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4712231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8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526885.X

申请日:

2012.12.10

公开号:

CN103017406A

公开日:

2013.04.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25B 29/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安徽日源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535号文王大厦8楼变更后权利人: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阜阳北路与固镇路交口骏杰嘉和大厦1幢10层登记生效日:20150720|||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29/00申请日:20121210|||公开

IPC分类号:

F25B29/00; F25B27/02; F25B49/00

主分类号:

F25B29/00

申请人:

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海洋; 张明军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535号文王大厦8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代理人:

金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本发明在满足建筑的供冷、供暖、供热水需求下,同时能够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冷凝废热、生活热水排放废热加以回收利用,冷凝废热可以用作制备生活热水,生活热水的废热在冬季可以补充地热能,节能便捷,广泛应用于住宅、别墅、酒店、学校等场所。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六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四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有废热回收水池,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包括有储水箱和与储水箱的输出端连接的供热水设备,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所述的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废热回收水池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调末端上设置有空调循环水泵,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六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上设置有地热源循环水泵,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四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水箱上设置有热水循环水泵,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通过热水循环水泵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出端和供热水设备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生活热水供水泵。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一蒸发器循环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一蒸发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所述的第一冷凝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循环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二蒸发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所述的第二冷凝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1)、空调制冷模式:
a、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与第一冷凝器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b、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与第二冷凝器换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2)、空调供暖模式:
a、地源热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b、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其中,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剩余的热水的热能;
(3)、制热水模式:
a、地热源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地热源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b、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c、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地热源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热水的热量收集后,经第十控制阀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中,地热源换热系统中的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的热能集中后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和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说明书

说明书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系统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在供冷、供暖、供热水系统设计上一般有以下不足:第一,传统的制冷设备如风冷式冷水机组或者水冷式冷水机组,安装位置大,同时会产生热岛效应,影响生活环境及系统运行效果;第二,过去的供暖和热水方式多采用锅炉方式,安全性差,且运行费用较高;第三,制冷、制热、制热水设备的分散设置,造成各设备功能单一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且系统总体的能源效率低;第四,建筑在空调、通风、热水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废弃能量,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后排放掉的废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热能,在过去的建筑热水设计中并没有考虑此部分热能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同时对建筑物内的用户侧进行制冷、供暖和供热水,已满足用户侧用户的生活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六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四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有废热回收水池,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包括有储水箱和与储水箱的输出端连接的供热水设备,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所述的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废热回收水池连接。
所述的空调末端上设置有空调循环水泵,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六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上设置有地热源循环水泵,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四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所述的储水箱上设置有热水循环水泵,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通过热水循环水泵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出端和供热水设备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生活热水供水泵。
所述的第一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一蒸发器循环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一蒸发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所述的第一冷凝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所述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循环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二蒸发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所述的第二冷凝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1)、空调制冷模式:
a、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与第一冷凝器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b、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与第二冷凝器换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第十一控制阀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2)、空调供暖模式:
a、地源热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b、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八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二蒸发器,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其中,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剩余的热水的热能;
(3)、制热水模式:
a、地热源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地热源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b、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空调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c、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地热源循环水泵、热水循环水泵、第五控制阀、第七控制阀、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废热回收水池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热水的热量收集后,经第十控制阀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中,地热源换热系统中的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的热能集中后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和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第一蒸发器,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在满足建筑的供冷、供暖、供热水需求下,同时能够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冷凝废热、生活热水排放废热加以回收利用,冷凝废热可以用作制备生活热水,生活热水的废热在冬季可以补充地热能,节能便捷,广泛应用于住宅、别墅、酒店、学校等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建筑物内用户侧、2‑供热水设备、3‑空调末端、4‑储水箱、5‑生活热水供水泵、6‑热水循环水泵、7‑第一蒸发器、8‑第一节流阀、9‑第一冷凝器、10‑第一压缩机、11‑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2‑第二蒸发器、13‑第二节流阀、14‑第二冷凝器、15‑第二压缩机、16‑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7‑空调循环水泵、18‑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0‑第三控制阀、21‑第四控制阀、22‑第五控制阀、23‑第六控制阀、24‑第七控制阀、25‑第八控制阀、26‑第九控制阀、27‑第十控制阀、28‑第十一控制阀、29‑废热回收水池、30‑地热源循环水泵、31‑地热源换热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一、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31、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侧1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3、废热回收水池29、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空调循环水泵17、地热源循环水泵30、热水循环水泵6和多个控制阀;其中,热水利用设备包括有储水箱4和通过生活热水供水泵5与储水箱2的输出端连接的供热水设备2,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是由第一压缩机10、第一冷凝器9、第一节流阀8和第一蒸发器7循环连接而成,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是由第二压缩机15、第二冷凝器14、第二节流阀13和第二蒸发器12循环连接而成;
空调末端3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与第一控制阀18、第一蒸发器7、第二控制阀19依次循环连接;空调末端3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与第一控制阀18、第二蒸发器12、第二控制阀19依次循环连接;空调末端3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与第六控制阀23、第二冷凝器14、第八控制阀25依次循环连接;
地热源换热系统31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30与第七控制阀24、第一蒸发器7、第五控制阀22、第十一控制阀28依次循环连接;地热源换热系统31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30与第七控制阀24、第二蒸发器12、第五控制阀22、第十一控制阀28依次循环连接;地热源换热系统31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30与第四控制阀21、第二冷凝器14、第三控制阀20、第十一控制阀28依次循环连接;地热源换热系统31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30与第七控制阀24、第一蒸发器7、第五控制阀22、第九控制阀26、废热回收水池29、第十控制阀27依次循环连接;地热源换热系统31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30与第七控制阀24、第二蒸发器12、第五控制阀22、第九控制阀26、废热回收水池29、第十控制阀27依次循环连接;
储水箱4通过热水循环水泵6与第一冷凝器连接,储水箱的4输出端通过生活热水供水泵5和供热水设备2的输入端连接,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废热回收水池29连接。
二、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1)、空调制冷模式:
a、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空调循环水泵17、热水循环水泵6、第一控制阀18和第二控制阀19;建筑物内用户侧1内的空调末端3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第一控制阀18传递给第一蒸发器7,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9,第一蒸发器7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19传回空调末端3,同时与第一冷凝器9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4中,并给供热水设备2提供热水;空调末端3的制冷循环为:3→17→18→7→19→3,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内部制冷循环为:7→8→9→10→7,储水箱4的换热循环为:4→6→9→4;
 b、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空调循环水泵17、地热源循环水泵30、第一控制阀18、第二控制阀19、第三控制阀20和第十一控制阀;建筑物内用户侧1内的空调末端3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第一控制阀18传递给第二蒸发器12,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二蒸发器12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14,第二蒸发器12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19传回空调末端,同时与第二冷凝器14换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20、第十一控制阀28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统31中;空调末端3的制冷循环为:3→17→18→12→19→3,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内部制冷循环为:12→13→14→15→12,地热源换热系统31的换热循环为:31→30→21→14→20→28→31;
(2)、空调供暖模式:
a、地源热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空调循环水泵17、地热源循环水泵30、第五控制阀22、第六控制阀23、第七控制阀24、第八控制阀25和第十一控制阀28,地热源换热系统31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30、第七控制阀24传递给第二蒸发器12,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12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14,最后第二蒸发器14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22和第十一控制阀28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31,同时第二冷凝器14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25传回空调末端3;地热源换热系统31的换热循环为:31→30→24→12→22→28→31,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内部制热循环为:12→13→14→15→12,空调末端3的供暖循环为:3→17→23→14→25→3;
b、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空调循环水泵17、地热源循环水泵30、第五控制阀22、第六控制阀23、第七控制阀24、第八控制阀25、第九控制阀26和第十控制阀27,地热源换热系统31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17、第七控制阀24传递给第二蒸发器12,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12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14,最后第二蒸发器14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22、第九控制阀26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29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27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31,同时第二冷凝器14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25传回空调末端;其中,废热回收水池29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2剩余的热水的热能;地热源换热系统31的换热循环为: 31→30→24→12→22→26→29→27→31,第二水源热泵机组16内部制热循环为:12→13→14→15→12,空调末端3的供暖循环为:3→17→23→14→25→3;
(3)、制热水模式:
a、地热源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地热源循环水泵30、热水循环水泵6、第五控制阀22、第七控制阀24和第十一控制阀28,地热源换热系统31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30、第七控制阀24传递给第一蒸发器7,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9,第一蒸发器7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22和第十一控制阀28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31,同时第一冷凝器9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4中,并给供热水设备2提供热水;地热源换热系统31的换热循环为:31→30→24→7→22→28→31,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内部制冷循环为:7→8→9→10→7,储水箱4的换热循环为:4→6→9→4;
b、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空调循环水泵17、热水循环水泵6、第一控制阀18和第二控制阀19,建筑物内用户侧1内的空调末端3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17、第一控制阀18传递给第一蒸发器7,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9,第一蒸发器7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19传回空调末端3,同时第一冷凝器9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4中,并给供热水设备2提供热水;空调末端3的制冷循环为:3→17→18→7→19→3,,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内部制冷循环为:7→8→9→10→7,储水箱4的换热循环为:4→6→9→4;
c、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地热源循环水泵30、热水循环水泵6、第五控制阀22、第七控制阀24、第九控制阀26和第十控制阀27,废热回收水池29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热水的热量收集后,经第十控制阀27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31中,地热源换热系统31中的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的热能集中后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30和第七控制阀24传递给第一蒸发器7,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9,第一蒸发器7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22和第九控制阀26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29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再经过第十控制阀27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31,同时第一冷凝器9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4中,并给供热水设备2提供热水;地热源换热系统31的换热循环为: 31→30→24→7→22→26→29→27→31,第一水源热泵机组11内部制热循环为:7→8→9→10→7,储水箱4的换热循环为:4→6→9→4。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1740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03 CN 103017406 A *CN103017406A* (21)申请号 201210526885.X (22)申请日 2012.12.10 F25B 29/00(2006.01) F25B 27/02(2006.01) F25B 49/00(2006.01) (71)申请人 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 535 号文王大厦 8 楼 (72)发明人 蒋海洋 张明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代理人 金凯 (54) 发明名称 建。

2、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 其控制方法,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包括有设置 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 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 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 第一水源热泵 机组、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 本发明在 满足建筑的供冷、 供暖、 供热水需求下, 同时能够 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冷凝废热、 生活热水排放废 热加以回收利用, 冷凝废热可以用作制备生活热 水, 生活热水的废热在冬季可以补充地热能, 节能 便捷, 广泛应用于住宅、 别墅、 酒店、 学校等场所。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

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1/3 页 2 1.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 设置于建筑物内用 户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 其特征在于 : 它还包括有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第二水源 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 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 循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六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八控制阀依 次循环连接 ;。

4、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 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四控制 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三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 回收系统还包括有废热回收水池,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 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5、、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 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 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 包括有储水箱和与储水箱的输出端连接的供热水设备, 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与第一水源 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所述的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废热回收水池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上设 置有空调循环水泵,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

6、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 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 循环水泵与第六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 统上设置有地热源循环水泵,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 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

7、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 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四控制 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三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 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 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 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 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储水箱。

8、上设置 有热水循环水泵, 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通过热水循环水泵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 热端连接, 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出端和供热水设备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生活热水供水泵。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17406 A 2 2/3 页 3 于 : 所述的第一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一压缩机、 第一冷凝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一蒸发器循环 连接而成, 所述的第一蒸发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 所述的第一冷凝器端作 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内环境。

9、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二压缩机、 第二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循环 连接而成, 所述的第二蒸发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 所述的第二冷凝器端作 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9.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 (1) 、 空调制冷模式 : a、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 阀 ;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 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

10、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 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 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与第一冷凝器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b、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 第二控制 阀、 第三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 ;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 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 二蒸发器,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

11、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 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 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与第二冷凝器换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 第 十一控制阀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 (2) 、 空调供暖模式 : a、 地源热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六控制 阀、 第七控制阀、 第八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二蒸发器, 并与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12、,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 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和 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 传回空调末端 ; b、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六控制 阀、 第七控制阀、 第八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 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二蒸 发器,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

13、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 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17406 A 3 3/3 页 4 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 再经过第十控制 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 调末端 ; 其中, 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剩余的热水的热能 ; (3) 、 制热水模式 : a、 地热源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地热源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七控制 阀和第十一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

14、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 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 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 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 系统, 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b、 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 阀,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 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

15、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 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 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第一 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c、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地热源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七控制 阀、 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热水的热量收集后, 经 第十控制阀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地热源换热系统中的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 的热能集中后。

16、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和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 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 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 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 再经过第 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 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17406 A 4 1/7 页 5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系统领域, 具体是一种建。

17、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 法。 背景技术 0003 现有的建筑在供冷、 供暖、 供热水系统设计上一般有以下不足 : 第一, 传统的制冷 设备如风冷式冷水机组或者水冷式冷水机组, 安装位置大, 同时会产生热岛效应, 影响生活 环境及系统运行效果 ; 第二, 过去的供暖和热水方式多采用锅炉方式, 安全性差, 且运行费 用较高 ; 第三, 制冷、 制热、 制热水设备的分散设置, 造成各设备功能单一投资大, 运行费用 高, 且系统总体的能源效率低 ; 第四, 建筑在空调、 通风、 热水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也产生了一 定的废弃能量, 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后排放掉的废水,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热能, 在过去的建筑。

18、 热水设计中并没有考虑此部分热能的利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可同 时对建筑物内的用户侧进行制冷、 供暖和供热水, 已满足用户侧用户的生活要求。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 设置于建筑物内用户 侧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和多个控制阀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 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与第一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 循环连接 ; 所。

19、述的空调末端与第六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八控制阀依 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 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四控制 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三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0006 所述的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有废热回收水池,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 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20、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 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 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0007 所述的热水利用设备包括有储水箱和与储水箱的输出端连接的供热水设备, 所述 的储水箱的输入端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所述的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5 2/7 页 6 废热回收水池连接。 0008 所述的空调末端上设置有空调循环水泵,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 一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

21、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 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一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二控制阀依次循环连 接 ; 所述的空调末端通过空调循环水泵与第六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 八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0009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上设置有地热源循环水泵,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 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 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 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 地。

22、热源循环水泵与第四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 第三控制阀、 第十一控制 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一水源热 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 所述的地热源换热系统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与第七控制阀、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 端、 第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 第十控制阀依次循环连接。 0010 所述的储水箱上设置有热水循环水泵, 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入端通过热水循环水泵 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换热端连接, 所述的储水箱的输出端和供热水设备的输入端之 间连接有生。

23、活热水供水泵。 0011 所述的第一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一压缩机、 第一冷凝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一蒸发 器循环连接而成, 所述的第一蒸发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 所述的第一冷凝 器端作为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0012 所述的第二水源热泵机组是由第二压缩机、 第二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 器循环连接而成, 所述的第二蒸发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端, 所述的第二冷凝 器端作为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端。 0013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 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 (1) 、 空调制冷模式 : a、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

24、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 阀 ;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 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 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 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与第一冷凝器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b、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 第二控制 阀、 第三控制阀和第。

25、十一控制阀 ;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 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 二蒸发器,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 循环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6 3/7 页 7 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与第二冷凝器换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 第 十一控制阀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 (2) 、 空调供暖模式 : a、 地源热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26、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六控制 阀、 第七控制阀、 第八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二蒸发器, 并与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 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和 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 传回空调末端 ; b、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

27、第六控制 阀、 第七控制阀、 第八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 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二蒸 发器,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环 将第二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最后第二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 五控制阀、 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 再经过第十控制 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二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传回空 调末端 ; 其中, 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剩余的热水的热能 ; (3) 。

28、、 制热水模式 : a、 地热源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地热源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七控制 阀和第十一控制阀, 地热源换热系统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第七控 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 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 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 系统, 同时第一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b、 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

29、热泵机组、 空调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 阀, 建筑物内用户侧内的空调末端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 泵、 第一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 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 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第一 冷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 c、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地热源循环水泵、 热水循环水泵、 第五控制阀、 第七控制 阀。

30、、 第九控制阀和第十控制阀, 废热回收水池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热水的热量收集后, 经 第十控制阀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中, 地热源换热系统中的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7 4/7 页 8 的热能集中后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和第七控制阀传递给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换热 端 - 第一蒸发器,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 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 次经第五控制阀和第九控制阀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吸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 再经过第 十控制阀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同时第一冷。

31、凝器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中, 并给 供热水设备提供热水。 0014 本发明的优点 : 本发明在满足建筑的供冷、 供暖、 供热水需求下, 同时能够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冷凝废 热、 生活热水排放废热加以回收利用, 冷凝废热可以用作制备生活热水, 生活热水的废热在 冬季可以补充地热能, 节能便捷, 广泛应用于住宅、 别墅、 酒店、 学校等场所。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 建筑物内用户侧、 2- 供热水设备、 3- 空调末 端、 4- 储水箱、 5- 生活热水供水泵、 6- 热水循环水泵、 7- 第一蒸发器、 8- 第一节流阀、 9- 第 一冷凝器、 10。

32、-第一压缩机、 11-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2-第二蒸发器、 13-第二节流阀、 14-第 二冷凝器、 15- 第二压缩机、 16-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7- 空调循环水泵、 18- 第一控制阀、 19- 第二控制阀、 20- 第三控制阀、 21- 第四控制阀、 22- 第五控制阀、 23- 第六控制阀、 24- 第 七控制阀、 25-第八控制阀、 26-第九控制阀、 27-第十控制阀、 28-第十一控制阀、 29-废热回 收水池、 30- 地热源循环水泵、 31- 地热源换热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一、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 包括有设置于地下的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设置于建筑 。

33、物内用户侧 1 内的热水利用设备和空调末端 3、 废热回收水池 29、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第 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空调循环水泵 17、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热水循环水泵 6 和多个控制阀 ; 其中, 热水利用设备包括有储水箱 4 和通过生活热水供水泵 5 与储水箱 2 的输出端连接的 供热水设备 2,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是由第一压缩机 10、 第一冷凝器 9、 第一节流阀 8 和第 一蒸发器 7 循环连接而成,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是由第二压缩机 15、 第二冷凝器 14、 第二 节流阀 13 和第二蒸发器 12 循环连接而成 ; 空调末端 3 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34、 与第一控制阀 18、 第一蒸发器 7、 第二控制阀 19 依次 循环连接 ; 空调末端 3 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与第一控制阀 18、 第二蒸发器 12、 第二控制阀 19 依次循环连接 ; 空调末端 3 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与第六控制阀 23、 第二冷凝器 14、 第八 控制阀 25 依次循环连接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与第七控制阀 24、 第一蒸发器 7、 第五控制 阀 22、 第十一控制阀 28 依次循环连接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与第七 控制阀 24、 第二蒸发器 12、 第五控制阀 22、 第十一控制阀 28 依次循。

35、环连接 ; 地热源换热系 统 31 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与第四控制阀 21、 第二冷凝器 14、 第三控制阀 20、 第十一控 制阀 28 依次循环连接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与第七控制阀 24、 第一 蒸发器 7、 第五控制阀 22、 第九控制阀 26、 废热回收水池 29、 第十控制阀 27 依次循环连接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通过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与第七控制阀 24、 第二蒸发器 12、 第五控制阀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8 5/7 页 9 22、 第九控制阀 26、 废热回收水池 29、 第十控制阀 27 依次循环连接 ;。

36、 储水箱 4 通过热水循环水泵 6 与第一冷凝器连接, 储水箱的 4 输出端通过生活热水供 水泵 5 和供热水设备 2 的输入端连接, 供热水设备的输出端与废热回收水池 29 连接。 0017 二、 建筑内环境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 包括以下控制方式 : (1) 、 空调制冷模式 : a、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空调循环水泵 17、 热水循环水泵 6、 第一控制阀 18 和 第二控制阀 19 ; 建筑物内用户侧 1 内的空调末端 3 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 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第一控制阀 18 传递给第一蒸发器 7, 并与第一水源。

37、热泵机组内的制 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通过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 7 的热量传递给第 一冷凝器 9, 第一蒸发器 7 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 19 传回空调末端 3, 同 时与第一冷凝器 9 换热后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 4 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 2 提供热水 ; 空调末 端 3 的制冷循环为 : 3 17 18 7 19 3,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内部制冷循环为 : 7 8 9 10 7, 储水箱 4 的换热循环为 : 4 6 9 4 ; b、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空调循环水泵 17、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第一控。

38、制 阀 18、 第二控制阀 19、 第三控制阀 20 和第十一控制阀 ; 建筑物内用户侧 1 内的空调末 端 3 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第一控制阀 18 传 递给第二蒸发器 12,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 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二蒸发器 12 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14, 第二蒸发器 12 换 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依次经第二控制阀 19 传回空调末端, 同时与第二冷凝器 14 换 热后的地热水再依次经过第三控制阀 20、 第十一控制阀 28 传输到地热源换热系 统 31 中 ; 空调末端 3 的制冷循环为 : 3 17 。

39、18 12 19 3, 第二水源热泵机 组 16 内部制冷循环为 : 12 13 14 15 12,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的换热循环为 : 31 30 21 14 20 28 31 ; (2) 、 空调供暖模式 : a、 地源热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空调循环水泵 17、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第五控制 阀 22、 第六控制阀 23、 第七控制阀 24、 第八控制阀 25 和第十一控制阀 28, 地热源换热系 统 31 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第七控制阀 24 传递给第二蒸发 器 12,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

40、热泵机组内部制热循 环将第二蒸发器 12 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14, 最后第二蒸发器 14 换热后降温的地热 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 22 和第十一控制阀 28 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同时第二冷凝器 14 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经过第八控制阀 25 传回空调末端 3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的换热 循环为 : 31 30 24 12 22 28 31,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内部制热循环为 : 12 13 14 15 12, 空调末端 3 的供暖循环为 : 3 17 23 14 25 3 ; b、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供暖模式 : 首先开启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空调循环水泵 17、。

41、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第五控制 阀 22、 第六控制阀 23、 第七控制阀 24、 第八控制阀 25、 第九控制阀 26 和第十控制阀 27,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9 6/7 页 10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17、 第七控制阀 24 传 递给第二蒸发器 12, 并与第二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二水源热泵机 组内部制热循环将第二蒸发器 12 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凝器 14, 最后第二蒸发器 14 换 热后降温的地热水依次经过第五控制阀 22、 第九控制阀 26 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 29 吸 收废热回收水池中的废热, 。

42、再经过第十控制阀 27 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同时第二冷 凝器 14 换热后升温的载冷剂依次通过第八控制阀 25 传回空调末端 ; 其中, 废热回收水 池 29 中的废热为供热水设备 2 剩余的热水的热能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的换热循环为 : 31 30 24 12 22 26 29 27 31, 第二水源热泵机组 16 内部制热循环为 : 12 13 14 15 12, 空调末端 3 的供暖循环为 : 3 17 23 14 25 3 ; (3) 、 制热水模式 : a、 地热源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热水循环水泵 6、 第五控制阀 。

43、22、 第七控制阀 24 和第十一控制阀 28,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将带有热能的地热水依次经地热源 循环水泵30、 第七控制阀24传递给第一蒸发器7,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 7 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9, 第 一蒸发器 7 换热后降温的地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 22 和第十一控制阀 28 传回地热源换 热系统31, 同时第一冷凝器9换热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4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2提供 热水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的换热循环为 : 31 30 24 7 22 28 31, 第一水源热 泵机组 11 内部制冷循环为 :。

44、 7 8 9 10 7, 储水箱 4 的换热循环为 : 4 6 9 4 ; b、 空调末端的热能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空调循环水泵 17、 热水循环水泵 6、 第一控制阀 18 和 第二控制阀 19, 建筑物内用户侧 1 内的空调末端 3 的载冷剂吸收用户侧的热量, 然后依次 通过空调循环水泵 17、 第一控制阀 18 传递给第一蒸发器 7,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 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 7 的热量传递给第 一冷凝器 9, 第一蒸发器 7 换热后降温的载冷剂再经第二控制阀 19 传回空调末端 3, 同时 第一冷凝器 9 换热。

45、后升温的热水传输到储水箱 4 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 2 提供热水 ; 空调末 端 3 的制冷循环为 : 3 17 18 7 19 3, ,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内部制冷循环为 : 7 8 9 10 7, 储水箱 4 的换热循环为 : 4 6 9 4 ; c、 废热源与地热源结合的制备热水 : 首先开启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热水循环水泵 6、 第五控制阀 22、 第七控制阀 24、 第九控制阀 26 和第十控制阀 27, 废热回收水池 29 将从供热水设备中剩余 热水的热量收集后, 经第十控制阀 27 传递给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中,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中 的。

46、地热水将吸收的热量与土壤中的热能集中后依次经地热源循环水泵 30 和第七控制阀 24 传递给第一蒸发器 7, 并与第一水源热泵机组内的制冷剂换热, 然后经过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内部制冷循环将第一蒸发器 7 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凝器 9, 第一蒸发器 7 换热后降温的地 热水再依次经第五控制阀 22 和第九控制阀 26 传递到废热回收水池 29 吸收废热回收水池 中的废热, 再经过第十控制阀 27 传回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同时第一冷凝器 9 换热后升温的 热水传输到储水箱 4 中, 并给供热水设备 2 提供热水 ; 地热源换热系统 31 的换热循环为 : 31 30 24 7 22 26 29 27 31, 第一水源热泵机组 11 内部制热循环为 :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10 7/7 页 11 7 8 9 10 7, 储水箱 4 的换热循环为 : 4 6 9 4。 说 明 书 CN 103017406 A 11 1/1 页 12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17406 A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