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筋连接件,更具体地,涉及因由单一的部件形成而具有简单结构,并
在内部的两侧设有大于螺旋钢筋的外径的放置部,使得螺旋钢筋按规定深度插入并放置,
从而可提高连接作业性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涉及限制在两侧以螺纹结合方式收容的一对螺旋钢筋的插入深度,从而使连
接工序变得容易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涉及收容于内部的一对螺旋钢筋的端部以相接触的状态产生斥力,从而限制
结束连接后的晃动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涉及可在连接钢筋后以肉眼透视内部来容易地确认是否出现错误组装的螺
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背景技术
通常,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物的施工中,用作框架的钢筋为了提高与混凝土的附着
应力水平主要使用在横向突出的节和纵向的总长度中对称地具有两条筋的变形钢筋,钢
筋为了便于搬运和作业而以限定的长度进行生产,因此,大部分以相连接的方式使用,
而用于连接变形钢筋的方式有很多种。
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是重叠两个钢筋的端部并使用捆线来捆扎的重叠相接方式,而根
据这种方式,连接部仅仅依赖于钢筋的附着力,因此,安全性差,根据使用氧炔气火花
对两个钢筋的端部进行加热并使用压接机施压来进行连接的气体压接方式,在连接部发
生热变形,来产生二次应力,使得连接部变得比钢筋母材还脆弱,而对两个钢筋的两端
进行设置或以锻造加工方式使筋和节加工成圆形后,以切削或辊轧方式加工外螺纹,并
以内螺纹式连接器进行连接的螺纹连接方式因向钢筋施加外力而使连接部引起不同于钢
筋母材的其他变形,出现变得比母材还脆弱的问题。
在与钢筋生产相关的规定中,为了防治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受热后轻易崩塌,生产钢
筋时使其保持与混凝土的热膨胀比例相似的材料性质,但韩国的与钢筋连接相关的规定
中,在钢筋型号为D29(直径29mm)以上的钢筋连接中不允许采用重叠相接方式,因
此,如上所述,采用气体压接或机械方式连接钢筋,而根据这种方式作为在二次加工过
程中需要向钢筋施加热量或压力,来改变钢筋原有的材料性质的连接方式,之所以不得
不允许采用这种连接方式,是由于开发了很多既不使钢筋原有的材料性质发生变化,也
可以实现连接的钢筋连接件。
并且,近年来为了满足采用最优化连接方法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开发出在钢筋
的外表面形成螺纹形态的螺纹节11的螺纹节钢筋1、1a,采用在内部面紧固钢筋1、1a
的螺纹节11的内螺纹部41的套管4z。
但是,由于钢筋1、1a的螺纹节11的螺距长且螺纹的形态不够精密,为了顺利地
完成紧固,使套管4z的内螺纹部41的螺杆大于钢筋1、1a的螺纹节11,因此,若使用
套管4z来紧固两个钢筋1、1a,则套管4z与钢筋1、1a之间的游隙大,紧固状态容易
被解开,并发生滑脱现象。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套管4z的两端紧固止动螺母5z,并在套管4z的内部填充灌
浆材料,来消除游隙,但是由于单独准备灌浆材料并进行填充的方式不仅导致工作变得
繁琐,并且灌浆材料的强度仅为钢筋的10%左右,因而无法实现安全捆扎,并且由于钢
筋1、1a的螺距长,导致螺纹的倾斜角大,因此,当紧固止动螺母5z时,需要耗费很大
力气,而且还存在因外部振动而使止动螺母5z轻易松开的安全性问题。
并且,由于两个止动螺母5z并未与套管4z临时结合为一体,而是以独立的部件设
置,使得部件的管理难度大,而且止动螺母5z的尺寸相对小,因而在进行连接作业时,
因掉落而提高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因此,在要求作业的安全性、施工性及通过作业
速度来减少成本的建设现场的特性上,逐渐减少可实现临时结合的钢筋连接件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韩国登录实用新型第0409526号中公开了设有如图2所示的
以围绕螺纹节11的方式设置的半圆形套管2,在上述半圆形套管2的左右侧紧固止动螺
母5,向半圆形套管2的倾斜的两侧施压,来连接螺旋钢筋1a的技术。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由于同样需要包括大量的部件来构成,因此,仍然存在
施工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因由单一的部件
形成而具有简单结构,并在内部的两侧设有大于螺旋钢筋的外径的放置部,使得螺旋钢
筋按规定深度插入并放置,从而可提高连接作业性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限制在两侧以螺纹结合方式紧固的一对螺旋钢筋的插
入深度,从而使连接工序变得容易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收容于内部的一对螺旋钢筋的端部以相接触的状态产
生斥力,从而限制结束连接后的晃动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本发明的还有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在连接钢筋后以肉眼透视内部来容易地确认是否
出现错误组装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用于使一对螺旋钢筋在直线方向上相结合,上述
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特征在于,上述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内部的一侧设有:突
起收容槽,与螺旋钢筋的螺旋突起进行螺纹结合;以及放置部,上述放置部的内径大于
上述螺旋钢筋的外径,并无需旋转地收容螺旋钢筋的端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收容槽以中央为基准在两侧具有相互不同的螺旋轨
道。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收容槽在钢筋连接件的两端部具有互不相同的螺旋线
起点。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钢筋连接件的一端部的螺旋线起点从另一端部的螺旋线起
点起,向圆周方向形成于10~350°范围内。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钢筋连接件的中央部设有检查孔,上述检查孔以与上述
钢筋连接件的内部相连通的方式穿孔,用于确认插入于上述钢筋连接件的内部的螺旋钢
筋的端部。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由单一的部件构成。
因此,具有管理方便且可显著减少制造成本的优点。
并且,在内部的两侧设有大于螺旋钢筋的外径的放置部,使得螺旋钢筋在螺纹结合
之前按规定深度插入及安置。
因此,具有使连接作业性和作业安全性最大化的优点。
并且,本发明限制在两侧以螺纹结合方式收容的一对螺旋钢筋的插入深度。
因此,可实现螺旋钢筋的临时组装,从而使使用便利性最大化。
并且,在本发明中,收容于内部的一对螺旋钢筋的端部相接触并产生斥力的状态相
结合。
因此,在对一对螺旋钢筋结束连接后,由于限制晃动,因而具有可提高安全性及可
靠性的优点。
不仅如此,由于可在连接钢筋后以肉眼透视内部来容易地确认是否出现错误组装,
因而可以事先防止施工不合格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技术的钢筋连接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示出现有技术(韩国登录实用新型第0409526号)的钢筋连接件的结构的使
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内部形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左侧侧视图/右侧侧视图。
图7为表示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中,突起收容槽螺旋线起点的范围的
左侧侧视图/右侧侧视图。
图8为示出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中,一对螺旋钢筋相结合之前的状态
的概要图。
图9为示出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中,螺旋钢筋设置于放置部的状态的
纵向剖视图。
图10为示出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的左侧结合有螺旋钢筋的状态的纵
向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利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来连接一对螺旋钢筋的状态的纵
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图3及图4对本发明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以下,称为“钢筋
连接件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的使用状态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
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在此之前,本说明书及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应局限于常规或词
典上的意义来解释,而是应立足于发明人可以为了以最佳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发明而对
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的定义的原则,以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义和概念来解释。
因此,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结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例,
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因此,应理解在本申请时点可能存在可替代它们的各
种等同技术方案和变形例。
如图所示,本发明钢筋连接件100由单一的部件构成,用于连接一对螺旋钢筋F。
并且,上述钢筋连接件100具有内部向左侧/右侧开放的圆筒形状,在上述钢筋连接
件100的内部以长的方式穿孔有收容空间120,可在上述收容空间120的内部收容一对
螺旋钢筋F。
突起收容槽130以螺旋形状凹陷地形成于上述收容空间120的内周面。上述突起收
容槽130作为在螺旋钢筋F的外部面以螺纹紧固方式与呈螺旋形状的螺旋突起F’相结
合的结构,形成于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整个内周面。
因此,若在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两端部分别插入螺旋钢筋F并进行旋转,则上述
突起收容槽130发挥螺母的作用,并与上述螺旋突起F’相结合,如图3所示,上述钢
筋连接件100可使一对螺旋钢筋F放置于直线上的状态相结合。
在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外部面的中央设有检查孔110。上述检查孔110为可以在
结合一对螺旋钢筋F后,观察收容空间120的内部,从而以肉眼确认错误组装或未紧固
等的结构。
为此,优选地,上述检查孔110应从钢筋连接件100的外部面穿孔至收容空间120
为止,并且由于需要确认上述一对螺旋钢筋F的端部是否插入于收容空间120的内部中
央,因此,优选地,上述检查孔110形成于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部。
并且,上述检查孔110同时行使着当一对螺旋钢筋F完全连接时,确保从钢筋连接
件100的外部以肉眼观察相接部位的作用。
当然,只要是在不会降低钢筋连接件100的强度的范围内,上述检查孔110可以为
了便于检查而设置多个。
另一方面,只要从两侧插入的各个螺旋钢筋F插入至一定程度的深度,上述钢筋连
接件100就无法再旋转。
这作为在以螺纹结合方式向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插入一对螺旋钢筋F时,仅
插入至优选的深度的结构,是为了即使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疏忽大意,也只需进行旋
转至无法旋转为止,就可以成为插入至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部的状态。
以下,参照所附的图5至图7来对上述突起收容槽1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5中示出了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形状的剖视图,图6示出
了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的左侧侧视图/右侧侧视图,图7示出了在本发明
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中表示突起收容槽130螺旋线起点S1、S2的范围的左侧侧
视图/右侧侧视图。
如图所示,在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两侧设有放置部122。上述放置部122为
使螺旋钢筋F可更加容易地与钢筋连接件100相结合的结构。
即,上述放置部122作为在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穿孔的收容空间120的一结构,
与用于收容螺旋钢筋F的收容部124一同形成收容空间120,并形成规定的长度。
更具体地,上述放置部122的内径大于螺旋钢筋F的最大外径(螺旋突起F’的外
径),用于引导上述螺旋钢筋F能够以未旋转的状态进行插入。
因此,当使上述螺旋钢筋F与钢筋连接件100相连接时,仅以未旋转而插入的过程
就能以稳定的状态来放置,并处于突起收容槽130和螺旋突起F’可进行螺纹结合的状
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置部122与突起收容槽130的内径相对应。
另一方面,上述突起收容槽130作为与螺旋突起F’进行螺纹结合的结构,上述突
起收容槽130以中央为基准在两侧具有互不相同的螺纹轨道。
即,上述突起收容槽130的螺纹轨道以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心为基准,左侧/右侧螺
距A相同。但是,在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左侧/右侧分别向内部加工而形成的突起收容
槽130仅形成至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部,具有与螺距A不同的隔开距离B。
若上述螺距A的尺寸范围与隔开距离B不同,则如图5所示,可以短,并且即使
大于隔开距离B也无妨。
当然,形成于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两侧的突起收容槽130具有互不相同的螺距A
及外径,可以与不同型号的螺旋钢筋F相连接。
因此,通过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左侧/右侧向内部以螺旋方式插入的螺旋钢筋F
可以流入至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部,但在遇到不同螺旋轨道的位置(钢筋连接件100
的中央部)中无法再旋转而停止。
参照图6及图7对上述突起收容槽130以具有不同螺旋轨道的方式形成的方法进行
说明。
首先,左侧的图为图5的左侧侧视图,右侧的图为图5的右侧侧视图。
如图所示,从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左侧看,螺旋线起点(在左侧端部,突起收容
槽130的加工开始的位置)S1位于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的上侧。
相反,从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右侧看,螺旋线起点(在右侧端部,突起收容槽130
的加工开始的位置)S2位于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的左侧。
因此,若相对于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总长度,向左/右方向的1/2长度加工突起收
容槽130,则随着螺纹开始的位置不同,如图5所示,螺旋轨道在钢筋连接件100的中
央部交错,使得螺距A的尺寸和隔开距离B的尺寸变得不同。
应用这种原理,如图7所示,若上述螺旋线起点S1被加工成位于钢筋连接件100
的中央的上侧,则螺旋线起点S2只要位于图7中除“C”区域之外的剩余区域即可。
上述“C”区域为由于螺旋钢筋F的螺旋突起F’具有大螺距的特性,即使螺旋线
起点S1和螺旋线起点S2具有细微的角度差异,但也要为了防止与相反侧突起收容槽130
螺纹结合的考虑安全率的区域。
因此,优选地,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一端部的螺旋线起点S1从另一端部的螺旋
线起点S2起,向圆周方向形成于10~350°范围内。
以下,参照所附的图8至图10,针对利用如上所述构成的钢筋连接件100连接螺旋
钢筋F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8示出了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中,一对螺旋钢筋F相结合之前
的状态的概要图,图9示出了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中,左侧的螺旋钢
筋设置于放置部122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的左侧结合有螺旋钢筋F的状
态的纵向剖视图,图11示出了利用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100来连接一对螺旋
钢筋F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8所示,在准备所要连接的一对螺旋钢筋F和单一的钢筋连接件100后,如图
9所示,首先对一个(左侧)螺旋钢筋F进行螺纹结合。
此时,上述螺旋钢筋F以未旋转的状态直接向右侧方向移送,并插入于放置部122。
即,由于上述放置部122的内径略大于螺旋突起F’的外径,因此,上述螺旋钢筋F可
直接插入于放置部122的内部,并且晃动的角度也不大。
接着,以上述钢筋连接件100为基准,使左侧的螺旋钢筋F向右侧方向推动,并向
螺纹方向旋转,从而如图10所示,结束一个螺旋钢筋F的结合。
即,上述螺旋钢筋F的螺旋突起F’以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为基准,沿着形成于
内部的左侧的突起收容槽130向螺纹方向旋转并进入,形成于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左
侧/右侧的突起收容槽130具有不同的螺旋轨道,因此,只能与中央部分进行螺纹结合,
无法再向右侧方向旋转。
接着,通过上述钢筋连接件100的右侧,使剩余螺旋钢筋F旋转,并向钢筋连接件
100的内部进行螺纹结合。
若结束如上所述的过程,则如图11所示,利用单一的钢筋连接件100的一对螺旋
钢筋F结束连接,一对螺旋钢筋F在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处于各个端部相接触的状态。
并且,若使一对螺旋钢筋F向插入方向进一步旋转,则各个端部在相接触的状态下
向反方向产生斥力,因此,在螺旋突起F’和突起收容槽130之间因斥力而增加约束力。
更具体地,上述螺旋突起F’和突起收容槽130因由一对螺旋钢筋F产生的斥力而
保持与图11的放大图中以虚线表示的椭圆部位相接触的状态。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来结束螺旋钢筋F的连接,一对螺旋钢筋F不仅向相向方向的
移动受限,而且向隔开方向的移动也限制,从而如一体化般稳固地结合,由此,无需填
充用于提高螺旋钢筋F和钢筋连接件100的约束力的填充材料(未图示)。
接着,作业人员或监督人员可通过检查孔110来观察收容空间120的内部,并以肉
眼确认一对螺旋钢筋F端部是否相接触,端部的位置是否在中央。
这种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所示的实施例,在如上所述的技术范围内,本发
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可基于本发明来进行其他诸多变形。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随着使用具有相同的螺距A及大小的一对螺旋钢筋F,
以不同的方式设置螺旋线起点S1、S2位置,从而防止螺旋钢筋F进入相反侧来结合,
当结合不同螺距及大小的螺旋钢筋F时,以钢筋连接件100的中央部为基准,可在左/
右具有不同螺旋轨道的范围内,以不同的方式构成左侧/右侧的突起收容槽130的加工深
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然使放置部122设置于钢筋连接件100的两侧,但
也可以仅在钢筋连接件100的内部的一侧形成放置部122,从而在未形成放置部122的
一侧预组装螺旋钢筋F后,将剩余一个螺旋钢筋F安置于放置部122,来安全地进行结
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螺旋钢筋用钢筋连接件由一个部件构成。
并且,在两侧以螺纹结合方式收容的一对螺旋钢筋仅插入规定深度后,结束结合。
因此,当以多种方式变更适用突起收容槽的螺距和内径时,可方便地结合不同规格
的钢筋,因此,既可以简单地进行结合,又便于管理,从而可适用于广泛的工业现场。
并且,收容于内部的一对螺旋钢筋的端部以相接触的状态产生斥力,从而在结束钢
筋连接后,限制晃动及松解,因而可确保结构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仅如此,在连接钢筋后,可透视内部来以肉眼检查是否出现错误组装,由此,与
熟练程度无关,任何人都可以正确稳固地进行结合,因而普及效果将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