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5972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2 CN 102859723 A *CN102859723A* (21)申请号 201180019641.6 (22)申请日 2011.02.17 2010-034919 2010.02.19 JP H01L 33/32(2006.01) (71)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笔田麻佑子 山田英司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岳雪兰 (54) 发明名称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 元件的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氮化物半。
2、导体发光元件及氮 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氮化物半导体 发光元件 (100) 在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上 依次包括 :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 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 (110) ,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及第 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分别含有 Al,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相同, 第 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带隙小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隙,。
3、 第二 p 型氮化物 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及第三 p 型氮化 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分别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10.18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53358 2011.02.17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02411 JA 2011.08.25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
4、说明书 15 页 附图 3 页 1/2 页 2 1. 一种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5, 106) ; 设置于所述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5, 106) 上的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 设置于所述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上的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109, 110, 111) ; 所述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109, 110, 111) 从所述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侧依 次包括第一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 第二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 第三p型氮化物半 导。
5、体层 (110) ; 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及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分别含有 Al ; 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与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相同 ; 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带隙小于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隙 ; 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及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分别低于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 2. 如权利要求 1 。
6、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 其特征在于, 所述 p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 (108, 109, 110, 111) 在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 与设置所述氮化物半 导体活性层 (107) 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还包括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 所述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带隙小于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隙, 所述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 p 型杂质浓度高于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 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 。
7、其特征在于, 所述氮化物半导体 活性层 (107) 具有多重量子阱结构, 该多重量子阱结构包括多个氮化物半导体量子阱层和 多个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 所述多个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中的、 除了与所述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109, 110, 111) 相接的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以外的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含有 n 型杂质。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 其特征在于, 所述 n 型氮化物 半导体层 (105, 106) 包括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和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 所述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位于。
8、所述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与所 述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之间, 所述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平均 n 型杂质浓度为 11018/cm3以上。 5. 一种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在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5, 106) 上使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进行气相生长的工 序 ; 在所述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上使含有 Al 的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进行 气相生长的工序 ; 在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上使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进行气。
9、相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59723 A 2 2/2 页 3 生长的工序, 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所含有的 A1 的平均 Al 组分与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相同 ; 在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上使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进行气相 生长的工序, 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平均 Al 组分小于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 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 ; 所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及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分别掺杂 有比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
10、导体层 (108) 的浓度低的 p 型杂质。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 述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之后且在使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 (110) 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之前, 中断气相生长。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中断 所述气相生长时, 改变气相压力。 8.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 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之后, 。
11、还包括在所述第三 p 型氮化 物半导体层 (110) 上使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该第四氮化物半 导体层 (111) 掺杂有比所述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浓度高的 p 型杂质。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200) ,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氮化物半导 体活性层 (207) 与所述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208) 之间还包括含有 Al 的氮化物半导体 层 (218)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59723 A 3 1/15 页 4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 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
12、发明涉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使用 AlGaInN 类的氮化物半导体制作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能够高效地发出 蓝色等短波长的光, 因此, 通过将其与荧光体组合, 能够得到发出白色光的发光装置。作为 发出白色光的发光装置, 因为能够得到超过荧光灯发光效率的发光装置, 所以认为这样的 发光装置是今后照明的主打产品。 0003 另一方面, 对于使用这样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而发出白色光的发光装置, 期 待进一步改善发光效率, 并且期待由此产生的节能化的发展。 0004 由于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原理为空穴与电子的复合, 所以恰当地制作 p 型。
13、氮化物半导体层及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是非常重要的。然而, 在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的制造过程中, 存在各种热处理工序会扰乱掺杂于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中的 Mg 等 p 型杂质 的分布。 0005 第一, 是形成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外延生长工序本身, 该工序一般在超过 1000的高温下进行。另外, 第二, 是用来促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化的退火工序。 而且, 第三, 是热处理工序, 该热处理工序用来改善电极形成后电极与氮化物半导体的接触 性及电极自身的特性。 0006 由于这些热处理工序的加热过程, 在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外延生长中 p 型杂质 的掺杂量与通过掺杂该 p 。
14、型杂质而得到的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掺杂分布之间存在差异。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并提高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特性而进行了各种技 术开发。 0008 例如, 在专利文献 1(日本特开 2009-130097 号公报) 中公开了在活性区域上层积 掺杂 Mg 的 p 型 Al0.15Ga0.85N 外延层与掺杂 Mg 的 p 型 GaN 层形的层积结构的技术。 0009 另外, 例如在专利文献 2(日本特开 2000-164922 号公报) 中公开了提高 p 型接触 层与正电极相接的最外表面部分的 Mg 杂质浓度并且提高与正电极的接触性的技术。 0010 而且, 在专利文献 3(日本特。
15、开 2001-148507 号公报) 中公开了将活性层上的 p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形成为依次层积中浓度掺杂 p 型杂质的 p 型包覆层、 低浓度掺杂 p 型杂质 的 p 型低浓度掺杂层、 高浓度掺杂 p 型杂质的 p 型接触层三层结构的技术。 0011 在专利文献3的第七实施例中公开有如下技术 : 作为中浓度掺杂的p型层, 形成由 掺杂 51019/cm3的 Mg 的 p 型 Al0.16Ga0.84N 形成的 p 型包覆层, 作为低浓度掺杂的 p 型层, 形成由无掺杂的GaN形成的低浓度掺杂层, 作为高浓度掺杂的p型层, 形成掺杂11020/cm3 的 Mg 的高浓度掺杂层。 0012 专利。
16、文献 1 :(日本) 特开 2009-130097 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 2 :(日本) 特开 2000-164922 号公报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4 2/15 页 5 0014 专利文献 3 :(日本) 特开 2001-148507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6 然而, 由于近年来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的提高, 要求进一步提高氮化物半导体发光 元件的特性。 001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性良好的氮化物半导体发 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0018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9 本发明提供。
17、一种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具有 :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设置于 n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设置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上的 p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侧依次包括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及第二 p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分别含有 Al(铝) ,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平均 Al 组分与第二 p 型氮 化物半导体层的平均 Al 组分相同,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带隙小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的带隙, 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
18、p 型杂质浓度及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杂质浓度分别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杂质浓度。 0020 在此, 在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中, 优选的是,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在第 三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与设置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一侧相反的一侧还具有第四p型氮化 物半导体层, 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带隙小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带隙, 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杂质浓度高于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杂质浓度。 0021 另外, 在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中, 优选的是, 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具有 多重量子阱结构, 该多重量子阱结构包括多。
19、个氮化物半导体量子阱层和多个氮化物半导体 势垒层, 多个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中的、 除了与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相接的氮化物半导体 势垒层以外的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都含有 n 型杂质。 0022 另外, 在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中, 优选的是,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包括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和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位于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之间,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的平均 n 型杂质浓度为 11018/cm3 以上。 0023 而且, 本发明提供一种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包括 : 在 n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上。
20、使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在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上使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在第一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使平均Al组分与第 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相同的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在第二 p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使平均 Al 组分小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 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及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分别掺杂有 比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浓度低的 p 型杂质。 0024 在此, 在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的是, 在使第二 p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进。
21、行气相生长的工序之后且在使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进行气相生长 的工序之前中断气相生长。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5 3/15 页 6 0025 而且, 在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的是, 在中断气相生 长时使气相压力发生变化。 0026 另外, 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优选的是, 在使第三 p 型氮化 物半导体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之后, 还包括在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使第四氮化物 半导体层进行气相生长的工序, 该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的 p 型杂质掺杂浓度高于第三 p 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 0027 另外, 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
22、件优选的是, 在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之间还包括含有 Al 的氮化物半导体层。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供一种特性良好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氮化物半导体发 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30 图 1 是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示意剖视图 ; 0031 图 2 是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 0032 图 3 是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原子浓度分布的 图 ; 0033 图 4 是第四实施例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示意剖视图 ; 0034 图 5 是第四实施例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元件。
23、的示意俯视图 ; 0035 图 6 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元件、 通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的制造方法制作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原子浓度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附图中, 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 分或相当的部分。 0037 图 1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示意剖视图。如图 1 所示, 在本 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中, 在表面进行有凹凸加工的蓝宝石基板 101 上依 次层积由 AlN 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缓冲层 102、 由无掺杂 GaN 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中间层 103、 由 n 型 G。
24、aN 形成的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基底层 104。 0038 在本说明书中, 将蓝宝石基板 101、 氮化物半导体缓冲层 102、 氮化物半导体中间 层 103 及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基底层 104 的层积体作为模板基板。另外, 除了模板基板以外, 例如也可以使用在与氮化物半导体不同的基板形成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基板、 或由氮化物半 导体形成的基板等。 0039 另外, 在模板基板的 n 型氮化物半导体基底层 104 上依次层积由 n 型 GaN 形成的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交替层积 n 型 GaN 层和 n 型 InGaN 层的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 晶格层 106。 0040 n。
25、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105不限于由n型GaN形成的层, 例如可以层积在由分子 式 Alx1Gay1Inz1N(0 x1 1、 0 y1 1、 0 z1 1、 x1+y1+z1 0) 表示的 III 族氮化 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掺杂 n 型杂质的层等。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6 4/15 页 7 0041 作为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特别优选使用在由分子式 Alx2Ga1-x2N (0 x2 1、 优选为 0 x2 0.5、 更优选为 0 x2 0.1) 表示的 III 族氮化物半导体 掺杂有作为 n 型杂质的硅的氮化物半导体层。在该情况下, 具有能够确。
26、保 n 型氮化物半导 体接触层 105 的良好的结晶性, 并且能够提高 n 型杂质的掺杂浓度的倾向。 0042 向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掺杂的 n 型杂质的掺杂浓度优选为 51017/cm3 以上、 51019/cm3以下。在向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掺杂的 n 型杂质的掺杂浓度为 51017/cm3以上、 51019/cm3以下的情况下, 具有能够确保与后述的n侧焊盘电极117的良 好的欧姆接触的倾向, 并且具有能够抑制n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105产生裂纹的倾向, 还 具有能够确保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的良好的结晶性的倾向。 0043 从确保由无掺杂 。
27、GaN 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中间层 103、 由 n 型 GaN 形成的 n 型氮 化物半导体基底层 104 及由 n 型 GaN 形成的 n 型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这些层的良好的 结晶性的观点出发, 这些层的厚度总和优选为 4m 以上、 20m 以下, 更优选为 4m 以上、 15m 以下, 进一步优选为 6m 以上、 15m 以下。在这些层的厚度总和不足 4m 的情况 下, 这些层的结晶性变差, 在这些层的表面可能产生凹陷。另外, 在这些层的厚度总和超过 20m的情况下, 蓝宝石基板101的弯曲增大, 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另外, 在这 些层的厚度总和为 4m 以上、 15。
28、m 以下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 6m 以上、 15m 以下的情况 下, 具有能够使这些层的结晶性良好的倾向。另外, 不特别限定这些层的厚度总和中的 n 型 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的厚度上限。 0044 不特别限定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厚度, 但优选为 0.005m 以上、 0.5m 以下, 更优选为 0.01m 以上、 0.1m 以下。在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 厚度为 0.005m 以上、 0.5m 以下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 0.01m 以上、 0.1m 以下的情况 下, 具有如下倾向 :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使从作为基底的 n 型氮化物。
29、半导体接触 层 105 延伸的晶格缺陷减少, 并且在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中难以产生新的晶格 缺陷。 0045 对于向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掺杂 n 型杂质的掺杂分布而言, 从确保良 好的结晶性、 降低元件的动作电压的观点出发, 仅向 GaN 层掺杂 n 型杂质, 其设定的杂质浓 度优选为 51016/cm3以上、 11020/cm3以下。另外,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结 构不限于上述任一种结构。 0046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平均 n 型杂质浓度优选为 11018/cm3以上, 更 优选为31018/cm3以上, 进一步优选为。
30、51018/cm3以上。 在n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106 的掺杂 n 型杂质的层的 n 型杂质浓度为上述值的情况下, 因为 pn 结的耗尽层难以扩展, 所 以具有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100 的静电容量增加、 难以产生因静电放电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静电放电) 而发生的击穿 (静电击穿) 、 静电耐压提高的倾向。另外, 平均 n 型杂 质浓度是指,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中的 n 型杂质的总原子量除以 n 型氮化物半 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体积而得到的值。 0047 在n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106上层积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107, 该氮化物半。
31、导 体活性层 107 从 n 型氮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侧依次交替地层积由 n 型 GaN 形成的 n 型 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和无掺杂 InGaN 氮化物半导体量子阱层, 在最上层层积由无掺杂 GaN 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势垒层。另外, 为了使夹着量子阱层的层为势垒层, 势垒层的层数为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7 5/15 页 8 量子阱层的层数 +1。由此, 通过在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的除最上层以外的势垒层掺杂 n 型杂质, 并且使最上层的势垒层无掺杂, 能够使空穴与电子的结合位置存在于多重量子阱 (MQW) 中, 因此, 提高载流子的注入效率, 即使在注入有电。
32、流密度特大的电流的情况下, 也能 够得到没有电子溢出的、 发光效率高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0048 作为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除上述以外, 例如还能够使用具有 MQW 结构的氮 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该 MQW 结构是将由分子式 Ga1-z4Inz4N(0 z4 0.4) 表示的 III 族 氮化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作为量子阱层, 将由带隙大于该量子阱层的、 分子式 Alx3Gay3Inz3N(0 x3 1、 0 y3 1、 0 z3 1、 x3+y3+z3 0) 表示的氮化物半导体 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作为势垒层, 一层量子阱层、 一层势垒层地交替而形成的。 0049 氮化。
33、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由多重量子阱 (MQW) 结构形成, 该多重量子阱 (MQW) 结构 将由分子式 Ga1-z4Inz4N (0 z4 0.4) 表示的 III 族氮化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 作为量子阱层, 在该情况下, 能够控制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107的In组分及厚度, 从而形成 希望的发光波长。 0050 在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上依次层积由 p 型 AlGaN 形成的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 108、 由无掺杂 AlGaN 形成的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由无掺杂 GaN 形成的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由高浓度掺杂 p 型杂质的 p+GaN。
34、 形成的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0051 作为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除了 p 型 AlGaN 以外, 例如还能够层积在由分 子式 Alx5Gay5Inz5N(0 x5 1、 0 y5 1、 0 z5 1) 表示的含有 Al 的 III 族氮化物 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掺杂例如 Mg 等 p 型杂质的层等。 0052 作为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除了无掺杂 AlGaN 以外, 例如还能够层积在由 分子式 Alx6Gay6Inz6N(0 x6 1、 0 y6 1、 0 z6 1) 表示的含有 Al 的 III 族氮化 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掺杂。
35、例如 Mg 等 p 型杂质的层等。 0053 为了抑制电子溢出, 第一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08及第二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09 各自的带隙优选大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107的带隙。 因此, 第一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08 及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分别能够使用含有 Al 的氮化物半导体层。 0054 另外,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 (x5) 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 (x6) 相同。通过使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 (x5) 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 (x6) 相。
36、同, 能够抑制 Mg 等 p 型杂质在 掺入难易程度上的偏差, 因此, 能够抑制 p 型杂质在面内分布上及晶片之间的偏差。 0055 第一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08的平均Al组分 (x5) 及第二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09 的平均 Al 组分 (x6) 在各层的 Al 组分均匀的情况下, 分别为其 Al 组分 x5、 x6, 但在沿层的 厚度方向不均匀的情况下, 分别求出 Al 的总原子量、 Ga 的总原子量、 In 的总原子量及 N 的 总原子量相对于各层体积的比, 通过将这些比值分别除以 N 的总原子量的比, 能够求出平 均组分 Alx5Gay5Inz5N(0 x5 1、 0 y5 1、 0 。
37、z5 1) 及 Alx6Gay6Inz6N(0 x6 1、 0 y6 1、 0 z6 1) 。 0056 为了使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 (x5) 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 (x6) 相同, 只要使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平均 Al 组分 (x5) 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平均 Al 组分 (x6) 之差的绝对值为 0.02 以下即可。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8 6/15 页 9 0057 另外, 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 。
38、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在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相比, 接近氮 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一侧的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的情况下, 由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中空穴的势垒增大, 所以空穴的注入效率变差, 元件的发光 效率降低。 0058 另外, 在接近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一侧的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 并且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高的情况下, 在施加静电 等高的反向电压的情况下, 耗尽层将扩展至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此时, 在扩展。
39、的 耗尽层中即使存在一处静电耐压低的部分的情况下, 也将发生静电击穿, 从而形成静电耐 压薄弱的结构。 0059 另一方面, 在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高、 而且 n 型氮化物半 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 n 型杂质浓度高的情况下, 在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及 n 型氮 化物半导体超晶格层 106 的外侧耗尽层难以扩展, 因此静电耐压变高。 0060 另外, 在使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 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相同或处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以上的情 况下,。
40、 在之后的层积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时将析出 Mg 等 p 型杂质, 从而能够在第 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与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之间形成 p 型杂质浓度局部变 高的层。这样的层使空穴向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 107 注入的注入效率降低, 使元件的发光 效率降低, 因此, 使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 0061 另外, 层中的 p 型杂质浓度 (原子浓度)能够通过 SIMS(Secondary IonMass Spectrometry : 次级离子质谱法) 求得。 00。
41、62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及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可以分别是例如交 替层积 AlGaN 层和 GaN 层 (也可以是 InGaN 层) 的超晶格结构。在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及 / 或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具有超晶格结构的情况下, 平均 Al 组分为超晶格 结构的 Al 的平均组分。 0063 未特别限定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厚度 总和, 但优选为 0.005m 以上、 0.4m 以下, 更优选为 0.001m 以上、 0.1m 以下。在这 些层的厚度总和为 0.005m 以上、 0。
42、.4m 以下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 0.001m 以上、 0.1m 以下的情况下, 维持作为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功能, 并且尽量减少作为高温生长层的p型 氮化物半导体层的生长时间, 从而具有能够抑制因 p 型杂质向作为低温生长层的氮化物半 导体活性层 107 扩散及加热过程而导致变质的倾向。 0064 作为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除了无掺杂 GaN 以外, 例如还能够层积在由分 子式 Alx7Gay7Inz7N(0 x7 1、 0 y7 1、 0 z7 1、 x7+y7+z7 0) 表示的 III 族氮 化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掺杂例如 Mg 等 p 型杂质的层等。 0065。
43、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平均 Al 组分优选小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的平均 Al 组分。在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平均 Al 组分小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 体层的平均 Al 组分的情况下, 因为平均 Al 组分小, 所以提高作为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特 性。另外, 在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中也可以不含有 Al。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9 7/15 页 10 0066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带隙小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隙。 因为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作为 p 型氮化物半导。
44、体层的功能很重要, 所以尽管未特 别要求带隙的大小, 但为了防止电子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107向p侧溢出, 需要增大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隙。 0067 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在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低于第一 p 型氮化物半 导体层 108 的 p 型杂质浓度的情况下, 具有很难在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与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之间产生 p 型杂质浓度变高的部分, p 型杂质很难向氮化物半导体 活性层 107 扩散的倾向。 00。
45、68 作为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除了 p+GaN 以外, 例如还能够层积在由分子式 Alx8Gay8Inz8N(0 x8 1、 0 y8 1、 0 z8 1、 x8+y8+z8 0) 所表示的 III 族氮化 物半导体形成的氮化物半导体层掺杂例如 Mg 等 p 型杂质的层等。 0069 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带隙优选小于第二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09 的带 隙。因为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作为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的功能很重要, 所以尽管 未特别要求带隙的大小, 但为了防止电子从氮化物半导体活性层107向p侧溢出, 需要增大 第一 p 型氮化物半。
46、导体层 108 的带隙。 0070 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 p 型杂质浓度优选高于第三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在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 p 型杂质浓度高于第三 p 型氮化 物半导体层 110 的 p 型杂质浓度的情况下, 具有能够将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与后 述的透明电极 115 接触的接触电阻保持得足够低, 并且能够抑制扩散的 p 型杂质总量的倾 向。 0071 未特别限定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厚度, 但优选为 0.01m 以上、 0.5m 以下, 更优选为 0.05m 以上、 0.2m 以下。在第四 。
47、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厚度为 0.01m以上、 0.5m以下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0.05m以上、 0.2m以下的情况下, 具有提 高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输出的倾向。 0072 在第四 p 型氮化物半导体层 111 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透明电极 115。另外, p 侧焊 盘电极116形成为与透明电极115的表面的一部分电连接, n侧焊盘电极117形成为与n型 氮化物半导体接触层 105 的表面的一部分电连接。 0073 图 2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示意俯视图。如图 2 所示, p 侧 焊盘电极 116 形成在透明电极 115 的表面内。 0074 作为透明电极 1。
48、15 的材料, 能够使用例如 ITO(Indium Tin Oxide : 氧化铟锡) 、 氧 化锡、 氧化铟、 氧化锌、 氧化镓、 IZO(Indium Zinc Oxide : 氧化铟锌) 、 AZO(Aluminum Zinc Oxide : 氧化锌铝) 或 GZO(Gallium Zinc Oxide : 氧化镓锌) 等。 0075 透明电极115的厚度优选为10nm以上、 1000nm以下, 更优选为50nm以上、 500nm以 下。在透明电极 115 的厚度为 10nm 以上、 1000nm 以下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 50nm 以上、 500nm 以下的情况下, 存在以下倾向 : 使减小透明电极 115 的比电阻以促进电流扩散的效果与确 保透明电极 115 的透光率以提高光射出效率的效果之间的平衡良好, 从而使光输出最大。 0076 作为 p 侧焊盘电极 116 及 n 侧焊盘电极 117, 能够使用例如 Ni 层与 Au 层的层积 体、 Ti 层与 Al 层的层积体、 Ti-Al 合金层、 Hf 层与 Al 层的层积体或 Hf-Al 合金层等。 说 明 书 CN 102859723 A 10 8/15 页 11 0077 另外, 作为p侧焊盘电极116及n侧焊盘电极117, 可以使用ITO等透明导电膜, 也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