻R21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2)脚相连,全桥整流B4负极、电解电容C9负极、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2(2)脚、电解电容C11负极、电容C12另一端、电阻R26另一端、电容C7另一端、电容C8另一端、接插端子P104⑨脚、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0)脚、二极管D11正极、继电器KG另一端、蜂鸣器FM另一端、光电耦合器组IC3(7)脚、光电耦合器组IC3(9)脚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1)脚相连。组成电动机供电监测辅助控制回路。
在图2中所示电动机控制电路中,输入电源A相与可控硅模块组PK1一端相连,可控硅模块组PK1另一端与三相电动机M相连,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PA(G1、K1、K2、G2)分别与可控硅模块组PK1的(G1、K1、K2、G2)相连;输入电源B相与可控硅模块组PK2一端相连,可控硅模块组PK2另一端与三相电动机M相连,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PB(G1、K1、K2、G2)分别与可控硅模块组PK2的(G1、K1、K2、G2)相连;输入电源C相与传感器CT一端相连,传感器CT另一端与可控硅模块组PK3一端相连,可控硅模块组PK3另一端与三相电动机M相连,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PC(G1、K1、K2、G2)分别与可控硅模块组PK3的(G1、K1、K2、G2)相连,传感器引出的五根线对应于P101的①、②、③、④、⑤相连。组成对三相电动机的驱动控制回路。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015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7 CN 103001571 A *CN103001571A* (21)申请号 201110280255.4 (22)申请日 2011.09.08 H02P 23/00(2006.01) (71)申请人 深圳市海威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清林西路 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大厦三层 A 区深 圳市海威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翟晓君 刘美驿 (54) 发明名称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57) 摘要 一种对电动机负荷自动跟踪同步控制的电动 机负载调节节电装置。通过。

2、时时检测电动机的电 压、 电流、 功率因数, 分析负载大小和变化, 实现在 线检测对用电负荷的跟踪, 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与负荷转矩相匹配 ; 电动机处于空载或轻载时的 输出转矩小、 空载损耗大、 效率低时同步调节输出 功率及电压, 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重新达 到平衡 ; 电动机负荷增加时, 跟踪调节装置控制 输出功率增加, 保证输出转矩再次达到平衡 ; 同 步的检测与控制使电动机工作稳定不会产生瞬间 过流, 在不改变电源频率的情况下减少电动机多 余的电能消耗, 抑制了不必要的浪费, 不仅实现节 电目的, 同时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 1/2 页 2 1. 一种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在检测控制电路中, 传感器、 接插端子、 并 联分压电阻、 八档开关与并联电阻、 触发二极管、 整流滤波电路、 限流电阻、 光电耦合器、 发 光二极管顺序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输出直接控制双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用于功率放大驱 动可控硅模块组, 其特征是 :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6一端电连接, 接插端子 P101脚与 电阻 R37一端电连接, 电阻 R36另一端、 电阻 R37另一端、 接插端子 。

4、P103脚与全桥整流 B4输 入一端电连接 ;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8一端电连接,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9一端 电连接, 电阻 R38另一端、 电阻 R39另一端、 电阻 R28一端与八档开关 SW(1) 一端电连接, 八档 开关 SW(1) 另一端、 电阻 R28另一端、 电阻 R29一端与八档开关 SW(2) 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 SW(2)另一端、 电阻R29另一端、 电阻R30一端与八档开关SW(3)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SW(3) 另一端、 电阻 R30另一端、 电阻 R31一端与八档开关 SW(4) 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 SW(4) 另一 端、 电阻R3。

5、1另一端、 电阻R32一端与八档开关SW(5)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SW(5)另一端、 电 阻 R32另一端、 电阻 R33一端与八档开关 SW(6) 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 SW(6) 另一端、 电阻 R33 另一端、 电阻 R34一端与八档开关 SW(7) 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 SW(7) 另一端、 电阻 R34另一 端、 电阻 R35一端与八档开关 SW(8) 一端电连接, 八档开关 SW(8) 另一端、 电阻 R35另一端、 电阻 R27一端、 二极管 D9正极与二极管 D10负极电连接, 电阻 R27另一端、 触发二极管 SS4一 端、 触发二极管 SS5一端、 接插端子 P101。

6、脚、 接插端子 P103脚与电阻 R40一端电连接, 触发 二极管 SS4另一端、 触发二极管 SS5另一端、 二极管 D7正极与二极管 D8负极电连接, 二极管 D7负极、 二极管 D9负极、 电解电容 C10正极、 稳压二极管 DW 正极与电阻 R8一端电连接, 电阻 R8另一端、 可调电阻 PT7脚、 与光电耦合器 PC1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1脚、 可调 电阻 PT7脚、 可调电阻 PT8脚与光电耦合器 PC2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2脚、 可 调电阻 PT8脚、 可调电阻 PT9脚与光电耦合器 PC3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3脚、 可调电阻 PT9脚、 电阻 R7一端、。

7、 可调电阻 PT13脚、 可调电阻 PT10脚与光电耦合器 PC4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4脚、 可调电阻 PT10脚、 可调电阻 PT11脚与光电耦合 器 PC5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5 脚、 可调电阻 PT11脚、 可调电阻 PT12脚与光电耦 合器 PC6脚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6脚、 可调电阻 PT12脚、 可调电阻 PT13脚、 电阻 R7 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 LED1正极电连接, 发光二极管 LED1负极、 二极管 D8正极、 二极管 D10正 极、 电解电容C10负极与稳压二极管DW负极电连接 ; 接插端子PA(G1)脚、 二极管D2负极与双 向可控硅 V1脚电连接。

8、, 接插端子 PA(K1) 脚、 电阻 R18一端、 二极管 D2正极、 电阻 R9一端与 电容 C1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8另一端与全桥整流 B1输入一端电连接, 电容 C1另一端、 光电耦 合器 PC4脚、 光电耦合器 PC1脚、 接插端子 P105脚、 可调电阻 PT1脚与触发二极管 SS1一端电连接, PT1脚与电阻 R12一端电连接, 触发二极管 SS1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1 脚电连接, 电阻R9另一端与电容C4一端电连接, 接插端子PA(K2)脚、 电容C4另一端、 二极管 D1正极、 全桥整流 B1输入另一端与电阻 R1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4 脚。

9、、 接插端子 P105脚、 可调电阻 PT4脚与电阻 R12另一端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1脚、 接 插端子 P105脚与可调电阻 PT4脚电连接, 接插端子 PA(G2) 脚、 二极管 D1负极、 电阻 R15 一端与电阻 R4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5另一端、 电阻 R4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1脚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其特征是 : 接插端子 PB(G1) 脚、 二极管 D4负极与双向可控硅 V2脚电连接, 接插端子 PB(K1) 脚、 电阻 R19一端、 二极管 D4正极、 电阻 R10一端与电容 C2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9另一端与。

10、全桥整流 B2输入一端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01571 A 2 2/2 页 3 电连接, 电容 C2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5脚、 光电耦合器 PC2脚、 接插端子 P106脚、 可 调电阻 PT2脚与触发二极管 SS2一端电连接, PT2脚与电阻 R13一端电连接, 触发二极 管 SS2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2脚电连接, 电阻 R10另一端与电容 C5一端电连接, 接插端子 PB(K2) 脚、 电容 C5另一端、 二极管 D3正极、 全桥整流 B2输入另一端与电阻 R2一端电连接, 电阻 R2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5脚、 接插端子 P106脚、 可调电阻 PT5脚与电阻 。

11、R13另一 端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2脚、 接插端子 P106脚与可调电阻 PT5脚电连接, 接插端子 PB(G2) 脚、 二极管 D3负极、 电阻 R16一端与电阻 R5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6另一端、 电阻 R5另一 端与双向可控硅 V2脚电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其特征是 : 接插端子 PC(G1) 脚、 二极管 D6负极与双向可控硅 V3脚电连接, 接插端子 PC(K1) 脚、 电阻 R20一端、 二极管 D6正极、 电阻 R11一端与电容 C3一端电连接, 电阻 R20另一端与全桥整流 B3输入一端 电连接, 电容 C3另一端、 。

12、光电耦合器 PC6脚、 光电耦合器 PC3脚、 接插端子 P107脚、 可 调电阻 PT3脚与触发二极管 SS3一端电连接, PT3脚与电阻 R14一端电连接, 触发二极 管 SS3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3脚电连接, 电阻 R11另一端与电容 C6一端电连接, 接插端子 PC(K2) 脚、 电容 C6另一端、 二极管 D5正极、 全桥整流 B3输入另一端与电阻 R3一端电连接, 电阻 R3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6脚、 接插端子 P107脚、 可调电阻 PT6脚与电阻 R14另一 端电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3脚、 接插端子 P107脚与可调电阻 PT6脚电连接, 接插端子 PC(G2) 脚。

13、、 二极管 D5负极、 电阻 R17一端与电阻 R6一端电连接, 电阻 R17另一端、 电阻 R6另一 端与双向可控硅 V3脚电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其特征是 : 全桥整流 B1 正极与发光二极管 LED2正极电连接, 发光二极管 LED2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5) 脚电连 接, 全桥整流 B1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6) 脚电连接 ; 全桥整流 B2正极与发光二极管 LED3 正极电连接, 发光二极管 LED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3) 脚电连接, 全桥整流 B2负极与光 电耦合器组 IC3(4) 脚电连接 ; 全桥整流 B3。

14、正极与发光二极管 LED4正极电连接, 发光二极管 LED4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1) 脚电连接, 全桥整流 B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2) 脚电 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01571 A 3 1/4 页 4 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电动机负荷变化而同步对输出功率进行调节控制的节电装置, 尤其是同步的检测与控制使电动机工作稳定效率提高, 不会使电动机产生瞬间过流, 抑制 不必要电力浪费的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公知的 “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 - 河南节点” 中的 “电动机负载调节装置的研。

15、 究与应用” 一文中 :“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 基于对电动机负荷的动态跟踪, 适时检测电 动机的负荷情况, 通过时时地检测与控制电机的功率因数、 电压和电流, 分析负载大小和变 化趋势, 计算出供给异步电动机最佳电压、 电流, 通过快速控制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 控制 异步电机的供电电压, 使异步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转矩精确匹配, 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 节电运行。控制电路全数字化设计。利用单片机技术, 采用 C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由线 采样, 数 - 模、 智能控制, 执行级电子开关电路组成。通过专用的功率开关元件 ( 晶闸管 ), 对电压进行切口控制。 性能指标 : (1)适用电动机参数 。

16、: 1.555kw ; (2)软启动功 能 : 15倍额电流设定, 软启动时间0200s ; (3)反应速度?100ms ; (4)检测速率10ms。 ” 此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不适用于大功率电动机 75KW 400KW, 采用间接控制使检测速 率与反应速度慢、 是正弦交流电的五个周期, 使负荷突然增大的电动机产生瞬间突变电流, 也就是在控制电压低时负荷突然增大、 电流就会增大, 对于电动机负荷频繁工作在突大、 突 小的环境, 则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同时节电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的电动机负载调节控制装置不适用于大功率电动机、 检测速率与反 应速度慢、 使负荷突然增大。

17、的电动机产生瞬间突变电流影响电动机使用寿命的不足, 本发 明提供一种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 该电动机负载跟踪同步调节节电装置不仅 能适用于所有功率档的三相异步电动机, 而且采用直接控制方法使检测与控制同步完成, 这样电动机就不会产生瞬间突变电流, 节电效率提高。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在控制电路中, 由外接传感器时时 检测电动机负载电流、 电压的变化, 同时通过接插端子 P101、 并联分压电阻 (R38、 R39)、 八档开 关SW与并联电阻(R28R35)、 触发二极管(SS4、 SS5)至整流电路(D7D10), 整流滤波后的有 效值电流通过限流。

18、电阻 R8与光电耦合器 (PC1 PC6)、 发光二极管 LED1串联形成回路, 通过 光电耦合器内输入电流的变化, 同步调节其输出的导通角, 直接控制双向可控硅 (V1 V3), 双向可控硅做为功率放大驱动可控硅模块组, 调节三相电动机的运行功率, 使电动机的输 出功率与负荷转矩相匹配。 设定可调电阻PT7PT12, 修正光电耦合器的导通角使三相同步 运行, 可调电阻PT1PT6、 PT13用于输出功率曲线的线性调节, 插接端子P105P107用来检测 参数。根据电动机负载大小和变化, 由外接传感器时时检测电动机负载电流、 电压的变化, 实现在线检测并对用电负荷的跟踪。 电动机处于空载或轻载。

19、时的输出转矩小、 空载损耗大、 说 明 书 CN 103001571 A 4 2/4 页 5 效率低时, 外接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相对减小, 同时通过接插端子 P101、 并联分压电阻 (R38、 R39)、 八档开关 SW 与并联电阻 (R28 R35)、 触发二极管 (SS4、 SS5) 至整流电路 (D7 D10) 的 电流减小, 针对光电耦合器PC1PC6的控制电流同时减小, 双向可控硅V1V3的驱动电流 同时减小, 此时电动机得到较小的输出功率, 实现同步调节输出功率及电压, 使电动机的输 出功率与负荷重新达到平衡。 电动机负荷增加时, 外接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相对增大, 同时 通过接插。

20、端子 P101、 并联分压电阻 (R38、 R39)、 八档开关 SW 与并联电阻 (R28 R35)、 触发二极 管 (SS4、 SS5) 至整流电路 (D7 D10) 的电流增大, 针对光电耦合器 PC1 PC6的控制电流同 时增大, 双向可控硅V1V3的驱动电流同时增大, 此时电动机得到较大的输出功率, 实现同 步调节输出功率及电压, 保证输出转矩再次达到平衡, 达到电动机与负载变化的同步调控。 000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可在检测电动机负载变化的同时、 同步控制电动机的输出 功率, 电动机工作稳定不会产生瞬间过流, 抗干扰性强, 并且适配各种功率的电动机, 减少 电动机多余的电能消。

21、耗, 不仅实现节电目的, 提高效率, 同时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0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07 图 1 是本发明的检测控制电路原理图 0008 图 2 是电动机控制电路图 0009 图 1 : R1 R40电阻, PT1 PT13可调电阻, C1 C8、 C12电容, C9 C11、 C13电解电容, D1 D11二极管, B1 B4全桥整流, LED1 LED4发光二极管, DW 稳压二极管, SS1 SS5触 发二极管, PC1 PC6光电耦合器, V1 V3双向可控硅, V4、 V5三极管, X 晶振, IC1单片机集 成电路, IC2三端稳压。

22、集成电路, IC3光电耦合器组, SW 八档开关, K 按键开关, KG 继电器, FM 蜂鸣器, P101 P107接插端子, PA、 PB、 PC 接插端子。 0010 图 2 : PA、 PB、 PC 接插端子, PK1 PK3可控硅模块组, M 三相电动机, A 相、 B 相、 C 相 三相电源输入端, CT 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在图 1 中,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6一端相连,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7一 端相连, 电阻 R36另一端、 电阻 R37另一端、 接插端子 P103脚与全桥整流 B4输入一端相连。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8一端相。

23、连, 接插端子 P101脚与电阻 R39一端相连, 电阻 R38另 一端、 电阻R39另一端、 电阻R28一端与八档开关SW(1)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SW(1)另一端、 电 阻R28另一端、 电阻R29一端与八档开关SW(2)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SW(2)另一端、 电阻R29另 一端、 电阻R30一端与八档开关SW(3)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SW(3)另一端、 电阻R30另一端、 电 阻R31一端与八档开关SW(4)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SW(4)另一端、 电阻R31另一端、 电阻R32一 端与八档开关 SW(5) 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 SW(5) 另一端、 电阻 R32另一端、 电阻 R33一端。

24、与八 档开关 SW(6) 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 SW(6) 另一端、 电阻 R33另一端、 电阻 R34一端与八档开关 SW(7)一端相连, 八档开关SW(7)另一端、 电阻R34另一端、 电阻R35一端与八档开关SW(8)一 端相连, 八档开关 SW(8) 另一端、 电阻 R35另一端、 电阻 R27一端、 二极管 D9正极与二极管 D10 负极相连, 电阻R27另一端、 触发二极管SS4一端、 触发二极管SS5一端、 接插端子P101脚、 接 插端子 P103脚与电阻 R40一端相连, 触发二极管 SS4另一端、 触发二极管 SS5另一端、 二极 说 明 书 CN 103001571 A 。

25、5 3/4 页 6 管 D7正极与二极管 D8负极相连, 二极管 D7负极、 二极管 D9负极、 电解电容 C10正极、 稳压二 极管 DW 正极与电阻 R8一端相连, 电阻 R8另一端、 可调电阻 PT7脚、 与光电耦合器 PC1 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1脚、 可调电阻 PT7脚、 可调电阻 PT8脚与光电耦合器 PC2 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2脚、 可调电阻 PT8脚、 可调电阻 PT9脚与光电耦合器 PC3 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3脚、 可调电阻 PT9脚、 电阻 R7一端、 可调电阻 PT13脚、 可调 电阻PT10脚与光电耦合器PC4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PC4脚、 可调电。

26、阻PT10脚、 可调 电阻PT11脚与光电耦合器PC5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PC5脚、 可调电阻PT11脚、 可调 电阻 PT12脚与光电耦合器 PC6脚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6脚、 可调电阻 PT12脚、 可 调电阻 PT13脚、 电阻 R7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 LED1正极相连, 发光二极管 LED1负极、 二极 管 D8正极、 二极管 D10正极、 电解电容 C10负极与稳压二极管 DW 负极相连。八档开关 SW 用 于匹配不同功率的电动机, 传感器 CT 通过接插端子 P101将检测信号传至检测控制电路中, 经整流滤波后的有效值电流通过光电耦合器 (PC1 PC6) 来调控其输出端的导通。

27、角。 0012 接插端子 PA(G1) 脚、 二极管 D2负极与双向可控硅 V1脚相连, 接插端子 PA(K1) 脚、 电阻 R18一端、 二极管 D2正极、 电阻 R9一端与电容 C1一端相连, 电阻 R18另一端与全桥整 流 B1输入一端相连, 电容 C1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4脚、 光电耦合器 PC1脚、 接插端子 P105脚、 可调电阻 PT1脚与触发二极管 SS1一端相连, PT1脚与电阻 R12一端相连, 触 发二极管 SS1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1脚相连, 电阻 R9另一端与电容 C4一端相连, 接插端 子PA(K2)脚、 电容C4另一端、 二极管D1正极、 全桥整流B1输入。

28、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相连, 电 阻 R1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4脚、 接插端子 P105脚、 可调电阻 PT4脚与电阻 R12另一端 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1脚、 接插端子 P105脚与可调电阻 PT4脚相连, 接插端子 PA(G2) 脚、 二极管 D1负极、 电阻 R15一端与电阻 R4一端相连, 电阻 R15另一端、 电阻 R4另一端与双向 可控硅 V1脚相连, 组成 A 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0013 接插端子 PB(G1) 脚、 二极管 D4负极与双向可控硅 V2脚相连, 接插端子 PB(K1) 脚、 电阻 R19一端、 二极管 D4正极、 电阻 R10一端与电容 C2一端。

29、相连, 电阻 R19另一端与全桥 整流B2输入一端相连, 电容C2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PC5脚、 光电耦合器PC2脚、 接插端子 P106脚、 可调电阻 PT2脚与触发二极管 SS2一端相连, PT2脚与电阻 R13一端相连, 触 发二极管 SS2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2脚相连, 电阻 R10另一端与电容 C5一端相连, 接插端 子PB(K2)脚、 电容C5另一端、 二极管D3正极、 全桥整流B2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2一端相连, 电 阻 R2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5脚、 接插端子 P106脚、 可调电阻 PT5脚与电阻 R13另一端 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2脚、 接插端子 P106脚与可调。

30、电阻 PT5脚相连, 接插端子 PB(G2) 脚、 二极管 D3负极、 电阻 R16一端与电阻 R5一端相连, 电阻 R16另一端、 电阻 R5另一端与双向 可控硅 V2脚相连, 组成 B 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0014 接插端子 PC(G1) 脚、 二极管 D6负极与双向可控硅 V3脚相连, 接插端子 PC(K1) 脚、 电阻 R20一端、 二极管 D6正极、 电阻 R11一端与电容 C3一端相连, 电阻 R20另一端与全桥 整流B3输入一端相连, 电容C3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PC6脚、 光电耦合器PC3脚、 接插端子 P107脚、 可调电阻 PT3脚与触发二极管 SS3一端相连, P。

31、T3脚与电阻 R14一端相连, 触 发二极管 SS3另一端与双向可控硅 V3脚相连, 电阻 R11另一端与电容 C6一端相连, 接插端 子PC(K2)脚、 电容C6另一端、 二极管D5正极、 全桥整流B3输入另一端与电阻R3一端相连, 电 阻 R3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 PC6脚、 接插端子 P107脚、 可调电阻 PT6脚与电阻 R14另一端 说 明 书 CN 103001571 A 6 4/4 页 7 相连, 光电耦合器 PC3脚、 接插端子 P107脚与可调电阻 PT6脚相连, 接插端子 PC(G2) 脚、 二极管 D5负极、 电阻 R17一端与电阻 R6一端相连, 电阻 R17另一端、 。

32、电阻 R6另一端与双向 可控硅 V3脚相连, 组成 C 相可控硅模块组的驱动电路。 0015 全桥整流 B1正极与发光二极管 LED2正极相连, 发光二极管 LED2负极与光电耦合 器组IC3(5)脚相连, 全桥整流B1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IC3(6)脚相连 ; 全桥整流B2正极与发 光二极管 LED3正极相连, 发光二极管 LED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3) 脚相连, 全桥整流 B2 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4) 脚相连 ; 全桥整流 B3正极与发光二极管 LED4正极相连, 发光二 极管 LED4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1) 脚相连, 全桥整流 B3负极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

33、2) 脚 相连。由此组成三相负载变化的采样电路, 完成对三相电动机的直接控制。 0016 电阻 R40另一端与全桥整流 B4输入另一端相连, 全桥整流 B4正极、 电解电容 C9正 极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IC2(1) 脚相连,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IC2(3) 脚、 电解电容 C11正极、 电 容 C12一端、 按键开关 K 一端、 电解电容 C13正极、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20) 脚、 电阻 R21一端、 电阻 R22一端、 电阻 R23一端、 三极管 V4发射极、 三极管 V5发射极与接插端子 P104脚相连, 按键开关 K 另一端、 电解电容 C13负极、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1。

34、) 脚、 电阻 R26一端与接插端子 P104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2) 脚与接插端子 P104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3) 脚与接插端子P104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6)脚与接插端子P104脚相连, 单片机集 成电路 IC1(7) 脚与接插端子 P104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8) 脚与接插端子 P104脚 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4) 脚、 晶振 X 一端与电容 C7一端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5) 脚、 晶振 X 另一端与电容 C8一端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9) 脚与电阻 R25一端相连, 电阻 R25另一端与三极管 。

35、V5基极相连, 三极管 V5集电极、 二极管 D11负极与继电器 KG 一端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11) 脚与电阻 R24一端相连, 电阻 R24另一端与三极管 V4基极相连, 三 极管V4集电极与蜂鸣器FM一端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2)脚、 电阻R23另一端与光电耦 合器组IC3(8)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IC1(13)脚、 电阻R22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组IC3(10) 脚相连,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14) 脚、 电阻 R21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12) 脚相连, 全桥 整流 B4负极、 电解电容 C9负极、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IC2(2) 脚、 电解电容 。

36、C11负极、 电容 C12另 一端、 电阻 R26另一端、 电容 C7另一端、 电容 C8另一端、 接插端子 P104脚、 单片机集成电路 IC1(10) 脚、 二极管 D11正极、 继电器 KG 另一端、 蜂鸣器 FM 另一端、 光电耦合器组 IC3(7) 脚、 光电耦合器组 IC3(9) 脚与光电耦合器组 IC3(11) 脚相连。组成电动机供电监测辅助控制回 路。 0017 在图 2 中所示电动机控制电路中, 输入电源 A 相与可控硅模块组 PK1一端相连, 可控硅模块组 PK1另一端与三相电动机 M 相连, 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 PA(G1、 K1、 K2、 G2) 分别与可控硅。

37、模块组 PK1的 (G1、 K1、 K2、 G2) 相连 ; 输入电源 B 相与可控硅模块组 PK2 一端相连, 可控硅模块组 PK2另一端与三相电动机 M 相连, 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 PB(G1、 K1、 K2、 G2) 分别与可控硅模块组 PK2的 (G1、 K1、 K2、 G2) 相连 ; 输入电源 C 相与传感器 CT 一端相连, 传感器CT另一端与可控硅模块组PK3一端相连, 可控硅模块组PK3另一端与三相 电动机 M 相连, 由驱动电路连接过来的接插端子 PC(G1、 K1、 K2、 G2) 分别与可控硅模块组 PK3 的 (G1、 K1、 K2、 G2) 相连, 传感器引出的五根线对应于 P101的、 、 、 、 相连。组成对三 相电动机的驱动控制回路。 说 明 书 CN 103001571 A 7 1/2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1571 A 8 2/2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01571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