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末茶制粒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末茶制粒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620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11 CN 104336201 A (21)申请号 201410590592.7 (22)申请日 2014.10.29 A23F 3/06(2006.01) (71)申请人 湖北裕德茶叶有限公司 地址 438400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火连畈茶 场 (72)发明人 周金艳 黄维平 胡善斌 王传兴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代理人 苏胤杰 (54) 发明名称 一种末茶制粒机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制茶领域, 具体是一种末茶制粒 机, 包括设有下料斗的机体, 下料斗连接机体内的 制粒。
2、机构, 所述制粒机构包括环模盖、 环模圈和压 辊轮, 环模盖呈凸台状且其主体部分套设于环模 圈外, 环模盖的凸起部分的开口为连接下料斗的 入口, 环模盖的入口内径小于环模圈的内径, 环模 盖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环模圈的外径, 环模圈上 均匀分布有与成茶颗粒相适应的通孔, 所述压辊 轮为置于环模圈内的两个, 其对称连接于主轴两 侧并与环模圈内壁配合, 主轴与机体内的动力源 连接, 主轴上的飞轮驱动环模圈转动。 本发明的有 益效果在于 : 将低价值的付茶、 末茶进行再加工, 不仅提高了其经济价值, 还提高了成品茶的容重, 并且环保。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
3、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6201 A CN 104336201 A 1/1 页 2 1. 一种末茶制粒机, 包括设有下料斗的机体, 下料斗连接机体内的制粒机构,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制粒机构包括环模盖、 环模圈和压辊轮, 环模盖呈凸台状且其主体部分套设于环模 圈外, 环模盖的凸起部分的开口为连接下料斗的入口, 环模盖的入口内径小于环模圈的内 径, 环模盖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环模圈的外径, 环模圈上均匀分布有与成茶颗粒相适应的 通孔, 所述压辊轮为置于环模圈内的两个, 其对称连接。
4、于主轴两侧并与环模圈内壁配合, 主 轴与机体内的动力源连接, 主轴上的飞轮驱动环模圈转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末茶制粒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环模圈是直径为 300mm, 宽度为 160mm, 厚度为 45mm 的钢圈, 通孔是直径为 4mm 的圆孔。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36201 A 2 1/2 页 3 一种末茶制粒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制茶领域, 具体是一种末茶制粒机。 背景技术 0002 成品绿碎茶的品质规格标准是 1260 目之间匀整, 60 目以下的含量不得超过 5%。 然而在绿碎茶精制生产过程中, 由于通过圆筛, 茶头碾轧及运用螺杆推进。
5、的上料过程, 绿碎 茶成品水分含量比其他茶类要低, 显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60 目以下规格的末茶较多, 从而 影响成品茶的正茶率。末茶作为绿碎茶的付茶销售价格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末茶制粒机, 将低价值的付茶、 末茶进 行再加工, 提高其经济价值和成品茶的容重。 0004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 : 一种末茶制粒机, 包括设有下料斗的 机体, 下料斗连接机体内的制粒机构, 所述制粒机构包括环模盖、 环模圈和压辊轮, 环模盖 呈凸台状且其主体部分套设于环模圈外, 环模盖的凸起部分的开口为连接下料斗的入口, 环模盖的入口内径小于环。
6、模圈的内径, 环模盖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环模圈的外径, 环模圈 上均匀分布有与成茶颗粒相适应的通孔, 所述压辊轮为置于环模圈内的两个, 其对称连接 于主轴两侧并与环模圈内壁配合, 主轴与机体内的动力源连接, 主轴上的飞轮驱动环模圈 转动。 0005 而且, 所述环模圈是直径为300mm, 宽度为160mm, 厚度为45mm的钢圈, 通孔是直径 为 4mm 的圆孔。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 将低价值的付茶、 末茶进行再加工, 不仅提高了其经济价 值, 还提高了成品茶的容重, 并且环保。 附图说明 0007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8 图 2 是图 1 的左视图。 0009。
7、 图 3 是环模圈和压辊轮的放大图。 0010 其中, 1、 下料斗, 2、 机体, 3、 环模盖, 4、 环模圈, 5、 压辊轮, 6、 通孔, 7、 主轴, 8、 飞轮, 9、 动力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末茶制粒机, 如图 1 图 3 所示, 包括设有下料斗 1 的机体 2, 下 料斗 1 连接机体 2 内的制粒机构, 所述制粒机构包括环模盖 3、 环模圈 4 和压辊轮 5, 环模盖 3呈凸台状且其主体部分套设于环模圈4外, 环模盖3的凸起部分的开口为连接下料斗1的 说 明 书 CN 104336201 A 3 。
8、2/2 页 4 入口, 环模盖 3 的入口内径小于环模圈 4 的内径, 环模盖 3 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环模圈 4 的 外径, 环模圈 4 上均匀分布有与成茶颗粒相适应的通孔 6, 所述压辊轮 5 为置于环模圈 4 内 的两个, 其对称连接于主轴 7 两侧并与环模圈 4 内壁配合, 主轴 7 与机体 2 内的动力源 9 连 接, 该动力源 9 可采用电机, 主轴 7 上的飞轮 8 驱动环模圈 4 转动。 0013 进一步的, 上述环模圈 4 是直径为 300mm, 宽度为 160mm, 厚度为 45mm 的钢圈, 通孔 6 是直径为 4mm 的圆孔。 0014 本方案采用纯物理方法, 不添加任何。
9、粘合剂将毛茶精制过程中产生的 60 目下规 格的末茶, 辅加静电拣梗工序剔出的茶梗、 茶粗纤维 (俗称 : 毛衣) , 粉碎后成为 100 目左右 粗细规格的粉末经混合搅拌, 加注 5% 的净水作为制粒机制粒原料。本发明工作时, 原料从 下料斗 1 进入环模圈 4, 环模圈 4 随主轴 7 飞轮 8 高速运转, 压辊轮 5 将原料碾出通孔 6, 形 成直径 4mm 长度可调节的粗颗粒, 再通过破碎、 分筛、 干燥即成成品。 0015 由于绿碎茶鲜叶采用机械采剪, 所以原料中老梗、 老叶占有一定比例, 按照成品茶 标准, 精制加工后正茶率约 70%, 如果将下余 30% 的付茶、 末茶作产品直接。
10、销售, 价格只有正 茶的三分之一。现在通过制粒加工, 用于正茶中, 总体品质不受大的影响, 关键是成品茶的 容重得到很大提高。 绿碎茶主要用作高档袋泡茶原料, 袋泡茶原料对容重的要求比较高, 剔 除制粒工序加工成本, 绿碎茶成品收益率提高近 15%。 001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或变形, 这些改进或变形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4336201 A 4 1/3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336201 A 5 2/3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336201 A 6 3/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336201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