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22075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5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13931.X

申请日:

2011.03.11

公开号:

CN102870435A

公开日:

2013.01.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4R 1/10申请公布日:201301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R 1/10申请日:20110311|||公开

IPC分类号:

H04R1/10

主分类号:

H04R1/10

申请人:

徐基英

发明人:

徐基英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2010.03.15 KR 10-2010-002278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代理人:

曾永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耳塞式耳机。本发明包括:耳机主体,在内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相不同的音的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壳体,具备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分隔壁,其中,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1发声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2发声部,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盖帽,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并组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第2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基板,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同轴用发声部筒,所述筒,在内部空间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备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1发声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2发声部,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盖帽,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并组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第2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用于配置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2发声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而使所述第1音排出孔朝外露出。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以便在所述第2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一种双向耳塞式耳机,其为耳塞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主体,在内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壳体,具备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1发声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2发声部,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从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盖帽,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并组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第2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基板,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包含前方主体和后方主体,所述前方主体在其前端具备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件,所述后方主体与电缆连接并组装于所述前方主体,其中,所述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延长的配置有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2发声部。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使所述第1音排出孔朝外露出。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以便在所述第2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说明书

说明书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更详细而言涉及在筒的限制的内部空间同轴配置产生低音的低音发生单元的所谓低音扬声器和产生高音的高音发生单元的所谓高音扬声器的同时,有效地改善相互间的音干涉,并通过小型化、模组化而能够提高音响品质和制造性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背景技术
通常,头戴式耳机是整体覆盖使用者的耳朵而向使用者传达声音,耳塞式耳机是塞进耳内而向使用者传达声音。
所述耳塞式耳机是将通过电子输入信号转移到位于音响板的音响线圈而产生的上、下移动来振动空气的单一扬声器内置于耳机主体内部,从而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而传达给使用者。
但是,在具有单一扬声器的耳塞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无法将声频频段的所有的音再生为预定的声压(SPL),即使特定频率产生满足的声压,也由于扬声器的大小或振动板的材质等多种要素而音响的品质有所不同。
因此,通过组合如低音扬声器、中音扬声器、高音扬声器等具有互相不同的再生频段的发声单元用扬声器来满足使用者的多种要求,并制作双向、三向、多向等多种扬声器系统而使用。
但是,现有的双向耳塞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由于产生低音的低音扬声器和产生高音的高音扬声器平行排列于横轴,因此不适合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耳塞式耳机的设计,而多使用选择使用于助听器的超小型扬声器的平衡电枢(Balanced Armature)形扬声器的耳塞式耳机,但其制造过程复杂且在音质方面对于低音再生有限制。
耳塞式耳机时,由于内置发声单元的扬声器的内部空间狭小,因此难以同时内置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2个以上的扬声器,由此,难以对应想听如前后方向感和空间感的立体音响的使用者的多种要求,而对于使耳机高级化有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所述问题点而被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在有限的内部空间以同轴配置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发声单元,因此组装工序简单,且能够对于耳塞式耳机的使用者提供具有立体感且优秀的音质的音响,在保持耳塞式耳机的小型化的同时,能谋求高级化。
作为达成所述目的的具体的手段,本发明提供同轴用发声部筒,所述筒,在内部空间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备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1发声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2发声部,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盖帽,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并组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第2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
优选为,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
优选为,在所述第1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用于配置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2发声部。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使所述第1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以便在所述第2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更优选为,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本发明提供双向耳塞式耳机,其为耳塞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主体,在内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壳体,具备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1发声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2发声部,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从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盖帽,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并组装于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第2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基板,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优选为,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
优选为,所述耳机主体包含前方主体和后方主体,所述前方主体在其前端具备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件,所述后方主体与电缆连接并组装于所述前方主体,其中,所述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优选为,在所述第1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延长的配置有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2发声部。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使所述第1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
优选为,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以便在所述第2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更优选为,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组装于耳机主体的内部空间的壳体以同轴配置产生中低音的第1发声部和产生高音的第2发声部,而组装耳塞式耳机的工序简单,因此,可节约成本,且对于耳塞式耳机的使用者可传达没有音响干涉地混合中低音和高音的具有立体感的混合音,在保持耳塞式耳机的小型化的同时,能够谋求高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出设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壳体的图,其中图a是立体图,图b是纵截面图,图c是俯视图,图d是仰视图,图e是侧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盖帽的图,其中图a是立体图,图b是纵截面图,图c是俯视图,图d是仰视图。
图5是设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向耳塞式耳机的电路构成图。
<符号>
110:耳机主体,111:第1发声部,112:第2发声部,113:前方主体,114:后方主体,120:壳体,121:第1固定部,122:第2固定部,123:分隔壁,124:隔板,125:第1音排出孔,126:线配置槽,130:盖帽,131:圆柱管,132:凸缘,135:第2音排出孔,140: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双向耳塞式耳机100,如图1至图5所示,包含,耳机主体110;由壳体120和盖帽130构成的同轴用发声部筒100a及基板140。
如图1所示,所述耳机主体110是在预定大小的内部空间分别具备在输入电信号时产生中低音的第1发声部111和产生高音的第2发声部112并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构造物。
此时,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第1发声部111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扬声器构成,所述第2发声部112由产生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扬声器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可选择性地构成为所述第1发声部111由产生高音的高音扬声器构成,所述第2发声部112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扬声器构成。
所述耳机主体110,包含:前方主体113,在前端具备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件113a;后方主体114,连接于电缆114b并与所述前方主体113的后端结合时形成预定大小的内部空间,其中,所述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140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14a以向所述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此处,在所述前方主体113的外部面形成如文字及图形等的表示部113b,在所述后方主体114设置有贯穿形成所述前方主体的一侧面的结合部115以能够在与所述前方主体113结合时,产生结合力的同时朝外露出所述表示部113b。
此处,虽示出说明了所述表示部113b设置于前方主体113,而结合部115设置于后方主体114,但并不限定于此,所述结合部可设置于前方主体,而所述表示部可设置于后方主体。
所述插入部件113a由硅胶材质制成以便塞入使用者的耳内而接触于皮肤时在使用上感觉不到不便而可方便使用,所述前、后方主体113、114可由注塑成型的树脂制成。
在结合于所述插入部件113a的前方主体113的前端贯穿形成排出孔以便排出在所述壳体120内部产生的中低音及高音而能够传达到耳内。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同轴用发声部筒100a包含壳体120和盖帽130,所述壳体120插入有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并同轴配置,所述盖帽130密封除音排出孔以外的朝上部开放的壳体120的上端。
此处,虽示出说明了所述同轴用发声部筒100a组装于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耳塞式耳机主体的内部空间,但并不限定于此,可适用于头戴式耳机或小型及中大型扬声器。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壳体120包含第1固定部121、第2固定部122及分隔壁123,所述第1固定部121是朝下部开放的大致圆柱形的支撑构造物,使如低音扬声器产生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第1发声部从下部插入配置到上部。
所述第2固定部122是朝上部开放的大致圆柱形的支撑构造物,使如高音扬声器产生高音的再生音频段的第2发声部112从上部插入配置到下部。
所述分隔壁123形成于所述第1固定部121和第2固定部122之间,并贯穿形成有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124,以能够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111产生的中低音。
此处,所述第1固定部121和第2固定部122设置为具有相同的同心圆,以能够在同轴上垂直地层叠配置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且优选形成为与所述第1发声部111的外部面接触的第1固定部121内部面的内径大于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外部面接触的第2固定部122内部面的内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第1发声部111插入配置于第1固定部121,而所述第2发声部112插入配置于第2固定部122,但并不限定于此,所述第2发声部112可插入配置于第1固定部121,而所述第1发声部111可插入固定于第2固定部122。
从而,插入配置于所述第1固定部121的第1发声部111和插入配置于所述第2固定部122的第2发声部112在相同的假想的垂直轴上以同轴配置,且所述第1发声部111的外径形成为相对大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外径。
优选为,在所述第1固定部121的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140延长的配置有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126,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基板并传达电源及电信号,所述线配置槽126优选从所述第1固定部121的下部端延长至所述第1音排出孔124。
此处,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线配置槽126形成于第1固定部121的外部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凹陷形成于所述第1固定部121的内部面。
并且,所述第2固定部122从所述分隔壁123的上部面沿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并设置有沿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的多个分隔条122a以能够朝外部露出贯穿形成的第1音排出孔125,所述第1音排出孔125用于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111产生的如中低音的音。
因此,在所述多个分隔条122a之间形成有狭缝形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产生于所述第1发声部111并通过第1音排出孔125排出的音的排出路径。
而且,所述第2固定部122优选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高度,以便在与所述盖帽130组装时,在所述盖帽130和第2发声部112之间能够形成混合中低音和高音的混频空间。
此处,虽示出说明了所述多个分隔条122a沿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形成3个条,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形成为2个或3个以上。
所述第2固定部122为了确保所述第2发声部112和信号线之间的连接区域而设置有接触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下部面的隔板124,从而在所述第2发声部112和分隔壁123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所述隔板124优选在与形成在所述第1固定部121的外部面的线排出槽126对应的区域形成延长配置信号线的凹槽124a。
此处,虽示出说明了所述隔板124在所述第2固定部122和分隔壁123之间的边界区域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定于此,可由大致环形的独立部件构成,所述独立部件独立地配置于所述分隔壁123的上部面以与所述第2固定部122分离。
所述隔板124由独立部件构成时,改变配置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和分隔壁123之间的隔板124的形成高度,通过改变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配置高度可放大或减小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中低音和高音的混频空间,因此可提供更优秀且最佳的立体音质。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盖帽130覆盖插入配置有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第2固定部122的开放的上部,是在第2固定部122从上部插入至下部而使其下端接触于所述分隔壁123的盖部件。
在与所述第2发声部112对应的盖帽130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135,所述第2音排出孔135朝外部排出混合通过第1音排出孔125排出的中低音和产生在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高音的混合音。
所述盖帽130在与所述第2发声部112对应的上部面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135,并由圆柱管131和凸缘132构成,所述圆柱管131,其内部面接触于所述第2固定部122的外部面,而所述凸缘132,从所述圆柱管131下端水平延长以便其下端接触于所述分隔壁123的上部面。
此处,在所述凸缘132和分隔壁123之间可通过粘接剂而粘接组装,以防产生于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的中低音及高音朝外部漏泄。
如图2所示,所述基板140在所述第1发声部111的下部面设置为一体并与所述第1发声部一起插入配置于第1固定部121,通过连接端子114a连接于组装在所述后方主体114的电缆114b,并与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并列连接而提供运转所述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的电源及电信号。
因此,通过所述基板140向所述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分别施加电源及电信号时,产生在所述第1发声部111的中低音通过贯穿形成在所述分隔壁123的第1音排出孔125朝与盖帽130组装的第2固定部112的内部传达。
接着,产生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高音在形成于与所述第2固定部122组装的盖帽130和第2发声部112之间的混频空间内,与朝所述第2固定部122内传达的低音没有音干涉地混合后,通过第2音排出孔135朝外排出具有立体感的混合音。
尽管由特定的实施例示出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为在不超出由权利要求范围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领域的范围内可对本发明进行多种改造及变形。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7043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9 CN 102870435 A *CN102870435A* (21)申请号 201180013931.X (22)申请日 2011.03.11 10-2010-0022780 2010.03.15 KR H04R 1/10(2006.01) (71)申请人 徐基英 地址 韩国京畿道 (72)发明人 徐基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82 代理人 曾永珠 (54) 发明名称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 塞式耳机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耳塞式耳机。

2、。本发明包 括 : 耳机主体, 在内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 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相不同的音的第 1 发声部 和第 2 发声部 ; 壳体, 具备第 1 固定部、 第 2 固定 部、 分隔壁, 其中,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 述第1发声部, 在所述第2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2 发声部,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 1 固定部和第 2 固 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 1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 至少一个第 1 音排出孔 ; 盖帽, 贯穿形成至少一个 第 2 音排出孔, 并组装于所述第 2 固定部, 所述第 2 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 1 音排 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 2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 合。

3、音 ; 基板, 向所述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提供 电源及电信号。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9.13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KR2011/001698 2011.03.11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15390 KO 2011.09.22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4 页 1/2 页 2 1. 一种同轴用发声部筒, 所述筒, 在内部空间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

4、段的互 不相同的音的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壳体, 具备第 1 固定部、 第 2 固定部、 分隔壁,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1 发声 部, 在所述第 2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2 发声部,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 1 固定部和所述第 2 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 1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 1 音排出孔 ; 盖帽, 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 2 音排出孔, 并组装于所述第 2 固定部, 所述第 2 音排出孔 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 2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 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5、, 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 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 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固定部的内部面或 外部面形成用于配置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 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2 固定部, 从所述分隔 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 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而 使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 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

6、部的高度, 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 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能 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 2 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 以便在所述第 2 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 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8. 一种双向耳塞式耳机, 其为耳塞式耳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耳机主体, 在内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 ; 壳体, 。

7、具备第 1 固定部、 第 2 固定部、 分隔壁,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1 发声 部, 在所述第 2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2 发声部,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 1 固定部和第 2 固定 部之间形成排出从所述第 1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 1 音排出孔 ; 盖帽, 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 2 音排出孔, 并组装于所述第 2 固定部, 所述第 2 音排出孔 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 2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 音 ; 基板, 向所述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发声部由产。

8、生中低音 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 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机主体包含前方主体 和后方主体, 所述前方主体在其前端具备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件, 所述后方主体与 电缆连接并组装于所述前方主体, 其中, 所述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70435 A 2 2/2 页 3 以向所述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11.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的内部面 或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延。

9、长的配置有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 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固定部, 从所述分隔 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 并沿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 使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13.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2 固定部形成为等同 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 以便在与所述盖帽组装时, 在所述盖帽和第2发声部之间 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混频空间。 14.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2 固定部。

10、具备与所述 第 2 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 以便在所述第 2 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 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70435 A 3 1/6 页 4 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更详细而言涉及 在筒的限制的内部空间同轴配置产生低音的低音发生单元的所谓低音扬声器和产生高音 的高音发生单元的所谓高音扬声器的同时, 有效地改善相互间的音干涉, 并通过小型化。

11、、 模 组化而能够提高音响品质和制造性的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 头戴式耳机是整体覆盖使用者的耳朵而向使用者传达声音, 耳塞式耳机是 塞进耳内而向使用者传达声音。 0003 所述耳塞式耳机是将通过电子输入信号转移到位于音响板的音响线圈而产生的 上、 下移动来振动空气的单一扬声器内置于耳机主体内部, 从而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而传 达给使用者。 0004 但是, 在具有单一扬声器的耳塞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 无法将声频频段的所有的 音再生为预定的声压 (SPL), 即使特定频率产生满足的声压, 也由于扬声器的大小或振动板 的材质等多种要素而音响的品质有所不。

12、同。 0005 因此, 通过组合如低音扬声器、 中音扬声器、 高音扬声器等具有互相不同的再生频 段的发声单元用扬声器来满足使用者的多种要求, 并制作双向、 三向、 多向等多种扬声器系 统而使用。 0006 但是, 现有的双向耳塞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 由于产生低音的低音扬声器和产生 高音的高音扬声器平行排列于横轴, 因此不适合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耳塞式耳机的设 计, 而多使用选择使用于助听器的超小型扬声器的平衡电枢 (Balanced Armature) 形扬声 器的耳塞式耳机, 但其制造过程复杂且在音质方面对于低音再生有限制。 0007 耳塞式耳机时, 由于内置发声单元的扬声器的内部空间狭小,。

13、 因此难以同时内置 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 2 个以上的扬声器, 由此, 难以对应想听如前后方向感和空 间感的立体音响的使用者的多种要求, 而对于使耳机高级化有限制。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为解决所述问题点而被提出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同轴用发声部筒及具 有此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在有限的内部空间以同轴配置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发 声单元, 因此组装工序简单, 且能够对于耳塞式耳机的使用者提供具有立体感且优秀的音 质的音响, 在保持耳塞式耳机的小型化的同时, 能谋求高级化。 0009 作为达成所述目的的具体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同轴用发声部筒, 所述筒, 在内部空 间配置输入电信。

14、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部, 其特征 在于, 包括 : 壳体, 具备第1固定部、 第2固定部、 分隔壁, 在所述第1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1 发声部, 在所述第 2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2 发声部, 所述分隔壁在所述第 1 固定部和所 述第2固定部之间形成排出在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 ; 盖帽, 贯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4 2/6 页 5 穿形成至少一个第 2 音排出孔, 并组装于所述第 2 固定部, 所述第 2 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 混合通过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 2 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

15、 0010 优选为, 所述第 1 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 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 0011 优选为,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用于配置至少一个信号线的线 配置槽, 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0012 优选为, 所述第 2 固定部, 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 并沿 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使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0013 优选为, 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 以便在与所 述盖帽组装时, 在所述盖帽和第 2 发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

16、段的互不相同的 音的混频空间。 0014 优选为, 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 以便在所述 第 2 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0015 更优选为, 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0016 本发明提供双向耳塞式耳机, 其为耳塞式耳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耳机主体, 在内 部空间分别配置输入电信号时产生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音的第 1 发声部和第 2 发声 部 ; 壳体, 具备第 1 固定部、 第 2 固定部、 分隔壁,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1 发声 部, 在所述第 2 固定部插入配置所述第 2 发声部, 所。

17、述分隔壁在所述第 1 固定部和第 2 固定 部之间形成排出从所述第1发声部产生的音的至少一个第1音排出孔 ; 盖帽, 贯穿形成至少 一个第 2 音排出孔, 并组装于所述第 2 固定部, 所述第 2 音排出孔朝外排出互相混合通过所 述第1音排出孔排出的音和在所述第2发声部产生的音的混合音 ; 基板, 向所述第1发声部 和第 2 发声部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0017 优选为, 所述第 1 发声部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发声部或产生具有相对高于中低音 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发声部中的一个构成。 0018 优选为, 所述耳机主体包含前方主体和后方主体, 所述前方主体在其前端具备塞 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件,。

18、 所述后方主体与电缆连接并组装于所述前方主体, 其中, 所述 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以向所述第1发声部和第2发声部提供电源及 电信号。 0019 优选为,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的内部面或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延长的配置有至 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 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0020 优选为, 所述第 2 固定部, 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面朝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 并沿 着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分隔条以使所述第 1 音排出孔朝外露出。 0021 优选为, 所述第2固定部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2发声部的高度, 以便在与所 述盖帽组装时, 在所述盖帽和第 2 发。

19、声部之间能够形成混合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 音的混频空间。 0022 优选为, 所述第2固定部具备与所述第2发声部的下部面接触的隔板, 以便在所述 第 2 发声部和分隔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0023 更优选为, 所述隔板由从所述分隔壁延长或与所述分隔壁分离的独立部件构成。 0024 根据本发明, 通过在组装于耳机主体的内部空间的壳体以同轴配置产生中低音的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5 3/6 页 6 第1发声部和产生高音的第2发声部, 而组装耳塞式耳机的工序简单, 因此, 可节约成本, 且 对于耳塞式耳机的使用者可传达没有音响干涉地混合中低音和高音的具有立体感的混合 音, 。

20、在保持耳塞式耳机的小型化的同时, 能够谋求高级化。 附图说明 0025 图 1 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双向耳塞式耳机的分 解立体图。 0026 图 2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纵截面图。 0027 图 3 是示出设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壳体的图, 其中图 a 是立体图, 图 b 是纵截面图, 图 c 是俯视图, 图 d 是仰视图, 图 e 是侧视图。 0028 图 4 是示出设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同轴用发声部筒的盖帽的图, 其中图 a 是立体图, 图 b 是纵截面图, 图 c 是俯视图, 图 d 是仰视图。 0029 图 5 是设。

21、置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向耳塞式耳机的电路构成图。 0030 0031 110 : 耳机主体, 111 : 第1发声部, 112 : 第2发声部, 113 : 前方主体, 114 : 后方主体, 120 : 壳体, 121 : 第 1 固定部, 122 : 第 2 固定部, 123 : 分隔壁, 124 : 隔板, 125 : 第 1 音排出孔, 126 : 线配置槽, 130 : 盖帽, 131 : 圆柱管, 132 : 凸缘, 135 : 第 2 音排出孔, 140 : 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0033 根据本发明的双向耳塞式耳机 10。

22、0, 如图 1 至图 5 所示, 包含, 耳机主体 110 ; 由壳 体 120 和盖帽 130 构成的同轴用发声部筒 100a 及基板 140。 0034 如图 1 所示, 所述耳机主体 110 是在预定大小的内部空间分别具备在输入电信号 时产生中低音的第 1 发声部 111 和产生高音的第 2 发声部 112 并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构造 物。 0035 此时,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第1发声部111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扬声器构成, 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由产生相对高于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高音的高音扬声器构成, 但并不限定 于此, 可选择性地构成为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由产生高音的高音扬声。

23、器构成, 所述第 2 发声 部 112 由产生中低音的低音扬声器构成。 0036 所述耳机主体 110, 包含 : 前方主体 113, 在前端具备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插入部 件 113a ; 后方主体 114, 连接于电缆 114b 并与所述前方主体 113 的后端结合时形成预定大 小的内部空间, 其中, 所述电缆在端部设置有与基板 140 电连接的连接端子 114a 以向所述 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提供电源及电信号。 0037 此处, 在所述前方主体 113 的外部面形成如文字及图形等的表示部 113b, 在所述 后方主体114设置有贯穿形成所述前方主体的一侧面的结。

24、合部115以能够在与所述前方主 体 113 结合时, 产生结合力的同时朝外露出所述表示部 113b。 0038 此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表示部113b设置于前方主体113, 而结合部115设置于后 方主体 114, 但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结合部可设置于前方主体, 而所述表示部可设置于后方 主体。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6 4/6 页 7 0039 所述插入部件 113a 由硅胶材质制成以便塞入使用者的耳内而接触于皮肤时在使 用上感觉不到不便而可方便使用, 所述前、 后方主体 113、 114 可由注塑成型的树脂制成。 0040 在结合于所述插入部件 113a 的前方主体 1。

25、13 的前端贯穿形成排出孔以便排出在 所述壳体 120 内部产生的中低音及高音而能够传达到耳内。 0041 如图 2 至图 4 所示, 所述同轴用发声部筒 100a 包含壳体 120 和盖帽 130, 所述壳 体 120 插入有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并同轴配置, 所述盖帽 130 密封除音排出 孔以外的朝上部开放的壳体 120 的上端。 0042 此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同轴用发声部筒 100a 组装于塞入使用者的耳内的耳塞 式耳机主体的内部空间, 但并不限定于此, 可适用于头戴式耳机或小型及中大型扬声器。 0043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所述壳体 120 包。

26、含第 1 固定部 121、 第 2 固定部 122 及分隔壁 123, 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是朝下部开放的大致圆柱形的支撑构造物, 使如低音扬声器产生 中低音的再生音频段的第 1 发声部从下部插入配置到上部。 0044 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是朝上部开放的大致圆柱形的支撑构造物, 使如高音扬声器 产生高音的再生音频段的第 2 发声部 112 从上部插入配置到下部。 0045 所述分隔壁 123 形成于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和第 2 固定部 122 之间, 并贯穿形成 有至少一个第 1 音排出孔 124, 以能够排出在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产生的中低音。 0046 此处。

27、, 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和第 2 固定部 122 设置为具有相同的同心圆, 以能够在 同轴上垂直地层叠配置第1发声部111和第2发声部112, 且优选形成为与所述第1发声部 111 的外部面接触的第 1 固定部 121 内部面的内径大于与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外部面接 触的第 2 固定部 122 内部面的内径。 0047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插入配置于第 1 固定部 121, 而所述第 2 发声 部 112 插入配置于第 2 固定部 122, 但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可插入配置于第 1 固定部 121, 而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可。

28、插入固定于第 2 固定部 122。 0048 从而, 插入配置于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的第 1 发声部 111 和插入配置于所述第 2 固定部122的第2发声部112在相同的假想的垂直轴上以同轴配置, 且所述第1发声部111 的外径形成为相对大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外径。 0049 优选为, 在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的外部面形成有从所述基板 140 延长的配置有至 少一个信号线的线配置槽 126, 所述信号线电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基板并 传达电源及电信号, 所述线配置槽 126 优选从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的下部端延长至所述第 1 音排出孔 1。

29、24。 0050 此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线配置槽 126 形成于第 1 固定部 121 的外部面, 但并不限 定于此, 可凹陷形成于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的内部面。 0051 并且, 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从所述分隔壁 123 的上部面沿铅直方向延长预定高度, 并设置有沿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突出形成的多个分隔条 122a 以能够朝外部露出贯穿形成 的第 1 音排出孔 125, 所述第 1 音排出孔 125 用于排出在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产生的如中低 音的音。 0052 因此, 在所述多个分隔条 122a 之间形成有狭缝形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形成产生于 所述第 1 发声部 1。

30、11 并通过第 1 音排出孔 125 排出的音的排出路径。 0053 而且, 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优选形成为等同于或高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高度,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7 5/6 页 8 以便在与所述盖帽 130 组装时, 在所述盖帽 130 和第 2 发声部 112 之间能够形成混合中低 音和高音的混频空间。 0054 此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多个分隔条 122a 沿圆周方向隔预定间隔形成 3 个条, 但 并不限定于此, 可形成为 2 个或 3 个以上。 0055 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为了确保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和信号线之间的连接区域而。

31、设 置有接触于所述第2发声部112的下部面的隔板124, 从而在所述第2发声部112和分隔壁 123 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0056 所述隔板 124 优选在与形成在所述第 1 固定部 121 的外部面的线排出槽 126 对应 的区域形成延长配置信号线的凹槽 124a。 0057 此处, 虽示出说明了所述隔板 124 在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和分隔壁 123 之间的边 界区域形成为一体, 但并不限定于此, 可由大致环形的独立部件构成, 所述独立部件独立地 配置于所述分隔壁 123 的上部面以与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分离。 0058 所述隔板 124 由独立部件构成时, 改变配置于所述。

32、第 2 发声部 112 和分隔壁 123 之间的隔板 124 的形成高度, 通过改变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配置高度可放大或减小混合 具有再生音频段的互不相同的中低音和高音的混频空间, 因此可提供更优秀且最佳的立体 音质。 0059 如图 2 和图 4 所示, 所述盖帽 130 覆盖插入配置有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第 2 固 定部 122 的开放的上部, 是在第 2 固定部 122 从上部插入至下部而使其下端接触于所述分 隔壁 123 的盖部件。 0060 在与所述第2发声部112对应的盖帽130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2音排出孔135, 所 述第 2 音排出孔 135 朝外部排出混合。

33、通过第 1 音排出孔 125 排出的中低音和产生在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高音的混合音。 0061 所述盖帽 130 在与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对应的上部面贯穿形成至少一个第 2 音排 出孔 135, 并由圆柱管 131 和凸缘 132 构成, 所述圆柱管 131, 其内部面接触于所述第 2 固定 部 122 的外部面, 而所述凸缘 132, 从所述圆柱管 131 下端水平延长以便其下端接触于所述 分隔壁 123 的上部面。 0062 此处, 在所述凸缘132和分隔壁123之间可通过粘接剂而粘接组装, 以防产生于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的中低音及高音朝外部。

34、漏泄。 0063 如图 2 所示, 所述基板 140 在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的下部面设置为一体并与所述 第 1 发声部一起插入配置于第 1 固定部 121, 通过连接端子 114a 连接于组装在所述后方主 体 114 的电缆 114b, 并与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并列连接而提供运转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的电源及电信号。 0064 因此, 通过所述基板 140 向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和第 2 发声部 112 分别施加电源 及电信号时, 产生在所述第 1 发声部 111 的中低音通过贯穿形成在所述分隔壁 123 的第 1 。

35、音排出孔 125 朝与盖帽 130 组装的第 2 固定部 112 的内部传达。 0065 接着, 产生于所述第 2 发声部 112 的高音在形成于与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组装的 盖帽 130 和第 2 发声部 112 之间的混频空间内, 与朝所述第 2 固定部 122 内传达的低音没 有音干涉地混合后, 通过第 2 音排出孔 135 朝外排出具有立体感的混合音。 0066 尽管由特定的实施例示出说明了本发明, 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为在不超出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8 6/6 页 9 由权利要求范围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领域的范围内可对本发明进行多种改造及变形。 说 明 书 CN 102870435 A 9 1/4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435 A 10 2/4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435 A 11 3/4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435 A 12 4/4 页 1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435 A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