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背景技术 叶面肥是为作物提供营养物质的肥料, 目前国内外研制的叶面肥已经有 400 多 种, 而且还在日益丰富, 如国内就有 : “喷施宝” 、 “丰产素” 、 “喷施灵” 、 “益丰素” 、 “福乐定” 等; 美、 法、 日、 泰等国就有 : “高美施” 、 “绿王” 、 “茂多收” (碧全) 、 “爱多收” 、 “多效丰产灵” 、 “垦易 (活性) 生物有机肥” 等。但是这些叶面肥存在以下问题 :
(1) 需要多次使用
它们都需多次使用, 如 “喷施宝” 就需要在苗期、 蘖期、 穗期、 灌浆期等使用。
(2) 增产效果不大
例如 : 广东试验 “爱多收” , 增产 9.7% ; 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 “丰产素” , 增产 6.4% ; 浙江试验 “丰产素” , 增产 8.9%、 试验 “喷施灵” (叶面宝地三代) , 增产 6% ; 安徽省 8 个土肥站 试验 “喷施宝” , 平均增产 8.0%。
(3) 直观效果不显
缺少明显的直观效果也是当前叶面肥存在严重缺点之一。 喷施以后, 农民看不见, 摸不着, 从而对其肥效便难于置信, 因而应用推广十分困难。 这也是它们之所以在市场上立 脚不稳而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原因所在。
(4) 多功能性不强
有些叶面肥只专用于水稻 ; 有些虽然是广谱型叶面肥, 能用于稻、 麦、 棉、 果蔬等多 种作物, 但在抗御干旱高温低温、 防御高寒山区水稻 “青封灾” 、 防止水稻穗期多种病害等方 面却无能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原料组分经济, 生产设备少, 制备工艺 简单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
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每 500 重量份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配制而 成:
作 为 优 选, 所 述 多 功 能 水 稻 增 产 叶 面 肥 的 浓 度 以 2a, 3a, 22s- 四 羟 基 R 乙 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0.10% 粉剂计, 为 26—30g/L ;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50— 60g/L ; 谷氨酸 40— 50g/L ; 碳酰二胺 100— 120g/L。即每升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中含有 2a, 3a, 22s- 四羟基 R 乙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0.10% 粉剂 26— 30g, 蓖麻油 聚氧乙烯醚 50— 60g, 谷氨酸 40— 50g, 碳酰二胺 100— 120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焦糖色素、 硼酸加水溶解后, 加水至溶液为 500 重量份,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1;
(2) 将乙醇加入到 2a, 3a, 22s- 四羟基 R 乙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中, 放置 12~24 小时, 然后将加热至 45~55℃的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加入,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2;
(3) 取 250~300 重量份的溶液 1, 将谷氨酸、 碳酰二胺加入其中, 搅拌溶解, 制得溶 液3;
(4) 将溶液 2 与溶液 3 混合, 不足 500 重量份时, 加入溶液 1 的剩余溶液调整至 500 重量份, 充分搅拌混匀即制得。
在步骤 (3) 中, 如果谷氨酸、 碳酰二胺不易溶解, 可加热助溶。
本发明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作为水稻增产剂的应用。
将该叶面肥加水稀释 300— 400 倍后直接喷洒作物叶面 ( 如用 100ml, 即可喷地 1 亩 )。
如在水稻上使用, 一般只需在水稻始穗期喷用一次。
本叶面肥可用 100ml 瓶封装, 以利包装、 运输、 使用。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叶面肥用法简单 ; 既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显著 ; 又有显 著的直观效果 ; 且在应用方面具有多功能性, 可广泛应用于不同品种的早中晚稻与籼粳糯 稻的增产、 高寒山区水稻 “青封灾” 的防治、 蔬菜和茶叶的生产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每 500 重量份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配制而 成: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焦糖色素、 硼酸加水溶解后, 加水至溶液为 500 重量份,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1;
(2) 将乙醇加入到 2a, 3a, 22s- 四羟基 R 乙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中, 放置 12 小时, 然后将加热至 45℃的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加入,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2 ;
(3) 取 250 重量份的溶液 1, 将谷氨酸、 碳酰二胺加入其中, 搅拌溶解, 制得溶液 3 ;
(4) 将溶液 2 与溶液 3 混合, 不足 500 重量份时, 加入溶液 1 的剩余溶液调整至 500 重量份, 充分搅拌混匀即制得。
在步骤 (3) 中, 如果谷氨酸、 碳酰二胺不易溶解, 可加热助溶。
作为水稻增产剂的应用, 只需在水稻始穗期喷用一次, 将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加水稀释 300 倍后直接喷洒作物叶面。
实施例 2
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每 500 重量份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配制而 成: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焦糖色素、 硼酸加水溶解后, 加水至溶液为 500 重量份,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1;
(2) 将乙醇加入到 2a, 3a, 22s- 四羟基 R 乙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中, 放置 24 小时, 然后将加热至 55℃的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加入,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2 ;
(3) 取 300 重量份的溶液 1, 将谷氨酸、 碳酰二胺加入其中, 搅拌溶解, 制得溶液 3 ;
(4) 将溶液 2 与溶液 3 混合, 不足 500 重量份时, 加入溶液 1 的剩余溶液调整至 500
重量份, 充分搅拌混匀即制得。
在步骤 (3) 中, 如果谷氨酸、 碳酰二胺不易溶解, 可加热助溶。
作为水稻增产剂的应用, 只需在水稻始穗期喷用一次, 将该叶面肥加水稀释 400 倍后直接喷洒作物叶面。
实施例 3
一种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每 500 重量份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配制而 成: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焦糖色素、 硼酸加水溶解后, 加水至溶液为 500 重量份,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1;
(2) 将乙醇加入到 2a, 3a, 22s- 四羟基 R 乙基 -β- 高 -7- 氧杂 -5a- 胆甾 -6- 酮 中, 放置 20 小时, 然后将加热至 50℃的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加入, 混合均匀, 制得溶液 2 ;
(3) 取 280 重量份的溶液 1, 将谷氨酸、 碳酰二胺加入其中, 搅拌溶解, 制得溶液 3 ;
(4) 将溶液 2 与溶液 3 混合, 不足 500 重量份时, 加入溶液 1 的剩余溶液调整至 500 重量份, 充分搅拌混匀即制得本发明的叶面肥。
在步骤 (3) 中, 如果谷氨酸、 碳酰二胺不易溶解, 可加热助溶。
作为水稻增产剂的应用, 将该叶面肥加水稀释 350 倍后直接喷洒作物叶面。
实施例 4
稻种催芽法研究叶面肥的生物活性。
试验材料 : 50ml 小烧杯、 培养箱、 喷施宝、 供试验水稻品种汕优 63。 试验步骤 : 将选好的稻种先进行浸种催芽, 然后拾取芽长 0.3— 0.5cm 的生长情况相近的幼苗备用。 试验组 : 测定时将实施例 1 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加水稀释成 200 倍浓度的稀 释液, 移取其 2ml 放入小烧杯中, 并放入小滤纸一张, 小心压实按平后放入 10 颗幼芽。放入 幼芽后, 应使溶液将将种子浸没, 露出芽子以防止烂芽。
对照组 : 同时用 10 颗幼芽放入另一小烧杯中, 喷施宝 200 倍稀释溶液, 亦取其 2ml 并放入小滤纸, 操作方法同上试验组。
将两烧杯同时放入 25— 28℃保温箱保温培养 4 天。如在暗室中培养, 应给予适当
光照, 如溶液水分蒸发可添加水少量。
培养结束, 测量稻苗的平均高度 (自茎鞘基部至叶尖高度) 。测得结果 :
试验组 : 苗 高 分 别 为 3.7、 5.8、 4.0、 6.5、 6.2、 5.3、 5.0、 3.7、 3.8、 5.2.cm, 平均为 4.92cm ;
对照组 : 苗 高 分 别 为 3.7、 2.6、 3.7、 3.4、 3.0、 3.3、 4.5、 3.1、 3.7、 1.6cm, 平均为 3.26cm。
结果表明 : 本富硒肥较一般富硒肥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使用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喷施苗较对照组苗高 1.66cm, 高出对照苗 50.92%, 差 异非常明显。
实施例 5
实施例 2 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加水稀释 300 倍, 在水稻始穗期直接喷洒水稻 的叶面, 施用后 3-5 天观察喷施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和未喷施叶面肥的水稻。
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喷施后的水稻 : 抽穗快, 抽穗早而整齐, 抽穗明显集中, 而 且长势明显旺盛, 叶色较浓绿, 叶片早衰推迟, 无病害或病害较轻 (如白叶枯病) , 株高可增 加 8cm 左右 (粳稻 5cm 左右) 。 未喷施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的水稻 : 抽穗慢, 生长不明显, 叶色较淡, 叶片早衰, 有病害, 株高增加 3cm 左右。
实施例 6
凤阳县 7 年试验示范面积 24690 亩, 平均亩增产稻谷 66.5—79.9kg, 增产 13.4%— 16.8% ;
安徽省 8 个县土肥站, 平均亩增产 67.7kg, 增产 14.6% ;
怀远县黑米稻亩增产 75kg, 增产 21.4% ;
四川新都亩增稻谷 73.9kg ;
庐江 “80 优 121” 梗杂木增 75kg, 增产 14.5% ;
金寨 4 个乡镇平均亩增产 70.1kg, 增产 14.3%。结论 : 具有肥效作用和促长防衰作 用, 增产效果相当显著, 每亩增产 50—75kg, 增幅常在 14% 上下 ; 且无残留、 无毒害。同时提 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作用, 促进无效分蘖成穗、 促进杂交稻二段灌浆及穗大粒多、 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 促进早熟等作用。增产的主要表现为千粒重的一定提高与穗实粒数 的显著增加。
实施例 7
安徽省 8 个土肥站用喷施宝与实施例 3 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的效果在水稻上 进行比较, 喷施宝喷后不仅没有什么直观效果, 而且较本叶面肥产量低 : 在籼优 63 上, 本叶 面肥比喷施宝亩多收稻谷 32.2kg, 增产 6.5% ; 在 8 个水稻上, 本叶面肥比喷施宝亩多收稻谷 17.4kg, 增产 3.6%。结果见表 1。
表 1 本叶面肥与喷施宝增产效果比较
结论 : 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显著优于其它叶面肥。
实施例 8
宣州市常年种植水稻 7333.3ha, 拥有杂交稻及常规稻多个品种。宣州市农业局在 不同季别、 不同品种的早中晚稻与籼粳糯稻上所进行的 66.7ha 大田试验示范应用效果见 表 2。表 2 广泛应用于不同季别不同品种的早中晚稻与籼粳糯稻的效果
(注 : ha 表示公顷, 每公顷等于 15 亩。下同)
本肥为实施例 3 制得的多功能水稻增产叶面肥, 从表 2 可以看出 : 本叶面肥不仅 在杂交稻上施用的效果好, 而且在不同季别不同品种的早中晚稻与籼粳糯稻的效果也相 当突出。均表现为 : 稻株生长健壮、 功能叶片寿命延长, 秆青叶秀, 抗逆性增强, 从而有效 促进了动摇穗成穗, 结实率提高, 籽粒饱满。稻谷最低较对照处理组增 510kg ha-1, 最高增 -1 -1 1093.5kgha , 平均增产 753.0kgha , 增幅 12.64%。
实施例 9
对防治高寒山区 “青封灾” 的增产效果 :
安徽省岳西县处皖西南大别山腹部, 有近 5333.3ha 稻田在海拔 600m 以上, 约占全 县稻田总面积的 40%, 因受不良气候因子、 水害因子、 栽培措施失误等综合影响, 有近 1/3 年 份的水稻不能正常成熟, 不实粒率高。因收获时稻株依然色泽青绿, 稻穗封在鞘内, 故群众 称之为 “青封灾” , 年减产约 51,900,000kg。
2009 年和 2010 年连续进行两年试验, 分别在海拔 670m、 750m、 860m、 940m 等四处布 点。于有效穗破口 10%-30% 时选晴天上午 9 时前露水干后或下午 4 时后喷施本肥, 获得了 较对照提前 5-7 天齐穗、 提早 8-11 天成熟及稻谷增产大于 20% 的满意效果。
现将在最高海拔 940m 处的石关马坂村河东组朱芳户田的试验结果列于表 3, 供 -1 试品种为汕优 64。因地势最高, 故产量较一般 6000kgha 低。两年全县应用总面积达 3333.3ha,
总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 变化与修饰, 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10